《统一与分裂 论中国历史的启示》重要摘要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
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
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汉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
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
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八上历史第八课笔记
八上历史第八课笔记一、背景与目的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
在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是相互交织的历史现象。
本课通过梳理古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统一与分裂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认识统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主要内容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统一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匈奴等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汉朝的统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国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势力并立,形成了三个独立的政权。
这个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但也孕育了后来的统一趋势。
隋朝的统一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加强中央集权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唐朝的统一与分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但也经历了多次分裂和统一。
唐朝前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如藩镇割据、外患等,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然而,唐朝的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三、结论与启示中国古代的历史充满了统一与分裂的交织。
统一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分裂则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统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魏帅朋摘要: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关键字:分裂统一启示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
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
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至清朝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三次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过程: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向隋唐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清持续三朝的大统一。
正是在这种几千年的分合治乱中,形成了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以形成和加强。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分裂与割据,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1、从时间上看,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越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相对短暂,并且统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2、从影响上看,统一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及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超过了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巨大。
虽说分裂时期也是发展的,如经济文化交流、生活地域扩展、民族融合。
但分裂更多带来的是危害,那时往往是社会动荡,战祸连连,经济萧条,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困苦。
3、从发展趋势上看,分裂时期始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表现有人心思定,百姓渴望统一,文化交流加强,经常出现局部统一与民族大融合,部分统治者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求统一,如曹操,元宏,赵匡胤等等。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是主流。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古代形成了如此的统一格局?根据初步了解和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和地区联系密切,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促进较大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使国家的发展具有趋同性;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又是农耕民族,其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并由于要建设大型的水利和交通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民族因素。
中国历史统一格局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民族的多次迁移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长期融合有着密切关系,如此发展,民族关系日益密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有利于后来的统一,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总结了中国历史统一与分裂的规律和启示,提出了在当今世界背景下,如何汲 取历史教训,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观点。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的核心观点在于揭示了中国历史统一与分裂 的内在逻辑和周期性规律。作者认为,统一与分裂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 主题,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历史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分裂 则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强调应从历史中汲取教 训,珍惜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也应对分裂势力保持警 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是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目录分析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分合进程的著作,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时期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 教训和启示。以下是该书的目录分析,旨在解析其主题、结构及核心观点。
书中还有一段描述:“统一,需要强大的中央政权和有效的治理体系。分裂, 则往往源自内部的不和谐与权力的争夺。”这段话精辟地分析了统一与分裂的 原因。在中国的历史上,统一时期的繁荣与安定往往与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治理 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内部分裂、权力斗争和社会 动荡。
书中还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话:“分裂,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统一,也不是理 所当然的结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国家的 统一。”这段话提醒我们,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推动历史的进程,实现国家的统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葛剑雄著目录概论一、中国历史上究竟是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的时间长?二、统一的范围越大越好吗?三、怎样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四、超越传统,走出轮回概述1988年8 月,我为吉林教育出版社策划的《中国政治文化丛书》写了一本题为《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以下简称《普天之下》)的小册子。
完稿后不久,有关方面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征集论文。
我以此书的基本观点写了一篇《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的论文应征,入选参加国家教委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讨论会。
经这次会议推选,我又以此文出席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于1988年12月在北京大兴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收入此文的《理论纵横》同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文还收入次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第一次大潮》。
但《普天之下》却生不逢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是在1989年4 月,第二次印刷是在当年12月,实际发行都已在那年“春夏之交”以后。
以至有的朋友为此书写的短评也被莫名其妙地被从报刊排样中撤掉,几年后才在另外的刊物上重新露面。
但从版权页上看,两次毕竟印了5000册,据说出版社没有存书,免不了引起读者的关注、议论和批评。
好事的朋友带到香港、台湾和国外,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学者中产生若干反响。
此书的台湾版于1993年问世。
韩国的淑史研究会将此书译成韩文,由新书苑图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可是当时国内的朋友却很难买到这本书,面对友人和读者的需求,我也无能为力。
正好北京三联书店与台湾锦绣出版公司有联合编辑出版《中华文库》之举,来上海组稿,我即决定以《普天之下》的基本观点,增加历史部分内容,另写一本《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于1991年10月完成。
此书的繁体字版1992年即在台湾出版,但简体字版到1994年10月才由三联书店出版,大量发行已是1995年上半年了。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名师课件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 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 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 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分裂的代价逐渐 为人们所认识,统一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肯定。传统的 古代社会,以战争方式谋求统一,几乎成为不二铁律。 在当代世界,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成为人们更理 性更睿智的选择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学家白寿彝所 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 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么只有 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 富,形成不竭的长流。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国家统一的发展 和巩固是有密切关系的。”
自此而后的两千余年,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但这一观 念始终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将中国各民族联系、 团结在一起,“覆涛之下,所有疆土,无内外,弼成大 一统之规” ,则成为清王朝的政治追求。追求和维护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 民众共同的政治理念和追求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虽群雄并立,但各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 诸葛亮倡导“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蜀书》);前 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 ,等等。又如南宋诗人面对 南北分裂,渴望国家统一,临终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 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的感人诗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统”思想 已经渗入诗人的血液,化为诗人的政治追求。孙中山先 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 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文明作 为一个国家保存下来。”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次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过程。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一、统一与分裂的周期律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律。
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大一统王朝,如汉朝、唐朝和明朝。
这些统一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国社会得以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各地开始出现分裂和割据的现象。
这种周期性的统一与分裂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的流转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二、分裂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往往源于政治、经济和民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
在政治方面,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皇位继承问题常常导致分裂的发生。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就是由于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的建立而造成的。
在经济方面,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就是由于南方经济发达,而北方经济相对落后所致。
此外,民族因素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出现分裂和割据的现象,如南诏、吐蕃等。
这些分裂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阻碍。
三、统一的方式与策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往往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
战争是统一的常见手段,通过武力征服和统治其他地区来实现国家的统一。
例如,秦朝通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统一后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期。
除了战争,外交手段也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王朝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政权建立联盟或婚姻关系,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例如,唐朝通过与吐蕃的联姻来维护边疆稳定,实现了对西部地区的统一。
四、历史的启示与反思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与反思。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Reunification and Split: A Lesson from Chinese
History
作者: 赵毅[1]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209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95-100页
主题词: 分裂;统一;中国历史
摘要: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
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
统一的时问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分裂的代价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统一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肯定。
传统的古代社会,以战争方式谋求统一,几乎成为不二铁律。
在当代世界,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成为人们更理性更睿智的选择,但这只是寻求国家统一方式的发展趋势,能否成为不二铁律尚待人类历史实践的检查。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一本由唐铭珊编著的历史类读物,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对
中国的发展具有深刻启示的观点。
本书分析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的统
一与分裂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对于我们
理解中国历史和认识中国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的事件,从周朝的分裂
到秦朝的统一,再到后来的南北朝分裂,唐朝的统一和明朝的分裂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中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
循环,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认识中国现实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统一与
分裂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对于当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我们也可以
借鉴历史经验,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值得
阅读的历史类读物,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能够给
我们的思维带来新的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悠久复杂,统一与分裂交织其间,既有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也有五胡乱华的分裂时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现象,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
一、远古统一与分裂在早期的远古时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
在大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但这种形成并没有带来强大的政治统一,而是以部落的方式存在。
然而,在大禹治水之后,中国出现了以夏、商、周等朝代为代表的统一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者通过建立中央政权、发展文化、制定法律等手段实现了中国的政治统一。
然而,统一往往伴随着分裂。
尤其是在周朝后期,分封制度的出现导致了诸侯割据,大量小国的形成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这种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国家纷争不断。
这种既有统一又有分裂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
二、秦统一与两汉分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统一时期莫过于秦始皇的统一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征服,结束了战国时期。
秦朝通过强力中央集权、标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等手段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
然而,秦朝的统一并不持久,秦始皇去世后,秦朝迅速分裂,中国再次陷入了割据的局面。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之一。
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汉朝在刘邦的领导下兴起,国家重新统一。
然而,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以及军阀割据等内外因素导致了分裂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分裂时期,南北朝在长时间的分裂中互相对峙,国家统一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三、再统一与五胡乱华的分裂中国历史上再度实现统一的是隋朝和唐朝。
隋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全面的改革举措,实现了大一统的国家统一。
而唐朝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辉煌的统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领土扩张使得唐朝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唐朝的统一并没有持久。
五胡乱华时期的分裂再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五胡所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他们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分割了中国领土。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是一个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重要主题。
这一主题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不同时期和政权。
无论是统一的帝国还是分裂的局面,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朝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的重要事件和原因。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它在公元前221年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
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的胜利,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的。
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兴修水利,推崇儒家思想等一系列政策,这些举措有效地统一了当时分裂的中国。
然而,秦朝统一带来的强权统治和专制制度也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随着秦朝的暴政日益严重,分裂势力也迅速崛起。
公元前207年,秦朝短暂的统一局面宣告结束,中国重新陷入了分裂状态。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个重要的分裂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分裂时期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分裂为南朝和北朝两个割据政权。
这一分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治和民族因素的交织。
这期间北方民族入侵的因素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导致南北朝的长期对抗。
唐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
唐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高度发达的经济以及繁荣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唐朝时期的统一主要是通过杜弘威和武则天两位杰出的统治者所实现的。
然而,唐朝在公元907年分裂为十国,这是由于战乱、动乱和政权更迭所导致的。
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较为明显的分裂时期。
辽金两个王朝的崛起和蒙古族的入侵,使得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状态。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蒙古人最终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统一不仅仅是蒙古人军事征服的结果,还包括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它在1368年建立,一度恢复了中国的统一。
明朝的统一主要是通过抵御元朝的蒙古人和建立了官方义军进行的。
统一和分裂问题
第七讲 关于“主体民族”问题
第七讲
关于‚主体民族‛问题
白寿彝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的民 族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主体民族‛,这个主 体民族就是汉族。汉族人数最多,生产水平 最高,在整个民族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 中国历史发展贡献也最大。认为汉族在全国 各民族中,始终成为我们国家的稳定力量。 中国历史几千年连续不断,在世界史上是少 有的,这个功劳,汉族应居第一位。如果没 有汉族,少数民族做不到这一点。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石赵承西晋金为水,燕承赵为木,符 秦承燕为火,魏承秦为土。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 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 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 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北齐、北周承魏水为木,隋继北周木 为火,唐继隋火为土。宋以后唐承唐运建 土德,后晋承后唐土为金,后汉承后晋金 为水,后周承后汉水为木,宋承后周木为 火。
第五讲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以及中华一体问题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9),‚中华民族的家 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 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 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1997 年,又作了进一步解释,第一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 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 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 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56个民族是基 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 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 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 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 并存不悖,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1.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分裂和割据,但统 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秦汉以后的历史为例, 总体来看,各代统治和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下表所示, 秦、西汉、新、东汉四代统治共441年,其中统一时间为 273年;隋、唐两代统治共327年,统一时间为215年,元、 明和清前期三代统治共570年,而统一时间达465年。
大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如春秋战国历经549 年(前770~前221),汉末魏晋南北朝经历了405年(184~ 589),唐末五代十国仅经历了86年(874~960)。虽然宋、 辽、金(960~1279)也是一个分裂时期,且持续了319的时 间,但却不能把这一时期与此前发生的大分裂等量齐观, 理由有二:一是北宋实现了大部分疆域的统一:
3.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 非王朝对地方的直接统治上。以西周为例,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实行的是王权领导下的封国自治制,只要各封国共尊 周天子为“共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周天子并不对各 封国进行实质性的统治。军队、财政、人事皆由封国自决。 这种统一形式十分适宜于当时各封国生产力较为低下和各 地区联系较为松散的历史条件,有利于各封国因地制宜地 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各封国的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各封国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都起了积极作用。然而,一 旦各封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也必然会走向大国争霸的分裂 割据。
பைடு நூலகம்
2.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夏、商时的统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西周则扩展至长江以南。 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 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唐朝周边进一步扩大,“其地东极海, 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却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 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统治范围北至贝加尔湖;西南地 区的西藏、云南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又在彭湖设巡检司,以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辖。明、清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规 模,尤其是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稳固更是做出 了杰出贡献,其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 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奠定了今天 中国的版图。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一、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简介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统一和分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统一主要指的是中央政权的统一,而分裂则是指中央政权的分裂导致国内分为多个政权或国家。
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的历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统一——秦统一和汉统一1. 秦统一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全国政权统一的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建立起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和文字,并修建了万里长城。
然而,大规模的征战和残酷的统治导致秦朝的统一不久就分裂为多个农民起义和抗秦的割据政权。
2. 汉统一汉统一是秦朝灭亡后,由刘邦建立的汉朝统一中国的事件。
刘邦建立的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比如降低赋税、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州县制等。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进一步巩固,实行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民族冲突的加剧,中央政权再次分裂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三、中国古代的分裂——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1.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裂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间,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夺统一。
三国时期的分裂主要是由于东汉政权的衰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所导致的。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三国时期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最终以晋朝的统一结束。
2.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从420年到589年间,南朝和北朝分别存在于中国南方和北方。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主要是由于南北地理区别引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南方政权主要以南朝宋为代表,北方政权主要以北朝魏为代表。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给中国的统一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三国演义中的统一与分裂论述
三国演义中的统一与分裂论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描绘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以及统一与分裂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统一与分裂的主题,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统一的背后:刘备与孔明的关系刘备作为演义中的一位重要角色,以其仁义之心和雄心壮志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主要统一者。
他与忠诚聪明的军事谋士诸葛亮(孔明)之间建立了一段传世佳话。
刘备和孔明的关系展示了统一的重要因素:领导者与智囊的默契配合。
刘备依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策略指导,不仅成功夺取了巴蜀地区,并在战争中击败了吴国和魏国的势力,也使得自己成为有实力统一天下的角色。
通过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统一的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二、分裂的根源:典韦与曹操的不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具有强烈统一欲望的人物。
然而,他也面临着分裂的挑战。
典韦作为曹操的重要将领,却因为某些原因与曹操日渐疏远,最终导致气急败坏,离开了曹操。
典韦与曹操之间的关系问题,揭示了分裂的根源:领导者与手下的矛盾冲突。
曹操失败的一大原因是,他无法处理好与将领之间的关系。
当地位、权力和利益开始引起内部矛盾时,分裂的种子就已经种下。
曹操与典韦之间的矛盾,也暗示了统一背后的困难,以及统一意愿的容易动摇。
三、统一与分裂的相互作用三国演义中的统一与分裂不仅仅是孤立的主题,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
统一和分裂的循环性成为了演义中政治动荡的常态。
统一的努力以及创造统一条件的因素,如领导者的能力、军事力量、战争胜利等,能够推动统一的进程。
然而,当统一者无法解决内部矛盾,处理好与手下的关系时,分裂的种子就开始发芽,威胁统一的稳定。
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统一的需求。
统治者在面临分裂和混乱时,为了维护权威和稳定,会采取各种手段来争取统一。
同样地,创造统一条件和建立统一意识,也能够遏制分裂的势力,维持长期的统一。
总结三国演义中的统一与分裂是复杂而重要的主题,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权力、领导及其困境的思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形态,其统一与分裂是该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既与中央政权的运行模式和历史演变有关,也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变迁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的原因、过程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统一与分裂的原因1.1 中央集权的统一势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首先与中央政权的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在统一的时期,中央政权通常具有高度的集权和强大的控制力,通过建立健全的官僚机构和征税制度,确保统治地区的治安和税收的稳定。
这种中央集权的统一势力有助于统一社会结构,减少分裂的可能性。
1.2 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对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许多强大的地方势力,他们通过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逐渐形成独立的地方割据。
这些地方势力通过势力争夺、联姻政策、土地纷争等方式与中央政权相对抗,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分裂局面。
二、统一与分裂的过程2.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分裂的高峰期。
各个诸侯国通过联盟、战争等手段争夺霸权,导致中国社会呈现多极分散的局面。
七雄争霸的局势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如秦统一六国。
2.2 秦汉时期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较为集中的中央政权。
汉朝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巩固统一局势,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此期间,中央政权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整个中国大地重新恢复了相对的统一。
2.3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再分裂随着东汉灭亡,中国社会再次出现分裂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势力激烈对抗,形成了三国鼎立、南北分治的局势。
这段时间的分裂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痛苦。
2.4 隋唐时期的再统一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统一。
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先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通过治理内政、平定安史之乱等手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三、统一与分裂对社会结构的影响3.1 统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统一的封建社会通常伴随着中央政权的强大和地方势力的削弱,这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历史中的政治统一与分裂
历史中的政治统一与分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政治统一和分裂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各个时代的统一和分裂,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来探讨历史中的政治统一与分裂,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百家争鸣、诸侯割据的局面使得政治统一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秦始皇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大秦帝国。
然而,这种统一是以暴力和压迫为手段,导致了秦朝的短暂和暴政,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二、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统一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其历经一系列的分裂和统一。
帝国的分裂主要在于文化和地理差异的冲突,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便是一例。
而帝国的统一则依靠军事力量和庞大的行政机构,使得罗马帝国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了政治统一和文化繁荣的巅峰。
三、欧洲封建时代的分裂与统一欧洲封建时代是一个多国家、多势力并存的时期,各个封建领主建立自己的领地,形成了碎片化的政治格局。
然而,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欧洲开始出现了城市共和制度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
这种趋势使得欧洲逐渐走向了政治统一,如英法两国的统一和西班牙的崛起。
四、近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近代中国是分裂和统一并存的时期,八国联军入侵和军阀混战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分裂。
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又取得了对台湾的统一。
这种政治统一带来了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中的政治统一与分裂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以武力统一还是以政治手段统一,政治统一都需要各种力量的协作和妥协。
同时,分裂也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退和困境。
政治统一与分裂是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人类历史中的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样貌。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促进政治统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统一与分裂》一书由历史名家葛剑雄先生所著,在其中为我们讲解中国历史中关于统一与分裂的相关历史事实以及其背后的启示。
该书不被时间跨度所拘束,而是通过简洁明了的逻辑,先从统一的概念讲起,然后区分我国历朝历代的统一程度,再讲到统一与分裂的对立,从政治、军事逐步延伸至民族、经济、风俗等细节。
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来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
”简而言之,作者用史实和逻辑推理来为你提供一种新式的、以往所意想不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历史的角度。
一、何为统一,何为分裂按照葛剑雄先生的著作,从第一标准来看,即统一并有效控制了我们当今中国的大部分疆域,包括传统的游牧民族区域的实际意义上的“大一统”朝代——只有清朝鸦片战争前的81年。
而如果以传统“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标准来看,总共的统一时间大致为900多年。
与我们一般的想象不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认为的统一和分裂,有时候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和分裂”。
作者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春秋战国:我们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便是礼崩乐坏,大分裂的时代,但其实,春秋战国却是在向大一统的趋势前进着。
从上千上百的诸侯国变为七国再变为一国,这正反映了相较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更加的“统一”。
而我们经常奉为正统的大一统朝代——宋朝,却实实际际地跟辽夏金元并列了十分之久,成为实际上的分裂。
作者在看待统一与分裂这一宏观概念,除了摆史实、列数据以外,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我在以往读中国历史之时,总是喜欢从中原原有的汉族角度出发来阅读和理解“统一”这一概念。
但其实,正如作者所举的吐蕃与唐朝的例子,在唐朝时,唐朝和吐蕃两个国家并立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分裂行为。
在吐蕃建国以来,吐蕃国的文化和历史是由吐蕃人的先祖所创造的,它和唐朝是平起平坐的两个政权。
但如果是元朝兼并了西藏这一块土地及人民以后,经过长久的统治,其再分裂出去,则相对于元朝来说,便是一种“分裂”。
看待统一与分裂概念,需要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与分裂论中国历史的启示》
一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
另一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州。
《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理内容更广;当然不可能是夏朝的事实。
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就是在《禹贡》问世的一二百年以后的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在公元1世纪后的东汉,州才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
朔方并入了并州,加上管辖首都一带的司隶校尉部,总数仍为十三。
由于交趾改称交州,以州命名的单位就有了十二个,也不是九个。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划,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区划。
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
了他们一种政治理想。
在《禹贡》中还记载了一种“五服”制: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根据这样一种国家模式,在王居住的京城往外,第一等是甸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地区)。
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统一观,是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干、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的观念。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虽然也少不了武力的强制,但却有一种积极的传统,那就是并不过于重视血统关系。
任何异族只要与汉族认同,接受汉族文化,就可以成为汉族的一员,而并不考虑他们的血统及是否曾与汉族婚配,对于异族的杰出人物,一旦能为汉族政权效劳,统治者同样会委以重任,与任用汉族臣僚并无二致。
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羯、突厥、高丽、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维吾尔、回、满等,其中有的来自遥远
的中亚和西亚。
这些民族中,一部分又迁回了原地或迁到中国以外去了,但相当大一部分加入了汉族,有的整个民族都已经消失在汉人之中了。
在南方,随着汉人的南迁,原来人数众多、种族繁杂的夷、蛮、越、巴、棘、僚、俚等等,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后裔的居住区已大大缩小,原来他们的聚居区大多已成为汉人聚居区。
南方的汉人事实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子孙。
所以,在今天的十亿汉人中,地道的炎黄子孙反而是“少数民族”。
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会退化以至消亡。
华夏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是依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凝聚了各民族的精华。
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来自各民族自身的创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但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心理的变化,却不像改变纪年那样容易。
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感情的形成和巩固也还需要时间。
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的天下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把汉族的观念和情感当作中国各民族的共性,在观察历史时不囿于传统的中原王朝的范围,那末对“炎黄子孙”一类说法就能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
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
“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
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
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
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
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西周时,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
《诗经.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和镐(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一带)及其周
围地区。
灭商以后,依据周人的习惯,将原来商的京师(殷,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也黍“中国”。
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
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
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春秋时期的“中国”已经扩大到周天子的直属区和晋、郑、宋、鲁、卫等国,大致相当于当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春秋时的“中国”还具有民族意义。
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扩大的。
一般说来,一个中原王朝建立后,它的主要统治区就可以被称为“中国”,而它所统治的边远地区以及统治范围之外就是夷、狄、蛮,就不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