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四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中的四个故事

七律长征中的四个故事

七律长征中的四个故事
1、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七律长征中,主席用“红军不怕远征难”来表达红军战士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在面对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极其艰苦的环境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

2、红军战士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七律长征中,主席用“万众一心奔前途”来形容红军战士的团结精神。

他们在长征途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最终战胜了种种困难和挑战。

3、红军战士革命理想坚定,不断前进:七律长征中,主席用“三军过后尽开颜”来表达红军战士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前进精神。

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断奋斗,即使面临困境和挫折也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前进的步伐。

4、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七律长征中,主席用“长征精神永流传”来表达对红军战士的献身精神和忠诚的敬意。

他们在长征途中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更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以下哪几位被称为长征四老

以下哪几位被称为长征四老

长征四老:贺龙、李宗仁、毛泽东、周恩来长征四老: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深刻,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程之一,莫过于1934年至1936年的长征,长征使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解脱出来,并为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这次伟大的历程中,有四位伟人的英勇表现被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他们就是贺龙、李宗仁、毛泽东、周恩来,被称为“长征四老”。

贺龙贺龙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藏抗英战役中,他指挥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外,贺龙在长征中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挥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宗仁李宗仁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挥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李宗仁在长征中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挥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挥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革命理论,如“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恩来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挥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周恩来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如“三大政策”、“新民主主义”等,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贺龙、李宗仁、毛泽东、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程之一,长征的四位老人,他们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勇表现被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他们被称为“长征四老”。

长征第四章读书笔记

长征第四章读书笔记

长征第四章读书笔记
长征第四章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红军长
征的艰苦和困难,以及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首先,长征第四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叙述,展现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面临的艰难困苦。

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行军,经历了极
端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他们没有足够
的衣物和食物,经常遭受敌人的袭击和围剿。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定地前进,展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

其次,长征第四章强调了红军战士们的革命意志和忠诚。

他们
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敢于牺牲自己,甚至
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他们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是正义的,为了
实现这个理想,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努力。

他们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
事业的坚定信念,使他们能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此外,长征第四章还描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奋斗和勇敢牺牲
的精神。

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猛烈的战斗时,红军战士们毫不
畏惧,勇往直前。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征的胜利,用自
己的英勇和牺牲,铸就了革命的伟业。

他们的英勇行为激励着整个
红军,也激励着全国人民,成为了革命的楷模和榜样。

综上所述,长征第四章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艰辛和红军战士们
坚定意志的章节。

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叙述,展现了红军战
士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的顽强毅力、革命意志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这一章节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伟大精神和革命
斗争的艰辛历程。

长征第4章感人的故事

长征第4章感人的故事

长征第4章感人的故事(最新版)目录1.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长征中的感人故事3.感人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4.结论: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正文【1.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红军共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 430 余人,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长征中的感人故事】长征期间,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历经艰险,屡挫强敌,英勇顽强,一往无前,表现出了对党忠诚、信仰坚定、英勇顽强、敢于牺牲、善于团结、严守纪律、乐观进取的伟大精神。

在长征途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过雪山草地。

在这段路程中,红军官兵们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生死未卜。

然而,红军官兵们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官兵们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敢于牺牲、乐观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3.感人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不仅展示了红军官兵的英勇顽强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更体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在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们面对生死,始终坚定信仰,毫不动摇。

他们相信,只要跟党走,就能最终取得胜利。

四渡赤水,三万红军与四十万敌军生死之战

四渡赤水,三万红军与四十万敌军生死之战

四渡赤水,三万红军与四十万敌军生死之战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毛泽东在接见他时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又说:“我是犯过错误的,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 土城战役、茅台战役都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

既然是“最得意之作”,为什么又说“犯过错误”?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灵活机动,主动撤出战斗遵义会议之后,重新回到军事领导岗位的毛泽东面临艰难困境:中央红军刚刚摆脱了桂系军阀李宗仁、湘系军阀何键的追击,却又遭遇川系军阀刘湘、黔系军阀王家烈的堵截,蒋介石的嫡系薛岳更像“黑白无常鬼”一样,游荡在中央红军左右。

为摆脱困境,根据遵义会议决定,毛泽东等离开遵义,率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

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中央红军稍不留神,就会踏入绝境。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黔北松坎、桐梓、遵义向赤水县方向挺进,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月27日,中央纵队和红三军团进抵土城镇以东地区,与尾随而来的四川军阀郭勋祺部两个旅在土城的枫村坝、青杠坡一带遭遇。

两军激战后,双方损失惨重,进入对峙状态。

正在这时,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钱壮飞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郭勋祺部不只是原来估计的2个旅4个团,而是8个多团一万多人,且还有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赶来。

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指挥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

1月29日晨,中央红军西渡赤水河,摆脱了敌军的追击,迈出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第一步。

丢掉辎重,再渡赤水2月初,中央红军进至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

此时,张国焘却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不仅不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

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毛泽东在赤水河畔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四方面军成立

四方面军成立

四方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

红军第四方面军是在1931年10月底,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开始组建。

11月7日,在湖北省黄安县(现为红安县)七里坪镇建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

方面军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

第四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第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为王平章。

原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

总兵力3万余人。

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

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6个师。

红四方面军成立初期,在1931年12月下旬其攻克鄂东重镇黄安获重大胜利后,《红色中华》报道中即称红四方面军为“红军第四军团”。

史载此时在鄂豫皖苏区活动和取得上述战绩的红军非四方面军莫属,故红四军团即是红四方面军无疑。

鄂豫皖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转移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的通江县,在四川省通江县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

陈昌浩生平陈昌浩(1906 ?.? - 1967 07.30),湖北武汉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翌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11月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

1932年10月,参与指挥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

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四方面军(兼西北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同徐向前等指挥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

长征十大历史故事

长征十大历史故事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十八勇士——红军长征故事之四

十八勇士——红军长征故事之四
文学副刊Βιβλιοθήκη 2019.01十八勇士
———红军长征故事之四
DOI:10.15976/ki.37-1123/s.2019.01.029
1935 年 5 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 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 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蒋介石急令第 2 路军前线 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 令川军第 24 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 河左岸筑堡阻击;第 20 军主力及第 21 军一部向雅 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 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 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 300 米,水深流急,两岸是 险峻的群山,地势险 要,大部队通过极其 困难。
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 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团长杨得志下令大 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当时红军只 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被称为“神炮手”的 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 敌人的碉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 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江水怒吼 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
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 坚 定 的 信 念— ——一 定 要渡过河去!只见船上 的红军沉着应战:有的 用竹蒿使劲撑着;有的 干脆下水用后背拼命 顶着船;还有的用手 撑 着 岩 石 …… 经 过 一 番努力,小船才又继续 前进。在战士们的英勇 抗争下,终于,离对岸只有五、六米了。敌人像疯了一 样,火力都集中到了小船,还有一股敌人从碉堡里冲 出来,到渡口拦截。在这关键时刻,南岸红军的大炮 和机枪猛烈地开火了,在火力的掩护下,18 勇士们 迅速跳下船,冲上对岸。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 下甩手榴弹。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 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 支援下,18 勇士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 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并一举击溃川军 1 个营,巩固 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 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第四章:长征的艰难开启在长征的第四章中,红军主力部队经历了一系列的压力和困难。

他们在四川境内与敌军激烈战斗,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面对强大的敌军压力,红军领导团队采取了巧妙的战术,通过迅速转移、山地游击等战术手段,成功地保护了主力部队的安全。

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但红军的斗志始终没有动摇。

第五章:艰苦的长征路在长征的第五章中,红军部队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行军路程。

他们穿越了无数的险峻山脉,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

山路崎岖难行,经常断尽续缆;河道泥泞难渡,时刻面临着淹没的危险。

红军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强的毅力,他们互相帮助、鼓励,团结一心,共同克服了一道道难关。

第六章:血与火的洗礼长征的第六章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悲壮历程。

红军部队经历了多次与敌军的激烈战斗,他们英勇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红军领导团队不畏艰险,作出了英明的决策和指挥,使得红军能够有效地应对敌军攻击。

在这一章中,红军迎来了一次次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伤亡代价。

然而,他们的意志始终坚定不移,他们视胜利与牺牲为一体,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

通过这几章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长征的艰难与卓越。

红军部队在领导团队的正确指挥和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战下,顽强地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

他们始终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之奋斗,不管是面临何种困境,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长征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明白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任何挑战。

长征的壮举将永远铭记在历史长河中。

长征第4段批注

长征第4段批注

长征第4段批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与意义
2.长征的艰苦过程
3.长征的伟大成就
4.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一、长征的背景与意义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在 1936 年 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长征的艰苦过程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种种艰难险阻,他们不仅要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搏斗,还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雪山草地、激流险滩等。

红军将士英勇顽强、团结一心,历经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重要战役,终于突破敌人的重围。

三、长征的伟大成就
长征的胜利,不仅体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长征期间,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使党的事业转危为安。

长征的胜利,也使得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陕北,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涵包括:坚定的革命信念、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的拼搏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等。

红军长征 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 四渡赤水

怎么做:
“中国梦”无疑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长征,虽然这里没有了敌人的飞机大炮,围追堵截,但是我们却面临更多的困难: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化,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与80年前的长征一样,我们共产党人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完成新的长征。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要拥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必胜之决心,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还需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与机遇。
故事:
当红军准备北渡长江(金沙江)去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创建新根据地;军委二局戴镜元截获敌方向遵义调动部队的电令,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向遵义、鸭溪、枫香、打鼓新场压来;同朱德产生分歧。候补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革军委局以上首长开会,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问题。会议从早上开到夜间,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其余参会首长都赞成林彪、聂荣臻 “万急”电报建议。毛泽东来了脾气,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在座的首长毫不客气地顶撞毛泽东:“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毛泽东离开会议,张闻天搞了个举手表决,结果把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表决掉了。深夜,毛泽东独自一人打着马灯,去到周恩来住处,要周恩来晚一点下发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说服周恩来后,又同周恩来一起去说服朱德。
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1935年3月11日一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召开20多人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经过争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终于说服参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革军委委员。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使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与原因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3.革命根据地丧失二、长征的决策与准备1.战略转移的决策2.长征的组织领导3.长征前后的宣传与动员三、长征的过程与艰辛1.突破敌人的封锁线2.艰苦卓绝的长征路3.重要战役与战斗四、长征中的重要会议与决策1.黎平会议2.遵义会议3.长征途中的其他重要决策五、长征胜利的意义与影响1.保全革命力量2.锻炼红军队伍3.提高党的威信与领导地位正文: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施战略转移,以保全革命力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伟大壮举。

从1934年10月开始,红军主力撤离江西瑞金,踏上了长征之路,历时一年多,跨越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背景与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在江西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其次,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严密的封锁与围剿,企图消灭红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策,开始长征。

长征的决策与准备是迅速而周密的。

在长征前,党中央对红军进行了重组,调整了组织结构,充实了战斗力量。

长征途中,党中央对红军进行了有效的领导与指挥,确保了红军的战斗力。

此外,长征前后的宣传与动员工作,极大地激发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热情与战斗意志。

长征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

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与考验。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如饥饿、寒冷、疾病等,但他们仍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重要战役如湘江战役、乌江战役、遵义战役等,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与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长征中的重要会议与决策对红军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黎平会议明确了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遵义会议则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首先,长征保全了革命力量,使红军得以在新的根据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 -回复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 -回复

长征4到6章内容概括-回复长征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工农红军的艰难跋涉,为了摆脱国民军队的追击,完成转移的目标。

长征的4到6章涵盖了红军在夜行军、攻克娄山关、离开陕甘革命根据地,以及在翻越大渡河和川陕苏区的努力。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长征的第四到六章都讲述了什么内容?第四章:夜行军第四章的主题是夜行军,这段时间发生在1935年10月18日到21日之间。

红军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夜行,距离国民军队追赶的步伐越来越近。

红军面临着极大的难题,如何保持队伍的凝聚力和军事战斗力,维持运动的秘密性以及获取足够的补给和物资。

在这一章节中,红军展示了他们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夜行军并保持了队伍的连贯性。

第五章:攻克娄山关第五章的主题是攻克娄山关,这段时间发生在1935年10月21日到25日。

红军在国民军队的追击下,奋勇攻克了位于四川、贵州交界处的娄山关。

娄山关是一个战略要塞,国民军队以期截断红军的转移路线。

红军为了突破封锁线,决定发起一次突然袭击,他们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战术优势,最终夺取了关口。

这一章节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顽强精神,以及他们具备的高超的战术和战略能力。

第六章:离开陕甘革命根据地第六章的主题是红军离开陕甘革命根据地,这段时间发生在1935年10月25日到11月6日。

红军经过了长时间的战斗和沉重的伤亡,被迫离开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始转战川陕苏区。

这一章节描述了红军面临的艰难决策和挑战。

离开根据地意味着红军必须面对陡峭的山岭、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红军领导层必须做出决策,如何保护队伍、保存军事力量、获取足够的补给和重新组织部队。

这一章节展示了红军的智慧、毅力和团结精神,他们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前进。

长征的第四到六章是长征历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展现了红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战胜敌人的决心和能力。

这一历程对于中国共产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第四集观后感

长征第四集观后感

长征第四集观后感前言《长征》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

长征第四集是《长征》的其中一部分,它深入揭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困苦,以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观看长征第四集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感受艰辛的长征长征第四集以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为主要背景,将观众带入一个颠沛流离、贫困困苦的世界。

长征途中的极端环境给红军士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面对着饥饿、疲劳、疾病和敌人的追捕。

银行企业家的贺佩丹却以英勇的态度面对这一切,他跳进河中救下两位红军战士并陪伴他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这个情节让我深受触动,它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在长征第四集中,红军战士们表现出无比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一切。

红四方面军在行军途中,因为物资匮乏和敌人的追击,经历了一段特别困难的时期。

然而,每一位红军士兵都坚定地信念变质油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宁愿忍受饥饿和疲劳,也不向困难低头。

他们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互助感动了我,他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英雄的一刹那长征第四集中,有许多悲壮的英雄场景。

每一个出现的英雄角色都展现了真正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抵抗和面对炮火生死的场景。

他们之中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在危急关头舍弃生命来掩护战友。

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反思和思考观看长征第四集让我反思了很多。

首先,这部电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他们经历了极端的环境,但始终坚持下来,这是一种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其次,长征第四集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团结力量。

红军士兵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他们与当地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语长征第四集是一个触动心灵、鼓舞士气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们追求革命事业、为人民利益而付出的精神。

24《飞夺泸定桥》 之四

24《飞夺泸定桥》 之四

24《飞夺泸定桥》之四目标:情意:感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知识: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能力: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初步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重点:抓住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言行,让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

难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人物言行的语句品味,来领会中心。

突破口:红军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表现?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17、飞夺泸定桥╱╲赶到夺下交流:2-5 6-8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1、过渡:红军为了北上抗日,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遇到了种种困难。

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呢?2、下面分小组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选择完成:★找到描写困难的句子。

(赶到——,夺下~~~)★★概括地说出遇到哪些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之四血战湘江可以这样说,当中央红军到达湖南的南部,向湘江上游进发的时候,相对安全地渡过这条河流机会还是存在的。

1934年的11月22日这一天,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到达了湖南省的南部道县,这个道县离着刚才我们说要渡过的湘江上游那条河段距离是多少呢?大约是一百来公里。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被蒋介石任命为“追剿军"总司令的湖南军阀何建,突然发现,白崇禧的桂军,也就是说,广西军阀的部队,没有执行蒋介石的作战计划。

不但没有执行,而且他把他的桂军从湘江上游封堵红军的那个防区往广西方向撤回了几十公里。

由于桂军的擅自南撤,而在湘江的防线上造成了一个缺口。

如果说我们在湘江的地理位置上看,这个缺口南边,也就是广西方向,那个地方叫界首。

湖南方向这个地方,这个渡口叫全州。

这个中间的距离大约四十来公里,此时此刻,相对于国民党军的合围的态势而言,对于中央红军来讲,万分宝贵。

因为这就等于说在你向湘江前进的时候,前边蒋介石制订的合围计划当中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

桂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实际上还是国民党地方军阀和蒋介石之间的利益矛盾所引起的。

1934年11月的时候,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突围而出的时候,虽然广西军阀白崇禧他对红军的突围是有所预料,但是对红军突围的方向十分恼火。

他一直认为,你蒋介石不是这几年来调动了上百万大军对朱毛红军的中央苏区实行合围吗?你不是说合围得铁桶一般连鸟都飞不出来吗?那你就应该在那个地方和朱毛红军进行决战啊!你居然网开一面,把中央红军放出来了。

好,就算你在军事上是被迫,而你应该把口子开在东边啊,让中央红军进福建或者进浙江,然后大军向东合围,把朱毛红军不就赶到海里边去了。

但是你把口子开在哪儿了呢?你把口子开在了湖南广西方向,你这不是居心叵测吗?中央红军突围而出以后,你蒋介石还有一个机会啊。

就是利用粤汉铁路大规模地调动军队,在湖南南部和红军进行决战,但是中央红军到达湖南南部的时候,你的军队在哪儿啊。

你的军却远远地在湖南省的北部,看着红军非常从容地往西走。

等中央红军接近了广西边界的时候,哎,你的命令来了,要求大军合围压上。

你这明摆着要把中央红军往广西境内赶吗?你蒋介石的心思是很清楚的,把中央红军赶进广西,逼着广西的桂军和中央红军进行一场血战,等两败俱伤之后,你蒋介石的军队就跟着进广西了,就占领了广西的地盘了。

所以,崇禧在这个时候给桂军下达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所谓“拒”,就是不管你是中央红军,还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只要敢进广西的地盘,只要谁敢进广西的地盘,一律阻击。

所谓“送”,就是他要求桂军对中央红军采取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方针,那个意思就是说赶紧把中央红军送出广西境内,送出广西,就算完事了。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加之中央红军为了调动敌人以一部分兵力西进永明,白崇禧认为中央红军要进攻桂林,于是以加强桂林防务为名,把部队从全州兴安方向南撤一撤撤了几十里地,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缺口,广西军阀的真实意思,是让中央红军赶紧过去算了。

军委纵队的缓慢行军使湘江渡口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恶化。

这个时候,全州方向湘军的整整四个师,已经全部都到达了。

而在它的背后,还有国民党中央军的四个师。

军委纵队的后边,有国民党的中央军和湘军组成的六个师的部队,以拉网的形式包抄而来。

行动速度、非常快,这个时候,离军委纵队刚刚到达的那个文市也就是一两天的路程。

更为严重的是,广西方向的那个界首渡口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原来南撤的桂军已经全线扑上来了。

也就是说,这时候军委纵队的南北东敌人大军合围,而西边就是那条湘江,敌情已经非常明了了。

那不是个大口袋吗?这口袋已经布置完毕了。

所以说,在文市的时候,毛泽东和李德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主张中央红军到此为止不能再向西走了,不能再西渡湘江了,也就是说不能再往敌人布置好的口袋里钻了。

毛泽东主张从这儿向北进入湖南省的腹部,进入湖南省腹部的那些丘陵地带,在那里寻找和敌人作战的战机,或者在那儿建立根据地,如果建立不了,干脆穿过湖南省的北部,重新回到中央苏区去。

当时的争论非常激烈,李德在他的回忆录当中,有这样的话,李德在这里使用了“粗暴"一词。

可见当时毛泽东对中央红军将要面临的巨大的危险是多么地焦虑,但是毛泽东那时候没有军事指挥权,说话不算数,李德和博古不会昕他的。

所以,他的建议束之高阁,在界首方向的左翼阻击线上有一个叫新圩的小镇,奉命在这里阻击桂军进攻的是红三军团的五师,桂军进攻的火力非常猛烈,飞机投下的炸弹把阻击阵地几乎都炸平了。

在国民党地方军阀中,桂军是比较能打仗的,而且他们的武器精良,善于山地和丘陵作战。

所以,在这个方向上进攻的桂军,除了正面推进之外,还组织了很多的突击小队向中央红军阻击阵地的侧后方迂回。

在这个方向上,阻击战斗呈拉锯状态,双方伤亡都很大。

在这个方向上,红三军团还有一个阻击点,就是界首,界首离那个湘江边几里地,彭德怀的指挥部就设在这儿。

由于在这个方向上桂军一开始就让飞机投掷了燃烧弹,所以说这儿的阻击战是从熊熊大火中开始的,在界首阻击阵地上的前沿是十团,十团是无险可守的,他们的阻击阵地就是一个开阔地。

面对桂军的凶猛的进攻,双方就在这开阔地里来回拉锯,战斗激烈的时候,甚至产生了肉搏,使这块开阔地里一片泥泞双方的体交结在一起,鲜血使这块泥地呈现一种暗红色。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桂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冲锋,十团团长沈述清决心带领官兵进行反冲击,拿着驳壳枪站起来,一声呐喊,率领官兵向桂军压下去。

但是,就站起来那一瞬间,他的喊声骤然停止,几粒子弹穿透他的胸膛,一头栽倒在泥地里。

沈述清团长的牺牲使彭德怀十分焦急,彭德怀从军团指挥部一下子跑上了前沿,在前沿正在指挥战斗的四师政委黄克诚一看彭德怀上来了,就冲他喊你赶紧下去,赶紧下去,这儿太危险了!但是彭德怀全然不顾,在前沿他当即任命六师的参谋长叫杜中美为十团团长,继续带领十团官兵向桂军发动反击。

下完这个命令,彭德怀转身回他的军团指挥部,但是他刚进指挥部的门,后边跟进的人就向他报告说十团团长杜中美牺牲了。

即使战斗如此惨烈,29日红军官兵用血肉铸成的通道依旧存在,军委纵队这时候离湘江渡口还有二十来公里。

这天的晚上,朱德和周恩来都赶到了界首,在那里向全体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这个通道的两侧,要坚决地阻击敌人。

同时命令掩护军委纵队的后边的红五军团要坚决地阻击敌人,要确保军委纵队全部地、安全地渡过湘江。

可是,这个时候,全州方向的红一军团的这个阵地已经屡屡告急,被湘军已经严重地压缩了。

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联名给军委发电报,电报要求军委纵队和尚未过江的红军各部队无论如何要在30日内,30日这一天要渡过湘江。

如果这一天再渡不过去的话,红一军团的阵地很难说能够确保。

像这类的电报在红军作战史上很少出现,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用这样的词汇去给军委打电报。

30日这一天,湘江渡口终于出现了军委纵队的先头人员。

但是此时此刻,这个通道已经几乎快被国民党军的南北夹攻封闭了,到了1 2月1号清晨的时候,两边阻击阵地上的告急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了总指挥部,朱德和周恩来因为数天没有睡觉,脸色疲惫,神情严峻,首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界首方向的新圩阵地失守了,丢失了。

桂军从这个阵地上直冲进来,这就意味着很可能中央红军的腰部和后部就被桂军插进来了。

而右翼红一军团的阻击阵地上在红一师和红二师的结合部,湘军从这里冲进来了,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红四团团长耿飙看见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手里提着一个开着机头的驳壳枪冲上了前沿阵地。

耿飙心里一惊,因为这一天的凌晨三点,军团成立了一个战场执行小组,就是督战。

罗瑞卿冲上阵地把驳壳枪顶在耿飙的头上质问,他阵地为什么丢失了,耿飙说政委负伤了,我这个当团长的和敌人拼了刺刀阵地是在官兵全部牺牲的情况之下丢失的。

罗瑞卿说,四团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

赶紧给我组织人把阵地给我夺回来,要确保军委纵队过江,军委纵队现在才渡了一半。

说完了罗瑞卿拿出烟给耿飙递上一支,但是这支烟缓和不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耿飙依旧说这里的每一分钟都要用命来换。

后来,耿飙才知道为什么罗瑞卿提驳壳枪冲上阵地的原因,湘军从一师二师结合部冲进来以后,直接就冲到了红一军团的指挥部,当时林彪聂荣臻和参谋长左权正在看地图没有思想准备,保卫人员跑进来报告,聂荣臻当时不太相信,站起来一看,吓了一跳,湘军黑压压地已扑上来了。

当时,赶紧组织电台的转移,赶紧组织保卫部队的阻击。

同时,聂荣臻还特别命令一个小战士赶紧到那边一个山沟里,通知在那里指挥战斗的红二师政委刘亚楼,他根就不知道这个情况,赶紧告诉他,敌人上来了。

聂荣臻紧张地看那个小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往那儿跑,眼瞅着小战士的脚上的草鞋被子弹打飞了,小战士回来以后,他发现小战士的脚居然没有受伤。

所以说在聂荣臻的回忆当中,他说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奇特的场面之一。

11月30日晚,军委纵队终于渡过了湘江,李德和博古终于到达了湘江边。

两个人到达湘江边,被看见的景象惊呆了,天上数十架敌机在轰炸没有被炸断的浮桥,在江水当中摇摇晃晃江上全是被炸弹炸起的水柱,江上漂着木板竹板行李人和马的尸体在这轰炸之下狭窄的浮桥上拥挤着过江的人流。

同时,在江边上还堆积着从中央苏区转移的时候带出来的印刷机、机床、缝纫机各种各样的办公用品,伤员的担架,书籍堆积如山。

这个时候,周恩来在人流当中看见了毛泽东,两个人就在这个混乱当中见面了,相视无言,毛泽东当时仅说了一句话,恩来我们到了。

周恩来也说了一句话,安全到了就好,赶紧过江吧。

简短的对话,含义是很多。

因为这个时候,通道已经不存在了,里边已经混战一片了,毛泽东能在这个混战之中能够走到这个江边,还安然无恙这已经是万幸了。

12月1日下午17时30分左右,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的主力渡过湘三十四师的指挥员接到了军委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立即从阻击阵地撤离,迅速向渡口转移,并且渡过湘江.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命令不可能被执行了.第一、三十四师此时离湘江渡口的距离很远;第二、通往渡口的所有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国民党军占领,而且渡口已经没有了。

更严重的是,合围而来的国民党军,封堵了通道的国民党军,除了发现那些零零散散的红军官兵之外,突然发现这里边还有一支完整的红军的部队。

于是,大军向这支部队合围而来,既然西渡湘江已经没有希望了,只有突围的一条路。

所以说,在1 2月1日午夜的时候,三十四师的突围开始了,整整和国民党军激战了三个多小时以后,最后的时刻到了,陈树湘师长向全师官兵宣布:第一、我们要找敌人薄弱地方突出,去突出去之后,在湖南的南部咱们打游击;第二、如果说突不出去的话,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接着,突围又开始了。

这时候,三十四师已经被国民党军切割成了若干(部分),在激烈的战斗中,包括政委程翠霖、参谋长王光道在内,全体官兵壮烈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