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合集下载

历史教材整合的几种方式

历史教材整合的几种方式

历史教材整合的几种方式历史教材的整合要根据课标来进行,不能盲目行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不能为整合而整合。

在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的整合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课内的整合。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或使教材内容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老师可以在一课内打破教材的原有编写顺序,对教材进行整合。

例如,岳麓版必修一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重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因为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所以可以把宗法制提到分封制的前面来学习,使宗法制、分封制有机结合成一个宗法分封制,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专题内整合。

例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25课《两极对峙格局》,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其中25、28课是讲世界格局变动的;26、27课是介绍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因。

因此,可以将教材按25、28、26、27的顺序重新整合。

第三,教材内的整合。

例如在近代列强侵华中,日本侵华是最主要的内容,主要分布于第四单元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第五单元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可以考虑将这三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甲午中日战争、一战期间日本侵华、30年代日本的侵华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用两课时完成这一内容。

使学生对近代日本的侵华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第四,模块内整合。

这一整合主要应用在高二下半年和高三,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使用非常普遍,最多的就是在分析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背景和影响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政治模块、经济模块、文化模块上去思考其综合因素和全面影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

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载体,历史教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进行着不断的整合与取舍。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教材整合的背景及意义历史教材的整合,是指将原来分散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重新整合和打包,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

这样的整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获得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历史知识,还意味着可以树立更加完整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

整合历史教材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

整合历史教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承。

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整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和完整地了解历史知识,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承。

二是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整合后的教材内容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推动历史教育改革。

整合历史教材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教学,还有利于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历史学科建设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二、历史教材整合的原则和方法在进行历史教材整合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应该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历史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历史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选择和整合历史教材内容时,应该遵循“突出主线,兼顾分支”的原则,即要突出历史教材内容的主线和重点,兼顾历史教材内容的分支和细节。

在整合历史教材时,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尤其是对于一些陈旧和滞后的历史教材内容,需要进行更新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

在整合历史教材时,需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以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初三历史教学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

初三历史教学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

初三历史教学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初三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关键阶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本文将从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三个方面介绍初三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利用教材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是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消化和理解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整合和创新利用教材资源:1.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教师应仔细阅读教材,全面理解每一章节的主题和重点,确保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重点内容,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多维度理解教材: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视角,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影响。

3. 教材与案例融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案例,进行事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二、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正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下是多媒体资源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整合与创新利用:1. 使用PPT展示: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PPT,将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融入其中,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习效果。

2. 播放教育视频:利用相关历史教育视频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选取质量高的历史纪录片或动画片进行播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3. 利用互动性教学软件:选择合适的互动性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参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互联网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利用互联网是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库,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开拓视野。

以下是互联网资源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整合与创新利用:1. 搜索引擎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通过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在阅读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信息获取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整合第一篇范文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历史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1. 历史教学课程整合的内涵历史教学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历史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

2. 历史教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历史教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其次,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最后,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兼顾历史的主线和细节,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3. 历史教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课程整合:(1)重视历史背景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全面、深入的认识。

(2)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3)注重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遗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从而形成对历史的直观认识。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一、为什么要进行教材整合教材整合是指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学习。

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

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二、整合教材的依据1. 依据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订和颁布的有关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师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历史教师明确历史课程目标的设计;有助于历史教师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把握教材知识的联系以及框架结构;有助于历史教师熟悉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历史教师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

2. 依托教材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3. 了解学情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例如知识与技能: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目前的掌握的情况如何?已有的经验如何?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已经掌握了多少概念?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重点内容。

(实例:《三国鼎立》)再如分析学生对本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男女生差异(战争);学生对经济史普遍不感兴趣)再如确定学生的学习风格,对哪种学习方式比较适应等。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通过远程培训我学习了《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本课程主要探讨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对历史教科书(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等,以引领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

本课程分课内、单元内、单元间、不同学科与学生生活等几个角度说明进行教材整合的目的和做法,提供了相应课例。

下面就《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谈谈我是如何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的。

《辉煌的隋唐文化》在教材中共分两课,六目,内容繁多形式,学生不易掌握和记忆。

我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课学习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

我在整合时注意到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要求的层次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等。

我通过子目顺序调整的来整合本课内容,使之形成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课,形成知识体系。

由于学生对隋唐文化的最直接的认识就是耳熟能详的唐诗三百首,而到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期。

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诗歌就有五万多首,题材无所不有,体裁无所不备,著名诗人辈出,传世佳作迭出,可谓诗流纵横,群星灿烂唐朝诗歌是唐朝文学百花之冠,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把第三目:光耀千古的诗坛放到第一目来讲更合适。

然后把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中的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一目也放到第一课来讲,而且这两目内容也便于利用图表的形式来归纳总结。

把《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中的高超的建筑水平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放到《辉煌的隋唐文化》(二)课去讲。

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为出发点,强调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和科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和取舍,以适应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下面就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进行探讨。

一、整合历史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在新课标下,历史教育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

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包括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学科性、专业性和思辨性。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删除一些内容,增加一些内容,调整教学进度,使历史教材更贴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性原则,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层层递进,相互贯通的教学体系。

可以将历史教材中的人物、事件、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丰富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师还可结合学科性原则,选用一些能够体现历史学科客观性、学科性、专业性和思辨性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深邃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二、取舍历史教材,聚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取舍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原则,对历史教材进行分析,确定哪些内容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哪些内容是非核心素养,然后有的放矢地对历史教材进行取舍。

可以剔除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留下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的核心内容。

教师还可根据核心素养原则,设计一些能够体现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情感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追寻历史的踪迹,培养历史的情感。

三、整合与取舍,实现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整合历史教材和取舍历史教材,可以实现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能够深化历史学科的学科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自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

谈谈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谈谈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谈谈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新的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逐步的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的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观念,而要加倍地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不断地加强对所用的教材的整合。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实现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

由于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因此就能够逐步地开展具体而可操作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也明白要学会什么。

有了教与学的具体的内容,也就十分有利于教与学的评价了。

我们可以以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为例,具体地谈谈历史教材的整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步入近代。

单元的重点内容是17至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第9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0课为“美国独立战争”,第11课为“法国大革命”,第12课为“拿破仑帝国”。

我们就完全可以将9至12课列为一个大的学习主题,其主题就可以定为:17至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我们是以条款的形式来整合这四课的内容的。

其内容如下: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1640--1688年。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代表人物:克伦威尔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的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

高潮: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结束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重要文献:《权利法案》。

历史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美国独立战争背景、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初三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方法优化

人教版初三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方法优化

人教版初三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方法优化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人教版初三历史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整合与优化。

本文将从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容整合人教版初三历史教材内容相对繁杂,需要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和理解。

1. 主题整合:将历史教学内容按主题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例如,将古代史、现代史和近代史分别整合为中国历史的三个主题板块,便于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

2. 时间线整合:将不同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进程的清晰认识。

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时间轴等视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关系。

3. 深度整合:通过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度整合,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将某一历史事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环境等进行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方法优化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使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影视片段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4. 实地考察: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实地考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古迹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感受。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一、教材整合与取舍的必要性1. 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就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 学科内部知识的关联历史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其中的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需要在教材中进行整合和取舍,才能完整地呈现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提高历史的综合素养。

3.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多的教材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学习内容的混淆和理解难度的增加。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4. 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因素。

新课标的推出,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1. 突出重点,略去繁文在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突出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略去琐碎繁文。

通过选取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既要注重不同历史时期的关联,也要注意不同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

通过合理的教材整合与取舍,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 适应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只有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进行教材整合与取舍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的教材内容。

只有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时感到舒适和自信,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

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依据有:1. 依据课标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2. 依托教材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3. 了解学情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类型有: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学科间的整合等。

依据张威与朱培老师所讲的《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中的这些基本观点,我对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做了如下设计:第13课红军不怕长征难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长征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

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教育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紧跟时代脚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整合与取舍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需要注重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适当减少对于事件具体细节的罗列,而更多地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还需要对历史教材中的一些过时观点和偏见进行剔除,以提高历史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学手段也是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考量因素。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

而在新课标下,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行历史教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素养也是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环节。

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育经验,更要具备敏锐的历史思维和更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专业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还要注重教师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使历史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只有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了教育界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进行探讨。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涉及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重新规划,着重强调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教师们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将教材资源进行优化,选取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教材体系。

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质量、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性,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整合历史教材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是影响教材整合和取舍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历史教育。

在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教学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和讲义,而是包括了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

教师可以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资源整合和应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教育。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资源整合和应用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教育部门和教师们才能够成功地实施新课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教育界和教师们对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改革,在社会和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新的教育大纲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新的历史教材首次在2011年出版,添加了新的历史内容和理念,强调了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思考。

然而,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和取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要糅合传统文化和当代理念,体现生动活泼、情感化与思维性的特点。

传统历史是复杂而又总体的,它不能完全被当下的观念所绑定,要结合当代的现实分析和解释。

然而,当代的理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历史,而是应该在新的历史教材中融合,展现出鲜活、多样和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形象。

其次,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要处理好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重和概述和具体的关系。

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需要根据重点和重要性来进行选择和取舍,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同时考虑,避免以点带面、重点不重而使教材过于繁琐。

最后,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需要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方面统筹整合。

在知识方面,历史教材需要突出重点和深入剖析,加强人物形象的展示和历史思想的阐释。

在技能方面,历史教材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情感方面,历史教材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发挥历史对人生意义的引领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取舍历史教材,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保证教材的便于理解和易于操作,同时要注意防范历史教育中的严肃性和枯燥性。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具备思辨和批判能力,成为真正的历史人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历史是一门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学科,对于各个时期的学生来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课程的整合与取舍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这也是当今教育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课标要求强调“立德树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新时代”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历史教育需要更多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国际视野。

因此,对于历史教育的整合和取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整合历史教材,加强历史文化的练习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旧有的基础上,通过讲述与同龄人在过去发生的事情,查找以往的文献和分析历史事件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

新课标中为了满足这一特点,历史教育需要更多的考虑到历史的文化练习和文化继承的方面。

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历史文化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

因此,历史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历史的文化练习和文化继承。

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新课标下,历史课程应该更多地采用“爱国爱民”的批判精神。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教材,了解国家的道路发展和历史演变的历程,更好地发扬爱国精神。

另外,历史教材应该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三、重在历史教材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标中,历史课程还需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历史教材不仅应该解决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应该使历史事件的过程与理由得到充分的分析和解释。

这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加明白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和取舍需要加强历史文化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还需要重视历史教材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整合是一项精心策划的任务,它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了解历史事件,还能理解这些事件的深层次影响。

想象一下,历史课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剧本,每一幕都相互关联,只有通过有效的整合,学生才能领略到这部剧本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首先,将历史课程内容整合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连贯的叙事线索。

每个历史时期和事件都像是剧情中的一个章节,独立而又互相关联。

通过设定清晰的时间线,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进行比较,可以揭示不同社会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其次,历史课程的整合需要跨学科的合作。

将历史与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后果。

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战争对各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融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有效整合历史课程内容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程设计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

例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辩论他们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动机。

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此外,整合历史课程内容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因此,课程内容应当避免过于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易于理解。

例如,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及其复杂的情感体验。

最后,历史课程的整合还应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全球性。

例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的影响时,可以同时介绍各个被殖民国家的抗争和反应,展示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影响。

通过这些方法,初中历史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

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依据有:1. 依据课标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2. 依托教材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3. 了解学情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类型有: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学科间的整合等。

依据张威与朱培老师所讲的《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中的这些基本观点,我对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做了如下设计:第13课红军不怕长征难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长征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

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1. 引言1.1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是当前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历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资源,精简内容,突出重点,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历史教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在于,历史学科内容较为繁杂,教学资源分散,教师和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整合历史教材,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历史教材整合的原则和方法也至关重要。

在整合过程中,应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性和系统性。

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优化与删减是整合的重点之一。

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保留优质教学资源,删减冗余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正文2.1 教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内容冗余、知识点分散,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是必然的选择。

教材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通过整合教材,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陷入零散知识的困境,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材整合还可以减少教学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率,使历史教学更加精致化和针对性。

教材整合不仅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历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工具,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历史为基础进行思考和探究。

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新课标下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保留历史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当前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1.2 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新课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要求。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思考。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新课标还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新课标还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发展规律,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些要求为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2. 正文2.1 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在于,在新课标下,学生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

而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只涵盖了某些特定的内容,或者只从某一种视角讲述历史事件,限制了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通过整合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历史观点,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在当今社会,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中历史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资源整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1.教材的整合初中历史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对教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梳理出教材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其次,教师应关注教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地理、政治等,实现跨学科教学。

最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师资的整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资的整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交流、培训,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历史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信息的整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

教师应善于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检索和筛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课程创新1.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课堂活动的创新课堂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历史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评价方式的创新评价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新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

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依据有:1. 依据课标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2. 依托教材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3. 了解学情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类型有: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学科间的整合等。

依据张威与朱培老师所讲的《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中的这些基本观点,我对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做了如下设计:第13课红军不怕长征难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长征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

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是很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

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心思量。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

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

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重难点突破1、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因为遵义会议不仅奠定了长征的胜利,而且改变了中国的革命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路线讲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主要过程。

2、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因为学生在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上存在困难。

3、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

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3)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从而解决难点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六、教学过程(一)展示预习资料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资料。

(二)新课导入组织简短的“长征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

教师激情点评,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

【“以诗证史”——与语文学科整合】(三)新课探究1、长征的原因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学生看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时空观的形成——与地理学科整合】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阅读教材P70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③影响:会议带来了怎样的结果?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时抽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进行补充和归纳。

引导学生认识到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

4、长征的最后胜利①长征路线:学生通过“红色导游——重走长征路【与现实生活的整合】”这一活动,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

选取一位同学作为红色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填图,并逐一标注出重要地点,最后形成完整的红军长征路线: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长征结束的时间不是1935年,而是1936年10月;其二,三军会师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②重要战役: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诗歌朗诵,来记住红军长征途中渡过的几条河流的先后顺序,并认识到这几次战斗的重要性。

通过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三段视频,直观地再现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而理解长征精神。

5、长征的意义:中国革命的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长征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3)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将代代相传。

6、长征精神永传:(1)长征精神: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诗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其中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句。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概括出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2)新时期的“长征精神”: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通过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新时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四)拓展提升:(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2)结合今年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对其中主要的景点作简要介绍。

(3)欣赏文学作品: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4)有条件的同学请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长征精神的体会。

总之,课程改革后,历史教材出现跨度大、跳跃性强的特点,给学生留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教师必须将教材结构的各部分合理利用,恰当地进行取、舍、增,进行整体设计,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

教材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研究学情,丰富学科及其他知识,勇于创新实践等。

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不能漫无边际。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材整合才是科学的、才是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