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2*10=201.长日照作物2.短日照作物3.中日照作物4.定日照作物5.发育6.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感光性)7.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8.生物产量9.经济产量10.生物产量=经济产量=11.冻害12.冷害13.积温15.活动积温16.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7.种植制度18.作物布局19.间作20.套作21.混作22.轮作23.连作24.最小养分律25.水分临界期26.昆虫的世代27.年生活史二、选择题4单选+3多选1.油料作物有、、、、、、、、、、、、、、、。
2.糖料作物有、、、、、、。
3.嗜好类作物有、、、。
4.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约占土壤养分总储量的。
5.缺氮对植物的影响:1) 。
2)。
6.生产上作物对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一般只有三、填空题0.5*30=151 年,提出观念,有个起源中心,分别是起源中心、起源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中心。
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映特性作物分为:、、、。
3.长日照作物是指。
如、。
4.短日照作物是指。
如、、、、。
5.中日照作物是指。
如:、。
4.定日照作物是指。
如5.作物叶的主要功能是、以及一定的,少数作物叶还有。
6.光对作物生产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和的影响而做到的。
7.作物主要是利用nm的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和利用最多,其次是和。
太阳辐射中的这部分波长的光波称为。
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能总辐射量的。
8.高原作物总辐射高值区日照时数多在h以上。
9.极端温度有、两种。
10.积温可以分为和。
11.育种程序一般包括和两个阶段。
12.灌水方法有:1)(、、)2)3)4)13.昆虫的生殖方式:、、、。
四、简述题5*7=351.简述农学和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2.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4.栽培技术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简述水对作物的作用6.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7.合理的种植制度具有哪些意义,8.简述作物的几种生态经济适宜区9.复种的意义10.连作的危害。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农业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
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1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S ”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1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这个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
2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农学概论重点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1.农业的概念2.经济系数3.叶面积指数4.中耕5.底肥6.生育期7.春化作用8.生物学产量9.经济产量10.经济系数11.冻害12.冷害13.蒸腾系数14.土壤相对含水量15.凋萎系数16.种植制度17.作物布局18.复种19.复种指数20.单作21.间作22.涝害23.渍害24.湿害二.判断题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2.一般早熟品种的单株生产力低于晚熟品种3.休眠时植物器官仍有微弱的呼吸以维持生命4.我国平均日照时数总的分布趋势是:东部少西部多,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5.如旱地土壤的含水量接近凋萎系数时,就应及时灌水6.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三.简答题1.农业生产的本质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3.种子休眠的原因4.干旱引起作物死亡的原因5.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措施6.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作用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8.作物布局的原则9.农学的特点四.论述题1.利用所学知识,概述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2.利用所学知识,以某一新的栽培模式为例制定其初步的研究、示范及推广方案3.论述温光反应特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五.选择题1.属于农业生产次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2.属于农业生产初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3.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4.我国作物总产量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5. 马铃薯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中国6. 玉米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墨西哥7.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一次分蘖数为()A.2B.3C.4D.5E.68.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二次分蘖数为()A.1B.2C.3D.49.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与()关系不密切A.不同种植制度B.不同品种C.不同生育期D.不同器官10.以下不属于作物的三基点温度的是()A.最低B.最适C.最高D.致死温度11.一年一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两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六.多项选择1.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改良B.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C.栽培技术改进D.病虫草害的防治E.生产条件的改善2.作物分类中的经济作物包括()A.纤维作物B.油料作物C.糖料作物D.嗜好作物3.作物分类中的粮食作物包括()A.和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薯类作物D.饲料作物4.属于三碳作物的有()A.棉花B.豆类C.烟草D.花生5.属于四碳作物的有()A.玉米B.高粱C.甘蔗D.烟草6.种子的构造包括()A.种皮B.胚C.胚乳D.胚芽7.种胚包括()A.胚芽B.胚轴C.胚根D.子叶8.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为()A.温度B.水分C.氧气D.光照9.一片完全叶的组成包括()A.叶片B.叶柄C.托叶D.叶环10.属于自花授粉的作物有()A.水稻B.小麦C.大豆D.花生E.芝麻F.烟草11.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有()A.白菜型油菜B.大麻C.苎麻D.玉米12.常用的农业界限温度有()A.0℃B.5℃C.10℃D.15℃13.土壤有机质包括()A.新鲜有机质B.半分解有机质C.腐殖质D.简单有机化合物。
农学概论题库
农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学: 14.作物育种 2.中义的农学: 15.航天育种3.广义的农学: 16.杂交育种 4.狭义的作物: 5.广义的作物: 17. 良种 6.作物生育期: 18.引种 7.物候期: 19.杂交育种 8.叶面积指数(LAI) 20.最小养分律: 9.S型生长曲线 21.作物需水量 10.经济产量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1.经济系数 23.报酬递减律 13.复种、间作、连作 24.粮食安全12.作物布局二、简答题1.农学的特点2.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3.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4.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5.作物生长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种子休眠的原因 7.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8.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 9.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1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1.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12.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意义13.作物布局的原则14.复种的效益原理 15.轮作的意义 16.连作的危害13.人工种子的主要优点(1)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数量很多的胚状体(1L培养基中可产生10万个胚体),而且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2)可根据不同植物对生长的要求配置不同成分的“种皮”;(3)在大量繁殖苗木和用于人工造林方面,人工种子比采用试管苗的繁殖方法更能降低成本,而且方便机械化播种,可节省劳动力;(4)体细胞胚是由无性繁殖体系产生的,因而可以固定杂种优势;(5)可以在人工种子中加入某些农药、菌肥、有益微生物、激素等;(6)胚状体发育的途径可以作为高等植物基因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桥梁。
14.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15. 如何确定作物合适的播种期? 16. 几种主要施肥方法的优缺点。
117. 如何确定作物的收获适期?三.论述题1.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2.为什么新疆的葡萄比湖南的甜?3.案例分析:湖南一农户有耕地5亩,其中水田4亩,旱地1亩。
农学概论复习题课件资料
一、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字或词,使整个句子完整,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意义。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错填、多填、少填或未填均无分。
)1.农业生产具有( )、( ) 和( ) 特点。
地域性与季节性周期性与持续性.综合性与复杂性2.栽培植物主要包括( )、( ) 和( ) 三类。
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3.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包括(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
禾谷类、豆类、薯类4.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经济作物包括( )作物、(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
纤维、油料、糖料、嗜好5.糖料作物主要是( )和(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 )。
甘蔗、甜菜、甜菜6.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 )、( )和( )等。
棉花、麻类、木棉7.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 )、( )和( ),主要产在发展中国家。
可可、咖啡、茶叶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选择1-4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中国的作物是( )。
A 烟草B 棉花C 玉米D 大豆 D2.下列作物中属于耐寒作物的是( )。
A. 玉米B. 大豆C. 油菜D.甘薯 C3.根据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理论,作物生长全过程表现为( )规律。
A.慢-慢-快;B. 快-快-慢;C.慢-快-慢;D.快-慢-快; C4.作物一般在( )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B. 旺盛生长期;C. 生殖器官形成与发育期;D. 成熟期 C5.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美洲的作物是( )。
A.水稻;B. 小麦;C. 玉米;D. 大豆; C6.喜温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指标是( )。
A.≥0℃;B.≥5℃;C.≥10℃;D.≥15℃;。
C7.植物的大生长周期是指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可以表示为( )生长曲线A. 直线;B. S型;C. 对数;D. 指数; B8.根据作物源库流理论,下列器官属于源的是( )。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1.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左右,最适12~18℃,最高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绝大部分属禾本科。
荞麦属蓼科。
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
(2)豆类作物。
属豆科。
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
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
(3)薯芋类作物。
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
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
农学概论复习题
农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
3、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
4、杂交育种:同一种作物内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称为杂交育种5、农作物:(狭义)主要指大田中生产的粮、油、棉、糖、烟、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又称大田作物。
(广义)它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被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
6、品种: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群体,是经济上的类别,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单位。
7、发育:是指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它的表现是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8、营养生长: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成为营养生长。
9、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10、作物产量:即作物产品的数量11、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列,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
12、活动积温: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13、有效积温: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值的总和。
14、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种类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15、杂种优势: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1),由于双亲的现象叫杂种优势16、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17、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18、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9、间、套、混作:间作:再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农学概论测验复习资料
12无霜期: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所持续的时间。
13春化作用:在作物某一期间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14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2现代农业: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3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7光能利用率:是指一定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到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8光补偿点:指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9光饱和点: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值时的光照强度。
10积温: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即: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多。
5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因作物生产水平、品种、株型有很大关系,一般高产作物大多数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6。
6发育: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生理和形态上质的变化。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安全不容忽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国农作物生产的贡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 生产率目标(高产)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安全目标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农田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则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一、作物的起源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二、作物的传播自然界植物的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物的传播,则以人类活动,即人类迁徙为主要传播途径三作物的分类➢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农学概论重点完整版
作物单位面积得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
禾谷类:单位面积得穗数(株数*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量、粒重;
棉花:单位面积得总铃数(株数*有效铃数)、平均单铃重;
麻类: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单株鲜茎或者鲜皮重量、出麻率;
油菜:单位面积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
产量因素之间得关系可以概括为相互制约(在一定范围内,很难同步增长)、相互补偿(在作物生育得中后期有一定程度自动调节与补偿作用,特别就是分蘖能力强得作物)。
土壤基本概念:具有肥力性质,能够生长植物得陆地疏松表层。
组成:固相(土壤中粗细不同得矿物质颗粒与分解程度不等得有机质以及各种微生物)
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物理条件:
①土壤质地:按照土粒(矿物质颗粒)得粗细大小及其性质变化,划分为石块,石砾,沙粒,粉粒,粘粒,组成砂土,壤土,粘土等。、
砂土:蓄水保肥性差,昼夜温差大,但通透性与耕性好。
8、作物品质类型?
作物品质指人类所需要得农作物目标产品得质量,或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得适合度。
主要分为
1食用品质;口感,食味;
2营养品质;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含量;
3工艺品质;影响产品质量得原材料特性;
4加工品质。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与加工过程得原材料特性。
第四章作物生产环境条件
9、1、土壤条件?
分为三种类型:
无效孔隙:小于5um,水在孔隙中受到土壤很大吸引力,基本不能运动,孔隙中空气不能流通,植物根毛很难深入,这种孔隙对作物无效。
毛管孔隙:孔径550um,水分贮存在这里能够移动,这种孔隙得多少决定土壤得蓄水能力,毛管孔隙中得水对植物有效,粘土中以这种孔隙为主。
通气孔隙:孔径>50um,不能保持水分,常被空气占据,通气孔隙得多少决定土壤得通气,渗水与排水情况。通常用来衡量孔隙质量与土壤通气性好坏。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精编版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闭卷第一章绪论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
绪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
(光合反应)•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用性3. 生产的连续性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质地(土壤的颗粒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分类(土壤颗粒组成分类)原生矿物: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而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石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农学概论 复习资料 生科 101 班 常乐 器官为主的生长、主要是花、果实和种子的生长。 4、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哪些?(P163) 要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 ;千粒重 5、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有哪些?(P164~165) 要点:形态指标与理化指标……; 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6、作物的优良品种应具备哪些特点?(P166) 要点:丰产性;稳定性;优质性;熟期适中;广适性 7、作物良种繁育的程序如何?(P169) 要点:按原原种、原种、良种二级程序进行的。由育种单位提供的、具有典型特性和最优播种品质的种子 为原原种,即育种家种子;用原原种直接繁育出的或通过提纯复壮所生产的种子为原种;用原种进 行定点专业化生产所繁殖的种子即为生产用种。 8、种植制度的优化方案应兼顾到哪几个方面?(P176) 要点: (1)合理利用资源; (2)高产稳产高效; (3)培肥地力,保护资源,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4)满足 社会对农产品的多方需求; (5)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6)协调种植内部各种作物间的关系。 9、不同质地的土壤各有何特点?(P170) 要点: (1)沙性土,物理性粘粒含量小于 15%,透气性好,耕性好,土温变化快,温差大;潜在养分低, 保蓄性差; (2)粘性土。物理性粘粒含量大于 40%,透气性差,耕性差,土温变化慢,温差小,潜 在养分高但释放慢,保蓄性好; (3)壤土,介于前两者之间,物理性粘粒含量 15%~40%,沙粘适中, 易耕易种,是高产稳产的土壤。 10、灌溉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172) 要点: (1)地面灌,需设备少,技术简单,但水分利用率低; (2)地下灌,灌溉均匀,不破坏土壤结构, 水分利用率高,但投资较大; (3)喷灌,可灵活喷水量,控制喷水强度可保护土壤结构,但投资较 高,灌溉效果易受风力影响; (4)滴灌,可根据作物需要均匀灌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并可补充必 要的养分,但灌溉成本高。 11、影响复种的条件有哪些?(P178) 要点: (1)热量条件,是先决条件; (2)水分条件; (3)肥料条件; (4)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12、作物施肥方法有哪些?(P173-174) 要点: (1)全层施肥; (2)集中施肥; (3)表层施肥; (4)根外追肥 13、轮作有哪些作用?(P180) 要点: (1)减轻作物病虫草害; (2)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3)发送土壤理化性状; (4)利于生物养地 14、间套作增产的原理何在?(P179-180) 要点: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2)充分利用光能;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4)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5)增强群体抗灾、抗逆性; (6)充分发挥了边行优势 15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181-182) 要点: (1)技术科学化; (2)操作机械化; (3)产销社会化; (4)生产高效化; (5)农民知识化 16、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P175) 要点: (1)禁止检疫对象输入输出; (2)封锁并消灭检疫对象; (3)当检疫对象一旦侵入新的地区时,采取紧急措施,就地肃清。 17、病虫草综合防治有哪些方法?(P175) 要点: (1)农业防除,选用抗病早品种,合理轮用,加强田间管理; (2)生物防除,利用天敌益虫,施用生物农药等; (3)化学防除,施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 18、多年生园艺作物施肥有何特点?(P190) 要点: (1)仁果类; (2)核果类; (3)柑果类; (4)浆果类; (5)坚果类 20、园艺植物化学调控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P190) 要点: (1)打破种子休眠; (2)促进插条生根和嫁接愈合; (3)促控茎枝生长; (4)抑制顶端优势; (5)促进花芽分代和开花座果、改变雌雄花比例、诱导单性结实、促进果实成熟和产品保鲜。 三、叙述题 1、阐述我国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 (P154) (1)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和播种面积单产… (3)减少灾后损失… (4)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班 常乐 产量影响很大 5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5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5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54、 “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 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5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5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5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5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一花芽分化为界) 5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这个总量通常是指 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除块根、块茎类外) 。 6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6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62、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63、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 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 64、单作:在同一田块上只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种、纯种、净种。 耕地种植指数 = -------------------- × 100% 65、间作: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 耕地面积 间种。 66、混作: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67、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68、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活体植物(供体) 产生并通过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 物质,从而影响周围其它植物(受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 69、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复种方式称为连作。 70、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在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名词解释的重点: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方式的总称。 复种:同一年内在同一块地上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同一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栽培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土地当量比:即为了获得与间.混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要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之比的总和. 活动积温:指某一生育期或全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当日的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指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差数称为当日的有效温度.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干物质的量称 生物量. 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经济系数: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中获得的经济产量的多少,要看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良种:指优良品种的优良种子。 引种:将异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你引入本地作为育种素材,或直接推广利用的育种措施。 免耕法:指作物播种前不耕作,直接在留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不中耕,用化学除草剂代替机械锄草。 微生物肥料:指以微生物生命活动获得的特定效应的制品,又称菌肥。 ※三系法: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及雄性不育恢复系之间的配套应用叫三系法。 二、简答题 1、这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151) 要点: (1)农业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农产品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2、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可将作物分为哪几类?(P159) 要点: (1)糖分作物:谷类、豆类、根茎类; (2)经济作物:油料、纤维、糖料、特用作物; (3)牧草(饲料)作物; (4)绿肥作物; (5)药用作物 3、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条各有何特点?(P160) 要点:营养生长是以营养体为主的生长,主要是根、茎、叶的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是以生殖
农学概论 复习资料 生科 101 班 常乐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 亦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2、生物产量:单位面积上作物一生积累的全部干物质量。 3、作物的营养品质:指作物产品中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组成。 4、引种:是指从外地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品系)及遗传材料。 5、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 1 克干物质所需消耗水分的克数。 6、灌溉定额:作物全生育期内,各次灌水量之和。 7、杂交育种:以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 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8、杂种优势:是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9、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组合类型。 10、作物生产的“三元”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量比关系。 11、作物的温度“三基点” :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12、四碳作物:凡在光合作用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为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的作物,称为四 碳作物。 13、长日照作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 14、生育阶段:据作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特征将作物的全生育期划分为几个时期,叫生育阶段。 15、发芽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 16、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时期。 17、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18、选择育种:是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改良原有品种的方 法。 19、基因工程:是对基因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 20、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 21、壤性土:指物理性的粘粒含量在 15%~40%的土壤。 2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划,即安排作物种植的种类。面积,比例配 置地点的一种作物生产部署。 23、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4、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同劳动力能种多少地,能生产多少农产品。 25、可持续农业:是一种综合兼顾了产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等因素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在不破坏环境和 资源,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农业发展模式。 26、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27、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各业的组成及期比例关系。 28、喜温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和积温要求较高的作物。 29、作物的植物学分类:按作物间的亲疏程度进行作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单位一般包括界、门、纲、目、 科、属、种。 30、经济产量:就指收获的真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31、收获指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2、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为第三的时期。 33、根外追肥:又称叶面肥,是将速效化肥,是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度于水中进行叶 面喷施的一种施肥方法。 34、适用技术: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能够获得作物高产,经济高效的技术。 35、套作:在前作物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36、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配置的技术体系。 37、病害:指由真菌、病毒、细菌、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有害生物侵染作物引起的危害。 38、传播媒介:病虫害传播媒介包括病虫生存的场所、中间宿主等。 39、自根苗:是采用扦插、压条、分枝等无性繁殖获得的苗木。 40、嫁接:是指将一种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植物体上的某个部位,使其愈合长成新植物的方法。 41、农业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4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 4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4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 4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4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4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 :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 1 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5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