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鲁迅教学难的拙见论文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_J 中 学 鲁 迅 作 品 教 学 的 困 境 田
, . 、 ຫໍສະໝຸດ 考 刘 妍 ( 西 安 交 通 大 学第 二 附属 中学 南 校 区 初 中语 文 组 , 陕西 西 安 7 1 0 0 0 0 )
摘 要: 鲁 迅 作 品 在 中 学语 文教 材 中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但 在 当前 的 中 学鲁 迅 作 品教 学 中 , 普 遍 存 在 着难 教 、 难 学 的 困境 , 成 为一 个 亟 待 解 决 的难 题 。 造成 鲁 迅 作 品 教 学 困境 的
教、 怕教 , 学 生感 到难 学 、 怕 学 。从 惧 怕 “ 鲁迅” 到拒 绝 “ 鲁迅 ” . 业 已 成 为鲁 迅作 品 教 学 的 突 出 问 题 。 那 么 造 成 鲁 迅 教 学 困境 的 原 因 到底 是什 么 呢 ? 1 . 鲁迅 作 品 教 学 现 状
1 . 1 从 外 部 的 文 化 语 境 看
迅 文 章 的 本 身 之 难 以读 懂 。 要 走 出这 一 困境 , 中 学语 文鲁 迅 作 品 的 教 学 应 进 行 个性 化 、 多元 化 解 读 : 系统 性 、 整体性教 学; 根
据 课 文 的 不 同文体 特 点进 行 重 点 分 析 。
关键 词 : 中 学语 文教 学 教 学现 状 鲁 迅 作品 阅读 教 学
上 世纪 八 十年 代 末 . 巾 国经 济 体 制 转 型 . 开 始 全 面 走 向市 场经济 , 文 学 迅 速 由 巾 心 走 向边 缘 , 精 英文化急速 衰退 . 世 俗 化 特 征 日益 明 显 。 这 种 文 化 非 常 容 易 因 追 求 新 奇 而 被 多 少有 些 盲 目偏 激 的青 年所 接 受 。 由 于 传统 文化 修 养 不 深 , 再 加 上 审 美 趣 味 的庸 俗化 ,安 宁 享 乐 几 乎 成 了 当代 青 年 学 生 普 遍 的追 求 。 他 们无 法理 解鲁 迅 , 觉 得 鲁 迅 活 得 太痛 苦 , 似 乎 鲁 迅 一 生 都 沉 浸 在 思 考 与 孤 独 之 巾 .而 鲁 迅 所 思 考 的 民族 的 命 运 与前 途离他们太远 , 读鲁迅的书太沉重。 1 . 2 从 鲁 迅 作 品 教 学 内部 看 从 选 文 到 主 题 解 读 、从 教 学 指 导 思 想 到 具 体 教 学 方 法 等 各 方 面 都 存 在 严 重 的 缺 陷 。 从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直 到 上 世 纪 九 十年代 , 鲁 迅 作 品被 当做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_ T : 具, 长 期 偏 向 于从 阶 级 和 政 治 的 角 度来 解读 在 实 际教 学 l 寸 1 , 教 师 往 往 以 一 种 先 更要 有这种毅力 , 所 以, 在晨读 时间 , _ 每周至少要 抽 l 叶 J 天 时 间进 行 全 体 学 生 的 诗 词 诵 读 , 让 大 家 存 吸 纳 新 诗 时 巩 固 旧诗 , 温故知新 . 效 果 良好 2 . 抓住诗词眼 , 鉴 赏 古诗 词 卉人 写诗讲 究 “ 不着 一字 , 尽 得 风 流 ”、 “ 吟安一 个字 , 捻 断数 茎 须 ” , 力 求 一 字传 神 . 一 语 惊 人 。 一 首 诗 中 传 神 的字 句 就如同这首诗词 的眼睛 , 即 整 首 诗 词 的 主 旨 句 。 抓 住 古 诗 词 的诗眼或词眼 , 是 教 学 古 诗 词 的一 个 突 破 口 。 比如 大 家 熟 悉 的王安石《 泊船瓜洲》 的“ 春风又绿江南 岸” 一 句巾 的“ 绿” 字, 诗人曾用过“ 到” 、 “ 过” 、 “ 入” 、 “ 满” 等, 但 终觉不如“ 绿” 字好 。 原因是 : 用“ 绿” 字诗 意就更显深沉 , 情思 浩荡 , 不 但 生 动 形 象 地写 出了江南 春风和 煦 , 百草逐 生 , 流 露 m 了 诗 人 当 时 奉 诏 入 京 的喜 悦 . 还 有 经 历 罢 相 之 后 被 征 召 回 朝 的 重 重 忧 虑 。一 个“ 绿” 字 高 度 概 括 诗 人 的 喜 悦 、 彷 徨 等 丰 富 的 内心 世 界 , 着实让人称道 。 3 . 联 系生 活 . 运用古诗词。 我 们 不但 要 教 会 学 生 学 习 如 何 诵 读 ,如 何 理 解 ,如 何 鉴 赏。 更 要 让 学 生 懂 得 如 何 运 用古 诗词 。比如 当我 们带 领 学 生 登 上 了高 山 之 巅 ,可 以 问 学 生 : “ 此 时 你 最 想 用 杜 甫 的 哪一 句诗 来 表 达 自 己的 心情 ? ” 学 生 一定 能答 I { J : “ 会当凌绝顶 , 一 览众 山小 。 ” 当有 学 生 考 试 失 意 时 , 可 以 问 其 他 同学 , 我 们 可 以 用 李 白的 哪 句 诗 来 劝 慰 他 ? 学生答 : “ 长 风 破 浪会 有时 , 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 。” 古 人 写 诗 非 常 重 视 意境 的创 造 。意 境 的 创 造 要 经 过艰 苦的过程 . 具有深远 、 含 蓄 的 特 点 。 因诗 词 是 一 种 高 度凝 练 的 文学 样 式 . 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完美的意境 , 表 达 出 丰富 的思 想 内容 和 主观 情 感 ,因 此学 生 在 对 其 进 行 把 握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
以下困境:
1. 古文难度高: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运用复杂的句式和古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对学
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2. 内容过于激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和批判,内容较为激进,容易引发争议。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分解句子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解句子和解释其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作品。
2. 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讲解、演绎、讨论和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鲁迅先生的
作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多角度阐述: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
作品的多层含义和深刻思想。
4. 建立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背后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加强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讲解: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对策
夂学教育2。
#9.。
8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对策O郭"#内容摘要%鲁迅文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篇目很多,其教学情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1鲁迅文章的教学情况仍然有待改进。
本文选取《孔乙己》这篇典型课文为例1针对目前教学实际情况1提出几点教学对策1即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提高修养与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孔乙己》教学对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意蕴深刻、艺术技巧极多,对于中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语文文化有着重要引导作用,同时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因其精致的结构、多样的手法、深邃的意义,而成为中国短篇小说史上的典型之作,也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必读篇目。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是实际教学中贯彻得并不是很好。
考试分数成了教育的第一追求,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之下,学教育很难贯彻多元化的教学读而是。
是教者不语文的学习是的过程,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根本上理解鲁迅的文章。
要真正贯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避免学生的学习模式僵化,F 学生的学习、教学的教学法的进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很大上是于硬,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不到发挥,对课文的理解仅仅限于教师的讲解而自己没有深刻的体会、浮于表面。
课堂应该交给学生,学生应努力克服对鲁迅文章的排拒心理,走进鲁迅,积极、主动、自主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在学习中提升修养、获取知识\教师的教只是处于辅助地位,应该将问题抛给学生引I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得岀多样化的回答,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尽管中学生读时间有/教师仍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鲁迅文章。
要想深入了解课文,就得联系鲁迅生平、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有着相似主题的文章相贯通,这样才能对课文有相对深刻准确的把握。
《孔乙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而不是为了传授尽可多的内容而采用填鸭的教学方式。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第一篇: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本文试图就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鲁迅;教学分析;反思;建议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内容从反映少年时代的趣事,逐渐上升至青年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以及中年人对于国家民族的思索。
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反思得与失(一)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得与失 1.学生的“得”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转折期,非常需要正能量的熏陶、引导。
鲁迅的个人品质和独立特行的写作精神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雪》一文中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对朔方的雪的描述,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的刚毅顽强。
可以说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多少会受其影响,而使得自己的人格、品质的发展有意无意地向鲁迅靠拢。
同时,在鲁迅的作品中,学生读出了鲁迅的童心,也读到了自己的已逝的童年,这就使得学生在感情上和作品产生了共鸣。
比如《社戏》中孩子们月夜行船看社戏,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以及百草园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都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
可以说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们认识了富有生活情趣的鲁迅。
写作方面,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鲁迅在遣词用句方面的造诣,体会到了他在构思技巧方面的用心以及文章立意方面的精巧设计。
这对学生的写作一定会产生影响的,比如《故乡》中鲁迅对“我”回忆中的那个美丽的故乡的描述就让我们惊异于他对色彩的运用,“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三者的组合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具有神异色彩的故乡。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与思考[论文]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与思考摘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当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造成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体制转型期,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
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鲁迅作品本身看,鲁迅作品之难当然还难在鲁迅文章的本身之难以读懂。
要走出这一困境,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系统性、整体性教学;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现状鲁迅作品阅读教学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仅鲁迅作品就有15篇,占阅读课文总数10%以上。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
但在当前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
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业已成为鲁迅作品教学的突出问题。
那么造成鲁迅教学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1.鲁迅作品教学现状1.1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
这种文化非常容易因追求新奇而被多少有些盲目偏激的青年所接受。
由于传统文化修养不深,再加上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安宁享乐几乎成了当代青年学生普遍的追求。
他们无法理解鲁迅,觉得鲁迅活得太痛苦,似乎鲁迅一生都沉浸在思考与孤独之中,而鲁迅所思考的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离他们太远,读鲁迅的书太沉重。
1.2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鲁迅作品被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长期偏向于从阶级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浅谈如何教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
浅谈如何教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刘哲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
鲁迅先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语言犀利,内涵厚重,思想睿智,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但先生的作品太深奥了,学生比较难以读懂,教师也比较难教。
如何使学生走进大师的作品里?为此,我下了不少功夫。
通过这次讲解《孔乙己》我感受很深,结合以往所听和所讲的鲁迅作品教学课,借此机会发表自己对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些体会。
鲁迅先生的文章主题深刻复杂,语言意蕴丰富,感情冷峻中透着炽热,无情中却见深情。
言为心声,先生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形象表达,都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炽爱。
先生对孔已己灵魂的无情批判、揭露、愤恨,不正是因为对他爱之深吗?为了讲好《孔乙己》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学识既要深厚还要广博,要清楚鲁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先生思想的转折变化。
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鲁迅,读通了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深刻独到的见解,才能引导学生学好鲁迅的文章。
课堂讲授才能“约而达”的境界。
教师精辟的观点、广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恰当的举例、必要的引证是吸引学生的强大磁力。
二、解决生僻字,为理解文章扫清障碍。
由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生僻字较多,有的晦涩难懂,因此,我首先为学生的阅读扫除障碍,使学生真正读通读懂鲁迅的小说,是完成鲁迅作品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在讲《孔乙己》时,我将生僻字以大屏幕的形式打出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理解的教师再点播,如羼水的意思是搀杂水三、引导学生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明白每一篇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再去读课文就不会很难理解了。
在讲《孔乙己》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作背景,并提问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再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示背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语文教学论文: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仅鲁迅作品就选用了18篇,占阅读课文总数的10%以上。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
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遗憾的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
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业已成为鲁迅作品教学的突出问题。
事实上,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其关键和实质在于: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平台上给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教学定位?作为“文学经典”的代名词,鲁迅作品的解读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丰富性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惟其如此,鲁迅作品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接受性和操作性。
一、零距离接触:价值的沉思对于鲁迅及其作品,当教师试图引入课堂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窘迫:教师和学生并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是“敬而远之”,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
当国外的学生沉醉于莎士比亚这样一批世界重量级作家的经典作品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与堪称中国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人物──鲁迅及其作品失之交臂!试想,一个国家的文学大师、文学经典都已经不能把持住学生的心灵,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占据国际市场?我们还能拿什么去捍卫自己的文化血脉?教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
跻身世界文学行列的鲁迅作品,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
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
“经典不是指一本书拥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
经典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鲁迅作品堪称经典,就在于其回味无穷、百读不厌,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今天、未来都有其存在的空间,不仅给人以思考的方向,还给人以思想的力量。
鲁迅作品教学之我见
鲁迅作品教学之我见鲁迅的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历来被人们视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从而一度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屡屡出现问题,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近些年甚至还有人呼吁要将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删除,真是令人颇为感慨。
为何被人们视为经典的作品却到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呢?我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方面的原因。
鲁迅作品的语言既有其生动形象的一面,又有其含蓄深刻的一面,尤其是第二个方面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
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光题目就叫人思量半天。
二是内容方面的原因。
鲁迅作品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几乎每篇文章都与时代背景有关,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很难理解作品的含义。
而且他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对历史掌故如数家珍,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历史掌故,又为学生理解作品设置了一道障碍。
三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鲁迅作品大多指摘时弊,批判当局,思考社会,感悟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显然不易。
更何况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差别很大,要理解鲁迅对社会人性的认识,难度更大。
四是感情方面的原因。
由于鲁迅作品大多数具有批判性,语言犀利,讽刺性强,一直被人们视为刺向敌人的匕首,投向敌人的标枪。
所以在学生们的心中,鲁迅是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有意无意之间就产生了对其作品的抵触情绪,这也为教学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难题,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这些困难。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根据上下文来体味文章语言的含义。
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例,文章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两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纳为 : 鲁迅先生 的作品本身就
拓展 、 发现 - 创新 的能力 。但具体到教学上仍无实质性
的改变。就鲁迅作品的品读而言 , 很多的语文教师仍然
只重 视 教学 行 为方 法 的革 新 , 如采 取探 究 性 学 习 、 诸 小
组讨论等方式 , 以为这样便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实际 上也不过是“ 新瓶装 旧洒”换汤不换药”真正值得大家 “ ,
单元 《 未有 天才 之前 》 第三册第一单元 《 ; 祝福 》 第四 ;
册第三单元《 拿来主义》 和第 五册第一单元《 。 药》 在 中学语 文教学 中鲁 迅作 品的教学一 直是提高
中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水 平 的关 键 , 终 受 到 广 大 中学 语 始 文 教 师 的高 度 重视 。然 而 , 实 际教 学 效 果来 看 , 迅 从 鲁
然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 穿新鞋走老路” 但“ 的现象仍
然很常见。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课改的方 向是知识与能
力 、 程与 方法 、 态度 和价 值观 这三 个维 度 , 过学 过 情感 通 习要 提高 学生 积 累 ・ 整合 、 受 ・ 赏 、 考 ・ 悟 、 用 ・ 感 鉴 思 领 应
作 品的教学却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的一个很大的制约
来 主义》 第 四册第三专 题“ ; 直面人 生” 的《 念刘 中 记
和珍 君》 和第五册第三专题 “ 世相百态 ” 中的《 Q正 阿 传》 。人教版的高 中教材则 在 5 中共选鲁 迅作品 7 册
不 自觉地戴着镣铐 , 当然难以跳出精彩的舞蹈。异化 这
鲁迅 的同时, 也异化了鲁迅的作品 , 异化鲁迅作品的同 时, 也异化了学生对鲁迅的认识 。学生所接触的当然不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作者/李军藩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学课本有数量较多的他的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由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也由于鲁迅其人其文及其精神在当代遭受到的“误读”乃至歪曲、诋毁和谩骂,怎样让青少年接受鲁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在一些中学生的眼中,鲁迅先生只不过是一个思想深刻却令人难以捉摸的作家,甚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骂人高手。
这一方面应该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如恶俗、浅薄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无法着眼于深邃的思想、执著的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来理解鲁迅。
另一方面鲁迅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隔膜”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90年代的鲁迅研究在学理方面有深入、有发展,但这些成就离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难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90年代,鲁迅思想几度处于被指控、被置疑、被否定的被动地位,鲁迅研究界都做了相应的阐释和论证,但学问气较重,而普及性不强,因此社会影响不大。
到了90年代末,‘批鲁风’中一些论者浅薄无知,妄加评论……”(王富仁、赵卓著:《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
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运用了大量的反语技巧,使人难以捉摸其真正的用意。
教师对于杂文的解读往往非要找出字句所谓的深层含义,这些涉及到政治斗争和历史纷争的所谓含义往往使学生如坠云雾。
这倒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不明白”。
这也为中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造成了障碍。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对策尽管如此,考虑到鲁迅其人其文及其思想的巨大价值,鲁迅作品还是非常有必要在中学课本中选讲的。
因为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人作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要培养一个正直、无私、德才兼备的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鲁迅的文章仍然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直占着引人注目的重要地位。
选作教材的鲁迅作品共18篇。
体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
这些鲁迅作品不仅篇目多,内容丰富,艺术格式新颖,表现手法独特,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每个年级每册教科书中。
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
关键词:中学鲁迅鲁迅作品教学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对旧中国这座“铁屋子”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深度。
他始终以忧国忧民为起点,以救国救民为目的,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艰巨工程。
他时刻关注着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问题,关注着思考着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的命运,并竭尽全力从精神革命入手拯救劳苦大众和下一代。
今天,鲁迅作品描写的那个“病态社会”已经成为历史,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后代今天已经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他们再也不会象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了。
生活在今天的中学生,离“过去”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和鲁迅作品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相隔最少有80余年了。
他们对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吃人”社会的黑暗,前驱者奋战的足迹,不甚了了。
他们对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的麻木,祥林嫂的悲剧,感到难于理解;对鲁迅作品精妙的构思、新颖的格式、独特的手法、辞曲意深、语谐意庄的笔法,一时还读不懂,把握不住实质。
要解决鲁迅作品教学中这个带共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要正确理解、讲授鲁迅作品,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鲁迅作品。
我们应该通过鲁迅作品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过去,深切地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
语文教师要通过讲授分析鲁迅作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获得新认知;在求知的过程中,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认识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鲁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特技巧和手法。
论高中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论高中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高中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2)(一)学生与鲁迅的心理距离过远 (2)(二)学生无法有效消化课堂内容 (3)(三)学生对鲁迅课堂教学缺乏兴趣 (4)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成因探究 (4)(一)主题先行,概念化、泛政治化解读过多 (4)(二)教学缺乏重点,课堂负担过重 (5)(三)课堂严肃刻板,缺乏趣味性 (6)(四)部分高中老师并不具备鲁迅作品研究素质 (7)三、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应对策略 (8)(一)以学生为阅读主体,高扬读者大旗 (8)(二)纯化教学内容,为课堂减负 (9)(三)还原文学的鲁迅,避开政治的鲁迅 (9)(四)创新教学环节,增加课堂趣味性 (10)(五)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将鲁迅教学与鲁迅研究结合起来 (11) 参考文献 (13)内容摘要:鲁迅作品走入中学语文教学已逾九十年。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本虽经屡次改编,但鲁迅作品仍然占据着显赫的地位。
遗憾的是,正是由于鲁迅本人的政治标杆性与其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使得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经历了最初的思想启蒙及之后的被神化的过程后,形成了如今教学解读泛政治化、模式化、庸俗化的尴尬局面。
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了厌倦甚至抵触情绪。
基于该状况,本文以《记念刘和珍君》的课堂教学为样本,结合不同的教学案例,尝试分析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找出其内在原因,进而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教学;记念刘和珍君;问题;原因;对策纵观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一直都是“重头戏”,最多时曾达三四十篇。
及至2010年新课程改革,各版教材纷纷对录选的鲁迅作品进行了调整,一度出现了所谓“大撤退”现象。
作为教材风向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过去所选用的鲁迅作品做出了一些调整:删去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药》,保留了《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祝福》。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鲁迅作品难学难教这是现时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据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不愿学习鲁迅作品;一部分语文老师也说,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
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鲁迅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现在很多中学生不读鲁迅,我觉得这可能是受了一种暗示的作用。
这暗示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说:你们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你们无法读懂。
再有一种则在说:你们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你们不该去读。
在这两大读鲁迅主流的影响作用下,加之遇到一些诸如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问题,就会让人觉得鲁迅作品不好,而不愿学。
如果在一片否定或者怀疑的声音中去学(教)鲁迅的作品,那无异于带着枷锁跳舞,这也将直接降低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运行,在语文教育观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出困惑,找出对策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一、鲁迅及其作品的地位、影响鲁迅是不会被中华民族忘记的,他,真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表征。
鲁迅,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精神。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每个学期都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
发现不管是在旧的教学体制还是新的课程改革下,在不同的中语版本中,鲁迅作品入选的数量之多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风筝》;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诗歌《雪》等等。
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透过个别典型现象引发的困惑与辩证思考尽管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系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质疑、教师讨论甚至家长困惑,引发了我们的辩证思考。
鲁迅的作品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作文
鲁迅的作品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作品校园面临尴尬境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而著称,曾激荡着一代代青思想灵魂。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摘要:现在,在中学教材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鲁迅教学难”,对此,不少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删掉初中的鲁迅作品;有的主张应加多鲁迅的文章,然而,他们的争论都只仅仅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结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对此,我从编写教材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拙见。
关键词:初中;鲁迅作品;教学难;拙见当下,在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学习的难点。
众多语文老师不知从何处着手讲解鲁迅的作品,更不知怎么讲解才能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深刻思想,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而学生更是觉得鲁迅文章难读,不仅文字拗口,意思更难懂,更别说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了。
因此,出现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不必花更多的精力,能懂则懂,不强求。
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亲自到学校考察过,他们不知道,在中学的考试中鲁迅作品出现的机率达到了80%,这不得不促使学生们学习。
在这里我们尚且抛弃那些对鲁迅不纪念的说法,从实际的需要就能明白其作品的重要性,更别谈其深刻的革命性、哲理性了!对于一个离我们时代很远的人物的作品在理解上是肯定不能到达当时的效果的,因为我们离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距离,不懂得当时的社会,不能理解当时人的思想。
于是有的学者提出初中教育中抛弃鲁迅作品的学习。
事实证明,这种设想又是不现实的。
对于我国文化巨人的作品怎能完全抛弃呢?面对这种困境,鄙人对此问题有以下解决拙见。
主要从三大部分着手:一是教材的编选,二、具体的鲁迅教学。
三、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新课标的形式下,对于鲁迅作品在选择上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水平而选取,其中学生不仅仅以城市为主,应考虑到乡村学校,在选取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淘汰,把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又难懂的作品首先排除,然后根据近几年所选取的鲁迅作品列出一张清单,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学校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得出哪些作品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然后选编入教材。
语文教师救救鲁迅(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救救鲁迅(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论文)据说,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的理由是:鲁迅已经成为当今中学生的“三怕”之一,鲁迅的文章学生难懂。
对此,郭松民先生说:这样的理由不禁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我说简直是莫名其妙!是呀,“如果一切都以学生的喜好为依据,那还要教育干什么,连学校都应取消,让他们终日打游戏、上网、听流行歌曲,岂不更皆大欢喜?语文教材中选什么作品,主要应看其思想和文学价值,而不能一味迎合孩子们的口味。
更何况,如果“生涩难懂”就应该删除,那么请问《诗经》好懂吗?《楚辞》、《离骚》好理解吗?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诸子百家又如何呢?”《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学生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吗?把这些“晦涩难懂”之文一概删除,岂不更好、更大快人心?再者,如王铁仙教授所言,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土》、《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承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
“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展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另外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的作品与“时代开展有隔膜”,认为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现在的形势大好、举国上下一片和谐,时代不必再强调鲁迅精神。
即使强调,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
我姑且不谈形势是否真的一片和谐了,不问《离骚》、诸子是否有隔膜,就想反问一句,“隔膜”真的无法消除吗?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有关和谐的问题。
仅讲述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
xx年7月27号一大早,我兴致冲冲地赶往学校集中培训。
在距学校三百米路口处一群黑衣服、白衣服的大盖帽在一根黄线前挤成一团,忽见一黑衣服掀起黄线,一电动车倏忽而过。
暗想:一定是我校的老师。
便趁势挨了过去。
不知哪位黑衣服大喝一声:“你是干什么地”。
我每天接触的都是面带微笑的老师和活泼可爱的学生,从未见过这阵势,怯生生的答复:老师,培训的老师。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论文一:从粗放式教学到精细化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的转变摘要: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在过去,对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策略也比较粗放。
本文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了现有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精细化教学的策略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文本解读、作品背景介绍、情感引导等方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鲁迅作品;精细化教学;《阿Q正传》一、背景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在过去,对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策略也比较粗放。
如《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教育界存在的教学问题包括:只停留在人物和情节上,而没有深入探讨文本内涵;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引导等。
二、问题分析对于中学生而言,《阿Q正传》的阅读和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
但现行教材往往忽视了文本内涵的解读和分析,单纯强调人物和情节的铺陈。
这种粗放的教学策略,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理解不深入,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学素养。
三、策略转变1、注重文本解读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作品文本内涵的解读和分析。
对于《阿Q 正传》而言,不但要通过全面的文本阅读来辅助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理解,还要注重对于文本主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等方面的解读和分析。
2、作品背景介绍在教学中要有充足的作品背景介绍。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其作品不仅仅是文学性质的,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新文化运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引导在教学中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引导。
如对于《阿Q正传》而言,应引导学生反思作品中阿Q对自己的认同和自我意识的体认,进而引导学生对于自身身份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四、结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需要进行精细化策略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段文华学号:200802024223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08级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现在,在中学教材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鲁迅教学难”,对此,不
少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删掉初中的鲁迅作品;有的主张应加多鲁迅的文章,然而,他们的争论都只仅仅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结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对此,我从编写教材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拙见。
【关键词】:初中鲁迅作品教学难拙见
当下,在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学习的难点。
众多语文老师不知从何处着手讲解鲁迅的作品,更不知怎么讲解才能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深刻思想,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而学生更是觉得鲁迅文章难读,不仅文字拗口,意思更难懂,更别说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了。
因此,出现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不必花更多的精力,能懂则懂,不强求。
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亲自到学校考察过,他们不知道,在中学的考试中鲁迅作品出现的机率达到了80%,这不得不促使学生们学习。
在这里我们尚且抛弃那些对鲁迅不纪念的说法,从实际的需要就能明白其作品的重要性,更别谈其深刻的革命性、哲理性了!对于一个离我们时代很远的人物的作品在理解上是肯定不能到达当时的效果的,因为我们离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距离,不懂得当时的社会,不能理解当时人的思想。
于是有的学者提出初中教育中抛弃鲁迅作品的学习。
事实证明,这种设想又是不现实的。
对于我国文化巨人的作品怎能完全抛弃呢?面对这种困境,鄙人对此问题有以下解决拙见。
主要从三大部分着手:一是教材的编选,二、具体的鲁迅教学。
三、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新课标的形式下,对于鲁迅作品在选择上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水平而选取,其中学生不仅仅以城市为主,应考虑到乡村学校,在选取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淘汰,把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又难懂的作品首先排除,然后根据近几年所选取的鲁迅作品列出一张清单,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学校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得出哪些作品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然后选编入教材。
从现在的教材看来,这一点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初中一年级的教材就一篇《风筝》,其文章短小,相对而言是最容易理解和学习的。
其次,对选入课本的鲁迅文章,老师在教学中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最大努力理解。
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正确认识鲁迅,消除其心灵隔阂。
和一般作家比较而言,要解读鲁迅其文,必须先解读其人。
鲁迅虽然戴有巨大的文学光环,作为老师也应该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解读,不要在心里就产生一种疏远感。
从而来缩短读者与他的心灵距离。
从心灵深处敬佩他,接纳他!老师只有首先对鲁迅感兴趣,学生才能去学,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最直接影响者。
2、调整教学的目标,偏向人文内涵的学习。
文学教育包括文学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内容。
鲁迅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对
人的存在的关怀和生存意义的寻求,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生内涵,这也正是其难学的原因之一。
但又对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转向,不要像传统教学一样把文章死记硬背,而不懂其意思。
在教学中,老师不一定要把其深刻的人生内涵全部挖掘出来教授给学生,哪怕只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个人生哲理也行。
3、适应语言习惯,把握语句含义,掌握主题思想。
鲁迅作品往往出现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交错出现,让学生觉得生硬、难懂,这是和他生活的年代分不开的。
正因为如此,老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找出其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重点加以分析与讲解。
比如说《孔乙己》中,结尾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其中的“大约”,“的确”似乎已经矛盾了,实则不是的。
中学生都能判断其不矛盾,但不是所有的都懂得其言外之意的。
作为老师就应该从孔乙己早已经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了讲起,既然是一个“多余人”其结局必走向死亡,因此说他的确死了,而“大约”更说明了对于一个“多余人”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的。
这样,学生就能十分清楚其不矛盾的原因了。
4、抓住鲁迅写作的常用手法,从而探寻其主题思想。
鲁迅的作品其手法的运用不拘一格,因此老师要把握其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
从而解读作品。
比如,他常用对照的手法,在《故乡》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通过三代人的对照,反映社会的黑暗,让人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这三代人。
把握住了其对照手法,就能更好的理解当时社会所造成的结果。
5.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对于鲁迅的作品,老师的理解要比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毕竟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性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鲁迅自己也说过:“我的作品适合三十岁的人阅读”。
但老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的理解,更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情。
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因为鲁迅作品的难读,许多学生都避而远之,而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具体的方法可以选择“朗读法”,老师可以选择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在课堂上用适当语气朗读给学生听,或借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深沉、静态的东西变为声情并茂的直观感受。
使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语言的锋利,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渴望。
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老师还应加以指导,对有关作品的背景应加以介绍,并告知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从这些方面入手,学生才会乐于去阅读,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鲁迅的作品。
第二,鼓动学生对鲁迅进行探索。
在建立学生学习鲁迅的兴趣后,老师要抓住时机鼓动学生对鲁迅探索,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学习其文章,还要对鲁迅的思想进行探索、推测,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对文章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作品,还培养起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鲁迅文章之难,也许还体现在更多的地方。
当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其文章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消除其文章难学的概念,带着兴趣去探索。
学生认为其难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主观情绪的抵触,老是听到别的或者是高年级同学宣扬鲁迅作品难,在还没正式学习之前,就在情感上抵触它,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它的好奇,其学习也就变得相当的难,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就应树立对鲁迅学习的兴趣。
2、多读一些浅显易懂的鲁迅作品,发现其文章的魅力。
学生可适当选取一些作品阅读,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够让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去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明白鲁迅也是个普通人,有着和他们一样的童年。
从而让学生主动去了解他人,再了解其他作品,最后了解其深刻的思想。
3、对其经典语言不仅能背、能懂、而且能用。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体现了当时社会已经把人逼的走头无路的境地了,只有两条路可走,其结果只有一个。
学生明白了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后,也就知道了该怎样来运用它,在什么样的情景中运用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鲁迅教学难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但希望广大争议者不要只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应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怎样化解学习难的问题。
争取早日结束这本不该发生的“争议”。
[参考文献]
[1]李维明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J]考试教研2007年3月
[2]曹敬玲新形势下的鲁迅教学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3]陈月华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重新定位[J]教学月刊2007年12月
[4]李湘莉浅谈初中鲁迅课文教学中把握主题的及格方法[J]阅读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