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推进事企分开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是指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兴办的经济实体,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等。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初衷是成为事业单位开展公益效劳活动的有益补充和事业开展的有机组成局部,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普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事企不分,规模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不盈利甚至连年亏损等情况。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其中理清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条件和根底所在。
一、当前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监管体制不清目前财政部门、国资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管理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职责,但具体如何管理,究竟由谁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能尚未明确,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尚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
事企不分,资产权属不清目前,事企不分,资产权属不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业务关系方面。
一是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与所办企业的经营范围相近,彼此交叉重复,有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收取应属事业单位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产混用,许多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无偿占用事业单位的资产、场地、设备等,没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资产规模,个别企业固定资产极少,甚至为零。
事业单位也不予收取或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取资产、场地租赁费用等。
3.人员关系方面。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负责人或关键岗位人员多由事业单位人员兼任,彼此的职责和利益关系难以区分清楚,而且多数事业单位对所办企业负责人未进行考核和评价,对薪酬随意发放,所办企业负责人缺少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竞争活力缺乏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有些甚至形成内部人控制,一些企业负责人缺少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仍用事业单位思维模式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内部机制不活,依赖思想严重,导致许多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存在规模分散,缺乏有效监管,连年亏损、效益低下、多年停业等问题,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无开展前景等。
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研究作者:刘超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29期引入“企业化”管理思维是当前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的重要尝试。
通过合理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
但在具体实践尝试过程中,由于部分单位未能及时转变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实践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亟待优化提升管理机制。
本文以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为研究基础,探索具体推进对策,以其为事业单位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专门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机构。
整体上看,我国事业单位组织规模庞大,涉及人数众多,是当前仅次于企业部门的管理组织。
为此,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机制进程中,要合理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强化文化管理意识,营造积极乐观的管理环境,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能。
一、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企业化管理是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效能,优化管理形態的重要实践。
但长期以来,事业单所采用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市场化管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严重束缚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影响了改革进程。
综合来看,目前优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当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管理活动受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加,面临新的复杂挑战。
部分事业单位在推进企业化管理时,出现了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模式缺乏有效创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
综合来看,目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未能形成规范化的企业化管理制度、规范标准,部分单位盲目借鉴、搬用其他企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影响了企业化管理的有序实施。
其二,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整体滞后。
目前事业单位管理理念缺乏时代化更新,整个管理过程缺少对智慧技术的有效改造、智慧升级,影响了事业单位管理效能。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第一篇: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一个难题。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进步明显,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如今仍有很多事业单位不能适应改革形势。
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可以分为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搞好分类改革,内外结合,推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生产经营;公益服务;改革前言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特有的组织部门,是我国全面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改革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十六大以来,各地区积极在教育、卫生等方面进行改革,成功的经验很多,但仍旧存在事业单位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事业单位”这个概念是我国建国以后才产生的,在《宪法》和《民法通则》中都有明确规定,既是我国的六大类组织中的一员,也是四类法人的代表之一。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表述也在不断地改变。
如1963年的《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中定义:“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中指出:“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单位事业编制管理实行办法》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
”1990年,《关于在劳动计划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中论述的为:“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为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单位素质服务的机构。
事业单位推进事企分开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事业单位推进事企分开的难点与对策分析作者:刘毅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年第15期摘要:2019年是国家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攻坚年,其中最为艰难的就是将现有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部分进行剥离。
只有认真分析事企分开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企分开;对策分析;一、概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于2011年正式启动,拟于2020年全面结束。
改革步骤是先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然后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划转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其公益属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口规模和管理任务的不断增长,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扩张。
据统计,改革前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的同时,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和新形势的要求。
一方面原来的管理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另一方面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事业单位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二、推行事企分开的现状改革任务有难有易,划转行政机构是最容易的部分。
相当于把本应是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进行正本清源,重新理顺。
人员的编制和待遇相对于原来都更有保障,改革难度最小。
这部分改革任务已经随着2018年的机构改革基本上同步完成。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做的就是企业的事,主要包括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林场、科技园、科研院所、工程院、勘察设计院、物管维修、市政绿化,还有公证、律师、房产交易等社会中介服务等。
这类单位性质比较清楚,转向没有争议,本身经过多年运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再通过政府扶持并给予一定的改革红利,包括社保、人员分流政策等,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事业单位逐渐暴露出思想束缚、职能混乱、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等问题,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事业单位改革将全面铺开,“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16字原则,勾勒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轮廓,但这需要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全面配合,以及与事业单位相关的法律完善和适当的监督等。
[关键词] 事业单位改革管理体制一、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思想观念的束缚事业单位具有典型的行政化特点,有些单位担心转制后会失去政府的权力依托,会降低单位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影响单位的长久发展;事业单位运转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是典型“国家经办,经费财政拨付”组织形式,有些单位尤其是经营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担心本单位转制为企业,失去事业单位“无钱政府养”的这颗定心丸,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底气。
[1]由于事业单位的改制可能会更深层次触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会产生不满情绪和不安心理使即将进行改制或正在进行改制的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产生岗位设置认识不到位、政策理解不充分;惧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回避改革中的种种矛盾;怀疑政策执行的效果,对改革持观望态度。
(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矛盾重重,严重制约发展事业单位中存在大量编外人员,而编外用人的管理混乱且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编制管理方面存在重重矛盾,如编制管理与按需设岗的矛盾;核定基数与编外人员的矛盾;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的固化与人才流动的矛盾。
[2]在人员进入方面,存在进人不公开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聘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劳动合同法管理,也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引起事业单位管理混乱;在人员出口方面,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出口不畅。
在人事监管方面,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刘淑荣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第06期摘要: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履行事业职责,完成事业任务之外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普遍存在投资风险大、资金隐患多、管理薄弱等状况,其结果势必给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带来损失。
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办企业问题及对策近年来,事业单位利用人才、专业、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兴办了一些企业。
这些企业对弥补单位经费不足,促进单位发展,拓展经营,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安排一些分流人员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通过审计发现也存在若干问题,因此加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就成为提高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一)被投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但企业目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人为控制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在实际工作中各个管理层的职责划分并不很明确,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互相监督、制约的体制,出资人管理缺位。
(二)被投资企业市场主动性不足企业应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组织形式,对市场最敏感,具有投资机制,用人机制和决策机制最活跃的特点,而事业单位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出资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主动性。
受制于各种国家政策的约束,人员和身份的双轨制,使企业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反而受到原投资机制的约束和影响,竞争力比起民营企业失去了很多优势。
(三)缺乏对企业管理者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盈亏未挂钩,没有任何经济责任制约束,也无任何激励措施,工资每月定时定额发放,干好干坏一个样,管理者缺乏有效经营企业的动力和压力,处于随意松散的管理状态。
(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虽有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涵盖不全。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剖析及对策探索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剖析及对策探索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剖析及对策探索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剖析及对策探索宝应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刘宇峰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就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多种形式,清除思想障碍,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从而自觉关心改革,理解、支持和积极投身改革,增强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于巩固党政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成果,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切实搞好事业单位的改革,认为着重抓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研究是问题的关键。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通过对宝应县600多个事业单位(含教育卫生)的总体分析,认为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必须抓住改革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完成。
结合宝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理顺关系以前事业单位一直是机关部门的附属物,很多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有单独的办公用房和独立的财务,更谈不上拥有自主的人事权,一切均依附于其主管部门。
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后,有的表面上脱钩于其主管部门,实际上是“明脱暗不脱”;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对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也往往脱节;存在“看到的管不到,管到的看不到”的现象。
要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做到理顺关系,创造条件,使事业单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
事企分离改革意见及建议
事企分离改革意见及建议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角色也愈加重要。
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在承担重要的公共责任的同时,也带有一些非商业的因素,这使得它们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较低。
为了推进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我国提出了事企分离改革的新思路。
本文将从事企分离改革的目的、现状、难点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目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分离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它们的管理难题,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的质量。
事业单位与企业分离,在制度上明确它们的不同属性,从而使事业单位不再决策、用人、用财等方面受到企业化的压力,并且更好的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
而企业分离后,也更容易融入市场经济,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现状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探索事企分离改革,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难点。
一些部门和地方对改革的认识尚未到位,对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和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存在一些管理难题,如资源投入不足、人员管理混乱等;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真正实现分离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难点实现事企分离并不容易,需要克服以下难点:1.政策法规: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事企分离政策和管理制度,这使得实际执行任务的难度变大。
同时,法规不完善也存在制度漏洞,容易出现利益腐败。
2.资金短缺:事业单位通常不具备盈利能力,疏于自主筹资,必须通过政府安排实施。
这种模式在事企分离后不再适用,这给这些单位造成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3.人员管理:由于长期采用的是官员制模式,使得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业务水平,而且也给他们分企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四、解决措施要解决上述难点,可以做以下几点:1.政策法规:应建立完善的事企分离管理规定和制度,对关键环节加强监管和约束。
通过政策引导,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优胜劣汰,推动分离改革向纵深发展。
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拿我之前所在的一家文化类事业单位来说吧,那经历真叫一个“精彩”。
一开始,大家都习惯了传统事业单位那种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对于企业化管理,那是一脸懵。
比如说,以前做个项目,经费审批得走好几道流程,时间长不说,还经常因为各种规定卡壳。
后来要企业化管理了,大家都心里没底。
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首先得转变观念。
这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得让大家从心底里明白为啥要改。
就像我们单位,领导专门组织了好几次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对企业化管理的看法和担忧。
结果发现,好多人担心的是自己的“铁饭碗”不保,怕竞争压力大。
这时候,领导就得出来解释清楚,企业化管理不是要砸大家的饭碗,而是要让单位更有活力,大家的发展空间更大。
然后呢,得建立一套灵活的用人机制。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干好干坏一个样。
要根据能力和业绩来定岗定薪。
我就知道有个同事,以前在单位里就是混日子,企业化管理之后,因为业绩不达标,工资降了不少,这下可给他敲了警钟,后来努力工作,业绩蹭蹭往上涨。
绩效考核也得跟上。
这个考核不能走过场,得实实在在能反映出工作的成效。
比如说,我们单位搞的绩效考核,不仅看工作完成的数量,还看质量和效果。
以前那种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的情况,再也行不通了。
还有财务管理,得精打细算。
不能再大手大脚地花钱,每一笔经费都得花在刀刃上。
就像我们搞一个文化活动,以前只管申请经费,现在得先算算账,怎么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在市场营销方面,事业单位也得向企业学习。
以前总觉得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可不行了,得主动出去吆喝。
我们单位就专门成立了营销团队,到处找合作机会,推广我们的文化产品。
另外,信息化建设也不能落后。
现在是信息时代,得利用好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单位搞了个内部管理系统,从项目申报到进度跟踪,再到成果评估,都能在系统里一目了然。
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还得加强培训。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剖析及对策探索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剖析及对策探索随着开放的深入,我国事业单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事业单位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从制度、管理、激励和人才等方面进行剖析,针对这些难点,可以探索多种对策。
首先,事业单位的重点是制度创新。
事业单位的核心在于转变其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管理体制和薪酬分配机制。
在制度创新方面,可以探索以下对策:1.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推行事业单位的内部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的决策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和竞争力。
2.优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将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鼓励人员创新创业,提高岗位效能。
其次,事业单位的难点是管理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的庞大规模和复杂性,其管理问题尤为突出。
在管理问题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纪律建设,强化内部监管,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规范人员行为。
2.优化管理结构:精简机构设置,压缩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执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事业单位的重点还包括激励机制的创新。
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激励性、创新性的激励机制,激发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设置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根据人员贡献和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例如岗位晋升、薪酬调整、培训机会等。
2.加强培训管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人才。
最后,事业单位的重点之一是人才培养与引进。
事业单位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持,但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优厚,人才培养和引进面临困境。
在人才问题方面,可以探索以下对策:1.建立竞争择优制度:事业单位应采取择优录用制度,确保招聘人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打破固定编制制度的束缚。
2.开展外部引进:鼓励事业单位引进外部优秀人才,打破事业单位招聘门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事业单位。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制度、管理、激励和人才等多个方面。
事企分离改革实施方案
事企分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而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传统的事企合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分离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分离改革的必要性。
1. 适应市场需求,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功能和定位不同,分离后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率。
2. 规范管理机制,分离改革有利于建立更加规范的管理机制,提高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3. 促进经济发展,分离改革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分离改革的原则。
1. 合法合规,分离改革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合法合规。
2. 公平公正,分离改革过程中要保障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公正。
3. 稳步推进,分离改革要稳步推进,避免一刀切,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分离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制定分离改革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分离改革方案,包括时间节点、责任人等。
2. 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管理流程。
3. 资产清算与划转,对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算和划转,确保合理合法。
4. 人员安置与转岗,对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员进行合理安置和转岗,保障员工权益。
5. 宣传和培训,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对分离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五、分离改革的预期效果。
1. 提高效率,分离后事业单位和企业各司其职,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促进创新,企业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3. 提高服务质量,事业单位更加专注于公益事业,提高了服务质量。
4. 促进经济发展,分离改革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总结。
事企分离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事业单位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分离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合法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期达到提高效率、促进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预期效果。
事业单位如何应对难题
事业单位如何应对难题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在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
正确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对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应对难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内外部沟通与协作事业单位在面对难题时,应积极与内外部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定期开展部门间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信息共享,促进协同工作。
同时,与外部相关方也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民众等各方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及时获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制定解决方案时予以充分考虑。
二、加强内部管理与组织优化事业单位应做好内部管理和组织优化工作,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应对难题的能力。
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内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其次,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应对难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积极创新与变革事业单位应积极面对难题,勇于创新与变革,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首先,要及时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寻找机遇,开展创新实践。
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次,要推动组织文化变革,打破僵化的体制和思维,鼓励创新和试错。
通过开展内部创新大赛、设立创新基金等措施,激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和创新思路。
四、加强监督与评估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对工作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指标和目标的设定。
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其次,加强对外部评估和监督。
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通过第三方的视角评价事业单位的工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事企分开实施方案
事企分开实施方案
在实施事企分开的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因素和步骤。
首先,需要对企
业的业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其内部结构和运营模式。
其次,需要明确事业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最后,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事企分开的顺利进行。
在分析企业的业务时,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资金流动等方面进
行全面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才能更好地制定事企分开的实施方案。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因素,以便更好地规划事企分开的方向和目标。
在明确事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强调事业和企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关系。
事业是企业的重要支撑,而企业的发展也为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因此,在实施事企分开的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事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合作共赢,避免出现利益冲突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针对事企分开的实施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制定。
首先,需要明确
事业和企业的分工和职责,确保双方能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其次,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确保事业和企业的运营稳定和高效。
最后,需要加强对事企分开方案的宣传和培训,让全体员工都能够深刻理解和认同这一方案,从而更好地配合实施。
总的来说,事企分开的实施方案需要从全面分析企业业务、明确事业和企业关系、制定科学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制定。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位,才能确保事企分开的顺利进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企分离改革意见及建议
事企分离改革意见及建议
根据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形势,建议在事企分离改革中秉持以下原则:
1. 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事企分离机制化、市场化、法治化。
要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企业结构、提高竞争力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选择,保障企业公平竞争权。
2. 保持公平、有效、可持续的竞争环境。
从事企分离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建立竞争准入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能够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成长壮大。
3. 支持优质企业的提升和发展。
要对市场份额高、研发实力强、贡献社会显著的优质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金融通机制、扶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4. 建立与完善相应制度和政策。
在事企分离改革中,要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制定配套政策,为事企分离改革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5. 控制风险和留足余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容错和调整的空间和机制。
对于一些可能会带来重大风险、会使社会安定和谐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要有建立风险应对措施和危机应对预案的意识。
综上所述,事企分离改革既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环节,又是优化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好度和力度,平衡好各方利益,实现事企分离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某项事业的堵点和解决方案
某项事业的堵点和解决方案一、问题的背景在某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堵点,这些堵点可能是具体的问题或困难,阻碍了事业的顺利推进。
解决这些堵点是保证事业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才能打破局限,迈向更进一步。
二、分析事业堵点的原因1.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事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作不力,导致信息共享不足、工作重复甚至相互阻碍。
2. 岗位职责界定模糊:员工对自己所负责的具体职责范围理解不清晰,难以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3. 技术手段滞后:快速发展的科技手段未被充分利用,使得工作效率低下、数据处理和管理困难。
4. 人才匮乏与流失:由于缺乏吸引人才及培养机制,导致事业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和员工流失问题。
三、解决方案为了突破上述堵点,推动事业的持续发展,以下是几个解决方案:1. 建立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 指定明确的沟通渠道和工作流程,确保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
- 鼓励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横向互补、纵向协同的工作模式。
2. 清晰界定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 通过编写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工作手册,使员工对自己的职责范围有清晰认知。
-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提供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激发员工主动性和责任感。
3.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 引入先进且适用于事业需求的技术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数据分析平台等。
- 加强对员工的科技培训,提高其在使用新技术方面的熟练度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4.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设计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并提供良好福利待遇以及发展空间。
- 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领导力提升课程,以激发员工潜力、培养核心竞争力。
四、解决方案的推行与效果评估1. 推行解决方案时,需要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确保每个步骤的顺利进行。
2.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跟踪效果,并及时调整优化解决方案。
3. 结合员工反馈和满意度调查,了解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进一步深入优化改进。
经营类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难点分析与策略探索
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变革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变革。
其中,经营类事业单位将逐渐与原主管部门脱钩,以五年过渡期为限进,实现企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
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变革进入了全面实操阶段。
在转企改制这项系统性的组织变革中,人事变革关系到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往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对经营类事业单位而言,建立“岗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员管理新机制”,营造公平、公开、积极、竞争的用人环境,不仅是转型改制平稳进行的重要保障,也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驱动和智力支持。
(一)人事变革所面临的难点与研究和应用相对成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事业单位对人员的管理与开发较为薄弱,缺乏统筹明确的总体规划,大都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难点问题。
1、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是什么从管理职能角度看,事业单位常常被视为各级政府机关的附属单位,在人员编制、干部职数、干部任免和工资总额方面都不具备独立的人事自主权,基本依照上级主管机关人事部门的工作模式和下达的阶段性任务开展事务性工作,较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设计与制定工作。
从机构设置角度看,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大都带有鲜明的政府机关烙印,以行政管理为指向而不以经营发展为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鲜少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存在,在人力资源专业化管理上投入有限,积累不足。
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要求在进行人事变革之前首先要明确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是什么,与上级部门脱钩以后将拥有哪些权限,如何参与组织变革,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人事变革能否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2、如何从“任务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岗位体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但目前事业单位普遍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分派工作,缺乏明确的岗位说明和任职要求。
这导致编制管理、收入分配、人员招聘和学习等工作缺少共同平台,员工往往因编制身份的不同而受到差异化对待,这一现象损害了单位制度政策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前言在几十年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中,分级管理、从严考核等制度虽然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但独立自主的事业单位过多过繁,致使资源配置效率非常低下。
这直接影响了国家和企业的效益与发展,也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将其推向更高更远的发展,本文将探讨当前改革的难点,同时提出对策,以期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有所帮助。
难点人员流动性事业单位中的职工不同于企业的市场化用工,他们具有不可替代性与固有的工作岗位,加之我国一直存在的用人制度,导致人员流动性较低。
那么在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时,应该如何处理人员流动与分配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在改革中增强人才梯队建设意识,提高人才管理水平,让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以期稳定固有职工,提高单位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双向选择”的作用,让优秀的人才更容易流向事业单位,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单位整体的效益。
利益分配方式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益的分配方式,这和单位的稳定运行紧密相关。
但是,在现有的分配方式下,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职工之间的薪酬等待嫌隙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实现公司与职工的共赢,让职工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与肯定。
此外,我们还可以逐步推行绩效考核制度,让优秀的职工得到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事业单位效益。
保障体系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需要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国家对公共资源的保护,也是对职工劳动权益的保证。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保障体系,是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们应该注重改善现有的薪金制度,完善社保体系,让职工感受到国家对他们权益的保障,让职工心无所忧地工作,在利益分配上让职工获得更多的获得感。
对策加强组织的合力发展是动力源泉,团队的力量是事业单位前进的催化剂。
在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让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改革。
浅议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方法
浅议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方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提出了事业单位要进行改革,到现在已历经了30年之久。
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和突破,但主要是局部改革、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的力度还很不够,一些重大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突破。
其主要原因是:一、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政府)出资举办,承担着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财政供给等方面较多地受到政府直接的行政控制。
二、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存在部门和地区的条块分割,且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公共服务领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均衡。
三、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模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影响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益。
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是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根本特征。
政事不分不仅使得事业单位对政府形式深深的依赖,编制、经费、发展规划、设立与撤销等都要由政府决定。
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发展权力,也缺乏独立发展的精神;极少数事业单位甚至利用政事不分,用公共资源为小集团谋利,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使得某些事业单位的性质非政非企,亦政亦事,多重身份,在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左右逢源,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得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难以确定,改革步履艰难。
四、缺乏配套措施,事业单位改革难以深入推进。
多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相关制度不配套。
第一,没有建立健全配套规范事业单位的法律法规。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不足。
第三,事业单位和外部监管和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政府的调控机制没有形成。
政府对改革后的事业单位采取何种模式监管,如何运作,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制度安排。
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和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但深化改革需要一种新的思路引导和模式设计。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篇一: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进程中若干难点问题的思考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难点问题的思考近几年来,“国资改革”一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中央、省、市、县各个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速的同时,事业单位改制的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勘察设计单位都进行了收支管理改革;90年代末,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的改革转移到90年代末;最近,省、市、县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分类改制工作全面展开。
目前大部分省级主管部门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针对省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制方案,一般将其分为行政管理性、社会公益性、生产经营性进行分类改制。
本文重点谈一谈对于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难点一:如何解读重组政策应该说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企业改制还是事业改制,如何解读政策都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
但是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又存在以下特点值得重点关注:特点一:可以参考的政策很多,需要合理使用与国有企业改制相比,事业单位改制可以参照的政策显可供参考的政策包括省级国有企业改革、市级国有企业改革、市级事业单位改革、省级科研机构和勘察设计单位改革。
面对这么多政策,如何合理使用政策值得细细琢磨。
结合经验,笔者认为在使用政策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当面临人员安置和土地处置等本地化特征问题时,我们可以更多地参考当地政策。
由于改革后的企业必须实行属地化管理,人员工资、社会保障关系、土地等方面必须符合地方标准,因此在改革中使用地方政策是合理的。
第二,在面临资产评估、审计、处置,产权转让等涉及到国有资产问题时,则必须参照省一级的政策,有时还要考虑中央以及某些政策的影响。
这里笔者认为,由于目前社会舆论对于国资监管的关注度日益加强,在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特别是资产评估定价、产权转让等环节时,必须做到严格按政策办事,谨防改制中的政治风险,使得改制工作能经得起相应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在改革 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事业主体的角度来看,剥 离后的企业仍然只是其下属单位,在管理上希望沿用 原来的上下级管理模式,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管 理事项要一事一报,一事一批,这样管起来比较放心。 但从经营部分的角度看,事业主体已经变更为出资人 或大股东,只能在公司法明确的职权范围内,通过股东 大会和董事会行使权力,并享受出资者权益。企业有 权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界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决定。这 两种管理思路的碰撞已经成为现有转制企业在决策和 管理上与事业主体屡发冲突的地方。
三、事企分开的难点
第一,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混岗。公益二类单 位,特别是高等教育、报刊电台等原来属于差额拨款或 自收自支的单位,由于高校扩招、新闻事业高速发展等 问题,在编制配备上一直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最后主管 部门在编制问题上往往默认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大 量混岗。而改革要求转制单位必须按规定注销事业单 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如果是单位整体转制,情况还 相对比较简单。但如果是剥离,在编人员则面临着是否 随企业部分转制或是回归事业部分的选择。在编人员 普遍年龄较大,是高管或业务骨干的主体,如果从未来 养老待遇或收入稳定性考虑,他们多数人倾向于回归事 业部分,但如果允许他们回归事业部分,则企业部分的 运营马上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很多公益二类单位事 企分开无法推动的最主要原因。
事公益服务,也很难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划分为公 益一类。这一类单位主要包括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 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的部 门。公益一类单位的运行经费将主要由政府划拨,进 行预算管理,不再向公众收取或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核价后收取基本费用,不允许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 在实际改革中,公益一类基本上对应原来的全额拨款 事业单位,在经费和人员编制均有相应保障,一直也管 理得比较规范,转换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经管园地
事业单位推进事企分开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刘毅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公司 湖北 武汉)
摘 要:2019 年是国家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攻坚年,其中最为艰难的就是将现有事业单位内 部的经营部分进行剥离。只有认真分析事企分开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本文 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企分开;对策分析;
相对比较难的是中间部分的改革,也就是去掉行 政职能和生产经营职能这两头以后,留下来的事业单 位如何进一步转制的改革。仅仅从涉及的人数来看, 这也是改革的重点。仅教育卫生和农村科技服务系统 从业人员就占全国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 3/4,而仅教育
系统就达到 1/2。 未来的事业单位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从
二、推行事企分开的现状
改革任务有难有易,划转行政机构是最容易的部 分。相当于把本应是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进行正本清 源,重新理顺。人员的编制和待遇相对于原来都更有 保障,改革难度最小。这部分改革任务已经随着 2018 年的机构改革基本上同步完成。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做的就是企业的事,主要包 括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林场、科技园、科研院所、工 程院、勘察设计院、物管维修、市政绿化,还有公证、律 师、房产交易等社会中介服务等。这类单位性质比较清 楚,转向没有争议,本身经过多年运行,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自主发展能力,再通过政府扶持并给予一定的改革 红利,包括社保、人员分流政策等,也可以比较顺利地 完成改革。而经营不善的,也可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撤 销、稳妥退出。目前,这部分改革任务也已基本完成。
一、概述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于 2011 年正式启动,拟于 2020 年 全面结束。改革步骤是先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 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 务三个类别,然后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划转行政机 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 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其公益属性。
第二,社保待遇差。我国在推进事业单位参加社 会保险方面不是同步的。总的趋势是在沿海发达省份
推行早,中西部推行晚。大量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 有参加社会保险,是阻碍事业单位改革最重要的因素 之一。由于社保的缺失,事业单位不可能真正实现 能 进能出,能上能下 。2014 年 10 月,国家强力推进机关 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前后用了 4 年左右的 时间,才基本完成这一工作。虽然现在社会保险已经 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机关、事业与企业在缴纳费用和养 老待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也成了将经 营部分从事业单位剥离出去的障碍。虽然在制度设计 上,社保部门在研究未来三者逐步进行并轨,但短期内 这种不小的待遇差仍然存在。
另一类是指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新闻传媒 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将划 分为公益二类。这类单位的特点是可以收费,一直由 财政差额供给或自收自支,主要包括职专职高普高高 等教育、科研推广、报刊电台、社科研究、体育设施管 理、公证鉴定、测绘勘探、人才交流、物资储备等单位。 这一类事业单位不仅仅要进行分类定位,还要进一步 改革,将具有企业性质的经营部分与事业部分予以分 离,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事企分开的界定范围。
第三,经营理念。需要从事业单位中剥离的经营 部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事业单位主要职能相关 的经营板块,比如说报刊电台的广告部门,严格意义上 并不是真正的企业,主要还是依托于事业主体所占据 的公共资源,并不是充分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对这种企业进行剥离,只是一种 假 剥离,企业很难在 市场上真正发展壮大。第二种企业是由与事业单位主 要职能关联度不大的经营板块,比如说高校的后勤服 务部门,这一类企业的剥离难度相对较小,但也面临着 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结构老化、薪资竞争力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