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科学: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华师大八下)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方法指导+典例+专训)—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讲义
自然界的电现象一、摩擦起电的定义和条件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物质构成;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常用符号“+”来表示。
质子和正离子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常用符号“-”来表示。
电子和负离子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图所示。
三、电荷量1、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
符号:Q,单位:库仑,单位符号:C。
2、元电荷:把e=1.6×10-19 C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1C的电荷量等于6.25×1018个电子的电荷量。
四、电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电中和现象。
注意:发生电中和后电荷并没有消失,实质是电子从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了带正电的物体上。
五、验电器性。
如:已知验电器带少量正电,1、原子结构的主要内容(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如图所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所带的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的电荷量都为e=l.6×10-19 C。
(4)整个原子通常呈中性,原子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
(5)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束缚作用。
口诀:原子结构有一比,形状好似太阳系。
质量集中在核上,电子绕核永不息。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十分相似。
七、摩擦起电的原因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荷。
华师大 科学八下 知识点第四章 电与电路
4.1自然界的电现象1、电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里,存在于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内部。
原子内部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经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或排斥轻小物体称为静电现象。
3、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我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4、自由电子和离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简称正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负电的离子,称为负离子。
5、电荷的性质: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任何带电体都能吸引轻小物体6、摩擦起电只适用于绝缘体.因为只有导体的电子才可以自由移动,绝缘体的电子不能自由移动7、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8、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大气中常见的气体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就是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同时还伴随着发光和发声。
尖端放电则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中和现象。
利用尖端放电,可以使建筑物上方积聚的电荷迅速入地,以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
4.2电路1、电路是指电荷沿着导线以一定方向流动的回路。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开关是控制电路的;导线是输送电能的。
3、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2)断路(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
电源短路会导致电源烧坏。
4、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1)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2)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5、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导体善于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是因为它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油等。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电荷及静电的基本概念;2. 认识自然界的电现象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4. 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部分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的起源及电现象在自然界的普遍性;2. 了解电荷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理解正负电荷的区分和相互关系;3. 观看与静电现象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摩擦起电等。
(二)实践部分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梳子、碎纸屑等;2. 静电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通过摩擦气球等方式制造静电,并观察静电现象;3. 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产生静电的原因和条件。
(三)拓展部分1.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其他电现象的原理,如雷电、电池等;2.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现象,如夜晚头发蓬松、雷雨前静电增多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以便课堂交流;2. 实践部分要求学生严格遵循教师指导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并仔细观察现象;3. 拓展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后进行查阅资料,并通过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见解;4. 所有内容要求记录在作业本上,实验过程及结果需附有图片或文字描述;5.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给教师。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预习部分是否充分准备并做好笔记;2. 实践部分的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安全,实验结果是否准确;3. 拓展部分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4. 作业的整洁度及规范性。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相应的反馈:1. 对学生的预习和拓展部分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2. 对实践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进行反馈,并给予指导建议;4.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及策略。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电与电路 第一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_0
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由于学生基础一般,所以教学内容设置比较简单易懂,不做深入研究二、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电现象;2、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了解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探究电荷间作用规律时,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5、通过实验加深对电的兴趣三、重难点:重点: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探索四、用具:30cm直尺、细纸巾条、纤维毛巾、泡沫碎和小纸巾片、气球、泡沫1号、泡沫2号、泡沫片、塑料袋、塑料丝五、教学过程:1、引入:由东汉时期王充“顿牟掇芥”现象引入,解释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芥籽,师:今天,老师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小魔术2、教师演示实验一:神奇的塑料尺(30cm直尺、细纸巾条)在展示台上先用尺子和细纸巾条接触,并不吸引;让直尺与头发摩擦,再接触,吸引细纸巾条,如图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这现象是由于什么而产生的?得出摩擦和吸引小物体这两个关键字。
从而得出静电现象的概念3、学生活动一: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后,教师总结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并阐述:发生了静电现象,就说物体带上了静电。
并得出:这种产生电的方式——摩擦起电4、师: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复习原子的内部结构并用构造图加以阐述,得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结论师:每个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弱的会怎样,强的又会怎样?得出:摩擦生电,只是电子的转移,并没有产生电荷5、师:若失去一个电子,我们就说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若得到一个电子,我们就说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从而得出:摩擦过程中,电荷是等量、异种。
电荷的总量没有发生改变,电荷始终是守恒的。
6、师:当两种物质摩擦时,由于我们很难区分到底那种束缚能力弱,失去电子带正电,那种束缚能力强,得到电子带负电,就人为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华师大版科学八下4.1《自然界的电现象》ppt课件1
+ ++
金属杆 金属箔
++
二、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1、火花放电
2、尖端放电
3、闪电
小
结:
1、摩擦起电
2、电荷守恒
3、接触起电
4、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1、 如果一个带电体能吸引一个轻 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 带了电?
2、判断下列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羊毛与硬塑料棒相互摩擦后,羊毛 负电 ,说明 失去电子,硬塑料棒带______ 羊毛 容易失去电子。 两种物质
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什么是电?
3.1自然界的 电现象
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将笔在头皮摩擦几下,再将其靠近纸屑, 有何现象?
吸引轻小物体
一、静电现象
1、定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该物 体带了电。 3、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一)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3、接触起电的过程使不带电的物体 带上同种电荷。
使物体带电有何方法?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A、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判别物体带 电性质。
验电器
• 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 结构:如右图 • 工作原理:利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的原理来 工作的. + 金属球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 (带正电荷) (不带电荷)
原子核 原 (带正电荷) 中子 子 不带 电荷 (带负电荷)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注意:一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一个 电子带一个负电荷
思考
1、冬天,空气较干燥,当用塑料梳子梳头 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2020春华师大版科学八下4.1《自然界的电现象》ppt课件2
二、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现象一:)火花放电
象。这种现象叫做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就是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 电中和现象,同时还伴随着发光和发声。
火花放电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一种放电现象。
闪电就属于大气中的一种火花放电现象。
二)尖端放电
B、摩擦起电的实 质
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
个物体所带电荷总是等量、异种。电荷的总量
没有发生改变,电荷始终是守恒的。
观察与比较:
1、用锯条去断一块泡沫塑料块。 现象:锯条上沾有许多泡沫颗粒
2、用绸布摩擦塑料细丝。 现象: 细丝一根根飞散开来
同样是摩擦起电,为什么现象不同?
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在运送汽油的过程中,因为油的 不断流动,与大地绝缘的油筒内壁发生长时间的摩擦产 生大量的电荷积聚,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火花放电容易酿 成火灾.在车架底部安装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这些 积聚的电荷能通过铁链导入大地.
一、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3、接触起电
正 电荷 负电荷
4、两种起电方式比较:
荷数相等
7.在干燥的天气里,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
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B
A.头发丧失了水分后变得蓬松 B.由于摩擦起电,头发带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由于太阳照射和摩擦产生的热时头发膨胀 D.由于梳子的机械分离使各根头发彼此分开
思考
你在加油站看到过运输汽油的槽罐车吗?留 意观察当它输油时,它的车架底部有一条铁质导 杆与地面相接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活动
把韦氏起电机的一个带电球与
绝缘的、一侧有尖端的导体相连接, 靠近尖端放一点燃的蜡烛,观察烛 焰呈什么形状?
八年级科学下册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
教学过程引入: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演示1: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结论)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板书)演示2:完成活动3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
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
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
(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二、电荷守恒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
2020春华师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第4章 电与电路-4.1 自然界的电现象
华师版八年级下第四章电与电路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1 2 3 46789电子;质子;中子摩擦;放电;避雷针DBCAC提示:点击进入习题答案显示5A10B见习题提示:点击进入习题答案显示111213①负②正(1)B (2)一定(3)两;排斥;吸引1415梳子;正16见习题17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蓬松B 、C 、D ;A 、F ;E B1.静电现象(1)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电荷的种类: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摩擦起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使物体带电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________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
电子质子中子3.丹东地区每年有很多雷雨天气,雷雨云通过________方式带电,雷电是大气的一种剧烈的________现象。
为了安全起见,要在高大的建筑物上面安装________。
摩擦【点拨】雷雨云通过摩擦方式带电,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产生雷电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会对建筑物带来损害,因此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以防止雷电对人类的伤害。
放电避雷针4.在空气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表面很容易吸附灰尘。
主要原D因是()A.冬天气温低B.冬天灰尘多C.化纤衣服创造了电荷D.化纤衣服摩擦带了电A5.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A.春天花开时,会闻到扑鼻的花香B.夏季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C.秋天夜晚,脱毛衣时常听到“啪啪”声D.冬季晴天,梳头时常看到头发随塑料梳子飘动6.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始于对静电现象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B.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C.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点拨】自然界中,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所以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B正确。
春八年级科学下册 4.2《电路》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
《电路》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2)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属于电学基础知识。
从教材地位上讲是电路的入门知识。
电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过去是放在力学学习之后。
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
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能够接受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是本章的核心。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②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③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认识电路元件,并动手组装简单电路。
②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动脑动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电现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
4)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而且很有用。
难点;电流的形成。
画电路图。
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应通过可感知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受的信息。
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教学中应予重视。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初中生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需要教师的帮助。
第4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练习)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教学设计课题自然界的电现象单元第4章学科科学年级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3)火花发电和尖端发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重点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难点大气中的发电现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知道什么是电吗?电又在哪里呢?其实电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里,存在于组成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内部。
观看闪电视频闪电人类最早认识的电现象。
今天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电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什么是电,电又在哪里?观看闪电视频通过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电处处存在为新课学习作了铺垫引出自然界的电现象讲授新课一、静电现象学生活动1用塑料梳子往同一个方向梳头数次,再将梳子靠近轻碎纸屑。
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动手做一做并说出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以及观察能力(1)现象:碎纸屑能被梳子吸引。
梳子梳头其实是梳子与头发发生了摩擦。
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电现象吗?归纳总结:梳子在摩擦过后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属于静电现象。
学生活动2将一段塑料捆扎带的一端打个结,从另一端把它撕成细丝,然后拿一块干净手帕衬着,把塑料细丝由上而下捋几遍。
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你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1)现象:细丝一根根飞散开来。
(2)思考:为什么塑料细丝会散开,而不是互相吸引呢?这是因为塑料细丝都与丝绸摩擦,每根细丝都带同种电荷,由此可见带有同种电荷的带电体相互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总结。
学生动手做一做并说出现象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以及观察能力学生活动3学生活动3用钢锯条锯开一块泡沫塑料时,你有什么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1)现象:锯条上沾有许多泡沫颗粒。
(2)思考:为什么泡沫粒与锯条会相互吸引而不是排斥呢?这是因为锯条和泡沫塑料细屑为相互摩擦的不同物质,它们带有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华师大版科学八下《自然界的电现象》
中。
质子 (+)
原子的结构:
( +)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
摩擦起电的原因
–
+
+ – + –
核外电子
原子核
摩擦起电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转移
–
+
– –
–
–
–
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作用 弱 因失去电子的物体 而带正电荷
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作用 强 因得到电子的物体 而带等量负电荷
活动二:
用摩擦过的玻璃 棒接触验电器金 属圆盘,观察验 电器金属箔是否 张开?
验电器
金属圆盘 金属杆 金属箔
电荷守恒
活动三: 用干净的手将塑料细丝捆由 上而下的捋几遍,你观察到了什么 现象?
塑料细丝末端互相散开
静电现象
摩擦起电
同种电荷 相互排斥
正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负电荷
+
+ -
验电器
金属圆盘 金属杆 金属箔
静电现象
电相互 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 相互排斥
正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负电荷
+
+ -
异种电荷 相互吸引
正电荷 负电荷
+ -
摩擦起电
物体 相
互
摩
擦
物体
是不是只 有摩擦的 方法才能 使物体带 电呢?
擦
克拉玛依地区的怪事。 接触起电
静电知识的拓展 下面的小球带电情况有些可能?
A
《第四章 1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理解自然界的电现象基本概念,掌握电的基本性质和电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并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界的电现象》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预习导读:学生需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电现象的常见实例。
2. 理论学习:学生需掌握电流的形成原理、电荷的种类及作用力,理解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完成一个简单的电学实验,如用电池和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尝试通过改变电阻的方式影响灯泡亮度。
4. 思考与探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如闪电、静电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产生原因和过程。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电现象的简短报告,包括对电的基本认识、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结果分析和对生活中电现象的理解等。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质量,学生需按照以下要求完成作业: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电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准确解释相关术语。
2.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确保安全操作,并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思考与探讨部分:学生需积极思考,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4. 作业报告部分:报告需条理清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通顺,字迹工整。
5.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如有特殊情况需及时与老师沟通。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知识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对电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实验过程的能力。
3. 思考与探讨深度:评价学生对生活中电现象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4. 作业报告质量:评价报告的条理性、完整性、重点突出程度和语言表述能力。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建议:1. 对知识理解不足的学生,教师将提供额外的解释和辅导。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界的电现象》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电现象的原理;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电学知识;3. 认识和辨别生活中的电现象及其应用。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学基础知识巩固学生需回顾课本内容,重点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练习。
2. 生活中的电现象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家用电器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电现象,如电灯亮起、电视屏幕静电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
3. 静电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教材提供的静电实验步骤,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感应实验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需与同学组成小组,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电现象及实验操作的过程与发现,并讨论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个环节的作业内容,确保作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 在观察记录生活中电现象时,要细致入微,尽量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记录;3. 静电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循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结果;4. 小组讨论与分享环节,要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做好记录和总结;5. 作业提交前,需自行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电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评价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电现象的细致程度和记录的完整性;3.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评价学生静电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实验结果的如实记录;4.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观点的表达;5. 作业的整洁度和创新性:评价学生作业的书写整洁度和是否有创新性的发现或观点。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界的电现象》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电现象的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基本性质;3. 学会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电现象;4. 培养学生对电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态度。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静电现象展开,具体包括: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静电的产生机制,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静电现象的实例,如秋冬季节的衣物摩擦起电、夜晚的干燥环境下手触碰金属物时的电击感等。
3. 实验任务:学生需进行简单的静电实验,如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吸引纸屑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思考任务:学生需思考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静电现象的简短报告,包括对静电的理解、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思考与应用。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教材或网络资源中提前自学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 观察任务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电现象保持敏感,细心观察并详细记录。
3. 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注意安全,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4. 思考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并探索其应用。
5. 作业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字迹工整,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预习情况、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思考深度和作业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方面。
评价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还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2
《空气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解:一、找空气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2、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二、大气中的放电现象观察自然界中的放电现象,由实际的现象结合实验来了解尖端现象和韦氏起电机以及雷电的现象原理。
并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电现象。
新华师大版4.1 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案
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体会科学知识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原理。
用电荷间作用规律解释一些电现象。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人,手帕一块/人,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丝绸布若干,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及其他轻小物体若干装于纸杯中,带尖嘴的塑料瓶(装水),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引入:1.闪电视频;述;闪电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电现象。
2.形形色色的用电器图片。
随着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索,人类渐渐认识了电,并创造出许多用电器造福人类。
可以说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了。
问:那么电是怎么产生的呢?电能够产生怎样的作用呢?激发起学生思考述: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电现象。
板书:自然界的电现象一、静电现象活动一:1.梳子吸纸。
从纸杯中取少量轻小物体,置于白纸上,用梳子靠近轻小物体。
观察轻小物体有没有被梳子吸引。
用梳子往同一个方向梳头数次,再将梳子靠近轻小物体,观察轻小物体有没有被梳子吸引。
学生做完后述:梳子梳头其实是梳子与头发发生了摩擦。
问:梳子在摩擦前过后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小结:梳子在摩擦过后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现象。
板书:一、静电现象问:其他物体在相互摩擦后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演示:1.橡胶棒吸纸。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轻小物体,观察纸片有没有被橡胶棒吸引。
学生描述,教师评价。
演示2:玻璃棒吸引水流。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电 教案2
科学第四章电第四节、第五节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电第四节电阻第五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二. 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符号和单位。
2. 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3. 理解滑动变阻器作用、原理。
4. 了解半导体和超导现象。
5.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6.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7. 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
8. 掌握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特点。
9. 掌握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特点。
10. 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与电路和电阻的关系。
三. 重点难点:重点:①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②变阻器③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难点:①变阻器改变电流②欧姆定律应用四. 重点知识:1. 电阻①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符号为“R”;单位为欧,符号为“Ω”。
比“Ω”大的单位有“KΩ”和“M Ω”。
(1M Ω=103K Ω=106Ω)。
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电阻大小取决于导体本身的材料、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
银导电性能最好,铜次之,同等条件下,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如灯泡灯丝和半导体) ③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电阻大小可以用公式IUR =来计算,但导体电阻大小与U 和I 无关。
在相同温度下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的。
④电阻的测量 a. 测量原理:IU R =d. 连接BC :P 向右,R 变小变阻原理:利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 半导体和超导现象①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种导电物质。
②半导体特点:a. 半导体材料中掺入杂质导电性能剧增b. 温度升高,半导体材料电阻减小c. 光照下,半导体电阻明显减小③超导现象:某些物质组成的物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4.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①文字表达: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4)案例研究:分析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如雷电、电解质导电等,让学生了解电现象的多样性。
(5)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电现象的探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2)参观科普场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深入了解电现象及其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探究活动,如科学讲座、科普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进行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将电现象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电现象的探究与实践
①实验探究:进行静电实验,观察电现象的变化。
②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如雷电、电解质导电等。
③项目导向学习:设计关于电现象的探究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①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静电现象
-电现象的组成部分
②电现象的规律与原理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的体现
-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③电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摩擦起电的应用
-雷电的影响
-电解质导电的原理与应用
④电现象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的电现象
-电现象的安全问题
-电现象的实际应用
⑤电现象的探究与实践
-实验探究
-案例分析
-项目导向学习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解释为什么摩擦起电时,两个物体带有的电荷量总是相等。
答案: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两个物体之间会互相交换电荷。由于每个物体都由原子组成,原子中电子的数量与原子核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当一个物体失去电子时,另一个物体就会获得相同的电荷量。因此,摩擦起电时,两个物体带有的电荷量总是相等。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电与电路 第一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_2
磁现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了解磁体的种类,知道任何磁体都有S、N两个磁极。
2.知道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磁化的概念、磁化体磁极的判断、铁磁性物质的类别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磁体、磁极的概念,磁体见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化的概念教学器材准备针形、条形、U字形等各种磁体各一根,断开的条形磁铁一根,大头针、细铁屑、(一角、五角、一元)硬币课堂教学引入: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自己逍遥作乐,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由于秦始皇曾经有几次遇刺,虽都侥幸脱险,但仍使他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再遇刺,因此在建造阿房宫时,他命令工匠在大门上安装“机关”使得身披铁甲,怀揣利刃的刺客休想进入.你知道聪明的工匠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吗?阅读:司南介绍思考:制作指南针的材料有什么要求?讲解:要求是磁体活动1:1.磁体能够吸引你桌上的哪些东西?讲解:1.磁性:能够吸引铁、镍等物质的性质.思考:你家里哪些地方可能会有具有磁性的物体,请与同学们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图片展示:常见磁体。
讲解: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活动2: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什么地方最强,什么地方最弱?在磁铁中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讲解: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极分为南极和北极.磁极总是成对出现。
一个可以在水平面里自由转动的磁体(如磁针),当它静止时,大致指北的磁极叫指北极,简称北极(N极);大致指南的磁极叫指南极,简称南极(S极) 。
思考:如果把条形磁铁对半分开,它的磁极是怎么样的?活动3:如果把磁体两端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现象:N极与N极靠近时,相互排斥S极与S极靠近时,相互排斥N极与S极靠近时,相互吸引4.磁极间的作用特点是: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介绍:磁悬浮列车活动:模拟磁悬浮列车思考:为什么第一枚回行针能吸引第二枚回行针?讲解:5.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叫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钢锯条一根,泡沫塑料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
教学过程(实验引入)演示1 演示P48“小实验”,小纸人被吸附。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片吸附在塑料梳子上?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2。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如用硬质橡胶的小梳梳干燥的头发,就能够看到头发相互张开的现象;若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梳头发,脱化纤衣服时,还可看到微小的火花,并且听见轻微的嚓嚓声。
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那么上述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一、摩擦起电(1)梳子或橡胶棒吸引小纸屑;(2)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3)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
想一想用梳理过头发的梳子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纸屑时,小纸屑为什么会被吸引?解析两个彼此绝缘的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使得物体带上了电荷,而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用丝绸摩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丝的塑料带,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是因为塑料丝带的是同种电荷,所以它们就互相排斥。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排斥。
用钢锯锯泡沫塑料板时,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是因为塑料泡沫和钢锯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所以就互相吸引。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吸引。
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结论)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
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
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
二、电荷守恒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
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解析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毛皮的原子失去部分核外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橡胶棒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对外带负电。
毛皮失去了多少电子,橡胶棒就得到了多少电子。
(结论)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的电荷是等量异种的。
(思考)(1)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后,将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两片金属箔为什么会张开一定的角度?(2)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原来张开的金属箔为什么会闭合?解析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橡胶棒带负电,将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负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使得两片金属箔带上了等量的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张开了一定的角度。
使金属箔带电的过程是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电荷转移才发生的,这种带电方法叫接触起电。
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由于人体对外不带电,金属箔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人体上后再转移到大地,使得原来张开的金属箔变成不带电而闭合。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验电器是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带电体使验电器的金属箔带电的过程是接触起电的过程。
三、接触起电1.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2.接触起电实质是带电体上的电荷转移到不带电物体的过程。
3.接触起电也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在带电物体和不带电体之间生了转移。
接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等量的向种电荷。
问题加油站运送汽油的油罐车的车架底部往往有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它起着什么作用?解析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在运输汽油的过程中,因为油的不断流动,与大地绝缘的油筒内壁发生长时间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积聚,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火花放电容易酿成火灾。
在车架底部安装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这些积聚的电荷能通过铁链导入大地。
大气在垂直运动中,特别是剧烈的天气变化中,由于摩擦往往会使云层积聚大量的电荷,云层与云层之间的高压静电作用下使得云层之间的大气发生电离而引起火花放电,这就是既绚丽又可怕的闪电。
如果带电云层也能拖一根类似于油罐车的铁链,那么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闪电事故就不会发生了。
那么什么叫火花放电呢?四、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实验活动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现象。
实验过程:(1)做好韦氏起电器的清尘干燥工作。
起电盘和带电球的尘埃用无水酒精擦拭干净,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底座下放一块干燥泡沫塑料,教室湿度较大时,用红外线灯烘烤去湿。
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韦氏起电机在干燥环境中演示。
(2)摇动起电机手柄,使两个起电盘转动方向相反,保证两个莱顿瓶所带的电的性质不同。
观察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1)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分析带电体失去电荷的现象称放电。
当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到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放电现象,并发出火花。
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火花放电的现象。
所谓火花放电,是指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上面的实验中,韦氏起电机是利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方法,将正负电荷贮存在莱顿瓶中。
其中两个带电球带的电是等量异种电荷。
当带电球上的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两带电球之间产生高压,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后,两球之间的空气电离而产生高压电弧即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所谓电荷的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小结)1.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2.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荷中和现象。
3.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例题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当你脱下化纤的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如果在夜晚还会看到闪光。
这又是为什么?解析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一般身穿毛衣和内衣,它们都是绝缘体,由于运动时衣服之间的摩擦,身体上会积累大量的静电。
这时如果用手指指向金属物体,手指会感到有针在刺的感觉,这是手指和金属发生放电现象。
如果手里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指向金属,这种感觉就不会产生。
晚上睡觉脱衣时,在毛衣和内衣的分离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形成了强电流,所以在若干地方发生了局部的火花放电现象,能听到响声,能看到火花。
五、尖端放电和避雷针实验活动尖端放电现象。
实验过程:(1)选择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带正电)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并使尖端正对一支点燃的蜡烛的火焰。
(2)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思考)(1)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分析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象被“风”吹过时一样,飘向一边。
这是有尖端的导体尖端放电时形成的。
当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时,带电球上的电荷转移到有尖端的中空导体上,电荷分布在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的表面,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
尖端电放形成的“电风”使得烛焰飘向一边。
所谓尖端放电,是指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
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小结)1.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产生的放电现象叫尖端放电。
2.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想一想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避免雷电的袭击的?课堂小结请学生回答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请你再举几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作业布置作业本A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