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十四章

合集下载

李翼主编《方剂学》第十版-方名目录

李翼主编《方剂学》第十版-方名目录

李翼主编《方剂学》第十版-方名目录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止嗽散金沸草散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升麻葛根汤宣毒发表汤竹叶柳蒡汤葱豉桔梗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温脾汤(《备急千金方》)三物备急丸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润肠丸济川煎半硫丸第四节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甘遂半夏汤禹功散导水丸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第三节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化斑汤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泻心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子)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清心莲子饮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左金丸戊已丸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泻白散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芍药汤香连丸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第五章祛暑剂第一节祛暑解表剂香薷散新加香薷饮第二节祛暑利湿剂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桂苓甘露散第三节祛暑益气剂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脾胃论')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吴荣萸汤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参附汤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暖肝煎第七章表里双解剂第一节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节解表温里五积散第三节解表攻里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疏凿饮子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陷汤举元煎玉屏风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第二节补血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胶艾汤圣愈汤补肝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八珍汤(八珍散)十全大补汤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泰山磐石散保产无忧散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左归丸左归饮大补阴丸一贯煎益胃汤第五节补阳肾气丸加味肾气丸十补丸右归丸右归饮第六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地黄饮)还少丹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补天大造丸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四神丸第四节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桑螵蛸散缩泉丸第五节固崩止带固冲汤震灵丹固经丸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生铁落饮磁朱丸珍珠母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孔圣枕中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养心汤定志丸第三节交通心肾交泰丸黄连阿胶汤第十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安宫牛黄丸(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紫雪至宝丹抱龙丸第二节温开苏合香丸(吃力伽丸)紫金锭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越鞠丸(芎术丸)柴胡舒肝散木香顺气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萎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枳实消痞丸枳术汤厚朴温中汤良附丸天台乌药散(乌药散)橘核丸加味乌药汤乌药汤正气天香散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四磨汤五磨饮子六磨饮子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散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七厘散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艾附暖宫丸生化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活络效灵丹大黄廑虫丸鳖甲煎丸第二节止血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黛蛤散小蓟饮子槐花散槐角丸黄土汤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大秦艽汤小续命丹消风散当归饮子牵正散止痉散小活络丹大活络丹玉真敢五虎追风散第二节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第二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琼玉膏玉液汤增液汤第十五章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藿香正气散一加减正气散二加减正气散三加减正气散四加减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六和汤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八正散五淋散石苇散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蚕矢汤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宣痹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五皮散第四节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真武汤附子汤实脾散第五节祛湿化浊剂萆解分清饮(萆解分清散)(《杨氏家藏方》)萆解分清饮(<医学心悟》)完带汤第五节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茯苓丸(治痰茯苓丸)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滚痰丸(礞石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冷哮丸三子养亲汤第五节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定痫丸五生丸第十七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丸第二节健脾消食健脾丸葛花解酲汤第十八章驱虫剂乌梅丸连梅安蛔汤理中安蛔汤化虫丸肥儿丸第十九章滴吐剂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盐汤探吐方第二十一治痈疡剂第一节散结消痈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犀黄丸牛旁解肌汤阳和汤小金丹海藻玉壶汤消瘰丸苇茎汤桔梗汤大黄牡丹汤第二节托里透脓剂透脓散透脓散(医学心悟)第三节补虚敛疮剂内补黄芪汤保元大成汤。

第九版方剂学方歌(全)

第九版方剂学方歌(全)

精心整理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7.9.8.10.12.13.13.再造散14.15.18.19.20.21.22.24.25.济川煎27.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五节攻补兼施剂28.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剂3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32.蒿芩清胆汤: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33.截疟七宝饮: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草青陈,疟收发频频邪气盛,劫痰燥湿此方珍。

第二节调和肝脾剂34.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35.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37.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又腹痛,治在抑肝与扶脾。

第三节调和寒热剂36.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剂38.白虎汤: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39.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

第二节清营凉血剂40.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41.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四章,治燥剂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四章,治燥剂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 脉虚大而数。
3,加减法: 痰多,加——川贝,瓜蒌。 热甚,加——羚羊角,水牛角。
第二节,滋阴润燥
增液汤(2) [组成] 玄参,麦冬,细生地 [功用] 增液润燥 [主治] 阴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方解] 君:玄参——养阴生津,壮水制火 臣:生地——清热养阴,壮水生津 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病名 温燥证
凉燥证
治法 凉法
温法
方名 同
桑杏汤
桑菊饮
宣肺化痰,解表,治外邪袭肺, 气失宣降之咳嗽证
异 功效 生津润肺 病理 燥伤肺津 主证 咳嗽 津伤 病名 温燥证
化痰清肺 温伤肺络 咳嗽热重 风温证
清燥救肺汤(1)
[组成]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 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功用] 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组成] 大生地,玄参,麦冬,白芍,

牡丹皮,贝母,薄荷,生甘草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方解]
君:大生地——滋阴壮水,清热凉血
臣:玄参——养阴降火,解毒利咽

麦冬——养阴清肺
佐:白芍——养血敛阴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2,滋阴润燥:具有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的作用, 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内燥证又分为上 燥,中燥,下燥。
上燥——肺燥阴伤证。 中燥——胃燥阴伤证。 下燥——肾亏水虚证。 内燥证治宜甘寒滋润为要。
三,使用注意: 1,先辨明内外。 2,温燥证多配伍泻火,养阴,生津,益气

方剂学精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精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精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程钟龄《医学心悟》的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涩,补。

参考答案:错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方剂与治法关系的是()参考答案:法从属方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学心悟》所述治疗“八法”的是()参考答案:涩法4.下列选项中,除哪项外,均是“汗法”的使用禁忌?参考答案:阴虚感冒5.对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最适宜的治法是参考答案:汗法第一章测试1.《温病条辨》称银翘散为“辛凉轻剂”。

参考答案:错2.解表剂的治法原则属于“八法”中的参考答案:汗法3.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者,治当首选的方剂是参考答案:桂枝汤4.配伍体现“六经分治”特点的方剂是大青龙汤。

参考答案:错5.败毒散中的人参是佐药。

参考答案:对6.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的方剂是麻黄汤。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十枣汤的君药是大枣。

参考答案:错2.具有攻下热结,益气养血功用的方剂是参考答案:黄龙汤3.主治水热互结之大结胸证的方剂是参考答案:大陷胸汤4.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参考答案:对5.温脾汤的功用是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参考答案:错6.十枣汤的剂型是散剂。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患者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疗首选方剂是()参考答案:泻白散2.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是()参考答案:6∶13.凉膈散的组成中含有()参考答案:调胃承气汤4.体现“透热转气”治法的代表方剂是()参考答案:清营汤5.体现“以泻代清”配伍特点的代表方剂是()参考答案:凉膈散6.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有()参考答案:普济消毒饮;凉膈散;清胃散7.龙胆泻肝汤中清利湿热的药物有()参考答案:车前子;木通;泽泻8.芍药汤中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的药物是()参考答案:木香;槟榔9.临床使用青蒿鳖甲汤的辨证要点是()参考答案: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舌红少苔10.下列方剂中甘草、粳米同用的方剂是()参考答案:泻白散;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第四章测试1.主治阴暑证的代表方剂是()参考答案:香薷散2.香薷散的功用是()参考答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3.患者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剂是()参考答案:清暑益气汤4.暑热气津两伤证,治宜选用竹叶石膏汤。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四单元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四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十四单元理血剂■考点一概述(一)理血剂的适用范围用于血行不畅,瘀血或出血等证(二)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 辨清致病原因,分清标本缓急。

2. 临证应用活血剂,做到化瘀不伤好血,行血不致出血。

3. 临证运用止血剂,当重视“止血防瘀”,必要时可以适当配伍行血化瘀之品,使止血而不留瘀。

4. 活血药性多破泄,活血祛瘀剂均能促进血行,易动血、堕胎,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应当慎用。

■考点二活血祛瘀1.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组成药物】桃仁、桂枝、大黄、炙甘草、芒硝。

【趣味记忆】桂将军忙逃国(桂将军芒桃国)。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证候】下焦蓄血证。

【配伍意义】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相配瘀热并治为君。

2.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药物】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趣味记忆】学府耕牛只吃生地的桃仁四物紫草(血府梗牛枳赤生地∗桃红四物紫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胸中血瘀证。

【配伍意义】方用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川芎、当归活血化瘀而兼养血。

【配伍特点】气血并调,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养活同施,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佐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3.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药物】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

【趣味记忆】川龟骑龙吃桃花(川归芪龙赤桃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证候】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配伍意义】重用生黄芪为君,补气行血,使气行则血行,祛瘀不伤正。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4.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助理不考)【组成药物】柴胡、酒大黄、栝楼根、当归、酒桃仁、红花、甘草、穿山甲。

【趣味记忆】将军归天山柴老献红桃。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证候】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方剂复习题

方剂复习题

方剂学复习参考题第一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2.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最早记载方剂理论的医著是____、对后世的贡献是_____.3.为何称《伤寒论》为“方书之祖”?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药典是--、记载方剂--首、对后世的贡献在于--。

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是---,记载方剂--首。

5.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是--、作者是--,对后世的贡献是――。

6.如何理解理法方药与君臣佐使的关系?7.何谓配伍?药物通过配伍后组成方剂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8.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并分别解释之。

9.如何理解君、臣、佐、使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和构成?10.为什么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应该根据哪些情况进行加减?11.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变化有哪些形式?试举例说明之。

12.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有哪些?常用的方剂剂型有哪些?如何使用?13.试举例说明药物的特殊煎法。

第二章解表剂1.试述解表剂定义、适应范围、如何分类、配伍应用及其使用注意。

2.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3.请写出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的主证、立法和药物组成和配伍特点,并分析处方。

4.大青龙汤方证与麻黄汤方证比较有哪些不同?5.结合药性理论说明小青龙汤的药物配伍规律和特点.(为什么该方配伍酸收的五味子和芍药?)6.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药对是哪两对?说明该方配伍特点和加减方名主治。

7.银翘散主治何证?有哪些药物组成?方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的意义是什么?8.如何鉴别银翘散和桑菊饮?9.如何理解有汗无汗均可使用麻杏石甘汤?如何变化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10.败毒散用人参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掌握用量?第三章泻下剂1.试述泻下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如何分类、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请写出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的主证、立法、配伍特点和药物组成。

3.分析三承气汤在组成、药量、煎服法和功效、主治上的区别。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方剂学第十四章

方剂学第十四章

杏苏散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 弦。
杏苏散记忆
治燥剂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桑杏汤
【组成】桑叶
杏仁 沙参
象贝
香豉
梨皮 栀皮
【主治】 外感温燥证。
燥热伤肺
伤于肺卫,其病轻浅:头痛,身热不甚;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
肺失清肃: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疗; 2、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液,久则耗气,
故多配伍养阴、生津、益气之品。 3、不宜使用辛香耗散,大苦大寒化燥之品;
常用咸寒、甘寒、甘苦寒之品。
治燥剂
杏苏散 《温病条辨》
杏苏散
【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主治】外感凉燥证。
凉燥外袭:头微痛,恶寒无汗,咽干,苔白。
肺失宣降: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阴虚之象: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内有蕴热,复感疫毒。
【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养阴清肺汤
【方解】 君:生地—清热养(肾)阴。 臣:玄参—养(肾)阴,泻火解毒利咽。
麦冬—养(肺胃)阴生津,清热。 白芍—敛阴柔肝。 佐:丹皮—清热凉血消肿。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薄荷—散热利咽。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温燥之象: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病机】温燥袭肺。
【治法】轻宣温燥(清宣燥邪,润肺止咳)。
杏汤
【方解】 君:桑叶—清宣肺中燥热而止咳。
杏仁—降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解表,助桑叶轻宣透热。
浙贝—清化痰热,助杏仁润燥化痰止咳。 沙参—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方剂总汇目录

方剂学方剂总汇目录

目录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6.止嗽散金沸草散7.正柴胡饮第二节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汤2.桑菊饮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葱豉桔梗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2.参苏饮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第二节温下1.大黄附子汤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2.济川煎第四节逐水1.十枣汤控涎丹2.舟车丸3.疏凿饮子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2.增液承气汤3.承气养营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3.蒿芩清胆汤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第二节调和肝脾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3.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3.清营汤清宫汤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第三节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2.凉膈散3.普济消毒饮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第四节清脏脏热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8.苇茎汤桔梗汤9.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10.清胃散泻黄散11.玉女煎12.葛根黄芩黄连汤13.芍药汤黄芩汤14.白头翁汤15.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16.防风通圣散17.石膏汤18.五积散19.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五节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2.清骨散秦艽鳖甲散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祛暑剂1.清络饮2.香薷散3.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4.桂苓甘露散5.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伤寒论》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化痰丸2.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生姜半夏汤第二节回阳救逆1.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参附汤2.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汤3.黑锡丹医门黑锡丹第三节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2.阳和汤小金丹中和汤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保元汤2.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朮散3.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举元煎升陷汤4.生脉散5.人参蛤蚧散6.人参胡桃汤7.玉屏风散8.完带汤易黄汤清带汤第二节补血1.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胶艾汤2.当归补血汤3.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1.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盘石散2.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第四节补阴1.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2.左归丸左归饮3.大补阴丸虎潜丸4.一贯煎5.二至丸6.桑麻丸7.石斛夜光丸8.补肺阿胶汤9.月华丸第五节补阳1.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补丸2.右归丸右归饮第六节阴阳双补1.地黄饮子2.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1.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1.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2.四神丸第四节涩精止遗1.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2.桑螵蛸散缩泉丸第五节固崩止带1.固冲汤2.固经丸3.易黄汤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磁朱丸2.生铁落饮3.珍珠母丸第二节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枕中丹2.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定志丸第十章开窍剂凉开第一节1.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2.紫雪苏恭方小儿回春丹3.至宝丹行军散第二节温开1.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紫金锭玉枢丹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1.越鞠丸2.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3.半夏厚朴汤4.金铃子散延胡索汤5.厚朴温中汤良附丸6.天台乌药散四磨汤五磨饮子橘核丸7.暖肝煎8.三层茴香丸9.导气汤第二节降气1.苏子降气汤2.定喘汤3.小半夏汤大半夏汤4.旋覆代赭汤干姜人参半夏丸5.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2.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原活血汤七厘散5.温经汤温经汤艾附暖宫丸6.生化汤7.失笑散活络效灵丹丹参饮手拈散宫外孕方8.桂枝茯苓丸9.鳖甲煎丸第二节止血1.十灰散四生丸2.咳血方3.小蓟饮子4.槐花散槐角丸5.黄土汤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苍耳子散菊花茶调散2.大秦艽汤3.小活络丹大活络丹4.牵正散止痉散5.玉真散五虎追风散6.消风散第二节平熄内风第一节1.羚角钩藤汤钩藤饮第二节2.镇肝熄风汤建瓴汤3.天麻钩藤饮4.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小定风珠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1.杏苏散2.桑杏汤翘荷汤3.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第二节滋阴润燥1.增液汤增液承气汤2.麦门冬汤3.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4.养阴清肺汤5.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第十五章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1.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2.藿香正气散六和汤第二节清热祛湿1.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2.八正散五淋散3.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4.甘露消毒丹5.连朴饮6.当归拈痛汤宣痹汤7.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8.蚕矢汤第三节利水渗湿1.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2.猪苓汤3.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4.五皮散第四节温化寒湿1.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2.真武汤附子汤3.实脾散4.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胜湿1.羌活胜湿汤蠲痹汤2.独活寄生汤三痹汤3.鸡鸣散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1.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金水六君煎2.温胆汤3.十味温胆汤4.茯苓丸第二节清热化痰1.清气化痰丸清金降火汤2.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3.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1.苓甘五味姜辛汤冷哮丸2.三子养亲汤3.半夏白术天麻汤4.定痫丸第十七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1.保和丸2.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第二节健脾消食1.健脾丸枳术丸资生丸曲蘗枳朮丸橘半枳朮丸香砂枳朮丸2.枳实消痞丸3.葛花解酲汤第十八章驱虫剂1.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2.肥儿丸3.布袋丸4.化虫丸5.伐木丸第十九章涌吐剂1.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2.盐汤探吐方第二十章痈疡剂1.仙方活命饮2.连翘败毒3.五味消毒饮4.银花解毒汤5.四妙勇安汤6.五神汤7.神效托里散8.犀黄丸9.醒消丸10.蟾酥丸11.牛蒡解肌汤12.海藻玉壶汤13.透脓散14.医学心悟透脓散15.托里透脓汤16.阳和汤17.中和汤18.小金丹19.内补黄耆汤20.苇茎汤21.大黄牡丹汤22.清肠饮23.薏苡附子败酱散24.薏苡仁汤。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编辑doc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完整版)方剂学速记

(完整版)方剂学速记
【使】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歌诀】附子大黄温脾汤,芒硝干姜归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速记】当时黄夫人芒于炒姜。
三、润下
麻子仁丸
《伤寒论》
【君】麻子仁
【臣】杏仁、白芍
【佐】枳实、大黄、厚朴
【佐使】蜂蜜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歌诀】加减葳蕤用薄荷,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白薇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速记】小薇姐为何早操吃葱。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君】大黄
【臣】芒硝
【佐】厚朴、枳实
【功用】峻下热结。
剂名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
掌握内容 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 汤,百合固金汤 的组成,主治,功效,配 伍意义,配伍特点,辨证要点. 重要配伍: 清燥救肺汤配伍桑叶,石膏的意义 麦门冬汤配伍麦冬,半夏的意义 百合固金汤配伍当归的意义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治燥剂
一,概念: 组成: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 作用: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 治证:燥证. * 燥邪致病的特点: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治燥剂
温燥(热) — 因初秋感受燥热邪气而致.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干; 凉燥(寒)— 凉燥(寒)— 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 上燥(肺)— 上燥(肺)— 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咯血; 中燥(胃)— 中燥(胃)— 多食易饥,肌肉消瘦,口渴干呕; 下燥(肾)— 下燥(肾)— 消渴,便秘.
杏苏散
【方解】 方解】 君:杏仁(降)— 君:杏仁(降)—降气,化痰止咳. 苏叶(升)— 苏叶(升)—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臣:桔梗(升)— 臣:桔梗(升)—宣肺化痰止咳. 前胡(降)— 前胡(降)—降气化痰止咳,加强苏叶之功. 枳壳— 枳壳—理气消痰. 佐:半夏,茯苓,橘皮— 佐:半夏,茯苓,橘皮—理气化痰止咳,健脾渗湿. 生姜,大枣— 生姜,大枣—和中 . 使:甘草— 使:甘草—调和诸药.
杏苏散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 弦.
杏苏散记忆
治燥剂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桑杏汤
【组成】桑叶 组成】 杏仁 沙参 象贝 香豉 梨皮 栀皮 【主治】 外感温燥证. 主治】 燥热伤肺 伤于肺卫,其病轻浅:头痛, 伤于肺卫,其病轻浅:头痛,身热不甚;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 肺失清肃: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温燥之象: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病机】温燥袭肺. 病机】 【治法】轻宣温燥(清宣燥邪,润肺止咳). 治法】
百合固金汤
【方解】 方解】 君:百合,麦冬— 君:百合,麦冬—滋养肺肾,清虚火而止咳. 臣:生熟地— 臣:生熟地—滋补肺肾之阴助君药之用. 玄参— 玄参—清热养阴,利咽解毒. 佐:白芍,当归— 佐:白芍,当归—滋阴养血,柔肝保肺.且当归 可专治咳逆上气 贝母,桔梗— 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止咳利咽. 使:甘草— 使:甘草—调和;合桔梗以清利咽喉化痰.
桑杏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 粘,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桑杏汤记忆
治燥剂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清燥救肺汤
组成】 组成】霜桑叶 煅石膏 甘草 人参 胡麻仁 阿胶 麦门冬 杏仁 炙杷叶 【主治】 燥热伤肺,气阴大伤之证. 主治】
燥热伤肺 肺合皮毛,邪气熏蒸:头痛身热 肺失宣降: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 膈满闷 气阴两伤:咽喉干燥,口渴鼻燥 ,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麦门冬汤
【方解】 方解】 君:麦门冬— ,滋阴润燥;2,清热;3 君:麦门冬—1,滋阴润燥;2,清热;3,防半夏 之温燥太. 臣:人参,甘草— 臣:人参,甘草—益气生津,补中益肺. 佐:半夏— ,降逆和胃;2,祛痰除涎;3 佐:半夏—1,降逆和胃;2,祛痰除涎;3,防麦 冬之滋腻. * 重用麦门冬少佐半夏(7:1),则半夏燥性被制 重用麦门冬少佐半夏(7 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 反相成. 粳米,大枣— 粳米,大枣—养胃生津,助君臣补养肺胃. 使(兼):甘草— 使(兼):甘草—调和诸药.
麦门冬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咳唾涎沫,短气而喘促或呕 吐,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 寒痰壅肺之咳逆,脾胃虚寒之呕吐,本方 不宜.
麦门冬汤记忆
治燥剂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
养阴清肺汤
【组成】大生地 组成】 麦冬 生甘草 玄参 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主治】白喉证. 主治】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疫毒上攻: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 鼻干唇燥. 肺失宣降: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阴虚之象: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内有蕴热,复感疫毒. 病机】 【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治法】
养阴清肺汤
【方解】 方解】 君:生地— 君:生地—清热养(肾)阴. 臣:玄参— 臣:玄参—养(肾)阴,泻火解毒利咽. 麦冬— 麦冬—养(肺胃)阴生津,清热. 白芍— 白芍—敛阴柔肝. 佐:丹皮— 佐:丹皮—清热凉血消肿. 贝母—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薄荷— 薄荷—散热利咽. 使:生甘草—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外燥
内燥
治燥剂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轻宣外燥 — 凉燥或温燥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滋阴润燥 — 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 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治燥剂
三,使用注意: 1,辨明内燥,外燥,分别选用相应方剂治 疗; 2,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液,久则耗气, 故多配伍养阴,生津,益气之品. 3,不宜使用辛香耗散,大苦大寒化燥之品; 常用咸寒,甘寒,甘苦寒之品.
养阴清肺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喉间起白膜或白色斑点如腐,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
养阴清肺汤记忆
养阴清肺不可少, 增液单少河边草
治燥剂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慎斋遗书》
百合固金汤
【组成】百合 生地黄 组成】 熟地黄 当归身 芍药 甘草 贝母 麦冬 桔梗 玄参 【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 主治】 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 细数. 【病机】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 病机】 【治法】 滋补肺肾(主),清降虚火(次). 治法】
百合固金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咳嗽,咽喉燥痛,舌红少苔, 脉细数. * 本方药物多属甘寒滋腻之品,若脾虚便溏, 饮食减少者宜慎用.
百合固金汤记忆
增液承气汤记忆
甑也盛起元宵卖Βιβλιοθήκη 增液汤记忆增液迭麦地
益胃汤记忆
益胃有良方,玉竹麦地沙冰糖
思考题
1,清燥救肺汤证有何特点?为何桑叶用量 清燥救肺汤证有何特点? 独重? 独重? 2,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均 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为养阴润肺之剂,都治阴虚肺燥之证, 为养阴润肺之剂,都治阴虚肺燥之证,但 立法,组方各不相同,为什麽? 立法,组方各不相同,为什麽?试作简要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 3,麦门冬汤的主治征候及方药配伍有何特 方中为何配伍辛温性燥的半夏? 点?方中为何配伍辛温性燥的半夏?具体 应用时应注意什麽? 应用时应注意什麽?
【病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病机】 【治法】 清燥润肺. 治法】 (清宣燥热,益气养阴).
清燥救肺汤
【方解】 方解】 君:桑叶— 君:桑叶—清宣温燥于卫外而止咳. 臣:石膏— 臣:石膏—清泄肺热,生津止渴. 麦冬— 麦冬—养肺阴,润肺燥. 佐:阿胶,胡麻仁— 佐:阿胶,胡麻仁—滋阴养血润燥. 杏仁— 杏仁—降气,化痰止咳. 枇杷叶— 枇杷叶—清降肺热,化痰止咳. 人参— 人参—益气生津. 使:甘草— 使:甘草—调和诸药.
清燥救肺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 口渴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燥救肺汤记忆
清澡塘,失业人,胡骂人, 卖巴蕉,炒杏仁
治燥剂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
【组成】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组成】 【主治】肺胃阴虚气逆之肺痿证,呕逆证. 主治】 肺胃阴虚,气火上逆 炼津为涎:咳唾涎沫; 肺气上逆:短气喘促; 胃失和降:气逆呕吐; 津失上承:口渴,咽喉干燥; 阴虚气耗: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肺胃阴亏,虚气上逆. 病机】 (其病在肺,其源在胃,母子同病). 【治法】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治法】
桑杏汤
【方解】 方解】 君:桑叶— 君:桑叶—清宣肺中燥热而止咳. 杏仁— 杏仁—降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 臣:豆豉—辛凉解表,助桑叶轻宣透热. 浙贝— 浙贝—清化痰热,助杏仁润燥化痰止咳. 沙参— 沙参—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佐:栀子皮—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治燥剂
杏苏散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杏苏散
【组成】苏叶 杏仁 组成】 半夏 茯苓 橘 皮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主治】外感凉燥证. 主治】 凉燥外袭:头微痛,恶寒无汗,咽干,苔白. 肺失宣降,津聚为痰:鼻塞,咳嗽痰稀,脉弦. 【病 机】凉燥犯肺,肺失宣降,痰湿内生. 【治法】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