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对声音的认识是有一定规律1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声音是什么知识点总结
声音是什么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振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空气的压力波传播,这些压力波
被称为声波。
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和响亮度。
声音是由频率和幅度两个
参数决定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低,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大小。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来传递能量。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分子之间
的碰撞传播的。
当声波传播到耳朵时,耳蜗中的毛细胞会受到声波的刺激,产生电信号传
递到大脑皮层,转化为听觉体验。
除了空气外,声音也可以通过其他介质传播,比如水、
固体等。
声音的感知
声音的感知是由人类耳朵和大脑共同完成的。
人类耳朵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将声波转化为
电信号,再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解码和分析,产生听觉体验。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比如声音的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等。
声音的应用
声音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音乐领域,声音被用来创作和演奏音乐,产生美妙
的音乐作品。
在语言交流中,声音被用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人类语言交流的基础。
此外,声音还可以用于医学领域的诊断,工程领域的声学设计等。
结语
声音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
感知进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和应用,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声音的了解有所帮助。
数字音频基础知识
数字音频专业知识
WMA格式——最具实力的敌人
WMA (Windows Media Audio) 由微软开发。音质 要强于MP3格式,更远胜于RA格式,它以减少数据流量但保 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比MP3压缩率更高的目的,WMA的压缩 率一般都可以达到1:18左右。
低音: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鼓 声)
声音基础知识
响度(loudness ) 响度:又称音量、音强,指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
大小,由―振幅(amplitude)和人离声源的距离 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 响度越大。(单位:分贝dB)
声音基础知识
音色(music quality) 音色:又称音品,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每个人讲话的声音以及钢琴、提琴、笛子等各种乐器 所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由音色不同造成的。
数字音频专业知识
3.6 常见的数字音频文件格式 常见的数字音频文件格式有很多,每种格式都有自己的优
点、缺点及适用范围。 CD格式——天籁之音 CD音轨文件的后缀名为:cda 标准CD格式是的采样频率,速率88K/秒,16位量化 位
数,近似无损的。 CD光盘可以在CD唱机中播放,也能用电脑里的各种播放
特点:音质好,压缩比比较高,被大量软件和硬件支持, 应用广泛。
适用于:适合用于一般的以及比较高要求的音乐欣赏。
数字音频专业知识
MIDI——作曲家的最爱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乐器数字接口 MIDI数据不是数字的音频波形,而是音乐代码 或称电子乐谱。MIDI文件每存1分钟的音乐只用大约5~ 10KB。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寻找答案。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任务。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尺子、杯子、水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 声音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具体指向课程标准中“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概念。
本单元以“听听周围的声音”作为学生认知的起点,进而学习有关声音的概念。
首先,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然后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接着通过弦乐器进一步探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最后在了解了声音的基本规律后,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使学生加深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声音不那么直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发声原理和基本规律也不容易探究,因此教材在材料的选择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借助简单、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建立起物体振动与声音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连续的探究中掌握声音的相关概念。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声音之前,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声音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学过乐器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此外,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凭借感官直接感知现象的,而缺乏对现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经验,充分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思考、分析,进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建立概念的过程性活动。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教材提供的探究素材,使抽象的声音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声音的相关概念。
2.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建立概念的探究性活动。
四年级的学生有着独具特点的心理倾向,他们好奇心强,热衷于动手操作,有强烈的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活动。
3.关注科学概念的发展,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实验活动。
教材中的各项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各项实验活动,在归纳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从而促进概念的深度建立。
听力障碍、嗓音(发声)障碍 课件
23
听力检查方法-行为测听法
1岁以下就可以做此检查, 最好在孩子睡眠时做, 要求3000Hz、>90dB, 可以用大铃铛或哨子, 当发声的时候,孩子会突然睁开眼睛寻找
声源(依照正常婴幼儿听力发育情况判定)。
24
听力检查方法-条件探索听力反应检查
一般5月以上儿童应用, 当扬声器发出声音时,孩子头转向声音,
检查者使灯闪烁并使箱内的小动物的活动, 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反复数次建立条件 反应, 采用下降法,测出听力值,测出的结果是 好耳的结果。
25
听力检查方法-听力计检查法
又称电测听器,现代化的医院均有此设备,至少3 岁半以上的儿童才能做此项检查,而且智力要正 常。
听力障碍
1
主要讲述内容
听觉的形成 声音基本概念 耳聋的定义 耳聋的分类 耳聋分级 耳聋的预防 听力检查方法 助听器类别和选配 听觉语言训练
2
听觉形成
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 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 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 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
32
33
34
35
助听器的类别及选配
助听器选配适应证 经过医治或手术无效,病变已定型不再恶
化的双耳耳聋患者,可考虑使用助听器, 这是改善其听力功能的最后措施。 一耳全聋,而另一耳正常不能配助听器; 一耳正常而另一耳听力低下也不必使用助 听器;双耳重度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 活动未愈期及双外耳闭锁畸形不能用气传 导助听器;可考虑用骨传导助听器。
44
听觉语言训练-注意事项
2.利用多种途径训练聋儿学习言语: 利用所有感
声学的基本理论与声音的传播
声学的基本理论与声音的传播声学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听觉效应的学科,它对我们理解声音的特性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声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声学的基本理论和声音的传播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声音的本质和特点。
一、声学的基本理论声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三个方面。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形成声波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需要具备振动源和介质传播两个条件。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振动传递的方式在介质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以气体分子的弹性振动传递;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则通过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振动传递。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扰等现象。
3. 声音的感知声音的感知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并经由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进行解析和识别的过程。
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声音范围约为20 Hz到20 kHz,而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对人的感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介质、距离和环境等。
1. 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一定的影响。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则较快。
2. 距离声音的传播距离较远时会遇到衰减现象。
衰减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的过程,该过程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当声音传播距离增加时,声音的强度会逐渐减弱。
3. 环境声音的传播环境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例如,声音在室内传播时,会遇到反射和折射等现象;而在室外,声音会受到大气条件和地形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会引起声音的衍射和干扰现象,影响声音的传播效果。
三、声音的应用声音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声音应用领域:1. 声学音乐声学音乐是指利用声音的特性和效果来创造和演奏音乐。
声音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声音科学的知识点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
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通常是通过空气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被振动,形成一种正压力和负压力的交替,从而传播声波。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因素。
3.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主要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量由声音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音色由声音的波形决定,不同的波形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4.声音的测量声音的强度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分贝是对声音强度的对数单位。
人耳能感知的最小声音强度为0dB,而最大的可忍受声音强度为约120dB。
5.声音的感知人耳能感知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到20kHz,不同频率的声音会在人耳内耳中不同的部位产生共振,从而被感知。
此外,声音的方向也能通过听觉系统来确定,耳朵接收到声音的时间和强度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6.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音乐、语言交流、通讯等。
此外,声音也被用于医学诊断、工业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7.声音的技术声音技术包括录音、音频处理、声学设计等,这些技术在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声音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声音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8.声音与健康声音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中会导致听力损伤和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保护耳朵免受噪音侵害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声音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到声音的应用和技术,都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声音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
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当灰色方形纸片放在红色背景上时,人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
这种现象称为()。
A.对比B.后像C.知觉D.适应3、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是()。
A.脑干B.间脑C.小脑D.大脑4、当人看到下图,一般都只看到一些乱点,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图片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选择性5、强调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是()。
A.坎农-巴德学说B.伊扎德的情绪理论C.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D.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6、“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人注意,这是利用了刺激物的()特性。
A.理智感B.对比C.荣誉感D.强度7、记忆是人类的重要高级认知功能之一,下面哪个大脑的区域是非常重要的记忆脑区?()A.背侧额叶皮层B.前额叶皮层C.海马D.基底神经节8、有研究表明,大脑中掌管言语运动的主要是()。
A.威尔尼克区B.布洛卡区C.枕叶区前面角回D.额中回后部9、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10、在情绪反应中,与愤怒情绪产生关系最密切的神经中枢是()。
A.杏仁核B.小脑 C.桥脑 D.延脑11、智力的PASS模型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其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是()。
A.同时性加工B.继时性加工C.计划系统D.唤醒系统12、最先把内、外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中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弗罗姆C.荣格D.格罗斯13、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师应该()。
第一章: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人耳的听觉
第一章声波的传播特性及听觉特性第一节声波的传播特性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在一定的频率和强度范围内时,人耳就可听到。
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有声波传播的空间称为声场。
当声源在空气中发声时,媒质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媒质中振动着的质点的位移会作用到相邻质点,使后者也产生振动,于是,振动形成波动,在空间传播开来,在声源周围形成疏密交替的空气压力波,称为声波。
声波在150C时,大约以340m/s的速度由声源向外传播。
气体中的声波属于纵波,即波的前进方向与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在传播过程中不受反射而向前行进的声波,称为行波。
在某一时刻,空间行波相位相同各点的轨迹曲面称为波阵面,也称为波前。
波阵面为平面的声波称为平面声波。
尺寸比波长小的声源所发出的声波是以球面扩展的,波阵面为球面,称为球面声波。
这种声源称为点声源。
现实中的声源,即使具有一定尺寸,但在距离与声源尺寸相比充分远时,也可将它看作点声源,在这样的距离处得到球面声波。
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波阵面即与平面声波的波阵面相接近,可看作平面声波。
声能从声源沿波阵面的法线方向传播的路径称为声线,在各向同性的媒质中,声线是代表声波的传播方向。
例如球面声波的声线就是球面的半径线。
声波的瞬时状态可用声压、媒质质点振速和媒质密度中的任何一个来描述。
(1)声压:有声波存在时,在静态大气压强上叠加的变化分量称为声压。
(2)质点振速:有声波存在时,媒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单位为m/s。
(3)媒质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媒质质量称为媒质密度。
有声波存在时,媒质密度要产生稠密稀疏的变化。
单位为kg/m3。
一、声波的反射声波在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尺寸甚大于声波波长的坚硬界面,会产生反射。
声波从界面反射的角度与声波入射到界面的角度相等,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的声波如同从界面后面与声源相对应位置处发射出来的一样,即如同在该位置处有一声源,称为虚声源,也称为镜像声源,它与界面的距离等于声源与界面的距离,如图1-1所示。
听觉生理学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听觉生理学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听觉是人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听觉系统则是实现听觉功能的关键。
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以及与之相连的神经组成,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对于深入了解听觉过程至关重要。
一、外耳外耳是人体听觉系统的入口,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聚集声波,将其引导进入外耳道。
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管道,它的形状和长度对于声音传递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耳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主要由鼓腔、鼓膜和听小骨组成。
当声波进入中耳时,鼓膜会振动并将声能传递给鼓腔。
鼓腔内充满气体,而其中的听小骨(鼓锤骨、砧骨和镫骨)将声能从鼓腔传递至内耳。
三、内耳内耳是整个听觉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主要包括耳蜗和前庭。
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其形状类似于蜗牛壳。
耳蜗内部有一条被称为“基底膜”的结构,在其上存在着感觉细胞。
当声波通过鼓膜和听小骨传递至内耳时,耳蜗中的液体将振动传递给基底膜,进而刺激感觉细胞,使其产生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将通过听神经传送至大脑,并在听觉皮层得到解析和识别,最终形成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内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前庭,它负责维持平衡和空间定位。
前庭中含有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这些结构对于感知头部位置和动态平衡至关重要。
四、听觉系统的功能听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传导、处理和解码声音信息。
在听觉过程中,外耳负责捕捉声波,中耳将声能传递至内耳,而内耳则负责将声能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至大脑。
在大脑的听觉皮层,声音信号将得到解码和高级处理,从而形成对声音的感知和识别。
此外,听觉系统还具有定向听和声音识别的能力。
定向听是指人类能够判断声源的方向,这主要依赖于双耳接收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
声音识别则是指人类能够将听到的声音与已知的声音进行匹配和识别,这需要听觉系统对声音的频率、强度、时长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
总结: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大脑听觉皮层组成。
外耳接收声波,中耳传递声能,内耳将声能转化为电信号,而大脑则负责对声音信号进行解码和识别。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书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
但是,对于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听觉反应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验、讲解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准备实验器材,如耳朵模型、声音发生器等,用于学生实验观察。
3.准备教案和PPT,用于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耳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对耳朵的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耳朵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如耳廓、耳膜、听小骨等。
同时,解释声音是如何通过这些部分传入大脑,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每组分发一个耳朵模型和一个声音发生器,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声音发生器的音量,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两只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向?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两只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向?一、耳朵的位置和结构决定了声音方向的感知耳朵是我们感知声音的器官,耳廓的形状和耳道的长度使得声音在进入耳朵时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当来自某个方向的声音进入耳道时,会与耳廓和耳道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声音反射,使得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度有所差异。
听觉系统通过分析这种差异,就能判断声音的方向。
二、听觉系统的工作机制揭示了声音方向的感知内耳是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耳蜗和前庭器官。
耳蜗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而前庭器官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加速度和转动,从而帮助我们维持平衡和判断声音的方向。
当声音进入耳蜗时,它会经过一系列螺旋形的结构,被分解为不同频率的声波。
这些声波通过耳蜗中的感觉细胞被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
由于双耳之间的距离和头部的形状不同,声波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度会发生变化。
同时,前庭器官中的耳石具有感知头部加速度和转动的能力。
当我们转动头部时,耳石会随之移动,刺激前庭神经,进而产生与转动方向和速度有关的神经信号。
这些信号与听觉系统中所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相融合,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声音的方向。
三、大脑的处理和学习使得声音方向的感知更加精确听觉信息从耳朵传递到大脑后,经过一系列神经网络的处理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声音方向的感知能力。
在听觉皮层中,神经元会对声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确定声音的方向。
此外,大脑还能通过学习和适应来提高声音方向感知的准确性。
研究表明,早期音乐训练和语言学习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大脑对声音方向的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大脑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和练习,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声音方向感知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两只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向,是因为耳朵的位置和结构决定了声音方向的感知,听觉系统的工作机制揭示了声音方向的感知原理,以及大脑的处理和学习使得声音方向的感知更加精确。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声音方向感知的机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听觉能力。
人类通过什么感官来感知声音等?
人类通过什么感官来感知声音等?在人类的感知世界中,声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声音,其中最主要的感官是听觉。
然而,人类的听觉并非仅仅通过耳朵完成的,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人类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感知声音的。
1. 耳朵: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耳朵。
耳朵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通过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和解码。
人类的耳朵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接收声波,中耳通过鼓膜和三个小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将声波传导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
通过耳朵,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音调、音量和方向等信息。
2. 皮肤:除了耳朵,我们的皮肤也能感知声音。
这听起来有些奇怪吧?其实,当声音的频率和振动与我们的皮肤接触时,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例如,在一场震耳欲聋的音乐会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震动。
这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将能量传递到我们的皮肤上,刺激了我们的触觉神经,进而让我们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3. 视觉:虽然视觉不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感官,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声音。
例如,在听到一首歌曲时,我们往往会通过视觉观察歌手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理解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此外,视觉还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声源,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声音指示的情况下。
4. 语言理解系统:人类的大脑有一个专门负责语言理解的系统,它包括听觉皮层和语言中枢。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话时,这个系统能够通过解码声音中的音素和语调等特征,将声音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和意义。
这也是人类能够理解并交流说话内容的重要能力。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感知声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我们的耳朵、皮肤、视觉系统以及语言理解系统都在协同工作,帮助我们感知和理解声音。
正是这些感官的协同作用,使我们能够在世界中感受到声音的美妙和多样性。
人耳的听觉特征重点
人耳的听觉特征1、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的存在感觉。
声音的传播过程(自然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一个往复的弹性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波,经过介质(物体、空间或水)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人耳接受声波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
2、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
①构成人耳听觉特性的要素构成声音产生与存在的客观因素是:振幅、频率、谐波构成人耳对声音的听觉特性的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⑴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程度。
它首先决定于声音的振幅,其次是频率。
声学中把描述响度、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叫等响度曲线。
单位:分贝(dB)与振幅的关系:a、声压级越高,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大b、人耳的声压范围是:0——120 dB与频率的关系:a、4—5KHz附近的声音最响,因外耳道与其产生共鸣b、低声压时,低频区的音响度大于高频音的响度c、常见声源的声压级dBλ窃窃私语:20——35女高音:35——105 男λ高音:40——95λ小提琴:40——100 交响乐:80 dB小鼓:55——105 打雷:120λ dBλ教师讲话:50——60 飞机起飞(3m处):140 dB⑵音调(音高):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的对数值,其次是取决于声音的振幅。
频率越高,人耳感觉的音调随之升高,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上叫“提高一个八度”。
音调单位:美(mei)音调与频率的关系:a、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20Hz——20KHz,其中700——3000Hz为最灵敏区b、语言的频率范围范围是100——10 KHz音乐的频率范围是50——15 KHz音调与声压(振幅)的关系:a、1K——2 KHz 以上的高音区,声压增大感觉音调提升b、500 Hz以下的声音,声压增大,感觉声音低沉,音调下降⑶音色(音品):指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以外的音质差异。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上田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声
《第3章声》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小明正在唱歌,他凭放在喉头上的手的感觉,认识到他的歌声是靠声带的发声的.2.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3.图1、图2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1是的波形,理由是;图2是的波形,理由是.4.如图所示的警示牌,它表示的意思是.5.当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的音箱面板时,你手的感觉是,这种感觉表明.6.人们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主要是通过和传给水中的鱼,把鱼吓跑.7.某同学面对高墙后退,边退边向高墙喊话,当他达到某位置时起能听到自己喊话的回声,若人耳能分辨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为s,这时人离墙的距离是m.8.蝙蝠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蝙蝠能准确的判断障碍物或目标位置是由于的原理.9.某人站在桥上,从桥面向河中扔下一石,见落石水花开始计时,经0.2s听到落石击水声,则桥高出水面m.10.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造成的音响效果.11.人们理想的声音环境的响度在到之间.二、选择题(36分)1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声音,是因为()A.有听觉器官B.有传声介质C.有声源D.以上条件缺一不可13.雷声是下列哪种物质振动发出的()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液体和气体14.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大海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任何空间下传播15.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成,这主要是为了()A.较好的吸收声音B.能较好的反射声音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16.下述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B.几名同学在家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C.在低空中飞行的喷气式飞机D.铲刀在锅底上划过的声音17.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A.蝙蝠发声响度小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18.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B.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C.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D.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轰鸣声19.百米赛场上,如果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比实际成绩要()A.完全一样 B.好一些C.差一些D.无法判断20.为了减小噪声对人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B.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D.关闭所有声源2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2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三、问答题24.节日里同学门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爆裂发出“啪”的响声.气球破裂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25.夏日里买西瓜,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这是为什么?四、计算题(8分+8分=16分)26.在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为了测出海底有多深,在水面竖直向下发一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反射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000m/s,问海底有多深?27.某人站在行驶的船上对着前方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3s听到回声,若船的行驶速度为5m/s,空气中声速是340m/s,问人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3章声》2015年单元测试卷(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上田中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小明正在唱歌,他凭放在喉头上的手的感觉,认识到他的歌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考点】声音的产生.【分析】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即可解答.【解答】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答案为:振动.【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比较简单.2.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考点】噪声及来源.【专题】声现象.【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讲,噪声的定义.【解答】解: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故答案为:妨碍.【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3.图1、图2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1是乐音的波形,理由是波形有规律;图2是噪声的波形,理由是波形无规律.【考点】噪声及来源.【专题】应用题.【分析】自然界有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听起来优美动人,我们称这类声音为乐音,乐音是由物体做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有的声音听起来杂乱刺耳,我们称这类声音为噪声,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解答】解:从产生的角度定义,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而在图示的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可以看出图1物体的振动是有规律的,所以这两种声音是乐音.图2物体的振动是杂乱无章的,所以这种声音是噪音;故答案为:乐音;波形有规律;噪音;波形无规律.【点评】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保的角度分析噪声的产生原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4.如图所示的警示牌,它表示的意思是禁止鸣笛.【考点】物理常识.【专题】应用题.【分析】根据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分析解答.【解答】解:题中所示的标志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故答案为:禁止鸣笛.【点评】交通指示标志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限速限载包含了惯性和压强的知识,禁止鸣笛包含了声学的知识等等.本题是一道物理常识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解此类题目,不仅要求我们对物理常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对现实生活多留心观察.本题意图是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最终目的5.当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的音箱面板时,你手的感觉是面板振动,这种感觉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根据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来分析即可.【解答】解: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的音箱面板时,你手的感觉是面板振动,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故答案为:面板振动;发声物体在振动.【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6.人们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主要是通过空气和水传给水中的鱼,把鱼吓跑.【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解答】解:人们跟鱼之间相隔的是水和空气,所以人们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主要是通过空气和水传给水中的鱼,把鱼吓跑.故答案为:空气;水.【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7.某同学面对高墙后退,边退边向高墙喊话,当他达到某位置时起能听到自己喊话的回声,若人耳能分辨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为s,这时人离墙的距离是17 m.【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专题】声现象.【分析】先算出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最短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求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解答】解: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s,则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时间:t=×s=s,由v=得人至少到高墙的距离:s=vt=340m/s×s=17m,故答案为:17.【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最短时间是解题的关键.8.蝙蝠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蝙蝠能准确的判断障碍物或目标位置是由于回声定位的原理.【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专题】声现象.【分析】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通常在20Hz至20000Hz之间;我们把它叫做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解答】解: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它能准确的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是由于回声定位的原理.故答案为:超声波;回声定位.【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超声波的定义和原理应用进行解答,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9.某人站在桥上,从桥面向河中扔下一石,见落石水花开始计时,经0.2s听到落石击水声,则桥高出水面68 m.【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专题】计算题;声现象.【分析】看到落石水花开始计时,知道声音传播的时间和速度,根据公式v=的公式变形可以求出桥高出水面的距离.【解答】解:∵v=,∴桥高出水面的距离:s=vt=340m/s×0.2s=68m.故答案为:68.【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0.2s是声音从水面处传到人耳的时间是解此题的关键,基础性题目.10.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考点】回声.【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解答】解: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故本题答案为:反射【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回声定义的了解和掌握.11.人们理想的声音环境的响度在30dB 到40dB 之间.【考点】响度.【专题】声现象.【分析】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解答】解: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故答案为:30dB;40d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比较简单,属于识记内容.二、选择题(36分)1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声音,是因为()A.有听觉器官B.有传声介质C.有声源D.以上条件缺一不可【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应用题.【分析】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发声体、声音传播的介质、健康的耳朵.【解答】解: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声源的振动通过媒介传到我们的耳朵.如果只有声源,没有传声介质或听觉器官,是听不到声音的.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传声介质、听觉器官.要想听到声音,三者缺一不可.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13.雷声是下列哪种物质振动发出的()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液体和气体【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应用题.【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解答】解:雷电是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在放电的过程中会引起云层周围的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故雷声是气体振动发出的.故选C.【点评】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发声体的确定和辨析,属于基础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认请发生振动的是哪个物体.14.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大海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任何空间下传播【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ABC正确;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要知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15.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成,这主要是为了()A.较好的吸收声音B.能较好的反射声音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应用题.【分析】玻璃的表面是比较光滑的,可以更好的反射声音,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解答】解:A、比较柔软和粗糙的物体更容易吸收声音,不符合题意;B、玻璃的表面比较光滑,可以更好的反射声音,使传出的声音比较少,起到了较好的隔音效果,符合题意;C、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玻璃也可以传声,不符合题意;D、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反射和吸收,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16.下述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B.几名同学在家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C.在低空中飞行的喷气式飞机D.铲刀在锅底上划过的声音【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角度来看,凡是防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属于噪声.【解答】解: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不属于噪声,符合题意;B、在家里,几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C、在空中飞行较低的喷气式飞机,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D、铲刀在锅底上划出的声音,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该题考查了噪声的产生及来源,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17.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A.蝙蝠发声响度小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无论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解答】解: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蝙蝠的发声范围是10000Hz到120000Hz,蝙蝠发出的声音可能由于频率过高而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因此人们看见蝙蝠飞行时,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并要求学生知道人和其他动物的听觉范围和发声范围.18.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B.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C.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D.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轰鸣声【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应用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用光将鱼引到网内,说明光可以在水中传播,不符合题目要求.B、鱼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水﹣﹣﹣﹣﹣﹣鱼,所以此选项可以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符合题目要求.C、岸上听到得河水流动的声音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D、在岸上听到得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是由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路径进行分析后解答.19.百米赛场上,如果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比实际成绩要()A.完全一样 B.好一些C.差一些D.无法判断【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少的时间为t==≈0.294s.【解答】解:百米赛跑时,运动员和发令枪在起点处,计时裁判员在终点.当枪声一响时,运动员会先听到枪声开始起跑,等过了一会,裁判员才会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也就是说裁判员听到的枪声比运动员要晚,晚了t==≈0.294s,裁判员给运动员少计时0.294s,所以他所测的成绩比实际的要好一些.烟属于光信号,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传播100m的时间非常短,可以忽略,所以看到冒烟时开始计时是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速与光速的比较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必须理解整个物理过程: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已传播到人耳,此时运动员已跑了一段距离.还要注意声音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少计时是提高了成绩.20.为了减小噪声对人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B.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D.关闭所有声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应用题.【分析】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更换机器,工厂不能正常生产,措施不可行,不符合题意.B、植树或设立屏障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措施可行,符合题意.C、人耳处塞棉花,可以在接收处减弱,但同样也会听不到别的声音,措施不可行,不符合题意.D、关闭声源,措施不可行,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2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声音除了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控制噪声可以从声源处减弱,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可以从人耳处减弱;我们要听到声音除了发声体的振动外,还要有传声的介质和完好的人耳.【解答】解:A、声音除了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B、真空不能传声;C、“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可以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到声音.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有关声现象的知识,只要认真分析是一定可以做对的.2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定性思想.【分析】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A不正确;B、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所以B正确;C、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所以C不正确;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让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放小些,所以D不正确.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一些相关知识,都属于识记性知识且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难度不大.2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条件和声音的三特征,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知识逐一分析.【解答】解: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是音调,故A错误;B、“呼麦”中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呼麦”中高音和低音都不是超声波或次声波,故C错误;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如何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属于基本应用.三、问答题24.节日里同学门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爆裂发出“啪”的响声.气球破裂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答:一切物体的振动都能发出声音,气球破裂时,由于空气的振动而发出很响的声音.【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声音产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容易解答.25.夏日里买西瓜,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这是为什么?【考点】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决定,音色由发声体材料结构决定.【解答】答:由于生西瓜和熟西瓜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敲击时的音色不同,人们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辨别的.【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四、计算题(8分+8分=16分)26.在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为了测出海底有多深,在水面竖直向下发一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反射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000m/s,问海底有多深?【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分析】超声测位仪是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测位仪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海底经反射后,又被超声测位仪接收,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超声测位仪到达海底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海底深度.【解答】解:超声波从超声测位仪到达海底的时间:t=×4s=2s,∵v=,。
聋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特点
结 语
只要认真关注聋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
适合于聋生特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就能充分挖
掘聋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真正的缺陷是内在生成的、意识性的,而不是外显的 缺陷本身。简言之,即缺陷的意识性存在,才是缺陷的真 正所在。 任何统一的、抽象的教育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 能仅看到残疾人的群体存在而抽空了他们丰富的差异性, 或仅看到了他们的缺陷本身而清空了缺陷背后的意识性存 在。 哲学上和教育学上关注和追问的对象不是外显的缺陷 本身,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缺陷的意识性存在。
4.语言特点:
听觉障碍学生有声语言发展滞后是他们心理 发展的主要缺陷之一。在应该形成口语的时候他 们没有能学会说话,或者已经初步学习的语言也 因耳聋没能继续巩固。在缺少口语的基础上学习 书面语言给他们造成很多困难,在他们的书面语 当中语句颠倒、句子成分不全、词语单调等问题 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这一问题是各个国家的听觉 障碍学生都存在的。
6、心理特点: 聋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 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视觉在聋生认知 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 来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 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有 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 现烦躁不安、焦虑等心理状态。
由于理解和掌握有声语言的困难,使他们在
与主流社会的普通人群交流时发生沟通上的障碍,
也就妨碍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便利性。听觉障 碍学生彼此交往主要是用手语,这是他们语言方 面的独特现象。
5、思维特点:
听觉障碍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发展
上的滞后性,同样影响到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反映在他们的思维水平比较长时间地处于直观形 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性特 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缓慢于同龄普通 学生。
音乐声学基础知识
音乐声学基础知识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切艺术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表现,一是艺术感知,音乐这种艺术也概莫能外,它通过乐器(包括人的歌喉)所发出的声音来表现,依靠人耳之听觉来欣赏。
这声音的产生和听觉的感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音乐声学。
1、声音的产生与主客观参量的对应关系关于声音的产生,国外有一个古老的命题:森林里倒了一棵大树,但没有人听见,这算不算有声音?这个命题首先点出了声音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声源和接收系统。
所谓声源,就是能发出声响的本源。
以音乐为例,一件正在演奏着的乐器就是声源,而观众的听觉器官就是接收系统。
从哲学的角度讲,声源属于客观世界,而接收系统则属于主观世界,声音的产生正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如果只有声源和接收系统,是否就能接到声音呢,并不是这样。
如果没有传播媒介,人耳仍不能听到声音。
一般来讲,物体都是在有空气的空间里振动,那么空气也就随之产生相应的振动,产生声波。
正是声波刺激了人们的耳膜,并通过一系列机械和生物电的传导,最终使我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如果物体在真空中振动,由于没有传播媒介,就不会产生声波,人耳也就听不到声音。
由此,我们可以说,任何声音的存在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条件:1)声源;2)媒介;3)接收器。
先来看看产生声音的客观方面——声源——都有哪些特征。
当我们弹一个琴键,通过钢琴机械传动装置,琴槌敲击琴弦,这时如果我们用手触弦,就会明显感到琴弦在振动。
当我们拉一把二胡或小提琴时,也会感到琴弦的振动。
振动是声源最基本的特征,也可以说是一切声音产生的基本条件。
但如果没有我们手对琴键施加压力,使琴槌敲击琴弦,也不会产生振动。
实际上,一个声源得以存在,还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能够激励物体振动的装置(称激励器);其二是能够使装置运动起来的能量;演奏任何一件乐器都不能缺少这两个条件。
例如,当我们敲锣打鼓时,锣槌或鼓槌便是激励器,能量则由我们的身体来提供。
感官基本规律
感官基本规律
人类的感官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它们遵循一些基本规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们的视觉是最重要的感官之一。
我们通过眼睛来感知光线和颜色。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光线的反射和折射来解释它的形状和位置。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红色的苹果时,我们会立即认识到它的形状和颜色,并能够将其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
听觉也是我们重要的感官之一。
我们通过耳朵来感知声音和声音的方向。
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声音的频率和强度来解释它的来源和意义。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只鸟的鸣叫声时,我们可以判断出它的位置和可能的意图。
我们的嗅觉和味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过鼻子来感知气味,通过舌头来感知味道。
当我们闻到一种特殊的气味时,我们的大脑会立即将其与我们以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记忆。
例如,当我们闻到新鲜的花香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愉悦和放松。
我们的触觉让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
我们的皮肤能够感受到物体的触摸和温度变化。
当我们触摸一个物体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触觉信号来判断其表面的光滑度、硬度和温度。
例如,当我们触摸一个热杯子时,我们会感到热量传递到我们的手指上。
人类的感官基本规律让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
通过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并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
这些感官的运作规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享受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感官,同时也要通过它们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美妙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觉对声音的认识是有一定规律的。
可以分为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和听觉反馈,最后形成听觉概念,对声音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这几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1,听觉察知:就是判断声音的有无,是人耳对不同频率,不是音强,不同音色声音的感受能力。
2,听觉注意:是一种与听觉有关的心理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对声音倾注,聆听的活动,它建立在听觉察知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声音对听者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意义,才会产生听觉注意。
听障儿童因为对声音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对声音意义的认识,因此常常是听而不闻,需要训练者将声音与其意义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聆听的兴趣和习惯。
3,听觉定向:就是辨别声音的方向,即寻找声源的一种能力,双耳听力的存在听听觉定向有很大作用。
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听觉感知和听觉注意的基础之上。
4,听觉识别:是区别声音异同的一种能力。
它需要有关感官的参与和大脑分析综合作用的参与。
听障儿童听觉识别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听觉察知,注意,定向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听障儿童的听觉经验。
帮助听障儿童学会把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及其代表的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建立的听觉不同表象,是培养听觉识别能力的基本任务。
5,听觉记忆:是在辨别声音的基础上,声音信号在大脑中的储存。
6,听觉选择:是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或者在噪音环境中选择性听取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声音的一种能力。
7,听觉反馈:是人们听到声音或语言后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例如:在声音环境中提高嗓门说话模仿发音时,不断通过听觉反馈自我调节,直好准确无误地发音为止。
听障儿童听觉反馈对于学习有声语言,克服言语发音不清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8,听觉概念:是在以上各个阶段熟练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声音信号所反映出的事物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