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课

合集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20 08年第 4期 总第 12期 5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unl f aj gU ie st fF n nc n c n mis ora o n n nv riy o i a e a d E o o c N i

No 4, 0 . 2 08 S ra .1 e ilNo 52
9 .— 7 . - - —
有些重复。因此 , 在不 同学科学生的教学 中要有所 区别 , 针对 这一情况 , 在教学安排 上我们 又将教学 组分成 经济 管理类 和非经济管理类两个 教学组 , 这样 , 以有针对性 可
地安 排 教 学 活 动 。
是现代教 育中不可缺少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巩固教学 效 是 果、 搞活课堂教学 的有 效手段 。在 多媒体课 件的制作 中 要使 影视资料 、 声音 、 图象 、 动画 、 图表 、 文本有机结合 融 为一体 ,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 可视性” 以提高学生 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学组成员在教学 中 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进
关 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 本 原理 ; 程 建 设 马 基 课 中 图分 类 号 :4 0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09 2 0 ) —09 0 17 6 4 (0 8 0 4 0 7— 3
中共中央 、 国务 院发 出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 学生思 想政 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 出 , 大学生是十分宝 贵 的人才资源 , 民族 的希望 , 是 是祖国的未来 。加 强和改进
主要 内容 , 是因为马 克思 主义哲 学原 理是 整个 马克思 这
主义的理论基础 , 就其 内容来说极为重要 , 相对 于学生 的
学习来说 由于其理论性较 强 、 术语较多也 比较难 以把握 。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是理论 与实践 、 科学性与 阶级性 的高度结合。 这是 马克思
计, 体现 了教学 内容 的时代性 、 针对性和创新性 , 较好地避免
了各门课程之 间的重复 。 高质量的教材 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 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 要取得课堂教学 的实效 , 就必须全面 、 准 确地把握教材 的主要内容。教材的主要 内容实际上涉及什 么
中图 分 类 号 : 6 2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63 2 1 2 0 )5 0 2 — 2 G 4. 0 A 17 — 9 X(0 9 3— 2 8 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映客观世 界特 反 别是人类社会 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真理 。 我们应从马克思主 义整体性研究的高度 , 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 的主要领域 和 从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主要取 向的高度 , 面地 把握 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内涵 、 目标 、 内容和科学体系 、 学原理与 科
20 0 9年第 3 5期
总第7 3期
经济研究导 刊
EC0N0M I RES C EARCH GUI DE
No3 2 9 .5, 00 Sei lNo73 ra .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 教学目 标与内 容



( 佳木斯大学 , 黑龙江 佳 木斯 14 0 ) 5 10
要 :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科 学体 系的 基 本 理 论 、 本 范畴 , 其 立 场 、 点 和 方 法 的 理 论 表 马 基 是 观
达 。要 深刻领会 马克 思主 义理论课教 学 目标 , 准确把握教 学 内容 ; 高大 学生 思想理论 素质 , 提 促进 大学生的全面发 展 ; 据教 学 目标和关注理论 热点, 根 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 ; 更新教 学理念 , 改进教 学方法 , 富教学手段 。 丰 关键词 : 高校 ; 马克思主义原理; 教学 目标; 教学 内容

马基 课件(实践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马基 课件(实践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开始的我们 是以赤足 踩上了这片热血 的土地
所以 我们会心存感激 她的疼与乐 我们是亲身的 透过足尖的细纹 深深地 感受着的
你是知道的 她的美丽与温柔 无论是翠绿 还是枫红 她都毫无保留的 展现在 我们的眼眸中
你是知道的 她的婉转与安宁 无论是山野 还是河流 她都义无反顾的 带予我们惊叹
2、农耕社会· 相对和谐
进入了农耕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 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农业社会 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产生了 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 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 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活 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 时,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 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 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看,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 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
我不知道 你现在正用什么感受世界 眼眸 手掌 抑或耳朵 而我只是知道 我现在脚下所踩过的 这片土地 是我深深爱过和伤害过的地方 ---某人
对于自然 从爱到伤害 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的 走进这一实践困境的?
1、原始社会· 和谐
• 人类进入这一实践的困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 和谐关系。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 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 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 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 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 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 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 都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 始和谐状态。

马基第一课练习答案

马基第一课练习答案

第一课一、单选题1、世界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4、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的观点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7、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8、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9、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和辩证的观点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原因和结果规律12、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斗争性与同一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B.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质和量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1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17、区分质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衡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1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1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0、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21、“狼孩”没有意识,这说明()A.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2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A.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B.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D.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23、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A.客观性与普遍性B.主观性与客观性C.社会性与历史性D.稳定性与不变性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2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态的影响26、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马基04第三章课件免费分享

马基04第三章课件免费分享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社会意 识的反 作用 质的 方面 量的 方面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文件中找不到关系 ID 为 rId2 的图像部件。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文件中找不到关系 ID 为 rId2 的图像部件。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 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 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 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 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 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 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 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 这个原理否定了。” 这个原理否定了。”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定义: 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
2.生产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 广义之分)。 广义之分)。
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
其中,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 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 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 生产关系的性质:
“两个 归结” 归结”
文件中找不到关系 ID 为 rId2 的图像部件。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物质力量。

马基考试大纲

马基考试大纲

马基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介绍)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定义)2.哲学的基本教派3.哲学物质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对立统一规律5.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关系)6.驳斥之驳斥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12.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其要素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介绍)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价格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关系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促进作用3.货币的基本职能4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5.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产生过程6.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关系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三者关系8.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9.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10工资的定义及其形式(介绍)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本质特征(了解)2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1.垄断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3.金融寡头如何握有话语权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第六章第七章1.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三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1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课时第一章课时分配课时1: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课时2: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课时3: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课时4: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课时5-7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3学时)(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学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学时)(三)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0.5学时)(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0.5学时)第一章第一课时教案授课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观、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意义。

重点和难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授课思路1.通过案例讲解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2.突出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手段:充分讲解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其作用,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哲学派别对此问题所做的不同回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打下铺垫。

问题导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显然,接触马克思主义,从逻辑上讲首先要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成果,是浩瀚哲学思想的一颗璀璨明珠。

那么,哲学究竟研究什么?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是研究哲学无法避免的问题。

所以我们先要研究哲学基本问题。

概念世界观哲学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主要原理1.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的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观点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1: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产⽣和发展p4-13:(⼀)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阶级实践基础(⼆)马克思继承和创新(三)实践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命性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鲜明的政治⽴场(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崇⾼的社会理想四、⾃觉学习和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动的指南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1.1: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1)哲学的产⽣&意义——通过劳动分离⼈&⾃然;两⼤现象(物质&精神);两⼤活动(认识&改造世界)2)其他思潮&马恩诞⽣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静⽌)6)马哲的解答(⼆)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特性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2)意识&物质(作⽤&反作⽤);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三)世界的物质统⼀性:p321)运动&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的具体形式3)实践是⼈的存在⽅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活的本质p371)把握两⼤⽅⾯实践分化&统⼀⼈&⾃然;⼈类社会的基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2)社会⽣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客观性p40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然&社会规律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不依赖与⼈的意识,意识受规律⽀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意识的能动作⽤——意识是物质的产物p41积极反映&改造世界(主要表现)(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p421)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2)发挥能动的注意点3)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主体选择符合or not历史发展的趋势&⼈民的愿望§1.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p441)联系的特点(实践)——客观、普遍、多样2)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连死(⼆)事物的永恒发展p451)发展是上升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2)发展是⼀个过程——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的⼴延性的交替3)⼈类社会发展⼆、对⽴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盾分析法;解释普遍联系的内容&永恒发展的动⼒(⼀)⽭盾的统⼀性&⽃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p47 1)同⼀性和⽃争性2)相互联系&作⽤&性质3)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4)⽃争性…………………………..5)和谐是⽭盾的特殊形式(⼆)⽭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普遍存在,特殊问题;主次⽭盾,(⾮)根本⽭盾,主次要⽅⾯;辩证统⼀(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其互相转化p51度的概念;质量辩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52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2)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周期)前进⾏&曲折性的统⼀§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p53主观反映客观;本质统⼀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本质;内容&形式(⼆)唯物辩证法是伟⼤的⼯具p54⼆、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辩证思维⽅法p57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现代科学思维⽅法p60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认识&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p641)实践的定义2)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3)主客体的相互作⽤(⼆)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p65表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理论是认识的⾼级形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主义&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7(⼆)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回答p67辩证——认识论能动反映的特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周期)(⼀)从实践到认识p6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向理性过渡)(⼆)从认识到实践p711)第⼆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2)飞跃的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p72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限性;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造成反复性&⽆限性的原因主观&客观,认识&实践的统⼀是具体的、历史的§2.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p73客观性的原因;形式的主观性;⼀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个)(有差别,不都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法p741)绝对性的含义2)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3)辩证统⼀(互相渗透包含;转化);静态&动态4)阐发:⼈的认识能⼒、思维能⼒的⾄上性(⽆限绝对)&⾮⾄上性辩证统⼀(三)真理与谬误(主客观是否符合)p77 1)对⽴统⼀(互相转化)2)真理发展的规律——相⽐较⽽存在,相⽃争⽽发展⼆、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p781)实践检验的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2)逻辑证明补充;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指导⾮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p791)确定性(唯⼀性)2)不确定性(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价值及其特性p801)实践的真理&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是⼆者的统⼀)2)价值的定义3)价值的特性实践把主体需要&客体属性相联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正确的价值观p84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的作⽤2)价值观3)当代中国(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p85§3.3:认识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代中国)p87⼆、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p89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p90第三章⼈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两种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社会存在定义2)社会物质⽣活条件中,⽣产⽅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3)社会意识定义4)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p97政治法律思想(核⼼、主导)、道德、艺术、宗教5)辩证统⼀(+社会意识的依赖性)p986)社会意识的独⽴性p997)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p1008)“划分”与“归结”⼆、⽣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p101(⼀)⽣产⼒&⽣产关系p1011)⽣产⼒定义2)⽣产⼒基本要素(+科学技术)p101-102劳动者highlight p1023)⽣产关系p102⼴义、狭义⽣产资料所有制p103⽣产关系是⽣产中⼈与⼈的关系,不是物,“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e.g:资本以物的形式,不是物,是⽣产关系4)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p103(⼆)⽣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p104⽣产⼒+⽣产关系=社会⽣产⽅式1)相互关系⽣产⼒决定⽣产关系(2 aspects)p104⽣产关系反作⽤(2情形)2)相互作⽤(⽭盾运动)3)⽭盾运动的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61)经济基础(把握两点)2)上层建筑3)政治上层建筑(国家)4)国体与政体p10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p108决定和反作⽤相互作⽤与⽭盾运动⽭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内涵p110经济形态、政治、意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性和多样性:p110-1111)整体统⼀性:五种社会形态2)局部多样性3)统⼀、多样辩证统⼀(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p1111)必然性:社会基本⽭盾运动(规律性)的结果(⽣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历史选择性(3层意思+例⼦)p112(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跨越性)p112§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社会基本⽭盾(两个)p114(⼆)社会基本⽭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14-115根本动⼒的表现⼆、阶级⽃争和社会⾰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阶级&阶级⽃争是发展到⼀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p117 1)阶级的定义2)阶级⽃争的定义(⼆)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p1181)阶级⽃争表现基本⽭盾2)阶级⽃争作⽤的表现(质变推翻&量变改⾰)3)阶级⽃争的历史性、局限&⽆产阶级(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法p119(四)社会⾰命的实质与根源p120(五)⾰命对社会发展的巨⼤作⽤p121改良作为⾰命的补充⼿段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三、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21)改⾰的定义&其与⾰命区别2)改⾰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是⼀场伟⼤的改⾰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3(⼀)科学技术⾰命是推动经济将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p124⽣产⽅式、⽣活⽅式、思维⽅式的影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的社会作⽤具有两重性p1261)积极作⽤2)消极作⽤3)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3.3:⼈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历史创造者:p128(⼆)现实的⼈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129 1)现实的⼈2)劳动是基本的⼈的活动3)⼈的现实本质——⼈是社会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定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个⼈&群体(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p1291)⽴⾜整体2)历史必然3)⼈与历史不同层次(四)⼈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p1311)⼈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群众-----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构成不同(最稳定——从事物质⽣产的劳动群众&知识分⼦)⼈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主体⼈民=主体的表现(见p131)2)⼈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民群众是社会变⾰的决定⼒量5)创造历史受⼀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五)⽆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观点的内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为本)⼆、个⼈在社会历史中的作⽤(⼀)普通个⼈与历史⼈物p134(⼆)历史⼈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p134杰出⼈物、反⾯⼈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向(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中理解个⼈的历史作⽤p135出现必然,作⽤偶然正or反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民群众的意愿(四)评价历史⼈物必须坚持科学⽅法p135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则也是联系(历史背景)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眼光分析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p140(⼆)资本的原始积累p140-141⽣产者与⽣产资料分离——⼟地掠夺(私有)、海外殖民掠夺;对内(三)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p143利⽤劳动者&农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p1441)⾃然经济的对⽴物2)历史条件:社会分⼯&⽣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商品的⼆因素&劳动的⼆重性p145 1)商品⼆因素的定义(使⽤价值、交换价值、价值)2)⼆因素对⽴统⼀3)劳动⼆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4)⼆重性对⽴统⼀(三)价值量的决定p1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产率的影响简单、复杂劳动的影响(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p148货币产⽣的阶段基本职能分化为两极,基本⽭盾没有解决(五)价值规律及其作⽤p1481)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2)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表现3)消极作⽤(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盾p1501)定义2)为何称为基本⽭盾3)资本主义基本⽭盾(私⼈占有vs.⽣产社会化):被取代的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奠基剩余价值揭⽰商品经济⼀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界定⽣产性劳动(新⽼界定及原因)2)科技、管理⼈员的劳动(总⼯⼈)3)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创造是分配的基础&前提但分配⾸先由⽣产资料所有制决定§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4(⼀)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5(⼆)劳动⼒商品的特点和货币转化为资本p1551)劳动⼒的价值&使⽤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因为使⽤价值是价值的源泉)3)购买的是劳动⼒⽽⾮劳动⼆、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和所有权p156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所有权范畴)3)联系&区别(⼆)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1)历史上不同的剥削制度2)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占有剩余价值)三、⽣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作⽤p158 1)剩余价值来源(⽣产过程)及资本主义⽣产过程2)⽣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要素&特点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产过程4)剩余价值定义&资本阐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社会关系5)不变、可变资本(⽣产资料、劳动⼒)6)剩余价值的本源&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产的两种基本⽅法p160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过程)* 科技因素(三)资本积累p1631)资本积累定义2)再⽣产——⽬的3)资本积累源泉及贫富分化4)失业现象根源:有机构成定义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有机构成上升,相对失业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盾——⽣产资料私有制&⽣产的社会性)(四)资本循环周转与再⽣产p1661)资本循环及其三阶段2)循环条件3)资本周转&影响快慢的因素4)社会总资本的再⽣产&流通两⼤部类,三个价值组成部分社会在⽣产条件产品相对过剩,危机必然(五)⼯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0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盾及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盾p170⽭盾的内容&三个表现⽭盾的尖锐化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1)危机与相对过剩2)危机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基本⽭盾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两个⽅⾯的⽭盾)3)危机周期性及不可避免4)危机决定社会资本再⽣产的周期§4.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职责p173对内、对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的进步&本质的剥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民主制度、法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政党制度进步性&局限性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p17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9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1:从⾃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由竞争到垄断:(⼀)⽣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p1841)⽣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然的垄断2)垄断定义3)产⽣垄断的原因4)垄断组织形式(⼆)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1851)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及竞争形式2)垄断竞争的特点(三)⾦融资本与⾦融寡头p186(四)垄断利润&垄断价格p1871)垄断利润及其后果2)垄断利润的来源3)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公式)垄断⾼价、垄断低价4)垄断价格的后果及价值规律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p1881)定义2)发展阶段3)产⽣原因(⾮偶然)4)形式5)国家垄断的积极作⽤6)局限性(⼆)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p1921)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2)基本形式及输出资本来源(私⼈&国家)⾃由竞争&垄断竞争时期不同的输出内容3)形成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国)4)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协议——跨国公司;国际垄断同盟(国家)5)经济组织6)影响&局限(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95五个基本特征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196⽣产全球化(国际分⼯、⽣产要素跨过流动、跨国界组织⽣产、全球化⽣产体系的形成和建⽴)贸易全球化;⾦融全球化;企业⽣产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198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的发展——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流动&分⼯)各国经济体制的变⾰(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p198§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p200个体资本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法⼈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p201(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p202资本家地位&作⽤;⾼级职业经理;知识性&服务型劳动者(四)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p203(五)政治制度的变化p203-20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本质:(⼀)新变化的原因:p204科学技术;⼯⼈⽃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新变化的实质p206§5.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p2071)巨⼤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资本主义⽣产⽅式范围内不能消除3)结论:资本主义⽣产⽅式——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原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p213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按照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2005年“两课”教学新方案要求,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后,所形成的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需要的“四有”人才的重要课程。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想方法等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整个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核心、灵魂的作用。

所谓基础作用,是指它是其余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和对人的关注在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展开、运用和具体化。

所谓核心作用,就是在整个其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都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无论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与规律,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还是认识与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所谓灵魂作用,就是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中,贯穿和体现着一个总的要求,那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1)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学生(3)课程学时/ 学期/学分:72学时/第2学期/4 学分(4)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5)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考核,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以及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

(了解)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素养。

(理解)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掌握)(6)课程设计思路:(1)掌握概念:理论课程首先要求概念要清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各个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术语都要准确把握。

(2)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全书理论的整体思路。

其次,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都要把握住其逻辑推理的脉络。

(3)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高、具有鲜明实践性品格的理论课程。

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4)全面分析: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马基课后题答案

马基课后题答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大学马列课程全称

大学马列课程全称

大学马列课程全称引言大学马列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推动青年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而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将介绍大学马列课程的全称,并探讨其意义和目标。

大学马列课程全称的解读大学马列课程的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或者《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

通过名称可以看出,大学马列课程旨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门课程的全称直接表达了其核心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意图。

大学马列课程的意义强化政治理论素养大学马列课程作为培养人民满意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与责任。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马列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和社会理想。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人类文明等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大学马列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用于分析和改造社会的思想体系,鼓励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可以培养出对问题深入思考、批判思维敏锐的能力,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大学马列课程的目标大学马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认识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兼具上述的各种特征。

例如马基课介绍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读来也能使人明智;马基课介绍有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些哲学上的内容让人读来远比培根所说的科学、伦理学更能使人深刻庄重。

像最常用的写作手法先抑后扬般,我最开始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不是那么明彻,甚至可以说是疲厌。

因为觉得这种课比较死板和教条,没有实质性的深入,不能开发学生思维,较多是灌输型教育,而条条框框中的实质和真理,貌似也和老师的教学无关。

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中国教育的政策,公共课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放松。

而其主旨,一直都是告诉我们要爱国爱党.当然,爱党爱国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作为大学生,真实地去学一门,没有政治色彩,没有偏见的科学成了我们的渴望。

不过上了老师的两节课发现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本关于马克思的畅销书,而且老师课上还时常给我们放些视频来看,又听了几节课之后发现,其实马基课是挺好的,这门课最深刻的力量是能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马基课让我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能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信念,坚定了要入党的信念。

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社会。

在哲学方面我觉得,这门课是对高中内容的深化总结,在高中三年的政治学习中我已经初步接触到了这些内容。

比如高中的时候已经学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必修课公共课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01836312√√√考试考试考试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777777703228020020322802001032280200303228020040322802005032280200603228020070322802008博士生导师讲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模式运作西方哲学史马克思经济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研究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404040404040122222222√√√√√√√√韩喜平孙秀云周秀英罗克全李桂花王为全徐充吴宏政穆艳杰周秀英薛萍王健专业选修课032280200903228020100322802011032280201203228020130322802014032280201503228020160322802017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资本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问题研究现代西方经济思潮评介经济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404040404040404040222222222√√√√√√√√√张敏李桂花刘丽欣闻凤兰肖爱民徐充翟岩孙秀云穆艳杰1、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必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

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要求:
1)从下述题目中选择其一进行写作1500~3000字论文。

2)格式要求:硬拷贝提交;打印(标题3号字、正文5号字;单倍行距;正反面打印)或手写(字迹清楚、正反面书写)均可,禁止装潢。

3)资料掌握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自圆其说。

4)抄袭、重要部分与他文雷同,按零分处理。

5)最晚第4周提交。

写作题目:
1)我对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史的理解。

2)我对辩证法的理解。

3)人的认识究竟是来源于归纳还是推理?
4)论拿破仑对法国历史的作用。

5)古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的异同。

6)古希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毕达哥拉斯的成就。

8)苏格拉底的成就。

9)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社会主义。

10)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及影响。

11)亚里斯多德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12)罗马与希腊的区别。

13)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14)文艺复兴思潮。

15)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16)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社会主义。

17)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18)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19)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20)达尔文的《进化论》及缺陷。

21)空想社会主义。

22)《共产党宣言》及其影响。

23)卡尔•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

24)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思想。

25)论未来5年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xml:namespace>
26)论未来2年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可能性及影响

27)关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全球化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看,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并且这种地位在21世纪较长一个时期不会发生变化。

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能够使它们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28)有人认为,上世纪最深刻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即地球,充满着危机,从而有了真正的保护地球的意识。

请结合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谈谈你的看法。

29)减排,对发达国家而言,或许是少蒸几次桑那;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或许是少做一次饭。

因此,两者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有所不同。

对此,你怎么看?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之。

30)论未来10年中国与日本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31)论中日文化的关系与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