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抄写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倾听、感悟
回答、做笔记、
注音、回答
自由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1、勾画、思考、讨论、交流。
2、欣赏。
倾听,感悟பைடு நூலகம்
倾听
议论童年
对作者作品了解不多
部分学生出现拼音错误。
部分学生不知道第九自然段怎样划分。
多数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怎样写景?
教师提出要求,课后议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一、积累字词,把握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把握课文第一部分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把握作者作品。
2、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课文第一部分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1、抽生介绍作者
2、教师概括补充:(展示课件)
给加粗线的字词注音。
1、提问:从课文的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2、理清课文脉络。
3、教师归纳(展示课件)
1、提问:(课件展示)
2、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4、景物图片欣赏(课件展示)。
这节课我们在作者的百草园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神秘的故事,知道了冬天好玩的游戏,这确实是作者儿时的乐园,令我们神往。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很难忘吧!大家想知道作者鲁迅先生的童年吗?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
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翻到前面,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我们先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单元说明)师:好了,我们看一下。
学习本单元的说明,给了我们什么提示?生: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然后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师:对了。
好,你再说说看。
生:文章是记录人的成长历程。
师:在这儿涉及到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我们仔细想想看,我们有过幸福的回忆。
生:有。
师:这就不多说了,美好的向往,小小的烦恼,现在没有很大的烦恼,可能你认为已经很大了,但是至少在这儿都属于成长的过程。
成长的过程,有美好的,也有烦恼的,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想一切都是美好的。
然后,我们注意一下学习技巧,刚才孟之沫说了,一是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那么在学文章的时候,这两点注意一下,结合文章的表达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文章的标题,我们一起读一下。
预备起——生:(齐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那这个标题读了之后,你能看出一些什么门道来?生:这篇文章是从一个地点写到另一个地点。
师:对不对?生:对师: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也就是两个地点。
哪两个地点?生:百草园,三味书屋。
师:那么就是说,由这个标题,我们知道文章的什么?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写这两个地点呢?没看文章,有极大的可能。
那么,还有“从”“到”呢?顺序,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
过渡词,我们快速的浏览文章,找到“到”对应是的哪个段落?生:第十段。
师:你读一下。
生:(读第十段)师:刘洛含找到第十段,你是否同意?生:我觉得是第九段。
(读第九段)师:现在有两种意见。
哪种意见正确一点?生:第九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X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作者及作品简介导入:歌曲小小少年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杂文集:《二心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二、题目解读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学习下列积累字词: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shuài缠络chán 觅食mì竹筛shāi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四、文章总析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想]《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是系列口语交际活动——做一回小记者中的一个部分。
之前,我们刚刚学了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明确了作为记者和答者必须符合的条件和要求,当堂还进行了对“二○○二年江苏省奥数竞赛一等奖”同学的采访训练。
基于学生对真正的采访,记者答问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此节课效果不佳。
洪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在《做一回小记者》后安排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大部分学生在新书发放的第一天就已经拜读过了,如果,还是采用老式的分析法来上课,也许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鲁迅的作品往往因为文浅意深而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接收,改用“记者答问式”的学法可能更能促使学生走近鲁迅与文本作者进行直接对话,乃至于走进他的心灵。
《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一课还为“记者采访”的下一环节——走出校门采访一位名人或普通人作了模拟的准备,只要教师调控得当,学生尽力而出,必然会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采访准备]:(一)复习《做一回小记者》,了解记者采访的基本要求:记者答者了解对象耐心倾听问题具体有针对性自信放松从容大方(二)分组分角色1、2组的同学当记者;3、4组的同学及老师当鲁迅(成年)。
(三)访前准备记者:(1)筛选问题;(2)提问要有层次,如由浅入深或由作品内容到作品艺术到作者本身等;(3)组长推选本组平时不爱表现的同学,给他心理鼓动,“勇”当小记者!鲁迅:(1)精选答案;(2)熟稔课文,有备无患;(3)回答时的神态、举止、内容均要与文化名人鲁迅相仿;(4)先后扮演鲁迅的同学要口径一致,因为你们是“鲁迅”。
[采访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在自由的心灵里,世界是美好的,诡秘的,甚至是魅力无穷的。
在少年鲁迅的心灵里,百草园是丰茂的,有趣的,甚至是知识充足的。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儿童乐园、生物园地、知识宝库;三味书屋也带给他无尽的回忆。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1.1《从百草园道3味书屋》教学设计1完整篇.doc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1.1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孙明霞一、教材分析: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
2把握好课文关于成长的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
2把握好课文关于成长的主题【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跟着鲁迅先生畅游了乐园——百草园,百草园里吸引我们的不只是美妙的园景,还有什么呢?二、研读课文,品味赏析1.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它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2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3.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作用: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总结百草园作为作者乐园的特点。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景物夏秋的美丽景物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动物单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神秘色彩冬天有趣的游戏拍雪人捕鸟:扫、支、撒、系、牵、看、拉5.你觉得作者是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的?用过渡段(第9段),“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得质朴、天真、可爱。
教师可以拓展有关“三味书屋”的一些知识:“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 ǎi)”的古语。
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6.你认为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7.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你觉得鲁迅描写了私塾先生的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三、读课文,深入探究(教师播放背景,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1.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赞同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 原则和常用手法
难点
理解分析文 中描绘描绘景物的写法,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步骤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节
步骤
复习
独立复习
组内互助
组间交流
2、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3、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4、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一、基础积累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积累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初步感受作者“百草园 ”和“三味书屋”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的百草 园”;“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7、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8、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导课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比如说村子旁边的那条小河,比如说村东头的那片果园,比如说村中间的那片空地,这都是我们儿时的乐园,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体味一下他的童年生活。
一、用大屏幕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准备地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哪个同学站起来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有关情况?生: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师:这个同学介绍的很好,哪个同学再站起来补充一下?生:鲁迅的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选自《朝花夕拾》。
师:补充的非常好,让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出处。
要想流畅的把课文读下来,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现在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几个词语,老师请一个同学把它们的字音读出来。
生:菜畦qí云霄xiāo 缠络luî珊瑚shān hú攒cuán 敛liǎn 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东方朔shuî宿儒sù人声鼎沸fèi 倜傥tìtǎng 盔甲kuī锡箔bï师:整体上读的比较好,要注意“脑髓”的“髓”这个声调,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字词障碍,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跳读课文,然后整体感知一下课文,看大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展示大屏幕: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写三味书屋?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地方?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4、第九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师:现在讨论结束,每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分别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篇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古代纪实文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伟大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形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并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和作家简介介绍;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情节和故事线索介绍,以及其中符合古代文学写作规律的手法和特点分析;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语言规范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实施:1.课前活动:分组让学生阅读一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的文章,并汇报阅读心得。
2.引入新课:授课教师首先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陈继儒和作品背景,让学生对这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3.阅读引导:通过分配不同段落让学生快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情节和故事线索,然后与同桌交流,理解作品的主要语境。
4.文学品味: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使用的古代文学手法和特点,如“墨家”的贡献,古代背景下的社会阶层与女性地位,以及文学形式的变化等,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完整的认识。
5.语言练习:让学生从作品中选择一段语言规范特别好的句子进行欣赏,并讲解其中的语言技巧和文学用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主题式教学,并通过阅读引导、文学品味和语言练习三个环节,结合朗读和小组讨论实施。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全面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演讲、阅读理解、小组讨论、写作等能力均可以作为本节课的评估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接导入: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鲁迅 (板书)师:他原名——生: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师:这篇文章出自他的散文集——生:《朝花夕拾》。
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朝花夕拾》生:是回忆性散文集,早晨的花到了晚上才拾取,比喻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以后写成回忆性文章。
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就象盛开在晨光里的带露朝花,浸透着儿时的甜美,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浪花。
二.检查预习。
师: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幻灯片展示),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确凿菜畦骨髓收敛桑椹倜傥蝉蜕宿儒人迹罕至生一:读。
生:齐读。
三.解释题目批文入情师:课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明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在这两处记述中有一处明显的过渡,大家能找出来吗?生齐声说:第九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声朗诵。
师:请注意这段的最后一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称蟋蟀,覆盆子,木莲为“我的”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种写法太特别了,我们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吗?生:把百草园的动植物称为自己的朋友的一种亲密无间的情感。
师:在这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到童年的鲁迅在告别百草园是,是什么心情吗?生:不舍,依恋。
四.重回乐园,寻访童趣(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生:思考,回答。
生一:百草园的精美,故事神秘,捕鸟的乐趣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师:说的很全面,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些。
生二:写了百草园中的菜畦,皂角树,桑椹,鸣蝉,石井栏,师:我们可以概括为大自然的美丽的景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7页word资料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师:老师最近从书上读到两句话,急不可耐的想和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鲁迅先生以自己看上去更像业余爱好者的产量而能奠定在中国世纪文学的崇高地位,的确只能反衬出其他同行的卑微渺小。
鲁迅先生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师:因为老师特别崇拜鲁迅,所以看到别人夸鲁迅先生比夸我自己还要高兴。
(生笑)从这两句话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的偶像特别伟大,特别了不起呀?生:是!师:其实我的偶像不仅在文学领域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投影出示鲁迅简介)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体验一下鲁迅的童年生活。
师板书:从到鲁迅师:这篇课文的题目太长了,老师想偷点儿懒,只写这两个字,让语文课代表帮我把课题补全。
语文课代表板书课题,同时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从课代表补上的内容来看,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主要是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展开的。
想了解他的童年,就要先看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大家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个地方的特征。
学生读课文,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应该是“无限趣味”和“严厉”。
师:你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两个词?能把它所在的那句话读一下吗?生:“单是周围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师:“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就是说传说中很严厉,到底严厉不严厉,还需要验证一下。
(在课题中“三味书屋”的下方板书“严厉?”)而“无限趣味”写的只是“泥墙根一带”,不是园子的全部,还有没有人找到更准确的词语?生:是“乐园”。
师:从哪里找到的?生:开头第一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师在课题“百草园”三个字的正下方板书“乐园!”师: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却让作者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称之为“乐园”,它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乐趣,让人如此难以忘怀?就让我们走进“百草园”探寻其中的乐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分享。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德语,再见的意思),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情去读这段文字呢?生:该用伤感的心情去读。
因为“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的言外之意是“我很想常来,可惜不能来了”。
所以有点伤心,有点沉重。
师:请你用这种感觉去读一下可好?(生读)没错。
透过文字的表层去挖掘其背后的蕴藏之意,这是永不过时的方法。
文段中还有那些词句能表明这种情绪的呢?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我的”这个词语里看出吧。
因为蟋蟀、覆盆子和木莲是一种自然界的东西,它属于大自然,绝非鲁迅所有,但他竟然用“我的”这个词,好像是说,这些东西都属于他的,不是别人的,从中不难体会到“我”与这些东西的密切关系。
可是现在却要长久分开,又怎能不伤心呢!师:分析得入木三分!一个“我的”竟然有如此复杂的情感,文字的奥秘真是无穷啊。
你可以读一下后两个句子吗?(生读,那种情感流露很自然贴切。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蟋蟀们”、“木莲子们和覆盆子们”的“们”字里体会到。
师:这个感觉很新鲜,说说看。
生:对于自然界的东西,我们一般不大会称呼它们为“……们”,比如会说“花草树木”,却很少会说“花草树木们”,但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当我们将它作为自己生命与情感的一部分时,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称其为“……们”,“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真是属于此种情况,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童年鲁迅的血肉里,无数年的相伴,它们已经成为童年鲁迅生命一部分,突然要他们分开,而且长久不能见面,又怎能不伤心呢?(掌声响起)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赞赏,我真的很佩服你,你的触觉是如此地敏锐,角度是如此的新颖。
你已经与文字融为一体,已经走进了百草园的一草一物。
散文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怀,但这种情怀需要细细的品,慢慢地酌。
在浅斟低吟间,情丝自会缕缕流出,自会走进作者的心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前创设情境欣赏音乐罗大佑的童年二、上课过程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用左手摩擦右手,然后攥起右手然后放开,看有东西吗?生:没有。
师:这就对了,这就是游戏,童年的鲁迅也喜欢游戏,今天我们就一块看一下鲁迅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从百草到三味书屋》。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假如童年鲁迅邀请你到他家做客,并和你一同浏览百草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生浏览课文后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然后四人一组交流。
班上交流:生1:我选择冬天去,因为可以玩雪并且能捉麻雀。
师:好,现在我考考你,在百草园里怎么捕麻雀,不准看课本,其他同学听一听,他的方法行不行?生1:用一截木棍支起一个筛子,在筛子下面撒些谷子,用绳子拴着木棍远远的拉着,看到麻雀走到筛子底下,一拉就能罩住麻雀。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行吗?生2:应等雪下得大一些,麻雀找不到吃的时,扫出一块空地,放谷子太浪费,用秕谷就行。
师:经过这两个学生的合作同学们满意了吗?生(齐声):满意了。
师:好,下面把刚才同学说的动词划出来,同学们要养成及时划出重点的习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福楼拜曾经说过表达某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最合适。
同学们齐读一下这一段,注意划出的动词要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建议同意冬天去百草园的同学经常与鲁迅联系,下雪时好去游百草园。
生边笑边点头。
师:同学们继续说出自己的选择。
生:我想春天去,因为春天百草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很多美景。
师:请你找出描写美景的句子,读一下。
生读第2自然段。
师:春天的有,春末夏初的也有,你春末夏初去最好。
师: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我想秋天去,因为秋天可以吃桑葚。
师:桑葚是什么时候成熟?生齐声:春末夏初。
师:对,我建议你们组和刚才一个组都在春末夏初去。
生:我们想秋天去,因为秋天可以捉蟋蟀和蜈蚣。
师:好,看来百草园春夏秋冬景色不同,趣味无穷,随时都可以去。
我给大家读一段,大家感受一下怎么样?(师随便读而且删掉一些形容词)生评价(此环节较好,让学生给自己指错,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生:你读的不怎么样,没读出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识字、解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
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
初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序号标出分别标出描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内容,并标出过渡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1.校正读音:确凿(záo)菜畦(qí) 攒(cuán)拗(ǎo)桑葚(s hèn)蟋蟀(xīshuài) 臃肿(yōng zhǒng)脑髓(s uǐ) 书塾(shú) 博学(bó)蝉蜕(chán tuì)缠络(chán luò) 竹筛(s hāi)觅食(mì) 渊博(yuān)鼎沸(dǐng)人迹罕至(hǎn)绣像(xiù)锡箔(bó)2.积累词语:(1)确凿:确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接导入: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鲁迅 (板书)师:他原名——生: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师:这篇文章出自他的散文集——生:《朝花夕拾》。
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朝花夕拾》生:是回忆性散文集,早晨的花到了晚上才拾取,比喻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以后写成回忆性文章。
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就象盛开在晨光里的带露朝花,浸透着儿时的甜美,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浪花。
二.检查预习。
师: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幻灯片展示),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确凿菜畦骨髓收敛桑椹倜傥蝉蜕宿儒人迹罕至生一:读。
生:齐读。
三.解释题目批文入情师:课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明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在这两处记述中有一处明显的过渡,大家能找出来吗?生齐声说:第九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声朗诵。
师:请注意这段的最后一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称蟋蟀,覆盆子,木莲为“我的”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种写法太特别了,我们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吗?生:把百草园的动植物称为自己的朋友的一种亲密无间的情感。
师:在这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到童年的鲁迅在告别百草园是,是什么心情吗?生:不舍,依恋。
四.重回乐园,寻访童趣(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生:思考,回答。
生一:百草园的精美,故事神秘,捕鸟的乐趣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师:说的很全面,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些。
生二:写了百草园中的菜畦,皂角树,桑椹,鸣蝉,石井栏,师:我们可以概括为大自然的美丽的景物。
还有什么?生二:神秘的美女神的故事,还有冬天有趣的雪地捕鸟。
师:我们简单来说,优美的景色,神秘的故事,有趣的捕鸟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二)、美点追踪品读百草园美景师:课文哪一段集中描写了百草园的美景?生:第二段。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品析这一段。
我教给大家一个品读课文的方法。
(幻灯展示方法指导)理解词语妙用,了解课文句式,感知写作顺序,品析巧妙修辞。
精读课文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读,从各个侧面读,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
下面大家齐读这一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开始”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理解本段内容,老师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幻灯展示)(1)本段描写了那些景物?(2)作者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采用了什么特殊句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什么顺序序,从那些角度来写的?(4)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下面同桌之间讨论这几个问题,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生:读课文,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生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忽然从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
师:那你来说说,作者描写这些景物采用了什么句式?生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师:你觉得这个句式的好处是什么?生三:说明了百草园的景物之多。
师:好,还有吗?生:沉默。
师:请坐下,再想想。
谁再来说说?生四:这个句式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单单是表现最没有乐趣的泥墙根一带有很多美好的景物,整个百草园应该会更好玩。
师:哦,也就是说,百草园到处都是优美的景色,单是这个最不好玩的地方就有无限乐趣。
很好请坐下。
那么,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我请同学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五:我喜欢的句子是“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而且把它的色味和桑椹比,通过比喻的对比来表现覆盆子的酸甜和很好的色味。
师:从味觉这个角度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好。
请同学们大胆的举手。
生六: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这句话体现了鲁迅的好奇心,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师:哦,看到何首乌想到了神妙的传说,就产生了好奇心,想把它拔起来看一看,那你觉得这个句子表现了少年鲁迅对大自然怎样的感情?生六:向往,喜爱。
生七:我喜欢的句子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里虽然开头是不必说,但是他也把美丽的景物给说出来了,下面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更加突出了百草园的乐趣无穷。
师:哦,虽然没有详细的说,也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
你回答的很好,请坐下。
师:这一段中,作者回忆了在百草园的生活,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小时候的鲁迅,他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来跳去,或是爬上高大的皂荚树去聆听游蛉蟋蟀们的低唱长吟,遇上斑蝥就会忍不住按住他的脊梁,看见何首乌就会热情的去探寻。
大家说,少年鲁迅在百草园生活的怎样啊?生齐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师:他对这些优美的景物充满了——生齐声:喜爱之情。
下面咱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一遍第二段。
生:齐读。
(三)复述故事,演读美女蛇故事神秘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内容,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预习的时候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的复述这个故事,谁来试试?生八:复述故事。
师:那你觉得这个故事听起来怎么样啊?生八:神秘。
师:它为百草园增添了一点什么色彩?生齐声:神秘色彩。
师:大家觉得这个故事的那一部分最紧张最刺激?生:七嘴八舌回答。
读课文“沙沙沙……”师:半夜里,那个美女蛇来的时候那段,是吧?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生九:读。
师:不错,有点味道了,我觉得你如果能再把情感酝酿的真挚些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好。
再试试。
师范读:朗读指导。
生十:读“到半夜……敛在盒子里”师:读的不错,我觉得你如果能再把情感酝酿的真挚些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好。
再试试。
生十一:读(四)。
想象性朗读体味雪地捕鸟乐趣师:春夏时的“百草园”是如此美丽迷人,充满趣味,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作者认为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生齐声:无味。
师:其实可以在冬天的百草园里做什么?生齐声:捕鸟。
师:少年鲁迅在雪地捕鸟的时候,他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我们来看课文中描写捕鸟这一情景的是哪一段?生:第七段。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从“扫开一块雪”到这一段结束,注意一系列动词。
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注意这个句子。
?(范读)“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生十二:读课文。
(五)小结本部分:师: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古老的石井栏光溜溜的,高大的皂荚树干粗枝繁,熟透的桑椹紫红紫红,油蛉细声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曲折紧张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雪地捕鸟,少年鲁迅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收获的是自由快乐的生活,流露的是天真调皮的童心,拥有的是甜美快乐的回忆。
五、回味书屋感受成长(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师:如果说百草园是鲁迅的“快乐老家”,那么三味书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启蒙学堂呢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件展示)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有何种心情?老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三味书屋里有博学方正的先生;三味书屋里有问老师“怪哉虫”而不得的无奈生:默读课文思考(师巡回指导)。
师:好,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下面我请同学用一句话来说三味书屋里有什么?生十三:三味书屋里有读书的场面。
生十四:三味书屋里有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在下面“做戏”、“苗绣像”的相宜之乐。
生十五:三味书屋里有小花园里折腊梅花,捉了苍蝇喂蚂蚁,寻蝉蜕的乐趣。
生十六:三味书屋里有老师对学生们的宽容。
师:这个概括性很强。
生十七:三味书屋里有人声鼎沸的读书之乐,后院偷乐和苗绣像的相宜之乐。
师:说的很全面。
我们试着来概括一下,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抓住了几个场景来写:(课件展示):只要读书的无奈后院偷得的乐趣人声鼎沸的读书习字对课的辛苦画画做戏的快乐(二)、精段三读妙点揣摩师:可以说,“读书”是贯穿“三味书屋”的关键词,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包含读书这个意思的词语圈划出来,体会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大家迅速的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语句。
生(七嘴八舌):“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师:大家体会一下,这里的“只读书”包含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情感呢?生齐声:无奈。
师:我向老师请教,被老师拒绝,心中有些不满。
咱们接着找。
生十八:普通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生十九:“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师:大家找的很准确。
这就是写道了三味书屋里的读书场面。
这个场面是童年的鲁迅记忆当中很难忘的一个场面。
咱们自由的读一读。
这里一个“人声鼎沸”概括出了读书的热闹场面,大家从“他有一条戒尺”读到“拗过去,拗过去”开始。
生:自由读。
师:我想请问同学们,包括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顽童们对他们所读的内容理解吗?生齐声:不理解。
师:是啊,他们读的都没有标点断句,还读错读漏了不少字。
与孩子们不明其意的调侃性的朗读相比,先生读书是怎样的呢?生二十:入神。
专注。
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生二十一:他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师: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书塾里的小孩们在做什么啊?生二十二:做戏,描绣像,画画。
师:那么先生读书的投入和小孩们的“低下去”“静下去”就产生了一种对比美,并且学生们人声鼎沸的读书和先生一个人陶醉的读书这个场面也形成了一种层次美。
下面我们来把这个场面再现一下。
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句子,我找一位同学来扮演先生。
众生和生二十三:演读读书场面。
师:读得不错。
先生读书的时候,先生读书的时候是不是这样一动不动的啊?谁再来试试生二十四:演读先生。
师:童年的鲁迅多少是在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的入神的。
这个场面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众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
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的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读书和写作。
因此,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始终是鲁迅敬重和怀念的。
师: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里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生:怀念,惆怅。
师:对往事的怀念,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呢?生:读。
(三)小结本部分师:童年的时光渐行渐远,我想在古朴的书屋里这位入神读书的寿镜吾先生,还有静悄悄的小花园里,曾经跟他一起捉了苍蝇喂蚂蚁,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树上寻蝉蜕的小伙伴们,这些记忆的画板上一个个难忘的故人,一幕幕温馨的场景,一定会象自由快乐的百草园一样,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来到成年鲁迅的心底,漾起他心头阵阵的温馨和淡淡的失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