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
·144·
智库观察
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吴苏日古嘎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实施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携手奋斗、共同繁荣,促进了内蒙古民族关系。
总结内蒙古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中的经验,对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6-0144-002
一、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和谐政治民族关系
回顾内蒙古民族关系发展史,我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各民族关系和谐,是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参政热情,激发了民族主人翁意识,使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建设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保证了蒙古族人民的政治权利,还保证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在自治区的实施取得了成功,它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自治区如何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问题,关乎到自治区民族关系持续和谐发展。
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各民族团结一致,缺少坚强有力的正确政治领导是不可能的。
乌兰夫同志曾说,“内蒙古各民族人民是在党的带领下,从水深火热中被解救出来、建立了自治区、在斗争中一次又一次得胜”。
历史和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只要我们对党的领导坚持不渝,就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任何人能挑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的团结一致在政治上就有保障;唯有坚持党的领导,这项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党的决策与部署。
对搞好民族工作,作出了决策部署,对自治区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11月1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学习党的民族工作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从大局上把握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更加精心地做好民族工作。
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做好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自治是各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行使自治权要在国家法律、政令实施的前提下行使,没有脱离统一的自治。
自治区一直坚持统一和自治有机结合,保障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权利,确保这项制度的正确方向。
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而有片面的观点,一个民族地区的大多数问题是地区性的共性问题,比如生态、贫困、教育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考虑区域因素,不能只从民族因素出发。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和谐民族经济关系
自治区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进行土地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区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等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我区立足于实际,在牧区制定“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和牧区发展,奏响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时代声音。
进入新世纪后,我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得到了明显发展。
我区作为农牧业大区,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农业,从而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农牧业发展。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需要转变畜牧业发展举措。
牧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畜牧业。
目前我区这方面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备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等方面。
首先,以草定畜,根据地区实况,发展草原畜牧业。
其次,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且加大资金投入。
第三,对大宗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
牧民的经济主要由牛羊肉、羊绒和羊毛交易完成,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生活和生产。
第四,完善牧业机
械补贴政策。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需要提高现代化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以此,加强农业科技设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国家根据我区特点和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方向,自治区政府同各地区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首先,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备建设,这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点。
其次,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以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第三、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的进步,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基地建设。
我区煤炭储量、风能资源、太阳能总辐射都均居在全国前列,除此之外,有比较丰富的天然气、煤层气和石油等。
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既有条件,又满足市场需求。
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国家提出的宝贵意见,配合国家能源基地建设,建设大型煤炭生产矿区。
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若干光伏电站,与风电同场建设,用在电线路的示范工程。
三、增强文化认同和保护民族文化,发展和谐文化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创立“乌兰牧骑”成为我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后,全面实施文化大区和强区的战略,实现我区文化大繁荣。
进入新世纪后,实施“草原文化”工程,从而草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开展“中国梦·尽责圆梦”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实践证明,发展和巩固各民族和谐关系,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必须要坚持物质文明和
智库时代
·145·
智库观察
精神文明两手抓、增强多元文化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大力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必须正确认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增强文化认同、巩固我国民族关系、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同时,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并致力于强化一体。
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对待不同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差异性时,必须要尊重和理解,不能忽略它们的存在,更不能强制地去改变。
仅着重“多元”,不重视“一体”会阻碍文化认同和民族关系和谐。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我区民族文化有自己特色,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挖掘民族文化。
我区历史古迹、文化景胜丰富,有大窑文化、战国长城、嘎仙洞、成吉思汗陵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蒙古长调、安代舞、马头琴、二人台等都受着各族人民的喜爱。
我们要挖掘灿烂多元民族文化的灵魂,考察它的发展过程,建设当下。
(2)文化抢救。
我区民族文化虽历史悠久、丰富多元,但因各种原因,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文化,都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困难,这要求着我们应及时进行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
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普查,把面临消失危险的文化名录、保护名录列出来,并对这些文化进行建档跟踪,加强各类民族文化遗迹之保护。
(3)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工程,最先,树立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热情;其次,应设立传承机制,要解决我们应传承什么,谁来传承,如何传承等问题;再次,计划传承策略,要对文化传承的现有情况、原因解析、传承举措、发展创新等问题做出解答。
政府的指导下,联合本地区深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企业、研究机构、志愿者等加入民族文化传承的队伍,共同建设我区民族文化。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和谐绿色的民族关系
自治区成立初期,制订了“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禁止乱砍滥伐等政策和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部开始治理沙漠,在东部规划并营造大型防护林带。
改革开放以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三北”
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平原绿化、退耕还林等国家生态修复工程,使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总体遏制。
近年来,我区提出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新目标,实施生态重点工程,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把自然作为人类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
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比如,公民的生态保护知识缺乏,公民知晓度低、自觉性不强,公民参与度低、消费意识淡薄等。
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生态意识,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领域中,倡导人们追求既满足人自身要求的,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不只是简单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活的质量,让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不能伤害到群体的生存环境,也不能损害其他物种繁衍。
消费方面,倡导绿色和适度消费;正确引导公众形成新的消费模式,树立节约环保、适度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理念层面,而更重的是在日常行动中。
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制度完善和机制保障。
第一,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我区草原类型多,其实行这项机制的难度较大,实施中会遇到很多难题。
真正把草原生态补偿落到实处,其要立起有关法律法规。
科学确定补偿标准和期限,健全草原生态机制需要对技术、投资和补偿标准进行规划,其必须要合理安排,并严格执行。
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调整地区之间的利益,共同实现草原地区生态补偿。
第二,健全生态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领导和明确责任,科学的领导能正确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明确的职责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这有利于推动生态实践的发展。
我区作为生态脆弱区域,应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小组,由小组处理生态建设消息的发布、项目监督、统筹协调等具体工作,其中领导小组落实编制和经费,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向专业负责人安排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推动领导经验分享、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三,健全生态资金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各地区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合理规划区内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
其次,争取多种渠道、多层投入。
鼓励区内各少数民族民间资金以及外来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
第四,健全生态技术保障机制。
首先,抓住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努力克服技术难点并实现技术创新。
其次,培育高素质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要结合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
最后,应积极推动网络技术普及运用,运用互联网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
适时合理的发布相关法律法规、生态建设现状,宣传生态知识,增进我区公民对生态建设的了解度和认识度。
【作者简介】吴苏日古嘎(1994-),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王有星.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因——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8):18-19.
[3]蔡常青.内蒙古7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J].北方经济,2017(04):24-27.
【相关链接】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民族众多。
辖9个地级市、3盟,共计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旗、自治旗。
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内蒙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
2005年全自治区GDP 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 超过中国大陆平均水平。
边境口岸众多,与京津冀、东北、西北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密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区。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