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命名的语言研究
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十个名专栏
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十个名专栏加强策划是创造名牌专栏的一个法宝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日前揭晓,有十个名专栏列入其中,这也是中国新闻名专栏的第四次评选。
新闻专栏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媒体的队伍素质和策划水准。
从这次评选的新闻名专栏来看,中央新闻单位的有6家,地方媒体的有4家;报纸系统有4家,电视台有2家,电台有3家,还有一家是通讯社;新闻评论专栏仍是这次评选的重头,占了5个,新闻报道有2个,访谈类专栏有2个,还有一个是新闻和报纸摘要。
当然,这种划分也不完全是那么严格,有的专栏是具有评论性的新闻专栏,有的专栏则是服务性的新闻专栏,下面对这些专栏及其特点作一介绍和评点。
新闻类专栏新闻类专栏在媒体的专栏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所引起的关注度也最大。
几乎每个媒体都设立了新闻专栏,有的媒体同时开设多个专栏,有的轮流,有的同时刊播。
新闻专栏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出现的,它以新闻信息的传播为主要内容。
之所以要以专栏的形式出现,是为了突出一个时期某一媒体的关注点。
不论是一段时间或是长期坚持的新闻专栏,它的出现必须以鲜活的事实为基础,同时要能体现本媒体策划者的深刻思想和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1套和新闻频道在北京时间的每天19:00播出的一个新闻节目。
其他省市电视台主要频道也会在同一时间转播其节目,播出时长30分钟,从不延时。
节目以国内国际时政要闻、政治经济重大新闻为主,兼顾民生、经济、教育、文化等,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反映重大经济政治活动为报道角度,播报方式强调重大性和权威性,庄重、大方,报道形式以消息、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为主,解读政策方针,报道政经要闻,记录社会变迁,聚焦民生民情。
“国际观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的主打国际新闻专栏,主要是播报当日重大的国际时事新闻,并进行深度剖析,分析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传播国际信息。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评价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评价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要奖项,致力于表彰在新闻报道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新闻从业者。
其中,通讯作品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一个重要类别,旨在评价和奖励在新闻通讯领域具有卓越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通讯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报道和优秀的写作技巧,传递、解读和分析重要新闻事件,为读者提供了权威的信息和有深度的思考。
这些作品常常揭示了社会问题、质疑现象、探索真相,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对关键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
在评价通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其质量和价值。
首先,通讯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报道和解析重大事件,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和期待。
其次,通讯作品应该具有深度,可以对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独到的分析和解读,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第三,通讯作品的写作技巧也很重要,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和结构安排等方面要求高水平,使作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条理清晰,并具备一定的叙述力和感染力。
优秀的通讯作品不仅具备新闻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价值。
它们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客观中立的立场和独特的视角,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现象以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激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讯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评价这类作品时,我们需关注其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以及其写作技巧和艺术表达的水平。
希望通过这一奖项的评选,能够鼓励更多从业者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思考价值的通讯作品,并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211098712_新闻专栏品牌建设的路径与策略——以“新闻名专栏”获奖作品为例
2023.02新闻专栏品牌建设可直观展现媒体的特征与亮点,提升用户对于新闻专栏的关注度,面对新的时代趋势,新闻专栏需紧随主旋律,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策划栏目品牌,使专栏品牌始终保持生命力。
同时,新闻专栏需深耕栏目内容,将互动模式与新兴媒介技术融入品牌建设,加深用户对栏目品牌的印象。
一、新闻专栏品牌建设的价值新闻专栏是新闻媒体专门刊登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的单元板块,呈现的新闻内容具有相同的主题特质与表现文风,是展现优质新闻内容与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具有鲜明的新闻专业主义特征。
新闻专栏品牌建设对社会稳定、媒体影响、专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新闻领域注入新的生命力。
1.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专栏将视角聚焦于宏观大局与时代热点,通过优质的品牌内容与针砭时弊的评论完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从而在信息洪流中引导用户群体的思想舆论,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内容充斥于社会环境,少数用户被虚假信息裹挟,继而产生负面的社会舆情,社会稳定发展受阻。
新闻专栏品牌建设则为引导用户的思想舆论提供了具体途径。
新闻专栏内容聚焦时代热点与前沿事件,可及时对不实信息与过激言论进行澄清,并根据舆情走势对用户群体的负面舆论进行纠偏,过硬的专栏品牌又可以进一步增强栏目内容的公信力与可信度,通过品牌推动栏目内容的扩散与传递,实现对思想舆论的有效引导。
2.展现栏目特色,增强媒体影响力。
新闻专栏品牌建设可直观展现媒体的风格特征,吸引用户关注与阅读新闻专栏,从而拓宽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增强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新闻专栏是指在报纸或电视节目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专题栏目,其是呈现媒体风格的主要窗口。
但由于部分报纸或电视节目忽视新闻专栏品牌建设,导致新闻专栏未能有效发挥出品牌价值,削弱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对新闻专栏进行品牌建设可明确展现出报纸与电视节目的独特风格与特色,使用户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对新闻专栏产生一定的了解欲望,增强用户黏性,推动新闻专栏品牌裂变式传递,有效提升新闻媒体的行业影响力,为新闻媒体参与行业竞争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杜迈驰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各新闻媒体和采编人员以获得此奖项为最高荣誉。
为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该奖每年评一次,由中国记协主办。
中国产业报协会负责初评和推荐。
根据中国记协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报纸参评项目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新闻版面(不含摄影、漫画等专版、专刊版面)、副刊类作品、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名专栏、新闻论文等。
这次交流的是消息、通讯、评论、版面、摄影五方面作品的特色、写作(拍摄)方法和技巧。
总标准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社会效果好。
2.内容真实,新闻性强,时效性强,主题鲜明,富于创新,语言文字生动,制作精良,感染力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在同等条件下,短小精炼的作品优先。
4.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有病句、新闻要素不全的作品不得获奖。
5.报纸消息不超过1000字,评论不超过2000字,通讯不超过4000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类平均单篇作品不超过2000字;论文不超过6000字。
一、消息类作品要求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
1)主题重大,新闻性强,关注度高。
2)以小见大,反映政策,意义深远3)批评报道,尖锐深刻,反差强烈。
中新奖消息的写作技巧1.导语精致,起句交代结果的一句话作为一段,简洁明快,第二段补充,作为副导语;或者开头一个小故事,然后引出消息主题。
2.导语后面展开部分基本按倒金字塔结构,但错落有致,背景穿插灵活,现场感强。
中国新闻奖选读
中国新闻奖选读摘要:一、引言1.中国新闻奖的背景和意义2.文章目的:提供实用的选读技巧和方法二、中国新闻奖概述1.奖项设立背景2.奖项设置及评选标准三、如何高效选读中国新闻奖作品1.明确阅读目标2.关注重点领域3.深入研究获奖作品特点4.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四、可读性优化策略1.抓住标题和导语2.突出亮点和独家观点3.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4.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五、实用性阅读方法1.按需阅读2.善于提炼关键信息3.学会跨媒体比较和分析4.关注持续性报道六、实例分析1.获奖新闻作品案例解析2.作品优点和不足之处3.读者反馈和评价七、结语1.阅读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鼓励广大读者积极参与阅读和评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奖项的设立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公众的关注。
其中,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年度优秀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
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如何从众多的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挑选出具有价值的作品进行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选读方法和技巧。
二、中国新闻奖概述1.奖项设立背景: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旨在表彰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作品。
自1999年设立以来,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重要评选活动。
2.奖项设置及评选标准:中国新闻奖设有多项奖项,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美术、新闻播音与主持等。
评选标准主要包括政治导向、新闻价值、传播效果、采编质量等方面。
三、如何高效选读中国新闻奖作品1.明确阅读目标:在选读新闻奖作品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为了了解时事政治、学习新闻写作技巧,还是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明确目标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2.关注重点领域:新闻奖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新闻事件,但在选读时,要关注到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领域,如民生、社会、国际、经济等。
3.深入研究获奖作品特点:分析获奖作品在选题、角度、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了解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
标题: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作品标题辞格艺术欣赏
标题: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作品标题辞格艺术赏析聊城大学齐如林“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标题位于文首,如网之纲领,刀之锋刃,既提挈全文,又凝聚文意,给人以暗示和联想。
大凡佳作都有入情得意的题目,恰如美女簪花,相得益彰。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揭晓,270篇作品脱颖而出,夺得大奖。
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评委的青睐,制作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标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许多新闻标题没有一成不变地讲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而是充分考虑到新闻事实所提供的机缘,灵活运用恰当的辞格艺术激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以下用实例说明这些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一、形象具体人物交融———比喻、比拟、借代始动人新闻标题增强形象感,主要是通过描绘性的辞格使语义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真切可感,比喻比拟即是;借代则突出人或事物与之相关的某方面的特征,不仅形象生动,有时还可收到诙谐有趣的效果。
比喻是人们在描述或说明事物时,通过联想,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比喻是新闻标题形象化,字少意丰地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艰涩为浅显,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扩展信息的含量,增强标题的感染力、说服力。
如:①台账压垮“小巷总理”(苏州日报)②唐古拉山上“女人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③高考成绩滑坡成“地震”(中国青年报)④中国亿万农民告别“皇粮国税”(人民政协报)以上几则标题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给人与事物以生动的形象,这样的标题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新闻的内容,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比拟”和“比喻”一样,也是使用最普通的辞格,它是把人之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或者用写此物的词语来写彼物。
新闻标题这样写,可以造成特有的情味,使受众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甚至增深幽默、嘲讽的意味,使标题更加引人注目。
标题: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作品标题辞格艺术赏析
强标 题 的感 染 力 、说服 力 。如 :
生 动 性.给人 深刻 印 象,耐人 寻 味 。如:
① 台账 压垮 J、巷 总理 ”f苏州 日报 )
(I)科 考 队 员何 时 不 再 睡 “狗 皮褥
⑦ 唐 古拉 山 上 “女 人 花 ”f山 西 人 子 ”f科技 日报 )
民广播 电 台1
出,夺 得 大 奖 不 难 看 出 。这 些 作 品 之 让 人 读 起 来 饶 有 兴 味
所 以能 够赢 得众 多评 委 的 青 睐 .制 作
“比拟 ”和 “比 喻 ”一 样 .也 是 使 用
传 神 而 富有 魅力 的 “眼 睛 ”— — 标 题 . 最 普 通 的 辞格 .它 是把 人 之 外 的 事 物
对 偶 俗 称 “对 子 ”.它 是 用 两 个 结 构 相 同 或 相 似 、字 数 相 等 、意 义 密 切 相 连 的 短 语 或 句 子 对 称 地 排 列 在 一 起 的一 种 辞 格 对 偶 是 汉 语 独 有 的一 种 辞 格 .在 新 闻标 题 制 作 中 运 用 这 种 辞 格 .可 以使 新 闻标 题 形 式 整 齐 匀 称 。 声 韵 和谐 .能 增 强语 言 的 整 齐 美 和 音 乐 美 :在 表 意 上 .能 把 意 思 表 现 得 凝 练 、集 中.有 极 强 的艺 术 表 现力 。如 :
时.通 过 联 想 .用 同 它 相 似 的 事 物 或 道 顿 生 动 感 .原 本 抽 象 的 事 理 也 变 得 明
理 来 打 比方 的一 种 辞 格 。比 喻 是 新 闻 白易 懂 了
标 题 形 象 化 .字 少意 丰地 传 递 信 息 的
借代 。不 直接 把 人 或 事 物 的 名称
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分析——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为例
2019年第3期No.3.2019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189期Sum No.189DOI:10.14096/j,34-1044/c.2019.03.10□语言学研究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分析-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为例谢娜(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摘要:元话语涉及话语的组织、作者对观点的表达以及读者对篇章的反映,它可以引导读者理解篇章,并有利于构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对现有元话语的界定和分类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为语料,采用Hyland和Tse的分类框架,细致分析新闻评论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旨在解读元话语在新闻评论中的使用特点和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元话语的理解,并对后续更广泛深入的元话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元话语;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奖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19)03-0055-06引言"元话语"(metadiscourse)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Harris于1959年提出的,为语言各种使用状况的解读提供了新视角。
对这一概念的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领域,而对它的系统研究则始于以篇章为视角的研究。
目前“元话语”的概念常用于语篇分析和语言教育等领域,主要以探索语篇生产者和语篇之间、语篇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为目标。
自从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外对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如W订liams[1\Vande Kopple[2\Crismore[3\ Schiffrin⑷、Hyland&Tse[5\Hyland'"等),国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元话语的分类及英汉元话语在不同语体中的异同(如成晓光切、徐海铭闻、徐赳赳闻、李秀明问、穆从军他等)。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每年由中国新闻界评奖委员会颁发。
评奖的核心是评选出在宏观报道、深度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和新闻评论等方面具有卓越表现的新闻作品。
新闻评论作品是观点明确、深度分析的特殊类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事实依据。
评委会在评选过程中,要求所有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必须有明确的事实依据。
评论作品要求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调研,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观察和了解,准确把握事实并加以分析、评论。
在进行评论时,需要参考公开的数据、报道、文献等,以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注重独立思考和客观分析。
评论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性和独立思考的体现。
作者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不盲从于权威,也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他们应该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评价,避免走向偏激或片面的情绪化表达。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要求思想深入,观点明确。
评委会在评选过程中,对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观点的明确性有较高的要求。
评论作品必须通过对事件本质的研究和思考,深入分析事件的背后逻辑和根本原因,可以从宏观的视野来考察问题,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作品的观点必须明确,表达清晰,以让读者可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见解。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强调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评论作品不同于新闻报道,更注重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和情感表达。
在语言表达方面,评论作品要求有一定的艺术性。
作者需要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作品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精炼简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鲜明生动的比喻,都是评论作品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一种观点明确、思想深入、有事实依据的特殊类型。
这些作品通过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客观分析和独立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和背后原因。
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评选和表扬这些优秀作品,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并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一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第33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
第33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中国新闻奖的背景和意义二、第 33 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概述三、本届参评作品的特点和亮点四、评选过程和标准五、优秀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六、结语:对未来新闻行业的展望正文【引言】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行业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新闻报道、编辑、评论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
自 1980 年设立以来,中国新闻奖已经成功举办了 33 届,每一届的评选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和从业者积极参与。
本文将围绕第 33 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展开分析,探讨本届参评作品的特点、评选过程以及优秀作品的启示和影响。
【第 33 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概述】第 33 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涵盖了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内容涉及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在过去一年里为传播真实、全面、客观的新闻信息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本届参评作品的特点和亮点】本届参评作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亮点:1.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传播手段多样化。
许多参评作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采用直播、短视频、H5 等形式,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实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2.深入挖掘主题,关注民生问题。
许多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生热点,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3.注重深度报道,提高新闻品质。
本届参评作品中,有许多作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评选过程和标准】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过程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
初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单位自行组织;复评由全国性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进行;终评则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进行评选。
评选标准主要包括新闻价值、时效性、传播效果、采访报道水平、创新性等方面。
【优秀作品的启示和影响】本届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1.要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一、主题简介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盛事,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闻作品参与评选。
这些参评作品在新闻报道、专题策划、采访报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本次文章将围绕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其中的优秀之处,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评述。
二、深度评估1. 新闻报道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中,新闻报道方面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跟踪报道。
这些报道不仅在事实陈述上十分准确,还能在报道中展现出作者对事件的深刻见解,为读者呈现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新闻画面。
2. 专题策划参评作品中的专题策划不仅在报道范围上有所拓展,还在数据调查、专家解读、历史回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这些作品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一个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为读者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独到的信息。
3. 采访报道在采访报道方面,参评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采访技巧和深度挖掘能力。
通过与各类人物的深入对话,这些作品在报道中展现了人物的生动性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具体和立体的信息。
三、广度评估本次参评作品材料在新闻报道、专题策划、采访报道等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内容。
这些作品不仅在深度上有所突破,还在广度上呈现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考和阅读选择。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中,优秀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优秀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还充分彰显了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深度关注和责任担当。
这些作品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一种资讯的获取,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触动。
我对这些作品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希望它们能够在我国新闻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次对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不仅对这些作品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我国新闻界的优秀成果。
大道至简 实践为要——山东广播电视台近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成分析
大道至简 实践为要——山东广播电视台近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成分析□ 赵 鹏摘 要:文章以归纳法为推理方式,将山东广播电视台近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作为考察样本,推论获奖成绩的“源头活水”:题材、内容为王,持之以恒地提高新闻质量。
具体到评奖策略:一是精心部署重大主题报道;二是深入践行“四力”,锻造出一支新闻“精兵”;三是探索“田忌赛马”式的参评对策。
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给省级广电精品创优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归纳法;参评策略;用户思维;产品力近五届山东广电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概况归纳法是指从具体案例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思维。
文章以归纳法观察、推断山东广播电视台2018-2022年中国新闻奖(即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二届)获奖作品所呈现的共同特征和属性。
5年共2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7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0件,数量、位次均名列全省广电媒体首位,在全国省级广电中也位居前列,作为考察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体裁:评论和专题领先评论6件,专题和国际传播各4件,新媒体3件,消息、访谈各2件,重大主题报道、新闻名专栏、直播和新闻纪录片各1件。
(二)选题:舆论监督和重大主题报道占优舆论监督题材和问题导向突出的作品获奖概率高,如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求才 莫让才求人》、广播评论《为担当者担当 打破洗碗效应怪圈》、名专栏《问政山东》、短视频新闻《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等。
重大主题报道也是获奖主力军,如《金秋时节话良种》《总书记点赞的两位村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等。
(三)表达手段:多元并举获奖作品既有报道语态,又有故事手段,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小切口”。
如《金秋时节话良种》以一粒种子的微视角,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巧妙融入山东民间乐曲,烘托出60万滩区人民群众告别千年贫困的幸福感、获得感。
同样是红色文化题材,既有传统表达的《寻找胶东育儿所“乳儿”》,也有年轻态的页(界)面设计《传家宝里的新中国》等。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研究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闻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媒体的转型升级和全媒体发展,新闻通讯作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够承载许多重要的信息和观点,引领着人们对事实的认知和态度的形成。
因此,对于新闻通讯作品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探讨新闻通讯作品在当今传媒环境下的作用,同时也对新闻通讯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以促进中国新闻舆论事业的稳步发展。
3.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研究文献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步骤:第一步:充分了解和研究新闻通讯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二步: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并分析整理出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主要特点;第三步:选取若干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通讯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探讨其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第四步: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获得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粉丝数、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数据加以分析,并进行比较研究;第五步:对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4.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全面分析和揭示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探讨新闻通讯作品在当今传媒环境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预期成果包括:(1)系统分析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2)总结和评价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优缺点;(3)归纳出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一些技巧和规律;(4)探讨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5)对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中国新闻舆论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奖 作品分类
中国新闻奖作品分类一、文字消息类文字消息是用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消息体裁。
它是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消息类型。
二、文字评论类文字评论是代表编辑部就当前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发表指导性意见的评论形式,是指导工作、统一思想、鼓舞和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
报纸的评论工作历来是报纸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报纸副刊类副刊体裁多种多样,包括杂文、散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字一般在3000字以内。
在编排方面则没有固定格式,副刊始终坚持活泼多样和不断创新的原则。
四、新闻摄影类新闻摄影是一种以图片的形式反映新闻事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其本质是新闻。
在形式上,新闻摄影是一种利用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形式。
在内容上,新闻摄影反映的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五、新闻漫画类新闻漫画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实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是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事实的本质,以幽默、诙谐的画面引人入胜。
一幅好的新闻漫画,常常胜过千言万语,使人看了便能回味无穷。
六、文字通讯类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七、新闻特写类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者通过抓住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用精练的文字把真人真事鲜明地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八、系列报道类系列报道是指集中同一主题的若干篇报道组成的一组报道,它也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其显著特点是具有规模效应,系列报道借多篇报道文章从不同角度、侧面进行立体交叉式报道,互相烘托、相得益彰,以增强传播效果。
九、新闻版面类版面是各类稿件的布局安排,是读者第一眼的印象。
对报纸来说,优质的版面可以美化报纸,强化宣传效果;对读者来说,美观的版面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增加阅读的舒适度。
版面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和编辑原则。
中国新闻奖赏析
中国新闻奖赏析一、中国新闻奖的背景与意义1.1 发展历程•初期阶段:中国新闻奖的起步与发展•历届评选:中国新闻奖的前沿成果与重要影响1.2 新闻奖在中国新闻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优秀新闻作品的贡献与价值•促进新闻行业的持续创新与进步•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增强公众对新闻质量的认可与信任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与程序2.1 评选标准的设定与调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的制定背景•不同届次评选的标准调整与对比2.2 评选程序与专家评审•参评作品的报送与初步筛选•专家评审团的背景与组成•评审流程与方法的介绍2.3 评选结果的公示与奖项设置•评选结果的宣布与公示•不同奖项的设置与价值区分三、中国新闻奖的影响与启示3.1 对中国新闻发展的启示•对新闻从业者的指导与激励作用•对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建设的启发3.2 对中国新闻行业的影响•中国新闻奖对舆论环境的影响•中国新闻奖对新闻产品的影响3.3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与国际新闻奖的对比分析•中国新闻奖在国际新闻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四、中国新闻奖的挑战与展望4.1 挑战:评选标准与结果公信力的平衡•如何确保评选标准的公正与客观•评选结果对于新闻行业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4.2 展望:中国新闻奖的未来发展方向•扩大奖项覆盖范围与涵盖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增加与创新评选方法与流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五、结语通过对中国新闻奖的赏析与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奖项在中国新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评选标准、程序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中国新闻奖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信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中国新闻奖将持续助力中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促进公众对新闻的理解和信任。
巧妙点睛 使新闻标题更具魅力——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
巧妙点睛使新闻标题更具魅力——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刘保全【期刊名称】《当代传播》【年(卷),期】2007(0)5【摘要】现在,新闻资源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新闻媒体改头换面、不断包装,力求推陈出新,势必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翻开现在的报纸,一些空洞华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标题屡见诸报端;一些晦涩难懂,看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标题,令读者望而生畏。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新闻标题不仅没有起到“题好一半文”的作用,反而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降低了报纸的质量。
反之,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标题的视觉冲击力,过于夸张,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给读者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因此,探讨新闻标题的特点、【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新闻标题;作品;新闻资源竞争;视觉冲击力;新闻媒体;推陈出新;新闻事实【作者】刘保全【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2.2【相关文献】1.从获奖新闻作品看记者的创新思维品质--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J], 刘保全2.从获奖新闻作品看记者的创新思维品质--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J], 丁常英;张德培;刘教叟3.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从何而来?——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J], 刘保全4.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技巧——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上) [J], 刘保全5.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技巧——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下) [J], 刘保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命名的语言研究作者:屈会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11期【摘要】新闻名专栏是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闻名专栏因其称名性而较多使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等形式,体词性成分的要求让专栏的命名具有更多自身的指称性特征,标题往往具有动词后置的特点。
总体来看,不同媒介在专栏命名上的差异性并不特别明显。
研究新闻名专栏命名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揭示命名语言在新闻名专栏中的应用实践,也有利于探索新闻与语言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命名语言目前,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是中国新闻奖的一部分。
一般每年只评出10个左右的名专栏,作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现。
截至2014年年底,新闻名专栏共评过13次,评出新闻名专栏216个。
1994年和1996年中宣部曾举办过两次中央新闻单位“名专栏评选”活动。
从1997年起,这项评选活动移交中国记协主办,同时将评选范围扩大到全国新闻单位,并列入经中宣部审批立项的常设全国性新闻评奖项目。
评选条件明确说明,获奖新闻名专栏要舆论导向正确、新闻性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全国或在本省区市、本系统有较大影响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1999年,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评出48个。
其后每两年评选一次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依照这样的模式共评选了三届。
到2004年,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合并到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评选活动日益规范化。
一、研究对象数据的筛选对届数的说明:1999年开始评选的中国新闻奖名专栏是第1届,2001年是第2届,2003年是第3届。
从2004年开始,即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起,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新闻名专栏”评选并入其中,每届只评选10个。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这一届的新闻名专栏归为第15届,其后评选出的新闻名专栏也相应地归到当年中国新闻奖的届数中。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的评选存在重复的问题,也就是有的媒体的某一个栏目会多次获评。
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评上过3次,分别是第1届、第2届和第17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评上过3次,分别是第1届、第2届、第3届。
我们把重复的栏目列表(见表1)。
同时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同的媒体取了相同的栏目名称,并且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这样的情况数据统计见表2。
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把《中国日报》第1、3届获奖的to the point去掉,作为一份英文报纸,尽管翻译成了“一针见血”,但由于翻译的可选择性,我们也不把它作为考察对象。
此外,对于上述所列的重复性栏目,我们只取其中的一个题目,读者如果想了解相关情况,可以通过上面的表格获取相应信息。
依照上述标准,我们共得到183个栏目标题。
我们对这些栏目标题的命名进行研究时,重点依照语言学的一些理念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对新闻学来讲可能不是最好的研究方法,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从命名语言的角度认识一下新闻名专栏的命名艺术,并为其他媒体进行新闻策划提供参考。
二、专栏命名中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一)关于命名的重复问题在上述数据统计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少重复的问题。
总体来看,不同的单位取相同的题目,一方面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有可能是语言贫乏的表现。
另外,对于同一个单位同一个栏目多次获奖,与前三届评选时数量较多有一定的关系。
1999年第一次评选新闻名专栏时,共评出48个,第二届评出38个,第三届也评出38个。
到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每年只评出10个左右的栏目,并且对中央级媒体有一定的限制,这样重复的机会就相对少了很多。
(二)命名语言的字数问题对于我们经过筛选之后的183个名专栏来说,我们对字数的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是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在命名上明显以四个字的居多,占63.38%。
我们在进行数据筛选时去掉的基本上也都是四字的专栏名称,如果不进行数据筛选的话,四字命名的专栏名称所占比例会更大。
四个字的命名被广泛使用可能与我们传统语言使用惯例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双音节词汇占据汉语词汇的大部分,这是因为汉语语音的音步在发挥作用。
受汉语音步使用的影响,两个双音节词汇一起使用时就形成了叠加效应。
双音节词语的朗朗上口,四字成语形成的语言风格,已经在国人的语言认知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上长期以来受四字成语的广泛影响,于是在命名时也就很自然地选择四字来进行命名了。
二是以五字命名的居次;超过7个字的使用数量是6个。
三是总体来看,新闻专栏的命名对字数是有要求的。
理论上来讲,一个字是可以作为栏目标题的,或者超过10个字也未尝不可。
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不采用一个字或者超过10个字的,甚至一般不超过8个字,这是专栏标题在语用上的要求。
太长的标题显得臃肿,太短的标题又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甚至一个字的栏目题目会由于太短而让栏目显得十分孤单。
这种字数和表达意图方面的协调是专栏命名的根本所在。
(三)命名的短语结构问题命名的短语结构对新闻名专栏奖影响很大,不同结构的短语影响新闻名专栏的指称性。
依照常用的短语结构类型进行统计时,没有发现述补结构的短语结构形式。
除了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还有11个纯名词性的新闻名专栏(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中不难看出,命名的短语结构类型上主谓短语明显占据优势,有106个,占全部命名的58.9%。
其中包括“今日”这样的时间词作主语的情况,也包括“论坛”这样的名词作谓语的情况。
从理论上来讲,主谓短语是体词性短语,具有明显的称名性。
除主谓结构明显占优势之外,偏正结构也占有较大优势,有49个命名采用了偏正结构,占到全部命名的26.77%。
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一样,是体词性短语,具有明显的称名性,适合作为专栏的命名。
所谓体词性短语是与谓词性短语相对应的。
一般来讲,主谓短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往往因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均为名词或者主要为名词,体现较强的称名性。
从上述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并列结构具有明显的体词性,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谓语由名词充当的主谓结构总体均属于这样的类型。
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类似上述偏正结构中“偏”的部分。
实际使用时,把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后转换成名词短语,如将“访谈焦点”变成“焦点访谈”,能够增加“正”这一部分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
这正适应了新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限的版面空间尽可能地增加信息密度的要求。
(四)新闻名专栏命名的指称问题指称问题具体来讲就是称名性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新闻名专栏的命名,形式上是一个名称,或者具有称名性的状态,具有指称的效果。
名词作谓语的问题。
在106个主谓结构的命名中,有40个谓语是由名词充当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单独作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用于口语中的肯定句,常用来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性状意义。
这告诉我们,用在书面语中的名词谓语句的称名性更加强烈。
名词直接作为专栏名的问题。
从上述文中我们知道,在183个专栏命名中,有11个专栏是直接用名词称名的。
从理论上讲,名词具有状态描述的性质,并且名词往往更加具有静态的效果。
当我们简单地述说一个事实或者概念,或者仅仅指出动作和技术的特点,不需要动词那样生动具体时,可用动作名词来替代动词。
这种情况就是11个名词性命名中出现的类似“对话”“观察”这样的动词性命名。
语言学上把这种具有称名性的名词叫作“名词化”。
其实,反过来也许更好理解,那就是因为放在了需要具有称名性的标题或者专栏题目里,让其呈现出“名物化”。
“名词化”是一个语法概念,“名物化”是一个语用概念。
值得注意的一种命名现象是,很多形式上是主谓短语的新闻名专栏名称,在理解上其实是一种述宾结构,比如《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把它们归为主谓结构的短语,这是从形式上来进行的。
严格来讲,这种“受事+动词”的主谓结构短语是名词性的,它相当于“受事+的+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语义上是名物化的,在句法方面整体是名词性的。
无“的”标志的结构比较紧密,有成词倾向,有的经常使用,久而久之,就固定指称某事物而成了复合名词,如作为一个刊物名的《语言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名的“文艺批评”等,可补出“的”标志的形式,都起到了把非名词性词语变成名词性词语的作用。
[1]标题中动词的后置倾向不是偶然现象。
标题中动词之所以具有后置倾向,是适应标题这种特定语境的需要。
从形式上来看,新闻奖名专栏也是类似于文章的标题,专栏下边的文章都是以专栏名称为核心统筹的。
动词后置式标题的内部结构是“定语+中心语”,而不是“前置宾语+动词”。
“动词+对象宾语”构成的述宾短语是一个谓词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陈述报道功能,而“对象定语+动词”构成的定中式偏正短语是一个体词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称名性功能。
因此,陈述报道功能的新闻名专栏相对比较少见,我们在上述统计时一共就3例述宾结构的专栏命名。
尹世超认为:“动词后置式标题所具有的称名性功能恰恰适应了标题本身名称性质的需要。
动词进入标题的后置倾向正是受标题这一特定语境与制约的结果。
”[2]同时我们要看到,名词短语可以对施事进行虚化,“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3]。
体现客观性是新闻传播追求的重要价值。
名词化短语在表现形式上没有语气选择,这就表现出隐藏播报者的情感、评价、态度等主观内容,从而达到了增强话语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效果。
新闻名专栏的名词化没有指出实施者,掩盖或模糊了施事,只是一种客观现象的客观呈现,对于事件的评价留给读者,使读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来自己解读新闻,避免传播者的意志强加在文本里,引起读者的反感,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4]新闻名专栏为了追求知名效应,在客观性的追求上肯定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在技术手段的处理上也就更容易理解上述名词化的追求了。
三、新闻名专栏命名的其他问题(一)命名中的标点符号问题在我们搜集的183个新闻名专栏命名中,共涉及4个带有标点符号的名称。
分别是《科技日报》的《院士·科海甘辛》(第1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2001—2002》(第3届)、《北京日报》的《这事给你问了——赵红短波》(第3届)、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公仆走进直播间——周三办公热线》(第2届)。
三个破折号和一个间隔号,都属于标点符号,其作用是对前文的注释和说明。
由此不难看出,在命名中出现的标点符号是有较严格的要求的,我们常用的标点符号通常是不用在专栏命名中的,只有这种处在名称当中,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标点符号才会出现。
由此我们推断,作为标点符号的冒号也是可以在命名中使用的。
(二)不同媒体的命名特点上述考察名专栏命名,总体是按照语言学的思路展开的,并且具有个案考察的性质、针对个体性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这些命名按照不同的媒体进行分类的话,我们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