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_论语_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_李卫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重要记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探讨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陶冶品德在《论语》中,孔子将教育的核心放在了陶冶品德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孔子重视人的修身养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要以自己为范例,先行示范,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他人德行高尚。
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不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这种陶冶品德的教育观念,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内心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注重个体差异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对于聪明的学生,孔子鼓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对于较为懒散的学生,孔子则推崇督促和激励。
他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为政》),意思是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
三、注重实践教育孔子提倡实践教育的理念也体现在《论语》中。
他认为学习应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孔子鼓励学生勇于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这种实践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四、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注重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孔子主张教育者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述而》),意思是教育者要慎言慎行,以身作则,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感受,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崇尚。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孔子的教育智慧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论语》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句话表明孔子主张个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道德高尚、真诚宽厚、勇于自我反省的君子。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非常注重实践和示范,他以身作则,亲自示范课程内容和行为规范。
他的学生常常跟随他一起行走,观察他的言行举止。
孔子认为教育的最重要方法是言传身教,通过言语和行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道德品格。
孔子的教育方法还包括“因材施教”,即因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
他强调了解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论语》中,有一段描述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教育态度的话:“年少以为可学也,宜也;幼而学,壮而行之,而止于至善。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可以接受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进步,关键是要一直向着最高境界前进。
孔子的教育方法还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他认为教学应该有个体化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不同,逐步提高教学的难度和内容。
这种渐进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实用教育等方面。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倡导仁爱和忠诚。
在《论语》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他人的原则,他希望学生能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着善意和同情心对待他人。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论语》曾提到,教育的四大板块分别为文化、行为、忠义以及诚信,其中文化指的是学生应掌握的文化典籍,例如《诗经》、《春秋》等,而行为、忠义、诚信则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言行处事,也就是德育,可见道德教育的地位。
本文以《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主线,研究了教育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从《论语》看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相对于文化教学而言,孔子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在智育的教学中潜与默化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说的是做人在家应该尊敬父母(重孝道),出门应该尊敬兄长,为人处世应该谨慎谈吐,应该注重信用,与众人和睦相处,与仁德较高的人为友,如果以上都做到了,仍有余力就用来了解、掌握各种文化知识。
又如,•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这句话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岀远门求学、做官,即便要出远门,也应该制定远游的目标,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处。
在这句话中,孔子注重教导子女了解自己对父母的责任。
•不远游”需要在父母在在世的情况下遵守,也就是说父母健在时,陪伴父母并且赡养父母属于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子女应该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力所能及条件下,子女应该照顾父母的起居、通过农耕、家事、工作去赡养父母,避免远游造成父母担忧。
后半句说明,如果子女一定要出远门,但并没有合理的出行规划,势必会造成父母的牵挂,这与孝道是相违背的,因此要注重“游必有方”。
这里体现的是对父母的责任。
由此可见,孔子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诗、礼、乐”之外,更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
二、从《论语》看教育原则在教育原则上,孔子认为应有的•诗、礼、乐”不能少,道德教育也应强调,而在原则上需注重适当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举一反三,思想上不可停滞不前。
若在教育中发现学生思想停滞,需适时开导,不可一味嘲笑、放弃。
教育原则要求在最适合的时候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傅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学习《论语》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 学 而不厌 , 二) 讲究学法 知识的海洋 , 浩若烟渺 , 立永 远进 取的态度学习后 , 在树
还要讲究学习方法 , 事半 功倍之效 。 以期 1 学而时习 , . 温故知新 《 论语 》 篇第 一 句话 孔 子 说 : 学 而 时 习 之 , 亦 说 开 “ 不
面对知识 , 首先 提倡 要学 , 以孔子 说“ 所 学而 知之 ” 主 , 张学无“ 常师” “ , 三人 行 , 必有 我师”, 子入太庙 , “ 每事 问” ,
“ 敏而好学 , 不耻下 问” 。
这说明学 习不能脱离思考 , 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 的知识消化 吸收 , 那样学了也无 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 , 会流于空想 ,
孔子说 :诵 《 三百 , 之 以政 , “ 诗》 授 不达 , 于四方 , 便 不能 专对 , 虽多, 亦奚 以为 。 熟 读 了《 经》 ” 诗 三百篇 , 叫他去处 理
闻阙疑 , 慎言其余 , 则寡尤 ; 多见阙殆 , 慎行其余 , 则寡悔 。 多 ” 听多看 , 广于见闻 , 即认 真学习 , 对于不 明 白的事情要存 疑 , 不盲 目去做 , 只是谨 慎地说 已经明 白的道理 , 已经明 白的 做
一
3 一 2
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 、 言行相符 。 ( ) 三 诲人不倦 , 讲究讲法
传 授 知识 , 学 相 长 , 要 学生 的配 合 , 教 需 更需 要 教 师施 以
李 卫
(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基础部 , 郑州 40 0 ) 50 9
摘
要 :论语》 《 是集中体现孔子博 大精深的思想 , 中关于道德教 育的思 想、 于知 识教 育思想、 其 关 关于教 师的
从论语中读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中读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中记录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贯穿前后,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是特别重视教育学生的。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一部论语足以修身。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我觉得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最让我引发深思的,也应该是受益匪浅的。
作为一个学者,孔子不仅自己在学业上大有所成,而且他教育的弟子学习非常好,可谓教育有方。
孔子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孔门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足以见得孔子的能力。
首先,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是孔子的教育主张。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述而》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一串干肉的,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也就是说,孔子教育学生是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区别的。
孔子也曾说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评价自己,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同样,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和弟子公西华的对话中也提到了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也许,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也正是当代教师所缺乏的。
因为社会的复杂和势力,我们已远离了孔子优秀的教育思想。
或许,是存在着一些能做到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老师,但这毕竟是少数,很多教师的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总是倾力而为,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就反映了孔子求知和育人时的态度。
其次,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教导学生要举一反三,不断启发学生,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育相似,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会随历史的发展而淘汰,经典的思想是永恒的。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就是在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提出的“闻斯行诸”问题中,孔子的回答是完全相反的。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2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奉为经典,对中国教育乃至全球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触动,总结了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人自觉地追求德行,修养自己的品性。
在他的教育中,德性是立身立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修养。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一个品性高尚的人可以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再次,孔子教育思想强调以身作则,注重教育者的修养。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作则,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说:“能人之易举也,其难者乎?”,教育者本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行和深厚的学识,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因此,孔子强调教育者需要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以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
最后,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实践与经验的结合。
孔子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才能够真正增长知识和修养。
他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行高尚、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
同时,孔子教育思想也给我提供了一种教育方法和导向。
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重视实践与经验的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中的教育心得——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在教育实践 中,身体力行 “有教无类”的 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德才 兼备的人才,而 不是为了追求功 名利禄
孔子提倡“因材 施教”,针对不 同学生的特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 育
诗教与乐教
诗教:通过诗歌 培养道德情感, 提升个人修养
乐教:借助音乐 陶冶情操,净化 心灵
教育实践:注重 实践,提倡因材 施教
《 尽 单
教 心 量 击
言此
论 简 处
育 得 意 输
XX
——
赅入
语 的 你
阐的
思 述 正
观文
》 点 ,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想 字
中 是
您
汇
与 孔 思
想
的 的
提
报 人 :
实 子 炼
教 ,
践 的 育 请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育 实 践
孔 子 的 教
贰
育 理 念
孔 子 的 教
伍 育孔 影思子 响想的 的教
叁
育 方 法
孔 子 的 教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教育者应该鼓励受教育者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孔子提倡举一反 三的教学方法, 即通过一个例子 来推导出其他类 似的例子,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孔子常常使用比 喻和类比的方法 来解释抽象的概 念,让学生通过 具体的例子来领 悟其中的道理。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家长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 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差异,选择 合适的教育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文将以《论语》为依据,探索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爱和善行的记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禁止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 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通过修身来管理家庭,通过治国来净化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他强调在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中遵循适当的礼仪,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导。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尊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慧。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教学相长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水平,同时也需要理解学生,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追求道德修养与学术知识的统一。
3. 个性化教育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
他鼓励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结论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自我完善,注重礼仪之道规范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师生相长、知行合一和个性化教育等原则,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0级化学二班李义旺学号:1007032060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
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
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因而孔子一生开私塾,广收弟子三千,有才能者就有七十二人,因而孔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我在这里仅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分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学而后知,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本文将着重讨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1. 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他强调培养人们具备良好品德和高尚道德修养。
以下是几个关键观点:1.1 教育应注重礼仪和道德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发扬道德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他提倡君臣父子、朋友间之间的互动应遵循适当礼仪,以此来塑造人们良好的行为方式。
1.2 强调学习和实践孔子主张不断学习,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所学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并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修养。
1.3 着重培养人的性格和品德孔子认为人的性格和品德是教育中最关键的部分。
他强调培养仁爱、忠诚、正直等美德,并注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展现这些品质。
2.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许多与其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具体方法:2.1 强调师生关系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伦理道义关系。
他鼓励学生尊师重道,同时要求老师以慈爱之心来对待每个学生,因此树立起了良好的师者尊严。
2.2 注重实践与反思孔子强调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他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是否合乎道德标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2.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不仅提供知识和经验,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问题,发展出独立见解。
3.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1 形成了儒家传统教育孔子的教育理念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
在儒家教育中,强调尊师重道、注重品德培养等核心价值观依然得到重视。
3.2 塑造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影响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承。
从《论语》浅探孔子的教育思想-11页精选文档
从《论语》浅探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能对教育对象范围有这样大胆的突破,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足以见出孔子在教育上极大的革新勇气与魄力。
春秋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化和教育都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但自孔子开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士”的阶层,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动摇了“世卿世禄”的统治制度,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打下了基础。
孔子办的是一所常年性的学校,在各个诸候国中广收门徒。
孔子的学生年龄差参不齐,有的父子二人同居孔子门下,如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
孔门中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入师门后从事各种职业。
孔门学生入学时,要郑重地举行拜师礼,还要改穿一定式样的服装,即儒服,然后还要举行入学仪式,叫委质,如子路决定做孔子的学生以后,便“儒服委质”,向孔子做了誓死效忠的保证。
至于委质时所呈献的“死质”,过去一般用雉做象征。
后来孔子也有所变通,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是十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孔子把弟子表示忠诚的相见礼,改为有实用价值的束修,一方面使非贵族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些经济上的问题,成为收学费的一种形式。
所以,客观上讲,孔子的“有教无类”冲击了旧贵族用出身来否定非贵族青年的受教育资格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奴隶以外的某些平民出身的青年也有可能学习文化。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介绍《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提出了许多独具创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1. 尊重人的自由与独立思考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从其本心,自由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例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表明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享受学习过程和从朋友中得到的乐趣,并且应该能够容忍别人的无知和愚昧。
2. 注重实践和经验孔子强调,理论只有确立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理论知识只有真正变为个人的信念后,才会对人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知识,孔子提倡实践教学,注重生动具体的教育方式。
3. 重视道德和品德教育孔子认为,道德和品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对人格的塑造。
在《论语·学而》中,他强调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种教育思想强调,应将品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尊严和高贵品德的人。
4. 推崇礼仪和道德规范孔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这种规范可以使人们尊重他人并保持社会秩序。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礼仪和对他人尊重的重视。
5. 培养人的思想和判断力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分辨真伪、善恶。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思考和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这也是培养判断力的基础。
结论孔子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实践和经验、道德和品德教育、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
[实用参考]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国伟)[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论语教育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集中的体现在《论语》中。
因此,《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典籍。
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如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语》中的教育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习孔子先进教育思想新的体会
学习孔子先进教育思想新的体会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孔子先进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学而时之”,这使我意识到教育需要持续的研究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研究,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虽然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道德和品德修养同样重要。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孔子倡导“礼”的教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
在当今社会,社会礼仪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礼仪意识,提倡文明和友善的交往方式。
综上所述,研究孔子的先进教育思想给我带来了新的体会。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礼仪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总结感悟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总结感悟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智慧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思考,我深深感悟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念。
首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提倡“仁”、“义”、“礼”等伦理价值观,鼓励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直之道行事,以礼仪之道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种道德教育的理念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我们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强调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他还提出了“三千弟子弟,不学则无所知”的观点,鼓励人们要多向他人学习,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些教育观点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孔子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能够提高双方的能力和素质。
他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育观点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最后,孔子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教育应该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强调教育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和措施。
读孔子的论语心得
读孔子的论语心得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教义。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和深远。
下面将从孔子的人生哲学、道德教育、政治观念和教育思想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的人生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志向高远、德行完美的人,必须先对世界做出深入的了解,通过观察事物,深刻揣摩其本质。
只有通过悟性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人的智慧和能力。
他还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家庭和睦和个人自律,才能对外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人生哲学教给我,作为一个现代人,要事事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
其次,通过读《论语》,我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对道德的认识深入到言行举止,他不仅要求自己和他的弟子要积极向善,还要求他们在整个社会中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人们要讲究个人品行,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孔子还提倡“仁”作为人际关系的核心道德,他认为通过仁爱可以达到和谐的社会关系。
《论语》中的许多对话都是关于道德行为的,比如对待长辈、尊重师长、礼仪等,这些都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论语》的阅读,我明白了仁爱是构建人道主义社会的重要基石。
第三,孔子的政治观念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政治的理解是积极向上的,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过人能力的人才能担任政治职务。
孔子认为政治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而不是个人欲望的满足。
他提出了“君子务本、小人务末”的观点,这是对政治人物应具备的品质的明确要求。
同时,孔子提倡礼教,他认为通过制定规范的礼仪制度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和人民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要通过道德和政治的结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这种政治观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政治有了新的思考。
学习_论语_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_李卫
2009年6月第28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un .2009V o.l 28N o .6收稿日期:2009-04-10作者简介:李卫(1967-),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
学习5论语6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李 卫(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郑州450009)摘 要:5论语6是集中体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其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关于知识教育思想、关于教师的思想是5论语6的精髓。
关键词:孔子;教师;学生;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6-0032-035论语6是集中体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开一代私学先锋的孔子,在5论语6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研读和体悟的。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有关这一部分的理解和体悟的内容,已发表在5中学生政史地#教育指导版62007年第3期上。
二、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一)面对知识,立志于学面对知识,首先提倡要学,所以孔子说/学而知之0,主张学无/常师0,/三人行,必有我师0,/子入太庙,每事问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0。
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0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0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不厌,讲究学法知识的海洋,浩若烟渺,在树立永远进取的态度学习后,还要讲究学习方法,以期事半功倍之效。
1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5论语6开篇第一句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0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教育思想理论_孔子的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孔子教育思想理论_孔子的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那孔子教育思想理论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教育思想理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教育思想理论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
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
公西华感到难于理解,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针对学生的爱好差异,培养多向人才。
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如他对有代表性学生的优势归结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针对学生的实践差异,陆续推向社会。
如:“子使漆彫开仕。
对曰:‘我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针对学生的工作差异,跟踪继续教育。
如“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雍也》)给子游以重用人才的启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对冉求以必要的警告。
由此可见,孔子从各个方面运用“因材施教”原理教育学生,做得很主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正所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他注重言教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思想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而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思想流传于世。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不仅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学习和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第28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un .2009V o.l 28N o .6收稿日期:2009-04-10作者简介:李卫(1967-),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
学习5论语6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李 卫(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郑州450009)摘 要:5论语6是集中体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其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关于知识教育思想、关于教师的思想是5论语6的精髓。
关键词:孔子;教师;学生;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6-0032-035论语6是集中体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开一代私学先锋的孔子,在5论语6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研读和体悟的。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有关这一部分的理解和体悟的内容,已发表在5中学生政史地#教育指导版62007年第3期上。
二、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一)面对知识,立志于学面对知识,首先提倡要学,所以孔子说/学而知之0,主张学无/常师0,/三人行,必有我师0,/子入太庙,每事问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0。
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0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0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不厌,讲究学法知识的海洋,浩若烟渺,在树立永远进取的态度学习后,还要讲究学习方法,以期事半功倍之效。
1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5论语6开篇第一句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0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了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探求未知。
21学思并重,以学为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
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0/学0与/思0比较,学仍占首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31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孔子说:/诵5诗6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0熟读了5诗经6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5诗6三百篇背诵下来。
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白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5雍也6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0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0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0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0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0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0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0,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32)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三)诲人不倦,讲究讲法传授知识,教学相长,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施以正确的引导。
11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0/启发0一词即从此而来。
/举一反三0成语亦从此而来。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0,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曾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0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一次,孔子说,我给颜回整天讲学,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好像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够发挥,他并不愚笨啊!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学生,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0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
0(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
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如5颜渊6载,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0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到这三点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
子贡追问道: /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0孔子回答: /先去掉军备。
0子贡又进一步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0孔子答:/去掉粮食。
0接着孔子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0意思是说,唯有/民信0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
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21因材施教,实际出发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
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
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
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
如5先进6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意思是子贡问孔子,与子夏哪个好?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
0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0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0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就不尽相同。
如盂懿子(鲁国的大夫)问孔子:/怎么才算孝?0孔子答:/无违。
0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
而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世家子弟0)问/怎么才算孝0。
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0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
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说的。
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
0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
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0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0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今天我们提倡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的。
(四)教学并举,讲究态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管教与学,正确的态度很重要。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0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0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0,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0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0。
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即不凭空猜测,)33)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还反对/亡而为有0、/虚而为盈0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三、关于教师的思想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位置,孔子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0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
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0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0,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0。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0和/无言之教0结合起来。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