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合集下载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房会不规则地跳动,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血栓会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向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NVAF患者来说,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抗凝治疗在NVAF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抗凝药物的目标是通过阻止血液凝结,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卒中和其他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我们来看一下全球范围内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的人口患有心房颤动,而这一比例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则升至15%。

尽管抗凝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的卒中风险,全球范围内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得到足够的抗凝治疗。

中国是世界上心房颤动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抗凝治疗的覆盖率却相对较低。

据中国心房颤动研究组的数据显示,仅有不到50%的NVAF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

这意味着仍有一大部分患者处于未抗凝状态,存在卒中和其他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

在美国,由于医疗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相对较好。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大约85%的NVAF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

这一覆盖率相对较高,也说明了美国对于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视程度。

除了覆盖率的差异外,不同地区对于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欧洲,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利伐沙班)是主要的抗凝治疗选项。

而在亚洲地区,尽管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也在逐渐增加,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更倾向于选择注射类抗凝药物(如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近些年来,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它们相较于传统的华法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第一部分:房颤患者管理的指南更新CHA2DS2-VASc评分系统从2012年开始,国内外关于房颤的指南不断更新。

对于房颤的卒中风险的评估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使用的CHADS2评分系统将心衰,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或者TIA病史都纳入了这个评分系统。

分数越高,发生卒中的风险越大。

当时,很多指南都推荐使用CHADS2评分系统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包括2016年ACC房颤管理指南、201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2012年房颤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加拿大房颤管理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房颤管理指南等。

此后,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疾病、女性、高龄(65-74岁)也都是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高危因素。

于是,就诞生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在CHA2DS2-VASc 评分系统中,心衰,高血压,糖尿病各计1分。

高龄(≧75岁)、有既往卒中、血栓栓塞史或者TIA史计2分。

此外,新增的指标包括血管疾病、女性、高龄(65-74岁)各计1分。

因此,CHA2DS2-VASc 评分系统的最高得分为9分。

CHA2DS2-VASc评分系统的优点在于将原来CHADS2评分系统中低风险的患者进行了更精确的识别。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提高了对于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能力,显著改善了中低危卒中的分类,重新划分了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的卒中风险。

CHA2DS2-VASc评分系统已经为临床广泛采用。

因此,近年的房颤管理指南,例如2012年ESC的房颤管理指南,欧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指南,2014年NICE房颤管理指南,2014年ACC/AHA房颤管理指南等,一致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当然,临床评分系统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而开发出来的,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

房颤尤其是无症状的房颤,有时候很难发现。

这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2-4周长程Holter,植入式芯片等手段。

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情况分析

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情况分析

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情况分析程芳,郝倩,司海娇,范英超,卞晓丽,李晓娟[摘要]高龄老年患者,房颤转复较困难,且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大,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非常困难,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栓塞,是老年房颤患者的首选。

华法林因其传统用药的历史,占其主导地位,但是华法林监测困难,尤其和一些药物如保泰松联合应用可能出现出血等,新型口服抗凝药(nova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的出现,拓宽了高龄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选用NOAC药物,根据高龄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进行调整用药,评估抗凝治疗与出血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此达到防血栓与出血的目的。

[关键词]高龄;房颤;抗凝药冲图分类号]R4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02(2020)04-355-03DOI:10.3969/j.issn.2095-3402.2020.04.024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窦房结逐渐纤维化,窦房结功能退行性减退,房颤的发病人数在明显增加,年龄是导致心房纤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房颤已成为高龄人群最重要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房颤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在病死率、残疾率、复发率和疾病负担方面远超过其他非心源性卒中。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使患者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泵血功能恶化,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因此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特点闪。

国外数据显示,60〜70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3.7%~4.2%,80岁及以上高龄人群房颤患病率高达10%~17%[2]o国内临床发现高龄老年患者,在M80岁的人群中高达7.5%叫临床上心房颤动尤其伴有长RR 间期的房颤患者血栓几率增加,房颤导致脑卒中病死率增加。

所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特别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69例抗凝治疗用药分析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69例抗凝治疗用药分析
i ,而 阿司 匹林 效果 不如 抗凝 药[。2 ic i“ 2 0 欧洲 心脏学 】 l 0年
药的依从性 ,有些患者 因此拒绝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再者 ,
华法林 的主要不 良反应是 出血 ,大 出血是最危险 的并 发症 ,

旦出现出血 ,尤其是颅 内出血 ,病死率很高 。因此 ,医患
中纤维 蛋 白原 、D一二聚体含量升高 ,易形成血栓 , 华法 而
林可使 其降低 ,进一步达到抗血栓 形成作用 。到 目前为止 ,
林使用率如 此之 低 , 尤其是 随着危 险级别 的增加 , 华法林 的 使用率反而下降的原 因,可能与临床 医生对房颤所致血栓栓 塞 的并 发症 以及抗栓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近年来 随 着循证 医学 的发展 , 许多疾病 的治疗理念不 断发生变化 。如
的逐渐减少 , 非瓣膜病房颤成为 目 的主要 问题。非瓣膜病 前
房 颤 的 发生 率 随年 龄增 长 而急 剧增 加 ,房 颤 的 主要 并 发 症 一一 卒 中的发生率 也随年 龄增加 而升高 。此 外 ,老年 人
证 :出血素质 、血 小板减 少( 5 × 1 L) < 0 0 / 、未治疗 或难 以控 制的高血压( 1 09 mmHg 。使 用华法林相对 禁忌 > /0 6 ) 证 :大量酗酒 ( 6 ml ) > 0 / 、常规使用非类 固醇类抗炎药( d 无 细胞保 护作用 ) 加容易造 成外 伤的活动 。 、参 2 结果 CHADS 2得 分与用药情 况见 表 1 。使用华法林 禁忌证 的有 2例 ,评分分别为 3分 和 6分 ,原因分别为大量酗酒 , 未 治疗或 难 以控 制的高血 压 。
( 上接 2 5页 )拉 西地 平 后患 者 的谷 压 / 压 比达 到 5 % 峰 0 以上 。患者 每 天 口服 2 rg拉 西地 平 可 以有 效 降低 其 ~8 a 白天与 夜 间 、2 h动 态 的血 压 平 均 值 , 4 血压 的偶 测 结 果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容易引发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既往无风湿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植入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房颤动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到2030年,心房颤动患者数量将达到7500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也在逐渐增多。

抗凝治疗作为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关键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关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患者用药不规范、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差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抗凝治疗在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以及临床应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促进抗凝治疗的措施,为改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际研究资料显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男性在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风险要高于女性。

这一现象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中的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

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朱宁【摘要】社会老龄化必然带来房颤的高发生率,继之脑卒中的高发生率.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有效率达64%.但抗凝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一直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重申卒中风险量表(CHADS2和CHA2 DS2-VASc)的应用,指导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同时应注意亚洲人群脑卒中的特殊性,包括出血性卒中高发及抗凝强度宜较白种人低等问题.近些年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似乎对亚洲人群尤为有益,又可避免不断抽血化验的烦恼,应予重视及推广.【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非瓣膜病房颤;抗凝;风险量表;亚洲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作者】朱宁【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引用本文] 朱宁.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6,38(1):1-5.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房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房颤的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40~50岁人群房颤发生率仅为0.5%,而80岁时已增至5%~15%[1]。

2004年统计中国房颤患者估计已达800万人[2]。

房颤的主要危害就是发生脑卒中,其卒中的发生率较之无房颤患者增加5倍。

房颤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约为3%~4%,而脑卒中患者中15%~20%是由房颤导致的[3-4]。

房颤还显著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较之无房颤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7倍,1年内脑卒中的致残率升高近1倍,1年死亡率升高近3倍[5-6]。

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发生率[7],所以多年来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中危及高危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应行抗凝治疗,单是近3年就有多项相关指南出台:2012年的欧洲房颤管理指南[8],2014年美国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9],2014年NICE房颤管理指南[10],2014 AAN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房颤卒中预防指南[11],2014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12],2014加拿大CCS房颤管理指南[13]。

房颤的抗凝治疗

房颤的抗凝治疗

新近发生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
新近发生卒中房颤患者开始治疗的理想时 间还没有定论。脑栓塞研究小组建议对于 轻.中度卒中,如果CT证实没有出血,可 轻.中度卒中,如果CT证实没有出血,可 以在卒中24-48小时开始抗凝治疗;对于大 以在卒中24-48小时开中发生7d后排除了延 迟性出血后开始抗凝治疗。
同时据此对非瓣膜性房颤提出了CHADS2(充血性心力衰 同时据此对非瓣膜性房颤提出了CHADS2(充血性心力衰 竭,高血压,高龄,糖尿病,中风(双倍))卒中风险评 分表,由AFI(房颤研究者)和SPAF(房颤脑卒中预防实 分表,由AFI(房颤研究者)和SPAF(房颤脑卒中预防实 验)Ⅰ 方案整合而来,并在1773例65-95岁非瓣膜性房 验)Ⅰ-Ⅱ方案整合而来,并在1773例65-95岁非瓣膜性房 颤、服用华法令治疗的住院医疗保险患者中得到检验,其 中评分方法是存在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等 中评分方法是存在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等 危险因素时,每项1 危险因素时,每项1分,如果存在脑卒中史、短暂脑缺血 史则评分为2分,各项合计总分极即为CHADS2评分。 史则评分为2分,各项合计总分极即为CHADS2评分。 在这组老年人群中,CHADS2积分越高中风发生率越高, 在这组老年人群中,CHADS2积分越高中风发生率越高, 但只有少数患者积分非常高≥ ,不到7%的患者积分为0 但只有少数患者积分非常高≥5,不到7%的患者积分为0 (即低危)(表8 (即低危)(表8)。
服用华法令所带来的RRR(相对危险降低), 服用华法令所带来的RRR(相对危险降低),在 ),在 PAF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亦相似 然而, PAF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亦相似。然而,由于参与 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亦相似。 试验的PAF患者相对较少 患者相对较少( 试验的PAF患者相对较少(在最初的五个随机试 验中大约有12% PAF患者参加),这一结论受 患者参加), 验中大约有12%的PAF患者参加),这一结论受 到一定限制。PAF患者间房颤发生的频率和持续 到一定限制。PAF患者间房颤发生的频率和持续 时间有很大差别, PAF的研究亦受到患者本身 时间有很大差别,对PAF的研究亦受到患者本身 AF发作的自我感知的显著差异的限制 发作的自我感知的显著差异的限制。 对AF发作的自我感知的显著差异的限制。尽管相 应的证据尚不确定,但对PAF患者采用与持续性 应的证据尚不确定,但对PAF患者采用与持续性 AF患者一样的方案,根据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存在 AF患者一样的方案 患者一样的方案, 相应予以抗凝剂治疗,似乎是合理的。 相应予以抗凝剂治疗,似乎是合理的。

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观察

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观察
表 1 两组人 群一般资料 比较 ± s
注: 两组之 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 00 P> . 5
1 检测方法 . 2
采用凝 固法检测 . 检测仪为 日
d i1.9 9 jsn10 -7 52 1 . . 7 o:03 6 /.s.0 65 2 . 02 0 i 0 2 5
作者单位 : 30 广西梧州市工人 医院心内科 5 01 4
本森美康 s m x A y eC ,试剂为 P s T凝血酶原检测试 剂 , 国 际标 准化 比值 (N 。 取 I R) 1 疗 效 观察 观察 两组 中枢 神经 性 栓 塞 、外周 . 3 动 脉栓 塞 、 左房 血栓 以及 由于栓 塞 致死 发 生率 。观 察不 良反应 ( 轻度 出血及严重 出血 、 出血致死 ) 发
关键词 心 房 颤 动 ; 非 瓣 膜 病 ; 华 法林 ; 抗 凝
慢性 房 颤 是 高 龄 人 群 最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 以 往 多见 于风湿 性 心 脏瓣 膜 病 .而 目前 非瓣 膜 病 房 颤 呈 现上 升 趋 势 . 年 发 病 率 达 1.% . 瓣 膜 病 其 97 非 慢 性 房 颤 占房 颤 6 .% .其 中脑 栓 塞 发 生 率 为 25
机分为标 准抗凝 治疗组(N I R=20 30 及低 抗凝治疗组 (N .— .) IR=1 — .) 每组 8 . 20 , 5 0例 。 观察两组病例 1 内 年
血栓事件及 出血发 生率。结果 :标 准抗凝 治疗组血 栓栓塞事件发 生风险较低 抗凝治疗 组明显降低 ( R= O 02 9 9 %C . 4 07 7 P=00 8 , . ,5 1 1 — .4 , 7 00 . ) 出血事件在 两组之 间无显著差异( 0 P=02 ) .1 。结论 : 准强度 抗凝 治 标 疗预防 高龄非瓣 膜病 慢性房颤血栓栓塞较低 强度抗 凝治疗更有效 . 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

房颤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管理

房颤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管理

房颤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管理房颤(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 患者发生卒中和全身栓塞的治疗方法,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国内多为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

抗凝剂属于高风险药物,用药不当可使患者发生卒中、大出血等不良事件,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创伤,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

采用 PIPOST模式确定循证问题,并制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成人非瓣膜性房颤口服抗凝患者;(2)干预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的评估、监测、患者健康教育随访等;(3)结局指标为口服抗凝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抗凝药物服用依从性、标准化抗凝教育及随访执行率等;(4)研究类型为临床指南(近10年)、专题证据汇总、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专家共识、系统评价;(5)语言为中文或英文。

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临床指南介绍或评析;(2)信息不全或质量评价不合格文献;(3)发表于2016年及之前的文献。

纳入文献的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专题证据汇总4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专家共识2篇。

房颤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组织管理1组建多学科团队对AF患者进行长期综合管理,以改善其临床结局(证据等级5.B)。

2住院和门诊应为患者提供综合式房颤管理以优化房颤护理(证据等级5.B)。

动态评估3建议多学科团队制定抗凝决策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重、生化指标等,兼顾其爱好、服药管理能力和可及资源,并告知患者风险和益处,与患者共同商讨制定(证据等级5.B)。

4推荐团队成员定期评估患者抗凝适应证及卒中/出血风险,识别患者可改善/不可改善的出血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证据等级1.A)。

5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和伴随疾病进行识别和管理(证据等级5.B)。

6为预防跌倒引起的出血事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虚弱和跌倒风险评估,筛查风险因素,提供干预计划,指导患者及家属实行改善步行/降低绊倒风险的策略(证据等级5.A)。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分层 、 脏 复律 的抗 凝 治疗 、 凝 治疗 的合 理 强度 及 注意事 项 等进 行 了综述 。 心 抗
非 瓣 膜 病 心 房 颤 动 ( o vlu ra i irlin n n a l ta f i t , v a rlbl o a
NV F 是 指 由 各 种 非 心 脏 瓣 膜 病 , 急 性 心 肌 梗 A ) 如
意事项 等作一综述 。
1 N VAF 的 流行 病 学 特 征
级 预 防试 验研 究 神经 功 能正 常 的 A F患 者 ;
二 级 预 防 研 究 包 括 近 期 有 N F 引 起 的 T A 或 卒 VA I
中 的 患 者 。这 些 试 验 探 讨 了 抗 凝 剂 华 法 林 和 ( ) 或
维普资讯

3 45 ・

综述 ・
非 瓣 膜 病 心 房 颤 动 的 抗 凝 治 疗
卢林
摘要 关键 词
黄 如训
非瓣 膜病 心 房颤 动( VA ) N F 患者 卒 中 的危 险性 较 高 。文 章就 NV F的 流行 病 学 特 征 、 险 因 素 A 危 非瓣 膜 病心 房 颤动 ; 中 ; 凝 治疗 卒 抗
抗 血 小 板 聚集 药 预 防 NV F栓 塞 发 生 的可 能 性 及 用 A
药标准和剂量 。
2 1 N F抗 血 栓 栓 塞 的 一 级 预 防 临 床 试 验 . VA 欧 美 大 规 模 N F抗 血 栓 栓 塞 的 临 床 试 验 结 果 VA
如 下 : 1 A A A I ( s in V rai i Ar l ( ) F S K A pr SWafr ta i nn i
F ra o )随访 107例患 者 , b li i itn I : l 0 华法 林 可明显 降 低 心 血 管 病 死 亡 率 和 栓 塞 的 发 生 率 , 阿 司 匹 林 而 ( 5mgd 与安 慰 剂 治 疗 效 果 相 似 。 ( ) P FI- 7 /) 2 SA 5

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现的临床症状进行 观察 之外 ,还需要对 患者的血象进行 监测 ,其 中血 循环 中的氧 分压和 血红 蛋 白进行性 下降 是脂 肪栓塞 断疾病 具有 非常重 要的 临床 意
义。出现的脂肪栓 子在一般 的药 物作用下很难 发生溶 ,目前还 没有
【】 陈 辉 . 伤 骨 折并 发脂 肪 栓塞 综合 征 8 临床 分析 [ . 科 医学 2 创 例 J全 ]
临床与 教育 , 1, 19 一o. 2 08 ) 9l0 0 (: 【】 凌磊 , 雯 , 长青 . 3 谭 贾 创伤 骨 折后 脂 肪 栓塞 综合 征 1例 诊 治分 析 8
出现一种特效 的溶栓药物 ,因此 ,临床要提高对 患者的治疗效果 ,就
必须对其进行早 期治疗 ,及早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 中 ,
患者在接受早期综合性治疗后 ,患者 的血小 板计数 、PO 、SO 和H a p b
从表 1 中可 以得 知患者治疗 后的血小 板计数 、P O 、S O 和H 浓 a: p : b 度 明显高 于治疗 前 ,心率 则明显 下降 ,差 异均具 有统计学 意义 (均 P
中 图分类 号 :R4 . 5 17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7- 14 (O 2 3 09 — 2 6 1 89 Z l )2_ 4 6 0
4 ・临床研 究 ・ 9 6
对文 中所得数据进行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S 1. P S 5 软件进行 分析 , 0
A g s 0 , o .0 N .3 u u t 1 V 1 , o 2 2 2 1 时刻注 意患者是否 并发脂 肪栓塞综合征 ,对 其进行早期诊 断 ,及时采 取有效 的治疗 措施 。 脂肪栓塞综合 征往往 发病 比较急 ,低氧 血症、呼吸 困难 和意识 障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
这些新型口服抗凝剂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逐渐取 代了华法林成为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
02
非瓣膜性房颤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非瓣膜性房颤是指除风湿性心脏 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以外的各种原 因引起的房颤。
分类
根据持续时间,非瓣膜性房颤可 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 永久性房颤。
禁忌人群
有出血风险或出血史、严重肝肾功能 不全、药物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剂可能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如某些抗生素、心血管药物等, 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配伍禁忌
避免与某些食物或饮料同时服用,如红酒、某些果汁等,以免影响药效。
患者自我管理与监测
脑出血。
肝功能损害
部分新型口服抗凝剂可能导致肝功 能损害,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 期监测肝功能。
相互作用风险
新型口服抗凝剂可能与某些药物相 互作用,如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 等,可能影响其抗凝效果和安全性。
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出血的处理
若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轻微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 血措施,严重出血者需输血、抗休克治疗。
加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剂 在预防卒中和栓塞方面具有更好 的疗效,同时降低了出血风险和
死亡率。
长期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的患者 在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和健康 相关生活质量方面获得了显著改
善。
04
新型口服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评估
降低脑卒中风险
改善症状
新型口服抗凝剂能有效降低非瓣膜性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与传统抗凝剂的比较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瓣膜性心房颤动(AF)是心脏瓣膜病变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也日益增多。

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系统综述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一、疗效评估1.1 抗凝治疗对瓣膜性房颤的预防作用瓣膜性心房颤是心脏瓣膜病变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心脏瓣膜的损伤导致心房内的血流不畅,形成血栓,并因此引发房颤。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一项针对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ACTIVE AF研究),观察了比伐芦定与阿司匹林在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发现比伐芦定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1.61%/年 vs 2.85%/年,HR=0.56,P=0.0001),并且总的安全性评估表明比伐芦定并未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1.2 抗凝治疗对心力衰竭的影响瓣膜性心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预后不佳,抗凝治疗是否会对心力衰竭的进展产生不利影响一直备受争议。

一项名为WARCEF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法林治疗并未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相反,使用华法林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率。

抗凝治疗对病情严重的瓣膜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是有效的。

1.3 抗凝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虽然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生存率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关于抗凝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仍有争议。

一项针对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并未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0.96, 95%CI: 0.73-1.27, P=0.75),但是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HR=0.36,P<0.001)。

抗凝治疗可以改善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预后。

二、安全性评估2.1 出血风险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血栓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2.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金山区201501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认知功能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具有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部分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虽然可能很轻,但其危害仍很大,严重的可导致卒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房颤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房颤越早诊治,康复预后就越好,如若等到房颤从阵发性发作发展到持续性发作,疗效也将相应降低。

抗凝是房颤治疗的关键,合理的抗凝治疗将大大降低病人因房颤发生卒中的风险。

荟萃分析表明,华法林可使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降低64%,年卒中绝对风险降低2.7%,使全因死亡率降低26%。

虽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确切,但有效治疗窗较窄、不同个体有效剂量差异较大、需频繁监测INR,且抗凝作用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Xa因子抑制剂(NOAC)利伐沙班,作为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稳定的剂量相关性抗凝作用,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使用方便、无须频繁监测INR、出血事件发生率低等优点,利伐沙班的出现给心房颤动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本论文结合利伐沙班的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给药方案、出血处理、监测指标和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利伐沙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研究进展前言冯莉,贾长琪,李新等[1]研究表明国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年人群房颤患病率最高,与此同时,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根据国内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房颤患者约为1200万,加上漏诊患者,实际人数应当超过这个数字,与房颤患病率变化模式一样,房颤发作引起的卒中风险与年龄成正比。

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14··论著·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段园霞1,潘志刚2*,顾杰2,苏瑾3【摘要】 背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

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

于2019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至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2018年度健康体检的老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HA2DS2-VASc 和ORBIT 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其房颤患病与用药情况、疾病认知情况、共病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风险等信息。

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排除既往无房颤相关就诊经历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NVAF 患者抗凝治疗现状。

根据CHA2DS2-VASc 评分量表的推荐意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应进行抗凝治疗。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NVAF 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NVAF 患者,其中89例(29.5%)正在服用抗凝药物,120例(39.7%)例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93例(30.8%)患者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

CHA2DS2-VASc 评分结果显示,302例NVAF 患者中,合并脑卒中高风险者占92.4%(279/302)。

其中正在服用抗凝药者占30.5%(85/279),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占40.1%(112/279),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者占29.4%(82/279)。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房颤类型、房颤症状发生情况、房颤病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和出血风险为NVAF 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 <0.05)。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前,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中,抗凝治疗已成为有效控制症状并减少心室细胞损伤和死亡率的有效选择。

房颤抗凝治疗有两个主要方面:药物治疗和心律失常消除并通过心室减少抗凝治疗。

尽管这两种方法都被证明有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抗凝治疗是优先考虑的,因为它可以抑制出血性事件,减少病情恶化,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抗凝治疗的使用,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中有显著的效果。

根据多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栓形成与死亡风险,改善其症状,并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此外,一项评估抗凝治疗策略效果的研究显示,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不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在28天的累计期间有显著差异。

此外,安全性也是使用抗凝治疗的考虑因素。

研究认为,抗凝治疗的发生例均比例不良反应,如外周血细胞减少、出血性事件及肾功能障碍等均比较轻微,且均比在抗凝治疗组没有抗凝治疗者来得低,而且临床受益比危害大得多,可以接受。

总体而言,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人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和死亡风险,改善症状,并安全可靠。

因此,为有效预防抗凝治疗的不良效果,应加强随访,了解到底发生异常的原因,以及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抗凝治疗,已达到最佳的疗效与平衡病情风险。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苗靖文;郭涛【摘要】房颤是常见而顽固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房颤的病因也在变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已经取代心脏瓣膜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

房颤患者因各种不适反复住院,引发心衰、卒中、猝死使房颤患者病死病残率高,远期预后较非房颤患者差。

房颤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窦律患者更是高出17倍。

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则致死致残率剧升,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本文就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做一综述。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mon and persistent atrial arrhythmia. With the aging of the social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of AF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cause of AF is also changing, and h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ve been the main cause of AF instead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 Owing to the patients with AF due to a variety of discomfort repeated hospitalization, heart failure, stroke, sudden death, the rate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F and the long-term prognosis is worse than that of non-atrial fibrillation. AF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the world. Stroke i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 5.6 times that of non-AF, a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valvular AF is 1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sinus rhythm. Onceischemic stroke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AF, the rate and disability is rising rapidly.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of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9【总页数】4页(P55-57,115)【关键词】房颤;卒中;抗凝治疗【作者】苗靖文;郭涛【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特点是极快而杂乱的电活动使心房丧失舒缩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1] 所 以不 管是瓣膜 病性 房 颤还是 非瓣 膜病 4,
素 为 : 龄 、 生过 中风 或短暂性 脑 缺血 (I) 、 高 发 TA 史 高血 压、 糖尿病 。(j 的来 说 华 法 令 可 降低 I A 2总  ̄:F引起 中 风危 险 的 6 % , 中男性 为 6 %, 8 其 O 女性 为 8 %。() 4 3阿 司匹林在 预 防 N A v F所致 中风 的作用 大 约 只有 华法令 的一半 , 在各 个 临 床试 验 中 的表现 无 一 致 性 。lJ 且 4出 血 并 发 症 : 法 令 组 为 13 , 司 匹 林 组 为 10 华 .% 阿 %

种老 年疾病 , 血性 中风 为其 最 大 的并 发 症 。有 资 缺
料显 示 N A V F所致 中风病 因 复杂 ,/ 为 心源性 血 栓所 23
致 , 血 管 本 身 异 常 也与 发病 有 关 l I T 过 去 一 脑 2  ̄' J A 般被 认 为是 良性 的 , 其 治疗 没 有 良好 的认识 Fa — 对 r m i n 小一 等 调查表 明 N A V F发 生 中风 的危险性 是 同年 龄 组 无房颤 病人 的 56~ 倍 _ , . 7 1 3 而且 第一 年 内中风 的 一
此 后 S A te soe p e ̄ n i a i h l o P F I h t k mvn o n ta f dh6n I( r r li
复发率为 2 1%, . 5 以后 每年为 5 每 年 的死亡 率为 %, } 颤 生房
都 是发生 中风 的重要 独 立 危 险 因素 , 颤 所致 中风 具 房 有 早期性 、 隐蔽 性 、 突然 陛, 后果 非 常严 重 , 因此加强 房 颤 病人 中风 的预防具有 很 大 的医学 和社 会效 益 。 1 抗凝 治疗用 于非 瓣膜 病性房 颤 预防 中风 的情况 瓣 膜 病 性 房 颤 可 致 中 风 早 已 被 人 们所 认 识 , 但 N/ F与 中风的关 系 以前 并 不被 人 们 所重 视 。2 纪 3A o世
维普资讯
28 1
J u n l f0 l H邺 , ∞ , r , 2 O
4N 2 , o
非 瓣 膜 病性 房 颤 的抗凝 治 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 内科( 长沙 400 ) 湖南 1 8 0
性 早 搏 。2 世 纪 5 代 , 颤 最 常 见 的病 因 是风 湿 O 0年 房 性 心 脏病 即所谓瓣 膜性 房 颤 , 目前 总 体而言 , 病 已 瓣膜 明 显减少 , 而高 血压 、 缺血 性心 脏病 引起 的非瓣 膜病性 房 颤 (ovI l ta f fh o, A ) 孤立 性 房 颤 nls u rai b lfn F 及 / v a rl i i i 起 的 中风 也同年 龄有 关 ,O~ 9岁时 为 67 , 8 5 5 .% 到 O~ 8 9岁时 为 3 .%。而且 发 生房 颤后 到 出现 中 风 的危 62 险 性是很 紧迫 的 :4 2 %的病 人 是 在 中风 入院时 发现 房 颤 的 , 约有 13的 中风 发生 在 房 颤 出 现后 的 6个 月 并 / 内。18 99年哥 本 哈根 房 颤 阿 司 匹林 和抗 凝 剂 研 究 组 ( F S K 将 10 A A A ) 07例 N 3 V Y患者 随机分 为 3组 : 华法令 组 35 , 3 例 阿司匹林 组 36例 , 慰剂组 36例 , 3 安 3 结果发 现华 法令组 比安慰剂组 的 栓塞发 生 率 下 降 7 %, 司 1 阿 匹林 组 比安 慰 剂 组 的 栓 塞 发 生 率 下 降 1% (P < 8 00 )从 而首次 通过 随机 临床试 验证 实 了抗 凝剂 在 预 5 , 防 N F栓塞 中的重要 作 用 。 l9 vA 90~19 欧美 进行 95年 了 h F引起 中风 的一 级 预 防的 5个 临 床 试 验 ( WA 见表
1。得 出 如下 结 论 :1 V F所 致 中风 的独 立 危 险 因 ) …N A
( 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全身性疾病而心脏正常的 患者) 日渐 增 多 。有 实验 表 明 ,O岁 以 上 人 群 房 颤 的 4
发 生率为 23 ,5岁 以 上人 群 约 为 59 , 龄 每增 % 6 .% 年 加 l , 病 率增 加 约 14倍 l ,5岁 以上 的房 颤患 O岁 发 17 J 者 约 占房 颤总 数 的一半 , 以 N A 所 V F在很 大 程 度 上 是
s d u I)试验 进 一 步 比较 了在 高 危 人 群 中应 用 华 法 t yI 夸 和低 剂量华 法令 加 阿 司匹林 对 N A V F所致 中风 的预 防 效 果 , 实 前 者 大 大 优 于 后 者 , 法 令 更 有 效。 证 华
NA V F引起 中风 的 二级 临 床 试 验 是 由 E F (h u — A r f em e
8 年代完成的著名 的流行病学调查 给人们带来新的 0
启 示 Fa nh n等 通 过 对 5 8 r ga mi 14人 长达 3 0年 的研 究 得 出如 下 结 论 :1 A : Nv F的 发 生 率 随 年 龄 的增 长 而 )
关键 词 房 颤 ; 瓣膜病 性 ; 非 抗凝治 疗
张卫茹 综述

明 审校
[ 中图分类号 ] , 1 [ P4. 5 5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8 32 20 ) — 28 0 10 —17 ( 20 0 1 — 3 0 2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 发生率仅次于室 8 时发病 率 上升至 3 .% ~4 % 。() I A 9岁 58 59 0 2由  ̄'F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