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第一课:天地万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
- 掌握一些与天地万物有关的常识
-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天地万物的概念
2. 天地万物的范围
3. 天地万物的分类
4. 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万物”是什么概念。

2. 介绍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分类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天地万物的分类,然后展示并分享结果。

4. 观察练: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并猜测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天地万物。

教学工具
- 图片或实物
- 班级黑板或白板
- 学生小组分配表
扩展活动
-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享给同学。

评估方法
- 学生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观察
- 学生分类讨论和分享结果
- 学生观察练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师用书- 互联网资源(确保资料来源可靠)。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课后作业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三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特征,并能够描述物体的结构组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合作与他人进行探究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物体的形状特征,能够描述物体的形状。

2. 掌握物体的结构组成,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结构。

教学难点:1. 能够描述物体的结构组成。

2. 进行实验并进行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塑料模型等),实验材料(如纸张、铅笔、橡皮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形状有哪些特征?我们如何描述物体的形状?Step 2: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不同物体的细节结构,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学生合作讨论:这些物体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Step 3: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梳理出物体的形状特征和结构组成的关键点。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补充,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Step 4: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新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组成。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写成一段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认识物体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学习运用工具称量物体的重量。

2)初步认识物体的重量与大小、形状等无关,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3)掌握称量物体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2.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2)注重学生手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态度目标1)正确、尊重地对待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受。

2)积极参与物体重量和轻重感受的活动,喜欢科学实验和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体重量的标准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学习使用工具称量物体。

2.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三、教学过程:1.开始活动:通过品尝不同蛋糕的重量和体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轻重感受,也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同物体的重量。

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意见,然后讨论物体和容器的实际重量和外观重量之间的区别,强调学生需进行实验和观察。

2.引入知识:了解物体的重量单位,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并探究维度边界(如何称量较小或较大的物体成为问题,如何准确称量?)。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不同的物体、容器和称重仪应用不同的量程。

实践中强调学习称量物体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3.知识点扩展:给学生看演示视频,让学生观看称量物体的操作和测量实验,强调测量的重量单位是克和千克,并提醒学生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4.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记录下称重数据并进行对比。

这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感知的理解,同时揭示学生对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

5.练习提升:让学生完成一组光彩夺目的活动,并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来标识箭头所指向物体的轻重感。

这些练习可以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物体重量与轻重感知。

四、教学总结:本单元主要探究物体重量和轻重感的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重量单位及其区别,学习使用工具进行称量,同时可以通过感知比较至于轻重感。

小学科学地下水(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地下水(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地下水(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地下水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地下水的重要性和它的特点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教案将针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堂关于地下水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下水的形成、特点以及利用。

【教学目标】1. 了解地下水的定义和形成。

2. 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区别。

3. 掌握地下水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4. 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展示或黑板。

2. 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3. 实物或图片展示地下水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张贴一幅描绘自然环境的图片,并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哪里?”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生活环境中有没有其他的水呢?”3. 引出地下水的概念,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地下水的一些知识。

二、呈现(2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地下水的定义和形成。

强调地下水是地表水渗透进入地下形成的水体。

2. 与学生分享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如地下水层、岩洞等形态。

3. 制作一幅示意图,解释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性。

三、比较(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区别,并让学生两两合作讨论并列出一些不同之处。

2. 分享学生的回答,并通过讨论纠正他们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理解性错误。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在地球资源中的重要性,如人们的饮用水、农业用水等都离不开地下水。

四、特点(15分钟)1. 教师展示地下水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地下水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发现地下水具备较高的清洁度、温度稳定等特点,并对其进行解释。

3.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地下水不易受到污染的原因,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利用(20分钟)1. 讲解地下水的有效利用方法,如地下水抽取利用、井水消防等。

2.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调查当地地下水利用的情况,并设计海报或短剧来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8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8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8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8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

充分考虑三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们学习了观察》1、《走进科学》本单元用一个主体活动“校园寻宝”来架构全单元的教学,以“宝贝”(学生依“寻宝清单”找到的自然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按“寻找”、“观察”、“整理”的顺序,依次设计出《校园寻宝》、《观察“宝贝”》、《整理“百宝箱”》三课,试图让学生在科学史的引领下,初步学习观察、分类、简单制作等方法,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愉悦,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2、《身边的动植物》本单元学习的是生命科学部分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

本单元以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在学习分类、归类,同时渗透关爱生命、敢于质疑的情感态度教育。

3、《土壤》本单元正是以“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为什么能长出庄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土壤的构成,了解土壤对于人类的作用,感悟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来。

从探究能力的训练上看,本单元与三上其他单元一样,以观察、分类、比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兼顾其他探究能力的培养。

4、《奇妙的水》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我们所熟悉的“水”,观察水的形状、测量水的体积、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流动的水”的力量、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形式,等等,让儿童从多方面了解水的性质,加深对水的认识。

儿童对水的认识越深刻,就觉得水越奇妙,会从心底里觉得水的珍贵,自觉产生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单元一:太阳和地球1.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是地球的日光源,它对地球的影响- 掌握太阳和地球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征-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能够简单解释这些运动的意义- 认识太阳能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2. 教学内容- 太阳和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太阳的光线和热能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是地球的日光源,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含义及意义4. 教学过程4.1 导入- 导入太阳和地球的概念,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太阳和地球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4.2 探究太阳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的光线和热能对地球的影响,如日光可以照亮地球、提供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等。

4.3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它们的含义及意义。

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4 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总结太阳和地球的特征和影响,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意义。

5. 拓展延伸活动-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太阳和地球的小实验,体验太阳光的照射和热能的感受。

- 带领学生观察日落和夜空中的星星,引发对太阳和地球运动的思考和好奇。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太阳是地球的日光源,它对地球的影响。

我们还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它们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和练题目,巩固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8.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学生对太阳和地球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在拓展延伸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观察和实践的环节,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亲身感受。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能量转化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能够掌握科学兴趣,注重科学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方式。

2.通过涉及生活中的物体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形态、颜色、质量、和重量等基本性质,能够探究物体的运动和物理现象。

3.通过天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掌握太阳是人们的第一能源,从而明确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4.通过学习能量转化的知识,学生能够了解机器及其使用原理,能够从加工能力和使用特点的角度了解机器的本质和使用规律。

5.通过人体健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能够掌握预防疾病的常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了解科学的定义及其作用,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物理现象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物体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物品图片,让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能量转化及其应用领域、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3.实验环节通过手工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物理现象和物体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4.复习环节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5.扩展拓展环节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学术活动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探究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法六、教学评估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参考资料1.《苏教版小学科学全本》2.《实验教学法》3.《情景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探究学习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目标:根据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设计一堂以“天时地利人和”为主题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能够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的方式,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b.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c.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2. 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影响生活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思考;b.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讲解其作用;b.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践探究(4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探究其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b.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相关数据;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结论;d.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享。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课程简介该科学课程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共分为5个模块,包括“动物世界”、“植物世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天空之上”和“环境中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现象、物质世界、人类活动和现象等的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安排模块一:动物世界- 第一课动物的多样性- 第二课动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性- 第四课动物的结构特征- 第五课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模块二:植物世界- 第一课植物的种类- 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植物的繁殖- 第四课植物的采集和应用- 第五课植物的适应环境模块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第一课熨衣服- 第二课摇号发电- 第三课过滤水- 第四课凝固和融化- 第五课化学变化模块四:天空之上- 第一课月相- 第二课星座- 第三课日食和月食- 第四课风吹云动- 第五课太阳能模块五:环境中的科学- 第一课空气和环境- 第二课噪声和环境- 第三课水污染和环境- 第四课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 第五课绿色环保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探究”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

通过一定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教学目标: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内容:1、科学是---2、做一位小科学家单元教学概念图课题: 1 、科学是... ...课程标准: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的: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预计学习成果:1、能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2、喜欢上科学课。

3、知道什么是“科学”。

4、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材料: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步骤2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目的: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预计学习成果:1、学生能够初步体验探究。

2、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

3、学生能够学习用多种形式交流收集的资料。

4、学生能够体验活动有效开展,树立起做科学家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科学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全课总结:、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板书)1.2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导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

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一、学生汇报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二、讨论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生物名称发现地点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

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从整体认识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组织探究活动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出: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