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2课_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两汉的盛世状况。
2、了解丝绸之路开通及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材要点解析1、两汉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注重发展农业。
汉武帝时,大力兴修各类引水渠,以增加农田的排灌面积。
著名的白渠就是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了四千多顷农田。
2、当时,黄河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不断带来灾难。
汉武帝曾亲自治理过黄河。
东汉明帝派水利专家王景指挥治理黄河,从此河归故道,两岸的出现的大量淤土大都被开垦为良田。
3、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
西汉官员赵过创用可提高产量的耕作技术“代田法”;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铁农具;还有人发明了翻车(人力抽水机)引水浇田。
4、农业的进步,带动了以丝织品(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大发展,进一步促进汉代商业的繁荣。
经济的发展,为两汉盛世奠定了基础。
5、汉代丝织品花色品种丰富,行销国内外。
运销中国丝织品的丝绸之路就是由张骞开通的。
葡萄、石榴、胡桃等,就是那时由西域传入中原。
6、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进一步促进了丝绸之路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东汉官员班超管辖治理西域地区达30年,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
7、古代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发展友谊的桥梁。
8、公元166 年,大秦(古罗马帝国)使者也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东汉都城洛阳,这是我国和欧洲国家的首次交往。
四、同步练习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汉武帝B.汉景帝、汉文帝C.汉武帝、汉明帝D.汉武帝、光武帝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王景B.张衡C.杜诗D.郦道元3、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C.灌溉工具D.耕种工具4、发明水排的是()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5、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外交
类 别
兴修 水利
成
汉武帝 西汉_________治黄河 王景 东汉明帝派________治黄河 犁壁 耕犁安装__________ 耧车 播种工具______________ 二牛抬杠 牛耕使用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南 水稻 使用 、北
就
农 业
生产 工具 耕作 技术 农作物
9、汉朝时实行的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政 策是(A)
A、重农抑商政策 C、统一度量衡、货币 B、休养生息政策 D、大力兴修水利
10、与两汉时期人称东、西二京相对应的两个城市分别是 今天的( D ) A、西安、洛阳 B、长安、洛阳
C、洛阳、西安
D、洛阳、长安
1.亲临治河工地命令文官武将去背柴草堵塞
动脑筋:
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 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的卵, 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 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这些规定太死了,买 东西很不方便。鸟有 益鸟,有害鸟,捕杀 害鸟是对的。
这些规定很对, 有利于市场管理 和环境保护。
总结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和手 工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是我国的骄傲。
重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的表现,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难点
正确分析和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 的原因。
朕要亲自治 黄河,看它 还决口不?
汉武帝
结果:八十多年里,黄河下游没 有发生过大水灾
你去修河吧。
小麦
桑麻
广泛种植
手 工 业 商 业
丝 织
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铁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
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
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
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
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或电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长安城
东市 西市
东市、西市为什 么在城的西北角? 又为什么用墙围 起来?
答:汉朝实行抑 商政策,所以长 安的东、西两市 不设在城中心, 而设在西北角, 并用墙围起来, 以便于官府的控 制和管理。
到了冶炼铁兵器的地方,听说以 前都是用人力来鼓风冶铁,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利用水力鼓 风冶铁的水排。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冶铁 质量这种水排一直沿用到唐代。它的使用要 比欧洲早1000多年
A汉高祖、光武帝 C、汉文帝、汉明帝
B
B、汉武帝、汉明帝 D、汉武帝、光武帝
5、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下 列哪一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B(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6、古代有的发明真是“名不副实”。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 A A、鼓风冶铁工具 B、灌溉工具
管理: 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30年 3、影响:
丝路风光
班超(32-102),扶风 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 年轻时为官府抄 书以养家。日久劳苦, 曾投笔叹曰:“大丈 夫应该像张骞那样, 在边疆建功立业,怎 么能总是和笔墨打交 道呢!” ,遂投笔从 戎。你对班超的了解, 你学到什么精神
C、汉武帝时期
D、汉景帝时期
2、东汉明帝时主持治理黄河的是( A )
D、窦固
3、某同学到新疆去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当地出 土的中原丝织品,他肯定地说,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人新 疆最早在 ( B ) A.秦灭六国后 B.张骞通西域后 C.班超通西域后 D.西域都护设置后
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 河的是
班超派甘英出 使大秦 公元166年, 大秦王(古罗马皇 帝)安敦首次派 使臣来到东汉- -这是欧洲国家 同我国直接友好 往来的开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统治清明,历 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4.正确看待“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 亡教训,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的结果。这种治世 局面只是统治的相对清明。在封建社会,地主对 农民的剥削是必然的,即使是在“文景之治”时 期,也只是把剥削限制在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 内而已。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时期) 贞观之治(唐代唐太宗时期) 开元盛世(唐代唐玄宗前期)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七岁 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历五十四年, 是第三个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与另外两位即位最长的皇帝 康熙和乾隆一樣,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继承了文 景之治遗留下來的富強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內揽人 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 汉王朝推向极盛。这位富创造力的皇帝 曾创立多项制度及纪录, 影响延及后世逾千年.
注意:最终解除了王国对中央威胁的是汉武帝。
(2)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 跃。诸王门下的宾客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 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统治者需要以思想上的 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 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A. 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 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 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 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 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 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 治理黄河(1)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武百官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经过治理,黄河很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2)东汉明帝时期治理黄河:东汉时期,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多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建千里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 农业的进步(1)犁壁的使用:西汉时农具已有很大进步,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2)牛耕的改进: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
(3)耧车的发明:耧车是西汉新的播种工具,效率很高,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4)农作物的种植: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水稻,黄河中下游的农村大量种植桑树。
知识点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 丝织业的发展: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染色的技术也很高。
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深得国内人民的喜爱,也令外国人叹服。
2. 冶铁技术的提高(1)水排的发明: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并且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比欧洲早了1100年,在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发明钢的制作方法: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经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都是钢材制成的。
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是我国发明的。
相关链接:提花织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我国在商代已有手工提花法,战国时又出现比较复杂的动物纹提花技术。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表明当时的提花设备已经相当复杂,技艺非常高超。
汉宣帝时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的陈宝光妻子(姓名不详),曾使用一种由120镊牵动120条经线的提花机,用足踏镊以织,能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60天织成一匹,价值万钱。
知识点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内容: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
13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东市、 东市、西市
合作探究 两汉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两汉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统治者注重吸取前朝的教训 国家统一,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2、社会政局相对相对安定 3、重视发展生产 4、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 动
小结
类 别 兴修水利 生产工具 农业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成 就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 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 方法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 主,桑麻的广泛种植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自主学习 1、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了黄 分别起到了什么效果? 河?分别起到了什么效果?
2、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 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
A、汉武帝治理黄河 B、汉明帝治理黄河——王景主持 汉明帝治理黄河——王景主持 ——
兴修白渠
议一议 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 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听他的 话?
提花机 素纱衣
水排
三、商业的繁荣
1、经济的统一(汉武帝) 经济的统一(汉武帝)
铸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钱币:五铢钱
2、城市的繁荣
长安与洛阳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长安的宫殿是哪两座? 长安的宫殿是哪两座? 未央宫、 未央宫、长乐宫
长安的街道有什么特点? 长安的街道有什么特点?
东市
西市
笔直宽阔,两旁绿树成荫, 笔直宽阔,两旁绿树成荫, 还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 下水道 长安的商业区叫什么? 长安的商业区叫什么?
农耕技术的改进: 农耕技术的改进: 一、耕做工具 1、耕犁安装了犁壁 2、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二、播种工具 耧车 三、农作物品 南方: 南方:水稻 北方: 北方:小麦 广泛种植桑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知识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知识资料(一)两汉经济的发展(p72)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派王景修理黄河。
2、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图)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素纱衣)2、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冶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见前)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市。
(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二)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1、西晋的建立(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1)时间:266年,西晋代魏; (2)建立者:司马炎; (3)都城:洛阳2、西晋的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3、西晋的灭亡(1)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智力低下的晋惠帝无力治理国家)。
②内部混战,国力耗竭(八王之乱)。
③五胡内迁,起兵反晋。
(2)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内迁的各族:(1)开始时间:东汉末年(2)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三、淝水之战1、背景:①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王猛为相)。
2、经过:(1)时间:公元383年(2)作战双方:前秦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里涉及的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
)(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哪个巨鹿,官渡,赤壁和淝水。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3)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材内容分析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长达400年的统一局面,两汉经济也使封建经济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
这一课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两汉经济成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2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2、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2)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四、重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的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设计意图:本课文化史知识涉及面广泛,知识琐碎,因此在总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文化史知识提供借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课堂检测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下列图片是汉代两项重要的发明。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1) 图一中新型播种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何时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2)图二中的机械叫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何作用?它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少年?七、板书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2、农业工具: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3、农作物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1、提花机、染色2、水排三、商业的兴盛八:教学反思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时练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时练新人教版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 据《西京杂记》载:汉宣帝时,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曾使用一种设施,能在织物上织出精巧的花纹,60 天能织成一匹,价值万钱。
这类能织出花纹的设施是()A. 纺轮B. 提花机C.花针D. 钩针2. “南阳太守,擅长计略,省爱民役,做作水排,铸为农器,使劲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这里的“水排”是()A. 耕种工具B. 浇灌工具C. 鼓风冶铁工具D.运输工具3.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很多五铢钱、提花机等文物。
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早可能生活在()A. 春秋战国B. 西汉C. 西周D.秦代4. 为稳固一致,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行的同样举措是()A. 一致文字B.一致钱币C. 一致胸怀衡D.盐铁官营5. 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后目的是()A. 克制大商人牟取暴利B.增添中央的财政收入C.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D. 集中财力治理黄河6.有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的《二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此中的“二京”指的是两汉的国都()A. 咸阳和长安B. 长安和镐京C. 咸阳和洛阳D. 长安和洛阳7. 两汉期间社会经济可以获得发展,其主要原由包含()①国家一致②生产技术获得改良③商业发展繁华④社会相对平定A. ①②④B. ①③C. ②③④D. ③④二、非选择题8.工具的发明与改良是生产力发展的明显标记,以下图片是汉代两项重要的发明。
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图二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有何作用?(2)图一新式播种工具是何时发明的?(3)图二中机械是谁发明的 ?它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少年 ?参照答案1-7 BCBBCDA8.( 1)图一:耧车。
大大加速了播种速度。
图二:水排。
利用水力鼓风,节俭了人力,提升了冶炼质量。
(2)西汉。
(3)杜诗。
一千多年。
两汉经济的发展ppt14
乐生活。为了力求表现出两汉时期真实的社会原貌,导演想
请大家担任这部影片的历史顾问,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你给 否为这三个场景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呢?
两汉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很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城市也相当繁华,在 当时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那么,你认为两汉时期经济发展 的原因有哪些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灯烟顺着 宫女右臂 进入宫女 体内,可 以避免空 气污染
能转动
长信宫灯
错山云纹博山炉
河北省博物馆藏 高26厘米,腹径15.5 厘米 。1968年河北满 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出土,炉身似豆形,作 子口,盖有博山,通体 错金花纹。圈足饰错金 卷云纹。座把透雕成三 龙出水。炉盘饰错金流 云纹。炉盘上部及炉盖 铸多层山峦,炉盖因山 势镂孔,山间人兽出没。
王景
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
白渠成,民得其饶,歌之 曰:“衣食京师,亿万之 口。” ——《汉书·沟洫志》
二、耕作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二牛抬杠
有了犁壁,犁就能 翻土碎土,还能起垅, 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 土划沟,再靠锄、铲 一类农具帮助才行。 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 约1000年以后才有, 很了不起吧! 汉代牛耕图
汉代织机
汉代妇女曲裾深衣
汉代官吏袍服位太守杜诗, 发明了水排,利用水 力鼓风冶铁,这项发 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造作水排,铸 为农器,用力少,见 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马 踏 飞 燕
中 国 旅 游 的 标 志
可开合, 可以随意 调节灯的 亮度和角 度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上课版)
剑
学会总结
两汉时期促使农业进步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杜诗发明的水排
犁壁
二牛抬杠
水排
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 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 (货币不统一)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经济大一统) 意 义:
五 铢 钱
①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②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③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洛阳
规模宏大,被称
为东西二京。长安城里还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市
”。
试一试,你肯定能行!
1.东汉时,负责治理黄河的著名水利专家是( ) A 卫青 B 王景 C、张骞 D 张角 2.耧车是一种新型( ) A交通工具 B播种工具 C收割工具 D灌溉工具 3.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取代青铜是在( ) A汉代 B秦代 C战国 D春秋 5、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是( ) A圆形方孔铜钱 B五铢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6.水排的发明者是( ) A.李冰 B.杜诗 C.商鞅 D.王景 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一种鼓风冶铁的工具,它的名称是( A.提花机 B.耧车 C.水排 D.犁壁 8.被称为“东西二京”的城市是:( ) ①咸阳 ②长安 ③洛阳 ④长平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B
B A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冶铁工具
C
)
水灾。
2.东汉汉明帝令水利专家 王景 主持修筑黄河。
3.汉代的丝织品不仅已经使用 提花机 ,而且染色的技术也很高。 4.东汉的南阳太守
杜诗 发明了水排,它是一种 冶铁 工具。 汉 朝。 五铢钱
。
5.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运用历史资料,探讨两汉时期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围绕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展开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总结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 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查漏补缺。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3. 针对教学难点,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农业的成就: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三、商业繁荣: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72页动脑筋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
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5.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
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实资料,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运用比较法,探讨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资料进行科学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资料。
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
搜集与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讲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差异。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对后世的重要意义。
4. 总结拓展:总结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理解深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观点的独到性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学习和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1. 讲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农业: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产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