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点重点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五牛商城校园批发商城制作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1948年2月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6、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7、马克思在1883年3月14日逝世,恩格斯在1895年8月5日逝世。

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9、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体现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实践性上。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共产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社会。

12、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条件:(1)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辩证法: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私有制、按劳分配、市场调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3.2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什么是唯物史观?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什么是辩证法?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是什么?什么是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阶级斗争?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唯物史观是指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它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是指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起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的生物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45)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终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二、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它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研究和解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将觉醒并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这一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理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

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经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物质性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世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后的根源和最终的科学说明。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1.哲学与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在实践中检验。

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X畴“物质X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理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这一X畴是哲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简单说,“物质X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X 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五、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与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代码: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4:①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③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14-16:①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毛/邓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②其各个组成部分(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政经是其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核心地位)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理论品质P19-20:与时俱进.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意义:1)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2)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3)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3.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P16: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科学性表现为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它的理论是深刻的,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革命性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4.◆学习马克思的目的和方法P26: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①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一1.列宁物质定义P40: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①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物质是可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局限性。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联系和孤立;B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C承认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

一2.◆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P56: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58: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P60:(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事物内部矛盾(2)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撑握内因和外因原理的重要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P60: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P61:①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X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1)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二者互相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相联系而存在.反之导致白马非马诡辩命题②互相区别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2)二者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P62,它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是我们坚持马X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现实意义P63:(1)各种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处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服从地位的是次要矛盾①二者相互影响、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发展,次矛的解决反过来影响主矛的解决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2)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的矛盾.为解决这一主要盾矛,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才能为其它各矛盾的解决创有利条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及其意义P64◆:(1)二者相互制约、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2)这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反之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均衡论”.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持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这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3.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P65:(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4.唯物辩证法否定观内容及对中外文化的态度P68: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对我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吸纳其有益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P54:(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为: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其积极、合理因素,并添加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东西,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69-70:(1)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错误。

(2)把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①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一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P72:(1)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2)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①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者关系原理的科学指导意义(参考P74)(如果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的统一,只强调一方面否认另一面,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机械决定论认为一切现象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在社会生活,若把一切说成必然的,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宿命论.)一6.本质和现象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77:(1)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②二者相互联系、依存.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依赖本质。

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掌握二者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本质.(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一7.规律的含义P78: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A客观性。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普遍性。

规律不仅仅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如唯物辩证法规律。

一8.意识的本质P82◆:1)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法).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其发展.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B.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一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85:(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及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举例:1958年大跃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