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讲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易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外:《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其意是想要使它合上,必须使它先张开;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

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曾:一般人为什么老觉得老子是阴谋家,主要是因为《道德经》里面第三十六章有这么几句话: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强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什么叫做微明,就是看起来好象是很隐而不显,很微而不大,小小的征兆,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实际上明眼人他是看的很明显的。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你看我们嘴巴就好了,如果一个人闭着个嘴巴,那你要叫他张开,这是比较难的,可是一个人张开嘴巴,你不用叫他闭,他很快就闭了。

为什么,他自然会酸,受不了。

“将要弱之,必故强之”,将要使它弱,你一定会先使它强,那这样也很简单,你要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坏,你就拼命给他吃,吃到最后,他体重增加,他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他身体就开始坏了。

“将欲废之,必故举之”,你要把一个东西废弃掉,你就先把它举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看到,所有人看了都讨厌,所有人都说要把它丢掉,然后我就把它丢掉,甚至我不丢掉说你们要丢,就把它丢掉了。

那就更是阴谋家了。

“将欲夺之,必故与之”,你要夺取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先给他一些东西,你如果这样去解释的话,那十个人就有十个人认为它就是阴谋嘛,诡计嘛,但是,老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老子写的书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德经》,他道德是不变的一个主张,一个人主张道德,他怎么会耍阴谋呢?可是事实在这里啊,是他写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我们解释错了,老实讲,历史上的东西,我们把它曲解、扭曲错乱甚至乱改,那一种事情太多了。

外: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曾:老子这几句话,不是叫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或者虚张声势、故弄虚玄,都不是。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史记·高祖本纪》
你想到哪些例子?
张老师(张桂梅)对学生的爱真挚热 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 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 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 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 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 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爱让梦想飞越大山》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 企者 踮起脚的人。
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跨者不行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见者不明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物或恶之,固有道者不处。
明:形作动,显明。
(第二十四章)
自是者不彰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功:名作动,建立功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 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 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当马谡到 达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 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于山上, 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
理解第三十三章
逻辑关系几
文本
核心 个核心概念 老子观点的过 在当下社会,有没
概念 是什么关系 人之处
有补充看法?
知人者智 ,自知者 明。胜人 者有力, 自胜者强
很多人会以为老子 在金钱主义 的“无为”是消极的,盛行的今天 看到“强行”,应该 ,在物欲泛 会有新的感悟吧。 滥、膨胀的 其实老子也主张勤 当下,仔细 勉,只是这种勤勉,体会老子的 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谆谆教诲, 而是为了践行理想。意义重大。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家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 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实,无论是从李姓起 源的时间与由来、先秦称人名书之例以及《老子传》中所 载李耳与孔子后裔代数的差距来看,还是从先秦主要典籍中 都无有关李耳的记载,更无老子、李耳互见的文献来看,都可 以肯定,老子并不是李耳。 西晋末年道教徒王浮与当时贵族 出身的僧人帛远展开辩论,但屡辩屡输。无奈之下,伪造 出《老子化胡经》,宣称老子西行转生为释迦佛。学界习 知明确的“道家”一词,资料是初见于汉初,如《史 记·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 所禁。’”汉人所谓的“道家”,虽然都从学术宗旨着眼, 但至少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黄老、《老莱子》在内的 道家,黄老是道家中最有影响者,这应该是当时人的通见; 一类是外延更大的兼综各家之长的道家,这很可能只是司 马氏父子等少数人的意见。道家的含义在后来有所流变。 比如,从《汉书·艺文志》来看,讲阴谋的《太公》也属 于道家;而到了东汉,则讲神仙方术者被称为家。 “道家” 一词是后世追溯出来的,先秦无此名称,后世所谓的道家 诸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道家。
•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 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 不干,而是变换一种方法去干。
二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探究主旨
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 的“有”和“无”有什么不同吗?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 “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 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凸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老子》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对“不勤”的解释应是什么?

《老子》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对“不勤”的解释应是什么?

《老子》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对“不勤”的解释应是什么?谢邀!要了解“不勤”的解释,须通章释义,才好对“不勤”做解释。

《老子》第六章原文如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其实是讲盗天地之气,运转斗柄,地天交泰(地天泰卦),以实现坎离交媾的。

轻清之气上扬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天地不交,万物不能生,故天地否(卦名,否就是不通,不顺,天地不交何來通?);天地即交,则地天泰(卦名,泰:通泰,顺也)。

此乃有为之法。

谷:山之穴,群山环绕,中间低。

喻为空、虚。

神:灵也,感而遂通谓之灵。

谷神就是元神、元性。

不死:虚灵不昧,感而遂通,哪有死可言?故谓不死。

玄:天、阳;牝:地、阴。

玄牝之门,即玄关、关窍,天地交泰的门户。

根:天地乃阴阳气之所出,故曰天地根。

绵绵:连绵不断。

若存: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有而不执,失落顽空。

不勤:历来有两种争论。

一是勤通“尽”,不勤即没有穷尽;另一“不勤”即不劳、不作、无为。

运转斗柄,扭转“乾坤”,实现坎离交媾,是有为之法,做“不劳、不作、无为”解,窃以为不合经意,愚个人倾向没有穷尽。

谷神不死怎能称作玄牝呢?天地合而玄牝成,天地之间,空空荡荡,岂不为空为虚为谷?且天地之间,感而遂通,又何尝不灵不神呢?所以,谷神虚灵不昧,感而遂通,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地即乾坤,《周易参同契》上说:“乾坤者,《易》之门户”,《周易》云:“乾坤其《易》之门耶!”这里我们可能会有疑问:“阳气轻清以上,阴气重浊以下,何来交泰呢?假使没有交泰,万物何以生?又何来出玄入牝、进进出出的门户呢?”《悟真篇》中说:“要得谷神全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也就是说,要想万物生,必须地天交泰,而地天交泰,玄牝立基是必须要过的第一关,也是众妙之门;《金丹四百字》中也有“一窍名玄牝,乾坤体合成。

中藏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修炼之人,以乾之一阳入于坤,是谓坎;以坤之一阴入于乾,是谓离。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 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 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 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 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5)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十一章
十一章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与升 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在高 等学府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功利性︰“我该怎么办?”“应该怎么选择?”“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 案?”——白岩松
长:音cháng,意长久;音 zhǎng,意得到敬重。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为,做。
任务三:怎样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 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生活中的“有”“无”
十一章
(1)艺术领域的“留白”
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 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 可知性;

第六讲: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

第六讲: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

例如:刘勰强调文学构思就是“陶钧文思,贵在 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宋代画家郭熙强 调为了发现美的自然,画家必须具有一颗“林泉 之心”、“万虑消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2.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 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说在河南 省商丘市)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 者。曾做过漆园小吏;家贫,以打草鞋为生。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极大。 “虚实结合”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一条 重要原则,也是后世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大突出特 点。
中国绘画讲求画面留有巨大的虚空,认为“空则灵
气往来”;中国书法讲求“计白当黑”,在“白”
(无)中呈现汉字字体的灵越飞动;中国园林、中
国建筑讲求布臵虚空,“虚而万景入”,尽量不阻
(3)老子的存在论美学: “有”与“无”、“虚”与“实”统一
《老子》11章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与“无”、
“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
物才能流动变化,才能成为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
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3)庄子的相对主义美学思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语录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标志

任务一 理解文本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条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连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门窗
“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01
02
03
04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强行者:勤勉而 行的人
不失其所者:不 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朽的人就 是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胜人者有力,自 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 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 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 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
1.老子对“有”和“无”的 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探 究
2.老子“有无相生”观点, 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 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
3.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 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 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 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1.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 常见有何不同?
行:同“形”
物或恶之: 人们常常厌 恶他们
处: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
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
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也,曰余食赘行,物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 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 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2.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 自胜更重要。
(2)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 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 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 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老子》 第六章

《老子》  第六章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用之不勤
谷神1不死2,是谓玄牝3。

玄牝之门4,是谓天地5之根6。

绵绵7若存8,用之9不勤10。

[注释]
1谷神:虚中若尘一息之神。

2不死:不断不灭,断灭为顽空。

3玄牝:亦名玄穴,雌柔虚静之意,亦名道生之一、无极、无。

4之门:一生之二,或名时空。

5天地:是对应三有太极之后的名,以有才能名天地。

6根:天地根在道生之二。

7绵绵:绵绵相续、绵绵清静、绵绵若存,具有轻、松、软、柔自然自在的合意。

8若存:似尚存。

9用之:守用其中、应用其外不二。

10不勤:若尘之神不强不主,客以然然而顺。

[今译]
虚静中若尘一息之神不断不灭,这就是玄牝玄穴,其至是道生之一的无极。

无极之门或名时空,是天地的根。

其状态之中,绵绵、软软、轻轻、松松若尚存,守存应用不二,若尘之神不强勤使之,只然然客以顺之。

[要旨参解]
一、本章要在谷神不死其性之在、绵绵其度之存、用之不勤其戒之限。

过之则出玄牝之门而离无为有出道境。

二、从“是谓玄牝”到“天地之根”是告明位序关系。

[续解]
一、本章是守中、处中的具体之要。

神无不可死,守中绵绵不可重,欲念不勤不可生。

具体的绵绵内容因境而具之,但绵柔轻悦为主,为不过其火。

其真内之微笑喜悦有名禅悦为食之说。

二、生活中三则亦普遍益用,神者当明当静不可张不可惑;度则不可强硬无余而过;欲妄则不可不收不宁不守理律累。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

死后被谧称“贞白先生”。丹

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 山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 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 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 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 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 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 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 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 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 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 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 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本土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 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 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 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三)、道教的发展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 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 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 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文本探究
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车子
举 三十辐共一毂
例 器皿


埏埴以为器
居室
凿户牖以为室
“有”和“无” 的相对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 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 有了房屋的作用。
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
的木条,文古本时解代析的车轮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 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
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和泥
用来 制作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
共用
在 指车毂的中空处
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门窗 为用。(第十一章)
"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 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 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 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 (空间)起了作用。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第六课

道德经第六课

道德经第六课。

第六课劝道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国家爱好和平,人民拥护【小国寡民】:国家小,百姓不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是小国,所以,人民也不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纵然有各种兵器,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刀枪入库,并不经常使用它,国家不打仗,爱好和平。

【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也不愿意离去。

因为国家爱好和平,人民犯了罪,情愿死在这个国家,也不愿逃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军队,也不陈兵布阵,准备打仗,军队也无用武之地。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片和平景象,使人民好像又回到过去结绳记事、无争斗的时期一样,那时人群在一起,为了低抗自然灾害,与野兽争生存。

所以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

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甘其食,美其服】:人民有好的吃,并不是过结绳记事时期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也不是去军分穿兽皮,披树叶,而是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可以,有美丽的衣服穿。

【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有安逸的居室,住得宽敞明亮,人民有满意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工作也很满意。

三、邻国和平共处,不争斗,不打仗【邻国相望】:邻国经常相互看望,人民互相往来探亲访友,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邻国之间的鸡犬之声也能相互听见,这表明国界也是一片宁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始终和睦相处,不相往来争斗,不打仗。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 拙,大辩若讷。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 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 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 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 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 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 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 “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 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 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 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 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 空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 让它们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 为人处世之方法。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 几jī: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四 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务。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 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 《道经》。
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 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 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道为不天殆、地,、可人的以起为始。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
原文翻译
企:踮起脚跟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彰:彰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的意思
行,同“形”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处:为,做。
长:长久。 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
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
而不敢妄加干涉。
《老子》四章
文本研读
这一章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老子》四章
文本研读
辐和毂都是什么?
《老子》四章
文本研读 这一章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事物包含“无”和“有”两个方面:“无”是抽象的,无色 无相无形,“有”是具体的。车子、器皿、居室都是“有之以 为利”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其中“无”的部分。“有”要借助 “无”的部分才能产生实用价值,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因 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 借的是坚强的意志。

第六课 老子庄子

第六课    老子庄子

在道家学派中跟老子一样出名,所以人们就把他们 两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生很贫困,有时靠借米、编草鞋过日子, 却不愿意做官,不愿意为统治者做事情。楚威王听 说庄子很有学问和才能,便派人用千金聘请庄子当 宰相,可是庄子坚决拒绝了。他说:“我愿意一生 一世不做官,只希望求得精神上的快乐。”庄子认 为最快乐的事,就是在隐居的生活中,学习和研究 老子的学说。他写了许多关于“道”的文章,编写 了许多生动幽默的寓言故事,把抽象的哲学理论解 释得非常明白易懂。 比如,有一个“浑沌开窍”的寓言,说的是: 中国古时候,南海王叫倏(shu), 北海王叫忽,中 央王叫浑沌。倏和忽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来往, 每次见面都要经过浑沌住的地方,浑沌总是热
低下了呢?”庄子继续说着:“道在瓦罐里面。” 东郭 子越听越糊涂了,连忙问:“你说的道怎么越来越 低下了呢?”庄子笑笑说:“在尿和屎里面也有道。” 东郭子认为庄子是在胡说八道,也就不再追问下去 了。这时庄子对东郭子说:“你要我具体地告诉你 道在什么地方,我只有把道的存在说得很低微,才 能使你明白道存在于任何地方。”东郭子似懂非懂 地点了点头。 老庄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几千年在生活中要“知足”。老子是中国春秋时 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老子晚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很不满意,非 常怀念古代的原始社会,希望能回到那样的社会 里去,让人们过着没有战争,不分贫富,相互之 间只听得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而不相往来的安定生 活。老子打算离开王宫,去过这种清净的隐居生 活。一天,当老子骑着青牛经过函谷关的时候, 守城的官吏对老子说:“您就要去隐居了,请把 您的思想和学说给我们写下来吧!”于是,老子 写了一部五千多字的著作,叫《老子道德经》, 简称《老子》。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到了战国时期,继承并发展老子的道家思想 和哲学观点的是宋国人庄子,也就是庄周。庄子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原文及译文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

”《广雅·释诂》:“毂,养也。

”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

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玄牝指玄妙的母性。

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

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

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

作“尽”讲。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无谷也。

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门,玄牝之所由也。

本其所由,与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

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

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至虛而猶有形,谷神則虛而無形也。

虛而無形,尚無有生,安有死耶?謂之谷神,言其德也。

謂之玄牝,言其功也。

牝生萬物,而謂之玄焉,言見其生之而不見其所以生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牝之門,言萬物自是出也。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展开全文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空虚之道是永生的,就像母亲的生养。

母性生养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永恒存在,它的功用无穷无尽。

这一章叙述的是“道”的作用。

无的状态无所不在,充盈在整个宇宙之中,无的意思也是不见踪影,无可寻觅,从整体到零散,从零散到整体,所有变化都包含在其中。

学习何尝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或许有人要问按这样的逻辑,学习是不是也有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回答是肯定的。

当你将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很熟练地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时,就是无,因为你并没有觉察到你所学的知识,在某一时刻能起到这样重要的作用。

不要小看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集腋成裘,最后滚滚之势,何其壮观!
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外企的80%的“跳槽”者是主动辞职
另谋高就的,只有20%的人属于被原单位辞退,而这20%的人也不都是外企炒的。

正规的外企公司炒鱿鱼是有讲究的,并非不问青红皂白,说炒就炒。

可见大型企业的发展并不是靠解雇人才而壮大的,恰恰相反,人们的财欲压倒一切。

金钱促使一些人朝三暮四,大炒公司的“鱿鱼”,工作换来换去,一定对自己的发展有用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利欲熏心,中饱私囊,他们早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欲望的奴隶。

他们甚至忘记了活着的根本原因,并把生存的过程当成了生存的目的。

有过生活经验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件大事是按自己的规划来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问题:
心理障碍、自杀倾向、吸毒、犯 罪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近5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30%左右的孩子有可能出现犯罪 等问题,严重者将出现自杀倾向。 我国截至1997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 吸毒人员超过54万,其中约75%是25岁 以下的青少年。
老子的自然观决定了他要思考: 人是什么?为什么存在?有什么 价值?
老子的辩证法决定了他要思考: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究 竟是什么关系?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给人生树立了一个人格化的榜 样——水。上善若水,最称得上“善” 的,就像水那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水的品格最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人死了,回到自然去了, 而不是说回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老子和道家思想能够帮助青年人 正确认识竞争与恬澹的对立统一 的关系
第六讲内容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美学上 的意义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知止不殆,功成身退
修之于身,善利万物
以德报怨,与人为善
柔中寓刚,不争而先
62
(5)知止不殆,功成身退

“知足不辱”是讲该得的东西你都得 到了,如名、利、地位,你都有了, 应当知足了。 “知止不殆” 是讲该做的事你都做 了,现在你必须“功成身退”了。第 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 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3)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 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老子的贵言与孔子的讷言有点区别: 老子贵言的主旨是遵守自然规律: 作为修身的贵言——返观内照,返朴归 真 作为处世的贵言——居下、不争

作为治国的贵言——“不言之教”,清静 无为以正天下
40
2013-7-31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19


2013-7-31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
若水
2013-7-31 20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2013-7-31
上善若水
21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 若水
2013-7-31 22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 若水
2013-7-31 23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之道是“大制无割”的。 但是,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又不得 不勉强把它割裂开来。 我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
五十章“出生,入死。”老子认为生 死是道运行的必然。所以,人应当达 观地、坦然地面对死亡。这是道家的 生死观。庄子在这方面有进一步阐发。
2013-7-31
32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财货多了,不一定守得了:“君子之 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 不但守不了,而且经常会带来祸害。

2013-7-31



宇宙观、本体论,是人对外界 的认识。 而人生观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第六讲内容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美学上 的意义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现代社会: “爱拼才能赢”
老子:“寡欲”、“恬澹”
矛盾吗?
(一)研究老子人生哲学的时代意义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既然生命是第一宝贵的,所以人们必须 珍爱生命。老子在十三章中甚至说,连 生命都不珍爱的人,不能把天下托付给 他!

如何珍爱生命呢?那就要养生、健身, 养生健身的要领是“道法自然”。以达 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注意:老子不是宣扬“保命哲学”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先说“贵身”
2013-7-31
28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四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 亡。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这里老子主要是教我们对比一下:名与 身、利与身,孰重孰轻,孰利孰弊 权衡的结果老子没说出来,我们却已经 悟出:名利是身外之物,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而身——即生命,是第一 宝贵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 结束后,人体又从“有”变成“无”。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 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请大家思考: 老子不提“无私”,只主张“少私”? 他甚至说“不以其无私欤 ?故能成其 私。 ”这是为什么?
2013-7-31
44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十三章与众不同的是,不是“正言 若反”, “正言若正”。

老子在这里肯定了“智”,肯定了 “强”。
可见,老子并不反对“智”,反对 “强”,而是从道的规律出发,他更 强调“愚”,更强调“弱”。
59

2013-7-31
(4)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也是战斗, 不是绝对“退守”,也要进取。
人活着为了什么?

基督教要求教徒忍耐、顺服,将 希望寄托于来世。
人活着为了什么?

道教认为通过修炼能够得道成仙, 羽化升天。
2013-7-31
13
人活着为了什么?

邪教都是鼓吹:人生是痛苦的, “世界末日”就会来临,只有参 加他们的组织才会“圆满”。
人活着为了什么?

道家不讲“来世”,也不主张人 为的“克己”,而主张返朴归真, 顺应自然。
2013-7-31
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知止不殆,功成身退
修之于身,善利万物
以德报怨,与人为善
柔中寓刚,不争而先
41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 学无忧。” 素——不上色的丝
朴——未经加工的原木


老子为什么崇尚“素”与“朴”?


原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简化: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原话加简化: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26
2013-7-31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知止不殆,功成身退
修之于身,善利万物
以德报怨,与人为善
柔中寓刚,不争而先
莫之能守,何 不回报社会?

比尔· 盖茨和他夫人捐出250亿美元建立 慈善基金会,目前这个基金会已经给 全球慈善事业捐出了300亿美元。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再说“贵言”(讷言)
2013-7-31
38
(1)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十七章“悠兮,其贵言也。”
五章“多闻(言)数穷,不如守于 中。” 四十五章“大巧若拙;大赢若绌; 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 可以为天下正。”

只不过他的进取,很多时候是以退为 进,退中有进,先退后进。
2013-7-31
60
(4)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为人处世,自己能认识自己,才叫作 “明”,自己能战胜自己,才叫作 “强”!
2013-7-31
61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2013-7-31
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13-7-31
49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2013-7-31
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知止不殆,功成身退
修之于身,善利万物
以德报怨,与人为善
柔中寓刚,不争而先
50
(3)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人生在世,要不要聪明才智?
《道德经》五千言中有九处出现 “智”。
2013-7-31
贵身讷言,神守于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知止不殆,功成身退
修之于身,善利万物
以德报怨,与人为善
柔中寓刚,不争而先
57
(4)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 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 也。
2013-7-31
58
(4)自知之明,自胜胜人

“寡欲”:什么“欲”要“寡”?食欲、 色欲、财欲,权欲,享乐欲…… 老子曾经说“恒使民无知无欲”,这里 为什么是“寡欲”? 多欲 大欲 寡欲 无欲 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

三十六章 “知足者,富也”
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六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 知足之足,常足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