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概论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概论一、古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横向上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2、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3、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4、课程的学习方式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二、现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内容:自然科学取得合法地位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强了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协调性3、课程实施:形式多样4、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学科课程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科学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时的力不从心。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学概论一、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要素间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人类总体文明的全面性、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2、学生和教师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主客体关系,实践改造关系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第六章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1、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3、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二)激励功能1、要为学生认同2、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3、难度要适中(三)标准功能1、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2、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参照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955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资料

955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资料

基础班-955课程与教学论955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考生来说不言而喻。

150分的分值占到总分的一半,且无大纲解析作参考,题型也未作说明,如何把握知识重点成为了基础班看书的难点,大家可以根据我下面所做的梳理来看书。

课程与教学论的参考书目是张传燧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本书包括十个章节,根据对学科专业知识和历年真题的把握,这里抽出主要部分,(其余部分基本不考可以忽略)即:一、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章)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三章)三、课程与教学的主体(第四章)四、课程与教学内容(第五章)五、课程与教学设计(第六章)六、课程与教学实施(第七、八章)在无大纲解析的情况下,真题的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2011-2014年的真题可以发现,课程与教学论的题型基本为名词解释(10’*4)、简要回答题(15’*4)、分析论述题(25’*2),而且需要注意的是,2013年955课程与教学论有更换参考书目,因此2013年和2014年的真题更具参考价值。

近几年的真题分布情况为:题型年份名词解释题简要回答题分析论述题2011年第一章(2)第五章(2)该年题型为判断正误题第三章(1)第四章(1)第五章(1)第三章(1)第八章(1)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下各个部分的知识点。

(特别重要基本年年考的知识用加粗下划线,重点知识部分加下划线标记,考的可能性不大可忽略知识部分用虚线标记) 一、 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 4、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及其关系 5、课程与教学论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6、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论分析:从真题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基本每年都会有题目出自第一章,而且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其中课程与教学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也有可能出简答题(如2014年)。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三章)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七章(1) 2012年第一章(1) 第五章(1) 第七章(1) 第八章(1)第三章(1) 第四章(1) 第五章(1) 第七章(2) 该年为12’*5 第七章(1) 第八章(1)2013年第一章(1) 第五章(2) 第八章(1)第三章(1) 第四章(1) 第五章(1) 第七章(1) 第七章(1) 第八章(1)2014年第五章(3) 第六章(1) 第八章(1) 该年为8’*5第一章(1) 第三章(1) 第四章(1) 第七章(1)第三章(1) 第七章(1)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5、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分析:这个部分特别好出大题,尤其是简答题,基本年年考,而目标价值取向更是重头戏,要特别仔细的看重点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二、任课教师:钟启泉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四、学时安排:36学时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材:1. 主教材:《教学论》主编:杨锡佑2. 辅助教材:《教育原理与教学导论》主编:黄雅琳七、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概述2.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3. 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4. 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5. 教学方法与技巧6. 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7. 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8. 教学案例剖析八、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讲授+互动讨论2.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九、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3. 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十、教学要求:1. 学生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要按时听课,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3. 学生要尊重教师和同学,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 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十二、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设计概述第3-4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5-6周: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第7-8周: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第9-10周:教学方法与技巧第11-12周: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第13-14周: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第15-16周:教学案例剖析十三、教学安排:1.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一、周三下午2-4节2. 实践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4节3. 教师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2-3节十四、其他:1. 本教学大纲系列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学生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交流。

在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之上,我将继续扩写新的内容。

十五、教学资源准备:1.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瓶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教学论复习资料

教学论复习资料

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要求:课程是预期的,课程要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课程目标要事先设计,课程编制人员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

2、现代课程观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教材、环境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

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一)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二)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三)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之一(四)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五)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4、课程论的诞生◆1.1918年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杜威1902 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与博比特的《课程》共同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5、理论界对教学的基本认识(一)对教学的基本涵义的理解1.将教与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指施教者指导受教者进行的学习活动。

2.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相当于施教者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施教者的行为。

(二)教学的逻辑起点--- “学习”(三)教学的本质---引导学生“学”现代教学观——教学并不是给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

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教科书是写给学生看的,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之一;6、何谓学定教?——学是教的根据,教法要适应学法,教的规律要符合学的规律7、如何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三个服从”一是教师思维要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迫学生跟着自己走。

二是教案服从于课堂当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教师不要用教案来框住学生。

三是教学进度要服从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了较多时间时,教师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要切实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的速度、深度与学生实际失调的毛病。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节 课程概论
(六)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
趋向于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课程变革再也不能固守学校课程 的疆域,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
其实,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 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 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 课程的整合。
课程内涵的上述变化,既意味着课程意识的深层变革,也在 某种意义上预示着课程变革实践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课程概论
总结之一: ——关于课程涵义的不同观点。 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西方学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定义课程,如:
1. 课程即学习计划; 2. 课程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3. 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 4. 课程即教学程序,包括目的、内容及其组织。 5.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些理解覆盖了课程的最基本的范畴,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 见的。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片面、简单的。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五)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 无课程”并重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 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概念,被作为思考课程问题的 一个独特视角。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 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之 为“空无课程”。有些“空无课程”是学校和社会出于 某种需要而有意识排除的,也有些“空无课程”是由于 人们受习惯势力的影响未意识到其价值而导致的。
本章讲授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概论
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第四节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操作系统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影响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因素
第二节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课程编制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第二节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实施策略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六节课程实施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七节课堂管理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
第二节课改前提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馈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教学反馈的意义、内容及形式
第二节课程改革
第三节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论第四部分编写说明及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历史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概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举例说明,探讨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程设置:1.1 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1.2 课程内容和涵盖的时期中学历史课程应该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如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

内容不仅包括国内历史,还应该涵盖世界历史,以增加学生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1.3 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中学历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设置。

课程结构应合理安排,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进行编排。

教材选择应根据新颖性、权威性和适应性来评估,同时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材和资料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运用影音资料和展示实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发展。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合作能力。

2.3 实践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或者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通过实际体验历史事件或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评估方法:3.1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历史课程的评估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2 反馈和指导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自我发展。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名词解释1 .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还包括通过反馈进行改进,进而再编订·实验·检验。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教学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4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或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5.教学目标的一般理解: 1)定义: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与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6..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一定教学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7..研究性教学模式: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下篇1课程与教学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技能目标: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四、教学内容: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

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

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 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努力增强其科学性。
◆ 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根本问 题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局限: ◆ 易导致无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背离
了教育的本质; ◆ 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
〞,“见物不见人〞。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总体上经 历了从别离到融合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 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课程
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 界限与分工。
这种观念造成了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之间 的长久别离与相互制肘的为难局面,使课程变成 了僵化的、封闭的文本,使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 为桎梏师生心智的手段与机械的运作过程。
学者的研究。 ◆ 实践根底:八年研究
2、“泰勒原理〞的根本内容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教育经验 3) 组织教育经验 4) 评价教育方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 根本内容: 课程重点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
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方案等方面。课 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思维与教学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
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 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 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思维五 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 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这五个步骤的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章概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规律、确⽴价值和优化技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主要观点代表⼈物美国斯⾦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指导性教学理论新近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4.泰勒总结“⼋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程碑的意义。

(泰勒模式=⽬标模式=经典模式)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法。

6.1918年,博⽐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

第⼆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个学科的课程。

4.⼉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童的⼼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1)⽂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

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两个课程组织⽅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5)对学⽣的学习要求的⾓度:必修课、选修课补充: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第⼀层次: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1、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2、“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

(即课程的“目标模式”)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

2、了解课程计划P37 了解课程标准P383、对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4、“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5、“学科教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优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概论》一一、单选1、教材编排上倡导百科全书式读本的是:( B)A 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查斯特2、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C)A《教育漫话》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大教学论》3、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席卷世界时候,一个新的名词——( C)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A:知识生产 B:知识分配 C:知识经济 D:高科技4、(B)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

A 社会改造主义 B人本主义 C 进步主义 D 结构主义5、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C)取代了教学大纲。

A:教学计划B:教材纲要C:课程标准D:课程计划6、真正在课程设计中重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把它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始于(A)的《课程》和《如何编制课程》两部著作的问世。

A 、波比特 B、泰勒 C、怀特海D、麦柯尼尔7、传统的学校教育是(B )课程统一天下。

A、综合B、分科C、活动D、选修8、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A)是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

A、课程内容即教材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C、课程内容即活动9、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是---A----A 中央集权式B 地方分权式C 混合式D 未形固定模式10、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的是( D)A 、教师 B、学生C、教学内容D、教学目的11、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A教育问题 B哲学问题 C教学问题 D学校管理问题12、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D)A目标B经验C活动D社会文化选择13、江泽民同志指出“(A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

”A:创新B:知识C:科技D:信息14、(C)在《课程概念的冲突》一书中清楚说明了课程取向的作用。

A、艾斯纳B、瓦轮斯C、泰勒D、 A 和B15、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是课程的( A )。

A:开发者 B:执行者 C:传递者 D:服从者16、一下哪个不是艾斯纳阐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A)A、行为目标B、生成目标C、问题解决目标D、表现性目标17、16世纪,(A)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18、(B)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9个原则A、泰勒B、巴恩斯C、窦尔D、塔巴19、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一部分列出并规定:“普通高中的讲和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是哪一年?( C)A 1986年B 1992年C 1996年 D 1999年20、新教育坚持(B)中心说。

A 、教师B、学生C、教材21、倡导高难度进行教学的是:(C)A布鲁纳 B根舍因 C赞科夫 D查斯特22、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的是:(E)A泰勒 B劳顿 C蔡斯 D斯宾塞 E麦唐纳23、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D)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A:义务教育B:科技进步C:全球化教育D:终身教育体系24、(C)课程设计取向认为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A、认知过程取向B、人本主义取向C、学科理性主义取向D、技术学取向25、教学是有一定的社会性的,课程标准体现( A )需求,属于(A)课程文件。

A:国家B:地方C:学校D:管理26、1956年(B )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A、泰勒B、布卢姆C、布鲁纳D、派纳27、(C )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28、“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组织课程内容。

A、序列B、横向29、地方课程的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这种设计体现了地方课程的----C----特征?A针对性 B时代性 C 地域性 D 探究性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A)经验为主。

A 间接、B、直接二、多选1、与传统的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突出的特征:(ABC)A 知识经济更加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B 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 高科技和智力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D 知识经济成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2、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ABC)A 认知B 情感态度C 动作技能D 意识3、当前的课程管理体现出(ABCD)--------等趋势。

A 民主化B 规范化C 弹性化D 整合化4、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含义。

(ACD)A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B倡导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更充分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C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D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5、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弊端:(ABCD)A 过于强调单一、被动、灌输知识B 学生形成被动、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C 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丧失D 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6、有关教学模式正确的说法是(BD)A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抽象化。

B 教学模式最早是由乔伊斯和韦而等人提出的。

C 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的特点。

D 个别教学经验经过概括、整理、系统化为教学模式可能被进一步提高到教学理论层次。

7、下列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包括(ABCD)A 特朗普制B 道尔顿制C 分组教学制D 文纳特卡制8、下列属于教学辅助形式的是(BD)A 班级授课B 个别辅导C 复式教学D 现场教学9、纵观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的基本课程改革理念是:(ABCD)A: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

B: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

C: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

D: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10、新课程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加强(BCD)。

A:开放性B:均衡性C:综合性D:选择性11、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该具有如下的性质:(ABCD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12、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大致有几种模式。

(ABC)A 中央集权型B 地方分权型C 混合型D 校本开发型13、以下符合课程管理概念的是--------(ABC)A 分级管理B 多个主体C 手段多样D 管理全面14、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有------(ABD)A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B 在发现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C 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是绝对对立的,不能互补D从教学实际上看,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15、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ABCD)A 创新能力B 实践能力C 批判能力D 怀疑精神16、下列属于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式是(ACD)A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B 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C 八字教学模式D 六课型单元教学17、下列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ABC)A 讲授法B 讨论法C 读书指导法D 练习法18、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AB)A教育性教学思想B教学心理化思想C活动原理D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E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思想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A)和( B )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

A:邓小平的“三个面向”B:江泽民的“三个代表”C:党的“四项基本原则”D:党的“改革开放策略”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具体的目标有:(ABCDEF)A: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B:开设学科课程的同时强调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课程。

C: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D:注重学习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E: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F: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1、课程标准的作用:(ABCD )A:指导教材编写。

B: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指导教师组织教学。

C: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课程本身。

D: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22、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ABC )。

A:学生 B:社会 C:学科 D:教师23、地方课程----------(ABCD)A 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B 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C 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D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24、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通常包括:(ABCD)A 明确理念B 需求分析C 资源评估D 优势评价25、自主性学习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含义(ABD)A 主动性B 独立性C 开放性D 元认知监护的学习26、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ABCD)A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B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C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D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E兴趣与自发原理27、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ABCD)A学科B经验C目标D计划E活动28、课程论在当代主要有以下几个课程论流派(ABCDE):A要素主义的课程论B结构主义的课程论C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论D斯腾豪斯的课程论E人本主义的课程论三、简答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答:第一、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第二、兴趣与自发原理第三、活动原理第四、直观性教学原则第五、对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第六、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松散和个别施教的做法,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2、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

答: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

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①。

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

”②通过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从学派生出来的。

“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

最早将“教学”二字连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书•商书•说命》。

③“教学”二字建立联系成一个词,但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④。

《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