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五、吸收曲线
1. 吸光度 A 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浓度的 有色溶液,可测得每一波长下对光 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
2. 吸收曲线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 作图所得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或 称为吸收光谱。
A
3. 说明
( 1 )吸收强度最大处所对应的
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max。 ( 2 )在一定溶剂下,对于某一物质有:
定义: 吸光度 A
A log
1 T
log
I0 It
logT 2 logT %
(T %
It I0
100%)
(二) 朗伯-比尔定律
在设定条件为: (1)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 (2)溶液透明均匀:C = const.
根据数学推导可得:
A logT kbc ----朗伯-比尔定律
式中: b ---- 比色池的厚度 c ---- 溶液的浓度 k ---- 吸光系数
(三)溶剂效应
产生光谱的原因
结构(内因)
1. 精细结构
溶剂(外因)
物质处于气态时,其吸收光谱由孤立分子
给出,因而转动、振动光谱也能表现出来,即
为所谓的精细结构。
A
A
λ
在溶液中
在气态
λ
2. 溶剂化 物质溶解于溶剂后被溶剂分子包围,即为溶剂化。
3. 溶剂效应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1)溶剂极性增大,精细结构消失
二、三周期元素,n电子即为p电子。 如 O、X、N、S、P等 能量高低顺序:
Eσ < Eπ < En < Eπ* < Eσ*
(二)有机化合物常见跃迁类型
σ→ σ*、n → σ*、 n → π*、 π → π*
跃迁所需能量: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1 概述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础是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即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吸光度与它的吸收介质的厚度和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
当分子中含有一个或更多的生色基团(即具有不饱和键的原子基团),辐射就会引起分子中电子能量的改变。
常见的生色团有:如果两个生色团之间只隔一个碳原子,则形成共轭基团,会使吸收带移向较长的波长处(即红移),且吸收带的强度显著增加。
当分子中含有助色基团(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时,也会产生红移效应。
常见的助色基团有:-OH, -NH2, -SH, -Cl, -Br, -I。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从问世以来,在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不断创新,功能更加齐全,使得光度法的应用更拓宽了范围。
目前,分光光度法已为工农业各个部门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所广泛采用,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科研的有力测试手段。
我国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制造方面在国际上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1.2 特点分光光度法对于分析人员来说,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为:(1)应用广泛由于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区都有吸收,因此均可借此法加以测定。
到目前为止,几乎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除少数放射性元素和惰性元素之外)均可采用此法。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跃迁:可以发生在任何具有不饱和键的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其最大摩尔吸光系数max 很大。
➢ n*跃迁:发生在含有杂原子(O、N、S、P 、卤素等)的不饱和化合物中,其最大摩尔吸 光系数max 比较小。
二、常用术语
➢ *生色团: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产生电子跃迁的基团 。含有键的不饱和基团
➢ *助色团:有些基团本身没有生色作用,但却能增强 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即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其 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并且增加其强度。通 常是带有非键电子对的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如-OH、 -NH2、-OR、-SH、-SR、-Cl、-Br、-I等。
不需参比液(消除了由于参比池的不同和制备空白溶液等产生 的误差)、克服了电源不稳而产生的误差,灵敏度高。
(4)光多道二极管阵列检测分光光度计
具有快速扫描的特点
可在0.1秒内获得190~ 820nm范围的全光光谱。 用于追踪化学反应的反应 动力学研究。 操作简单,只需将样品放 入无盖开放式样品室,并 点击“开始”即可。
音:
1 暗噪音:检测器与放大电路等各部件不确定性引起。
2 讯号噪音:亦称讯号散粒噪音 电子跃迁的不相等性
测量光强的不确定性
c 0.434K 1 1 c lgT T
➢ 当相对误差 c/c 最小时,求得T=0.368 或 A=0.4343。即当 A=0.4343 时,误差最小!
➢ 通常可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或改变光程l 来控制 A 的读数在 0.2~0.7 范围内。
2. 杂散光 从单色器得到的单色光中与所需波长相 隔较远的光。
3. 散射光与反射光 使透光强度减弱 ,吸光度值偏高。
4. 非平行光 使l 增大影响测量值
(三)透光率测量误差T
由于光源不稳定性、读数不准等带来的误差。
仪器分析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键, 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 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 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 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 强。在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 称为K带。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 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 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 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 λmax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 -1。
⑷ n→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 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 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π* 跃 迁。丙酮n→π*跃迁的λmax为275nm ε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 己烷)。
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 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 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 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 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 N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波长和颜色的关系
λ(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6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物质对光的吸收的本质
定性分析: 1、与标准品或标准图谱对比,鉴定未知物; 2、鉴别异构体 如:顺反异构、互变异构(如酮-烯醇式) 3、纯度检查
定量分析: 1、单一组分测定 2、多组分同时测定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 系统
信号显 示系统
(一)光源
1、作用:提供符合要求的入射光。
3、分类: (1)可见光光源:
①钨丝灯:是最常见的可见光光源,它可发射波长 为325-2500nm范围的连续光谱,其中最适宜的使 用范围是320-1000nm,除用作可见光源外,还可 用作近红外光源。
②卤钨灯
在钨丝中加入适量的卤化物或卤素,灯泡用石 英制成,具有较长的寿命和高的发光效率。
(2) 紫外光光源: 多为气体放电光源,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氢灯和
➢ 以光的衍射现象和干涉现象为基础(平面反射光栅和平面 凹面光栅)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吸收池(又称比色皿)
1、作用:盛装被测溶液和参比溶液。 2、分类: (1)玻璃比色皿:适用于可见光区。(能否用于紫 外光区?) (2)石英比色皿:适用于紫外及可见光区。
3、主要规格: 0.5cm、1.0cm、2.0cm、3.0cm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
钨灯卤素 灯或氘灯
棱镜或光 栅,玻璃 或石英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2.3 分光光度法的对比度 1. 对比度的概念 在光度法中,对比度是指显色剂与金属 离子所形成络合物(MeR)的最大吸收峰波 长(MeRmax)与显色剂本身(HnR)最大吸收峰波 长(HnRmax)之间的差值。
对比度以来表示: =MeRmax- HnRmax
一般认为: 40 nm时,显色反应对比度较小;
(2)共有六种跃迁类型:-*、-*、-*、 n-*、n-*和-*。
其中-*、-*、-*三种跃迁需要能量
较大,吸收峰小于200 nm,位于真空紫外 区。
而n-*、n-*和-*三种跃迁需要能量相
对较小,吸收峰位于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区, 对于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分析具有重大 意义。
:表示物质分子对某一波长光的吸收本领, 称为吸收系数。与物质性质、入射光波长 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该式物理意义为:物质的吸光度与物质的 吸收系数和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n A=A1+ A2+ A3+…+ An= Ai
i=1
当物质中只有一种吸光组分,则上式可简 化为:
2.4 光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1. 朗伯-比耳定律(Lambert-Beer Law) (1)定义1: A= lg I/I为吸光度(Absorbance)。 其中:I和I分别为试样入射光强度和出 射光强度。
(2)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n A= i ci l i=1 其中:i表示某一吸光质点。c为浓度, 单位mol/L;l为液层厚度,单位为cm;为 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cm)。
(3) B吸收带:由苯环振动和-*的跃迁重叠 而引起的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
例如:苯的B带吸收在230~270 nm,呈 精细的振动结构。
0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I 0= I a + I t + I r
在吸光光度法中,由于采用同样质料的 比色皿进行测量,反射光的强度基本上相同, 其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上式可简化为: 其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上式可简化为:
I0=Ia + It
透过光的强度I ;与入射光的强度I 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的强度Io比之比称 为透光度或透光率,用T表示。 透光度或透光率,用T T= It/Io
4.4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4.4.1 光度分析的方法 1.目视比色法 1.目视比色法 用眼睛观察、比较溶液颜色深度以确定物质含量 的方法称为目视比色法。将一系列不同量的标准溶 液依次加入各比色管中,再分别加入等量的显色剂 和其他试剂,并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最后稀释 至同样体积,配成一套颜色逐渐加深的标准色阶。 将一定量的被测溶液置于另一比色管中,在同样条 件下进行显色,并稀释至同样体积,从管口垂直向 下(有时由侧面)观察颜色。如果被测溶液与标准 系列中某溶液的颜色相同,则被测溶液的浓度就等 于该标准溶液的浓度。如果被测试液浓度介于相邻 两种标准溶液之间,则试液的浓度就介于这两个标 准溶液浓度之间。
A=ε A=εbc
摩尔吸光系数是有色化合物的重要特 性。 ε 愈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的 光吸收能力愈强,因而光度测定的灵敏 度就越高。 ε的值,不能直接取1mol/L 的值,不能直接取1mol/L 这样高浓度的有色溶液来测量,而只能 通过计算求得。由于溶液中吸光物质的 浓度常因离解、聚合等因素而改变。因 此,计算ε 此,计算ε 时,必须知道溶液中吸光物 质的真正浓度。但通常在实际工作中, 多以被测物质的总浓度计算,这样计算 出的ε 值称为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文献 出的ε 值称为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文献 中所报道的ε 中所报道的ε 值就是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值。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A(a+b+c)=Aa+Ab+Ac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二、吸光系数 摩尔吸光系数:在入射光波长一定时,溶液浓度 为1 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所测得的吸光度称 为摩尔吸光系数,常用ε表示 。 光吸收系数 在入射光波长一定时,溶液浓度为 1g/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称为光吸收系 数,常用表示,其量纲为L/(g·cm)。
可
见
光
第一节 概述
红光与绿光互补、紫光与黄光互补,等等。
白光的组成
白光的色散
第一节 概述
二、透光率与吸光度
I0=Ia + It
第一节 概述
透射光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的比值称为透光率或透光度T 透光率的负对数为吸光度A
A lg T
第一节 概述
三、吸收光谱曲线 概念: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描 绘的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曲线,简称吸收光谱。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可见分光光度计
721型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可见分光光度计
722型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单波长分光光度计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属于 A.原子发射光谱法 C.分子发射光谱法 B.原子吸收光谱法 D.分子吸收光谱法
4 .分子吸收可见 - 紫外光后,可发生哪种类型的 分子能级跃迁
A.转动能级跃迁 C.电子能级跃迁 B.振动能级跃迁 D.以上都能发生
第一节 概述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收程度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一、光的基本性质
波动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
光以波的形式传播,可用波长、频率来表示。 波长 :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nm) 频率 :单位时间里通过一固定点处波的数目(S-1) = c/ c = 3×1010 cm/s
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
无机物、有机物吸收光谱的特点
定性分析的方法
纯物质对照
与标准谱图对照
返回
back
标准吸收光谱谱图
Sadtler. Sdandard Spectra (Ultraviolet).
Heyden, London, 1978. 共收集了46000种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Aromatic Compounds, Wiley, New York, 1951. 共收集了 579种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返回
光的粒子性 光由光子组成,具有能量。
△E = h = hc/
h为普朗克常数 6.63×10-34J.s根据Fra bibliotek=hc/ 可知
E越大,越小。
E越小,越大。
波谱分区 能量 大
小
紫、蓝、青、绿、黄、橙、红 书上P5
可见光波长范围400-760nm
光谱分区
能 波 量 长 大 200nm 400nm 小 760nm 2.5um 25um 中红外
1、朗伯—比耳定律 吸光度A:表征物质对光吸收程度的量。
A = lgI0/It = -lgT = kbc
T--透过率
A--吸光度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Uv-ViS)
一.教学内容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的能级及光谱、 有机物及无机物电子能级跃迁的类型和特点) 2.吸收定律及其发生偏差的原因 3.仪器类型、各部件的结构、性能 4.分析条件的选择 5.应用(定性及结构分析、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 比较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各种电子跃迁类型 所产生吸收带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2. 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结构判断 3. 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双波长法、导数光谱法、动 力学分析法) 4. 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
偏离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表现为
以下两个方面 (1)光学因素 (2)化学因素
(1)光学因素
1)非单色光的影响:
Beer定律应用的重要前提——入射光为单色光
1.0
正偏离 负偏离
A
0.5
A2
10
0.111
78%
A1l3 0.222 3 A3 0.333 l1 2 T2 10
A3
100.333 47%
例2 浓度为0.51mg/ml的Cu2+溶液,用环己酮草酰
二腙显色后,于波长600nm处用2cm吸收池测量,测得 T=50.5%,求比吸光系数。 解 l 2cm, c 0.51mg / ml, T 50.5%
肩峰→λsh
末端吸收→饱和σ-σ*跃迁产生
图10-3 吸收光谱示意图 1.吸收峰 2 谷 3.肩峰 4 末端吸收
生色团(chromophore)
是指分子中产生吸收带的主要官能团
属于π→π* 、 n →π* 等跃迁类型。 生色团为不饱和基团:C=C、N=O、C=O、 C=S等 助色团(auxochrome) 是指分子中的一些带有非成键电子对的基团本 身在紫外-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但是当它与生色 团连接后,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移动,且吸收 强度增大。 -OH、-OR、-NHR、-SH、-Cl、-Br、-I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4
二、吸收池使用方法
1. 拿:只能捏两侧的毛玻璃面,不可 接触光学面;
2. 洗:依次用自来水、溶剂、待装液 各润洗3次;
3. 装:吸收池高度的2/3~3/4;
整理课件
35
4. 擦:先用滤纸吸干外壁,然后用擦 镜纸或丝绸擦干;
5. 查:内部溶液无气泡,光学面外壁 无垃圾;
6. 放:光学面对光路,垂直放入吸收 池架,用吸收池夹固定。
整理课件
46
这类分光光度计的特点是:
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不足之处是测定结果受光源强度 波动的影响较大,因而给定量分析结 果带来较大误差。
整理课件
47
二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如普析TU-1901
比
光束分裂器
值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整理课件
检测器 显示
48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电子 学噪声、光源波动均可以抵消一部分, 能进行波长扫描。
pH2~3
520
PH3~9
510
435
丁二酮肟 Ni(Ⅳ)
氧 化 剂 存 在 、470 碱性
钴试剂 双硫腙
Co2+
Cu2+、Pb2+、Zn2+ Cd2+、Hg2+
不同酸度
570
490~550 (Pb520)
偶氮胂(Ⅲ)
U( Ⅳ ) 、 U( Ⅵ ) 、 强酸至弱酸 Th( Ⅳ ) 、 Zr( Ⅳ ) 、 La3+、 Ce4+、Ca2+、Pb2+等
整理课件
56
1.无机显色剂:
显色剂 硫氰酸盐
测定元素 反应介质 /(mol/L)
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19
4.2仪器测定的选择
1.测定波长的选择
2.吸光度读书范围的选取
3.参比溶液的选择
(1)溶剂空白;(2)试剂空白
(3)样品空白;(4)褪色参比
20
谢谢!
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定的坦区所对应的pH范围。
18
3.溶液的选择
含有杂质原子的有机溶剂,通常均具有很强的末端吸收,
因此,当作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 用波长。例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用波长为205nm.另外,当
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因此,在测定供试品前,
•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1、λ2) 快速交替通过同一 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交流信号。无需参比池。△ =1~2nm。两波长同时扫描即可获得导数光谱。
11
12
3.测定过程
• 由光源发出的光,经单色 器获得一定波长单色光照 射到样品溶液,被吸收后 经检测器将光强度变化转 变为电信号变化,并经信 号指示系统调制放大后, 显示吸光度A(或透射比 T)。
8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仪器的基本部件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显示器
9
(1)光源:提供入射光源,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 波长范围在320~2500 nm;紫外区:氢、氘灯, 发射180~375 nm的连续光谱。 (2)单色器: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 任意波长的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3)样品池:样品室放置各种类型的吸收池(比色皿)和相应 的池架吸附。吸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 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 (4)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 的电信号,常用的有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 增管。 (5)结果显示记录系统: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仪器自 动控制和结果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 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溶剂对紫外1.溶剂效应: 对λmax影响: next n-π*跃迁:溶剂极性↑,λmax↓蓝移 跃迁:溶剂极性↑ π-π*跃迁:溶剂极性↑ ,λmax↑红移 跃迁:溶剂极性↑ 对吸收光谱精细结构影响 next 溶剂极性↑ 溶剂极性↑,苯环精细结构消失 溶剂的选择——化学光化学稳定;极性小;无吸收; 溶剂的选择——化学光化学稳定;极性小;无吸收; 纯度高;
续前 5.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 或采用不同溶剂后 6.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7.强带和弱带: εmax>105 → 强带 εmin<103 → 弱带
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1.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1.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能级间的跃迁引起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能级间的跃迁引起 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 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 跃迁:电子受激发, 跃迁:电子受激发,从低能级转移到高能级的过程
E分 = E电 + E振 + E转
能级差 ∆E = h ⋅ν = h ⋅ c
2、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单波长、 λλλ λ I 0′
I I0 A~ λ
续前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 •
特点: 利用吸光度差值定量 消除干扰和吸收池不匹配引起的误差
第6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定性鉴别 纯度检查和杂质限量测定 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多组分的定量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一)定性鉴别
A总 = Aa + Ab + Ac +L
2.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法: 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法: 1)摩尔吸光系数ε: 摩尔吸光系数ε 在一定λ 在一定λ下,C=1mol/L,L=1cm时的吸光度 C=1mol/L,L=1cm时的吸光度
A = εbc
2)吸收系数a 吸收系数a A = -lgT = a b c lgT 在一定λ 在一定λ下,C=1g/l,L=1cm时的吸光度 C=1g/l,L=1cm时的吸光度
紫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VUV-VIS UltraViolet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主要特点:五个单元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记录装置
检测器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5-1 分子吸收光谱 5-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5-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5-4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溶剂对紫外5-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5-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紫外-
λ
若用一连续的电磁辐射照射样品分子,将照射前后的 光强度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就可得到光强 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分子吸收光谱
续前
2.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所需能量大小顺序
∆E电 > ∆E振 > ∆E转
∆E电 =1 ~ 20ev ↔ λ = 0.06 ~1.25µm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E振 = 0.05 ~1ev ↔ λ = 25 ~1.25µm ⇒红外吸收光谱 ∆E转 = 0.005 ~ 0.05ev ↔ λ = 250 ~ 25µm ⇒远红外吸收光谱
二、紫外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价电子:σ 价电子:σ电子 → 饱和的σ键 饱和的σ π电子 不饱和的π 不饱和的π键 n电子 轨道:电子围绕原子或分子运动的几率 轨道:电子围绕原子或分子运动的几率 轨道不同, 轨道不同,电子所具有能量不同 基态与激发态:电子吸收能量,由基态→ 基态与激发态:电子吸收能量,由基态→激发态 c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σ<π<n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σ<π<n <π*<σ*
不饱和基团(—C=C—,—C = O ) E较小,λ~ 200nm 较小, 体系共轭, 更小, 体系共轭,E更小,λ更大
4. n→ ̟*跃迁: 跃迁:
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 ,C= O ) E最小,λ 200~400nm(近紫外区) 最小, 近紫外区) 按能量大小: 按能量大小:σ→ σ* > n → σ* > ̟→ ̟* > n→ ̟*
σ→ σ*小于150nm 小于150nm 取代衍生物 σ→ σ* , n → σ*跃迁
饱和烃 向红移动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不饱和烃 ̟→ ̟*跃迁 共轭烯烃 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K带 由共轭双键的π→ 跃迁产生K
• •
(—CH=CH—)n,—CH=C—CO— CH=CH— CH= CO— λmax >200nm,εmax>104 200nm, 共轭体系增长,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红移,
图示
back
I ⇒ Lamber − Beer定律表达式 − lg = E ⋅ C ⋅ l I0
1.La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La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入射光为单色光 溶液是稀溶液 2.该定律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 该定律适用于固体、 3.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在同一波长下, 应用:多组分测定
前提:固定仪器和测定 条件
A = K ⋅ C ⇒ A∝C
过程: 配制标准系列 →分别测定 ⇒C ~ A曲线 A
同 样品 上条件→测定 样 ⇒查得 样 A C 固 条 定 件
(二)多组分的定量方法
定量依据:A = Aa + A + Ac +L b 总
三种情况: 1.两组分吸收光谱不重叠(互不干扰) 两组分吸收光谱不重叠(互不干扰) 两组分在各自λ 下不重叠→ 两组分在各自λmax下不重叠→分别按单组分定量
2)峰位重叠:
主成分强吸收, 主成分强吸收,杂质无吸收 / 弱吸收→与纯品比较,E↓ 弱吸收→与纯品比较, 杂质强吸收 >> 主成分吸收→与纯品比较,E↑,光谱变形 主成分吸收→与纯品比较,E↑,
定量分析
(一)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1.吸光系数法 2.标准曲线法 3.对照法:外标一点法
续前
2.标准曲线法
基本术语
1.生色团:使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 生色团:使化合物在紫外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电子和π 产生n→ 跃迁和π→ 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 跃迁E较低 例: C=C;C=O;C=N;—N=N— 注:当出现几个生色团共轭, 注:当出现几个生色团共轭,则几个发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单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 长将比单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2.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 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 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有机物: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例:—OH, OR, NH— 例:—OH,—OR,—NH—,—NR2—,—X
D—A → D+—A− 电子给予体 电子接受体
hν
特点:▲谱带较宽的强带 特点:
▲谱带处于长波长处 ▲
εmax>104
例如: 例如:
Fe3+—SCN → Fe2+—SCN
hν
2. 无机物中配位体场吸收带
为什么在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d 为什么在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 -d ,f-f 跃迁呢 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在真空下,原子、离子的d轨道 ▲ 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在真空下,原子、离子的 轨道 轨道是简并的。 和f轨道是简并的。 轨道是简并的 在配位体场影响下,简并能级发生分裂成不同能量组轨道。 ▲ 在配位体场影响下,简并能级发生分裂成不同能量组轨道。
定性鉴别的依据→ 定性鉴别的依据→吸收光谱的特征 吸收光谱的形状 吸收峰的数目 吸收峰的位置(波长) 吸收峰的位置(波长) 吸收峰的强度 相应的吸光系数
续前
(二)纯度检查和杂质限量测定
1.纯度检查(杂质检查) 纯度检查(杂质检查) 1)峰位不重叠:
找λ→使主成分无吸收,杂质有吸收→直接考察杂质含量 λ→使主成分无吸收,杂质有吸收→
图示
b
电子跃迁类型:
1.σ→ σ*跃迁: 跃迁:
饱和烃(甲烷,乙烷) 甲烷,乙烷) E很高,λ<150nm(远紫外区) 很高, 远紫外区)
2. n → σ*跃迁: 跃迁:
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NH2) OH, E较大,λ150~250nm(真空紫外区) 较大, 真空紫外区)
3. ̟→ ̟*跃迁: 跃迁:
3.醛和酮 σ→ σ* π→ π*
n →π* R带
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 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C=O;C=N;—N=N— • E小,λmax250~400nm,εmax<100 250~400nm,
芳香族化合物 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1 180nm εmax>104 (常观察不到)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红移(长移)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红移(长移)
图示
back
图示
第5节
紫外分光光度计
200~360nm
可见光源 1.光源: 钨灯或卤钨灯——可见光源 350~1000nm 光源: 钨灯或卤钨灯 氢灯或氘灯——紫外光源 紫外光源 氢灯或氘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