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乡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第2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学业分层测评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城乡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第2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
布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的空间形态主要有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等几种类型
B.组团型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C.放射型城市的优点在于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条件D.星座型城市在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是有利的,这种城市空间形态通常是由人为规划形成的
【解析】城市的空间形态主要有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等几种类型。
集中团块型是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较常见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向中心区集聚,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伸展。
这种形态的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答案】 B
下图是重庆市城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影响该城市地域形态的主要地理环境要素是( )
A.气候、河流B.政治、经济
C.地形、河流D.地质、矿产
3.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特点的叙述,属于“分散成组形态”的是( )
A.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B.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C.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D.城市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居民生活方便
【解析】重庆位于由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受地形与河流的影响,市区被分成相对完整的几部分,使各片区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但各片可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
【答案】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为( )
A.集中团块型B.带型
C.放射型D.组团型
5.关于图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以中小城市居多
B.多沿交通干线多向发展
C.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D.主要分布在沿海各省
【解析】据图观察可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体有3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故应为放射型。
图中城市的空间结构沿河及铁路发展,主要沿交通线分布,较大规模的城市多采用此种空间布局形态。
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属于集中团块型的特征。
【答案】
6.下图是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
【解析】照片中白色区域为灯光区域,明亮区域为城市分布区,可以看出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线性延伸的区域主要为城市道路两侧灯光的分布状况。
不能通过灯光状况准确看出功能分区、经济状况和人口密度状况。
【答案】 A
江城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后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其城市空间形态格局经历了组团型、集中团块型、放射型三个发展阶段。
据此回答7~8题。
7.促使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河流阻隔B.交通条件改善
C.地形的影响D.区域的发展
8.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势为( )
A.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B.散点型结构
C.星座型结构
D.条带型结构
【解析】受自然条件制约,武汉市起初形成组团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但随着铁路的建成通车,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填充扩大,城市用地连片,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突破前一时期的集中团块模式,呈现沿轴快速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影响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交通条件的变化。
武汉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式多核心结构,开放式多核心结构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
【答案】
读某地1965年和2013年地理简图,完成9~10题。
9.B地形成城市的条件可能是(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素质高
10.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
A.A城B.D城
C.E城D.F城
【解析】第9题,B地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利于城市的形成。
第10题,受煤炭和石油的枯竭影响最大的城市是与煤炭和石油的开
发、运输关联性强的城市,D和F位于矿产资源所在地,资源枯竭直接影响其发展;A的发展与石油和煤炭的运输有关,资源枯竭会间接影响其发展;E城市的形成与当地旅游资源(石林、溶洞)的开发有关,受资源枯竭的影响最小。
【答案】
[能力提升]
1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城市空间形态为________,B城市空间形态为________。
(2)中小城市多采用________图中的布局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________,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所学知识判断图C属于哪种城市空间形态,判断依据是什么?请举出两个与图C 城市空间形态相同的城市。
【解析】第(1)题,图A中城市的工业用地紧靠居住用地,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属于集中团块型;图B中的城市受地形、河流影响,城市各组成部分分散布置,并沿河流延伸,属于带型。
第(2)题,中小城市规模小,为方便居民生活和交通,多采用集中团块型布局形态。
第(3)题,图C中城市受交通线和地形的影响各组成部分分散布置,属于组团型;重庆、株洲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属于组团型。
【答案】(1)集中团块型带型
(2)A 用地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3)组团型。
受交通线和地形的分隔,形成若干片区。
重庆、株洲。
12.下图中的A、B、C、D可能是大城市、小城市或郊区。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地中最有可能为郊区的是________。
(2)从城市空间形态看,A城市可能是____________,C城市可能是__________。
(3)从城市交通运输角度看,C城市地域形态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
(4)A城计划在甲、乙两处中的其中一处建一座卫星城,较为合理的是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处位于两个热力环流圈之间,并且气温较低,所以应是郊区;根据两个热力环流圈的形状和范围,可看出,两城市的空间形态不同,A呈集中团块型或组团型,C呈带型或放射型;建设卫星城,从环保的角度,一定要建在中心城市的热力环流圈以外。
【答案】(1)B
(2)集中团块型或组团型带型或放射型
(3)运距长
(4)乙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地形基本上以________米等高线为界明显地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地形区。
(2)观察图中居民点分布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城区成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条件为A城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图中有两种地形,分别为平原和山区,它们之
间的界线为200米等高线。
第(2)题,居民点多靠近河流和铁路,是因为交通便利;居民多分布在平原,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第(3)题,A处在两条河流汇合处,并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第(4)题,此图表现出来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有:河流、铁路等。
【答案】(1)200 平原山区
(2)沿河流及交通线分布平原多,山区少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沿河流及交通沿线分布,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故居民点分布多
(3)两条河流汇合处,并有铁路经过
(4)河流汇合处,水源充足,可解决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铁路经过,为城市商品交换、人口流动提供了方便;河流的运输功能也促进城市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