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一、古代汉语中介词的概述古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的作用,用来表示两个实体之间关系的词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更为灵活和多样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几种常见用法。
二、指示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类中介词被称为指示性中介词,它们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
例如,“於”、“自”、“至”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其中,“於”可以表示方向、到达目标和所处位置;“自”则表达从何处开始或由何处发出;“至”则表示朝着某地点移动或抵达某地点。
这些指示性中介词在句子中起到引导方向或位置并连接实体的作用。
三、描绘性中介词描绘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可以以形容词形式出现的描绘性中介词能够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描述对象的特点或状态。
例如,“以”可以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行动;“因”则表示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某个结果;“若”则用来引导类比和比喻。
描绘性中介词的使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描述对象并加强表达力。
四、关系性中介词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称为关系性中介词的虚词。
这些中介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联及所处位置。
例如,“乃”用于表明某种原因导致了某个结果;“与”表示具有相互关系或依附关系等;“使”表示由一个实体引起了另一个实体的结果。
在句子中使用适当的关系性中介词能够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
五、结构性中介词结构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类虚词所起到的作用是连接各个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加完整和流畅。
例如,“以”可以帮助衔接并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兼”则可以表示兼及两方面内容等。
结构性中介词在形成句子结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补语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补语中介词。
这些补语中介词主要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或者形容词与主语等,并具有强调事物特点和状态的功能。
例如,“之”常用来连接名词短语,表示想法、行为或结果;“乎”则可以表示疑问或反问;“也”可以表示肯定的态度等。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类词性。
本文旨在对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汉语水平。
二、介词的基本意义和功能介词是表示方位、方式、时间等关系的虚词,它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起到连接成分之间关系并表达时空关联含义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和用法。
三、方位介词1. 地点方位:在、于、向、往等。
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庙。
2. 动态方位:过、越、至等。
例:东海之东有神仙岛,传说只有真正强者才能越过那里。
四、时间介词1. 年份:于(某年)、始于(某年)等。
例:太平天国运动始于公元1850年。
2. 月份:当详表达一个月份时,常用“于(某月)”的形式。
例:他于六月结束了自己的实习工作。
五、表示方式和程度的介词1. 方式:以、以至、以及等。
例:他们以歌舞表演庆祝丰收。
2. 程度:各、甚至、如等。
例:这次战争损失了许多人,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表示目的和结果的介词1. 目的:为、以便等。
例:她每天早起跑步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2. 结果:致等。
例:长期缺乏锻炼致使他变得很肥胖。
七、其他用途的介词1. 所属关系:之中、所有者名词+属+名词等。
例:“吾家之犬”是指我家养的狗。
2. 表示从属或身份关系:之下、身分%c%及在+%c-+例:“官员在民众之下”,意思就是指官员位居民众之下。
八、小结与启示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介词用法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介词种类多样,并且灵活运用。
熟练掌握这些介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代汉语水平。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联系实际文本进行学习,并结合语境去理解介词的具体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介词的详细用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中一些相近的词类以及其用法来对比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十三、介词和连词一、介词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
(“于”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
“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
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古代汉语-介词
二、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这类介词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表示 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它们是 “以、为、因、由、缘、用”等。 (一)因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
(二)由 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 ②知物由学,学乃知之,不问不识。《论衡· 实知》 ★“繇”与“由”通。即可以作时间介词,也 可以作原因目的介词。如: ①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汉书· 元帝纪》 ②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 孝文本纪》
(二)“由” ①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人。《孟子· 公孙丑 上》 ②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三国志· 蜀国· 诸葛亮传》 (三)“自”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②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 (四)在 ①迎新在此岁。《田家》 ②时权拥军在柴桑。《三国志》
(五)向。介词“向”主要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或方向,还可以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①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说菀· 贵德》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 (六)为。“为”有时也可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或处所,这时可译作“在”。例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 ②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淮南子》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史记》 ②跖之狗吠【 】尧,尧非不仁,狗固吠【 】 非其主。 ③审之也,故国霸【 】诸侯也。 ④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继承礼义,则 归之【 】庶人。《荀子· 王制》
七、介词“以”的用法及其省略 (一)介词“以”的用法 “以”字本来是动词,相当于“用或认 为”。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 词意义弱化而变成介词了。常见用法有如 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之 意,可把这种用法译为“拿、用、把、凭 、靠”等。例如: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说明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基本概念二、古代汉语介词的分类及用法1. 方位介词2. 时间介词3. 手段与方式介词三、古代汉语介词的举例说明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基本概念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类用于表示关系或连接成分之间的虚词。
它们通常出现在名词或动词前,起到引导短语或从句并表示其在上下文中的关系。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使用更为频繁和灵活。
二、古代汉语介词的分类及用法1. 方位介词:方位介词主要用于表示位置和方向,包括"在"、"内"、"外"、"近"等。
它们常常与空间概念相关,并可以描述人物或事物所处位置。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道:"金钱镇压府内外大小事务"。
其中,“内”就是方位介词,表示某个行为所发生的位置。
2. 时间介词: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和时间段,包括"在"、"至"、"赴"等。
它们通常与动词或动作相关,并可以指明何时某个行为发生。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写道:"春秋冬夏之变也在其次也"。
其中,“在”起到时间介词的作用,表示季节变化所发生的时间点。
3. 手段与方式介词:手段与方式介词主要用于表示做事的方法、手段或方式,包括"以"、"凭"、"用"等。
它们可以描述人物如何完成某个行为,或者依靠什么实现某个目标。
例如,在《山海经》中,文王传道有云:"故春种而秋收其如神算加之以酉食之乙酉亡晓载寒握而馈八百里蔽日然后医天下众矣!"其中,“以”就是手段与方式介词,表示文王使用怎样的手段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古代汉语介词的举例说明1. 方位介词:- 在:如孔子说:"知者不惑,在于自知也”。
这里,“在”表示位置。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07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介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介词的作用是介绍,即把表示人、事物的结构介绍给表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的结构,进行修饰、限制。
从语法上看,介词跟它介绍的成分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功能:用在谓语前作状语,用在谓语后作补语。
按照介词所介绍的不同内容可以将介词分为以下几类:1.引进与动作相关的时间。
如:自,从;于,在,向;迄,至,到。
2.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
如:为、与、于、向、及、因、依、被。
3.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
如:于、於、乎、自、向、在、往、循。
4.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条件、依据等。
如:以、将、用、因、缘、循、凭。
5.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含有“因为”或“为了”等意思。
如:於、用、坐、因、为、以。
6.引进训告或言谈的内容。
这类用法的介词有“以”、“于”,其所在句的动词多为“告”、“语”、“言”、“训”等。
这些介词可以译为“把”或“用”等。
7.引进动作行为处置的对象。
如:将、把。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例如:(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2)往北(走)(表方向)(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介词口诀: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古代汉语2 通论介词
介词一、概念及其作用1、概念介词是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动词、形容词发生关系的虚词。
即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词的补语或状语。
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子里。
结构:谓语+介词+宾语介词+宾语+谓语(补语)(状语)2、作用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处所、方位、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对象、工具、范围、身份等。
二、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1、语序上的特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介词必须有宾语,而且有的宾语可以前置。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可以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吾道一以贯之。
”“何以战?”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
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燕引兵东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即墨,现为青岛市的县级市。
即墨大夫,齐威王时人,姓名失传,齐威王时治理即墨,于是称之为即墨大夫。
燕齐打仗,燕攻打齐国的即墨。
】3、语法功能①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②“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③“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
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三、於、于(乎)的主要用法(一)实词用法于: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国风·七月》)尔,你。
虚指。
于,取也。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及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位置
與:和“與”組成的介賓短語絕大多數放在
謂語之前,即只有一種位置關系:介賓短 語+謂語(動詞)
例:a.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 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孫子兵
法》)——表對象
b.孔子與柳下季為友。 (《莊子·盜
跖》)——表介入動作協同者
因:
關系一:介賓短語+謂語(動詞) 例: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傳·僖
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3)強調賓語時,尤其是“以”的賓語,要 前置:
例: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
邪”。 (《論語·為政》)
2、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
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
其他介詞有時也有相同的做法:
例: 1、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詩經
年版 6、呂叔湘 《呂叔湘全集 第九卷 文言虛詞》 遼
寧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邶風·日月》)
2、啟乃淫逸康樂,野於飲食。 (《墨
子·非樂上》)
(4)代詞做賓語複指時,要前置:
例:我一人之為,非為楚也。(《左傳·襄
公二十八年》)
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不能省略, 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 賓語有時可以省略。
例:1、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 之羹矣。請以(君之羹)遺之。 (《 左傳·隱西元年》)
秋·內篇·問上》)——表憑藉
b.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孟
子》)——表原因
c.騫以郎應募使月氏。 (《漢書·張騫
傳》)——表動作行為憑藉的身份或角度
d.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
(《史记·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動 作涉及對象
古代汉语 介词
2 介词“以” 介词“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 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当于现代汉语的“ 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②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志 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 。( 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宪问》)
1 动词“以”: 动词“ (2)以为 )
格式:单用“ 格式:单用“以”;“以为”或“以……为……” 以为” ……为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 。(《 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张释之列传》 ?(《 ②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张释之列传》)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③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孟子 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2 介词“为”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 作为谁而发,可译为“ 作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 “向”、“对”等。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武驱民者,桀纣也。( 孟子•离娄上》 。(《 武驱民者,桀纣也。(《孟子•离娄上》) ②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许行》)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许行》 。(
甑
2 介词“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介词会被省略,只留下其他词语。这种用法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 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语境省略
在某些情况下,介词的省略可以通过语境来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这种用法需 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
介词的替代
替代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一个介词可以被另一个 介词所替代,以避免重复或强调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更 加灵活多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都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方式等关系,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
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用法更为丰富多样,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
语义的扩大与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意义可能 更为具体或更为宽泛。
表示比较关系,如“比”、“ 与”、“和”等。
介词的语法功能
引入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
通过使用介词,可以将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 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句子语义更加明确。
表达时间、地点、方向、比 较等关系
介词的使用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时间、地点、方向和 比较等关系,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可以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用 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 或状态的特点和属性。
02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用法
表示时间
介词“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在”、“到”。
“在”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当”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时”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古代汉语介词以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以的用法一、介词以的概述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以起到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之间关系的作用。
它具有表示目的、手段、依据和方式等含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汉语中介词以的用法,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二、表达目的1. 为了:在句子中,以可以表示为了某个目标或动作而采取行动。
例如:“甲乙丙丁俱上山以观其状。
”这里的以表达了为了上山观景的目的。
2. 朝向:以还可以用来表示朝着某个方向或目标。
例如:“太阳落山已多时,他们仍步履艰难地前行,直至昏暗之处始息。
”这里,“直至昏暗之处始息”中的以表示他们一直走到昏暗处为止。
三、表示手段1. 通过:以也可以表示通过某种手段完成某个动作。
例如:“他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知识成为公司领导。
”这里,“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知识”中使用了以作为通过手段。
2. 凭据:在古代汉语中,以还可以表示根据、凭证。
例如:“我有信以立其实。
”这里的以表示了相信的根据或证明。
四、依据与前提1. 依照:古代汉语中,以常用来表示依据、遵照某个标准或指南进行行动。
例如:“你要以法律为准则行事。
”这句话中的以表达了根据法律规定行事的依据。
2. 基于:以也可以表示基于某种理由或前提。
例如:“他们撰写报告是以成果为基础。
”这里的以表示了撰写报告基于成果。
五、方式1. 条件:在特定情况下,以可以表示一种条件。
例如:“早睡早起,以健康为前提。
”这里,“早睡早起”中使用了以作为保持健康的条件。
2. 手法:古代汉语中,通过加上动词使其成为动词短语时,可以表达一种方式或手法。
例如:“骄兵必败,殃民必穷。
”这里,“骄兵必败”中使用了以作为一种战术方式。
六、总结通过以上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介词以具有广泛而灵活的用法。
它可以表示目的、手段、依据和方式等含义,而这些不同的含义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需要注意掌握以的用法,灵活运用于句子中。
只有正确理解并准确运用了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进行古代汉语的翻译工作。
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例如:“通过”。
(1)游行队伍通过了天安门。
(2)通过学习文件,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介词能带宾语,但是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它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或主谓结构的前面作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总的来看,介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古今汉语中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古代汉语介词结构还是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特点。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
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
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代汉语的介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今天学习介词:介词:是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的虚词。
现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介词再、从、⽐、到、为……古代汉语介词:古代汉语介词于、乎、诸、以、为……⼀、于功能最强⼤,是最重要的介词。
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和范围,⼤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对于、在……⽅⾯,等等例如:于堂上。
《孟⼦.梁惠王上》①王坐于于→在,堂→殿堂。
于→在在殿堂上。
译⽂:梁惠王坐在于是⽇哭,则不歌。
《论语.述尔》②⼦于于→在于→在,是→某,则→就在某⼀天哭泣过,就不会唱歌。
译⽂:孔⼦在于²乔⽊者,未闻下乔⽊⽽⼊于于³幽⾕者。
《孟⼦.滕⽂公上》于¹幽⾕迁于③吾闻出于于³→到→到,乔→⾼⼤,⽊→树,者→的,于闻→听说,于于¹→从,于²→到,到⼭⾕中的。
到⾼⼤的树⽊上的,没听说过有从⾼⼤的树⽊上下来迁到从幽深的⼭⾕中出来迁到译⽂:我听说过有从于⼈。
《论语.卫灵公》④⼰所不欲,勿施于于→到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于→到到别⼈⾝上。
译⽂:⾃⼰不想要的,不要把它施加到⑤不义⽽富且贵,于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于→对……来说。
义→正当,于→对……来说。
来说就像浮云⼀样没有意义。
对于我来说译⽂:不通过正当⼿段获得的富贵,对于于⾔。
《论语.学⽽》于事⽽慎于⑥敏于于→在……⽅⾯,慎→谨慎。
敏→聪明,于→在……⽅⾯,⽅⾯⼩⼼谨慎。
在说话⽅⾯⽅⾯聪明勤快,在在做事⽅⾯译⽂:在☞于:引进⽐较的对象“⽐”。
例如:于虎也。
《礼记.檀⼸》①苛政猛于于→⽐苛→残酷,猛→凶猛,于→⽐⽐⽼虎还要凶猛啊。
译⽂:残酷的政治⽐于弟⼦。
(韩愈《师说》)②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于→⽐。
必→⼀定,贤→优秀,于→⽐。
⽐学⽣贤能。
译⽂:学⽣不⼀定总是不如⽼师,⽼师不⼀定总是⽐☞于:引进动作的施动者。
可以翻译为“被”。
于⽮,流⾎及屦(lu三声)。
《左传.成公两年》①郄(xi四声)克伤于于→被,⽮→箭,及→到,屦→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于、乎)
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于、乎”。
“于”和“于”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
“乎”与“于”古时音近,除经常做语气词外,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完全相同。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如:
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
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荀子•王霸》)
郄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
2、以
(1)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
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如: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汉书•张骞传》)
有时表示率领或依照的意思,由于句中有其它动词存在,仍旧看作介词。
例: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3)引入原因。
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四》)
(4)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如: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表示“有(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3、为
介词“为”读音是“wèi”,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
(1)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替”“给”。
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为了”。
如: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对”“向”。
如:
不足为外人道。
(陶渊明《桃花源记》)
(5)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做状语,读阳平。
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4、因
“因”本义为茵席,引申为动词,表示依靠、凭借的意思,后来虚化为表条件或原因的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
(2)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蒙恬列传》)
5与
原来是动词表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为”“替”“给”。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跟”“同”
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
(3)引进比较对象。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