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
社会资本再生产PPT课件
社会资本的创新与发展
总结词:社会资本的创新与发展是指通过创新和发展新的社会资本形式、结构和功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04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推动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结构和质量,例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社会资本再生产可能更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社会资本再生产可能更注重于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发展趋势
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资本再生产面临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信任危机等挑战,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建立互信机制。
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社会资本再生产将迎来更多机遇,例如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社会资本流动,利用新技术提高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挑战与机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或限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进程。
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包括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进程。
例如,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而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03
02
01
社区发展与社会资本再生产
通过提供员工培训和福利,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员工培训与福利
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新形势下关于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研究报告
新形势下关于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探讨一、引言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变革。
从初步的探索到如今的广泛应用,PPP模式已成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初,PPP模式被引入作为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部分,目的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特别是在2014年后,随着国务院颁布相关政策支持PPP发展,该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PPP 模式在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并优化这一合作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现状分析1.当前合作模式的概述当前,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BOT、BOO、TOT等,这些模式各具特点,但共同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结合国家和社会资本的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国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缓解了财政压力,同时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2.新形势下合作的特点与趋势分析新形势下的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正朝着多样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绩效考核、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以及跨区域跨行业合作的方向发展:(1)合作模式多样化: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家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BOT(建设-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等模式外,还出现了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如PPP(公私合营)的多种变种形式,这些新模式更好地适应了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需求。
(2)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资本更加注重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这意味着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同时也共享项目带来的收益。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增强双方的互信,促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强化绩效考核与监管:为了确保合作项目的高效运营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加强了对合作项目的绩效考核和监管。
这包括对项目建设进度、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全面监督,确保社会资本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责任。
形成 机制
形成机制资本形成机制,是库兹涅茨(Kuznets)提出的储蓄转变为投资的机制:储蓄本身并不能确保转变为资本,只有当储蓄有效转变为投资时,才能给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持。
1、进行储蓄和投资的经济主体不同2、经济主体的消费倾向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决定了储蓄3、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回报率和资本价值的预期变动等决定了投资形成机制 11、可供利用的储蓄资源2、投资需求3、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形式和渠道形成机制 2资本形成,作为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过程,涉及三个方面。
(1)、必须有储蓄可资利用。
作为经济社会新增产出用于消费部分的互补——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形成的供给力量。
(2)、必须有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是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动力。
(3)、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相互结合、由此达彼的途径、形式。
其效率显然是资本形成的供需双方得以实现的制约。
笔者仅限于对转化途径中资本市场相关内容的讨论。
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资本形成,构成资本形成机制。
从量的关系来看,储蓄供给水平将最终决定着资本形成的数量,超过储蓄供给的投资需求是没有现实物质基础的。
而投资需求不足,现实的储蓄供给也难以形成实际投资。
从质的关系来看,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的物质结构是否匹配不仅制约着当期资本形成的量,动态地看还制约着后期资本形成的质与量。
当储蓄—转化的现实效率发挥其使资本形成供需双方得以实现的桥梁作用时,资本形成机制的结果——实际投资便于质、量两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可能与现实。
这便是资本形成机制。
资本形成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形成机制指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与储蓄供给,投资需求,储蓄—投资转化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决定着资本形成。
中观层次形成机制指这种机制在不同区域,各级政府、不同市场间等层面的展开。
而微观层次形成机制指以自我行为决定的利益最大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本形成上的作为。
布迪厄的学说
布迪厄的学说一、引言布迪厄(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学说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权力、文化和符号等概念的研究,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
二、布迪厄的基本观点1.符号资本: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源,包括教育程度、文化知识、社交能力等。
这些符号资本在社会中具有象征性意义,并且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社会地位。
2.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指货币和物质资源,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资本可以影响一个人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机会和资源。
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3.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教育背景等。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个体在教育和职业领域中的成功程度。
具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和成功。
4.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通过社交关系所能获得的资源。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个体在职业发展、社交圈子扩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个体可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三、布迪厄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教育不平等:布迪厄认为,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由于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会差距。
例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2.文化剥夺:布迪厄指出,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对于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族裔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资本往往被忽视或贬低。
这导致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些学生更难以适应和成功。
3.教育再生产:布迪厄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也是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体系的运作,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和加强。
具有更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学生更容易进入优质学校,并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慈善机构的社会资本与外部资源获取
慈善机构的社会资本与外部资源获取慈善机构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资本的累积和外部资源的获取对于慈善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慈善机构如何通过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外部资源的获取来推动其发展。
一、社会资本的累积社会资本是指由个人、群体或组织所持有的信任、合作和互惠关系的资源。
慈善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累社会资本:1.建立良好的声誉慈善机构应坚持公正、透明、专业的原则,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声誉。
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增加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可信度。
2.建立强大的社会网络慈善机构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会网络。
与其他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及相关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加强交流、学习和协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
3.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慈善机构可以利用志愿者资源,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志愿者参与不仅可以增加慈善机构的实力和声望,还有助于扩大机构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二、外部资源的获取慈善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支持。
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慈善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支持慈善机构可以通过申请政府的资金补助、税收优惠政策和合作项目来获取资源支持。
与政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发展、扶贫救灾等方面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2.企业合作慈善机构可以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与支持,通过企业的赞助、捐赠和志愿者参与来获得资源。
同时,慈善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公益项目,实现资源的互惠共赢。
3.社会捐赠慈善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募捐活动、发起公益项目等方式向社会广泛募集善款和物资。
在募捐过程中,要做好宣传工作,向社会传达慈善机构的使命和价值,提高社会捐赠的意识和参与度。
4.国际组织合作慈善机构可以与国际慈善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援助项目,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国际组织的资源和支持将为慈善机构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最新精选】2016年财政部113号文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规范地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和《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所称社会资本是指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
第三条本指南适用于规范政府、社会资本和其他参与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等活动。
第四条财政部门应本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以制度创新、合作契约精神,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积极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用,全面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部门应积极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或指定专门机构,履行规划指导、融资支持、识别评估、咨询服务、宣传培训、绩效评价、信息统计、专家库和项目库建设等职责。
第五条各参与方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规范、高效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第二章项目识别第六条投资规模较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由政府或社会资本发起,以政府发起为主。
(一)政府发起。
财政部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应负责向交通、住建、环保、能源、教育、医疗、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行业主管部门征集潜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行业主管部门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行业专项规划中的新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中遴选潜在项目。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丁煌(Ding, H. 1994)认为,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领域的圣才是一种理论的堡垒和思想的精华。
通过对圣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和内涵,有助于指导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在理论传统和实践创新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是指在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学者或理论家,其思想和理论成果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也离不开其所面对的社会变革和实践问题。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既受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特点。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首先,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品质。
其所创立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含量,能够吸引和启迪后人的思想和研究。
其次,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能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领域。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在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领域的研究观点和思想成果,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呈现出较广泛的理论影响和研究视野。
第四,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能够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创新性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术界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实践热情。
最后,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圣才具有较强的教育和传承意识。
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成果,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能够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
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
2023年11月3日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近十年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公共服务、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现就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简称新机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机制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水平,确保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一)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应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明确收费渠道和方式,项目经营收入能够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具备一定投资回报,不因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政府可在严防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在项目建设期对使用者付费项目给予政府投资支持;政府付费只能按规定补贴运营、不能补贴建设成本。
除此之外,不得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承诺保底收益率、可用性付费等任何方式,使用财政资金弥补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应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实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转让一运营一移交(TOT)>改建一运营一移交(R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一移交(BOOT)>设计一建设一融资一运营一移交(DBFOT)等具体实施方式,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建设和运营期间的资产权属,清晰界定各方权责利关系。
(三)合理把握重点领域。
PPP模式支持雄安新区发展之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研究
PPP模式支持雄安新区发展之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于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而作为中国新一轮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雄安新区的设立更是备受瞩目。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距离北京仅100公里,规划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被誉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被寄予了重要的发展使命与战略地位。
进一步研究雄安新区PPP模式下的社会资本准入机制,对推动雄安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PPP模式支持雄安新区发展中的社会资本准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PPP模式支持雄安新区发展中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的问题,分析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障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优化建议,以促进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PPP模式在雄安新区的应用和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的研究,旨在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PPP模式在新区开发中的挑战,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和效率,推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对PPP模式支持雄安新区发展之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从实践和理论角度深入探讨PPP模式在雄安新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完善PPP模式和社会资本准入机制提供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为PPP模式在雄安新区的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研究社会资本准入机制,可以有效规范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提高PPP项目的风险控制能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研究社会资本准入机制还可以促进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雄安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研究还有助于完善雄安新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赢,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雄安新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流动机制
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流动机制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在日常互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信任和共同价值观,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文化认同等方面。
社会资本的存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形成、流动机制以及其影响三个方面对社会资本进行探讨。
一、社会资本的形成社会资本的形成源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化进程。
随着人类社会渐趋复杂起来,人们在日常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关系和信任。
这些关系和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形成基础。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形成。
1.亲情和家庭关系亲情和家庭关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源于人类渴望群居的本能。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受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共同价值观和信任基础。
这种信任渗透到亲戚朋友之间,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社会群体,同时也会对外扩散出去。
2.经济交往和社会组织人们通过经济交往、工作、活动、文化认同和志愿者活动等途径构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这些社会组织因为共享相同的利益、价值观、精神文化,因此具有较高的组织凝聚力及信任性。
比如:职业协会、志愿服务团体、社区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被建立时,就已经具有了明确的目标、价值观和信任关系。
二、社会资本的流动机制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维度,流动机制也因此有所不同。
以下是社会资本流动机制的几个方面。
1.情感联系情感联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联系因其个性化、情感能力大、永不停息等特点,具有比其他联系方式更强的凝聚力和持续性。
它主要通过分享经历、了解他人需求、帮助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实现。
2.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社会资本传递的重要途径,它能迅速地传递社会资本的内容和核心要素。
同时,信息传递还能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进而形成更为密切的社会关系。
3.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社会资本流动的基础性途径之一,这种参与形式主要指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
参加社会组织,维护和推进公共事务,是增加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
社会资本与政府机制的互动
社会资本与政府机制的互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和政府机制是两个相互依存的力量,它们之间的互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至关重要。
社会资本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合作和信任关系形成的网络资源,而政府机制则是通过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来规范和管理社会。
本文将探讨社会资本和政府机制的互动,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资本对于政府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而政府机制为社会提供了这种保障。
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资本的凝聚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例如,在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中,人们相信自己的权益可以得到保护,就愿意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因此,社会资本和政府机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其次,社会资本在政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社会资本的积极因素,如信任、合作和互惠,可以促使政府实现更有效的决策和执行。
在一个拥有高社会资本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愿意遵守法律法规、与政府合作,形成了公民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这将在政府机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加符合公众的意愿,并得到公众的支持和配合。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来保障政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政府机制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然而,社会资本和政府机制之间的互动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社会资本的发展受到政府机制的制约。
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官僚体系可能会妨碍一些社会资本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官僚作风和腐败问题可能会破坏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削弱社会资本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的偏私性和局限性也可能会对政府机制造成阻碍。
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基于人们的共同利益和互惠关系,而政府需要考虑更广泛的公共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机制需要与社会资本相互协调和平衡,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本和政府机制的互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言: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合作和网络关系的一种资源。
它对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如何提高社会资本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合作和网络关系的一种资源。
这些资源涵盖了个人、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的信任、合作和互动关系。
在经济发展中,社会资本显著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它提供了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共享和协作的平台。
二、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 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社会资本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通过互信和合作关系,个人和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经济交流和合作。
例如,在商业界,有良好的社会资本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和合作机会。
同时,社会资本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2. 增加创新和创业机会社会资本网络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需要获取和分享知识、信息和资源。
通过社会资本网络,个人和组织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创新和创业所需的资源,并且可以与其他创新者和创业者进行合作。
这样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加速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3.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资本网络可以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通过互信和合作,社会成员可以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的协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活动能够更加稳定和有序地进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提高社会资本1. 加强社会互信和合作社会互信和合作是社会资本的核心。
为了提高社会资本,我们应该加强互信、培养合作精神。
个人和组织应该遵守信誉,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机制和平台,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2. 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础。
为了提高社会资本,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的新视角
社会资本理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的新视角【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资本理论在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方面的新视角。
在对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和重新审视进行了介绍。
在分别阐述了美德善行活动的定义与意义、长效机制探讨、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建立新视角以及实施策略。
结论部分提出了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的新可能性,并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推动“美德善行”系列活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 美德善行活动, 长效机制, 应用, 新视角, 实施策略, 可能性, 推广与应用, 社会责任, 社会参与, 社会信任, 社会互助, 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 社会价值, 社会风气, 文明社会, 群体行为, 社会关系, 社区服务, 社会影响, 社会改善, 社会团结, 反馈系统, 社交网络, 公益活动, 社会责任感1. 引言1.1 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社会学学者佩特拉基。
他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资源。
随后,美国学者博德、科尔曼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资本理论。
博德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源于社会关系,能够促进个体或社会的行动或获益”。
科尔曼则从组织和制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合作所产生的信任、互惠和共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可以带来个体的物质和非物质收益,还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社会资本理论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这也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1.2 对社会资本理论的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资本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资本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社会资本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文化习惯所形成的资源。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资本与知识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作用、促进彼此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资本如何对知识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资本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社会资本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首先,社会资本是知识共享的基础。
在一个充满信任和合作的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从而形成了知识的传承和积累。
因此,社会资本的积累为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社会资本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支持。
在一个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社会网络中,创新者可以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更容易实现其创新理念的落地。
同时,社会资本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资源和信息,降低创业的风险和成本,促进创新创业在知识经济中的快速发展。
此外,社会资本也为知识经济的智力流动提供了便利。
社会资本的积累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跨界合作更加便利。
个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可以更快速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智力的跨界流动。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培育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培育和提升。
首先,知识经济强调人才素质和学习能力,鼓励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种知识主导的经济形态培养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交智慧,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形成。
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分工和交往方式,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再仅仅依赖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需要通过社会资源和合作关系来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
这种强调合作与互动的知识经济模式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社会关系,加强了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发展。
此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加强了不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社会资本的跨界融合。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速了社会资本的国际化积累。
社会资本投资开发EOD模式项目的实施策略研究
社会资本投资开发EOD模式项目的实施策略研究摘要:"双碳”目标下发展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EOD模式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
EOD模式是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实现城市发展的绿色化转型。
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已实施的多个EOD模式项目进行调研,提出社会资本投资开发EOD模式项目的实施策略,为社会资本投资开发OD模式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资本投资区域综合开发生态效益EOD 主流方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目录:一、引言二、EOD模式项目开发模式及收益来源三、社会资本投资开发EOD模式项目实施策略四、结束语引言(一)EOD模式概述EOD模式(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即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其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基础要义,以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产业经营作为驱动力,带动生态环境导向的特色区域综合开发,将可经营性产业与综合开发进行结合,形成产业、经营、开发一体化的组合方式,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公益性强但收益性差的实施困境。
在当前国家“双碳”目标下,EOD模式的提出是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1],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措施,为产业引入和人口流入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促使区域土地增值,形成生态成果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局面[2]。
(二)EOD模式特点EOD模式核心要素是生态,但生态仅能起到引领区域开发方向的作用,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开发则必须重视“规划”的作用[3]。
要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则必须将生态导向的规划理念整合到区域开发的全过程当中,产生多方面共同作用的良性成果[4]。
经过对多个已实施EOD 项目调研,总结出EOD模式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专业化水平要求高。
EOD项目不仅要求在生态治理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还要具备片区综合开发能力,能满足从理念、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开发全周期的一体化实施要求,确保项目高质量建成落地。
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理论评述
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理论评述引言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
社会流动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学家们通过研究社会流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流动理论。
本文将对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理论进行评述,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文化资本理论。
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其核心思想是社会是一个由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流动是社会的一种秩序调整机制,通过产生新的社会角色和职位,使社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流动通常发生在个人中的家庭、教育和职业三个主要社会机构之间。
社会流动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在一个正常运作的社会中,个人将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工作绩效,在不同社会机构中实现流动。
然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解释社会流动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忽视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因素,没有考虑到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对个人社会流动的影响。
此外,该理论也未能解释社会流动过程中的冲突和不稳定性。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流动是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竞争的结果。
根据冲突理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所驱动的。
社会流动被解释为社会阶层之间的力量斗争和资源分配的结果。
冲突理论揭示了社会流动的结构和机制,并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
根据冲突理论,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不平等是导致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流动的机会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
但是,冲突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该理论往往忽视了个人能力和努力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此外,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平等,但没有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3.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关注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资源。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流动往往受到个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影响。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_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_
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边燕杰社会资本是涵义宽泛、内容不确定的学术概念。
本文通过对中国1999年五城市调查资料的分析,以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为视角,建构了关于社会资本构成、来源及作用的理论框架。
借助“春节拜年网”的测量,作者发现:(1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和社会资本总量存在显著差异;(2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专业人员及其他白领阶层拥有优势的社会网络和较高的社会资本积累,小雇主和工人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劣势地位;(3社会资本的优势者,其个人和家庭收入较高,自我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估亦高。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阶级阶层调查研究作者边燕杰,1955年生,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香港九龙。
本文所报告的调查及分析,得到香港政府大学资助局两项研究经费的资助(HKUST6052 98H ,HKUST6007 00H ,李煜协助统计分析和制表,周怡润色了文字,特此致谢。
①Yves Dub é,J .E .Howes ,and D .L .McQueen ,Hous ing and So cialCapital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Canada 's Economic Prospects ,1957.②G lenn Loury ,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 .InP .A .Wallace &A .M .La Mond (eds .,W omen ,M 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 rimination (Lexinton ,M A :Heath ,1977,pp .153—186.社会资本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时髦用语了。
但是,研究者对社会资本概念持不同的理解,也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
我在文中根据社会网络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中国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构成、来源及作用。
家庭社会资本及其相关因素_李宏利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3):283~28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家庭社会资本及其相关因素李宏利张雷(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保定 071002)(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系)摘要家庭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家庭发展研究的重要体现。
儿童发展结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日益引起研究者关注。
该文主要综述了家庭社会资本与儿童发展结果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影响家庭社会资本的因素,以及家庭社会资本影响的可能性结果。
该文也指出家庭社会资本的现有研究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家庭社会资本,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家庭结构,儿童发展。
分类号 B844随着社会资本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引入社会资本理论来研究家庭背景下的发展心理学课题。
家庭社会资本(family social capital)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应用于儿童发展的多种课题,如反社会行为[1]、性冒险(sexual risk-taking)[2,3]、健康行为[4,5]、攻击或欺负行为[6,7]、学业表现与辍学[8~10]、心理社会性调节[6,7,9,11,12]等问题。
本文主要综述国外家庭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变量(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以及个体特征(如自我调节、遗传等)等因素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系;家庭社会资本影响下的发展结果。
最后,本文总结了现有家庭社会资本研究的特点,并指出未来家庭社会资本研究的取向。
1 家庭社会资本的界定社会资本[13]是指建立在信任、规范与互惠等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
家庭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家庭社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家庭收稿日期:2005-04-11通讯作者:李宏利,E-mail: lihongli@ 中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或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是针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进行质与量的评价[1,10,13],这可能是家庭社会资本与亲子沟通或亲子关系、社会支持等变量存在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基于在线品牌社群的实证研究*周志民1; 苏晨汀2; 周南2; 贺和平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深圳 518060; 2.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香港)摘要:在线品牌社群中如何产生E-社会资本?这一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资本课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研究在品牌社群、社会资本、社会互动等理论基础上,根据相关文献提出若干假设,之后采用网络志方法探索了核心构念及其关系,并利用238份运动鞋论坛数据进行PLS方法的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1)E-社会资本由在线信任、互惠规范、成员责任、社群认同构成;(2)在线互动质量导致了E-社会资本的形成,社交临场感和缘份感在其间起到中介作用;(3)在线互动质量受到信息价值和成员共性影响;(4)E-社会资本会促进在线品牌社群承诺。
结论丰富了社会资本和品牌社群文献,并对在线品牌社群营销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E-社会资本;在线品牌社群;形成机制;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Social Capital: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Online Brand Communities Zhou Zhi-min1;Su Chen-ting2;Zhou Nan2;He He-ping1(1.College of Management, Shenzhen University, 518000, China; 2.College of Business, City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Abstract:Can social capital be built in online brand communities? The prior literature didn’t give a powerful explanation to the topic of social capital stemmed from the Internet setting.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brand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several hypotheses according to som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qualitative method of netnography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existence of the key constru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of PLS is used to testify the hypothes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238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online sports shoes forum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E-social capital is composed of online trust, reciprocity norm, obligations and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2) online interaction quality influences E-social capital positively, while their relationship is simultaneously mediated by social presence and sense of yuan; (3) informational value and member similarity influence online interaction quality positively; (4) E-social capital influences online brand community commitment positively. The conclusion enriches the literature of social capital and brand community and suggests the practice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y marketing.Key words:E-social capital; online brand community; formation mechanism; mediating effect0 引言自1977年Bourdieu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以来,社会科学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一直兴盛至今(Adler and Kwon, 2002)。
大量研究探讨了社会资本的内涵(e.g.,Burt, 1992; Lin, 1999)、维度(e.g., 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和形成与作用机理(e.g., Tsai and Ghoshal, 1998),尤其是从人际关系(e.g., Granovetter, 1973)、公司间关系(e.g., Kraatz, 1998)等角度探讨社会资本的资源价值。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在线社群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与他人交流,分享个人经历和观点,形成各类主题(如兴趣、品牌、地域等)的网上人际圈子。
当这些网上圈子成为可带来利益的网上关系资源时,就产生了“E-社会资本”(electronic social capital,即“网上社会资本”)。
在社交网络媒体时代,以品牌为关系纽带的在线品牌社群(online brand community)正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
研究表明,在线品牌社群承诺对品牌承诺(或忠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Jang et al., 2008; Kim et al., 2008),这使得品牌社群营销的重心放在社群承诺的培养上。
如果品牌社群能够为成员带来足够的价值,那么他们就愿意与社群保持长久的关系(Bagozzi and Dholakia, 2006),而在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品牌社群(Muniz and O’Guinn, 2001)当中,基于关系的社会资本能够带来令人满意的信息价值和社交价值(Mathwick et al., 2008)。
由此来看,E-社会资本的培育问题应当为实践在线品牌社群建设的企业所重视。
①尽管在线信任、互惠规范等问题已有较多研究(e.g., Mathwick et al., 2008),但作为这些社会资本维度的集合(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E-社会资本问题,尤其是其形成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同时,鉴于线上与线下的差异,E-社会资本也可能与传统的社会资本有所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0802042);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9041466 - CityU 150709)作者简介:周志民,博士,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教授;苏晨汀,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副教授(A级)、博导;周南,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博导,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贺和平,博士,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
同,原有的一些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
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基于在线品牌社群的背景探讨E-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
其理论价值在于:对比E-社会资本与传统社会资本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丰富品牌社群和社会资本的理论文献;其实践价值在于:找到E-社会资本形成中的关键要素及其逻辑关系,为培养在线品牌社群的E-社会资本提供指南。
本文分为6个部分:首先对品牌社群、社会资本、社会互动等理论作一介绍,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之后根据相关文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概念模型;然后进行研究设计,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接着,展示定性方法(即网络志)的研究结果,以探索核心构念及逻辑关系的存在;之后,展示定量方法(即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研究结果,以调查数据来检验变量关系的强度;最后讨论理论贡献,提出管理意涵,并指出研究局限性和今后方向。
1 理论基础1.1 品牌社群近10年来,品牌社群逐渐成为品牌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e.g., Algesheimer et al., 2005; Bagozzi and Dholakia, 2006; Carlson et al., 2008; McAlexander et al, 2002; Muniz and O’Guinn, 2001; Scarpi, 2010; Schau et al, 2009; Schouten et al, 2007)。
这一新概念综合了消费社群(Boostin, 1976)和品牌关系(Fournier, 1998)理论,指的是一个建立在某一品牌拥护者之间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种非地理意义上的专门化社群(Muniz and O’Guinn, 2001)。
不同于以往的“企业—消费者”传播范式下的品牌概念(如品牌态度、品牌形象、品牌个性、品牌关系等),品牌社群反映的是“消费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与其它社群类似,品牌社群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同类意识、仪式和传统、道德责任感(Muniz and O’Guinn, 2001)。
一项研究(McAlexander et al., 2003)发现,品牌社群和顾客满意都对顾客忠诚有正面影响,品牌社群甚至取代顾客满意成为顾客忠诚的主要驱动因素。
这一观点有别于传统的“满意—忠诚”路径,提出企业亦可通过培养品牌社群来建立顾客品牌忠诚,从而引发了品牌社群领域的研究热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品牌社群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在线品牌社群已成为品牌社群的主流形式。
Wasko和Faraj(2005)将在线社群定义为一个通过计算机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个基于知识共享的自组织、开放系统。
虽然背景环境不同,但在线品牌社群与传统品牌社群在本质上还是相似的(S icilia and Palazón, 2008),即成员之间通过品牌或其它知识共享建立社会关系,从中获取价值。
因此,知识共享、社会关系、社群价值成为了在线品牌社群研究的核心问题(e.g., Dholakia et al., 2006; Wasko and Faraj,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