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之美 练习题及答案二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第12课桥之美练习题及答案二【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谐( ) 点缀( ) 煞风景( ) 孕育(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桥之美的总特征。
举例说明:各自的作用。
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⑴⑵⑶⑷4.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A、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此句说除了造桥工程人员外,画家肯定是见的桥最多的人。
B、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此句说美术工作者没有不喜欢桥的。
C、“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条成语,也叫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误差或错误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此句从具体的桥扩展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的形象”,起到这种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之美!5.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⑵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⑶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 )二、同步解读。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
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甲)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
(乙)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
桥之美2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 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 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 “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体味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
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 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 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 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 体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 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曲。
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 下的流 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 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 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
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 们寻找 快乐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 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 间限定为杨柳刚刚 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 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 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 晓风残月”是 宋人柳永的名句 ,这里说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 魂” ,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 身已够动人,不在 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 了。
பைடு நூலகம்
拓展运用
读短文欣赏,并写成三十字以上的文字
桥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 对称的庑廓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 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风飘落到 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着?
再
见
制作:新疆托克逊县第二中学 高峰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021年人教初中语文八上《12桥之美》2
读一读
注音:
和谐(xié) 点缀(zhuì) 纤(xiān) 细
煞( shà)风景
孕(yùn )育
归纳词语:
◼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美感
◼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史诗
◼ 停止脚步—— 驻足
◼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
乌
镇
苇
丛
上
的
显石 得桥
石 桥
疏与
朗苇
开丛
阔配
合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江
南
乡
间
的
石
桥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小结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风雨桥 画中桥
湖水苍茫 飞瀑流泉
猜 样子像船不是船,永远停在江河畔;
一 火车汽车它能载,光载东西不开船。
猜
(打一建筑物)
吴 冠 中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 出生,中国现代作 家. 江苏省宜兴市 人.是当代在世界 画坛具有巨大影 响的画家.
请欣赏不同类型的桥
江南乡间的石桥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江南乡间的石桥
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作业:
谈谈学习《桥之美》后, 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现实中的桥之美
第三部分: 虚拟中的桥之美 普通意义中的桥之美
议一议
◼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在第四段主 要举了哪些例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桥之美》课件-鲁教版
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 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②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 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 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④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 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课文研讨
朗读课文
作者为了说明桥之美主要 举了哪些例子?所举 的这些 例子为我们展示了四幅画面,
你最欣赏哪一幅,说说理由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1
3
2
4
语言赏析与质疑
• 找出本文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 体会句子的情味。
1. 小组交流。 2. 师生交流。
展示句子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
延伸与拓展
结合选文的四个例子,用课文中的 观点描绘下列图片中自己认为最美 的,美在哪里的?
美在哪里?
1
3
2
4
美在哪里
美在哪里
美在哪里
美在哪里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 课《桥之美》课件-鲁
教版
• 1、整体感知 • 2、课文研讨 • 3、语言赏析与质疑 • 4、延伸拓展
设计者:金沙中学 :徐炳光出在作者的眼中 桥美在哪里? 在作者的眼中桥之所以美并不着重 于桥自身的结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 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桥之美》课文详细解析
《桥之美》课文详细解析“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段析】从俗语写起,引出画家是见桥较多的职业。
【品味】画线句,引用俗语,引出所要描绘的对象,写出画家是见桥较多的职业。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①这句诗出自何处?作者是谁?)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
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段析】指出桥不仅有诗境之美,而且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品味】“总”,这一副词表明作者对桥喜爱的态度。
“桥,多么美!”起到了总领性的作用,引出了画家眼中桥的美:“小桥流水人家”的线条之美;石拱桥自身的形式美;鹊桥的意义美。
“小桥流水人家”,引用古人诗句来说明桥不仅具有诗境之美,而且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段析】写出“我之爱桥”的原因。
第一部分:指出作者爱桥的原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品味】画线句写出“我之爱桥”的原因,也是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②“销魂”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作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12 桥之美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体裁:带说明性的小品。
2、体会文中所说的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3、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查资料,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赏析课文,借助形象,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3、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小品文的自身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与《中国石拱桥》中语言的比较,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介绍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驻(zhù)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四、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课文原文-精选文档
《桥之美》课文原文-精选文档《桥之美》课文原文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但脂.( )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2).人们到此总要驻.( )足欣赏飞瀑.( )流泉。
(3).如果煞.( )它风景。
(4).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 )后顾。
(5).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 )坡。
2.看拼音写字词。
(1).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méi jiè。
(2).仿佛发闷的wěi cóng 做了一次深呼吸。
(3).难怪绘画和shèyǐng 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4).倒影又往往被fúpíng ,杂草刺破。
(5).是险峻的环境yùn yù了桥之生命。
3.仔细看看句中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请改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谐同谱出行与色的乐曲。
( )(2).方、园之间相处和协、得体。
( ) (3).桥下小河里应着桥的倒影。
( )(4).桥上桥下,往反行人,个样船只。
( )【综合练习】认真阅读课文,做以下题目。
1.在下面句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在题后括号内改正。
(1).那纤细的游丝佛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住足欣赏飞瀑流泉。
( )(3).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迭及交错的角色。
( )(4).不宜龙统地提问,不能龙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用文中语句来回答)3.第2自然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4.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风格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明显不同?【拓展练习】一.阅读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经过多年的查证,确认在我国的滇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地区。
12桥之美
12桥之美1、通过与《中国石拱桥》中语言的比较,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设计思路】《桥之美》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即文章先指出在画家的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
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量的描写与抒情又很难把它划归为说明文,可把它作为散文来阅读,其目的是和《中国石拱桥》中的描写作比较,来发现它的粗疏、不够细致和主观感情色彩的淡化,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其发展状况。
桥梁,不仅在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美学上也有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换个角度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在画家的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要求:(1)快速阅读,至少两遍。
(2)查生字的拼音,弄清生词的含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教师引导交流(互动)1、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明确:a、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b、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c、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实用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d、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2、阅读引导,理清说明顺序阅读后交流,讨论并归纳作者的写作思路。
要点提示:(一_三自然段)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
(4_5段)举茅盾故乡乌镇小河上的石桥和其他各种桥梁,说明桥之美。
(6段)列举反面实例来具体说明桥之美的美学原理。
《桥之美》说课稿
《桥之美》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一、解读教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关于教法: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
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桥之美
沃西中学竺根山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大家来谈一谈你们所碰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并描述出它们的特点,再回答你为什么喜欢桥。
二、课文整体把握
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他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例举了四种桥:乌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苏州的宝带桥、广西、云南、贵州的风雨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种桥的图片,然后回答下列提问。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c.说说四种桥各自的独特之处,你喜欢哪一种桥?
d.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C.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江南乡间石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宝带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d.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三、美句赏析
a.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b.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c.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d.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四、分析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画家吴冠中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光与生命力。
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请谈谈你的体会,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