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合集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融合”育人模式探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融合”育人模式探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图1“五融合”育人理念第二,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教育主体相融合。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之间出现错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改革的新图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五融合”育人模式人才培养产教双链深度融合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中,作为教育链上的高职院校,将与产业链中的各行业、企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链接,促使产教合作从表层走向纵深,最终形成全面融合的产教新格局。

最后,能提升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性。

能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力量是影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

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政府经济战略来设置专业,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让社会各主体加入产教协同育人队伍中,实现“四链”的紧密结合。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融合”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一)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一是高职院校要对接地区产业链,组建学校专业群。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确保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学院围绕广西的强首府战略,每年定期开展专业设置调研工作,主动对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及南宁市重点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并分析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采用产业链集群“链条式”组群逻辑,对校内现有专业进行重构,形成10大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以此提高专业资源利用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解决群内专业关联程度和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确保专业群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如2022年学院在专业群布局工作中,结合地区发展热点,新增网络新闻与传播等3个专业,撤销了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等4个专业。

学院通过进一步优化学院专业布局结构,切实提高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匹配度,促使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始终对接地区产业升级需求。

二是增加校企合作数量,打造学校合作品牌。

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策略初探

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策略初探
教育 的内 容 、 法 、 段 、 方 手 规律 、 质 、 性 模式 、 点 以 特 的基本 条 件也 不 注重 改善 和提高 , 学思 想 的错 位 办 直接影 响 了高职 课改 的深人进 行 。
“ 十一 五 ” 期间 中央 财政 将投 入 l O 4 亿元 发展 职 性 高职 院校建设 。 这是 中央 财政 对高 职教 育 的首 次 政 策扶持 。高 职课 改是 高职教 育 发展 的关 键 , 着 随 社会 对人 才需求 的不 断变 化 , 高职 院 校 在课程 和 教
基于就业能力导 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策略初探
李 秀芳
( 锡 商 业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电子 工程 系 , 苏 无 锡 24 5 ) 无 江 1 l3
f 摘
要】当前 高职 教 育 的质 量 问 题 集 中 体现 为人 才培 养 效 果与 市场 需 求 之 间 的 差 异 和 距 离。要 纠 正 这 一 偏
因此 , 高职 教育应 以培 养面 向基层 、 向生 产 、 面 而决定 这 种独 特性 的核 心正 是具有 高 职 面 向服 务 和 管理 第 一线 需要 的高 等技 术 应 用 型人 培养体 系 , 才 为 目标 , 就是本 文所 说 的就业 导 向观 。职业 在 这
教育 特色 的课程 体 系 。因此 , 高职教 育课 程体 系 的 改革与 创新 , 是关 系 到高 职教 育人才 培养 质量 以及
【 收稿 日期】 0 8 0 — 3 2 O — 9 0
二、 高职 院校 课程 改革 的进展及 不足
【 作者简介】 李秀芳( 9 6 ) 女, 1 6 一 , 江苏海安人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讲 师。
7 0
1高职 院校课程 改革概 况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自2020年我校成功申报为广西中职机械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品牌专业以来,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得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中高一体、直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该方案的主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021年3月,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产品导向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证。

按照专家的意见,学校组织老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我校“大平台、强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凸显“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利于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对各个教学环节作了规范的要求,规定了总学时、实践学时、选修课学时、职业资格考证等要求。

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和课时的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而且针对一些专业课实行模块化教学。

一、改革成效通过专业群建设,本专业群基本完成品牌专业发展建设的目标。

到2022年12月,组织老师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

本专业群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22年本专业群人数达到1214人,学生毕业后双证率与就业率均超过98%。

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2%,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

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群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

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中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群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

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一、引言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提出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二、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2. 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于固定,缺乏个性化和实用性。

3.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高职院校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4. 教师水平需要提高:传统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意义1. 适应社会需求:改革与创新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

2. 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与创新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3.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改革与创新能够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1. 更新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培养。

2. 改革教学方式: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4. 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五、案例分析: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经验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他们通过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目前 考试 形 式 以 笔试 为 主 ,笔 试 以闭 卷考 试 为 主 ,开 卷 考试
4 的方 式 进 行 核 算 ,即平 时成 绩 ( 作 业 、课 题 表 现 、 出勤 )占 含 3%,期 中考试 成绩 占3 0,期 末考试 成绩 占4 %。 0 0o / 0 ( )现行 高职教 育 专业课 程考 试制 度 的优 劣 分析 二
体 现在 :
成完善 的考试 管理制 度体 系 。
心 ,需 要 更加 科 学 完备 的考试 评 价体 系 。课 程 考试 不仅 用 于检 查 学 生 的学 习效 果 ,也 用于 检 查教 师 的教 学效 果 。考 试 的 内容 、方 式 、方法 对 教 学活 动 的开 展 和教 学 目标 的实现 具有 很 强 的导 向作 用 ,探讨 课 程 考试 方 法 的改 革 和完 善 ,可改 善 学校 的学 风 教风 ,
学生 考试 成 绩直 接决 定 能否 获 得奖 学 金 ,而 是 否能 拿 到 奖学
金 证 书又关 乎 到能 否获 得 其他 的荣 誉 或 奖励 。这 样 只 能使 教 师为 考试 而教 ,学生 为考试 而学 。
三、高职 教育专 业课 程考试 模式 改革 的思 路
现行考试制度下 ,考 试内容主要 以书本和课 堂教学内容为
现行 考 试 制 度 与高 职教 育 的 培养 目标相 比 ,严 重脱 节 。 主要
1 、传统 的考 试 考核 方式 更 多侧重 考查 学生 对基 生在进入
社 会后 不能 迅速 地进 入职 业角 色 ,更加 缺乏社 会竞争 力 。 2 、考 试形式 单 一
学环 节 所 不 能替 代 的 。课 程改 革 作为 高 等职 业 教育 教学 改革 的 核
从 谈 起 。现行 高职 专 业课 程大 多都 是 采用 任 课教 师 自主命 题 的 形 式 ,甚至 同一 学期 的 同一 门课 程 不 同班 级 使用 不 同的 试题 。不 同 课 程 甚至 同一 课程 试 题没 有统 一 的难 度 标 准 ,而且 由于任 课 教 师 的 因素 ,使得 课 程 的优 秀率 、及 格 率等 有 很大 的差 别 。这就 导 致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高职院校从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

高职院校从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

高职院校从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转变。

从传统的订单班培养模式逐渐转向现代学徒制模式,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一、背景订单班是我国高职教育中一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以生产单位的实际用工需求为依据,由用工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由学校为生产单位培养一批具备特定技能的专业人才。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产单位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但也存在人才培养时间长、学校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就业能力单薄等问题。

二、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从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已初见成效。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企业合作,构建起校企联合培养的机制。

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所需技能;学校提供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学生们通过校企合作,既能够在校学到知识,又可以在企业实践,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们也愿意支持学生选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他们看到了这种培养方式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三、问题与挑战虽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和实施,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导致学生在校和企业中的实践环节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一些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方法和过程安排上还存在不足,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切换,对学生本人的适应能力和自律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

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首先,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培养目标。

过去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

而现在,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该推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不重视。

随着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提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进行个性化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而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多样化和快速的。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变化。

应该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机制。

与企业合作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将其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中,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培养的人才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

最后,应该加强职业教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有高素质的职业教师来推动。

目前,我国职业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等。

要改进这种状况,应该加强职业教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下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下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下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发布时间:2022-12-25T02:24:07.9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8月16期作者:王伟超[导读] 技工院校中,德育教育是人才发展的重点内容王伟超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250014摘要:技工院校中,德育教育是人才发展的重点内容,为实现学生更好就业、创业,需要构建完善的技工院校德育观念,及时优化和拓宽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文章以就业为导向,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人才培养为服务为核心,以就业为重点,这是我国技工院校育人和办学的重点。

现阶段,技工院校的生源少,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最终的毕业难,无法适应企业的基本需求。

加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一、积极创新,构建德育实践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实践观念,要求教师将自身优秀的品德教授给学生,做好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及时将学生的品德信念作为一种有效的行为规范。

如若要想实现知识内化,必须让学生获得极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道德深化的重点内容,这些都是由其本质内容所确定。

基于就业为主的技工院校教育模式,本身也有着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所以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和道德课程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

由于实践的内容包含了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毕业设计等部分,这些都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德育实践的主要途径,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所以,基于技工院校的实践性特点,为确保学生拥有极强的实践体验,还邀请学生从中进行感悟和体验,实现自我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做好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

现阶段,学生大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持怀疑态度,清晰的职业规划能让学生明确的育人目标,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寻找方向,增添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基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基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输送 的农 民工 市场 意 识 、 竞 争 意识 、 工 作 能 力 都 有 所 提高 。通过有 效转 移 , 增 加农 民工 的收入 , 扩 大 民 工 的
视野 . 增 长 民工 的 见识 。 自 1 9 9 5年 以 来 , 在 国 家 商 务 部对 外 承包 商会 的领导 下 . 我 校 与 中 国 建 筑 总 公 司 南 洋公 司 、 新 加坡 人 力 资 源 部 合作 . 对 来 自全 国各 地 赴
节进 行课 程改 革 实践 探索 . 取 得 了

定 的 成 效 .课 程 内容 不 断 优 化 . 的质 量 和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毕 业 生 得
课程 教 学模 式不 断 改进 . 人 才 培 养 到 了用人 单位 的肯定 首先 . 以“ 双 高 ”目 标 为 逻 辑 起 点 . 实施 了 “ 工学结合 . 校企 合 作 ”
高职 教育 要 培养 高素 质 、 高 技 能 专 门人 才 .要 发 挥 引 领 职 业 教 育 的作 用 . 为此 . 我 校 以高 素质 、 高 技 能 的“ 双 高” 标 准 作 为 质 量 定 位 和 培 养 目标 . 并 以此 为 逻 辑 起 点 . 树 立 了 “ 素质 为魂 , 能力 为本 , 厚德强 能 , 全
中 图分 类 号 : G7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5 7 2 7( 2 01 3) 0 2 — 01 5 6 — 03
课 程 是学 校 改革 与发 展 、 提 高 教 育 质量 的关 键 环节 和直 接 载体 . 近年来 . 我 校 紧 紧 抓 住 这 个 核 心 环
台八 模 块 ” 课程体 系; 以能 力 为核 心 , 以职 业 实践 为主 线 , 实施“ 讲训 并重 , 学练结合 , 理 实融合” 的 “ 教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刍议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刍议
尹 明远 高 , 彤 周 灵科 ,
( . 津商 务职业 学 院, 1天 天津 3 0 2 ; . 0 2 1 2 天津 中德 职业 技术 学院 , 天津 3 0 5 ) 0 3 0
摘 要 : 天 津海 河教 育 园 区的 建 设 已成 为 我 国 职 业 教 育 进 行 改 革 探 索 的 重 要 举 措 之 一 , 育硬 件 的投 入 功 效 教
求、 学校层次与人才培养类型 。“ 教育部关 于全 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 ” 教高[ 0 6 1 ( 20 ̄6
号 ) 件 中 明确 提 出 : 大 力 推 行 工 学结 合 , 出实 践 能 力 培 养 , 革 人 才 培 养模 式 。随 着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文 要 突 改
所普通高校 的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在校生 5万余人 , 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 的 3 % , 4 已成为天津市 高等教育
大众 化 的重 要 依 托 和 高 等 院 校 扩 招 的 主要 载体 。那 么 , 何 解 决 大 学 毕 业 生 尤 其 是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的就 如
业 问题 , 已成 为 高 职 教 育 深 化 改 革 不可 缺少 的重 要 一 环 。而 就 业 问 题 并 不 是 孤立 的 问题 , 涉 及 到 社 会 需 它
育 的进一步发展 , 高职院校 目前已经把“ 工学结合”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的重要切入点 , 人
才 培 养模 式 作 为改 革 发 展 的新 突 破 。我 国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支 持 系 统 尚 不 完 善 。在 教 育 层 面 , 我 们 缺 少管 理 体 制 、 员 结 构 、 学 制 度 、 程 体 系 等 方 面 的 支 撑 。首 先 , 部 分 学 校 尚 没 有 专 门 的 管 理 部 人 教 课 大 门 , 理 力 量 比较 薄 弱 , 般 都 由 教学 管理 部 门 附带 。 由于 教 学 管 理 部 门 的 功 能设 定 和 主要 服 务 对 象 是 校 管 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特点
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紧密相 连。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重要性
概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并采用相应的培养 方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重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
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创新
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
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等,结合本土实 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
推广国际化证书课程
推广国际化证书课程,如国际注册会计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使学生获得国际认可 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教学方 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
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同时,还将加强信息技术与教 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VS
技能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帮助学生 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就 业竞争力。
03
CATALOGUE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与行业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委员会
成立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 合。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就业育人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教育创新理论:教育创新理论是指导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基础。

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斯宾塞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等。

这些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包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美国“四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等。

这些理论强调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

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思路,即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包括在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提高教育质量。

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方向,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创新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本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本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结合 自身优势 , 努力探 索适应地 人才培养赢得时间。( 2 ) 加强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两三年 的理 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 2 ) 高职 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教 学对大 学教学是一个考验 ,如何在缩短课时 的基础 上, 保

是 产学研相 结合 的人才培 养模式 , 以生产 与教学 、 科研紧密 证教学要求不 变 , 教 学效果不 降低 , 这成 为开展这 一人才培养
响着这类 院校的进 一步发展。与之 形成 鲜明对比的是, 地方 的 全过程 , 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 院校近 几年发展也 比较迅速 , 但这一 问题并不突 出, 究其
二、 以就业为导 向的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的主要 内涵 鉴于 三本 院校 的实际 , 改革课程体系 , 建立 以理论 教学和 培养模式 的主要 内涵。( 1 ) 重建与调整课程体系。 三本院校既肩
结合 , 实现人才培养 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 向, 模式 的最大挑战。采取研究性 教学或案例教学能够适 应这种要
以培养学 生的综合职业 能力和素质 为核心 , 利用学校和企业共 求, 因为研 究性教学 具有开放性 的特 点 , 能够把教 学引导 到课
同的教育 资源 ,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 的统一 。二是订单 式 堂外 , 学生 的学 习并不是局 限在课 堂上 , 而是充 分利用课余 时
人 才培养模式 , 是用人 单位与培养 单位签订 用人协议 , 双方共 间解 决问题, 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研究性教学需要教 师在 同制 订人才培养 计划 , 充分利用双 方的有利 资源 , 共 同参与 人 重建 课程 体系的基础上 , 选择大包含性、 高 实践性的知识点 , 将 才培 养过程 , 实现预 定的人才 培养 目标 , 最后 由用人单位按 照 课程 中的所有知识重新组合 , 编制出一个个子研究课题 。因此 ,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和完善,未来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
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01
02
03
强调技能培养
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 心,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 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为主
通过实践教学、实验、实 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 操作中掌握技能。
校内实践教学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校外实践教学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 实践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确 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详细描述
该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实 践平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案例三
总结词
国际化、合作办学
详细描述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 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以确保教
学质量。
0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信息化教学
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多媒体、 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
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个性化培养
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针 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一、背景介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该模式的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分层次、分阶段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二、案例介绍1. 案例一:上海市某职业学校与某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将高职院校的一部分课程融入到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完成中职课程的同时,获得高职的部分学分,以便顺利升入高职院校深造。

2. 案例二:广东省某中职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习环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3. 案例三:湖北省某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与高职学校、本科院校之间建立了学分互认机制,使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业后,可以直接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进行学习,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

4. 案例四:江苏省某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5. 案例五:山东省某中职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与政府共同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政府提供补贴和就业岗位,鼓励学生选择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6. 案例六:浙江省某中职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实训基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7. 案例七:福建省某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高职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强化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力量有效整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例如,某高职院校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了与当地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学校还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些举措为该校的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数字经济时代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虚拟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数字经济时代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虚拟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数字经济时代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虚拟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形态业态的新变化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

文章讨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重构了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如何创新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通用管理能力;项目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各行各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1]。

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慕课、在线课程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手段要大力创新,而且对包括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课程体系等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职管理类人才需求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以及项目化、协同管控等管理功能提升[2]。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也要与之相适应。

(一)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1.“无边界”的协同式管理。

传统的企业组织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变成了开放的生态空间和平台。

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合作共赢。

基于此,海尔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发展观,并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理念[3]。

此举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形成了“无边界”的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

2.“去中心”的平台化管理。

数字技术将传统企业从流程驱动、中心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型为高度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等新型组织。

企业运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得到了改变。

数字企业搭建了以产业链电商平台为中心的,集信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