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通论
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简介
❖ 3 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
1确定问题 通过一系列仔细设计的问卷;要求成员提供可 能的解决方案
2每个成员匿名地 独立地完成第一组问卷 3第一组问卷的结果集中在一起编辑 眷写和复制 4每个成员收到一本问卷结果的复制件 5看过结果后;再次请成员提出他们的方案;第一轮的结果
3 2 1决策的理性模型
• 理性模型假定
– 管理者会做出符合逻辑和具有一致性的选择以 实现价值最大化;追求最优解
– 面临的问题是清楚和明白的 – 决策制定者有一个明确 具体的目标 – 知道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和可能产生的结果
Copyright © 2011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
非 程 序
化 决 策
Copyright © 2011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
3 3 3管理者要面对的决策情境
• 确定性
– 由于各种备选方案的预期结果可知;因而决策者能够做 出准确的决策的情境
• 不确定性
– 决策者不确定甚至无法读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 概率估计时的情境
不评价他人意见;数量产生质量;独立思考;补充完善已 有建议
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简介
❖ 2 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在讨论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
群体;依次阐明自己的想法并记录下来 群体开始讨论;搞清楚每个想法并作出评价 每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
管理学通论重点
管通重点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4.计算题5.案例分体第一章:管理P3概念:管理是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P5对象:①人力资源②物力资源③财力资源④信息资源P6性质:①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生产力性质)②社会属性: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
(生产关系手段)③科学性:管理必须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原理和原则以及标准的管理模式、程序和方法。
④艺术性:管理不应有一成不变的原则或模式,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创造、有所灵活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P8管理方法:①行政方法(强制:以权威和服从为基础,属“硬”约束)②经济方法(非强制:不是靠命令和服从来执行管理职能的,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属软约束)③法制方法(强制)④教育方法(非强制)P11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能力: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P22传统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三大观点:①作业理论管理②组织管理理论③劳资双方为实现科学管理来一次心理革命P24现代管理理论(有何帮助):①系统理论:整体最优原理,相互协作原理和环境适应原理。
主张按系统的原理来处理一切管理问题,改变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
②权变理论:将管理看做是环境这个变量的函数,环境变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也要发生变化。
随机应变。
P26管理学特征:①综合性和边缘性②复杂性和实践性③科学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决策P30概念:决策是在内外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对于一定时期内个人或组织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通论》第一篇第一章管理导论[学习目的与重点]理解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明确管理的性质、职能和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认识管理学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的性质、职能、管理者的技能及管理学的特征等内容。
一、管理的产生、发展与对象1、管理的定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但决不是独立存在的。
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人类懂得管理的作用,掌握管理的本领,享受管理的好处,可以说由来已久。
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群居群猎时起,就知道“合群”抵御危险、征服自然,这种“合群”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的作用。
“合群”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
可以说,有人类就有组织。
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调,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3、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二、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1、管理的性质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社会属性: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2、管理职能①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和维护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管理学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 集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的管理。”(周三多、陈传明等),也有认 为“管理学研究各类组织,各种管理活动中的共性的和基础性的问题” (张玉利),但是多数研究管理的学者并没有给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进 行明确地界定。这或许是因为管理活动千头万绪,涉及的领域太多、 范围太广,因而给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从管理学的产生和管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来界定管理学的研究 对象虽然不是很科学和准确,但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管理的性质与原则
1. 管理性质: 管理活动具有以下性质:客观性、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的客观性。管理的客观性主要表象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离 不开组织,也就离不开管理。第二,管理广泛存在于一切国家的一切组织。 (2)管理的二重性。一切共同劳动都需要管理,管理劳动也是生产力。同时,管 理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管理的性 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3)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活动具有客观规律和原则。从表面上看,管理活动是管 理者对自身行为管理和对被管理者行为管理的总和,也可以说是管理者或被管理者 的在组织框架内的一种工作态度或一种生活方式,但实质上是发现和认识人类欲望、 情感、体力和脑力等在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释放的程度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4)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来自于管理的实践。管理工作所追求的是有限 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管理活动过程不是一个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 根据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 2、强调管理的监督作用。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 在其所《管理学》(第9版)将管理定义为:“管理通过 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协调与监督并举、效率与效果凸显了企业管理的实质。所 谓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也就是指“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因为企业管理者需要使 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稀缺资源,因此,这些资源 必须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是企业管理者的应担的责任。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 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管理者必须既 注重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要注重完成目标的效率。
管理学通论上篇重点知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通论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计算(决策树、盈亏平衡点、线性规划、网络图)4、论述5、案例分析第一章管理导论第一节管理的产生、发展与现象1、管理:是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理解这一定义需把握:(1)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即对组织中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予以实现。
(2)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的基础是组织(4)管理是一种动态创造性活动第二节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1、管理的性质(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性)①自然属性:也叫管理的生产力性质,它是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②社会属性:也叫管理的生产关系性质,它是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
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①科学性:管理必须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原理和原则以及标准的管理模式、程序和方法。
②艺术性:管理不应有一成不变的原则或模式,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所创造、有所灵活的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告诉我们,管理活动的开展首先要遵从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按一定的管理原则和标准的管理模式办事,但对于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管理的基本方法(作为管理的方法,直接具体的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1)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利为依据,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
特点:①强制性;②范围性;③速效性(2)经济方法:指以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基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
特点:①非强制性;②利益性;③关联性(3)法制方法: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依法管理,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张中华 管理学通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件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型管理转变。
• (二)从行政官员管理向专家管理转变 • (三)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四)从着重对物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 的管理转变 • (五)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转变 • (六)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第三章 管理环境
• 福特的贡献: • 单工序动作研究 → 整个企业生产过程 的生产效率 • 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汽车流水生产线 • 产品系列化 → 减少产品类型、以便实 行大量生产 • 零件规格化→提高互换性
• 工厂专业化 → 不同零件分别由专门的 工厂或车间制造 • 机器及工具专用化 → 以提高工作效率, 并为自动化打下基础 • 作业专门化→反复同一工种
• 二、管理者 • (一)含义 • 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 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 组织目标的目的。 • (二)管理角色 • 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 人际关系:挂名首脑 、 领导者 、 联络者。 • 信息传递:监听者 、传播者 、 发言 人。 • 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 源分配者 、 谈判者。
• (一)思想创新 • 传统管理——资源稀缺 投资收益递减 • 信息时代管理——知识无限性 投资收益递 增 • (二)经营目标创新 •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 2、以公司市值代替市场份额 • 3、经营战略创新 • 4、生产系统创新 • 5、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 我国管理思想的发 展 • 一、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多数人
社会精英
中间层
• (三)双因素理论 • 美· 赫次伯格 1959《工作与激励》 • 1、保健因素 • 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 系、 与同事的关系、 与下级的关系、工 资、个人安全、工作条件地位
中南财大管通重点
管理学通论重点黄兰萍老师*仅供参考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要点+展开)、填空、计算(决策树、网络图)、案例分析(结合问题+相关理论\概念+具体看法\措施等等)重点:管理导论P3管理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P5管理的对象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包括组织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1人力,最主要的管理对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智慧和潜力。
2物力,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物资技术基础,3财力,其他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4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情报,资料和数据P6管理的性质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也叫管理的生产力性质,它是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组只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社会属性也叫管理的生产关系性质,它是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持和巩固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2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指管理必须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艺术性是指管理不应有一成不变的原则或模式,应灵活的开展各管理活动P8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重点)1行政方法,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行政权力为依据,按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的方法。
特点1强制性,它以权威和服从为依据,属于硬约束,2范围性,他只在所属的行政系统范围内发挥作用,3速效性它所产生的效果快于其他方法2经济方法,是指一人的物质利益为基础,按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执行管理职能完成管理任务的方法。
特点1非强制性,不是靠命令和服从,而是遵循经济规律,软约束2利益性,主要是用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来引导被管理者3关联性它必须与其它方法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单独的使用经济手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3法制方法,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进行管理,强制性,硬约束,要健全法律体系,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有法必依4教育方法,按照一定目的,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以改变被管理者的行为,执行管理职能。
管理学通论重点
管理学通论重点第一章:
管理的概念、特点、对象、重要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
管理的方法
管理者的技能和时间分布(课本P13)
管理的环境(重点是具体环境)
第二章:
泰勒的科学管理观点
梅奥的一般管理理论内容
权变理论
未来管理要探索的问题
管理学的特征
第三章: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决策内容(重点:程序&非程序、战略&战术)
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决策原则
定性的决策方法
决策树
风险性决策含义
非确定型决策的标准
第四章:
计划的特点、种类
影响计划的主要因素
目标管理(概念、特点)
滚动计划方法
盈亏平衡点的计算
网络计划图及计算
第五章:
组织的分类
组织设计的原则、影响因素
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的适用范围
管理幅度概念及影响因素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影响集权的因素
组织变革的概念、阻力以及如何克服
组织文化的概念构成
第六章:
领导的概念
领导者的影响力及类型、影响因素
领导理论(重点:管理方格理论、PM、权变理论中菲德勒模型、生命周期)
第七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间关系
激励的定义
X理论和Y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强化理论
激励的方法(三种大的分类)
沟通的七个环节
沟通类型
组织沟通的方式
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如何克服
第八章:
控制的概念
有效控制的基础及影响因素
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管理学通论复习资料
1)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西蒙。
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3)系统管理学派。
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
它提出,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职权与非职权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沟通,控制,激励,创新3管理的跨度与理论层次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一个组织,其管理层次的多少,一般是根据组织的工作量大小和组织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工作量较大且规模较大,其管理层次可多些,反之管理层次就比较少。
管理幅度x管理层次=组织规模。
管理幅度的大小与层次数目多寡成反比例关系4激励理论—-1);3);4); 5)--(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中占重要作用) (P46):1)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基本论点:(1)人是有需要的(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3)未满足的需要起激励作用(高级)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社会需要--(低级)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需要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简单明了,得到普遍认可,但缺乏实证基础。
2)期望理论(弗鲁姆):激励效果= 期望值*关联值*效价3)公平理论:结论:1、在大多数工作环境中,报酬过高带来的不公平看来对行为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管理学通论
第一章小结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其核心是协调,即对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
管理的基础是组织,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对象包括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
3.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4.为合理利用组织资源,必须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如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制方法和教育方法。
5.管理的所有职能都是通过管理者来实现的,管理者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之分,也有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之分。
管理者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和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者一方面要合理扮演其角色,即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以不同的角色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合理分配管理的时间。
此外,管理者应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
6.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由此决定了管理学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
7.管理学经历了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两大阶段,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观点,如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和组织文化理论等。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未来管理学必须研究管理全球化问题、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8.学习管理学要灵活利用观察总结法、归纳比较法、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第二章小结1.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环境总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组织要抓住环境提供的机会,规避环境带来的风险,就必须了解环境的类型,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环境。
2.企业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明确区域性的贸易联盟的分布和特色,理解全球贸易机制及其规则,并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方法参与国际经营,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组建跨国公司等直接对外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
3.所有参与国际经营的企业必须进行跨文化研究,以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制定适宜的国际经营战略。
管理学通论知识整理
目录知识点1 四个职能之间的关系(罗宾斯、贝特曼: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知识点2 什么是管理知识点3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知识点4 霍桑实验的内容(梅奥)知识点5 决策过程知识点6 战略环境分析(SWOT分析)知识点7 设定目标知识点8 组织设计的六大要素知识点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知识点10 公平理论(亚当斯)知识点11 管理环境知识点1 四个职能之间的关系(罗宾斯、贝特曼: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知识点2 什么是管理管理——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的过程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做这些工作任务从而帮助组织达到既定目标效率——关注的是方法,即有效地使用人员、资金和设备管理概念的代表性观点1、管理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泰罗2、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3、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西蒙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
——毛泽东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彼得·德鲁克8、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9、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管理的特点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中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管理的两重性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同合理的组织生产力,科学的组合生产要素相联系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社会属性:同一定的社会制度,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管理学通论》word版
第一章 管理导论1、管理的定义:是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管理的特征:核心在于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的目标;基础是组织;是动态的创造性活动3、管理的对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1、管理的性质:①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社会属性: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
产生原因:它管理的生产过程自身就具有二重性。
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2、管理职能: ①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和维护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②具体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制方法、教育方法1、管理者的定义:指拥有组织合法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的分类:按管理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按管理领域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2、管理者的技能:①技能分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组织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②技能结构:基层管理者注重技术技能,高层管理者注重概念技能3、管理者的时间分布:①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高层领导时间主要用于组织工作和计划工作;基层管理者主要用于领导工作。
②成功管理者(网络联系)与有效管理者(沟通)的时间分布:① 传统管理(决策、计划、控制)②沟通(信息交流和文书的处理)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罚、调解冲突、人员培训和配备)④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外界交往); 管理者的选任途径:内升制---较快适应工作;对组织成员激励作用;手续简便费用低/已形成近亲繁殖;容易犯任人唯亲错误;范围受限,难以选任高素质人才。
外求制----范围大;可带来新的思想观念,促进变革;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对选任者素质难以准确度量;费用高;不利于组织内部成员士气的鼓舞。
管理学通论
。
•
• • • • • • • • •
管理特点:管理从劳动中分离,管理内部开始分工, □ 管理特点:管理从劳动中分离,管理内部开始分工, 管理思想开始出现. 管理思想开始出现 1.2.3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由经验走向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 科学。 科学。 1、管理内容极为丰富,含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军事管 、管理内容极为丰富,含经济管理、行政管理、 法制管理、公共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理、法制管理、公共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2、管理特征 、 计算机等数理学科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 计算机等数理学科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科学的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 科学的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管理进一步同劳动分离,管理内部分工日益精细。 □ 管理进一步同劳动分离,管理内部分工日益精细。 1.3 管理的对象 指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含组织的人、 物等。 指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含组织的人、财、物等。 1.3.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管理人力资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管理人力资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调 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 1.3.2 物力资源 • 管理物力资源的目的就是要对各种物质资源进行优化 配置,充分利用各种物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配置,充分利用各种物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 1.3.3 财力资源 • 管理财力资源的目的就是要财尽其用, 管理财力资源的目的就是要财尽其用,保证资产的保 值和增值。 值和增值。 • 1.3.4 信息资源 • 管理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准确、 管理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准确、及时的处理 和利用各种信息,建立一个高效的、 和利用各种信息,建立一个高效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反馈 系统,最大限度地为各项管理工作服务。 系统,最大限度地为各项管理工作服务。
管理学通论简介
《管理学》简介本书是一本公认的优秀管理学教科书,被美国800多所大学和学院选作教材,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欢迎。
全书以管理过程为框架,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基本管理职能,对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博采众长,荟萃了90年代以来管理学各个领域所有重要的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对管理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战略管理和企业家精神、组织和职务的设计、组织行为的基础、领导理论和沟通,以及人际关系技能的讨论,更是取材丰富、分析透彻、见解独到而精辟。
不仅如此,作者还颇具匠心地设计了多种管理两难问题主题框,引入了自我测评和快速反应练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编入了大量的精彩案例。
从而使本书既适用于教学和培训,又适用于各类管理人员自学。
本书的读者君极为广泛,不仅适用于全国各经济管理院校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MBA教学,而且适用于各类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以及社会自学者作为必读参考书。
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对管理的真知灼见和改善自身能力的有效指南。
作者简介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曾经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任教于布拉斯加大学、康科迪亚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以及圣迭戈州立大学。
教学之余,罗宾斯博士还积极参加世界教师田径比赛。
在1993年中,他打破并平了室内55米、60米和200米跑的世界记录。
他目前是美国50岁~54岁年龄段的全国短跑冠军。
《管理学》目录Ⅰ篇绪论1章管理与组织导论谁是管理者什么是管理管理者做什么什么是组织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本章小结思考题2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管理的历史背景科学管理一般行为管理理论管理的数量方法理解组织的行为当前的趋势和问题本章小结思考题Ⅱ篇3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组织文化环境本章小结思考题4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谁是所有者你持有怎样的全球观理解全球管理组织如何走向全球化在全球环境中进行管理是否会由您担任全球性职务本章小结思考题5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管理的“绿色化”管理道德最后的思考本章小结思考题创业单元Ⅲ篇计划6章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决策制定过程决策的普遍性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本章小结思考题7章计划的基础什么是计划工作为什么管理者要制定计划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本章小结思考题8章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战略管理的过程组织战略的类型本章小结思考题9章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评估环境的技术分配资源的技术现代计划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创业单元Ⅳ篇组织10章组织结构与设计11章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12章人力资源管理13章变革与创新管理Ⅴ篇领导14章行为的基础15章理解群体与团队16章激励员工17章领导Ⅵ篇控制18章控制的基础19章作业及价值链管理20章控制组织绩效。
管理学通论详细版
在现代商业经营环境中,管理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企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管理水平。
管理学通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领导力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管理学通论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一、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职能划分、权力层级、协调机制、沟通方式等因素。
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和协调,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持续发展。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企业最基本的管
理活动之一,它涉及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
在制定战略计划时,企业需要考虑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内部资源、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为企业的未来方向提供指引。
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企业实现商业成
功的关键。
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产
品策划、产品推广、销售渠道建设等多个环节。
在实施市场营销策略时,企业需要考虑
到产品定位、受众群体、竞争对手等因素,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预算,确保活动
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中至关
重要的一环。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工作,以保证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空间。
五、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企业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的能力和素质。
优秀的企业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
第一章管理学通论
特征活动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 律文件。 实际从事所有有下级 பைடு நூலகம்与的活动。 发感谢信,从事其他 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 动。 阅读期刊报告,保持 私人接触。
3.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 面 4.监听者
5.传播者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 打电话的方式传达信 息。
角色
6.发言人
描述
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 行动、结果等信息;作为组织所在产 业方面的专家。 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 方案、发起变革,监督某些方案的策 划。
在主要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调度、查询、授权, 从事涉及预算的各种 活动和安排下级的工 作。 参与工会进行合同谈 判。
管理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
概念性技能(Conceptual Skill)
包含着一系列的能力,包括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想的能力,能够 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把一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能力,以及能 够识别在某一个领域的决策对其他领域将产生何种影响的能力。概念性 技能主要表现为创新与变革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驾御全 局的能力。
第一节
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管理的产生 • 管理的定义 • 管理的内涵和本质
管理的萌芽
人类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样的活动,至 少在六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在人类早期的管理实践中, 我们能看出当时管理思想的萌芽: 1)古埃及建造一座金字塔需要动用十万人连续干 二十年。谁来负责分工、安排计划、给每个人分派任务? 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的万里长城的建造。 2)《圣经》中有涉及到管理理念的记载。 3)罗马天主教会早在公元二世纪就建立了五个层 级的组织结构:社区教士、主教、大主教、枢机主教和 教皇。在近2000年的发展中,这种结构基本上没有变 化。
管理学通论重点版
管理学通论管理导论1.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目标和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职能两个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和维护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具体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管理对象: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4.科学性: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定,并通过总结规律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原理和原则以及标准的管理模式,程序,方法。
基本方法:行政,经济,法制,教育。
艺术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应一成不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所创造。
5.管理者拥有组织合法权利并以这些权利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职能技术职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6.环境一般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技术,自然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公众压力集团7.科学管理理论:主张将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标准和制度取代经验和习惯。
(意义:改变了管理的发展历史,标志着管理科学的形成)一般管理理论:跳出科学管理只研究企业内部生产的局限,从组织高层研究管理的一般原理与原则。
(使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化)8.管理学的特征:综合性和边缘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社会性。
决策1.决策是基于组织的使命,在内外环境条件约束下,对一定时间内组织发展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具有普遍性)2.影响因素:决策人,决策环境,决策信息。
3.程序化决策:涉及经常重复的例行事务,能按一定的制度,程序,方法处理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与尚未新出现的,其结构尚未被认识的一次性,突发事件有关,无常规可循而必须按非程序化方法进行处理的决策。
4.战略决策:与组织生存有关,确定今后发展方向而具有全局性,重大性的决策。
战术决策:在战略决策指导下,针对实现战略决策目标过程中的方式手段和资源等具体问题的决策业务决策:为实现战术决策,提高业务工作效果而对日常业务工作所做的决策。
【免费下载】管理学通论知识整理
管理学通论 名词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决策是在内外环境的约束下,对于一定时期内个人或组织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组织资源所作的配置和调度安排。
组织工作,根据组织的目标,将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加以适当的划分和归类,设立必要的部门,委派适当的人员,赋予适当的职责,授予相应的权力,分工负责并进行协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领导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领导者指挥、协调、激励个体、群体或组织,实现期望目标的活动过程。
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也即信息交流。
控制:是按照预定标准,通过信息流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督和调整,使之按计划进行,并趋近目标(标准)状态的活动过程。
管理者是指拥有组织合法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机构或力量。
集体决策又称群众决策,是指由多个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进行决策,该决策小组对决策的后果负责的决策方式。
人际技能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理解、激励他人,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程序化决策是指涉及经常重复发生的例行性事物,能按一定的制度、方法和标准予以处理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与某些新出现的、其结构尚未被认识的一次性、突发性事件有关,无常规可循而必须按非程序化方法进行处理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掌握准确、可靠、可衡量的信息时,能够确切地知道决策的目标以及每一个备选方案的结果,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对各个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的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指当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影响备选方案的环境因素又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时,决策者无法得知各种自然状况发生的概率和肯定的结果,这样的决策问题被称做非确定型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特征: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多样化;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资源。
管理的对象:1.人力资源 2.物力资源3.财力资源4.信息资源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 社会属性----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管理原理和原则,按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办事。
)艺术性(管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管理的职能:基本职能(一般职能是指由协作劳动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
特殊职能是由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产生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与具体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利为依据,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以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为基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物质利益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法制方法(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依法管理,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数量分析法(指的是建立在现代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一系数数量分析决策方法,如博弈论、投入产出论、线性规划等。
)管理者:指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技能可分为三类: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或思维技能管理者的选任:(一)内升制1、优点:选任者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对组织成员起一定的激励作用;选任的手续简便,费用较低;对选任者可以进行较长时期地考察,时间上比较充裕。
2、缺点:易形成近亲繁殖,不利于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容易受内部关系网的制约,造成任人唯亲,不能任人唯贤;受组织现有人才的制约。
(二)外求制1、优点:备选对象广泛,可求人才多可为组织带来新观念和新思想,有利于增强组织的活力;可摆脱组织关系网的约束。
2、缺点:了解选任者的时间有限,对其素质难以进行准确地度量;费用比较高;不利于调动组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环境的定义:是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机构和力量。
环境有两个基本的特征:1、环境的变动性2、环境的机会与风险并存按照对管理过程影响程度划分:一般环境。
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
具体环境。
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会集团。
环境的竞争性分析:现有竞争对手分析,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顾客分析,供应商分析管理学就是指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二.企业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泰罗,主要观点: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效率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经验方法,科学挑选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差别计件付酬制,例外原则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主要观点:企业的六大职能: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十四项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对等;(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员工报酬; (8)集权;(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 (12)人员稳定;(13)主动性和创造性;(14)团结合作;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科层组织理论(韦伯,职责分配:按目标分解活动,活动即职责;权力授予:按职责授权,严格限制;人才聘用:符合条件,量才用人)近代管理理论:一般组织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梅奥,梅奥与霍桑实验,主要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当代管理理论:决策理论 (西蒙,主要观点: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 ;满意原则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有时必须集权,有时需要分权)管理过程理论(孔茨,基本观点是试图将各理论派别的理论综合起来,统一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范畴,将其视为相互联系的管理过程,并进行研究。
)未来管理理论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管理全球化问题;跨文化研究问题;管理道德问题;管理的变革与创新问题,知识管理问题决策:是按组织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内外条件的约束下,对多个可行的行为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并执行选择结果的管理活动特征:目的性、选择性、风险性、探索性、普遍性影响因素:环境,信息,过去的政策,组织文化,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性质,可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2、按决策的重要性,可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3、按决策信息的确定性程度,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博弈型决策4、按决策的序贯性,可将决策分为静态决策、动态决策决策的原则:1.满意原则(理性假设、有限理性、直觉 )2.整体优化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应变原则5.集体决策原则 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决策程序:诊断问题并确定决策目标;制定备选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方案的实施和追踪集体决策的优点:1、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2、具有较好的执行性3、更富于创造性;缺点:1、决策的时间较长2、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组织资源所作的配置和调度安排。
特点:1.计划着眼于组织的未来2.计划的实质是要保证组织行动的有序性3.计划的本质是要经济地使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计划的类型 : 按重要性可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按时间可分为: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完成的计划职能:高层----长期计划、战略计划、总体计划、指导性计划;中层----中期计划、职能部门计划;基层----短期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具体计划计划的影响因素: 组织的规模和管理层次 (大规模组织的计划种类比小规模组织多;高层多制定指导性战略计划,而中基层多制定具体的或作业计划。
)组织的生命周期 (形成期:指导性计划;成长期:短期的具体计划;成熟期:长期的具体计划;衰退期:短期的指导计划)环境的不确定性(简单稳定环境:长期具体计划; 复杂动态环境:短期指导性计划) 未来的许诺(未来的许诺越大:长期的指导性计划;未来的许诺越小:短期的具体计划。
)组织文化(手段倾向型:侧重于具体计划; 结果倾向型:侧重于指导性计划 )目标管理是根据企业总目标,自上而下共同确定分目标,并定期检查和考评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特点:既强调工作成果,又重视人的作用;重视系统方法,强调目标体系;重视民主管理,强调职工参与计划工作的方法:滚动计划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计算见书本)滚动计划法: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滚动顺延,把近期计划和长远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滚动计划法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长期计划的编制,也可用于年度和短期计划。
滚动计划法的优点:1保持计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2提高计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3能把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紧密衔接,既有利于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又有利于完成近期任务。
组织的特征: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2、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员组成的。
3、所有的组织都发展出一些结构。
组织的分类:按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划分(1、独立组织2、非独立组织)按组织的运行机理可以分为1)、机械式组织(特点:严格的层级关系;固定的职责;高度的正规化;正式沟通为主;集权)2)、有机式组织(特点:合作性关系;灵活的职责;低度的正规化;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结合;分权)组织设计的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责权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明确企业目标;确定业务工作内容;确定管理组织结构;规定职责权限;确定管理和业务工作程序;选配工作人员。
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战略,技术,环境,规模与组织所处的阶段管理组织形式:直线―职能制(优点:统一指挥,发挥专业优势。
缺点:职能部门横向联系差。
适用范围:中小型企业及产品比较单一、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企业。
事业部制(事业部制的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的管理组织形式;优点:1、企业最高管理层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的战略决策的长远规划。
2、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
3、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有利于大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缺点:1、职能部门重复设置,增加了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
2、各事业部的横向协调差,易产生本位主义。
3、如果公司总部控制不力,独立的事业部可能向“小公司”发展;适用范围:品种多样化、市场环境变化快的大型企业)矩阵制(优点:1、灵活性、适应性强。
2、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3、每个工作人员的整体观念得到加强,有利于项目小组任务的完成。
缺点:1、稳定性差。
2、当条块发生矛盾时,处于双重领导下的项目组成员会面临两难的困境。
适用范围:技术发展迅速、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的特点的企业。
一般企业中的科研、新产品开发、规划工作等也可运用这种形式。
)管理幅度:指一个行政主管所能直接而有效领导的下属人员的数量组织变革:指的是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内部情况等方面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并且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过程或者说结果。
推动变革两大力量 (原因):外部力量(市场竞争、政府法律和条例、技术进步、经济因素)内部力量(重新制定或修订战略、目标调整、结构改变、新设备的引进、规模、新业务、管理者)组织变革的形式: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自上而下的变革与自下而上的变革企业文化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实践性,可塑性企业文化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精神层文化领导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领导者指挥、协调、激励个体、群体或组织,实现期望目标的活动过程。
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有效地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或行为的能力。
领导者的影响力分类:1、权力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形成的基础:奖励、惩罚、法定2、自然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品格、才能、知识、感情领导理论: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行为理论:四分化,方格理论,PM行为理论(重点)权变理论:菲德勒模式,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三个环境因素:上下级关系,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需要是行为的根源和原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求足之愿;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它引起行为并维持行为指向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