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实词1. 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
2. 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中的一个词往往具有多个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走”可以表示“跑”,也可以表示“走路”。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其词性或用法。
如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等。
例如,“兵”可以表示“兵器”,也可以表示“用兵”。
4. 通假字:文言文中,一些字可以通用,有多个替代字。
例如,“不”通“否”,“已”通“以”等。
5.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老师”在古代指“教师”,现代则更多指对有经验的教师的尊称。
二、虚词1.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辅助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位置对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有重要作用。
2. 常见虚词:如“之”、“乎”、“于”、“乃”、“其”、“也”、“矣”、“焉”、“耳”、“则”等。
3. 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语境来判断。
例如,“之”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乎”可以表示疑问,“于”可以表示位置等。
4. 虚词的辨析:文言文中的虚词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但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例如,“乎”和“于”都可以表示位置,但“乎”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于”则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具体的地方。
三、句式1. 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省略句: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可以根据上下文省略。
例如,“我”可以省略,只用“行”表示主语。
3.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位置可以颠倒,形成倒装。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必有我师焉”就是倒装句。
4.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者”、“也”等词来表示。
例如,“孔子者,大圣人也。
初中文言文语法
初中文言文语法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句:吾之家在山下。
改写:我的家在山下。
2、用作连词: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其修饰语之间的关系。
例句:君子之交淡如水。
改写: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如水。
3、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极其”等。
例句:此言之不预也,自明之矣。
改写:这话非常不可预料,自己就能看出来了。
二、乎1、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句:君子何不慕乎?改写:君子为什么不崇拜呢?2、用作介词:表示方向、位置、状态等。
例句:乘舟之日,焉得不想?改写:乘船的时候,怎么可能不想呢?3、用作叹词:表示惊叹、感叹。
例句:乎哉!吾道一以贯之。
改写:哎呀!我的道路一直如一。
三、其1、用作代词:表示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其人已逝,不可复见。
改写:那个人已经去世了,再也见不到了。
2、用作连词: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其修饰语之间的关系。
例句:其貌不扬,实乃大英雄。
改写:虽然长相平凡,但实际上是个大英雄。
3、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等。
例句:其勇非常,敢于直言。
改写:他非常勇敢,敢于直言。
四、而1、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成分,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知不同也。
改写: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他们的认知不同。
2、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加”、“更为”等。
例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改写:有些人虽然有君子的品质,但缺乏仁爱之心。
3、用作助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句:是故君子而不狂也。
改写:所以说,君子是不会放肆的。
代词可以代替人、物或事情。
在代替人时通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或“他们”,代替物或事情时使用“它”或“它们”。
例如,“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代词也可以用作结构助词,表示定语的标志。
它出现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以译为“的”,但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物外之趣:的。
”另外,代词还可以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1.之zhī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贫者自南海还《为学》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魏武闻之左右采之(代荇菜)急往观之③结构助词,的君之病在肌肤嗟来之食《乐羊子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为我吊望诸君之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堤畔之草《西湖二》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人之立志《为学》以子之不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⑤音节助词,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凑足一个音节,无实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顷之,又有曳杖者从山中来者《峡江寺飞泉亭记》⑥……的样子岈然洼然《始得西山宴游记》⑦助词,可译为“以”局促一室之内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2.乎①介词,相当“于”游于是乎始出乎其性②语气词,可译为“吗”“呢”此何遽不为福乎等死,死国可乎③形容词词尾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代人,物,事,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4. 夫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5. 其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日与其徒上高山(我的)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②指示代词,这,那父利其然而(这种)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道(那里)③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也许)《峡江寺飞泉亭记》例句:其(莫非、难道)亦欲推其(代黄羲之)事,以勉其(那些)学者邪? 《墨池记》6.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而不知其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上枢密韩太尉书》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偏正关系久而不怠焉《为学》漫漫而游呼尔而与之③顺承连词,可不译卧而梦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觉而起,起而归至则披草而坐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上枢密韩太尉书》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墨池记》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⑨表假设,如果人而不知,与木何异《神灭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7. 以:①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以弱为强者(从、由)《隆中对》以告富者《为学》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不足以激发其志气(用来)《上枢密韩太尉书》以钱覆其口(用)《卖油翁》将以攻宋(用)《公输盘》将以治其文(用来)《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工之侨以归《工之侨献琴》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以临于溪(因为)《墨池记》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以我酌油知之(凭借、根据)《卖油翁》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靠、凭借)《墨池记》何以战(靠、凭借)《曹刿论战》然文不可以学而能(靠、凭借)《上枢密韩太尉书》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④连词,表顺承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来)《隆中对》以光先帝遗德(来)《出师表》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书六字以揭之(来)《墨池记》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8. 岂:①是否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②难道岂信然邪《墨池记》岂其学不如彼邪《墨池记》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9. 则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则施施而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②副词,那么则凡数州之土壤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则其所能《墨池记》②连词,表假设,若,如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10. 然①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地” “……的样子”满座寂然《口技》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岈然洼然《始得西山宴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②但是,然而,可是(转折连词)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公输》然往来观之《黔之驴》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然幸得赐归待选《送东阳马生序》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墨池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认为)是、对,是这样(判断动词)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④这样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⑤那么(语气词)然,胡不已乎《公输》11. 于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书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墨池记》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2. 乃①副词,才中表亲戚乃通②副词,于是,就是,便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③是此乃英雄也13. 故①因此,所以故虽有名马《马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五月渡泸《出师表》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故决然舍去《上枢密韩太尉书因屏人曰《隆中对》②原因,缘故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③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初中文言文虚词“自”的用法和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自”的用法和例句
1.代词,自己,自我;本身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自以为大有所益。
公亦以此自矜。
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太守自谓也。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忌不自信,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
不宜妄自菲薄,
猥自枉屈,
陛下亦宜自谋,
上自劳军。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手自笔录,亲手抄录,
2.介词,由;从
自李唐来,自,(自)从。
有朋自远方来,
屠自后断其股,自:从。
自钱孔入,
自康乐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
自此,冀之南,
3.介词,在;于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从。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
4.连词,假如,苟。
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
5.连词,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初中常用11个虚词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实词1、故:1、事故;2、原因,缘故;3、副词,故意;4、老的,旧的,原来的;5、通“固”。
本来;6、因此,所以;2、知:1、知道,懂得;2、认识,识别;3、了解,赏识;4、通“智”。
聪明,智慧;3、观:1、看;2、观察,考察;3、观赏;4、认识,看法;4、期:1、约定;2、期限;3、要求,期望;4、及,到;5、亡:1、逃跑,逃亡;2、丢失,失去;3、消亡,灭亡;4、死亡;5、通“无”。
没有;6、即:1、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2、副词。
立即,马上;3、就是;4、连词。
假如,如果;5、连词。
即使;7、去:1、离去,离开;2、距离;3、过去的;4、除去,去掉;5、前往,到......;8、若:1、像,好像;2、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3、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4、连词。
假如,如果;5、及,比得上;9、已:1、停止;2、完毕,完了;3、已经;4、罢了,算了;5、通“以”。
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6、语气词。
同“矣”;10、闻:1、听见;2、知道,懂得;3、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4、闻名,著称;5、传说,事迹;11、妙:1、美好,美妙;2、巧妙,奇妙;3、微小,细小;4、通“渺”。
深远,远;12、毕:1、终止,结束;2、完全,全部;3、竭尽;13、敌:1、仇敌,敌人;2、抵抗,抵挡;3、相当,匹敌;4、进攻,攻击;14、当:1、对着,面对;2、担当,充当;3、挡住,抵挡;4、应当,应当;15、绝:1、断绝;2、停止,中断;3、横渡,越过;4、高超,绝妙;5、极,非常;16、穷:1、穷尽,完结;2、生活困难,贫穷;3、走到头;4、走投无路,困窘;17、属:【shǔ】1、类;2、部属;3、隶属,归属;【zhǔ】:1、连接,跟随;2、通“嘱”。
嘱托;3、请,劝清;18、顾:1、回头看;2、看;3、看望,拜访;4、关心,照顾;5、顾虑;19、奇:1、奇特,罕见,不寻常;2、卓越的,有特殊本领的;3、出乎意料,变幻莫测;4、看重,认为奇异;20、往:1、去,前去;2、过去,从前;3、以后,将来;【往往】:1、处处;2、常常,每每;21、出:1、由内向外走,出去;2、出现;3、使......出,遗弃;4、超出,超过;5、在外,对外;22、并:1、合,合并;2、副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及实例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在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们学习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文言文学习中,必背实词和虚词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内容。
本文将从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实词指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能够独立存在,表达具体的事物或动作。
而虚词则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但没有具体的意义,比如连词、助词、虚词等。
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来进行划分。
按照词性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实词,而连词、助词、叹词等为虚词。
而按照功能来看,实词可以分为实义词和虚词,则可以分为虚词。
这些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用法。
三、学习实词和虚词的方法在学习实词和虚词时,既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分类,也要注意实际运用。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来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课文分析和词语理解来掌握其具体用法。
还可以通过背诵和默写等方式来加强对实词和虚词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总结回顾在学习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注重实词和虚词的学习,努力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
个人观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
通过学习和掌握实词和虚词,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修改或深入探讨其他内容,请随时告诉我。
初中必背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初中必背文言文实词和虚词180个必背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 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 (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 (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 (方其出海门) ② 在边疆打仗 (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 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 ③将要。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及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及文言文断句方法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台多的内容,而且比较繁琐,下面老师简单概括了一些知识点,比较调理清晰。
文言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的特点(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二、文言虚词(一)之(二)其(三)以(四)而(五)何(六)于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四)省略句四、文言固定句式(一)表陈述语气(二)表疑问语气(三)表反问语气(四)表感叹语气(五)表揣测语气五、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最高标准:信、达、雅(二)文言翻译的一般原则:逐字对照,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文言翻译的常用方法:留、换、删、补、调等总结: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虚词等等内容,在这里老师就不多介绍了,请看上面讲解的吧。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
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
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初中文言文虚词“诚”的用法和例句
--
初中文言文虚词“诚”的用法和例句
1.形容词,诚实,真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被愚公的诚心
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2.副词,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知:确实知道。
我确实知道自
己不如徐公美丽。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难道不
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这;诚:的确,实在;之:
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诚宜开张圣听,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您应该
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和虚词一,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三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详述: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1)用“......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无标志判断句,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三,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
(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