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致缪荃孙函札释读_何毅
张元济
涵芬楼,是1909年,张元济为商务印书馆收 藏古籍善本的地方,取的一个名字,后来收 藏的书多了,也就改成著名的东方图书馆了, 1932年日本侵略者把它摧毁了。
商务被毁时涵芬楼经二十年谋划,所藏的古 籍善本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而这 些书,大都是张元济一本一本收来的,当上 海的半个天空都让烧过的纸灰遮住的时候, 那景像三天不去。 张元济的哀痛,是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可像而 见的,他唯有自责,因为他太爱书了,他说 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罗起来,不是集中保存, 仍然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逃过这 场浩劫。
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开 始,张元济蛰居上海,1939年, 在沦陷的上海,张元济与叶景 葵· 陈陶遗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 合众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 元济已是一位82岁的老人, 到了年底,他中风了,半 个身子不能动,而他让家 人做了一张小桌子,放在 床上,任然进行这他的校 编工作,张元济一直靠这 张桌子,度过了他最后的 十年。
张元济在家门口,竖起一块红底黑字的招牌:“回收旧书”,有书贩夹 了包裹前来,他都会一本本翻阅鉴定,他在报刊上刊登了收购古籍的广 告,每到一处,只要见到古籍善本,他必倾囊购买。
在张元济的努力奋斗下,商务收集的古籍善本,在 全国已是首屈一指,张元济不同于从不把珍藏轻易 示人的传统藏书家,他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立了 东方图书馆,并用最好的现代印刷技术,影印出版 古籍,这是他一生的重要成就。
在完成《四部丛刊》的初编后,张元济 又开始了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就是《百衲本 二十四史》的影印,当《百衲本二十四史》一 切准备就绪,战争却来临了,1932年的 “一· 二八”淞沪战争中,一切又化为灰烬, 当商务被炸毁时,张元济已经退休六年,他一 生的心血就这样被毁了。
张元济
张元济一生对于中国文化、出版、藏书事业贡献极大。大力搜求古今图书,陆续收 购长洲蒋氏、会稽徐氏、太仓颐氏等藏书家藏书,于商务印书馆内特辟“涵芬楼” 为藏书处;不久,又收盛氏“意园”、丁日昌“持静斋”、缪荃孙“艺风堂”的大 部分藏书,所积达10余万册之多。1924年名为“东方图书馆”,1926年对外开放。 1929年增设儿童图书馆。藏书共达518 000余册,舆图、碑帖5 000余种。宋,元、 明、清善本书极多,外国杂志、报纸、图书也极完备,藏书质量和规模居当时全国 各地图书馆之首。 惜于1932年“一· 二八”之役被日寇炸毁。仅有500部精品移出得以留存。他唯 恐此书散佚,对这些书予以著录。解放后,请顾廷龙帮助整理付印,名《涵芬楼烬 余书录》。并将这批书献给政府,现藏北京图书馆。校印有百纳本《二十四史》, 影印《四部丛刊》正续篇,辑《续古逸丛书》等几十种,刊刻古籍数千种。私人藏 书颇富,先世已有藏书,他搜罗益勤,尤嗜宋刻。藏书楼有“涉园”,沿用明末十 世祖张奇龄的书斋之名,九世祖张惟赤辟为藏书楼,延绵数代。“涉园”藏书千余 种,3 700余册,后寄存于合众图书馆,供众阅览。上海图书馆潘景郑著有《海盐张 氏涉园藏书目录》。为纪念其对文化、藏书事业的贡献,1987年在海盐建立了“张 元济图书馆”。 “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副 对联。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而张元济选择了以出版来推动 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的 一生。
1896年和陈昭常等人创办教授西学的通艺学堂。 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注意译书的选题意 义,改变原著重译兵书为译社科书籍。 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 后任公学总理,1902年7月后辞职。 1903年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 1926 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 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组织了大规模的编译所和涵芬楼藏书,开创了私营出 版社设专职专业编辑和图书资料以保证出版物质量。他所参与规划的《最新教科 书》获得很大成功,同业相率仿效。从1915年开始筹备,1919~1937年动用国内 外50余家公私藏书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 3种丛书共610种近2万卷。他选书注重实用、母本讲究善本,以及传真版石印的组 织,开创了古籍丛书翻刻、影印的新阶段。
张元济致陈鸿周书札六通撰写年月考订 - 张元济图书馆
张元济致陈鸿周书札七通撰写年月考订张人凤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日记研究专家陈左高教授以《张元济佚札六通》为题,在《上海文博》2007年第三期载文,公布了他所藏张元济先生写给他父亲陈鸿周先生的书札六通。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徐建恒先生得到这份刊物后就拿给我,问我见过没有。
我一见,手迹原件完好清晰,如获至宝。
为了考订这批信件的书写年月,我找到了杂志编辑部。
承编辑部徐汝聪女士的帮助,与陈教授取得了联系。
陈教授年事已高,不久前罹患中风,行走不便,且精力也大不如前。
但他收到我的信后,马上给我来了电话,说我在信中向他请教的几个问题,要待某个双休日子女来,把资料找出方能解答。
显然,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自己取资料了。
不想,仅过了一个双休日后的星期一早晨,陈教授就给我来电话,约我当天上午到他家去。
并说他只有九点钟以后的一个多钟头里有精神接待客人。
我应约登门,陈教授在客厅端坐,问候之后,他便告诉我他的父亲陈鸿周先生(1867-1948)浙江平湖人,字渭渔,清末民初官员,曾任福州候补知县、学务公所主任科员,主管教科书事。
张、陈二老一生中通信不少,原存有40多封,大多在“文革”中被毁,这六封是虎口余生者。
为了便于阅看、抄录资料,陈教授执意移坐至餐桌边,我搀扶着他走到餐厅坐下。
在陈教授的帮助下,这六封按当时习惯不署书写年份,甚至月、日的信件的书写时间都可以确定下来。
第一信渭渔仁兄大人阁下:闽沪相违,时深驰系。
春来正拟肃候,乃辱先施,感荷之至。
敬维升华日茂,履茀时绥,耳熟循声,心仪藻颂。
弟养疴藏拙,建树毫无,但一息尚存,未敢自废耳。
因与同志诸君编辑教科图籍,冀于学界稍助壤流,未卜教育前途,能否裨补万一。
闽垣设有分馆,各种书籍完备,售价从廉,以便闽中学堂就近采购一切。
惟祈鼎力提倡,逾格关垂。
风便尚乞惠以教言,俾资循率,不胜感祷之至。
专此复颂春祺,诸惟察照不宣。
愚弟张元济顿首廿三1906年6月张元济以养疴为由,辞清政府学部职,返回上海商务印书馆继续从事教科书编纂工作。
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致缪荃孙书札》墨迹
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致缪荃孙书札》墨迹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致缪荃孙书札》墨迹陆心源《致缪荃孙书札》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
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官至福建盐运使。
富收藏,精金石之学。
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著金石学录补成书;十八年(一八九二)穰梨馆过眼录自序成书。
另辑有《皕宋楼藏印》、《千甓亭古专图释》等书。
心源虽不以鉴赏名家,而门客多适才,其所录与所蓄当鲜赝鼎。
卒年六十一。
陆心源年轻时好读书,有学问,与同郡的姚宗谌、戴望、施补华、俞刚、黄宗羲、洪霞共称为“苕上七才子”。
1859年中举后,曾任广东南韶兵备道。
1872年赴闽,总办税厘、通商、善后等事务,并兼任海防、粮盐等事宜,后由于与上司不和,借故告官回湖州。
陆心源家本富有,回湖州月河街故第后,在城东莲花庄北营建“潜园”,园内有池有林,假山点缀,清旷幽雅。
他曾出资建升山桥,修复安定,爱山两书院和仁济善堂,举办义学。
1893年,经直隶总督李鸿章举荐,官复原职,曾得光绪帝召见。
不久,在天津得病,次年卒于湖州。
陆心源酷嗜藏书,所得珍贵宋元版本,主要在太平天国起义军直指江浙之际。
时故家藏书纷纷出售,他所购著名宜稼堂部分藏书约有48000余册。
另外又重金购得同县严氏芳茉堂,刘氏眠琴山馆,福州陈氏带经堂,归安韩子蘧等遗藏,加上旧有之藏书,使他插架益富,10年间藏书总数达15万卷以上。
清末,宋刻本为稀世之珍,而他搜购竟达100余种。
他将月河街藏书楼一分为二,其一名“百百宋楼”,为晚清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专藏宋元旧版;其二称为“十万卷楼”,藏明以后的秘刻及精抄本,精校本。
又于潜园建“守先阁”,贮藏一般书籍。
可惜的是,百百宋楼藏书今已远离本国而尽藏于日本东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此可谓“我国文化史之惨祸”。
陆心源不仅为大藏书家,还是一位学者,著述甚丰,总称为《潜园总集》,共940种。
他所刊刻的《湖州丛书》,《十万卷楼丛书》在近代出版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张元济往来函札述略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张元济往来函札述略①邢建榕彭晓亮今年适值张元济先生(1867—1959)诞辰140周年,本文重点就上海市档案馆新近发现的张元济往来函札作一介绍并作解读,希望该史料的公布对学界关于张元济、商务印书馆、近代出版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所补益。
笔者经查阅对照《张元济年谱》②、《张元济书札》③等资料,均未发现有重复,可对《张元济年谱》等史料作一补充。
此次新发现的函札,包括张元济与国内外有关文化界人士通函3卷,共170余通,约万字,时间跨度为1920—1930年代。
所涉人物众多,有朱希祖、胡适、张季鸾、陆征祥、郭泰祺、励乃骥、张石铭、刘承幹、瞿宣颖、潘明训、鲍咸昌、任心白等国内学者、藏书家、外交家等各界名流和长泽规矩也、诸桥辙次、宇野哲人、狩野直喜、岩井大慧、小川环树、卫礼贤、施永高等国外汉学家,所涉内容也均为中国古籍搜集、整理、出版等事务。
函札数量最多者为张元济与朱希祖、长泽规矩也、诸桥辙次、宇野哲人等往来函,其中与朱希祖往来函23通,8000余字;与长泽规矩也往来函二十余通,6000余字;与诸桥辙次往来函1500余字;与宇野哲人往来函1000余字。
此时的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为影印古籍,与日本静嘉堂文库、东洋文库、宫内省图书寮、内阁文库、帝国大学图书馆、京都东福寺等著名藏书机构联系频繁,互通有无,促进了古籍的整理、影印,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尤巨。
兹就馆藏往来书信予以简要解读,列述如下:1.张元济与朱希祖通信馆藏张元济与朱希祖通信计23通,时间从1934年4月15日至1937年8月2日,其中朱希祖来函17通,张元济复函6通。
这段时间,张、朱二人过从甚密,通信频繁,内容多涉互赠书籍、代借代购珍本、交流考证新得、著作出版等方面,不但对研究张元济,而且对研究朱希祖都是极重要的史料。
学者袁增培①本馆所藏张元济来往函札第一部分已公布,整理者陈正卿、李佳燕,刊于《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8月版。
傅增湘致缪荃孙未刊函札释读
函 开头 言
“
出 都 时 未 得躬 送
日
”
,
知 缪荃 孙 曾 至 京 城 据 《 艺 风老 人 日
,
记》记
、
载
一
九
一
七 年 九月 六
”
缪垄 孙 至 京 十 月 九 日 离 京 时 有
, ,
“
夏 闰 枝 顾 玉溪 胡
、
溶 董受 经 来送 行
、
?
。
不见 傅 增 湘 相 送 又 函 中 言 今 又 得 弘治 十 二 年 本 《 陈 后
,
,
一
但 有助 于 二 人 生 平事迹 的考 索
,
而 且对 于
些 古籍文 献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价值
。
关键 词 傅增 湘
:
缪莶 孙
函
札
笔 者 近 在 中 国 社 会科 学 院 近 代 史 研究 所 图 书 馆 发 现傅 增 湘 致 缪 荃孙 函 札
五 通 于 古 籍 版 本 鉴定 流 传 及 校 刻 出 版 多有 讨 论
,
、
,
今 按 其 写 作时 间 顺 次 抄 录
并释 读 于下
。
筱 珊 老 前辈 大 人 阁 下
出
, ,
?
:
都 时 未 得 躬 送 计 抵府
。
一
切清吉 身体
, ,
当 已 旧
,
复元 至 以 为 念
,
,
。
手教
奉 诵 久 未得 答 为 罪
所 言 三 事 亦领 悉
,
朱侯 仍
,
并未废 岳博 士恐 未必
张元济涉园善本藏书钩沉-张元济图书馆
张元济涉园善本藏书钩沉柳和城在近代藏书史上,张元济(菊生)先生的名字是与涵芬楼和“东方”、“合众”两家图书馆紧密相连的。
他的私人藏书则以乡邦文献著称于世。
1941年,他以所藏浙江嘉兴府先哲著述476部、1822册,海盐县先哲著述355部、1115册,海盐张氏先人著述、刊印、评校、藏弆书籍104部、856册及石墨、图卷各1件捐赠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
该馆曾编有《海盐张氏涉园藏书目录》一册。
其实,张元济也曾收藏过若干宋、元、明善本古籍,一部分不久归了涵芬楼,一部分几十年后也陆续归了公家收藏。
许多书又经他之手影印出版,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没有留存书目,长期以来不为论者所注意。
有人误传张元济的藏书都让与商务,“商务仍保留他涵芬楼原名”云云。
以讹传讹,还被写入了藏书史专著[1]。
产生误解的原因,可能因为早期商务编译所图书室(涵芬楼)收书工作,往往是以张元济个人名义进行的。
1909年初《教育杂志》就刊登过由他署名的《收买旧书广告》:兹为保存国粹起见,拟搜罗旧学书籍。
无论经、史、子、集,只须版本精美,的系旧刊,或据善本影抄,或经名人手校,均可收购。
海内藏书家有愿割爱者,祈将书名、册数、撰人姓氏、序跋姓氏、刊印时代、行款、纸色、有无残缺损破、欲得售价若干,逐项开示,径寄敝寓。
信资自给,合用者即当函商一切,否则恕不答复。
伏维雅鉴。
上海新垃圾桥浜北北长康里沿马路武原张公馆谨启。
[2]张后来在西藏路长吉里寓所的大门上钉有“收买旧书”的铁皮招牌,为此还发生过“书包炸弹”历险事件[3]。
登广告,钉招牌,主要目的是为涵芬楼购书。
不用公司名义,一则可能为谐价方便,二则张元济自己也可从中收得乡邦文献和若干珍本古籍,有时还因为书价较昂而留作自购的缘故呢。
1916年10月14日《张元济日记》“杂记”栏记:将去年四月至本年九月所购旧书汇送图书馆。
计价一千七百六十一元。
另有宋本《名臣言行录》《广韵》《续文章正宗》三种,《永乐大典》四册,共一千七百六十三元。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张元济_茅海建
社会科学研究 2008 5读史札记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张元济茅海建摘要 本文考察了张元济对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的若干回忆录,说明其回忆的背景,指出其不准确之处;并引证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以说明光绪帝召见之真实情况。
从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中,可以看到诸多内情:光绪帝力图革新的志向、对守旧官员的不满及总理衙门对于变法之不适应。
关键词 戊戌变法;张元济;光绪帝;徐致靖;康有为中图分类号 K2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08)05-0140-06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3日,即 明定国是 诏下达两天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奏 国是大定密保人才折 ,保举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五人。
其中关于张元济,称言:刑部主事张元济,现充总理衙门章京,熟于治法,留心学校,办事切实,劳苦不辞。
在京师创设通艺学堂,集京官大员子弟讲求实学,日见精详。
若使之肩任艰大,筹画新政,必能胜任愉快,有所裨益。
肩任艰大,筹画新政 一语,按照康有为当时的政治策略,是进入 制度局 之类的政治决策机构。
该折还强调在变法时期须 破格用人 , 盖行非常之政,必待非常之才 ,又称言: 查康有为、张元济现供职京曹,梁启超会试留京,可否特旨宣召奏对,若能称旨,然后不次擢用 徐致靖的保折,引出了重大政治后果。
当日光绪帝明发谕旨: 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奏保举通达时务人材一折。
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均著于本月二十八日(6月16日)预备召见。
这是前所未有的特例。
孔祥吉编: 救亡图存的蓝图:康有为变法奏议辑证 ,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8年,99-101页。
原折见 军机处录副 补遗 戊戌变法项 ,3/168/9446/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又,徐致靖保折很可能是康有为起草的。
再又,1953年6月,叶恭绰发现徐致靖保荐康有为、张元济等人 亲书荐牍 ,将之寄给张元济。
张元济于6月17日致叶恭绰函称: 徐学士荐举长素,兼及下走,前此从未识面。
张元济致张若谷佚札四通释读
前 人传 记等 , 本 栏 除了 刊有 陈垣 为马 相伯 先生 文集 所 作 的 序 , 《 致 张 若谷 书论 马 相 伯 先 生 年谱 事 》 , 还 有 张若谷 的《 记张 菊生 先生 校 序马相 伯 先生 年谱 事 》 , 照 录如 下 :
中华 民国二 十八年 , 予忝任 上 海 中关 日报 副 刊编 辑 , 以是 年欣 值 先师 丹徒 马相 伯 先 生
在1 9 4 7年 3 —4月 出版 的《 上 智 编译 馆 馆 刊 》 第 2卷 第 2期 上 找 到 《 致 张若 谷 书论 马相 伯 先 生 年 谱》 , 实为 张元 济致 张若 谷 的书 信 四通 , 不见 于《 张元 济全集 》 , 当为佚 简 , 先 照 录如下 :
若谷 先 生 阁下 :
学 术 探 微
1 1 5
张元济 致张若谷佚札 四通释读
它
[ 摘 要 ] 《 张元济全集 》 收 张 元 济 致 友 朋 书札 四 千余 封 , 但 仍 有 遗 珠 之憾 。结 合 张 元 济 与 王 云 五 、 李 拔 可 的通 信 以及 张 若 谷 的 回忆 文 , 对 张 元 济 致 张 若 谷 的 四封 书 信 作 一 考 释 , 从 而分析 张元 济为《 马 相 伯 先生年谱 》 出 版 中所 作 的诸 种 努 力 。 [ 关键词] 张元济 ; 张若谷 ; 佚 札 [ 基 金 项 目] 河 北 省 社科 基 金 项 目“ 河 北 籍 现 代 作 家 佚 文 佚 简 的辑 录 与 释 读 ” ( HB 1 6 WX 0 3 3 ) 。
弟张 元 济顿 首 十 一 月十 六 日
若谷 先 生 大鉴 :
昨晚 敝公 司 交来 大著《 游欧猎 奇 印 象》 一册 , 如承嘉 惠, 不胜 感谢 。相 老 年谱 稿 , 亦同 时 交来 , 拙序 文 又 改 易数 字 , 并 削二语 , 仍 乞教 正 。 于徐 两 君序 , 拟请 移 在 贱 名 之 前 ; 又卷 中论 日本 三无 一段 , 似 乎言 之过 甚 , 日后 恐徒 伤 感情 , 拟 请 节 去 。 又 军机 处 ( 定 名 如 此) 误 军机衙 门 , 李经方 误 芳 , 陕 西巡抚 升 允误 边抚 升 元 , 均 已替 易 , 惜 字 小不 能 偏读 , 否 则 或 更 有 管蠡之 献 也 。专此 布谢 , 敬颂 著祺 。
新发现张元济致朱遂翔书信
第30卷第1期2018年1月V〇1.30 No.l 2018.1嘉兴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xing University10.3969/i.issn. 1671-3079. 2018. 01. 001主持人语:文化之魂,乡邦之光201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嘉兴籍出版家、教育家、学者及爱国实业家张元济先生 诞辰150周年,同时也是张元济先生创立商务印书馆120周年。
为缅怀这位中国近代出版史 上最伟大的“舵手与灵魂”、嘉兴近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乡贤,本人受《嘉兴学院学 报》的委托,特约张元济先生的文孙张人凤先生、张元济研究专家柳和城先生、浙江大学 张建青副教授、嘉兴学院陈心蓉研究馆员和丁辉教授等五位学者赐稿,集成本期的“张元 济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专栏”。
就五位学者的研究而言,张人凤先生与柳和城先生从新发现的张元济先生致浙江抗州抱 经堂书局主人朱翔遂信件及致学者卢弼信件出发,对张元济为近代涵芬楼搜购地方志等文 献、编印浙江海盐张氏先人著述及力促卢靖、卢弼兄弟编印《湖北先正遗书》等文化活动 进行微观、深度解读,以期能还原与张元济有关的近代出版史及学术史上的日常性事实,从 而更全面真切地了解与感知张元济先生的伟卓之处。
张建青副教授则从“张元济与现代中 国儿童教育”这一独特的研究视野出发,对张元济在商务背景下的“编印最新教科”“出版 多种儿童杂志”“编印《少年丛书》”三个方面进行细致考察,从而得出张元济先生为当时 的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教材与读物”,以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对中国现代普及教 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贡献卓越”的结论。
究其结论,张教授对张元济在民国中小学教育方面 所作出的贡献的评价可谓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陈心蓉研究馆员、丁辉教授则以涉园张氏藏 书与刻书为例,集中讨论海盐张氏近三百年的书香历史,并指出张元济伟大之处在于:将涉 园先世旧藏、刊本及著述在内的大批珍贵嘉兴乡邦文献捐入其参与创建的合众图书馆,变私 藏为公用,从而为张氏涉园藏书安排了新的传承途径。
张元济与南洋公学
学
的新式小学教材《 蒙学课本》 这些 书籍 , 。 不
仅为南洋公学提供了急需 的教 材 ,还应 急
、
李鸿章推荐张元济来 到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是交通大学的前身 ,创建于 于 当时 国家 、社会 的需要 ,很 多书风行一 光绪二十二 年( 86 , 中 国创 办最早 的 时 , 19 )是 销路很广 , 各省各 地学校 、 馆纷纷前 兵 两所大学之一 。南洋公学的创始人 是清末 来预购 、 购 , 书院声誉大振 。10 抢 译 9 2年 ,
在译书院出版的所有书籍中 ,最为轰
斯密 的名 才必先兴学 ”I } l 的主张 , 向朝廷呈折陈述“ 本 动 的是 严复所 翻译的英 国亚 当・ 年春间又在上海捐款基地 ,禀 明两江督 臣 著《 原富》 一书 。严复 (8 4—12 ) 15 9 1 是中国 刘坤一 , 款议建南洋公学 ” 。 筹 并表 明办学 近代很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 教育家 、 翻译 所需经费“ 由臣在所管招商 轮船 、 请 电报两 家 , 他率先把西方 的古典经济学 、 政治学理 局 内, 捐集解济 , 以伸报效 ” 。盛宣怀的建 论 以及 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 较为系统地 引 口 议立即得 到了清政府 的批准 。继光绪二十 入 中国 , 启蒙与教育 了一代 国人。 张元济和
院。他认为译书是“ 为成才之助” “ ,朝廷侧 原因就是 张元济不仅付 以重酬 ,还支持 了 席只求” “ ,周知 四国之为”l l 3 。强调“ 兴学为 他维 护版权 的想法 ,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
张 元济
自强之急图 , 而译书尤为兴学之基础 ” “ ,变 的。这百余年前 的《 原富》 印清稿本就珍 付
张元济( 8 7 15 )字筱 斋 , 16 — 9 9 , 号菊生 , 严复 、 吴文 聪 、 王鸿 年 、 浙江海盐人 ,是我 国著名的出版家。 19 山根 虎之 助等 人 约稿 , 82
张元济寄出的蟠龙信封
者认为 日前 中国人十分专f E 华邮 ,埘 l : 珍 贽外邮的收
藏 氛 围还 不 如 “ 周邮 E ” 时期 的 } l H :  ̄ _ t J , 3 0 代 ,敞 此 乃期 盼而 已。
1 1 月2 8 日董1 2 月3 日,费尔德曼公 8 0 午后的2 0 l 3 年l 1 月2 9 日,巴革 J J 斯的 ・ 位侄女欧
够史 钩沉
张 元 济 寄 出 的蟠龙 信 封
◇ 刘广 实
附 是 一件 张 元济 ( 葡 )寄 出的挂 号信 封 ,
7 分 ( 当时平信邮资2 分,挂 号费5 分)。信封的正面写
有 “ 七 月初 二 日 ( 7 月2 9 日)列 ” , 用[ 2 6 天。 } ]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从} 二 海寄云南府 ( t - A n ) J ),寄 出时间是戍} f 1 年六 月初
i { 见举行
的7 ( 】 l 6 秋季拍卖中 ,这块8 O 年未曾露 面的印版 } 皮 安排在 l 2 月1 日下午拍卖。l l 0 万欧元的成交价埘干众多 界珍 邮来说不算什么,但就 一 块邮 票印片 反 来 ,这 个价格 却是首屈一指 ,无与伦 比。
蒂莱 ・ 巴勒斯在阿尔萨斯去廿。_ 其 人 她的遗物 中
发现 了这 块 当 年其 里斯 ・ 巴勘 斯 作 为礼 物 送 给侄 女的 珍邮 印版 。
2 0 1 5 年2 月,达块 印版 } 皮 送到H l 大 】 见的大 卫・ 费 尔德曼拍卖公司作初步鉴赏。达家拍卖 公司随即决定 先将此印版作全球 腱出,化 人肆宣传后 再考虑如何处
理 。5 月1 3 日,这块 百 转 地 “ 失 踪 ” 了8 0 年 之 久的
张元济:由教科书革命而砺教育救国之志
给” 。 但科举 之途风 生水起 , 1 7岁 中秀才 , 2 2岁中举人 , 2 5岁金 国事务衙 门章京。
召见后, 张元济坚辞京 师大 学堂( 今北京大学 ) 总办之 委任 , 新进 盈廷 , 人 才蔚起 , 再 图出山, 则 变法之事 , 不难迎 刃而解 ” , 但
榜 题名 , 与同庚 的蔡 元培 同榜 , 授 翰林 院庶 吉士, 2 9岁任 总理 各 力避 政治旋 涡, 并 劝说康 有为 “ 到粤 专办 学堂……俟风 气大 号菊生 , 浙江海
盐人 , 生于藏书世家, 以翰林 院庶吉士身份入仕 , 为 绅 宦及 子弟办通 艺学 堂, 变法失利后成 为 “ 戊戌 党锢 孑遗” , 随即
首次 以 “ 图书馆”命名, 并 以《 图书馆章程》 和《 阅 报处章程》 开 中国公共 图书 馆制度建设之先河。 戊 戌 孑遗 沪上译 书
海 上教育家
C o l u m n s
张元济 :由教科书革命 而砺教 育救 国之志
虽主持 译书 院, 但 张元济 在文化上 “ 舍 己芸人 ” , 在办学 上主张 “ 勿 以外人丰持 学事 ” , 拒敦
上主张 ‘ ‘ 勿标讲求 西学之 名” , 在教材 主张 “ 勿 以洋文为常深 ” 。
“ 科举不 改, 转移难 望。吾辈不操尺 寸, 唯 有以身先之 , 逢 人 康 有 为置若 罔 闻。 变法 失利 , 张 元济 “ 受革 职永 不叙 用处 分” 。 说法 , 能醒悟一人 , 即能救 一人。 ”兴学 、 醒人 、 救人 , 张元 济的教 此 际, 盛宣怀力主 “ 变法之端在兴学 , 兴学之 要在译 书” , 上奏 《 南
育救 国理念 昭 昭然 。1 8 9 5 年冬 , 张元济在 京城创设健 社 , “ 约为 洋公 学附设译书院 片》 , “ 择要翻译” 并“ 陆续刊行”“ 东西各 国新 有用之 学, 盖 以 自强不息交相勉 , 冀 稍挽 夫苟且畏缩 之风 ” , 一年 出之 书课” 。在李鸿章保 举之 下, 1 8 9 9 年 3月, 张元济 出任 南洋
张元济与涵芬楼-张元济图书馆
张元济与涵芬楼宋红自鸦片战争以来,辛亥革命的旧中国,兵燹不断,社会生活依旧风雨飘摇,私家藏书楼较之清朝时期一落千丈,许许多多的珍版秘籍在战火中化为灰烬,许许多多的私家藏书也在战乱中纷纷散佚。
如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藏书楼、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等,有的毁于兵火,有的遭劫流散,还有的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夺。
在同一过程中,西方侵略者和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攫取中国的种种特权的同时,又不择手段地抢掠文化古籍。
于是,大量的古籍和文物耻辱地外流,正所谓“神州多故,旧籍沦亡”。
在这一时期,一场旧籍抢救运动在我国许多有识之士中兴起,张元济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元济(1867— 1959),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
字筱斋,号菊生。
浙江海盐人。
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御门章京。
1898年因参与戊戌维新运动而被革职,以后去上海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
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长、经理、监理,1926年后任董事长。
建国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张元济出生于藏书世家。
其六世祖张宗松等人以涉园藏书闻名,后递传至道光年间,因战乱敌佚。
张元济自青年时就有“继承先世遗业之志”,曾创办“通艺学堂”。
1901年应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之邀,加入商务印书馆。
当时主要是出于备译书稿需要考虑,搜罗古籍珍本,但由于在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私家藏书被列强掠夺。
1906年的春天,江南著名的藏书家陆心源苦心经营的皕宋楼(意为藏二百部宋版书籍)传出典藏待售的消息,张元济从公司四十万资本中抽出八万收购这批珍籍,但因陆氏后人要价十万以上而未能成交,张元济答应立即回去筹款,这时日本三菱财阀已捷足先登,以十万八千元价格买下全部藏书,等张元济凑齐款项回来买书时,陆氏几十年收藏的珍本秘籍已舶载尽归日本。
这更促使张元济下决心搜罗古籍,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
楹帖过眼录049张元济(1)
楹帖过眼录049张元济(1)楹帖过眼录049张元济张元济(1867-1959),浙江海盐人。
字筱斋,号菊生。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
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甲午战争后,首创通艺学堂,博采西学书籍,发行维新报刊,上疏新政奏议,参加维新变法运动,戊戌政变时被革职。
后在上海从事文化出版事业,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任董事长。
曾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四部丛刊》,辑《续古逸丛书》。
1949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上海博物馆馆长等职。
著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张元济(1)应龄仁兄属正:揆高度深,九数所极;指事会意,六书之纲。
湖帆仁世兄集词属书:登宝钗楼,大江东去,乌鹊南飞,万重烟翠千重树;记清平调,群玉山头,瑶台月下,云想衣裳花想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宜斋仁兄方家正之:身居弘景三层阁;卧看云林一幅山。
可山仁兄清正:白云初晴,如云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神。
得哉仁兄雅政:竹雨松风梧月;茶烟琴韵书声。
伯樑仁兄属正: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
振麟仁兄正字:海中日出山先觉;楼上云开月渐明。
庆兆仁兄法正:无求自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荣廷仁兄清正:不肯低头在草莽;岂知灌顶有醍醐。
悟庄仁兄法正,集李兆洛、朱洊:但哦松树当公事;愿与梅花结后缘。
白沙翠竹江村暮;碧水春风野寺昏。
鼎元仁兄方正:老去尚餐彭泽米;梦中犹看洛阳花。
张元济著《中华民族的人格》书外谈脞
又 承丁 英 桂
,
,
、
功不 可 没
张 树年 两 位 老 先 生 的 热 情 帮 助
使笔 者 更 多 并且
。
《中华 民族 的 人格 》是张 元 济 唯 一 的 通 俗编 著 完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 了 解 到 张 元 济 和 商务 印 书 馆 的情 况
,
书在
1 9 3 7年 5
。
月 即 芦 沟 桥事变 前 夕
、
读 到 张 元 济 与 胡 适生 前 来 往 的 三 封书信 们 从 这本 书 的 撰 写 序 文 围
,
党 反 动 派 的 腐朽 统 治
民政 治协商 会议
, ,
,
为 了进 行 更深 入 的
,
。
曾 被选为全 国 人 大 代 表
、 。
探 讨 笔 者 又 翻 阅 了 一 些 资料 并 访 问 了 与 张
元 济生 前有过 交 往 的 老 前 辈
他著 有 《 校史 随 笔 》 等 嘉惠 学 林
,
《涵 芬楼 烬余书 录 》
, ,
下令 革职 永 不叙 用
四史 》
、
后来 在 上 海 致 力文 化 事
,
承 蒙 张元 济之
曾 主 持 商 务 印 书馆
,
校 印 百 钠 本 《二十
。
新 西 兰 奥克 兰 大 学 中
。
影 印 《四 部丛 刊 》等 解放后
,
他反 对 国 民 参 加 中国 人
。
文 系 硕 士 宋 艾 瑛 女 士 读 到 后 说 拙 文 因此 纠 正 了 她 一 篇论 文 中 的娜 误
当时
,
略 陈 鄙见 不 及 修正
张元济佚札六通
张元济佚札六通
陈左高
【期刊名称】《上海文博论丛》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正> 1990年4月25日,商务印书馆召开《张元济年谱》征求意见座谈会。
我由于通知延误,未及参加。
今年值老人140岁诞辰,偶拾佚札六通,略缀芜词,聊志永怀。
丈(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盐人。
工诗文书法。
光绪进士。
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被革职。
嗣后历任南洋公学总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监理,董事长,称商务元老。
著《校史随笔》、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陈左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9
【相关文献】
1.初读欧阳修九十六通佚书所想到的 [J], 熊礼汇
2.药学家黄鸣龙致朱家骅函札六通考释 [J], 周雷鸣;许承;梁佳威;李镇铭;方正
3.张元济致张若谷佚札四通释读 [J], 宫立;
4.张元济致张若谷佚札四通释读 [J], 宫立
5.吴梅遗札六通笺释 [J], 杜运威;丛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张元济的对联集锦
关于张元济的对联集锦关于张元济的对联集锦张元济(1867-1959),中国出版家。
字筱斋,号菊生。
原籍浙江海盐。
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1959 年8月14日卒于上海。
光绪壬辰(1892)进士。
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破格召见,政变后被革职。
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注意译书的选题意义,改变原着重译兵书为译社科书籍。
后任公学总理,1902年7月后辞职。
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
1903年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
1926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
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组织了大规模的编译所和涵芬楼藏书,开创了私营出版社设专职专业编辑和图书资料以保证出版物质量。
他所参与规划的《最新教科书》获得很大成功,同业相率仿效。
从1915年开始筹备,1919-1937年动用国内外50余家公私藏书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3 种丛书共610种近2万卷。
他选书注重实用、母本,讲究善本,以及传真版石印的组织,开创了古籍丛书翻刻、影印的.新阶段。
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又密于检察,所著《涵芬楼烬余书录》、《宝礼堂宋本书录》、《涉园序跋集录》集近代目录体例之长,又检录綦详,已成为现在古籍鉴定援引例证之一。
此外,还著有《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
志轶云霄外;诗留天地间。
——挽徐志摩形其量者沧海;何以寿之名山。
贺康有为六十寿天生我才当致用;士惟有品始能贫。
——挽任光建相遇无言,流水今日;不期而至,清风故人。
——集禊帖书赠友人七略灿然,子绍校经中垒业;二门籍甚,世传志墓彦升文。
——挽刘坚匏夫人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今日盖棺应定论;我相此邦,天不溃止,微闻易篑尚哀鸣。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缪荃孙稿本《泺源小志》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缪荃孙稿本《泺源小志》姚伯岳【摘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缪荃孙稿本《泺源小志》1册,该书为缪荃孙利用其光绪十七年主讲泺源书院时获得的资料编辑而成,内容以条规和诗为主,虽篇幅仅6000余字,却是泺源书院仅有的一部专志,而且从未刊印行世.此文对该稿本予以简单介绍,并对全书进行标点,作为附录首次发表.【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年(卷),期】2019(037)003【总页数】9页(P100-108)【关键词】泺源书院;《泺源小志》;缪荃孙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作者】姚伯岳【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缪荃孙原藏全部拓片约1万余种,占馆藏全部拓片的四分之一强。
2013年12月上旬的一天,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拓片组组长胡海帆在缪荃孙藏拓中发现一册不属于拓片的《泺源小志》,随即送古籍编目组编目,其大致情况为:《泺源小志》一卷,清缪荃孙编纂。
纸捻装 1册,书高29.2,宽18.6cm;版框直栏墨印,半叶10行,行23字,细黑口,对鱼尾,左右双边,框高18.1cm,宽14.3cm;版框外左下方印“蕅香簃钞”;书衣墨笔题“泺源小志”,右下方钤“荃孙”阳文朱印。
书中文字偶有旁注或勾乙,如第二叶正面第五行“法华寺嵌于壁”,“寺嵌”二字中间右侧注一“碑”字,成“法华寺碑嵌于壁”;紧接“老成虽无”四字,“老成”“虽无”被上下勾乙,变成“虽无老成”字样。
类似情况书中还有几处,但总体来看,书写甚是工整,字体是缪氏书法,结合书衣的“荃孙”印章,可以判定这个本子应该是缪荃孙的一个誊清稿本。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号艺风,江苏江阴人。
他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后世封以许多称号,如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等等。
缪荃孙与图书馆很有缘,他1907年受两江总督端方委派,创办了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前身),并任总办(即馆长);1909年又受命创办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任正监督(即馆长)。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译文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译文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注释
①沟渎:沟渠。
②封疆:指统治一方的将帅,明清两代指总督、巡抚等。
③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
④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赏析
陈文龙是南宋重臣,官拜参知政事。
杭州陷后,陈文龙又任益王赵昰的参知政事、守兴化军。
城陷被俘,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被俘后押解杭州的路途中,以明其必死尽节之志。
虽然形势危急,小城难以支撑,但诗人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一个“定”字表现出诗人守土抗敌,坚忍不拔的志向和矢志保卫国家的思想感情。
颔联采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来写。
“自经沟渎非吾事”化用了《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志向宏远,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自经沟渎”又与下
句的“臣死封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张元济全集 》第 ② 《张元济全集 》 第
卷 “书信 ” , 第 卷 “书信 ” , 第
页。 页。 ,第 ,第 页。 页。 页。
③ 《张元济古籍书 目序跋汇编 》 中册 ④ 《张元济古籍书 目序跋 汇编 》 下册 ⑤ 《张元济全集 》第 卷 “书信 ” , 第
者谁何 , 报章却未登载 。群言淆乱之时 , 容或有之 , 既已议驳 , 愿公为斯道
记 录 , 不知 复从何 处得 以补 抄 。 其 他或 别有 考订 , 均求 指教 不吝 。 老 成 者宿
①《 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 》 下册 ,商务印书馆 , 年 ,第 页。
年 ,第 页
②曹冰严 《 张元济与商务 印书馆 》 , 《商务 印书馆 九十年 》 ,商务 印书馆
章锡深 《 漫谈商务印书馆 》 , 《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 第 页。 ③ 伯夔 即袁思亮 一 ,字伯夔 ,湖南湘潭人 。袁树勋之长子 。曾任北京政府工商部
说
》中回忆
“治经堂者 , 昭文张月霄先生藏书之所也 。 曰 《续经解 》者 , 所以继通志堂而
作也 。书凡数百 巨册 , 稍有欠网 ,然存者 尚什之八九 。余为之补写 , 顾有罕见之
本不易得 ,故犹未卒业 。 余欲竟月霄之志而未逮也 。 ', 沐 函中 , 张元济欲通过缪
荃孙向瞿 氏铁琴铜剑楼及江南 图书馆中丁 氏善本 书室藏书求钞所缺各书 , 就
函中所述 “ 袁处书 ” , 当指袁树勋 一 ,字海观 藏书 。 张元济 年 月 日致缪荃孙函曾云 “ 袁 氏书索价过 昂 ,无可于商 , 只得还之 。 近闻袁
观海备价收回 , 于义固当也 。”本函中则称袁树勋对五千两银的书价仍不满足 ,
而其子袁思亮则或可接受此价 , 说明袁树勋之要价确实较高 。 本函中较多地讲到了张金吾 《治经堂续经解 》之事 。张元济前后多次叙述 购藏此书之过程 , 张元济 年 月 二月廿三 日 致汪康年 函曰 “ 弟于
文张金吾写定 《治经堂续经解 》稿本 , 全部书凡八十徐种 , 中由文澜阁钞 本录出为多 , 间有注为影宋本 、明本及旧抄本者 , 意在继通志堂而起 。惜当
时未及刊行 , 而遗稿流传 , 独未散失 , 可为幸事 。 惟其 中缺佚不少 , 颇欲钞
配完全 , 以存名人手泽 。 前 曾面商 , 拟抄署里瞿氏旧书及江南 图书馆所收 丁氏善本 , 已蒙俯 允 , 感幸莫名 。兹检张氏稿本 , 所缺各种大半 , 皆瞿 、 丁两
之 席属 之老 成 同 志 , 中如孙 问清前 辈及 罗叔蕴 、陈仕 可 、董 缓金 诸君 , 均 已
函商及之 , 自必赞 成者 多承假 精本 , 喜 出望外 。闻尊著 《艺风馆 藏 书录 》行
世 已久 , 可 否先 惠一册 。春华握抱 , 撰 杖遗 临 , 伫 侍琴筋 , 罄 申款 曲 , 无任 翘
馆侍张元济顿首
敬再启者 近有人持元至正杭州本 《宋史 》来售 , 检阅 《本纪 》第三十 五第八页尚存 , 第九页亦不误 。惟钞配四册 , 卷首在内 , 殊为可惜 , 未知实
值几何 , 承乞核示 。
再 , 寒家旧有涉园藏书甚富 , 近阅叶鞠裳前辈 《藏书纪事诗 》注 , 有 “《涉园书目》 四册 , 不分部类 , 只云第几橱第几格 ” 等语 , 元济生晚 , 不获 睹先人手泽 , 不知老前辈 曾见过否 , 并祈示及为荷 , 敬请台安 。
氏所为用 , 特缮上原书目录 , 载明求抄之本数卷数 , 并附上纸片 , 仰祈鉴核
后分与写手 其仅缺数卷者 , 并将纸片就原钞影写数行计共八种 , 使 写者 得依样缮录 , 免致同系一书前后行款不一也 。 先将八种就图书馆 中丁氏 之书补录应需写工知 , 乞示明寄奉 。 又其中有影宋景德本 《仪礼疏 》 五十 卷 , 艺芸精舍 曾有刊本 。 《非诗辨妄 》二卷 、 海宁蒋 氏 《涉闻梓 旧 》亦经刊 行 , 但此二书近来均甚罕购 。 尚有刘贞 《诗义 》八卷 , 检 阅各家书 目 , 均不
虽不能悉照原书 , 亦必视巾箱本磺而大之 。 今 附呈大小纸样两页 , 即拟以
此为率 , 再大于此 , 则略为缩小 而注明原书尺寸 , 此用金石家编 刻碑版 之
例 , 倘犹不失大雅 。 至描 画所 忌 , 虫蚀之虞 , 皆不得不力戒预防 , 自应用上 品纸墨 , 并精慎从事 , 诸弊似可免去 。 印章模糊 自是可厌 , 惟用朱色套 印可 以矫之 。上 所云 云 , 未 知是 否有 当 , 仍 乞不吝 踢教 , 乐于 终始 。 即拟 以鉴定
该是明刊而也可能是元刊 。 显然比一般所见明刊本要珍贵 。 然又不知其实在 的
①《 张元济全集 》 第 卷 “ 书信 ” , 第
② 《张元济全 集 》第 卷 “书信 ” ,第
页。
页。
价格 , 因向缪荃孙求教 。不知本函中所说某书估持售之 《 宋史 》, 与琉璃厂某书 店之 《宋史 》是否 同一部 书 , 但张元济 年 月 日 致函缪荃孙则 曰 “ 前
文 敬 季 刊
2011年 月第 期
场卫
认
张元济致缪荃孙函札释读
何 毅 李天道
近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缪荃孙等人函札 》 中 , 看到张
元济
一
致缪集 》叹
《艺风堂友朋书札 》所未收 。信 函主要涉及古籍收藏和刻印等事项 , 于进一步 了解缪荃孙 、 张元济这两位中国近代名士的交游情形 以及 中华典籍之流播过 程 , 皆有一定 的意义 , 兹予整理公布 , 以为相关学术研究之参考 。
吾辈所能想望 ,在伯夔阮 可许以此数耳 。旧书摹本上石自为最善 , 但摹手
良不易得 , 承示托 丁修甫 ④ 于杭州觅之 , 当致函往询之也 。 出版之书 , 呈请 禁止翻印 。向例进呈须附送样本存案 。 大著 《续碑传集 》行可杀青 , 鄙意且 俊工竣时先刷一部寄至敝处 , 即可代摆 , 无须费用也 。近缘收购 旧书 , 得昭
益任艰 巨 , 无逮为浮谈消沮 , 幸甚幸甚 。 图书馆开办有期 , 极拟观光 , 年 内 有暇 , 或先趋前聆教 。 丁氏旧藏善本极多 , 尚有他种 , 欲一检 阅并托借抄
也 。 《诗传旁通 》 、《续礼记集说 》均当如治觅购 , 惟洪鲁萝先生今在何许 ,
尚乞示知 , 或可因缘得之耳 。 汤复 , 抵请道安 , 诸为朗照不备 。
也 。 ', ⑤ 可惜的是 , 这部得之不易的古籍也在 之中。 犯 年毁于 日 本轰炸上海的炮火
小 山前辈 大人 阁下
得二十八 日 手教 , 敬承壹是 。所呈书 目 纸片 , 均蒙鉴核 , 并指示缺佚 出 处 , 默识 三筐 , 如既 五经 , 感佩 感佩 。江 苏议 员云云 , 何 至 卤莽 如此 , 未知 议
幸 之 至 。 肃 复 , 敬请 颐 安 , 惟 祈爱 鉴不 悉 。 馆 晚生 张元济 顿首
十年 间 闰二 月者 为 宣统元 年
①商务印书馆 , ②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 年。
闰二月 二十 七 日
年 去世 前 二 , 因此 该 函当作 于是年 闰二 月二 十七 日 。
此 函用 印有 “永 申昌制 ”字 样 的红笺 纸 书写 。查 缪荃 孙
去年搜求古书 , 购得张金吾 《治经堂续经解 》清稿百数十册 。 ', ② 而据 《涵芬楼
烬徐 书录 》 “ 序 ” 中所云 , 则此书为张元济向太仓搜闻斋顾 氏后裔购买其他书 籍之后 , 书主顺势推销之物 ③ 。 虽为无意间所得 , 张元济还是十分得意 ,并通过
各种渠道 ,设法补足该书 。他在戊辰五月所写 《题张月霄 治经堂图
小 山老前辈大人惠鉴 昨游杭旬 日归 , 奉还教 , 敬承道履康 强 , 什慰无似 。 承示影 印古书之 难 , 虑周藻 密 , 相脱 以深 , 不特启发撷蒙 , 亦具微维持不朽之盛业 , 用意 良 厚 , 令人惊然钦佩 。 此举本为冷淡生活 , 区区掇拾 , 亦期寓保存于流传之
中 , 非欲藉 以求 利 , 故 每 月 只拟 印行 一 种 , 如 卷 峡较 大 , 则 两 月 一种 , 尺 寸
元济再顿首 。 十二月初三 日
此函用印有 “同益泰制 ”字样之红色笺纸书写 。张元济宣统元年十一月廿 三 日函中称 “ 先将八种就图书馆中丁氏之书补录应需写工知 , 乞示 明寄奉 。 ” 本函中 “ 所呈书目纸片 , 均蒙鉴核 , 并指示缺佚出处 ” 云云 , 或即是对前函所说
之事的回应 , 因此 , 本函或当写于该年十二月初三 日 。
函中所云 《藏书纪事诗 》注引 《涉园书 目 》等语 , 系该书卷四 “ 盐官城畔螺 浮宅 ……图书松下已无多 ” 一诗注引 《持静斋书目 》卷二之 “ 拾园张氏书目 ” 条 , 原作 “ 精钞本 , 不著书籍原委 , 但列第几架第几层 , 某函某书而 已 。 ” 可见
持静斋主人丁 日昌不仅藏有该书目 , 还比较仔细地读过 。据 《涵芬楼烬徐书 录》“ 序 ” , 丁氏持静斋书散出后 , 张元济也辗转得到了几种 , 未知 《涉园书目 》
秘书 、 国务 院秘书 、 印铸局长等职 。 富藏书 。 ④ 丁修甫 即丁立诚 一 , 字修甫 。 丁申之子 、丁丙侄子 。
缀古振今 , 斯为盛事 , 非止凳陋企仰 , 亦月霄先生之灵凭之 而不泯也 。 冬
寒 , 惟卫道崇摄 。 抵请大安 。 馆晚生张元济顿首 日 致 函蔡元培 , 称 十一月廿三 日 此函用印有 “同益泰制 ” 字样之朱色笺纸书写 。张元济宣统元年十月廿九 “八月望后赴山东登览名胜 , 并搜罗旧书数种 , 往返 四十徐 日① ,据 此 ,则 本函当写于是年十一月廿三 日 。
部丛刊 》从 年开始计议 , 到 年共出三编六批 , 收人古籍 种,
卷 , 对保存中华典籍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 但也有人指 出 , 由于丛书部 头太大 , 一般寒士和读书人难 以购买 , 对于文化普及和研究并没有发挥更大的 作用 ② 。 看来读书人和出版人的利益很难完全一致 。
小山老前辈大人侍席
函中所说影印古书之事 , 当指编印 《四部丛刊 》 。从函中所云 , 知缪荃孙也 是此事之积极倡议者 。己未 十月张元济起草的 《印行 四部丛刊 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