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白血病肽瘤苗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172河北医药2004年2月第26卷第—HebeiMedicalJo—urnal,Feb2004,—V ol26—,No.2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应用张庆九李春晖焦保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I)C)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强有力的一种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免疫应答的启动,调控上起着关键的作用LII.现代抗肿瘤免疫疗法利用Dc负载肿瘤相关抗原(T从)制成的肿瘤疫苗(瘤苗),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等几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已取得喜人的效果.现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特性,来源,抗瘤机制,肿瘤疫苗疗法等进行综述1Dc生物学特性IX;最初是Steirmlan和Cohn等1973年从小鼠脾组织中分离发现的,因其形态具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命名.目前一致认为,凡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tt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E,DE广泛分布于全身各脏器,数量极微,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1%,DC的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13t2主要分为髓系D(=(myeloiddrivedDC)和淋巴系DC(1ymphoidrelatedoc)两大类.成熟的DC表现出6个主要特征:(1)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膜样或树突佯突起;(2)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有助于抗原提呈的分子,如持续,高水平的表达MItCI类,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帅(.)和cD86(13,:),细胞粘附分子CD(LFAI),CDm,C(ICA),C(ICAM.),co,8(LFA])和CD.∞(ICAM2),以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LFA1等.人血中的I)C前体开始表达c.:,但随着成熟渐渐失去表达,而粘附分子,共刺激分子,MHC抗原随着成熟而表达增加J.活化后,特别是cD柏L活化后,c,c上调.在成熟中,cD86出现早,而cD町出现晚,血中DC前体几乎不能检测到..(3)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既能激活MHC相同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又能激活MHC不同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而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着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Tcel1)增殖并建立初级免疫应答.(4)具有向局部淋巴细胞T细胞区迁移的能力.(5)DC激发T细胞增殖及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100~1000倍b1.(6)新近发现的D(:SIGN(DCslx~cificICAM3grabbingnoninten)分子在启动静息T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注意,Dc SIGN是DC特异表达的,第一个被鉴定的DC限制性分子,介导Dc与静息T细胞的强烈粘附从而发挥I)C诱导的T细胞增殖作用.另外,在体内外,J)C具有与其他APC不同的功能特征,可递呈抗原给静息T细胞的能力是I)(: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能力是其他APc的10—100倍.正是由于DC的上述特征使作者单位:050000~aI_lgN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其成为体内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也是唯一一类可直接活化静息T细胞的APE.2树突状细胞的来源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在DC的起源,分类,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机制以及引起DC迁移和成熟的信号传导等领域研究的深入,有关人DC大量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日益成熟.目前,树突状细胞有三个来源:骨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从骨髓中分离获得树突状细胞的CD互的祖系细胞,或从外周血或新生儿脐带血于体外经14d培养分化(在GMCSF和TNFa存在的情况下)成为成熟的CD,C跽,HIADR的树突状细胞;或者用外周血纯化的CD;单核细胞或粘附单核细胞在二种细胞因子(GMCSF和IL4或ILl3)的培养刺激下成为CD,c聪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再经TNFa或(和)CL刺激形成成熟的树突状细胞.3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证明J,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以下密切关系.(1)以肿瘤抗原体外专一性地冲击致敏,激活功能最强的APC树突状细胞,可保证肿瘤抗原被有效摄取.(2)树突状细胞通过细胞表面高水平的MHCI,Ⅱ类分子呈递了丰富的肿瘤抗原肽,使相应的T细胞受体(TCR)被充分占据;同时,树突状细胞提供高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B7..(cD),B7.:(cD86),cD的分子等,使T细胞被充分激活.(3)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结合后,可以大量分泌:,激发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主导了TH,型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清除.(4)树突状细胞还能分泌趋化因子(DCCCK),专一性地趋化初始型T细胞,通过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对T细胞的激发.另外,肿瘤病人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检测到T淋巴细胞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采用细胞因子修饰的肿瘤细胞瘤苗能够产生抗中枢神经肿瘤的免疫反应,因此免疫反应可以介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关于各种类型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目前已研究了各种形式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的疫苗.(1)细胞性肿瘤抗原:经放射线照射灭活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反复冻融上清或肿瘤细胞冻融后膜碎片或超声破碎方法制备肿瘤细胞的蛋白提取物直接体内免疫后都只产生极弱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已极少作为肿瘤疫苗单独用于临床.(2)肿瘤抗原多肽:应用经弱酸洗脱肿瘤细胞表面的MHCI类抗原多肽冲击树突状细胞,其靶向性更好,肿瘤抗原浓度更高,可产生"冲击致敏"的效应,促进T细胞有效激活.(3)肿瘤抗原基因:将肿瘤抗原基因转移进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其方式有多种:用脂质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Hsv)蛋白抗原编码基因冲击树突状细胞,或脂质体介导河北医2004年2月第26卷第2期HebeiMedicalJournal一,Feb2004,V ol26,No.2 酪氨酸酶基因转移入树突状细胞;用肿瘤细胞的RNA作为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或用低免疫原性肿瘤的RNA(总RNA或polyA+RNA)冲击树突状细胞,免疫接种后可诱导出强烈抗肿瘤免疫力;用腺病毒载体介导肿瘤抗原基因对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转染;用黑色素瘤抗原基因质粒通过基因枪技术转染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等.(4)抗独特型抗体:抗独特型抗体是肿瘤抗原的内影像,可模拟肿瘤抗原被机体识别,激发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临床首例应用树突状细胞治疗肿瘤就是应用抗独特型抗体致敏树突状细胞来做为瘤苗.(5)与细胞因子联合使用:是体内介导TH.型应答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应用于肿瘤治疗,收到更佳的抗癌效果.某些情况下甚至逆转由树突状细咆诱导的耐受.(6)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特异性抗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维持树突状细胞的存活.将GMCSF基因经腺病毒载体介导转入树突状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内激发肿瘤特异性CTL的能力.用腺病毒将I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也可协同增强T细胞功能,促进机体的抗肿瘤效应.Fms样酪氨酸激酶Ⅲ(肿,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Ⅲ成员之一)配体(n凡L)也是一种细胞因子,能与树突状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故也有人应用肿L联合树突状细胞瘤苗增强抗肿瘤疗效".此外,曹雪涛等还将重组腺病毒介导的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经肿瘤抗原冲击致敏后,与肿瘤细胞融合制备出免疫原性更强的新型瘤苗,他们还报道了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结果.法国与意大利合作小组"发现,肿瘤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胞浆内形成许多包含抗原多肽的小体(exoc~omes或dexosomes).实际上,树突状细胞除了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起作用外,人和小鼠的树突状细胞均能分泌或外排exo~ome.s,这种小体中不含凋亡小体,胞浆膜或内质网组组等,表达MHCI,Ⅱ类分子和cDIi6,具抗原呈递能力,能在体外刺激抗原特异性cT细胞的增殖,因而有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从树突状细胞上清分离和纯化这些小体给荷瘤小鼠皮下注射(5/*gexo—sor-麟)也诱导了极强的抗肿瘤效应,在体内诱导出高水平的cT1J,并能治愈荷瘤小鼠,提示作为无细胞体系诱导体内免疫功能的应用途径,eXOC~OIIIeS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亚细胞成分的树突状细胞瘤苗.(7)直接应用Dc:将Dc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再回输体内,以求获得更多的CTL,这本身就是一种过继性免疫治疗,而且大多数肿瘤组织内浸润Dc的数量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浸润DC多则预后好.5DC的输注途径和剂量输注途径早期D(=的输注途径多采用静脉注射.近年来,采用皮下,皮内,淋巴管内,瘤体内注射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皮内,瘤体内注射可能更有利于DC发挥其生物学功能.DC发挥其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基础是D(=负载肿瘤抗原后,能够迁移至T淋巴细胞富集的二级淋巴器官,从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DC的输注途径与其能否更好地发挥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1)静脉及淋巴管内注射:l73Mackensen等对七HC的静脉及淋巴管内注射进行了比较,作者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五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 经放射性标记后,静脉或淋巴管内注射,丫照相机全身拍照观察.发现DC经静脉注射后在肺内作短暂停留,最后定位于脾和肝脏7d以上:DC注入足背淋巴管内后,可迅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并停留24h以上,实验说明淋巴管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相比,更有利于DC发挥其抗肿瘤作用.(2)真皮内注射:Thomas等则比较了多种DC的输注形式后,发现真皮内注射DC后,10min内就可见标记的DC迁移入引流淋巴结,4h后引流淋巴结显象最明显,证实真皮内注射可以使DC快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且可以滞留较长时间,说明真皮内注射可能是DC疫苗抗肿瘤治疗的另一较佳输注途径.(3)瘤体内注射:目前,I)C疫苗抗肿瘤治疗临床试验,大都采用肿瘤细胞抗原肽,肿瘤细胞溶解物或凋亡的肿瘤细胞先体外致敏DE,然后回输体内.6树突细胞瘤苗的剂量和用法一般用的方案是:致敏树突状细胞制成1×1个细胞/0.5n1l,注射用细胞悬液,每次剂量为1×1个细胞,每周1次,连续用4周,然后间隔2周,再次接种以增强免疫,总接种量为5×1个树突状细胞.研究认为DC注射的细胞数量与肿瘤缓解的时间成正比.但是否细胞数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好,有无平台效应,细胞数量多少为最佳尚需进一步研究.7展望树突状细胞加肿瘤抗原将会成为有效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手段.由于DC疫苗能促进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特性及其强大的抗原提呈功能,不仅能将抗原提呈给M/-ICⅡ类分子促进cDT细胞增殖,又能提呈给MHCI类分子促进c聪T细胞增殖,诱发机体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同时研究还发现,DC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可直接参与调节B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刺激B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IsA和IgM,全面调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在机体抵御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DC疫苗的初步临床试用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该疗法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又一新兴手段.参考文献】gl,En~emanEG.Dendriticcellsincancerimmunotherapy.AnnReviro—munol,2000,18:245—273.●2TakamizawaM,RivasA,FagnoniF,eta1.Dendriticcellsthatprocessandpr一~-,entnominalantigenstonaiveTlymphoeytesalederivedfromCD2pre—cursol~.Jlnmaunol,1997,158:2134-2142.3ShortmanK.|]umetoration:dendriticcells:multiplesubLypes,multipleori—gins,multiplefunctic~ns.1nmaunolCellBoil,2000,78:161—165.4BarmhemauJ,BriereJ,CauxC,etaI.Immunologyofdendn'ticcells.A/lnul~.evlnrnunol,2OO0,18:767.8l1.5LevinD,ConstantS,PasqualiniT,eta】.Roleofdendriticcellsinthepriming ofCITlymphocytestopeptideantigeninvivo.Jlmmund,1993.151:6742.6St~rmtan.DC—SIGN:Aguidetos0fT1emysteriesofdentin'ticceils.Cells.2000,100:491494.7GeijtenbeekTBH,TorensmaR,V anVlletSJ,eta1.IdentificatonofDC.SIGN, anoveldendriticcellspecificICAMsreceptorthatsupportsprimaryimmuneres.Cell,2000,100:575-585.8ChenSR,AkSMF.TanimotoK,eta1.AbsenceofCPositivematureand activateddendriticcellsatc锄cernodulesfrompatients山b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levancetohepatocarcinogenesis.CancerLe~em,2000,148:49.174河~t,lN药2004年2月第26趁第—2lt~J—Hebe—iMedicalJo—urnal,Feb2004,V ol26,No.2,.9曹雪涛.树突状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61—167.1O孙劲旅,张锦.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tf1国肿瘤I临床与康复,1998,5:80—82.11叶闻斐,秦慧莲,何球藻.兀与FI-1]及其在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增殖的作用.闷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74-76.12曹雪涛,叶天星.树突状细胞研究在免疫学中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困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281,285.13QuahB,O'NeillliC.Review:the)p】ieationofdendriticcell—derivedexo—s(m1esintumourimmunotherapy.CancerBiotherRadiopharm,21300,159 185,194.14M~tckensenA.KrauseT,BlumU,eta1.Homingofintravenouslyandinira—lymphatica]lyinjectedhumandendriticcellsgeneratedinvitroncoilhe—matopoieticprogenitorcells.Cancerlmmunollmmunother,lI9,48:1l8一l】2.15l!aonmsR,ChambersM,BoytarR,eta1.Metastaticlesionsinthejoint一elatedthacuteinflammatoryarthritisafterdendriticcellimmunotherapyfor metastaticmelanoma.MelanomaRes.l999.9:474.481.树突状细胞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李春晖张庆九焦保华胶质瘤的主动免疫治疗(activeimmtmotherapy)一直是胶质瘤治疗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肿瘤的免疫逃避,肿瘤特异性抗原以及肿瘤治疗中免疫的合适方法,路径等都是研究者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s,DEs)是摄取,加工,递呈抗原的最重要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 APC),它递呈抗原的能力最强.1DEs的获得1.1DEs的来源Ronani描述了将从化疗病人骨髓抑制期间的外周血中获取的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得到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从这种状态下获取的单核细胞其造血干细胞的比例较稳定状态下获取的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的比例高.Koch等…发现培养从外周血中纯化的人CD;造血干细胞可诱导细胞表型和功能特异性DEs,是DEs个体发育和成熟理论的主要突破.Caux等的报道与此有明显争议(是否DEs直接生成于早期造血干细胞或衍生于血单核细胞?)他们阐述了DCs两种不同的发展途径.当CD;造血=F细胞(来自于人脐带血)在GMCSF+TNF-a中培养5~7d后,:两种DEs前体出现:第一种前体由表达CD..和CD.缺失而确认,将成熟为DCs,并带有表皮郎罕氏细胞的特点(表达Birbeck颗粒滞后抗原和粘滞素).第二种前体,CD..一CD将成熟为CD+DEs(缺乏Birbeck颗粒滞后抗原和B粘滞素).而cD前体代表双潜能细胞,在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时可有不同的反应,成为类巨噬细胞.1.2D【的培养实验中应用的DEs主要通过培养骨髓细胞获得.骨髓细胞自股骨,胫骨中获得,在GM.CSF+II厂4或GM, CSF+a中培养,在第8天可见到大量具有DCs形态学特点的细胞集合体增生.每只小鼠培养DCs的产量大约为10×1 (GM—CSF+IL广4),6×1(GM—CSF+TNF—a)和5×lo'(GM—CSF). 流式细胞技术评价这些DEs的抗原表达,包括c,C,CD.(Mac一1),CDt8,cD-Io,cD8【】(B7),cI(B7.2),并指细胞抗原NLIX;.45和MT1C—I型,U型抗原.在GM—CSF+IIJ_4中培养的细作者单位:O5OOOO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胞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molecules)岛_l,岛.2 的水平最高,而且是更加有效的同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刺激物.人DCs主要将从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其DEs培养结果与上述相同.2DEs的功能DCs是最有效的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刺激物.DEs可传递抗原给T,B淋巴细胞,DEs对外生抗原有吞饮作用.在细胞内,抗原被加工成短肽,递呈到DEs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作为初级淋巴细胞基本要求的共刺激分子在DEs上有高水平表达,这些共刺激分子包括cD町(.)cD龉(岛.)和cD舶….在共刺激分子存在的条件下,已致敏的淋巴细胞被递呈给免疫系统,这提供了一种对抗自身免疫的保护作用.侵入抗原被摄取后,可能在TNF-ct的影响下,DCs转变为成熟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局部淋巴结,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DEs再成熟前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较强,抗原递呈功能较弱,而成熟后抗原递呈功能较强,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较弱.3DEs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很长时间内被认为免疫豁免区,免疫活性在颅内受限制的机制还不能被完全理解,但好象包括明显解剖学特点,如淋巴引流的缺如,血脑屏障的存在,并且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的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可递呈抗原.但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豁免不是绝对的,Esther等将小鼠脑组织与GM-CSF共同培养,得到了具有良好抗原递呈功能的DCs,Stao发现小鼠的垂体问质细胞中主要成分为DEs.在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中,对髓磷脂基础蛋白的外周免疫引出的特异性抗原诱导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脱髓鞘作用,暗示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自于合适的靶抗原的递呈和有效的诱导免疫反应….4DEs疫苗的制备多种应用DEs诱导免疫反应的方法已得到研究:提取肿瘤细胞蛋白或肽致敏DEs,将转录肿瘤相关抗原的基因转导入DEs,DEs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DEs与肿瘤细胞融合等.。
新概念疫苗考试重点

新概念疫苗一、名词解释1.新概念疫苗:与传统疫苗成分,机制,作用不同,且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
(1.成分不同:传统疫苗多为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新概念疫苗则为编码无毒力抗原蛋白的病毒核酸或能激发特异性机体免疫应答的细胞疫苗2.机制不同:传统疫苗主要靠病毒的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新型疫苗不仅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而且能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作用不同:传统疫苗只能起一定预防作用,新型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且更能起到特异性治疗作用)2.核酸疫苗:把编码外源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到动物体内, 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3.T细胞疫苗: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活化并灭活后作为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或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称为T细胞疫苗4.T细胞表位:抗原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由MHC分子递呈给T细胞受体(TCR)的短肽。
5.树突状细胞(DC)疫苗:荷载抗原的DC具有疫苗的功能,故称~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7.专职APC: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8.内源性抗原:APC内合成的,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9.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10.交叉递呈:有些APC的MHC-I类分子具有提呈外源性抗原给CD8+细胞的能力。
11.Th1:特征性分泌IL-2、IFN-γ、LT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巨噬细胞活化等细胞免疫反应。
12.Th2:特征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促成B细胞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
树突状细胞瘤苗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养 , 后去除悬 浮细胞 , 3d 继续培养 7d 即可获得 I l 。 , X;] 4 在培养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促 进 D C成熟 的因子 , 目前 认为 可 促 进 I 成 熟 的 因 子 包 括 C 0分 子 的 配 基 化 X; D4 (C 4 L [ Ft sD 0 ) 、 l 3配体 ( L 、 F ) 肿瘤 坏死 因子一( “TNF“ l 等 。 _)1 同时 , C体外培养时培养基 中可 以加 胎牛血 清 (V ) 混合 D FS 、 人 ( B 型)血 清或 自身血 清 , 可 以使 用 无血 清 培养 液 培 A 也
体内 D C数量 很少 , 占外 周血单个核 细胞 ( B s的 仅 P MC ) 1 %以下 , 并且在肿 瘤 发生 以及 进行化 疗 后外 周血 中 D C明 显减少 , 因此 , 必须对 I 进 行体外 扩增 , X; 才能满 足科 研 以及 临床的需要。 D C主要来源于 骨髓 的 C 3 造血 干 细胞 和外 周血 单 D4 核细胞 。从外 周血单核 细胞 获取 D C时 , 可采用 白细胞 单采 术直接获取 P MC , B s也可以在抽取外周血后用 Fcl分离法 i 1 o 获取 P MCs将 获取 的 P MC 洗涤后在 3 ℃ 、 C 2 B , B s 7 5 0 中温 育 2h 去除非吸附的细胞 , , 吸附的细胞用 R MF14 P 6 0培养 ,
目前绝大多数肿瘤的抗原肽未 明确 , 而且 肿瘤细胞容易 通过
变异逃避此种免疫作用 , 因而 限制 了其应用范 围。 2 肿瘤 细胞 提取物致敏 D 采 用超 声破碎和反复 冻融 . C
的方法 获得肿瘤 细胞提 取物¨ , 9 方法简 单 , ] 不需 要 了解肿瘤
抗原肽的表位 。但是 , 肿瘤细胞蛋 白提取 物 中包含 的机 体 自 身的正常抗原免疫 机体后 可能诱 发 自身免疫 性疾病 。有 报 道认为该种方法 比肿瘤 特异 性抗原 能够更 有效地 激活机 体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内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内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
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
(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
(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
(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肿瘤疫苗研究综述

肿瘤疫苗研究综述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于肿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虽然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是较为常见的是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但这些方法都对患者身体造成无法估量的副作用,同时也并不能保证完全治愈。
因此,在医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能够通过探索肿瘤疫苗,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所谓肿瘤疫苗,是指将特定抗原加入患者身体,从而让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恶性肿瘤的攻击性免疫反应。
这种肿瘤疫苗的研究可追溯至1994年,当时的研究人员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成功使小鼠的癌症痊愈。
此后几十年间,人们越来越重视这种以免疫反应为主要措施的肿瘤治疗方式。
据悉,疫苗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许多有好心的研究人员致力于从不同角度,寻找出针对癌细胞的最优解,以期能够改善患者疾病的症状和预后。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肿瘤疫苗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个体化疫苗的研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肿瘤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特定抗原的通用疫苗,而这种肿瘤疫苗的确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它并不完全针对每个患者的疾病症状。
现在,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开发个体化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根据患者每个人的基因组信息而量身定制。
据报道,患者在接受癌症治疗之前,会对基因组进行全面测序。
之后,科学家将基因组序列与可能导致癌症的特定基因和蛋白质进行匹配,以确定制备个体化肿瘤疫苗的需要以及细节。
这种肿瘤疫苗能够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期的期望。
虽然这种疫苗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证明其有效性,但它提供了一种针对恶性肿瘤的新治疗方案。
对癌症免疫微环境的研究除了个体化疫苗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疫苗研究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由癌细胞和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组成。
然而,在恶性肿瘤的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免疫逃逸变异体,这就使肿瘤细胞能够躲过免疫系统。
据南开大学免疫学与骨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介绍,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比例关系等手段,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锁定肿瘤细胞并消除它们。
NOTCH1在CLL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及预后价值

米用 Ampliseq Library Plusfor illumina 试剂盒制备文 库,PCR初始模板量为20ng;采用KAPA Illumina Library Quantification Kit tSeq 500 / 550 Mid Output Kit v2.5(300 Cycles)上机测序。NGS 测序结果由经过验证的生信流程进行质控和分析, 得到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匹配度、整体数据量和中 位测序长度等,还可获得每个标本的在靶率、平均 深度、均一度、BAM及VCF文件等数据。最后对VCF 文件进行数据库注释(对突变位点的注释内容包括 功能信息、频率信息、软件预测结果信息以及疾病 数据库信息),并用IGV软件查看BAM文件进行确 认,以排除假阳性(在靶率97%-99%,平均深度 2000x,均一度94%-97%,中位测序长度300bp)o 1.2.2细胞遗传学检测 1.2.2.1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采用CLLFISH探针试剂盒检测核型异常:13ql4 (D13S25,Rbl),17pl3,12 条染色体着丝粒(CSP12), 14q32(IGHC/IGHV ), 6q23 (MYB)和 11 q22.3 ( ATM)。 阳性标准为:del(13ql4)> 10.0% ,del( 17pl3) >5.0%,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 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初治CLL 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血清学结果,诊断 依据2018年WHO的CLL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既 往接受过化疗及免疫治疗者。预后分组参照CLL国 际预后指数(CLL-IPI)o整个研究过程经过医院伦 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方可纳入本研究。 1.2主要研究方法 1.2.1 CLL突变基rary Plusfor illumina 试剂盒 1.2.1.2测序平台:nextseq550测序平台 1.2.1.3标本类型:使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或者分 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冻存于-80七冰箱备用。 1.2.1.4标本质量保证:全血标本需要保证血液不凝 固;单个核细胞标本,细胞数量要求达到1000000 个 /mlo 1.2.1.5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中DNA,要 求提取出的DNA浓度>50ug/L,纯度OD260/280〉 1.5,最好在1.8-2.0之间。利用nextseq550测序平台 (美国illumina公司)对患者相关基因区域进行靶向 扩增子法深度测序,并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 NOTCH 1突变,Sanger测序法检测NOTCH 1突变。 NGS扩增子测序法引物由illumina公司设计、合成;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

学 报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2):245 - 254245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邵世帅,段树康,田浤,姚文兵,高向东*(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生物药物成药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98)摘 要 目前已有多款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其配体(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但只有部分患者表现出临床反应,因此需要一种替代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以PD-L1为靶点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本研究设计了以PD-L1为靶点的表位肽疫苗,然后基于人源化免疫系统(HIS)小鼠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原性的PD-L1表位肽,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
结果显示,设计并筛选得到的PD-L1-B1表位肽疫苗不仅成功诱导了PD-L1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还表现出抗肿瘤活性。
此外,免疫治疗还增加了肿瘤的T淋巴细胞浸润,重塑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综上所述,PD-L1-B1表位肽疫苗表现出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对PD-1/PD-L1阻断不敏感的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免疫治疗策略。
关键词肿瘤免疫;免疫检查点;PD-L1;表位肽疫苗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5048(2023)02 -0245 -10doi:10.11665/j.issn.1000 -5048.2023022803引用本文邵世帅,段树康,田浤,等.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3,54(2):245–254.Cite this article as:SHAO Shishuai,DUAN Shukang,TIAN Hong,et al. Desig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J].J China Pharm Univ,2023,54(2):245–254.Desig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SHAO Shishuai, DUAN Shukang, TIAN Hong, YAO Wenbing, GAO Xiangdong*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ruggability of Biopharmaceuticals,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Abstract Several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or its ligand (PD-L1) immune checkpoint blocking antibodies are availabl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but only some patients show clinical response, so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tumor immunotherapy is needed.A therapeutic tumor vaccine targeting PD-L1 is a meaningful attempt.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an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targeting PD-L1, and then screened the immuno‑genic PD-L1 epitope peptide based on the humanized immune system (HIS) mouse model and further investigated its anti-tumor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and screened PD-L1-B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not only successfully induced PD-L1-specific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y, but also exhibit anti-tumor activity.In addi‑tion, immunotherapy increased T-lymphocyte infiltration of tumors and reshaped the tumor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In conclusion, PD-L1-B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exhibit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and may be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patients insensitive to PD-1/PD-L1 blockade.Key words tumor immunity; immune checkpoint; PD-L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2073754, No.81973222); and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2020B03003)收稿日期2023-02-28 *通信作者Tel:134****2857E-mail:10198308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073754,No.819732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No.2020B03003)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2):245 - 254第54 卷免疫检查点阻断(ICB )疗法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极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策略[1-2]。
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姓名:刘星光论文题目: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 (CaMKII) 和MHC II类分子对TLR 触发的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作者简介:刘星光,男,1980年3月出生,2006年9月师从于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教授,于2009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作为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表面,选择性地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构成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TLR是一类在各种生物体内高度保守的I型跨膜蛋白,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并克隆了12种。
一旦识别了病原体中特定的分子结构,TLR就会激活其下游一系列的信号通路,活化天然免疫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
TLR不仅启动天然免疫应答,控制炎症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可以通过上调DC表面的MHC 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促进DC的成熟,指导抗原特异的免疫应答尤其是Th1型反应的产生,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成为连接初始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桥梁。
TLR信号过度活化或活化不足会导致机体功能异常和疾病的发生。
许多的其他信号通路参与对TLR信号的严密调控。
因此,对TLR信号转导调控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Ca2+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之一,调节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CaMKII)是钙信号下游的一种多功能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广泛分布于机体大部分重要器官组织中。
它由四个独立的基因α、β、γ及δ编码,且存在着不同的剪切体,因而产生多达24种不同的同型物。
谈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谈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摘要:一直以来,对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常规方法. 一百多年前,Caley用细菌疫苗免疫机体时,观察到肿瘤缩小. 此后人们认识到肿瘤可以诱发免疫反应,而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也具有监视作用. 肿瘤疫苗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运用增强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基本方法,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达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目的.关键词:肿瘤;肿瘤免疫;肿瘤疫苗1肿瘤特异性免疫机制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在机体内能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以后者为主. 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后与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先从肿瘤细胞上脱落,再由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成肽段后与表面MHC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进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值得注意的是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的激活都需要MHC抗原肽复合物和免疫共刺激分子的协同刺激作用[1],而共刺激分子的缺失正是肿瘤引发的机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之一. 肿瘤由于其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机体环境长时间的免疫选择压力下,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逃避机制,对抗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这些机制分别针对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阶段和效应阶段,包括肿瘤抗原的丢失、MHC类分子表达下调、抗原加工缺陷、表达干扰细胞毒作用的蛋白酶及表达FasL等[2].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2.2肿瘤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是将整个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导入患者体内,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由于肿瘤细胞带有肿瘤的全部抗原,无需考虑分离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而且由于自体肿瘤细胞具有和正常组织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会引发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肿瘤疫苗方案. 但是自体肿瘤组织来源十分有限,并且考虑到TS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3].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培养的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系进行肿瘤疫苗的研究. 不同肿瘤细胞的混合能够提供一系列的TSA,有利于增加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减小其发生抗原丢失的几率[2]. 但是,单独使用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难以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免疫佐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 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人们开始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编码免疫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有效地打破了肿瘤的外周免疫耐受. 近年来,也有人将编码一些细胞因子如IL2, IL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c macrohage colony stimulatihy factor,GM CSF)等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期望通过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改善肿瘤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4]. 然而,近些年来临床实验表明,即使在实验中能够诱发满意免疫反应的肿瘤细胞疫苗,在转化成临床有效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时都遇到了困难. Fifis等[5]的研究发现,大鼠结肠癌细胞系经体外培养后免疫同源小鼠,引发了免疫反应和肿瘤保护效应. 然而,当他们对荷瘤小鼠进行同样处理时,却大大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提示肿瘤细胞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肿瘤生长因子β阻止有效的免疫反应;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GM CSF等因子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骨髓源性细胞;激活特异的调节性CD4+CD25+T细胞以下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等.2.3肿瘤抗原疫苗肿瘤能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现象引发了对肿瘤抗原的研究. 肿瘤抗原包括多个层次:完整的蛋白质分子、抗原肽及纯化的DNA. 关于肿瘤DNA疫苗,下文将另行讨论. 目前将肿瘤抗原分为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TAA). TSA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只是在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 Tabi等[2]认为,肿瘤抗原必须在全部或大多数患有相同肿瘤患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呈普遍的高表达状态. 他将肿瘤抗原分为5类:① 突变抗原;② 肿瘤细胞过度表达抗原;③ 癌睾抗原; ④ 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⑤ 病毒抗原.单独应用肿瘤抗原蛋白存在免疫原性差的问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可通过抗原、HLA缺失等机制发生逃逸. 刘宏利等[6]结合了肽疫苗和DNA疫苗各自的特点,以P815肿瘤细胞的CTL表位(P815A3543)为模型,合成该表位加多聚赖氨酸的颗粒性多肽,并制备含有编码此表位和GM CSF基因的表达质粒,制成了新型的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这种疫苗利于APC的摄取加工,可诱导有效的CTL应答,从而预防小鼠致命性P815肿瘤细胞攻击,并可部分根除肿瘤.超抗原能够激活全部携带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β片段的T细胞,激活的T细胞克隆数约是普通抗原的1000倍,产生强大的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马文学等[7]用已构建的重组跨膜型超抗原的表达载体pET28a TM SEA转化E.coli BL21(DE3)pLysS宿主菌,并诱导其表达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能够锚定在肿瘤细胞膜上,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为肿瘤抗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s)作为细胞内的分子伴侣,通过其多肽结合结构域与一系列肿瘤相关抗原形成复合物,同时HSPs通过HSP受体CD91和LOX1介导被APC摄取[8-9],于是,将肿瘤抗原与HSPs在基因或蛋白水平进行连接,可使机体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水平. 自体肿瘤HSPgp96抗原肽疫苗已进入临床Ⅲ期,但是由于这种疫苗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因此只对同源肿瘤起作用,而且由于自体肿瘤HSP抗原肽复合物需要从肿瘤患者体内提取,来源受到了很大限制. 目前研究方向是体外合成HSP抗原肽疫苗,如将HSP与肽或全蛋白进行连接;将HSP的DNA与抗原DNA 连接后表达融合蛋白[10];或将HSP基因直接注入肿瘤细胞提高其免疫原性[11]. 独特型(idiotype,Id)单抗原显著优点在于它能引发针对相应自身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抗Id的抗体(Ab2)能够模拟TAA,并作为TAA的内影像诱发抗肿瘤免疫. Chang等[12]研究了小鼠抗独特型模拟人类高分子量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的结构基础,发现重链的互补决定区(CDR)3(H3)、轻链的CDR1(L1)在三维结构上紧密相连,该区域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与核心蛋白的相似折叠区具有同源性,同时发现组成环的15氨基酸残肽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与引发相似的免疫反应. 抗Id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效果. CD55是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可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Ullenhag等[13]用模拟CD55的人类抗Id mAb 105AD7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免疫,大多数患者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免疫细胞增殖反应中表现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2.4肿瘤DNA疫苗肿瘤DNA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编码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裸DNA分子直接注入机体或者经载体携带后注入机体,肿瘤DNA被体内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识别并摄入,在细胞内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引发机体持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肿瘤DNA疫苗由质粒DNA骨架、抗原DNA和真核细胞基因调控序列组成.肿瘤特异性DNA分子在体内被肌肉、皮肤、黏膜等易感处的细胞摄取后,表达出抗原蛋白,经加工处理后与分子结合呈递于细胞表面,激活CD8+T细胞,刺激CTL的形成和分化,产生细胞免疫作用;还有一部分抗原蛋白分泌至细胞外,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加工后与分子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呈递给CD4+T细胞,激活体液免疫应答[14-15]. DNA疫苗不仅激活了肿瘤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了大量抗体,还激活了被认为是人体抗肿瘤免疫关键细胞的CD8+T细胞[16],这无疑是肿瘤DNA疫苗的一大优势. 而且由于DNA疫苗分子进入人体后才开始其抗原蛋白的合成表达,因此DNA疫苗能够模拟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合成蛋白被降解加工,作为内源性分子由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激活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应答,较之肿瘤抗原肽进入人体经APC加工提呈给CD4+T细胞,再激活体液免疫要有效得多. 同时,携带肿瘤抗原基因的质粒DNA可长期在宿主细胞内控制表达肿瘤抗原蛋白,因此具有长期持续的效果,有望使机体获得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Niethammer等[17]用携带编码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基因的沙门氏菌感染小鼠,联合抗体融合蛋白,观察到的表达,大量CD8+T细胞被激活,100%的小鼠皮下肿瘤完全消除,75%的小鼠肺转移得到抑制. CD2,CD25,CD28以及CD48,CD80水平的明显上调表明CTL和负责抗原提呈的DCs在接受DNA疫苗的免疫刺激后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然而在临床研究中,DNA肿瘤疫苗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Conry等[18]用表达CEA和HBV表面抗原的质粒DNA免疫17例结肠癌转移患者,未见明显的临床变化,患者产生针对CEA的淋巴细胞增殖但未检测到CEA特异性抗体. 然后,人们对DNA疫苗做了一系列改进,主要从递送系统和免疫佐剂两方面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 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效率远远高于普通注射器和生物注射器,在 Trimble等[19]对此进行的比较中,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方法诱导出了最多的CD8+T细胞和最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由于这种途径能直接转染组织局部的Langerhans细胞[20],因此诱导免疫所需要的质粒DNA用量可大大减少,同时,免疫佐剂也被用于质粒DNA. 研究证明,将编码细胞因子、细菌毒素、蛋白佐剂的DNA 与携带抗原基因的质粒DNA有机融合后,能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21]. 然而,Lima等[22]的研究发现,用CEA和融合DNA疫苗免疫小鼠后,高剂量组CEA引发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得到大大激活,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抗的自身抗体,而用单独的CEA DNA疫苗免疫小鼠,肿瘤生长被完全抑制. 这提示肿瘤抗原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融合疫苗在增强疫苗免疫效能的同时打破了机体对于细胞因子的免疫耐受,从而降低细胞因子的免疫佐剂功能,甚至可能对致敏宿主造成长期的损害[22].除了质粒DNA外,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也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 病毒载体的DNA疫苗有更强的激活固有免疫反应的能力,通过TLR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募集和活化抗原特异性T细胞,同时病毒载体激活的炎症信号能够影响依赖的CD8+T细胞的局部扩增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病毒载体[23],重组腺相关病毒、α病毒、口腔泡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ATP依赖的抗原呈递相关转运蛋白(TAP1)在抗原直接提呈给CD8+T细胞和外源性抗原在树突状细胞(DCs)中交叉提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TAP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极度低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缺失造成其极易发生免疫逃逸. Lou等[24]给恶性黑色素瘤小鼠注射编码人TAP1的重组不复制腺病毒,诱导出了有效的抗肿瘤CTL反应,肿瘤浸润性的DCs细胞增加,记忆性T细胞亚类增多,动物存活期延长. 而在此病的研究中,携带表达和迷你基因的重组ALVAC在30例黑色素瘤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免疫反应,2例病情稳定[25] . 这可能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病毒载体的抗体有关.2.5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s)肿瘤疫苗DCs是体内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能够识别、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引发初始免疫反应. 将TAA直接导入DCs,使其发挥提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功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有用肿瘤细胞裂解产物、肿瘤抗原蛋白、肿瘤抗原多肽、合成肿瘤抗原肽冲击DCs细胞,或用肿瘤来源的RNA冲击DCs,也可以将肿瘤细胞与DCs细胞进行融合,或用肿瘤抗原病毒载体转染DCs.近年来,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激活DCs诱导抗肿瘤免疫受到了广泛关注. HSP70-抗原肽复合物负载的DCs比单独用抗原肽或HSP负载的DCs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而且HSP辅助提呈肿瘤抗原时使用更小量的抗原肽[26]. Moran等[27]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子转染DCs细胞,用其免疫过表达neu原癌基因蛋白的荷瘤小鼠,结果转基因高水平表达,DCs细胞成熟并分泌前炎症因子,诱导活化NEU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抗NEU 的IgG抗体. 有趣的是,耗竭小鼠CD4+T细胞而非CD8+T后,T细胞完全失去了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提示CD4+T细胞在肿瘤生长抑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肿瘤组织来源的RNA转染DCs被证明具有强大的抗原性、更多的作用靶点和更高的安全性,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 Su等[28]将PSA mRNA转染DCs,免疫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检测了患者外周血PSA水平和癌细胞数量,证明疫苗可引起有效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3问题与展望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有效方法的趋势日益明显. 尽管肿瘤疫苗的有效性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但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治疗结果尚未令人满意. 如何寻找和筛选有效的肿瘤抗原,激活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如何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外周耐受从而更有效的行使其免疫监视功能;如何改善免疫微环境,减少肿瘤对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以及后续肿瘤疫苗进入机体的有效途径,免疫方法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使用佐剂、细胞因子及其它有效的方法,如利用DCs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大大增加了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抗肿瘤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共刺激分子B7通过激活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活化免疫反应,通过激活细胞溶解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分子则抑制免疫反应,有人已设想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以利于肿瘤杀伤性T细胞克隆的激活;近年来CD4+CD25+自身调节T细胞(Treg)在肿瘤免疫中的抑制作用受到了关注,如何拮抗Treg细胞对抗肿瘤免疫的抑制,优化局部免疫微环境,从而活化免疫细胞识别、排斥肿瘤的作用也是研究的方向. 有研究证明,不同的疫苗接种途径及程序会对肿瘤疫苗的治疗效果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据此寻找最佳的免疫程序,发挥肿瘤疫苗的优势也值得研究. 此外,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对早期肿瘤、手术切除肿瘤或经放化疗已明显缩小的肿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将肿瘤疫苗与手术、化疗、放疗及移植等手段结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一步的开展,我们对肿瘤疫苗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有理由相信,新的安全、有效、抗原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的肿瘤疫苗终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1]林文棠,朱平. 临床免疫学[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0-102.[2] Tabi Z, Man S. Challenges for cancer vaccine development[J]. Adv Drug Deliv Rev, 2006, 58(8):902-915.[3] Hockertz S. Present and future of cancer vaccines[J]. Toxicology, 2005,214(1-2):151-161.[4] Moret TI, Sanmartin I, Marco FM, et al. Nonviral therapeuticcell vaccine mediates potent antitumor effects[J]. Vaccine, 2006,24 (18):3937-3945.[5] Fifis T, Lam I, Doris L, et al. Vaccination with in vitro grown whole tumor cells induces strong immune responses and retards tumor growth in a murine model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 Vaccine, 2008,26(2):241-249.[6]刘宏利,赵建平,倪兵,等. 颗粒性肽复合疫苗抗肿瘤免疫的研究[J]. 现代免疫学,2004,24:391-394.[7]马文学,余海,王青青,等. 跨膜型超抗原SEA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作用[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3,23(7):567-571.[8]王少彬,陈理明,陈俊辉.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131-133.[9] Nishikama M, Takemoto S, Takakura Y. Development of heat shock proteins with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vaccine delivery[J]. Yakugaku Zasshi,2007,127(2):293-300.[10] Chu NR, Wu HB, Wu TC, et al. Immunotherapy of a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fusion protein comprised of Mycobacterium bovis BCG Hsp65 and HPV16E7[J]. Cell Stress Champerones, 2000,5(5):401-405.[11] Rafiee M, Kanwar JR, Berg RW, et al. Induction of systemic antitumor immunity by gene transfer of mammalian heat shockprotein70.1 into tumors in situ[J]. Cancer Gene Ther,2001,8(12):974-981.[12] Chang CC, Hernandez Guzman FG, Luo W,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antigen mimicry in a clinical relevant melanoma antigen system [J]. J Biol Chem, 2005,280(50):41546-41552.[13] Ullenhag GJ, Spendlove I, Watson NF, et al. Aneoadjuvant/adjuvant randomized trial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 Clin Cancer Res, 2006,12(24):7389-7396.[14]罗晨. 疫苗与肿瘤免疫治疗[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6,(26):4333-4336.[15]郝葆青,刘鲁蜀,张晓冬.。
抗体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抗体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研究现状1.抗体研究发展历程抗体作为药物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拥有很长历史.但整个抗体药物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第一代抗体药物源于动物多价抗血清,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免疫治疗。
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因而逐渐被抗生素类药物所代替. 第二代抗体药物是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实验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单抗最早被用于疾病治疗是在1982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Levy等人利用制备的抗独特型单抗治疗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瘤体消失,这使人们对抗体药物产生了极大的期望.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抗CD3单抗OKT3进入市场,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斥反应.此时抗体药物的研制和应用达到了顶点。
随着使用单抗进行治疗的病例数的增加,鼠单抗用于人体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同时一些抗肿瘤单抗未显示出理想效果。
人们的热情开始下降。
到20世纪90年代初,抗内毒素单抗用于治疗脓毒败血症失败使得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入低谷。
由于大多数单抗均为鼠源性,在人体内反复应用会引起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从而降低疗效,甚至可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一方面在给药途径上改进,如使用片段抗体、交联同位素、局部用药等使鼠源性抗体用量减少,也增强了疗效;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基因工程抗体和人源抗体。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DNA 重组技术开始用于抗体的改造,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以往的鼠抗体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消除抗体应用不利性状或增加新的生物学功能,还可用新的技术重新制备各种形式的重组抗体。
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入了第三代,即基因工程抗体时代.与第二代单抗相比,基因工程抗体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分降低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等多种表达形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癌症治疗不再是高难度的难题。
然而,白血病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却对医学界仍然是一个挑战。
所幸,在科学家的努力下,白血病的治疗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本文将从免疫治疗、基因治疗、新药研发等方面,介绍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一、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白血病的手段。
近年来,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CAR-T细胞通过转录入体并表达特定的受体,能够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以便更好地攻击白血病细胞。
用CAR-T细胞治疗白血病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许多患者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除了CAR-T细胞外,抗体治疗也是免疫治疗的重要模式。
研究人员利用人工合成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从而攻击和击杀白血病细胞。
而利用抗体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针对白血病细胞表面的各种受体和分子,让治疗方式变得更加精确、高效。
二、基因治疗的突破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模式。
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常常与免疫治疗和化学治疗协同使用。
例如,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方法,将一种新型CAR基因置入到T细胞中,并注射给白血病患者,这种治疗方式相较之前的CAR-T细胞,能够更好地减轻多种副作用。
此外,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基于基因编辑的“基因切除疗法”。
在中白血病的治疗中,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技术“切除”人体DNA中引起白血病的突变基因,从而彻底清除患者的病情。
三、新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除了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新药的研发也是白血病治疗中的一把重要武器。
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一种名为blinatumomab的药物被证明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非常有效。
这种药物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够帮助T细胞识别和攻击ALL细胞。
另外,一种名为venetoclax的药物,通过针对细胞色素c使得白血病细胞死亡而受到关注。
Venetoclax已经在美国获得了FDA 批准,用于治疗不良反应原因较高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肿瘤科疫苗研发与应用前景

肿瘤科疫苗研发与应用前景肿瘤科疫苗研发与应用前景一直备受关注。
肿瘤疫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肿瘤科疫苗的研发现状、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前景,并分析该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肿瘤科疫苗研发现状肿瘤科疫苗的研发始于二十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预防疫苗和治疗疫苗。
预防疫苗的研发旨在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反应来预防肿瘤的发生。
目前,预防疫苗主要面向高风险人群,如HPV疫苗用于预防宫颈癌、乳腺癌疫苗用于预防家族遗传倾向的乳腺癌等。
研究表明,预防疫苗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病率,为预防性医学提供了新的选择。
治疗疫苗的研发旨在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来治疗已经形成的肿瘤。
治疗疫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身肿瘤抗原疫苗和特异性肿瘤抗原疫苗。
自身肿瘤抗原疫苗是通过提取患者自身肿瘤细胞,制备个性化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特异性肿瘤抗原疫苗则利用特异性抗原(如肿瘤相关抗原或肿瘤特异抗原)作为疫苗的成分,从而诱导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抗体。
二、肿瘤科疫苗的应用场景肿瘤科疫苗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根据疫苗类型的不同,其应用范围也有所区别。
预防疫苗在癌前病变阶段或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HPV疫苗作为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乳腺癌疫苗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乳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自身肿瘤抗原疫苗的个性化治疗方式,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治疗思路。
特异性肿瘤抗原疫苗则可以应用于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为传统治疗手段的补充。
三、肿瘤科疫苗的前景展望肿瘤科疫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个性化疫苗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随着个体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个性化疫苗将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疫苗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将成为趋势。
黏蛋白1(MUCl)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摘
要 目 的
研究 以 C p G作 为 免 疫 佐 剂 , 应用黏蛋 白 1 ( MU C 1 ) 致 敏 树 突状 细 胞 ( D C ) 制 备 疫 苗 在 体 外 诱 导 的特 异 性 抗 肿
瘤 作 用 。方 法
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 , 分 离外 周 血 单 核 细胞 ( P B M C) , 应用 G M —C S F 、 I L一 4 、 T N F—a 等 细 胞 因 子
C D8 0 a n d C D8 6 ma r k e r s o f ma t u r e DC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l f o w c y t o me t r y .Cp G w a s u s e d a s i mmu n e a d j u v a n t , MUC1 w a s u s e d a s a n t i g e n
体外培养诱导 D C, 观察细胞形态 , 并通 过流式 细胞术检 测成熟 D C细 胞 标 志 物 C D 8 0 、 C D 8 6 。再 应 用 C p G作 为 免 疫 佐 剂 , MU C 1 作为抗原致敏 D C制 备 疫 苗 , 致敏 的 D C与 T细胞 混 合 培养 , 观 察 其 诱 导 T淋 巴细 胞 增 殖 能 力 。诱 导 产 生 的 细 胞 毒 性 T淋 巴细 胞 ( C T L ) 与 肿 瘤靶 细 胞 以 5 : l 、 1 0 : 1 、 2 0 : 1的 效靶 比共 孵育 , MT T法 检 测 C T L杀伤 活性 。结 果 D C表 型 检 测 结 果 为 C D 8 0+细 胞 占
t o i n d u c e D C v a c c i n e , a n d D C v a c c i n e w e r e m i x e d w i t h T c e l l s t o i n d u c e T l y m p h o c y t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 T h e c y t o t o x i c T l y m p h o c y t e s( C 6 细 胞 占 7 2 . O %, 呈现成熟 D C表 型 。MU C I致 敏 的 D C疫 苗 与 淋 巴 细胞 混 合 培养 显 示 , D C疫 苗 具 有 刺 激 T细 胞 增 殖活化的作用 , 其中D C+ C p G+ MU C 1 组 明显 高 于 MU C 1 +D C或 C p G十 D C组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P< 0 . O 1 ) 。D C疫 苗 诱 导 产 生 的 特 异性 C T L对 肿 瘤 细 胞 的杀 伤 作 用 较 单 独 T细 胞 组 或 D C组 明 显 增 强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P< 0 . 0 1 ) 。并随着效靶比增大 ,
一种人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人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a24a0b1fba0d4a7303763a88.png)
专利名称:一种人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宁永玲,戚春建,丁骏
申请号:CN201910003394.9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CN109468276A
公开日:
201903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细胞免疫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利用DC促成熟剂诱导已分化为未成熟DC的单核细胞成为成熟DC,该DC促成熟剂为
IL‑1β、TNF‑α、IFN‑γ及人重组蛋白gp100的组合形成的DC促成熟剂组合。
利用本发明制备的人树突状肿瘤疫苗的DC纯度和成熟度得到大大提高,而且促进了DC与肿瘤抗原的融合,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同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兼。
申请人: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6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舒欣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2023-2028全球及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2028全球及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引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多发性骨髓红细胞发育异常的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慢性粒细胞。
一种敲低PXYLP1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敲低PXYLP1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15c51e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d.png)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111535765.1(22)申请日 2021.12.15(71)申请人 徐州市中心医院地址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199号(72)发明人 孟箭 周霖 李欣然 顾徐嘉 陈霖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专利代理师 曹翠珍(51)Int.Cl.C12N 15/113(2010.01)C12N 15/867(2006.01)A61K 31/713(2006.01)A61P 1/02(2006.01)A61P 25/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敲低PXYLP1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敲低PXYLP1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通过RNA干扰靶点设计及双链DNA oligo制备,将双链DNA oligo与线性化的载体相连,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进行阳性克隆,构建短发夹RNA慢病毒载体,敲低TSCC内源性PXYLP1基因的表达,抑制了TSCC细胞的增殖能力,诱导了TSCC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体内肿瘤生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序列表1页 附图9页CN 114457075 A 2022.05.10C N 114457075A1.一种敲低PXYLP1基因表达的shRNA,其特征在于,所述shRNA包括DNA oligo的正链和反链,所述正链为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的碱基序列,所述反链为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的碱基序列,所述的正链和反链退火,形成带粘性末端的双链DNA:SEQ 1:5’‑CCGGCCCGGTAAGAAACCAGTATCTCTCGAGAGATACTGGTTTCTTACCGGGTTTTTG ‑3’SEQ 2:5’‑AATTCAAAAACCCGGTAAGAAACCAGTATCTCTCGAGAGATACTGGTTTCTTACCGGG ‑3’。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学机制ppt课件

细胞之间的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Ⅱ型干扰素: IFN-g,主要的免疫调节效应:
①增强APC MHC-Ⅱ类抗原表达及多种不同细胞的 MHC-Ⅰ 类 抗 原 表 达 , 因 而 促 进 Th 细 胞 与 APC 以 及CTL与靶细胞的识别和作用。
(二)机体抗肿瘤的体液免疫学机制
补体的溶细胞效应: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 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位点结合,抗体多属 IgG和IgM,激活补体反应,补体C8和C9通过经典 途径引起细胞溶解。 这类抗体在溶解分散状态的悬浮肿瘤细胞或少 量经血道转移的实体瘤细胞中起重要作用。如切除 肿瘤后此抗体效价上升,则患者的预后较好。
(3)TCRγδ+T细胞
•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组织及外周血中
•分泌细胞因子IL-2、IL-4、IL-5、GM-CSF和 TNF-α等杀瘤或抑瘤;
•非MHC-I类限制的胞毒活性。
* 在IL-2作用下,γδ+T细胞可以TIL或LAK形 式杀伤肿瘤细胞
2.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源于骨髓淋巴样祖细胞, •分布在肝、脾、淋巴结和外周血,属大颗粒淋巴细 胞(LGL); •在肿瘤早期起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 一道防线 •无特异性TCR、BCR;直接杀伤作用
有活性Ca化引起的肿瘤细胞凋亡模式图
TC表达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
FasL
靶细胞
活化的TC表达FasL AAAAAA
Fas-FasL相互作用 诱导靶细胞凋亡
TC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可缓解白血病的肽疫苗

可缓解白血病的肽疫苗
黎彬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情报》
【年(卷),期】2003(24)4
【摘要】@@ 据负责该研究项目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员Jeffrey R. Molldrem博士报告,5例白血病标准化疗无效的患者在接受一种新的实验性肽疫苗的初步实验中其病情能够得以完全缓解,而这只是一项确定疫苗安全性的实验.长期生存持续2年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在其血液系统中才可能见到敏感的T细胞参与循环.
【总页数】1页(P21)
【作者】黎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白血病肽瘤苗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 [J], 白海;欧英贤;达万明;孙秉中
2.急性白血病骨髓完全缓解和非缓解状态下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J], 黎金庆;刘健;刘陶文;莫东华;唐超生
3.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脑脊液检出白血病细胞的检验分析 [J], 李瑞珍;张月荣
4.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化疗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长期缓解2例 [J],
王晓刚;彭也;宋晓露;蓝建平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及缓解后的强烈化疗 [J], 孟庆祥;秘营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蛋 .1- $ 4.3 特异性 0 细胞能与融合蛋白起反应, 白或为细胞裂解物或为完整的 123 细胞, 从而用于 123 的 也能产生 免疫治疗。针对 .1- $ 4.3 肽的鼠的 1F# L 0 细胞,
[#] 对 123 细胞提取物纯化的融合蛋白的增殖反应 。但 .1-
蛋白免疫原性决定簇, 位于融合区域的 ’! 个氨基酸残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1-& $ 4.3! 肽特异性 0 细胞也能 够识别 =!’".1- $ 4.3蛋白, 并产生增殖反应, 说明后者能够被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白 海 (’()!—) , 男, 硕士, 主任医师
刺激 0 细胞株, 可产生肽特异性 2K1! 限制的 1F# 0 细胞 反应, 表型为 0>M $ ’ * ! 1F# 1F% 。( 个具有代表性的 0 细 胞克隆分析也表明, 免疫 0 细胞只特异性识别 =!’"
.1-& $ 4.3! [&] 合成肽序列, 而对其他序列无反应 。说明 .1- $ 4.3 融合
文章编号: (!"",) ’""+ $ %)!! "’ $ ""#%/"! 抗原提呈细胞 (4=1) 加工处理, 产生具有免疫原性的融合区 肽, 以一定的构型和足够高的浓度与 2K1! 分子结合, 刺激 [#] 抗原 特 异 性 0 细 胞 反 应 。这 种 0 细 胞 反 应 弱 于 与 =!’".1- $ 4.3 融合蛋白在加工处理 =!’".1-& $ 4.3!肽的作用, 过程中, 只递呈了数量较少的融合区免疫肽, 或者是融合蛋 白的其他降解片段竞争与 2K1 分子结合有关。也证明了 =!’".1-& $ 4.3! 免疫肽的浓度可以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 度。另外 0 细胞对抗原肽的特异性识别, 还与抗原的构型、 在 2K1 沟槽中的结合以及抗原表面的暴露有关。因而, 特 定的免疫肽刺激的 0 细胞只能对特定的肽发生反应。 " 肽瘤苗免疫治疗 123 研究 由于 =!’".1- $ 4.3融合蛋白广泛存在于 123 患者, 而且 此融合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利于对正常前体细胞和白血病细 胞共存的 123 患者进行选择性治疗, 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自 身免疫性损伤的发生。因此, 可能作为 123 特异性肽瘤苗免
[!] 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它代 正常细胞 .1- 和 4.3 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是没有免疫原 性的, =!’".1- $ 4.3具有免疫原性的氨基酸序列很可能位于该 融合蛋白的融合区域。为此, 人工合成了三种不同长度的融 合区氨基酸序列: 来自 .1- 外显子 & 与 4.3 外显子 ! 融合区 的 .1-& $ 4.3!; 来自 .1- 外显子 ! 与 4.3 外显子 ! 的 .1-! 来自 .1- 基因的 .1-’ 区与 4.3 外显子 ! 融合产生 $ 4.3!; 的 .1-’ $ 4.3!。用其分别免疫小鼠, 观察其免疫刺激的鼠 淋巴结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结果发现具有免疫原性的 肽是由 ’! 个氨基酸组成的特异性序列 8HIJ77I43J-=, 命名 其中的 ) 个氨基酸来自 .1(8HIJ77) , 为 =!’".1-& $ 4.3! , I为 融合氨基酸, ( 43J-=) 。用 =!’" , 个来自 4.3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O; H A&?A’) %FFI
(E) ?O"G ; %D
6>
植基 础 与 临 床 研 究 [ H] G 西 北 国 防 医 学 杂 志,%FFE,%% (6) : #D# / #DI G [% ]0JKB L2, 4KMN"OOP 2, Q$N 3O<RON ’,, !" #$ G 1 SO--T ( 7 ) V<.RONKB.< SO--T JO;K$BO B9O <OS.RNKUKNR -O:POJKS ’ $NBK-O:POJKS OWWOSB .W ;.N.< -=JV9.S=BO KNW:TK.NT W.< <O-$VTO; S9<.NKS J=O-.K; -O:POJK$ $WBO< $--.RONOKS TBOJ SO-[ H] (E!) : B<$NTV-$NB$BK.N G 5<.S A$B- ,S$; 0SK X0,,E>>8,>I EFEI% / EFEI! G [# ] 2$PKB$ 2, ,U:J$ 1, +$J$R:S9K +, !" #$ G *O:POJK$ / $TT.SK$BO; W:TK.N V<.BOKNT,;OP / S$N $N; "S< / $"-,<OV<OTONB KJJ:N.RONKS +*, / &4 / <OTB<KSBO; OVKB.VOT <OS.RNKUO; "= [ H] G *O:POJK$, W:TK.N VOVBK;O / TVOSKWKS ’&6 7 1 -=JV9.S=BOT (E%) : %FF%,ED %6FF / %6F! G [6] 0S9Y$<BU H,5KNK--$ / @"$<U H,Z:$N 44,!" #$ G A.QO- B$<ROBO; $N; KJJ:N.B9O<$VO:BKS TB<$BORKOT KN S9<.NKS J=O-.K; -O:POJK$ [ H] (E) : G 0OJKN +OJ$B.-,%FF#,6F 8! / >D G [I] ’-$<P 4[, &.;K @,, +K-- 0’, !" #$ G &K<OSB OQK;ONSO B9$B -O:POJKS SO--T V<OTONB +*, / $TT.SK$BO; KJJ:N.RONKS VOVBK;OT [ H] ;O<KQO; W<.J B9O 3’4 / ,3* "#$% W:TK.N V<.BOKN G 3-..;, (EF) : %FFE,>8 %88! / %8># G [D] 2$NNO<KNR 0@,2S\ONUKO H*,?O$<N-O= &3,!" #$ G +*, / &4E / <OTB<KSBO; "S< / $"-( "#$% ) TVOSKWKS ’&6 7 1 -=JV9.S=BOT <OTV.N; B. ;ON;<KBKS SO--T V-:TO; YKB9 "#$% VOVBK;O $N; $NBKRON [ H] / V<OTONBKNR SO--T O]V.TO; B. "#$% S.NB$KNKNR SO-- -=T$BOT G (E) : 3-..;,E>>!,>F %>F / %>! G [!] 0:N HZ,\<.:TO 40,?.<J$N 0H, !" #$ G @JJ:N.RONKSKB= .W $ ( 3’4 / ,3* ) W:TK.N ;.J$KN S$N;K;$BO &A, Q$SSKNO V%EF B$<ROBO; B. ;ON;<KBKS SO--T "= $ <OS.J"KN$NB $;ON. / $TT.SK$BO; [ H] ( EE) : QK<:T QOSB.< KN QKB<. G ’$NSO< 4OT,%FF%,D% #E!I / #E8# G [8 ] ’-$<P 4[, ’9<KTBJ$T 0[G 3’4 / ,3* W:TK.N VOVBK;OT $N; [ H] S=B.B.]KS 1 SO--T KN S9<.NKS J=O-.K; -O:P$OJK$ G *O:P (I) : *=JV9.J$,%FFE,6% 8!E / 88F G [>] ’9.:;9:<= ,,($MOYTPK H*,*K$NR H’,!" #$ G XTO .W -O:POJKS ;ON;<KBKS SO--T W.< B9O RONO<$BK.N .W $NBK-O:POJKS SO--:-$< S=B.B.]KSKB= $R$KNTB 59K-$;O-V9K$ S9<.J.T.JO / BKQO S9<.NKS [ H] (6) : J=O-.RON.:T -O:POJK$ G 3-..;,E>>!,8> EE## / EE6% G [EF] +O *,?ONR +,4$=J.N; ,,!" #$ G &ON;<KBKS / SO-- / VOVBK;O KJJ:NKU$BK.N V<.QK;OT KJJ:N. / V<.BOSBK.N $R$KNTB "S< / $"- / [ H] BKQO -O:POJK$ KN JKSO G ’$NSO< @JJ:N.- @JJ:N.B9O<, (E) : %FFE,IF #E / 6F G [EE] Z$T:P$Y$ 2,^9JKN$JK +,\.MKJ$ \,!" #$ G +*, S-$TT @@ / <OTB<KSBO; $NBKRON V<OTONB$BK.N .W ON;.RON.:T "S< / $"- W:TK.N V<.BOKN "= S9<.NKS J=O-.RON.:T -O:POJK$ / ;O<KQO; ;ON;<KBKS ( 7 )1 -=JV9.S=BOT [ H] ( I) : SO--T B. ’&6 G 3-..;,%FFE,>8 E6>8 / EIFI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