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微生物与健康》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微生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掌握微生物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培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实例和实验过程。
2.实验器材:显微镜、细菌培养皿、试剂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
提问:“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如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展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引起疾病等。
第7课面对批评(教学设计)
第7课面对批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
在批评时,很多学生容易感到委屈、沮丧、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因此,本次课程需要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批评,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学到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批评的原因和意义;2、学会正确面对批评,避免产生负面情绪;3、学会从批评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反思个人表现和行为。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批评?2、为什么我们需要批评?3、如何正确面对批评?4、如何从批评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介绍批评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批评的正面作用,从而建立正确的面对批评态度。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批评的正确态度和从批评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并对各组进行评比,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批评的具体情况,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批评的原因和意义。
4、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来体验批评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批评的正确态度。
五、课堂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并保持开放的态度,以接受学生的各种观点和意见。
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合理的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结果。
评估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测试、问答、课堂作业等方式。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后记:这场授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态度。
我会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并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八、教学具体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讲述,并结合适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例子引入“批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批评。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讲解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以食盐溶解于水为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会析出来。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观察食盐水的变化,来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
我们将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混合物中的食盐、沙和水。
同时,学生还将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这些实验活动将帮助学生了解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以及利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准备食盐、清洗干净的细沙、食盐与沙混合物、玻璃棒、清水、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放大镜、咖啡过滤袋、漏斗、铁架台和烧杯等材料。
我们将通过过滤、蒸发等实验方法,来分离混合物中的食盐和沙。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生将会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并且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同时,学生还将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如何将其分离?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学生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它们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设计分离方法,例如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现象。
3.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将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展示烧杯,食盐消失了,如何分离沙和盐水?方案一:出示过滤装置,并教授过滤操作;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方案二:出示过滤装置,并教授过滤操作,然后提供蒸发装置,学生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再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第7课《衣和裙》教学设计01
课题:衣和裙课时:1课时课型:绘画年级:二年级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裁剪小衣服》一课为书画版第7课教学内容。
在设计服装中让学生感知对称,多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服饰的造型,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
让学生在和谐、亲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给予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的机会,并感受到艺术活动的多样性,主动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设计服装并能在生活中有所运用,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思路。
学情分析:在对称的服装上添画花纹,涂上鲜艳的颜色,设计成有个性的衣服。
操作有趣味性,铺垫了初步的设计思想。
课堂上用对折剪的方法设计对称的服装,然后进行添加装饰。
会让学生们觉得每个人都是服装设计师,更积极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服装外形对称的特点,学会用对折、画、剪的方法设计制作衣和裙。
过程与方法:赏析服装,感受对称美。
制作自己喜欢的衣、裙样式,用剪与画结合的方式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或裙。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服装设计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对折剪方法设计制作服装。
难点:表现服装细节。
教学设计思路:在操作技能方面,偏重于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探索性在课堂中的体现。
让学生通过尝试与制作,总结一些经验;交流后再进一步制作,再评价。
使学生在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也通过欣赏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生在做衣服的方式选择上也很自由,可以让他们随意选择合作伙伴,通过分工合作,增进同学间的默契感,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他们领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在展示与评论过程中,学生或者是动手能力强的、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让学生各展所长,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有主体的地位。
教学设计:一、导入1.图片导入是:夏季我们女孩子最喜欢穿什么?生:裙子师:今天我们个个都是小小服装设计师,动手设计一次衣和裙2.揭示新课:衣和裙二、新授1.欣赏各种式样的裙子2.说说裙子的组成部分小结:衣领、衣袖和裙摆3.说说制作裙子的步骤(1)折(2)画(3)剪4.启发说说“衣领”的变化小结:方领、圆领、花边领……5.启发说说“衣袖”的变化小结:长袖、中袖……6.启发说说“裙摆”的变化小结:圆摆、大摆……7.分体式裙装设计上衣加短裙的设计三、学生制作1.作业要求:(1)构图饱满(2)设计新颖(3)色彩艳丽2.同龄学生作品欣赏四、作业评价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作画感受,谈谈作品的创意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出现什么新气象?二、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老子老子主要活动路线图名字:名耳,又名老聃(dān)时期:春秋后期国别:楚国人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著作:《老子》(《道德经》)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老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制人片,取史信息研名言,理蕴张制的卡片,提历史信息研名言,概的张世影响研读史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主张:1.核心思想: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三、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阅读教材,总的张,对育的影响讲事,会、子学习、以恒精神研读史料、结合所学、理解、孔世影响表百中派人张、著作小组合作,研读史料,理名的墨反代特征结合材料,理解、百的意义齐读感悟孔子名字:名丘,字仲尼时期:春秋后期国别:鲁国人经历: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教学设计2: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生: ①衷心与忠心 衷心:由衷之心,指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 忠心:表示忠诚之心。 ②启事和启示 启事,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 启示,是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
【课文·内容研读】
师: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篇课文是根据屠呦呦 2011 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 然科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因此,这篇文章兼备演讲稿和论文的双重特点。
生: 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和展示科技成果,做好科普工作,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
【课文·课堂小结】
师: 在抗疟面前,我们看到了屠呦呦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在科技面前, 我们看到了一个功勋人物的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 科技的重要作用,保存一颗热爱科学的心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培养学生心怀天下、为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从青蒿素的发现到成药的大致过程及医学工作者做出的巨大努力。
教学难点
感受屠呦呦心怀天下、为人类共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情怀。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情境的联想, 师: 英国 BBC 新闻网“偶像(ICONS)”栏目发起“20 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科学家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7课 童话城堡 ▏人美版
教师
课件,示范画
学生
绘图工具,课本
流程及时间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教师播放一段动画视频(《白雪公主》节选)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城堡
2、欣赏图片
师:你们看到城堡会想到什么呢?
学:灰姑娘、白雪公主……
师:无论灰姑娘、白雪公主还是睡美人,都是来自童话王国,今天童话王国国王,需要你们帮忙,为他设计一个新的童话城堡。(板书课题)
艺术实践
用各种图形,为你自己建筑一座漂亮的童话城堡。
要求 :1、明确自己的城堡修建地点
2、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
欣赏评价
1、同学们上台展示作品,请学生们自己上台介绍自己的城堡。2、教师评价学生作品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童话城堡
各种各样的图形组成
城堡有高有矮,有大有小
漂亮的颜色和花纹
教学后记
3.情意目标
通过对童话城堡的创作表现,引导学生感受城堡建筑的形式美,以及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图形组合、创新表现城堡造型的乐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寄托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运用各种图形组合出具有高低、大小等变化的城堡造型,根据想象,适当添加有趣的情景,使画面富有童话色彩。
学习难点
表现的城堡造型新颖富有创意,注意细节的添加与描绘。
学:不是,有很多层。
师,总结:所以,漂亮的城堡是有高有矮,有前有后,有大有小的变化。
3、观察细节—装饰
出示细节图,师:仔细看一看,是什么使城堡变得更加漂亮?
学:有漂亮的颜色,花纹……
师:所以,漂亮的童话城堡不仅仅需要各种各样的图形组成,还需要有高的房间,矮一点的房间,和漂亮的颜色与花纹。
2022年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8课全册16课时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8课全册16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的课程,2022年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涵盖了1-8课,共16个课时。
本册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防范侵害、保护自己、遵守法律、正确行使权利等。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对自我、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但又受到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吉林地方课程二年级《家乡》下册1-7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家乡下册教学计划一、全学期本学科教学目的要求1、促进儿童综合性发展,培养学生融入周围的环境、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儿童。
2、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得反思和激励。
3、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4、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用心灵感受家乡的美丽。
5、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珍惜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6、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富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生活在她的博大胸怀之中感受到快乐。
7、使学生能通过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养成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品格。
二、本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二年级下册家乡教材一共安排了16节课,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城乡、地域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替换和补充。
这些主题都是围绕认识家乡、探索家乡、热爱家乡的活动学习展开,使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事物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家乡。
三、本册教材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培养学生融入周围的环境、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儿童。
教学难点:用心灵感受家乡的美丽。
通过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养成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品格。
四、重点教学活动及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及具体措施1、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创设活动体验的真实情景和条件,而非在课堂里单纯讲授。
3、针对本校所处的环境组织教学,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课程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要与校本课程结合实施。
5、将吉林省的省情、地情、乡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时数:16课时课题老规矩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总第一节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规矩。
2、体会这些规矩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生活中有哪些规矩。
教学难点体会这些规矩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规矩,它反映着地方文化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教学设计7: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地图的观察,从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特征入手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2、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一般条件。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内容,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4、通过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产生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出现的关系重点: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学习过程】【情境导入】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使用工具是人类和猿猴的本质区别。
【新课讲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特征: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关键)生产活动主要是渔猎、采集。
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第4堆积层疑似用火区H3(c)(二)新石器时代:1.生产方面河姆渡文化石斧红山文化石耜特点1:出现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并用特点2:农业工具大量出现,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种植农作物。
饲养家畜2.新石器时代中期代表性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北方)长江下游地区,浙江省境内(中国南方)中国东北(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河南、山东浙江粟稻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土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代表器物是黑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小学红色文化1-2年级版第7课《我爱国旗》教学设计
小学红色文化1-2年级版第7课《我爱国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国旗》是小学《红色文化》1-2年级版第二单元“红旗飘飘”的第三课。
本单元共四课,带领学生分别认识了四面旗帜,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理想信念。
其中,第七课《我爱国旗》是以学生最熟悉的五星红旗为主要内容,介绍国旗故事,传递国旗文化,增强学生爱国力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1.认识国旗,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2.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国旗的含义。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听音乐,猜歌名”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好!上课前,谢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听音乐,猜歌名。
(出示歌曲视频:我和我的祖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国旗国旗真美丽)活动一:五星红旗,我常遇见你1.生活中的国旗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见了许多面国旗。
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2.不同时刻、不同场合的国旗师:除了你们刚才所说的,我们还会在哪些时刻、哪些场合见到国旗?(出示奥运升国旗图片、神舟飞船图片、蛟龙号图片)3.扩展延伸师:中国桥、中国路、中国网、勇攀珠峰、嫦娥奔月、北斗导航……在各大领域我们都能看见国旗的身影!活动二:五星红旗,我想了解你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可要好好了解我们的国旗,今天,谢老师也把国旗带到了课堂上。
1.国旗的颜色、图案、涵义师:谁能告诉大家这面鲜艳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先说说它的颜色。
你们知道为什么五星红旗的底色是红色,五角星是黄色吗?五星红旗上又有什么样的图案,谁发现了?2.制作国旗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学着自己制作一面国旗?师:回家后,你想把自己制作的这面的国旗放在哪?师:不论是放在哪儿,老师希望你们回家后都能好好爱护这一面国旗,因为这面美丽的国旗来之不易。
3.国旗历史师:在战火纷飞中,我们更想拥有一面属于自己的五星红旗。
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4.国旗故事(罗广斌“绣红旗”)师:在国旗的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是小学科学第7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快慢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
2. 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3. 运动的快慢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运动时速度的快慢与骑车人的腿部运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使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并记录下滑动的时间和距离,从而探究质量对于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四、课堂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运动速度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运动速度的好奇和思考。
2. 知识介绍:简单介绍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滑动,观察并记录下滑动的时间和距离,分析质量对于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4.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观察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滚动,并记录下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第7课时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7课时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合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我们学过整数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0. 25×4×98 (1.25+0.9)×8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简便算法。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质疑猜想。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那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呢?完成第9例7上面的观察,填空。
出示算式。
1 2×1313×12(14×23)×3514×(23×35)(12+13)×1512×15+13×15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花城版)音乐一下第7课歌曲《小毛驴》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一下第7课歌曲《小毛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毛驴》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儿童歌曲,花城版音乐一下第7课选用这首歌曲作为教学内容。
歌曲以轻松愉快的旋律和简单易懂的歌词,描述了小毛驴帮助主人拉磨的故事,传递了勤劳、善良的价值观。
歌曲节奏感强,旋律简单,适合儿童学习和演唱。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基础,他们对于简单、有趣的歌曲更感兴趣,而且易于接受和模仿。
在音乐基础上,学生可能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可能对动物和自然景观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小毛驴》这首歌曲,掌握其旋律和歌词。
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含义,领会勤劳、善良的价值观。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歌曲,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歌曲中的知识点,进行创意表演和音乐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小毛驴》的旋律、歌词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和呼吸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互动法: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完成歌曲的学习。
3.实践法:学生通过演唱、表演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欣赏法: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歌曲《小毛驴》乐谱、歌词卡片、教学音频等。
2.教学设备:音响、话筒、投影仪等。
3.教学场地:音乐教室或多功能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见过小毛驴吗?小毛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歌曲《小毛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小毛驴》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旋律的欢快和节奏感。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让学生熟悉歌词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操练:(1)歌词操练: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演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7课教学设计
1 文言文两则知识与技能: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
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学弈》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1-7《我们离不开植物》教学设计(新课标)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教材简析】《我们离不开植物》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科学阅读课,也是本单元的拓展和补充。
它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述了植物的食用、药用、原料、观赏及文化价值。
本课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竹筒饭为例感受植物的食用价值,认识到吃的大多数食物来自植物,有作为主食的淀粉植物,有提供丰富营养的蔬菜和水果等。
二是药用价值,重点介绍屠呦呦团队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
这是中国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重大意义。
三是原料价值,从生活常见物品出发,举例分析哪些物体是由植物做的。
从食品到物品,让学生联想到物品的原材料,并且能够类举相同的例子。
四是介绍植物的观赏及文化价值。
植物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体验,还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例如树荫有降温的功能。
拓展延伸活动通过自制柠檬香水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息息相关,意在期望学生关注生活的点滴,并从中发现乐趣。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植物是孩子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
通过一个单元前六课的学习,学生能逐步适应连贯的实践活动,只是前期知识概念来源于生活经验所得,不能准确地表达植物和人类的关系,需要教师的引导。
从能力上看,动手操作力、识字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倾听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需要培养和发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知道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植物,了解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
科学思维:能说出食品和物品中哪些来自植物,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探究实践:能尝试完成简单的小实验,自制香水。
态度责任:了解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懂得珍爱植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自植物,并能举例说明来自什么植物。
难点:了解植物的各种用途,构建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预设5分钟)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吗?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绿色植物能净化环境,为生命的繁衍打下基础。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1-7课教案
1微小世界世界不仅有我们眼睛看到的宏观的物体及现象,还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世界”。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同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共有7课,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
第1课“放大镜”和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引导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及不断改进的过程。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同一物体,真切地感受到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人类观察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第4~6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在较长时间内学习一个主题,学得更加深入。
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方面的认知。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
学生将在查阅资料的研讨交流中,了解微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与此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观察延续到课外,继续探索奇妙的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让学生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这样有趣而陌生的微小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非常浓郁。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只不过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时,学生需要边观察边把看到的图像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录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记录的内容多而复杂,另一方面需学生一心二用,边看边画。
因此,对于记录环节教师应给予较多关注和指导。
1.利用科学阅读丰富学生认知,打开学生视野。
人类在探索和利用微生物以及细胞方面获得的成就很多,但学生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
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调查研究,了解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服务生活的意识。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7: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5、为什么要设置唾液+蒸馏水和多酶片+蒸馏水这两组,作用是什么呢?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过程,在强化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环节四 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Leabharlann 评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析实验的出现的过程性问题及其原因。
2、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分析变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实验中对变量的处理,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三思维提升
问题串引领、评价: 1、如何用土豆获得淀粉溶液,需要注意那些事项?
2、为什么将冰糖的表面用水清水洗掉?
3、如何用唾液的充当淀粉酶实验温度如何控制?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强化酶具有专一性特性的观念认知;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科学思维及实验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设计和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
实验设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
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环节五课堂小结
展示PPT概念图
体会、必记。
增强模型建构意识。
作业布置
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验材料创新,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实验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想,身边有很多材料供我们使用。 2.通过对实验方案的改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并查缺补漏,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热情。 3.学生通过发展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1.看一看、说一说:图片中有什么?教师活动11.PPT展示出示图片。
提问:大屏幕上的图片中有什么?2.小结:小狗是动物、小草是植物。
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家园中,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一部分。
我们也把地球家园也叫作大自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大自然的孩子》。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感知大自然的美,初步感知大自然。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寻找动植物与我们的联系)1.看一看、说一说:小狗、骏马、野花、小草和我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活动2(寻找动植物与我们的联系)1.PPT展示图片提问:看图说说小狗、骏马、野花、小草和我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活动意图说明:知道我们的衣、食、住、行与动植物有着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生活的事物与动植物的联系。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31.说一说、填一填:10个或10个以上与我们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名称。
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衣食住行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还有哪些联系?教师活动31.提问:动植物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有着怎样的关系?你能说出10个或10个以上与我们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名称吗?2.指导填写记录表,巡视。
3.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记录表。
提问:对于刚才小组的发现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4.PPT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交流: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还有哪些联系?(完善“班级研究记录表”)学生活动41.看一看、听一听:怎样做个“小鸟餐厅”?2.想一想、做一做:小组合作制作“小鸟餐厅”。
5.小结:动植物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我们十分重要,我们要保护好身边的动植物哦!教师活动41.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这么紧密,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个爱护小鸟的活动,制作“小鸟餐厅”。
2.活动步骤:(1)PPT展示:“小鸟餐厅”的图片和制作过程的详细视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新课标第一网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应备1课时,已备1课时。
2016年9月1日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板书设计: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三叶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
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
(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内。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
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
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
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
)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
(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第五课植物的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