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统编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的相关词汇。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分享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篇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散文,通过讲述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不够熟悉。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的相关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端午粽》。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端午粽”的相关词汇。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
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描述事物的方法的理解。
2. 每组选择一种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述。
朗读感悟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特别是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
2.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述,并与家长分享。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1
10.端午粽▍教学目标1.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呀,请坐。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展示的是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师:视频欣赏完了,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热闹的节日气氛呀。
既然过节这么热闹,那谁来说一说在端午节里,人们都会做什么呢?师:你看起来充满了期待,来,请你说说!师:嗯,你知道有些地方会举办赛龙舟活动。
还有其他意见吗?师:看你不甘示弱的样子,好,你也说说。
师:哦,你家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师:同学们的分享可真丰富,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师:说起粽子呀,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那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师: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吃呀!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新授(一)阅读(1)朗读:教师范读(2)识字:准备了两个闯关小游戏,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兴趣,达到识字、认字的目的。
第一关,“拼龙舟”:游戏规则——多媒体上的这些生字词都代表着一块木板,把它们读正确,就可以解锁全部木板,把它们拼成龙舟。
男女生各一组进行比拼,获胜的队伍奖励一朵小红花。
在此指导“粽子”“糯米”的读音。
第二关,“找朋友”:帮助字宝宝找到好朋友,即组词。
在大屏幕上贴出“端、粽、米、节”这些字的字卡,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组成词语的呢?联系生活,预设学生得出“粽子”“节日”“端茶”“端水”“米饭”等词语。
最后,教师评选优秀小组,每组各得一朵小红花,这是对大家合作学习的奖励。
(二)分析(1)文中是如何描写粽子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边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棵红红的枣。
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下册(统编)-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盼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3、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二、教学重点: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理解“盼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端午粽》,师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词语朋友,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PPT出示:端午节、粽子、糯米等词语)(二)解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词语都跑到我们的课文中去了,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预设:①外婆在端午节给我们包粽子。
②外婆在端午节盼着我们回去。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那么我们再来看(PPT上师将“总会”标红)同学们一起来念这个词语。
谁知道什么叫“总会”师:一直会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那姥姥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第一句使用了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师:你能说一个与它类似的词语吗?预设:绿绿的小草,黄黄的小鸭。
师:咱们再来看看,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填这个句子“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学生填写“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更加强调了粽子的颜色。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
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
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板书设计端午粽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粽子各式各样花样多热爱思念〖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2】篇〗设计思路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3、材料及环境创设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生字词,书写“节、豆”两个字。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用学习的端午粽的样子、味道的知识与方法拓展学习中秋月饼样子、味道,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动手查找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制作生字词卡。
(学生)教学过程《端午粽》教学设计一、导入1、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生:粽子!)2、是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请同学们坐好,认真看一段视频,答案就在里面!4、今年的端午节刚过去不久,你们家的粽子是谁包的呀?样子好不好看,味道怎么样?(生说,2--3人即可)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尝尝外婆包的粽子。
6、学习课文《10 端午粽》,板书:10 端午粽,齐读课题两遍。
二、字词我会读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课文里的生字词。
红色字体的是课文生字条里的生字,注意读准确哦!粽子糯米红豆鲜肉据说纪念知道中间真是端午节十分带去2、请从第一组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3、字音读的准确,吐字非常清晰,你们真棒!4、现在我们一起写两个字,老师相信你们会更棒!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出哪一笔决定了字的宽度。
(节的草字头长横,豆的最后一笔长横)你的观察力真棒。
节(部首:草字头):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动动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豆(部首:豆字部):上中下结构,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一、活动目标: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二、活动准备:视频(端午节:如何包粽子)粽叶、细线、已经弄好的粽子馅、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动过程1、导入部分老师:小朋友们好!端午节快到了,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小朋友们说说老师应该做什么招待客人呢?小朋友: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给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老师还有一个大难题,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啊?小朋友:愿意。
老师:老师家要来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个人包粽子,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吗?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
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
)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
(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
大家一起来。
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结束部分老师总结:哇,小朋友们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让老师忍不住要流口水啦。
这下老师不用担心没法招呼客人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端午粽》的故事内容和传统习俗。
2.掌握粽子的形状和做法。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传达《端午粽》的传统文化和粽子的意义。
2.调动学生对端午节和粽子的兴趣。
难点1.解释端午节和粽子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
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端午节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端午粽》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端午节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粽子的图片或实物。
4.PowerPoint 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2. 学习课文让学生听读《端午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讲解生字生词,注重学生对粽子的形状和做法的理解。
3. 听读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表达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小组展示。
5. 串讲粽子制作过程教师向学生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可以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粽子的形状和包法。
6. 创设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粽子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动手包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巩固对《端午粽》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端午节和粽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文化。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糯米、裹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页、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短语。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游戏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主要内容,在设置小游戏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对新一节小课堂的兴趣。
(教师在箱子里放入精美卡片,卡片背面写有本课的生字、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读字词,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多又准确。
小组派代表上去抽卡片,小组内其他成员读,限定时间内,正确率高者获胜,获胜小组可以获得相应卡片)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端午节2.端午为什么吃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齐声朗读课文。
板块二诵读课文,品味内涵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试着找找上一个问题的答案。
(2)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一下粽子的外形特点。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学生回答后,老师查漏补缺,帮忙总结。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2.重点词语讲解,巩固内容。
(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2)比较朗读,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体会叠词的妙用。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糯米,...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青的..糯米,中间..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有一颗红的..枣。
(3)引导学生积累叠词和“又×又×”类型的词,并试着用这些词写句子。
词语:润润的金灿灿毛茸茸暖乎乎黑漆漆胖乎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干干净净许许多多白白胖胖叽叽喳喳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香又脆又快又好句子:弟弟胖乎乎的小手暖乎乎的。
明明值日的时候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习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文化。
2.了解粽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学习基本的端午节礼仪和习俗。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学习和认识端午节和粽子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粽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学习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端午节粽子的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掌握端午节习俗及礼仪的过程和细节。
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粽子、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以及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2.图示教学法:通过展示粽子和端午节相关文化品物、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体验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粽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2.将图片、视频等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解粽子的起源和传说,并和学生一起口头学习“屈原”、“思念”、“端午节”等专有名词。
2.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物、图片、视频等教具,向学生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如划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
3.教师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粽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领略端午节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体验(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划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端午节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2.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划龙舟、挂艾草的场景和要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
3.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品尝粽子,让学生了解不同口味的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地域文化背景,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梳理学习、了解粽子、认识端午节的知识要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读写“节、豆”两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明确书写要求和正确写字姿势。
3.图文结合,训练仿写。
感悟端午节习俗及由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长句子,感悟端午节习俗及由来。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实物贴图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引出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端午粽》。
2、书空并齐读课题。
二、巩固词语,回顾课文1.词语闪视,快速抢答。
2.速度训练,巩固词语。
3.汇报内容,梳理脉络。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呢?板书:样子味道花样由来三、品读课文,走“近”端午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指导朗读(1)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句子大变身,自荐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读、师范读、开火车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板书:好看。
(3)视频引入,自由读文。
煮熟的粽子味道如何?(4)指导朗读(指名读、动作读、配乐读)板书:好吃。
2.学习第3自然段训练仿写(1)除了同学们刚才品尝的红枣棕,外婆还包了哪些粽子呢?到课文中去自由读一读,找一找。
(2)回顾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红豆粽的?(3)仿照红枣粽,同桌互相说一说,鲜肉粽的样子。
(4)仿写小练笔:出示图片,仿写自己最喜欢的粽子。
(5)你还吃过或者见过那些粽子呢?板书:好多。
3.指导书写:豆、节。
(1)从结构、变化、关键三方面提示书写要点。
(2)汇报记忆方法,拓展汉字演变。
(3)生汇报书空,教师范写。
(4)生书写,教师巡视,提醒书写姿势。
(5)同桌互评并展示。
4.律动放松:引入有关端午节的童谣。
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生汇报。
5.理解“美滋滋”并说出类似的词语。
配合读文。
6.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朗读长句,简介屈原。
四、微课小讲堂:端午节的由来。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实践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实践1. 教学目标-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 理解端午节与粽子的关系。
-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端午粽》。
- 能够简单描述粽子的形状和味道。
2. 教学准备- 课本: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 大屏幕或黑板- 幻灯片或教学图片- 粽子制作材料和工具(可选)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引入- 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和粽子的形象,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 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重要性。
3.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端午粽》,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运用。
- 解释生词和词组,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整体意思。
3.3 分组朗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的不同段落。
-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3.4 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就课文中提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粽子的形状、味道和做法等。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扩展活动- 可以进行粽子制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
-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描述粽子的形状和味道,增加对课文内容的实际体验。
4. 教学总结-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端午粽》的主要内容,并写一段自己喜欢吃粽子的感受和理由。
- 鼓励学生多阅读与端午节和传统食品相关的文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以上为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实践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
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实践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实践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中的生字词。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课文解析1. 课文《端午粽》是一篇描写端午节习俗的散文,通过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 课文主要围绕“端午粽”展开,描述了端午节的由来、粽子的制作过程以及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端午粽》的PPT或黑板报。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
2.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端午节的场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
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端午节的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展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中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2. 学生家长协助孩子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了解程度。
教师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实践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
时教学实践
目标
本次教学实践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端午粽》的教材和课件
2. 端午节文化相关的图片和道具
3. 学生练册和绘本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由来。
2. 预导入:让学生回顾前一课时研究的课文内容,通过问题和绘本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 新课呈现:通过课件呈现课文《端午粽》,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4. 听说训练: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询问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俗的认识。
5. 配套练:让学生在练册上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相关的绘本和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认识。
7. 总结回顾: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巩固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课文的理解能力。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人过端午节的俗,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家庭的端午节活动。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口头表达和练册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对端午节的浓厚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讨论和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度。
统编版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课时)-10.端午粽|
10.端午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抓住关键词语与句子.3.词语积累学习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2.引导学生描写事物方法:按从外往里或从里往外的顺序来写. 教学准备:实物粽子一、导入课题1.导入:师:同学们在端午节那天你们喜欢吃什么?生:粽子。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0.《端午粽》二:复习词语。
三:小组接龙朗诵读课文。
(1-4))四:分析课文品味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朗读课文与分析.第一自然段的学习:1.外婆什么时候盼着我们回去? 端午节2.外婆总会煮好什么等我们回去呢?粽子3.在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我们”和外婆的习惯? 总会4.从哪个词字看出来外婆很开心很高兴呢?盼着重点学习第二段:1.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我们来找一找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全班一齐读)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3.词语填空:A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1)填一填:绿绿的( ) 白白的( ) ()西瓜红红的( ) ( )大海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描述粽子。
1).粽子的外面(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
2).粽子的中间(有一颗枣),里面(裹着糯米),外面(是用箬竹叶)包的.师:我们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出示西瓜课件图:指导学生介绍西瓜:用:1) 从外往里的顺序来介绍(外面里面中间)2)从里往外的顺序来介绍(中间里面外面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事物,将事物描写的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6.出示课件: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点滴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端午粽》第二课
时教学点滴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端午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俗。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端午节的由来。
2. 掌握端午节的俗。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端午粽》。
2. PPT演示。
3. 粽子模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粽子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以PPT演示的形式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俗,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3. 阅读理解: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端午粽》,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拓展活动: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俗。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端午节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2.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制作粽子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端午粽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 生可以试讲,教
(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 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3)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 的呢?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 诗人屈原。)
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 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 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色河九年制学校小学 语文 课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 主备人:
组长签字:
总课时数:
课题
第 4 单元(章)第 3 节第 2 课时:10、端午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 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丹。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缸:饮雄黄洒、 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 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 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 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
四、课外拓展。
1、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 棕子还干什么?
(赛龙丹、挂香包等。)
一年级语文(统编版)-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
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端午粽》,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等习俗。今年的端午节,你打算怎么过呢?可以和家人一起说一说。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端午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期盼我们回来,我们也盼着和外婆一起过端午节。
(3)再次朗读,读出这种期盼的心情。
3.整体感知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外婆包的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③根据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注意词语连读。
(2)一边看图,一边再听老师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3)粽子煮熟了,闻到了什么?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自己读句子,听老师范读,照样子读一读。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0端午粽第二课时
学科
语文
学段:小学
年级
一年级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6.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二课时备课教案
合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
教
材
语
文下册《端午
粽》课授课方案 教材语文下册《端午粽》课授课方案 时 一旧入新课 识生字卡片。
2. 听。
二课文,感悟内容 1.课文第 3 自然段。
(渡课文的 1、2 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 的粽好吃,那么除了滋味好,外婆的粽 有什呢?(2)
第 3 自然段。
(3)一段主要写什么? (4)
指名回答:花式多。
(惯用“除了⋯有⋯ ⋯ (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式带邻 居吃,看来,一个的人呢?― ―平易
2.第四自然段。
(1)启示发言吃了什么呢? (2)第四自然段。
(3)交流采集到的有关屈料。
文拓展 结交流。
(人屈原,那么屈原终究是一个什么 样人呢? (件出示料,认识其一世,精神。
2. 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采集到料,文
内
容
, 看看哪些地方是同样的,哪些地方不同样?
合
用
精
选
料分享 3.生字“真、分、写。
(件演示“真、分、豆。
(读3 个生字。
(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地址书写。
四、部四、部署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文的主要内容。
2. 部。
把中采集语放在
外认识
有日。
五 资料: 青青的箬竹 白白
的
红的枣 10. 端午粽 滋味:幽香 又黏又甜 花式:多
念屈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端午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生字词,书写“节、豆”两个字。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用学习的端午粽的样子、味道的知识与方法拓展学习中秋月饼
样子、味道,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动手查找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制作生字词卡。
(学生)
教学过程
《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生:粽子!)
2、是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请同学们坐好,认真看一段视频,答案就在里面!
4、今年的端午节刚过去不久,你们家的粽子是谁包的呀?样子好不好看,味道怎么样?(生说,2--3人即可)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尝尝外婆包的粽子。
6、学习课文《10 端午粽》,板书:10 端午粽,
齐读课题两遍。
二、字词我会读
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课文里的生字词。
红色字体的是课文生字条里的生字,注意读准确哦!
粽子糯米红豆鲜肉据说纪念
知道中间真是端午节十分带去
2、请从第一组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3、字音读的准确,吐字非常清晰,你们真棒!
4、现在我们一起写两个字,老师相信你们会更棒!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出哪一笔决定了字的宽度。
(节的草字头长横,豆的最后一笔长横)你的观察力真棒。
节(部首:草字头):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动动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豆(部首:豆字部):上中下结构,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接下来,小朋友们在书上先描红,再临写。
写好了坐端正。
同桌互相评价,写得好的奖励他一颗五角星!得到五角星的请举手,你们写得真棒,继续努力都可以成为小小书法家啦!
“节”不仅可以组成“端午节”,还可以组成“节日”,哪位小朋友还可以用“节”组词。
“豆”有“红豆”和“绿豆”,谁再来组词。
三、朗读课文
1、生字宝宝们可开心了,邀请我们到课文中玩捉迷藏的游戏,只要我们能读出他们,我们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我们先来看一下读书要求,出示并介绍读书要求:
1.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读好坐端正,开始读。
我们完成了读书要求的第一项,接下来完成第二项。
2、检查朗读
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老师应该请几名同学读呢?学生齐说。
课文总共有4个自然段。
谁愿意展示你的朗读才能。
在读书声中我们想象一下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读得真好!你们都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
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仿佛看见了诱人的粽子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外面是什么、里面又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外婆包的粽子从外到内有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
)粘贴板书:粽叶、粽子、红枣。
我们来做一个填词游戏吧。
提问回答。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的词语。
学生回答。
板书: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就是我们要画出的表示粽子颜色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属于AAB式的叠词。
2、这么美的粽子你能把他读出来吗?提问朗读。
评价指导长句子的朗读:你读得真美,在读长句子的时候,知道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恰当的停顿,“的”字也读出了轻声。
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一读。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这样子,(出示去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的段落),自由朗读一遍。
说一说读完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呀?
3、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用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把粽子的样子写得更形象、更具体了,仿佛粽子就在我们的眼前。
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出示方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具体。
4、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下接下来看到的事物,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5、总结:你们学得真棒,在以后的学习中记得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把你喜欢的事物写下来,让他们更形象、更具体。
6、外婆包的粽子样子这么好看,味道怎么样呢?找出文章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提问朗读。
评价:粽子浓浓的清香味都从你的嘴里飘出来了!
回答。
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不仅色彩美,味道还非常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色香味美”,板书:色香味美外婆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美”呀!
7、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请同学们认真读,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提问回答。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一组关联词
“除了……还有……”。
运用了关联词“除了……还有……”表达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
粽子的花样还有许多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
1.姥姥包的粽子,除了豆沙粽,还有八宝粽和水果棕。
参照第一句话,仿说第二句话,谁来试一试。
认真观察、思考第三句话,我们还可以用“除了……还有……”说些什么呢?
评价:小朋友们已经能自如地运用“除了……还有……”,给你们自己点个赞。
刚刚说了那么多种花样的粽子,你们想不想看看?看见了这些粽子你想说什么呀?(引导学生:美滋滋地吃)可不是吗!真想美滋滋地吃着粽子,这么美味的粽子自己一个人吃吗?还想做什么?(引导学生:分给邻居吃)
8、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美滋滋地吃了好多粽子,还分享给了邻居!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9、文中的小朋友长大了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让我们带着对屈原的怀念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拥有着浓浓爱国之情的端午节。
当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赛龙舟的习俗)
五、拓展
1、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除了端午节,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他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吧。
播放微课: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为什么要包粽子呢?课下请同学们和家人一起查一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