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xiugai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 阶段。
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封 建色彩,对内进行压榨,对外推行扩张和瓜 分世界的政策。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殖民地人民的反 抗斗争此起彼伏。
主观条件⎩⎪⎨⎪⎧ ①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召开。
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 诞生。
2.二月革命⎩⎪⎪⎨⎪⎪⎧原因:一战使俄国局势恶化,人民群众掀起反战、反饥 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
过程: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转为起义。
结果⎩⎪⎨⎪⎧ ①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②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进程⎩⎪⎪⎨⎪⎪⎧《四月提纲》⎩⎪⎨⎪⎧ ①俄国革命第二阶段应使政权转移到 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 武装起义的方针。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
《告俄国公民书》的发表,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
4.结果⎩⎪⎪⎨⎪⎪⎧ 建立新政权⎩⎪⎨⎪⎧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 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 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 社会主义革命。
5.意义⎩⎪⎨⎪⎧(1)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 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通史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含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效劳于战争的需要。
这一信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 A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选A项。
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稳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22·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稳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 C解析从材料“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的,即通过割地赔款退出战争,稳固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粮食税对农民让步,以稳固工农联盟,C项正确。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评价 ①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 斯大林模式 的框架。
第3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 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 进工业管理。 ②效果: 对 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 苏联军 事和 综合国力 大为增强。
第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复习本专题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和 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进行的政 治经济改革探索相联系。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回顾
能力探究
知识整合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活动,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
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 20 世纪 50 年代,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
2.(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19 年 2 月 14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 “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 “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B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反映了农民的 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 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 D 项。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 对分子的进攻,A 项错误;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B 项错误;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 才发生农民暴动,C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 A 项错误;由材料“1919 年 2 月 14 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 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 B 项正 确;新经济政策始于 1921 年,故 C 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 模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B 项正确。十 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并非改变奋斗目标,排除 A 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推行的,故排除 C 项;材料是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D 项。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 的失败
进行了一些调整Leabharlann (4)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不 可 能
戈尔巴乔夫改革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 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
治改革
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私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
【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 放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故 A 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 革开放、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以向国外学习为主的 改革,故 B 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改变社会性 质,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社会性质,故 C 项正确;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中国 改革开放是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体制,俄国废除农奴制也是为了挽 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统治,只有明治维新是为了解决民族危机,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960 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 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 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 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
A.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答案】A
4.(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
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
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
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历史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 思考: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②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 ③历史传统制约 ④斯④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丘吉尔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 ——斯大林 杀。 斯大林
1
史条件”包括 史条件”
1
——电影《列宁在1918》 电影《列宁在 电影 》
①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内战爆发 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叛军, ②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 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④ A.①④ B.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 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②脱离实际、盲目性大 脱离实际、 ④没有结合国情
①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②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俄共( 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 十大” 议
抗议者认为: 抗议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4) 列宁实行 “退”, 其根 本目的是什么? 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丘吉尔
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 年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摘自《苏联兴亡史》 摘自 【设问】 设问】 (1)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①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改善人民的生活; 改善人民的生活; ③农民开始不满余粮征集制; 农民开始不满余粮征集制; ④阶级敌人挑起事端,企图颠覆苏维埃政府。 阶级敌人挑起事端,企图颠覆苏维埃政府。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领导人思想转变及影响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 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 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 的思路。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解 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 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0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02
03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建 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体系,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04
政治制度完善与民主法治进步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 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0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邓小平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阐 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 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灾难性 破坏。
09年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商业
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
劳动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实质 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考向前瞻
历届高考试题,均着眼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政策或改革的背 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同中国现代历史关于社会主义建 设相结合、相联系。 单项选择题、图片解析题、思考探究题三种题型均有可能出现。
基础知识落实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 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 策。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
实质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
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 下基础
意义
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苏俄又实施了什么新的政策?它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2021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苏联》
内容
意义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减轻农民负担,缓解矛盾
工业 工业国实货有质币化 国:的家利关资用系本市来主义场扩和大提取高得商生了较品产劳 好动 的生 经产 济率 效, 益
取消自由 恢复自由贸易
贸易 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实行配给制 按劳分配制 提高工人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
触鱼犯却农属民于利你益们,;导森致林经属济于和我政们治,危木机材,却不属利于于你工们农。联”盟。
评价
(1)积极:
(1)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政策。
(2)符合当时国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 保障了红军的胜利,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
(2)局限:
(1)取消一切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2)余粮收集制触犯农民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 治危机,不利于工农联盟。 (3)这一制度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 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巩固苏维埃政权。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 措施: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有什么特点?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战时”、 “共产主义”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和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合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 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维埃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 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个知识点。 其中第(1)问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可以通过材 料概括得出。第(2)问直接作答。第(3)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 析能力,要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第(4)问要从 正反两个方面回答,既要看到取得的成效,又要看到这项政 策没有被长久的实行。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目的:列宁想 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2分) (2)变化:苏俄的经济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以新经济政策取 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 (3)原因: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发展资本主义。(2分)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2分) (4)成效: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苏俄经济恢复发展了,巩固 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但是后来苏联废除了新经济 政策。(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 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 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 击的方法,即用简便、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 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 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 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 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 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 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 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 一步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和完 善,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事业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教 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及成果展示
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科 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 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道路的探索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回顾 • 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政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响 • 社会民生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义。
法治政府建设的加强,推动了政 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高,增
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05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 响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专题十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55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主题
主题二理论与实践——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史料证史——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摘编自余伟民等《世界通史(第三编)》史料二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1)据史料一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它不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根据史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提示]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此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学者研究——苏联模式的特点及评价史料就苏联模式本质而言,它是在俄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为回应以西方文明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挑战……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苏联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很长时期内,苏联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摘编自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苏联模式的历史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轮)
100 畜牧业(%) 100 粮食(万吨) 7.650 牛(万头) 6.060 猪(万头) 2.090
谢天谢地,我们过去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现在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列宁语)
“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国家: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列宁逝世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 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 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 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 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 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的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 的破坏,濒临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 式在实践中遭 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 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 3、结果:(1)实现工业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
4、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追求高速度。
(3)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4)追求高积累。
(5)比例失 调,粗放经营。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第一个五年 计划 第二个五年 计划 第三个五年 计划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1928年农业国 1932年 1933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7年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 被打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标准省考要求考点展示●史论共享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考点梳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在各地发动叛乱。
(3)苏俄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的转变,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由“直接过渡” 到“逐步过渡”的转变。概括指出这两次转变,并简 要分析造成这两次转变的条件或原因。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 策新在何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处系?进
点 手段
政管理。
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制体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 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 地。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实现国有化
B、取消商品贸易,推行国家统一配给政策
C、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D、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时,首先应该看它
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A
B、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苏联的成立
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 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 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 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 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2、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
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列宁
上述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四年大战、三年内战 严重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不满 (工、农、兵)
实施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
目的
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巩固苏维埃政权)
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背景: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经济发
中国: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2、目的: 都要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3、内容:(1)都从农村改革入手: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 粮收集制;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所有制的多样化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放开商品 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也 鼓励私人办企业,
义 匮乏
会主义过 产品
过渡的
政
渡
举措,
策
具有明
新 经 济 政 策
国际环 恢复发展 境改善, 社会生产 但经济 力,在此 形势严 基础上逐 峻,政 步过渡到 治危机 社会主义 严重
利用商品 货币关系, 实行国家 资本主义, 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 经济
显的无 产阶级 和社会 主义性 质。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 物力、财力战胜敌 人,但在战争结束 后引起社会动乱。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B、保证了军事上胜利
C
C、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
D、列宁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 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 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 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 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劳动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实质 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评积极价方面:
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消极方面: 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 平;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两次转变:由二月革命转变为十月革命;
不是向社 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 道路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巩固了工 农联盟,稳定了社 会秩序,进一步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对各国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有指导和借 鉴意义
是在小农 经济占优 势的俄国 建设社会 主义的正 确探索, 为俄国人 民指明了 发展道路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
基础知识落实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 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 策。
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 一战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
4、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违背经济规律
延伸:你认为苏俄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
1)它希望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动机,进 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而言,这一政策 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有人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背离了经济规律, 但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反映了人民急切 的美好的愿望。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本质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 工业 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分配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内容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商业
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
A①②
B①③
A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C②③
D②④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A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且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 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
生材产和料产二品说分明配新。经现济实生政活策说取明代我战们时犯共了错产误主。义” 政策的原因是?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末代沙皇全家照
沙皇俄国
苏
维
埃
俄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国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
单元知识结构
保卫政权时期
列宁的 探索
巩固政权
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斯大林 的探索
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五、六十年代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八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
实质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
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 下基础
意义
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 部实行国有化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以租 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流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