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合集下载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唐枫1232116

建筑生成的逻辑之道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摘要:本文意在探寻彼得·艾森曼对于概念建筑的注释过程,包括从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向进行辩证论证,同时结合他的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艾森曼笔下概念建筑的具体含义延指。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概念建筑注释过程

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建筑设计实践

一、背景材料

1.1关于作者——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英语: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他的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所有意思来说都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1。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1.2“概念建筑“简介

维基百科中“概念建筑”词条的解释是:“概念建筑是一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原则的外延途径用概念化和本质化的表达建筑形式。”表述比较宽泛,也比较综合。

Ruth Malan在《A Trace In The Sand》一文中对概念建筑做出如下阐述:“‘概念建筑’是建筑体系的概念化观念。他描述了这个体系的设计想法的概念性层面,“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图给概念建筑定下基调,已有一定理论深度。

而Colin Rowe在《On Conceptual 1维基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2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2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埃森曼》。
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 《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除此以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团体:
纽约五人组: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 、查尔斯·格瓦斯 米(Charles Gwathmey) 、迈克尔·格雷夫斯 (MichaelGraves)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 德·迈耶(Richard Meier) 解构主义七人: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法兰克·盖瑞 (Frank Gehry)、萨哈·哈迪得(阿拉伯语:‫;زها حديد‬英语: Zaha Hadid)、蓝天组(coop himmelb(l) au)、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和伯 纳·楚米(Bernard Tschumi)
1985年,艾森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城堡”设计 威尼斯第三届国际建筑双年赛的石狮奖首奖 古根汉姆奖学金 美国艺文学会的布伦纳奖 国家艺术奖励协会的奖金 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国家荣誉奖1993年,哥伦布市 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中心,1991年东京三洋 公司总部
1.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美国 亚特蘭大 1990)
艾默里艺术中心是亚特蘭大文 化冲力的活跃表现。中心配合好四 大展现空间,设计成戏剧、音乐、 电影等创意领域训练及表演用的一 处全国及国际中心。 它的主要目的虽是教授及训练 这些领域的学生,同时也会为两大 组成它的部分服务,艾默里大学和 更大的社区。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

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对比崭新前卫的现代部分,更加凸显出过去和现代元素搭接而产生的跳跃感和冲击力。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手法: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梁板柱的结构 与众不同的系统,只有身处其中 才能感受到,但又很难被解读。
使用原始的形式,基于语言学分析 的操作方式,是形式的操作依据规 则的严格控制,但规则本身的制定 是任意的。
正面性的立面
住宅Ⅰ号
思想:
独立性: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 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却别于功能与技 术要求系的形式结果。他承认形式 与环境的关联,但更强调来自环境 的形式结构要求与另一个更抽象、 更本质结构相关联。
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 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
二·艾森曼的设计理念概述
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 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 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 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他的建筑作品与 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
使得会议中心这个通常既无尺度感, 又形态混乱的建筑变得更具人情味和 识别性。
b.立面
沿主要街道用砖和玻璃装饰成传统立 面保持街道的延续。
c.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从入口一直通 到舞厅。把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厅分开 来,并成为该中心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共44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共44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源自文库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舌现代主义“恶之花”解读彼得·埃森曼

舌现代主义“恶之花”解读彼得·埃森曼
对 于埃森 曼来 说 , 些运动和 剥蚀是 在三个 独 这
曼设计 的作 品完全 由所安 排 的格 局确定 , 在预先 安
立 又相互 关联 的层面上 展开 的 : 理性 的历 史观 , 散 漫 的文 本 以及物 质 的形 式 感 。就算 不考 虑埃 森 曼
在 同行 中受 到惊人 的持续 不断 的怀疑 , 然不存 在 仍 他 的专属 领地 。没有有 效 的“ 治 ” 力 范 围, 有 政 权 只 持 续被迫地 对“ 节制” 无 以及客观 意志力 量 的收 敛 , 这 两者都来 源于无 组织 的外界 , 并指 向了具有静 止
排 的 内容 中形成 一种 不易被 人看透 的概 念 。
3埃森 曼的建筑语 义特征
在经过多年教学 、写作和令人敬佩的理 沦创作之
后, 他创立 了自己的职业事务所 号门从事建筑设计。 他
设计了一大批原类型建筑, 包括大规模的住宅和城市设
形式 的刻 板世 界 。埃森 曼 的影 响就 像海 滩 上波 浪 的冲蚀作 用 , 成我们今 天丰富 多元 的战后历 史的 构
他 是 19 年 第五 届威尼 斯双年 展 国际建筑 展代表 91 美 国参展 的两名 建筑师 之一 , 的方 案被在世 界各 他 地 的博物 馆和 画廊 内展 出 。 9 3 , 1 9 年 埃森 曼 设计 的
埃 森 曼以具 有广博 知识 的建筑师 、 建筑理 论家

艾森曼

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来源:| 发表时间:2008-11-22 13:52:32 | 点击:868次

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我们可以把2号住宅看做九个标准的正 方形,纯白色的框架完成了对形体最基 本的勾勒,不存在任何附加语言,唯有 柱、面、体。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边缘的框架,是建筑师在建筑外形 上预留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九个正方体 的边缘所在,以及两种尺度的穿插。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关于解构主义
1、打破秩序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2、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
3、不安宁,富有运动感的形态倾向
4、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 理论。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思想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 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能变而来,他强调 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3、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 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砖砌体金属方格框架植物平台14151617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域的理念1819布谷办公楼布谷办公楼2021首先创造了一个没有骨架和线条的建筑它是由一个壳体和被压缩和翻新的金属板制成的其次他制造了一种介于挺拔和柔软之间的形象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此记录下来地震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22blf软件公司总部在定义两种状态的时候计划由两个不相通的主题入手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设计中的重点。”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关于解构主义
1、打破秩序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2、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 3、不安宁,富有运动感的形态倾向 4、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 理论。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思想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 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能变而来,他强调 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3、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
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发展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埃森曼大师作品

埃森曼大师作品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所获奖项与荣誉列表
2004 2003 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 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 2002 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 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石狮奖 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2001 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 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 1997 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彼得•埃森曼设计住宅X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设计语汇来自土地形势曲线和现存 建筑物形式锯齿形的那些曲线;这 两种形式间的动态关系就组织成两 者间的空间。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埃森曼的建筑思想
1、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 提供了理论依据; 2、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 品设计的引发点。 3、在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 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应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 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 言。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课件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课件
作为当代艺术廊及艺术研究试验 室。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住宿。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发展出来
广义的文脉主义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 部的参数,建筑只有在环境的框 架中才能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与
解构的概念相契合。
.
13
手法:
a.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 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b.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c.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
生平简介
2
1931 美国经济危机
二战期间 现代建筑发展达到高潮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建筑界思潮涌动 后现代主义萌芽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经济高速增长
70年代城市、环境、能源问题凸显
1973 中东战争 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
深层次思考文化与历史 ,合乎理性 新理性
剥落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进步党总部办公楼
轨迹追踪 哥伦布会议中心 布谷办公楼
重叠 莱伯史陶克公园规划 莱茵哈特大厦 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作品解读
5
住宅系列
1967~1980 如何强化建筑形式的独立性 以号码来命名 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设计
“建筑应该创造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 不在人的控制之下。人和对象是相对独立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 。”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

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

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

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

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

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

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

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

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1.非建筑

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

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如从海滩周边的容

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立面 沿主要街道用砖和玻璃装饰 成传统立面保持街道的延续。 看似独立参差不齐的外立面 同样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破碎 感,与平面达成统一。
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 从入口一直通到舞厅ຫໍສະໝຸດ Baidu把 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 厅分开来,并成为该中心 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形体 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 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 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的 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 弧线的束状体,以一种 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 地旁边的铁路现状,又 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艾森曼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从外形上和基地文脉呼应, 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大体 量等等现实问题,使得建 筑在呼应环境的同时保持 了自身的特性,拥有了自 身的价值。
•由框架到网格再到更加复 杂的无定型的钢结构是解 构主义思想的深化亦或是 高科技手段在建筑表达方 式上的直接体现。无论是 外部装饰细节,还是室内 设计,都强烈表现出精心 处理的分离感、破碎感。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入口位置
通常建筑师对原有 建筑采用一种表象的 协调如控高、层数、 材质与色彩的呼应。 而艾森曼采用“切入” 的手法处理基地。视 觉艺术中心穿插于威 格厅与莫森报告厅之 间,保持了原有椭圆形 广场的开阔。 原有建筑被进行了 “切角”。使原 本 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心 与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集中式的布局顺应了 狭小、限制多的场地, 为形成丰富而严谨的 建筑空间创造了前提。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周边开阔 •一边是铁路,一边是住宅 区 •无特别城市脉络和历史遗 存
哥伦布市会 议中心仿佛是11 条彼此交错相插 得货运车厢。表 现出解构主义的 分离感与并置的 特点。
平面 •布局简单,化整为零,分解大体量 •各体块相互依赖,形式独立 •使得会议中心这个通常既无尺度感,又形 态混乱的建筑变得更具人情味和识别性。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入口位置
通常建筑师对原有 建筑采用一种表象的 协调如控高、层数、 材质与色彩的呼应。 而艾森曼采用“切入” 的手法处理基地。视 觉艺术中心穿插于威 格厅与莫森报告厅之 间,保持了原有椭圆形 广场的开阔。 原有建筑被进行了 “切角”。使原 本 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心 与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集中式的布局顺应了 狭小、限制多的场地, 为形成丰富而严谨的 建筑空间创造了前提。
•艾森曼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从外形上和基地文脉呼应, 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大体 量等等现实问题,使得建 筑在呼应环境的同时保持 了自身的特性,拥有了自 身的价值。
•由框架到网格再到更加复 杂的无定型的钢结构是解 构主义思想的深化亦或是 高科技手段在建筑表达方 式上的直接体现。无论是 外部装饰细节,还是室内 设计,都强烈表现出精心 处理的分离感、破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对艾森曼每个作品的解读对我们来说都 像是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体会与众不同 的思维方式,欣赏精彩绚烂的思维火花, 只是这其中总会带有某种疑惑和担心。 艾森曼玩转传统,利用传统,到抛弃传 统,背离传统,是否可以看做是一场建 筑界或者解构思想的放逐呢? 当与传统的距离越来越远时,处在传统 思想之下的大众能否接受这样的新建筑。 解放的墙体,虚无的功能,最终演化为 一种歪曲的状态。艾森曼似乎越来越少 考虑受众的审美心理以及舒适度,而仅 仅凭借自己的理解,以及所谓的哲学理 论建构反传统的新形式。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另一种“以人为本” 呢? 只是这样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传统现 代建筑中以让人舒适和享受为本,也许 这正是对传统背离最有力的做法吧。
其他作品:
柏林集合住宅 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将它作为通向考古发掘物的手段。 圣地亚哥项目 他试图让建筑讨论不在场的问题,以非传统的造型寻求表达意义的其他途径,而不 做可见的东西。 法兰克福生物中心 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 布局的主要构思。 布谷大楼 将海底扩大学说(place tectonics)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 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 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 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艾森曼把建 筑等同于解构哲学中“文本”概念,他认为,文本再也不是一个关于意义的含混且 总体的术语,而实际上是一个总是在形式和意义之间措置的传统关系的术语。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 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解构主义 建筑的味道。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 思考:砖砌体是否带有一些新地域 风格呢?但艾森曼自己解释说是为 了唤起背会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非建筑 ”
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中它的 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入 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 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 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 “非窗”、“非砖”等等。
哥伦布会议中心
场所:
周边开阔 一边是铁路,一边是住宅区 无特别城市脉络和历史遗存
思想: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 的生活本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 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 一个位于‘之间’的公共建筑, 一个处理动态的现代生活中微小 事务的场所”。
手法:
a.平面 布局简单,化整为零,分解大体量 使得会议中心这个通常既无尺度感, 又形态混乱的建筑变得更具人情味和 识别性。 b.立面 沿主要街道用砖和玻璃装饰成传统立 面保持街道的延续。
讨论:
建筑师在处理文脉和建筑的时 候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方法, 比如这里,艾森曼就运用了隐 喻的手法,从外形上和基地文 脉呼应,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 大体量等等现实问题,使得建 筑在呼应环境的同时保持了自 身的特性,拥有了自身的价值, 值得借鉴。 艾森曼由框架到网格再到更加 复杂的无定型的钢结构是解构 主义思想的深化还是高科技手 段在建筑表达方式上的直接体 现?或者二者兼有? 生活的本质和纪念碑的意义又 是如何在建筑中左右着建筑师 的决定?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场所:
位于柏林 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思想:
反传统的强烈思想 入手点不是象征感,也不是 纪念意义,而是一种有构成 感的几何体块所造成的秩序 感,在具有有效部分的真实 世界和无法读解的玄想之间 徘徊
手法:
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 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 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 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 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 用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 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 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 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 典模式。 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 没有使用任何象征主义对纪念碑 传统观念的激烈手法
思想总结
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 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艾森曼的话: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第 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 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 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 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俄亥俄州大学维克斯纳艺术中心美术馆室内没有可供挂作品的墙面,也没有 为作品营造光线的效果。艾森曼解释为他尝试消解艺术品的权威性,对建筑与艺 术品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 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 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 ”。 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 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 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 关系。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住宅Ⅰ号
思想:
独立性: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 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却别于功能与技 术要求系的形式结果。他承认形式 与环境的关联,但更强调来自环境 的形式结构要求与另一个更抽象、 更本质结构相关联。
手法:
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分离 格子布似的结构基础 立面的正面性 梁板柱的结构 建筑的内外都不易成为建筑形式的 主宰
正面性的立面
“自主的建筑”
梁和柱已经从承重逻辑中脱离出来了,形式 和空间的组织产生于更抽象的一系列形式本 身关联性的建立,而不是功能与技术的表达。
Leabharlann Baidu
假想
质疑
现代派建筑师所遵循的社会与美 学的道德准则与信仰消失了
结构
解构
现代建筑的形式原则 转变了
讨论:
原来最基本的梁板柱结构 可以作为最原始的对空间探 究的载体。值得学习。 艾森曼刻意将建筑内的纯 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 上反映出来。是为了消除 “文本”表达的多义性,还 是是为了扩大这样一种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 是否这就体现了艾森曼独 立性的结构到多义性的结构?
生平简介
1931 美国经济危机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建筑界思潮涌动 后现代主义萌芽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经济高速增长 1973 中东战争 70年代城市、环境、能源问题凸显 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
二战期间 现代建筑发展达到高潮
深层次思考文化与历史 ,合乎理性 新理性 人文关怀,地方文脉 新地域 多义多解,不确定性,哲学思辨 结构解构 传统现代的创新 新现代 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 高技派 简介客观反映本质 简约
框架的结构
墙体的解放
无限的可能
灵活的平面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5~1989 场所:
校园广场旁 已有古典风格和粗野风格会堂建 筑,毁于大火的军火库 作为当代艺术廊及艺术研究试验 室。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住宿。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发展出来 广义的文脉主义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 部的参数,建筑只有在环境的框 架中才能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与 解构的概念相契合。
构成主义:打破古典原则 相互冲突,游移不定的集几何秩序 结构主义:形成知识的结构研究 文本TEXT 语言系统的差异性 解构主义:缺席 延宕 差异 哲学的思辨 文本传达的含义与作者的意图并无必然联系 挑战和谐,稳定和统一的观念
摆手可能是打招呼 也可能是告别
建筑的形式与含义的关联究竟怎样?
建筑师所要表达思想的丰富性 受众价值体系的多样化 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订设计 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 模糊的
三个阶段:
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 义解读和“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 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 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 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 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 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 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手法:
a.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 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b. b.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c.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
讨论:
关于特殊氛围的营造,艾森曼 成了反叛的代表,非传统的尺 度,非传统的布局,没有任何 附加成分,简单的几乎有些单 调。或许正是这样大胆创新的 精神,才是我们创作真正的源 泉所在吧。可贵的反叛精神, 值得学习。 可能由于缺乏 在这种纪念性 场所的经历体验,对于其手法 的可行性和效果不能有更深刻 的体会。
2009-2010学年外建史学习总结
EISENMAN
ARCHITECTS
解读彼得·艾森曼和他的建筑哲学
生于1931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 学习建筑,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 士学位,在剑桥攻读博士的3年时间中, 关注于当代哲学、符号学、语言学、 心理学等最新的理论发展。以哲理思 辨的眼光观察、体验和创作着建筑. 1957年加入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 计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 深刻的认识。 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著名的 “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 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 心。在这个研究中心担任负责人直到 1982年。 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 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
c.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从入口一直通 到舞厅。把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厅分开 来,并成为该中心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d.形体 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 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 的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弧线的束状体,以 一种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地旁边的铁路现 状,又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室内街道
世界不是只有白色,也不是 只有黑色
存在更多的是介于其中 摇摆不定的灰色
网格 住宅一 住宅五 剥落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进步党总部办公楼 轨迹追踪 哥伦布会议中心 布谷办公楼 重叠 莱伯史陶克公园规划 莱茵哈特大厦 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 BLF软件公司总部
作品解读
住宅系列
1967~1980 如何强化建筑形式的独立性 以号码来命名 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设计 “建筑应该创造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 不在人的控制之下。人和对象是相对独立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 。” 作为对建筑形式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住宅系列用梁板柱为基本结构语言,形成了与 空间点线面的对话。
大师VS大师 (相同时期) 矶崎新
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 毕业以后在丹下健三的带 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
彼得·艾森曼
1931年生于纽约 1957年加入格罗皮乌斯的建 筑设计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 具有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 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 到建筑设计中去。理论高深晦涩, 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 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 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 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 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 筑语言。
“硬纸板建筑”
梁板柱的结构虽然略显死板,但是它却赋予空间另 外意义上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框架结构的运用,重力不在是阻碍建筑平立面 形式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平面及立面变得自由灵活。
住宅Ⅹ号
思想:
建筑是不确定的系统,房子不再是 一个整体,而是成为一个系统中的 一部分。
手法: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梁板柱的结构 与众不同的系统,只有身处其中 才能感受到,但又很难被解读。 使用原始的形式,基于语言学分析 的操作方式,是形式的操作依据规 则的严格控制,但规则本身的制定 是任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