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阅读是一场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当中体会作者的爱与孤独,以期跨域时空和作者达成一点共鸣。

而读后感,便是这些心灵震撼过的记录。

下面,为您带来“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更多精彩读后感尽在。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学问基础上,这个学问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进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楚的评述。

在书中,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楚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才智的表示质疑,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才智”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旧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缘由。

仔细阅读此书,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规律和极强的推理力量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汲取所表达出来的主动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力量,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索问题,处理问题的力量。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索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善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讨论。

2023年关于写《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篇

2023年关于写《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篇

2023年关于写《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篇关于写《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

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关于写《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

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

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

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

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存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

罗素说,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审慎。

他为了将来的快乐,哪怕这种将来的快乐是相当遥远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

我们说一个人,从自然人接受教育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其实也可以算是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过程。

家长常常对年幼的孩子不爱学习而抱怨,可能会警告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但事实却让人悲伤,孩子就是不爱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得滚瓜烂熟,实际行动却毫无改观。

于是老师逼,家长逼,大家都患上了强迫症,哪怕孩子作业全做完、复习全复习好,只要他不在学习,大人就感到不爽。

而且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或者我们常说的“读书是为了自己”,在观念上,本能地认为这是一种外界强加给他的痛苦,只是迫于无奈才去完成,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审慎”。

于是,有的教育观念就认为,孩童时代就是应该玩耍,小学阶段就是不应该有回家作业。

那么这算不算是对“野蛮”的一种放纵呢?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两个极端中受夹板气。

口头上喊“减负”,操作上是“加压”,学习负担重了孩子受不了,没有回家作业了家长又不放心。

从来没见教育部因为研究生考试压力大而要求大学生减负,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审慎”了。

我觉得,正是因为小学生自身没有将人的一生视为整体的认识,而仅仅关注到当下的快乐,与社会、学校、家庭因为对学生未来的关注而对当下施加巨大压力,所以教育上才会有那么多冲突。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最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专题“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推举内容。

读后感可以引用相关的资料去写吗?当我们由于看写的作品,获得了一些新颖想法时,其实许多人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再一次体会书中的美妙。

或许下面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正合你意!欢迎大家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

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缘由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进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仔细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进展史的状况,因此,作为熟识中国思想进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楚,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辩的学问,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1.从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实地发现思想的进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进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

梳理清晰后才真正发觉,思想的进展原来才是世界进展的真正推动力呀!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进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缘由: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缘由是: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念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学问论、规律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念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

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

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

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之前说的高大上的书了,本自道永同学,准确的说,是建议他投的稿哦!大家有意向的投起吧!投稿投稿投稿!重要的诗说三遍!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1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7篇——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二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

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三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

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状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

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3、透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潜质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决意志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怀疑和反叛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之因此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加“务实”的思考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1500字”,欢迎
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
《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
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
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
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
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
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
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
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
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
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
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
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
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
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
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
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
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
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
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3.通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
据这个脉络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能力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
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

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
“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
识论);

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
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宗教神学的意志,并
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

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决意志
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怀疑和反叛
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
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之所以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
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加“务实”的思考方法,

《》()。总的来看,近代哲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即
知识论上”,人类综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又补充了培根、穆勒的归纳
法,还加上了更为现代的新方法(当代数理逻辑家对传统逻辑的背离),从而使
得人类有了飞快的进步;

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规律大胆地进行推测,在未来,哲
学的下一次大发展应该会把研究的问题再次关注信仰和意志,在这个探索过程
中运用已有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最终将着力点回归到“人的问题
上”,从而促进整个世界再来一次更为惊喜的发展过程。

思及至此,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人”
的问题放在思考的首要位置,如此看来,未来世界哲学发展的起始点很有可能
就在我们中华大地哟,很有可能伴随一次中华文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
使中华大地成为未来世界思想的爆发点和引领地,就像近代哲学发端于欧洲的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样……虽然觉得这个思想复兴和启蒙的运动有可能并非
在我们现在这一时代进行,甚至我们这一代人都有可能看不到这个过程,但这
样一想还是不免有一些小兴奋,真心但愿如此……中华儿女们,加油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