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
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X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表达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学生展示:1.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学生展示: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兰亭盛况;(二)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三)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六、总结升华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本文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的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的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由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一、教师导入二、目标定向:1、揣摩鉴赏文章的内容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2、感悟文章的韵味和节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三、自学指导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 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6、“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悟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 ”为证。
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四、合作探究五、解惑答疑六、总结升华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提出要求,希望可以得到一件特殊的随葬品,这就是王羲之的著名行书作品《兰亭序帖卷》。
至此,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卷》是曾经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打出幻灯片欣赏《兰亭序帖卷》)。
请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因此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天我们上完王氏的书法力作之后,在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一同学习这篇序文。
二、文学常识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兰亭集序一、教学内容:《兰亭集序》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解释文言词句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
2、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会作者深沉感慨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人生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文意理解,情感体悟四、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五、教学方法:阅读、合作、探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时:1课时八、学习过程〔一〕导入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志趣高雅。
兰亭雅集便是其中的一次著名集会。
一群东晋名士在阳春三月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展示〔三〕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彭殇临文嗟悼〔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2、如果把全文分成两个局部,怎么划分?〔1、2段 \\3、4段〕3、你能从这两局部中快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三个字眼吗?〔“乐〞“痛〞“悲〞〕〔五〕文本解读1、第一、二段〔1〕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语境、字典解释重点字的字义,口头翻译各句。
〔2〕强调其中重点——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等。
〔3〕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2、第三、四段〔1〕理解句意。
〔2〕体会作者的情感流动。
乐——人生短暂——面对生死之痛,千古同悲〔人生之短暂〕〔3〕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
东晋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乱。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命。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8课 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讨论后明确: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过程:介绍《兰亭集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课文讲解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PART ONE
教学目标
PART TWO
知识与技能
掌握《兰亭集序》的文体特点和行文技巧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自主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拓展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过程
PART THREE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入木三分”小故事导入。
二、目标出示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三、王羲之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
王羲之无真迹传世。
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写作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心潮澎湃,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顿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中尽显生命的张力,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并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及无味感,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注意了以下三点:(1)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知识检测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能力。
(2)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法展示,形象直观呈现“王羲之”。
(3)小组讨论,品味语言体悟情趣,培养积极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文言实词虚词,抽查背诵,品味语言探寻情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习题,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集体背诵;通过欣赏书法《兰亭集序》,学生感受书法的美;通过朗读及小组讨论,学生品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悟作者人生境界。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深沉概叹中蕴含的积极情怀,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景语体味情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及体悟作者深沉概叹中包含的积极情怀。
二、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全文并搜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及历代评价;(2)老师准备阿言的《兰亭集序》歌曲及唐代书法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品;(3)PPT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巩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茂林修.竹况修.短岁化,终期.于尽答案:全旁边穷尽把······看作一样高(寿命)长至,及2填空《兰亭集序》的体裁是(),而它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 )上。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
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关于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思考。
寿夭、生死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对文中所蕴涵的哲理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
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
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
”
,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
何法盛《晋中兴书》
“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
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
,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
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另一种则是
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
人们对于自己先前
何况对于随着
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
析。
:结合前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
文中王羲
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
8兰亭集序-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兰亭集序》这首佳作的感受和了解,理解书法的本质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在模仿书法的过程中体会书法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锻炼学生的审美感觉。
教学准备:1.课件《兰亭集序》原文,以及林则徐先生的书法作品。
2.学生课本及练习册。
3.书法毛笔、砚台、纸张、墨汁等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林则徐先生的书法展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原文学生跟读兰亭集序原文,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文学欣赏打好铺垫。
3. 文学欣赏通过课件展示林则徐先生的书法作品,指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其遵循“静中寓动”的表现手法,体会书法在情感传递中的作用。
4. 模仿书法学生分组进行书法练习,通过笔画和布局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在书法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5. 思考与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兰亭集序》的内在含义和外在意蕴。
引导学生将书法和文学相结合,对于书法的精髓更具深层次的认识。
课后练习:1.课后对于书法进行巩固训练,并配合柳公权的《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书法经典进行学习。
2.通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进一步发现文学中体现的书法魅力,深入探究书法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书法的模仿和文学的探索,学习书法的核心技巧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宝库和传统。
同时,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整节课旨在打造一个高效、积极、开放和多元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的脉搏和精髓。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 》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感悟千古同悲之 思。
四、延伸
1.感悟主旨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重视精神超越,主 X 珍惜有生之年, 学生思考探究
多做实事2. 探求真义
理解作者情怀
出示问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
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 学生思考交流,
[具体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能运用文言基本知识,理解句意,读懂文意。
〔2〕过程方法: 通过诵读、探究、讨论等,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体会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感悟生命的要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情分析
1/5
word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段,文言文的学习基础较弱,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尚浅,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和方法尚在养成中,因此学习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资源准备、教师活动、预计时间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 设计意图
一、前奏
1.赏照入题:
展示学生聚游的几 X 照片,引入本课,板书课题。〔2 分钟〕
欣赏照片,分享快乐。 引入新课,
〔2 分钟〕 营造氛围,
2.品帖试背: 展示唐人冯承素《兰亭集序》书法摹本,品鉴书法“飘 假设浮云,矫如游龙〞的神韵。以帖为引,请学生试背文 章第 1、2 自然段。〔3 分钟〕
创设情景, 品鉴书法,感悟神韵; 巩固背诵。 背诵语段,展示风采。
〔3 分钟〕
二、铺垫 1.扎基固本:
word
兰亭集序
课题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书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而写的一篇序言。
“序”又名“引”,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诸人诗作编成一集,并作此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借以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庄子人生哲学,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甚至厌倦人生,放荡形骸,轻生乐死。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借这篇序文批评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类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1.学会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
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
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中心观点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发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
而表现其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乐─痛─悲”,那么,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又为什么悲?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文,就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
课文剖析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④山阴⑤之兰亭⑥,修⑦禊事⑧也。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
②癸丑:ɡuǐchǒu,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③暮春之初:指夏历三月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暮,晚。
④会稽:Kuàijī,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
⑤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市,当时是会稽郡治所在地。
⑥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
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水经·浙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
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
”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
⑦修:这里是举行的意思。
⑧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
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
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
禊:xì。
)群贤①毕②至,少长③咸④集。
(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
①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四十一人。
②毕:全、都。
③少长: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人是少;王羲之、谢安等人是长。
④咸:都、全,意义同“毕”。
)[这几句是本段第一层,交代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
接着交代与会人物。
“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之盛况。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又有清流激湍②,映带③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⑤其次⑥。
(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一条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用它作为供流觞用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①修竹:高高的竹子。
修,长。
②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湍,tuān。
③映带:景物相互辉映衬托,彼此关连。
④流觞曲水:把漆制酒杯盛满酒放在曲折的溪水上游,循流而下,杯子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
明杨慎《兰亭会》:“昔周公营邑,三月上巳日会百官于洛水之上,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有云:‘羽觞随波。
’今日虽非洛邑,惟愿羽觞随波。
” 觞,shānɡ,酒杯。
⑤列坐:排列而坐。
⑥次:处所,地方;这里是“旁边”的意思。
)虽无丝竹管弦①之盛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然而一边临流饮酒,一边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
①丝竹管弦:即丝弦竹管。
丝弦,指琴瑟等用丝做弦的弦类乐器。
竹管,指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类乐器。
丝竹管弦常用来借代音乐。
②盛:多,盛况,热闹的场面。
③幽情:内心深处的情怀。
)[这是第二层,共两句,第一句描写兰亭优雅的自然环境,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
这里环境幽雅,正是畅叙幽情之地。
第二句叙述盛会上人们进行的具体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畅叙幽情”四字概括了《兰亭集》诗歌的全部内容,也是本文内容的总括。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大致相当于《序》前半部分的意思。
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大致相当于《序》后半部分的内容。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②之盛,所以③游目④骋怀⑤,足以极⑥视听之娱,信⑦可乐也。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
抬头观望宇宙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大地万物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的景物,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①惠风:和风,春风。
②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③所以:用来……的景物。
④游目: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
⑤骋怀:驰骋想象,开畅胸怀。
骋,chénɡ,奔驰。
⑥极:穷尽。
⑦信:实在,确实。
)[这一段先描写集会之日的晴和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透露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吉日喜庆、其乐融融的气氛,再写“仰”“俯”之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抒发了作者和与会之人的喜悦心情,一个“信”字把集会的欢乐之情推向了高潮。
]以上两段文字,记述这次盛会概况,写天地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在这里尽情抒发了生之快乐,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第一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第一段第二层和第二段均为两句,写法相同,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议论抒情。
其中都有“足以”二字,与会者的欢乐之情隐含其中。
从全文看,这一部分属于记叙,作者的意图是从叙入手,极写生之乐,以此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夫①人之相与②,俯仰③一世。
(人们相互交往,生活在一起,一俯身一抬头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①夫:fú,句首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论述。
②与:结交,亲附。
③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人生过得很快。
)[以伤感生命的短促起笔,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从结构上看,这个句子还巧妙地衔接了上文。
“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由此承上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天衣无缝,自然之极。
]或①取诸②怀抱③,悟言④一室之内;或因⑤寄所托⑥,放浪⑦形骸⑧之外。
(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面对面畅谈各自怀抱;有的人顺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放纵地过生活。
①或:代词,有人。
②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③怀抱:胸怀抱负。
④悟言:面对面交谈。
悟,通“晤”,面对面。
⑤因:依,随顺。
⑥所托: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⑦放浪:放任旷达,不拘形迹。
放、浪二字意义相近。
⑧形骸:身体,形体。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把人们的生活态度概括成两种形态,前者即下文所说的“静”,后者即下文所说的“躁”,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下面的感慨。
这里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只列出这两种人呢?原来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当时的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他们都以老庄玄学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而老庄玄学既可以使他们崇尚自然,宅心玄远,变得虚静,但也很容易由虚静变成放达,成为礼法的挑战者。
所谓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就是指那些潜心于老庄玄学、谈玄悟道、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人;所谓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指那些不拘礼法,放荡纵欲,玩世不恭的人。
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失志之士,作者认为他们尚且可以“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享受人生的乐趣,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作者以此两种人为例,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乐趣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现象。
]虽趣舍①万殊②,静躁③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④,暂得于己⑤,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⑥;及其所之⑦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⑧之矣。
(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和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就随着事情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就随即产生了。
①趣舍:取舍。
趣,qǔ,同“取”。
舍,舍弃、放弃。
②万殊:千差万别。
③静躁:虚静、浮躁。
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者。
④欣于所遇: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⑤暂得于己:自己暂时得志。
暂,一时。
得,得志。
⑥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将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⑦所之:即“所遇”。
之,往,到达。
⑧系:附着,随着。
)向①之所欣②,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③,犹④不能不以之⑤兴怀⑥,况修短⑦随化⑧,终期于尽⑨!(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①向:过去,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