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
从叙事角度谈《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
品读从叙事角度谈《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杜 丽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狂人日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其具备独特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广泛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以及是学者探索的重点。
基于现代叙事学研究,从四个角度着重分析了这部小说和其他小说的区别,即叙事角度上改善了全知型叙事方式,叙事时间上打破了连续性叙事手段,叙事结构上积极运用了非因素情节,化古代意义为白话是叙事语貌角度的重点变化。
因此,本文主要就叙事角度分析与探讨了《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
关键词:叙事角度;《狂人日记》;艺术魅力《狂人日记》作为一部经典作品,一旦问世就充分展现了特大的文学与艺术价值,这部小说在格式创造与艺术展现方面都和传统小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所以,《狂人日记》自从出书以来,就一直吸引了大部分学者的注意力与眼光,且他们还分析与探索了小说展现形式和文本意蕴,产生了对这部小说较为深入的探索。
每个时代都具备不同的特征,以及每个学者都具备不同的知识体系,所以不同时代学者对小说的研究重点与领域都存在差异,这无疑导致同一部作品会出现不同研究成果的现象。
因此,本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分析了《狂人日记》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基于多元叙事角度的艺术魅力历来,所谓小说,主要在于小说里面典范环境下创设出来的具备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
传统小说旨在强调情节,其主题通常都是“黑幕小说”等,这些小说主要就是以这些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一定程度上说,一部好的小说离不开中心情节的支持。
从《狂人日记》来说,这部小说的非情节因素较为明显,应用了具备明显感情色彩的第一人称,狂人利用日记形式展现的内容不仅具备浓厚的个人主观性色彩而且强化了个人主观倾吐的真实感与现场感。
另外,内心独白方式与日记形式也至关重要,可以拉近读者和主人公间的距离,吸引读者融入人物内心世界,加之内心独白属于人物最贴近思想的展现,所以有利于减少作者对相关人物形象作出过多的评述。
众所周知,日记本身具备较多特征,尤为突出的特征是同步叙事,所以即使文本中使用了大部分的过去时态,但日记中记载的时间依旧是进行时态。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个疯子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对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感到厌恶。
我看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而我却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我不愿意参与其中,我不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开始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好像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
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我的日记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疯狂。
我开始怀疑一切,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狂人,一个被世界遗忘的疯子。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真理,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我开始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或许我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寻找真理的人。
我会继续写下去,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领悟。
我相信,通过我的日记,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变期,是文学与文体的大解放时代。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突破传统写作语言、体裁及叙事模式,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鲁迅小说创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展现了其小说所特有的叙事艺术及独特魅力。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二元对立模式”鲁迅的小说创作,从语言风格来看,文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从形态结构来看,他的小说很多有着相同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叙述结构通常被看做是整部叙事文作品的主干,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贯穿于《狂人日记》全篇,形成作品的主体框架。
(一)“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日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篇文言小序,为读者提供写作背景,解释狂人日记由何而来;二是作为正文的“狂人”写的日记,作者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巧妙地结合。
通过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的叙述,清晰地划分出“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
文言小序中的“余”与“哥哥”为正常人一类,而昆之弟由于“迫害狂”症被划分在狂人一类,由此,叙事结构的“狂人/常人”二元对立模式得以成立,在此模式中,相对于常人,则更侧重于狂人之狂的部分,透过常人的眼看狂人病中所写日记,“余”为常人一类,将日记“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①(以下关于作品的引文均见此书),构成的正文。
“余”将狂人错杂无伦次的话语集结成,再一次印证狂人之狂的一面,将狂人之狂与常人之清醒同时表达,把“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推向了“疯狂/清醒”的二元对立,此时狂人之狂在病理学上具有狂人特点,相对于正常人的清醒而存在。
(二)“人/兽”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的十三篇白话文日记构成小说正文,虽长短不一,却清晰地将世界分成“人与兽”两个部分,作者借狂人展开“人/兽”的二元对立叙述。
浅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
《 狂 人 日记 》 是鲁 迅 “ 五四” 时期 创作 的短 篇 小说 , 这 一 时 期 正 是 中 国文 学 从 旧文 学 到 新 文 学 的 转 变 期 ,是 文 学 与 “ 人/ 兽” 的二元对 立叙述 。
“ 我” 即狂 人 , 这时“ 我” 真 实存 在 , 有 自己所 处 的社 会 环 境 和生 活环境 , “ 我 ”虽 是大 哥 与村 里人 眼 中的疯 子 , 却 和他们同属“ 人” 的范 畴 ; “ 赵 家 的狗 、 ‘ 海 乙那 ’ 、 狮子 、 兔 子” 等在 “ 兽” 的世 界 , 正是“ 人” 与“ 兽” 这 两个 世 界 共 同构
证 狂 人 之 狂 的一 面 , 将 狂人之 狂与常人 之清 醒同 时表达 , 把
《 狂人 E l 记 》整 篇文 章都 以 内聚焦 型叙事 视 角进 行叙 述 。文言小序 的“ 余” , 与 白话正 文 中狂人 “ 我” . 都是 “ 故事 中
成“ 吃人” 的社 会 。兽是 吃 人 的 , “ 赵 家 的狗 ” 看 我两 眼 : “ 蒸
文体 的大解放 时代 。作为 中 国现代 文学 的第 一部 白话 文小 说, 它在 中国文学 的发展史 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 作者突破传 统写作语 言 、 体裁及叙 事模式 。 以独特 的叙
述 手 法 对 中 国 几 千 年 的 封 建 制 度 进 行 猛 烈 的 抨 击 .体 现 出 鲁 迅小 说创 作 “ 表现 的深 切 和格式 的特别 ” 的特 点 . 展 现 了
泌
的人 ” 之 间的对立 , 将“ 人/ 兽” 的二元对立 推向“ 清 醒/ 疯狂 ” 的 二元对 立中 , 将“ 常人” 之疯 狂与 “ 狂人” 之 清醒刻画得淋 漓尽
果戈里狂人日记解读
果戈里狂人日记解读
果戈里狂人日记解读
1.引言
本章将介绍本文档的目的、背景和范围,并提供有关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概述。
2.作者简介
本章将介绍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作者和他的背景,以及对他的作品和风格的初步分析。
3.主题与意象
本章将探讨果戈里狂人日记中的主题和意象,包括对疯狂和理性、自由和压制等主题的解读,以及对象征和隐喻的分析。
4.结构与叙事技巧
本章将分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结构和叙事技巧,包括时间线、叙述视角、章节划分等方面的解读。
5.人物分析
本章将深入剖析果戈里狂人日记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果戈里自身以及与他有关的其他角色,探讨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演变。
6.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
本章将对果戈里狂人日记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进行探讨,以揭示作品对俄国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评论。
7.文学批评与影响
本章将研究果戈里狂人日记在文学界的评价和影响,包括对其风格、文学性和独特性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作家的启发和影响。
8.结论
本章将对整篇文档进行总结,并提供对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最终解读和评价。
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原始文本、翻译版本等相关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著作权法:指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法律法规。
2.侵权:指侵犯他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3.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法律保护和控制权。
浅谈果戈里
浅谈果戈里《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与异同20114210411 114班向成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疯子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变态——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
“折射”——以疯子的所风所闻所思所感来“折射”世界的反常与社会的黑暗,这是《狂人日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而且,果戈里在这里运用的是‘双重折射”。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即所谓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有所相违,坚持甚至固执地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几乎不太理会别人的眼光,秉持自己的理念,有时跟精神病患没什麼两样,不像我们这种小小人物只能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狂人在遭遇到问题时,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思路上总是抱持著与大家不同的意见的人,有一种很想纠正他的冲动,可是他却又自圆其说,让我们无言以对。
但狂人绝不仅仅是指头脑「秀斗」的人,也可能是指做一些当时社会所不容许之事,却又不违反良心道德,也不昧於世俗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为所理应当为,其痴狂程度远远超乎一般想像,其心超然一切,眼光傲视一切,对於世俗琐事毫不在乎,有时还以鄙视的眼光看待。
小说中的主角,在心中另辟一个世界去装他满腹的牢骚和幻想,像小孩子一般的简单逻辑,像是其他长官在纠正主角的错误时,他却认为是在嫉妒他在大人底下做小跟班。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也会犯这种错,尤其是在对某人有偏见时,往往对於他的建议或提示故意忽略或是认为故意找自己麻烦的,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无法自拔。
当一个人已迷失自我时,会对别人为她做的种种一切做出不当的臆测及判断,当「斐迪南皇帝」认定自己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时,他突然就把他的思维整个改变了,认为他是个高不可攀的统治者,昔日卑躬屈膝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对别人很不尊敬了)就收了起来,接下来就觉得主角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了,他在忙著幻想他的皇帝梦,周遭的人也在现实世界忙著惩罚不尽责任、不知自己斤两的他。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18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记录了他内心的狂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赏析,分别是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探讨《狂人日记》的主题。
整部小说以主人公的疯狂思维为线索,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礼教、官僚主义、封建家庭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以自己的疯狂来反映社会的疯狂,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嘲笑,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同时,作品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呈现了一个狂乱的世界。
其次,我们来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手法。
鲁迅先生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首先,他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言行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其次,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和互动,突出了主人公的狂热和与众不同。
此外,他还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一些意象和符号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们来看看《狂人日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反思。
作品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也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行动。
同时,作品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它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思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荒谬,对封建礼教、官僚主义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同时,它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这部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行动。
它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这部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记录,将读者带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锐利的社会批判: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作品充满了讽刺的力量。
3. 精细的人物刻画:《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但他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和生动。
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扭曲的人性和被压抑的情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夸张的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夸张的象征手法,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人物,以空洞的话语来暗示社会的
虚伪等。
这种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涵。
总之,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锐利的社会批判、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夸张的象征手法等艺术特色,以一种荒诞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沙皇专制社会觉醒的“狂人”-文学评论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实际上,鲁迅先生笔下令人既感同情又觉可悲的“狂人”形象早在1834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就已诞生,可想而知,果戈里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影响之大。
果戈里描写的狂人波普里希金具有揭示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小人物的刻画看出一个腐朽时代对人的精神伤害。
一、小人物的觉醒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原本是一个九等文官,是一个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小人物,因为社会排挤和爱情受挫导致他一步步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最初的波普里希金也是与正常人一样,厌恶趋炎附势的上司,喜欢美貌善良的富家小姐。
可是,慢慢地,一切都变的,他能听见狗说人话、臆想自己是费南迪八世(西班牙皇帝),以致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果戈里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俄国官僚的腐朽、丑恶、虚伪的生活,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
通过这个狂人,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下层人士在社会底层的际遇,他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有的只是每天重复地在办公室工作,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长期以往,精神受到压抑、行动遭受限制,人,会变得迟钝,变得极端。
因此,波普里希金疯了。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疯,才突显出了他的举止大胆,言语犀利,在沉寂的沙皇专制社会里,在循规蹈矩的黑暗制度里,他的言行举止是不妥的,他的叫嚣是疯狂的,给予当时的社会情形一个重击。
二、社会制度的直接批评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同样有隐含在黑暗中的革命力量,果戈里和鲁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超越时代的体察,因此,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背道与排斥正常社会秩序之外的“狂人”形象,为的就是批评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唤醒人们的觉悟。
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波普里希金直接从日记里透露出官场社会把自己迫害逼疯的情节,作为沙皇封建统治下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也渴望升官发财,“要不是为了职位高贵,我早就不干了”。
果戈里狂人日记解读
果戈里狂人日记解读提起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又惊又喜,又有点哭笑不得的作品。
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个小公务员,普普通通的,每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却陷入了一场疯狂的内心之旅。
这个小公务员,叫波普里希钦。
他在衙门里干着最琐碎、最无聊的活儿,被上司呼来喝去,被同事们冷落、嘲笑。
他的日子,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咱们来仔细瞧瞧他工作的那个衙门。
那地方,到处弥漫着沉闷和压抑的气息。
破旧的桌椅,堆满了文件的柜子,还有那昏暗的灯光,仿佛都在诉说着这里的无趣和无望。
波普里希钦每天就坐在那张小桌子前,埋着头,机械地处理着那些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文件。
他的眼神里,没有一丝生气,只有无尽的疲惫和麻木。
再说说他的上司,那可真是个让人讨厌的家伙!整天板着一张脸,好像别人都欠了他几百万似的。
只要波普里希钦稍微出点差错,那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可怜的波普里希钦,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唯唯诺诺地低头认错。
同事们呢,也没一个好相与的。
他们在背后对波普里希钦指指点点,说他没出息,没本事。
有时候,甚至当着他的面就冷嘲热讽。
波普里希钦心里难受啊,但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把这些委屈都咽进肚子里。
在这样的环境中,波普里希钦的内心渐渐扭曲了。
他开始产生各种奇怪的想法,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算计他,都想害他。
他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关心他。
有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了一条狗,居然觉得那条狗都在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他。
“哼,连这狗都瞧不起我!”他心里恨恨地想。
他回到家里,看着简陋的房间,破旧的床铺,心里更是充满了绝望。
“这算什么生活啊!”他冲着空荡荡的房间大喊。
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司长的女儿。
这本来应该是件美好的事情,可在他那扭曲的心里,却变成了一场灾难。
他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又害怕别人嘲笑他的痴心妄想。
于是,他整天疑神疑鬼,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
再后来,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觉得自己是个“西班牙国王”。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赏析】《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又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
我跑到了城市的中心广场,
大声地向路人宣扬我的疯狂观点。
我看到他们惊恐的眼神,但我并
不在乎。
我知道自己的狂热是无法被理解的,但我也不需要别人的
理解。
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些事情,我知道这些话语在别人看来可能
是疯狂的,但我却觉得它们是真理。
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我只需
要自己的坚持。
这就是我写日记的原因,它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我与自
己对话的方式。
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宣泄我的狂热,没有人会阻
止我,没有人会打断我。
我知道,我这样做可能会被视为疯狂,但我并不在乎。
我只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是我自己的生活。
我愿意成为一个狂人,因为在我的世界里,狂热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自然派创始人。
他的《狂人日记》(1835)以尖锐的讽刺笔墨,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地主阶级、沙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专制制度对“小人物”自尊、人格的残酷践踏,同时,又剖析了“小人物”身上的弱点,揭示了狂人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沉而博大的人道主义同情。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深恶痛绝。
他的《狂人日记》(1918)是作者经历了长期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等复合情感,小说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弊害,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残酷和黑暗。
这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书”。
小说犀利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勇气,更表达了他那忧愤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揭露达到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效,同时又都抒发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精通外语,曾翻译过果戈理的作品,并称赞果戈理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对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加赞赏。
是他第一个把果戈理介绍到了中国。
由此可见,鲁迅在淤收稿日期:2017-05-03基金项目:景德镇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外国文学教学中原著阅读与名著新解读研究”(JYYB-17-15)作者简介:杜慧春(1964-),女,浙江永康人。
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方向研究;郭琦(1995-),女,江西泰和人。
在校本科生,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研究。
杜慧春,郭琦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小说内容、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上有着惊人相似,但在“狂人”形象内涵、象征寓意、意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再读两位大家的此同名小说,其精妙意蕴深感历久弥新,值得再探。
关键词:狂人;貌似神殊;狗;救救孩子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4-0038-06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但细细品读这两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借鉴与创新。
最新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精品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果戈理,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影响了我国鲁迅、张天翼、叶圣陶、老舍,以及蒋子龙、高晓声、张贤亮等作家。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其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几年(2007年以来)研究的文章不下百篇,相当一部分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回顾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以狗喻人、最后的呐喊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狂人产生的轨迹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沙皇时期一个部级机关的一个九等书记员,他总是做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黄粱美梦。
他炫耀自己,脱离现实,把自己当成贵族,当成上等人。
他每天怀着讨好、巴结的心态给部长削鹅毛笔,幻想着有一天会出现奇迹——部长的千金小姐向他求婚。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这种残酷现实生活的迫害下,他终于变成了“狂人”,被送进疯人院。
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发出了悲哀的呼救声:“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小说主人公因幻想升官发财之黄粱美梦得不到实现而发狂,发狂之后更加哀叹自己因地位低微而得不到上等人享受的益处,可以说他是执迷不悟而愈走愈远,发狂发到极致,万般无奈地向妈妈发出呼唤。
鲁迅《狂人日记》通过小说主人公十三篇病中日记,描写患病时的心理活动。
开始写一群围观者奇怪的眼色及交头接耳的议论使他感到极度恐惧,接着便怀疑为他把脉看病的医生与他哥哥都是串通一气要吃他的刽子手。
他认为,封建的仁义道德和历史本质都是吃人;现实中的人们都是吃人者与被吃者,而家庭就是一个吃人的场所,自己便曾吃过自己的妹妹。
他认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鲁迅笔下的狂人因周围人的迫害导致极度恐惧而发狂,发狂后,对于家庭及自己,对环境及现实,对文化及历史作了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作了最热切的憧憬。
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
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
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摹,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
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
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
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关于狂人日记赏析
关于狂人日记赏析关于狂人日记赏析转眼一天又过去了,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日记怎么能落下。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狂人日记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狂人日记赏析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着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
里狂人日记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沙皇专制社会觉醒的“狂人”-文学评论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实际上,鲁迅先生笔下令人既感同情又觉可悲的“狂人”形象早在1834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就已诞生,可想而知,果戈里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影响之大。
果戈里描写的狂人波普里希金具有揭示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小人物的刻画看出一个腐朽时代对人的精神伤害。
一、小人物的觉醒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原本是一个九等文官,是一个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小人物,因为社会排挤和爱情受挫导致他一步步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最初的波普里希金也是与正常人一样,厌恶趋炎附势的上司,喜欢美貌善良的富家小姐。
可是,慢慢地,一切都变的,他能听见狗说人话、臆想自己是费南迪八世(西班牙皇帝),以致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果戈里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俄国官僚的腐朽、丑恶、虚伪的生活,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
通过这个狂人,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下层人士在社会底层的际遇,他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有的只是每天重复地在办公室工作,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长期以往,精神受到压抑、行动遭受限制,人,会变得迟钝,变得极端。
因此,波普里希金疯了。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疯,才突显出了他的举止大胆,言语犀利,在沉寂的沙皇专制社会里,在循规蹈矩的黑暗制度里,他的言行举止是不妥的,他的叫嚣是疯狂的,给予当时的社会情形一个重击。
二、社会制度的直接批评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同样有隐含在黑暗中的革命力量,果戈里和鲁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超越时代的体察,因此,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背道与排斥正常社会秩序之外的“狂人”形象,为的就是批评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唤醒人们的觉悟。
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波普里希金直接从日记里透露出官场社会把自己迫害逼疯的情节,作为沙皇封建统治下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也渴望升官发财,“要不是为了职位高贵,我早就不干了”。
可惜,他一个下层人,不仅科长看不起他,甚至连仆人都瞧不起他。
于是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逐渐发疯,癫狂。
果戈里描写了波普里希金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这种不公正的社会
等级制度难以让小人物翻身。
还有他的失恋,对部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这种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的例子让读者明显感到冷酷、残暴、不公的社会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进而作者暗藏在文字里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三、日记体真实的现实主义采用日记体的方式,运用第一人称,更为真实真切地表现狂人的心理特点。
果戈里运用的日记体裁能准确地写出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多疑、敏感的特性,同时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的社会形态。
“狂人”的日记,最醒目的就是它的日期,从正常的“10月3日”、“10月4日”,之后突然跳到“11月6日”、“11月8日”、“11月9日”……再到“20xx年4月43日”、“3月86日,昼与夜之间”、“某日。
没有日期到一天”、“日期不记得了。
也没有月份。
鬼才知道是什么日子。
”……如果说之前的“10月3日”、“10月4日”还有逻辑和符合常识的话,那么之后的“马德里。
月2日30”、“同年2月之后的一月。
”、“349,月2,年月34日”就不只是不符合一般常识和逻辑的问题了,它明显彰示了一个正常人由逐渐疯癫,再到彻底疯癫的状态。
作者果戈里正是要借这样的无逻辑和有悖常识的日期来承载这无逻辑和有悖常识背后的深层的真实。
可以想象,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似乎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是不敢多说真话的,残酷的压榨和迫害让大多数人只能保持沉默,但狂人却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言行,而果戈里就是这样通过非正常的话语来表达真实的话语。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生活在这腐朽黑暗的世界的悲哀——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告。
同时,透过狂人的言行,表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力求让沉默的人们觉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