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合集下载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

”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

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

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

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

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

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作者:朱文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7期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05-02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自然派创始人。

他的《狂人日记》(1835)以尖锐的讽刺笔墨,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地主阶级、沙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专制制度对“小人物”自尊、人格的残酷践踏,同时,又剖析了“小人物”身上的弱点,揭示了狂人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沉而博大的人道主义同情。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深恶痛绝。

他的《狂人日记》(1918)是作者经历了长期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等复合情感,小说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弊害,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残酷和黑暗。

这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书”。

小说犀利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勇气,更表达了他那忧愤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揭露达到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效,同时又都抒发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精通外语,曾翻译过果戈理的作品,并称赞果戈理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对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加赞赏。

是他第一个把果戈理介绍到了中国。

由此可见,鲁迅在淤收稿日期:2017-05-03基金项目:景德镇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外国文学教学中原著阅读与名著新解读研究”(JYYB-17-15)作者简介:杜慧春(1964-),女,浙江永康人。

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方向研究;郭琦(1995-),女,江西泰和人。

在校本科生,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研究。

杜慧春,郭琦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小说内容、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上有着惊人相似,但在“狂人”形象内涵、象征寓意、意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再读两位大家的此同名小说,其精妙意蕴深感历久弥新,值得再探。

关键词:狂人;貌似神殊;狗;救救孩子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4-0038-06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但细细品读这两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借鉴与创新。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宗教 与神 话本就 相互 交织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因而神
治 理庶 民 、组织 生计 的凡俗 事务 。如此 ,神 话与历 史融 为 话 受到人 们 的推 崇和 喜爱 自是合情 合理 。 体 ,人神不 分 ,神不 是高 高在上 而是 直接 参与现 实 。而 结 语 : 从对 中希 神话 异 同的 比较 过 程 当 中,我 们 可 希 腊位 于爱 琴海和 爱奥 尼亚海 环抱 之 中,具 有十 分有利 的 以窥见 两种不 同文 化背景 下所 折射 出的人类 对天 地宇 宙共 海 运和 经商 条件 。希腊人 惯 于迁 徙 ,善于经 营 ,勇于 冒险 。 同的探 求 以及 对美 好生活 的 向往和 希冀 ;能够 更加深 入地 所 以现 实反 映在神 话 上就表 现为 :希腊 诸神 高居 奥林 匹斯 认 识两 国神话 的永 恒 的艺术魅 力 ,感受他 们对现 代不 同艺
道 我 为什 么是个 九等 文官 ? 为什么恰 巧 非是个 九等 文 官不 否 定和 彻底地 批判 。狂人 毫无 遮掩地 揭露 说 : “ 翻开 历史 可? ”Ⅲ可 是,他 只 是 一个 沙皇 制 度的 揭露 者 ,却毫 无 推 查 ,这 历 史没有 年代 ,歪歪斜 斜 的每… 页上都 写着 ‘ 仁
鲁迅 《 狂人 日记 》中 的狂人 ,虽然 也被 诬蔑 为疯 子 , 其实 是一位 反封 建 的战士 ,是一 位 “ 五四 ”运动 前夜 黑暗
人 ”两 个字来 概括 封建道 德和 封建 制度 ,这是 何等尖 锐有
力! 何 等深 刻彻 底 ! 鲁 迅 的狂人 具有 大无 畏 的战 斗精 且 ,作为 主人 公的狂 人 ,其 理想 却 义 道德 ’几个 字 。我横 竖都睡 不着 ,仔细 看 了半夜 ,才从 字缝里 看 出字 来 ,满 本都 写着 两个 字 ‘ 吃 人 ’! ”口 用“ 吃 是 当西 班牙 皇帝 ,是 一个失败 了 的个 人主 义英雄 。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一八三四年,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

”(《且介亭杂集》)下面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

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

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

”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

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

果戈理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

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还骂英国政客;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

现在,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

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

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书名相同。

第二,都是日记体。

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借“狂人”之口发表自己的议论。

《狂人日记》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

第四,结尾一句话。

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救救孩子”,这一灵感显然来自于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

鲁迅学过医,对果戈理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来塑造一个“妄想狂”的写法,领会比旁人要深。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以狗喻人
《狂人日记》果戈里 《狂人日记》鲁迅
救救孩子
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


鲁迅(1881.9.25 -1936.10.19),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和革命家。
主旨:《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主旨:《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
度和礼教的弊害”。
主要内容: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
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 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侩子手假扮,是来“揣 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 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 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 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 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1)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1)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站点名称:贵阳学院锦屏站点学生姓名:***班级: 2011级学号:指导教师:***时间: 2013年09月25日目录标题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1-7)参考文献: (7)论文/设计评审表 (8)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

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

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对这篇小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倒不在其思想内容方面,对于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命意,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问题在于对狂人形象的认识方面:有人认为是真狂,作品写的就是一个疯子;有人认为是假狂,主人公其实是个战士;也有特别的看法。

凡是种种分歧,我看恐怕主要是由于对这篇小说格式和手法的理解不同所致。

鲁迅说过:“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
《狂人日记》
薛永娟
【期刊名称】《阅读与鉴赏:教研》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薛永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能仁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革命者的呐嘁与改良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J], 杨欣
2.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异同性的探讨 [J], 辛玲
3.狂人的文化解读——评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J], 管玲玲
4.鲁迅《狂人日记》之我见——试与果戈里同名小说之比较 [J], 杜卫;徐加方
5.借鉴、创新的光辉范例——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之比较 [J], 沈渝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author: Windy tutor: Henry论文提要:““狂人”作为一种代表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人物特征无疑是一个最贴切的名词,对于这一名词的分析与描述,代表不同国度与不同年代的果戈里以及鲁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一个小小人物——“狂人”来深层剥解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

两位作家作品言简意赅但又不失一针见血,把“狂人”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旨在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的迫害;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

本文从果戈里与鲁迅塑造“狂人”人物、对社会批判控诉与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异同点Abstract: " Madman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time features of the social system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erm, for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representing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eras have their Gogol, as well as Lu Xun its own unique views, they are from a small little guy - "Madman" to deep-stripping solution of the bottom of societ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wo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concise and yet sharply, the "Madman" image portrayed vividly. Gogol The Diary of a Madman era of tsarist Russia seeks to expose the persecution of the feudal system of governance; Lu Xun's "Diary of a Madman" was aimed at exposing the family system and the propriety of the evils, worried and indignant deeper. In this paper, Gogol and Lu Xun mold "Madman" figure on the social Critical complaint with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ree aspects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Keywords: Gogo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u Xun's madman果戈里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无疑都反映出在当时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国家、社会制度下最底层人们的心态历程。

最新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精品

最新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精品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果戈理,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影响了我国鲁迅、张天翼、叶圣陶、老舍,以及蒋子龙、高晓声、张贤亮等作家。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其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几年(2007年以来)研究的文章不下百篇,相当一部分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回顾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以狗喻人、最后的呐喊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狂人产生的轨迹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沙皇时期一个部级机关的一个九等书记员,他总是做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黄粱美梦。

他炫耀自己,脱离现实,把自己当成贵族,当成上等人。

他每天怀着讨好、巴结的心态给部长削鹅毛笔,幻想着有一天会出现奇迹——部长的千金小姐向他求婚。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这种残酷现实生活的迫害下,他终于变成了“狂人”,被送进疯人院。

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发出了悲哀的呼救声:“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小说主人公因幻想升官发财之黄粱美梦得不到实现而发狂,发狂之后更加哀叹自己因地位低微而得不到上等人享受的益处,可以说他是执迷不悟而愈走愈远,发狂发到极致,万般无奈地向妈妈发出呼唤。

鲁迅《狂人日记》通过小说主人公十三篇病中日记,描写患病时的心理活动。

开始写一群围观者奇怪的眼色及交头接耳的议论使他感到极度恐惧,接着便怀疑为他把脉看病的医生与他哥哥都是串通一气要吃他的刽子手。

他认为,封建的仁义道德和历史本质都是吃人;现实中的人们都是吃人者与被吃者,而家庭就是一个吃人的场所,自己便曾吃过自己的妹妹。

他认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鲁迅笔下的狂人因周围人的迫害导致极度恐惧而发狂,发狂后,对于家庭及自己,对环境及现实,对文化及历史作了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作了最热切的憧憬。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作者:周进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俄国现实主义大家果戈里在一八三四年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而在果戈里《狂人日记》出世后的八十四年之后,即一九一八年,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也创作了与果戈里的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后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仔细研读两个文本又会发现两个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两个文本的异同。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狗;影响研究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神培育出他的伟大。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是难以分割来看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无疑是受到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深刻影响的。

这一点在鲁迅自己那里也是得到了承认和认可的。

果戈里是鲁迅最喜爱的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

据资料统计证明,鲁迅的全部书信、日记里面,至少有三十余处提及果戈里或果戈里的著作。

比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到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

……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县克微支。

”又比如鲁迅在《译者附记》中提到:“果戈里(1809-1852)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诞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为现代人所爱读,《鼻子》便是和《外套》一样,也很有名的一篇。

”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这便很有力地证明了鲁迅对于果戈里的喜爱,因此鲁迅《狂人日记》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就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果戈里是如何影响得鲁迅。

关于果戈理对鲁迅文体的影响

关于果戈理对鲁迅文体的影响

关于果戈理对鲁迅文体的影响摘要:文体是作家生命的象征,也是作家个性的外化。

鲁迅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写和说成为了他人生的基本方式。

“文体”也就是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极具研究价值的方面,尤其又因为鲁迅是一位极有文体创新意识的作家,他所接触到的古今中外的文章,在感性和理性上面都给他以切实的教育使他认识到文体的差异性。

特别是所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更使他认识到文学文体创新对于作家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也自觉地向自己认为理想的文体学习,就如同果戈理创作的《狂人日记》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文体创新的角度简要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关键词:文体;果戈理《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影响一、文体创新的意义我国的小说长期是以“说故事”为典型形态的,起源于人在劳动时的谈论故事,以说故事为主体。

与之相对的是从其他非小说文体诗歌、散文的结合,乃至是从与其他非文学文体书信、日記、传记等文体的融合中形成的“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多种非典型小说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小说的历史始于《狂人日记》,这十三则日记消解了以往中国小说的典型体裁样式、叙述模式和话语形态,由此,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小说的新局面也被打开。

鲁迅对文体创新的贡献在于将小说与日记两种文体融合,在吸取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小说相融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现代性的日记体小说。

这一融合的代表就是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充满了现代性。

“日记体小说”这个文体,不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产物,中国小说的典型形式是以故事情节为框架、以人物刻画为目的的章回体小说,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等小说就是古代小说的基本形态。

就算在现当代,章回体小说依然占据不小地位,如同《金粉世家》、《啼笑因缘》、《金陵春梦》、《林海雪原》乃至金庸创作的小说等等。

浅谈果戈里

浅谈果戈里

浅谈果戈里《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与异同20114210411 114班向成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疯子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变态——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

“折射”——以疯子的所风所闻所思所感来“折射”世界的反常与社会的黑暗,这是《狂人日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而且,果戈里在这里运用的是‘双重折射”。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即所谓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有所相违,坚持甚至固执地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几乎不太理会别人的眼光,秉持自己的理念,有时跟精神病患没什麼两样,不像我们这种小小人物只能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狂人在遭遇到问题时,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思路上总是抱持著与大家不同的意见的人,有一种很想纠正他的冲动,可是他却又自圆其说,让我们无言以对。

但狂人绝不仅仅是指头脑「秀斗」的人,也可能是指做一些当时社会所不容许之事,却又不违反良心道德,也不昧於世俗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为所理应当为,其痴狂程度远远超乎一般想像,其心超然一切,眼光傲视一切,对於世俗琐事毫不在乎,有时还以鄙视的眼光看待。

小说中的主角,在心中另辟一个世界去装他满腹的牢骚和幻想,像小孩子一般的简单逻辑,像是其他长官在纠正主角的错误时,他却认为是在嫉妒他在大人底下做小跟班。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也会犯这种错,尤其是在对某人有偏见时,往往对於他的建议或提示故意忽略或是认为故意找自己麻烦的,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无法自拔。

当一个人已迷失自我时,会对别人为她做的种种一切做出不当的臆测及判断,当「斐迪南皇帝」认定自己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时,他突然就把他的思维整个改变了,认为他是个高不可攀的统治者,昔日卑躬屈膝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对别人很不尊敬了)就收了起来,接下来就觉得主角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了,他在忙著幻想他的皇帝梦,周遭的人也在现实世界忙著惩罚不尽责任、不知自己斤两的他。

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到鲁迅的《狂人日记》

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到鲁迅的《狂人日记》

作者: 齐锋
作者机构: 山西师院中文系 学生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39页
主题词: 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作品;心理描写;创作历程;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家族制度;主题;
贵族
摘要: <正>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摘要】:鲁迅《狂人日记》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文章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体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认为在题材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在思想主题上,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安特莱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象征主义和”阴冷”色彩。

【关键词】:狂人;超人;象征主义手法《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部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到今天,仍在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表现的是一个被迫害致狂者心目中的”吃人”历史和现实。

通过”狂人”叫出”吃人者”的凶残和虚伪的同时,还喊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

运用了和以往不同的写作手法,却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心。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他《狂人日记》的创作呢?鲁迅曾经说过:”我来做小说,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吧,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成本,就只好做一些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到1935年,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

1834年倾,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1883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

”从这两段话中,就不难看出,外国的很多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鲁迅产生了影响。

首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给鲁迅创作同名小说最直接的影响。

在写作的形式上,中国传统的小说由于与”说话”的艺术有关,常常直接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一改了传统小说风格,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采取日记体形式,并用跟踪跳跃的方式写一些彼此联系不大的生活断面,来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不连贯的心理特点,显然,这就是借鉴了果戈理的小说格式。

浅谈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浅谈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浅谈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王洪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分析和探索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相异之处,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作品,深刻地认识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有很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战斗力作者简介:王洪艳,籍贯,吉林省榆树市出生年月1971年4月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教法鲁迅的《狂人日记》的问世,恰似“五四”革命的一声惊雷,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其艺术效果更积极、更富有战斗力,果戈理《狂人日记》一发表,立刻赢得读者的青睐,两篇同名小说发表后,都产生了极大反响。

下面我们对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做些比较分析。

一、思想内容上的比较这两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

因而在写作手段上两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示着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在典型环境的描写中着力细节描写,并且在细节描写上极其真实。

作家在塑造各自的人物形象时,都没有忘记让他们的主人公和自己的民族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旧俄时代“小人物”的典型,并通过对“小人物”不幸遭遇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小说中的“小人物”波普里希钦便是这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典型。

为抒发内心的强烈爱憎,为唤醒沉睡的国人而大声地呐喊,这呐喊的第一声便是震聋发聩的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这个艺术典型就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果戈理“狂人”是在肯定社会的前提下,因为不能升官发财而有种种幻想,以致发疯了。

虽然借此揭露了一点沙皇统治的官场的黑暗和不平,但他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反封建战士的形象。

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战士的鲁迅,他笔下的“狂人”并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未来。

“狂人”的日记,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社会理想和要求。

最后“救救孩子”的呼声正是鲁迅借“狂人”之口所发出的呐喊。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和果戈理,两位伟大的作家,都以他们的独特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他对俄国封建农奴制的犀利批判。

这两部作品虽然都以“狂人”为主题,但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白话文为载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创。

它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鲁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以俄语为载体,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反映了封建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制度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意味。

通过“吃人”的隐喻,鲁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狂人”既是社会制度的批判者,也是人性的探索者。

再者,鲁迅的《狂人日记》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虽然也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但并没有鲁迅那么深入。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深沉、有力、富有哲理的文字,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它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注重于以一个“狂人”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他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鲁迅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鲁迅的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社会批判意味,而果戈理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这两部作品都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文字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文学的海洋中,鲁迅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均是各自独立而又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

这两篇同名小说虽然都以“狂人”为主人公,但在主题、内容和风格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

鲁迅的作品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而果戈理的作品则揭示了沙皇专制下小人物的悲哀。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沙皇专制社会觉醒的“狂人”-文学评论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实际上,鲁迅先生笔下令人既感同情又觉可悲的“狂人”形象早在1834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就已诞生,可想而知,果戈里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影响之大。

果戈里描写的狂人波普里希金具有揭示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小人物的刻画看出一个腐朽时代对人的精神伤害。

一、小人物的觉醒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原本是一个九等文官,是一个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小人物,因为社会排挤和爱情受挫导致他一步步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最初的波普里希金也是与正常人一样,厌恶趋炎附势的上司,喜欢美貌善良的富家小姐。

可是,慢慢地,一切都变的,他能听见狗说人话、臆想自己是费南迪八世(西班牙皇帝),以致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果戈里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俄国官僚的腐朽、丑恶、虚伪的生活,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

通过这个狂人,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下层人士在社会底层的际遇,他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有的只是每天重复地在办公室工作,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长期以往,精神受到压抑、行动遭受限制,人,会变得迟钝,变得极端。

因此,波普里希金疯了。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疯,才突显出了他的举止大胆,言语犀利,在沉寂的沙皇专制社会里,在循规蹈矩的黑暗制度里,他的言行举止是不妥的,他的叫嚣是疯狂的,给予当时的社会情形一个重击。

二、社会制度的直接批评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同样有隐含在黑暗中的革命力量,果戈里和鲁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超越时代的体察,因此,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背道与排斥正常社会秩序之外的“狂人”形象,为的就是批评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唤醒人们的觉悟。

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波普里希金直接从日记里透露出官场社会把自己迫害逼疯的情节,作为沙皇封建统治下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也渴望升官发财,“要不是为了职位高贵,我早就不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1-0005-02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
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因为鲁迅《狂人日记》使用的文体,果戈理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用过了。

那么鲁迅的突破究竟表现在哪里呢?首先,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余”与“我”),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

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

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其次,鲁迅一改果戈理平铺直叙的手法,采用倒叙,更显起伏跌宕、波澜生姿。

正是这样的独创之举,鲁迅把拿来的“日记体小说”本土化、民族化了。

二、风格
果戈理的讽刺是幽默的讽刺,是含泪的讽刺。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指出,“他的全部中篇小说都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果戈理的这种独创性,表现在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之感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里面”。

初阅《狂人日记》,最先的感觉是“可笑”。

波普里希钦的傻气,对周围的荒唐感受,对司长女儿的单相思,以及听得懂狗的语言、看得懂狗的信件的“特异功能”都会引起读者的笑意。

这是幽默的笑、嘲讽的笑。

然而,当波普里希钦得知司长的女儿要嫁人,天下的好处都要被上等人抢走而发怒发疯时,人们的心头就不免一震。

“为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不仅在折磨着波普里希钦,也在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最后,当波普里希钦被关进精神病院还以为去了西班牙,被残忍地折磨还以为是西班牙的风俗时,人们的心就会不觉颤抖。

当痛苦不堪的波普里希钦喊出:“妈妈……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妈妈!可怜可怜你的病孩子吧!”的呼叫的时候,眼泪会不由自主地盈湿读者的双眸。

这“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果戈理的这种讽刺风格对鲁迅有直接的影响。

鲁迅曾说: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

十九世纪前叶,果有鄂戈理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然而,他们的讽刺风格却同中有异。

果戈理的讽刺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则充满战斗精神。

评论家在论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时指出:“在这篇小说中,果戈理的笑声急剧地转化为眼泪。

开头它是一个很可笑的故事……而结尾时却是一位无名的母亲在哭自己的儿子。

”果戈理虽然以文学作武器向旧世界呐喊,但不想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度,因而他的反抗只能是哀叹、抱怨,是一种悲怆、哀怨的伤感。

而鲁迅则充满战斗的力。

他批刺礼教的虚伪绝不手软,他正视人性的黑洞也义无反顾。

“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蕴蓄着刻骨的自省与反思,张扬着战斗的激情与猛力。

三、主题
果戈理在作品里没有直接触及当时迫切的农奴制问题,他仅仅是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从而对俄国社会官场黑暗、等级森严作出揭露指责。

从社会揭发面来看,其揭发的力量和深度显然是不够的。

同鲁迅的作品相比,其思想意义的深度和广度,仍有相当的距离。

对于鲁迅提出的“吃人”主题,似乎历来的评论都在“封建礼教吃人”上兜圈子,以此来阐发《狂人日记》在社会制度及传统道德批判上的意义。

固然,鲁迅是对封建礼教作了深刻的揭发,但其背后还有更深的内涵: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小说中最出色的是狂人的自我忏悔和批判,这集中反映了鲁迅的原罪意识。

作品写到: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人字是“吃人”!
狂人清醒地发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的秘密以后,又开始审视自己,自己吃过人吗?他想到小时候,他的妹妹的死,“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自己也吃过人,他绝望了。

“不仅是统治阶级吃人,被统治阶级也吃人,隔壁邻居、哥哥、最后轮到自己也吃人。

就是说,他最后发现,没有一个人逃脱了吃人的命运。


最后第13段只记录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陈思和说,“我们过去在讨论‘救救孩子’的时候,都是把孩子看成弱势群体,似乎是需要我们保护,保护孩子不让封建礼教吃掉。

可是鲁迅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是说,我们的孩子也有吃人的可能性,我们要救救孩子,就从‘我’做起,开始反省这个吃人的罪恶,然后唤起大家的反省,我们的未来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鲁迅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深的问题,所谓‘人的忏悔’”。

“这样的命题再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鲁迅就这么第一个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包容了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

果戈理的“救救孩子”更多的是力图挽救自己穷困潦倒的境地,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而鲁迅除了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批判,还具
有严肃的自我拷问精神。

这正是鲁迅比果戈理“忧愤深广”之所在。

综上所述,鲁迅的《狂人日记》吸收借鉴了果戈里的同名作品,而又走得更深更远。

这“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果戈理.果戈理全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