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合集下载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宗教 与神 话本就 相互 交织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因而神
治 理庶 民 、组织 生计 的凡俗 事务 。如此 ,神 话与历 史融 为 话 受到人 们 的推 崇和 喜爱 自是合情 合理 。 体 ,人神不 分 ,神不 是高 高在上 而是 直接 参与现 实 。而 结 语 : 从对 中希 神话 异 同的 比较 过 程 当 中,我 们 可 希 腊位 于爱 琴海和 爱奥 尼亚海 环抱 之 中,具 有十 分有利 的 以窥见 两种不 同文 化背景 下所 折射 出的人类 对天 地宇 宙共 海 运和 经商 条件 。希腊人 惯 于迁 徙 ,善于经 营 ,勇于 冒险 。 同的探 求 以及 对美 好生活 的 向往和 希冀 ;能够 更加深 入地 所 以现 实反 映在神 话 上就表 现为 :希腊 诸神 高居 奥林 匹斯 认 识两 国神话 的永 恒 的艺术魅 力 ,感受他 们对现 代不 同艺
道 我 为什 么是个 九等 文官 ? 为什么恰 巧 非是个 九等 文 官不 否 定和 彻底地 批判 。狂人 毫无 遮掩地 揭露 说 : “ 翻开 历史 可? ”Ⅲ可 是,他 只 是 一个 沙皇 制 度的 揭露 者 ,却毫 无 推 查 ,这 历 史没有 年代 ,歪歪斜 斜 的每… 页上都 写着 ‘ 仁
鲁迅 《 狂人 日记 》中 的狂人 ,虽然 也被 诬蔑 为疯 子 , 其实 是一位 反封 建 的战士 ,是一 位 “ 五四 ”运动 前夜 黑暗
人 ”两 个字来 概括 封建道 德和 封建 制度 ,这是 何等尖 锐有
力! 何 等深 刻彻 底 ! 鲁 迅 的狂人 具有 大无 畏 的战 斗精 且 ,作为 主人 公的狂 人 ,其 理想 却 义 道德 ’几个 字 。我横 竖都睡 不着 ,仔细 看 了半夜 ,才从 字缝里 看 出字 来 ,满 本都 写着 两个 字 ‘ 吃 人 ’! ”口 用“ 吃 是 当西 班牙 皇帝 ,是 一个失败 了 的个 人主 义英雄 。

外国文学对鲁迅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鲁迅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果戈里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鲁迅外来文化果戈里尼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

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

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

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

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作者:周进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俄国现实主义大家果戈里在一八三四年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而在果戈里《狂人日记》出世后的八十四年之后,即一九一八年,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也创作了与果戈里的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后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仔细研读两个文本又会发现两个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两个文本的异同。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狗;影响研究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神培育出他的伟大。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是难以分割来看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无疑是受到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深刻影响的。

这一点在鲁迅自己那里也是得到了承认和认可的。

果戈里是鲁迅最喜爱的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

据资料统计证明,鲁迅的全部书信、日记里面,至少有三十余处提及果戈里或果戈里的著作。

比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到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

……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县克微支。

”又比如鲁迅在《译者附记》中提到:“果戈里(1809-1852)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诞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为现代人所爱读,《鼻子》便是和《外套》一样,也很有名的一篇。

”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这便很有力地证明了鲁迅对于果戈里的喜爱,因此鲁迅《狂人日记》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就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果戈里是如何影响得鲁迅。

浅谈果戈里

浅谈果戈里

浅谈果戈里《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与异同20114210411 114班向成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疯子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变态——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

“折射”——以疯子的所风所闻所思所感来“折射”世界的反常与社会的黑暗,这是《狂人日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而且,果戈里在这里运用的是‘双重折射”。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即所谓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有所相违,坚持甚至固执地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几乎不太理会别人的眼光,秉持自己的理念,有时跟精神病患没什麼两样,不像我们这种小小人物只能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狂人在遭遇到问题时,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思路上总是抱持著与大家不同的意见的人,有一种很想纠正他的冲动,可是他却又自圆其说,让我们无言以对。

但狂人绝不仅仅是指头脑「秀斗」的人,也可能是指做一些当时社会所不容许之事,却又不违反良心道德,也不昧於世俗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为所理应当为,其痴狂程度远远超乎一般想像,其心超然一切,眼光傲视一切,对於世俗琐事毫不在乎,有时还以鄙视的眼光看待。

小说中的主角,在心中另辟一个世界去装他满腹的牢骚和幻想,像小孩子一般的简单逻辑,像是其他长官在纠正主角的错误时,他却认为是在嫉妒他在大人底下做小跟班。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也会犯这种错,尤其是在对某人有偏见时,往往对於他的建议或提示故意忽略或是认为故意找自己麻烦的,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无法自拔。

当一个人已迷失自我时,会对别人为她做的种种一切做出不当的臆测及判断,当「斐迪南皇帝」认定自己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时,他突然就把他的思维整个改变了,认为他是个高不可攀的统治者,昔日卑躬屈膝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对别人很不尊敬了)就收了起来,接下来就觉得主角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了,他在忙著幻想他的皇帝梦,周遭的人也在现实世界忙著惩罚不尽责任、不知自己斤两的他。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1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有着入木三分的揭露。

《狂人日记》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环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产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知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摸索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视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名流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随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慨:“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知,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期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判定。

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知道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慨的呐喊。

你莫笑“狂人”的疯傻怪诞,他在疯狂中却有着时人中难得的苏醒。

兄弟邻居固然不会吃他,然而封建礼教却能杀人于无形。

礼教杀人不是以人的生理功能的衰竭为表现,而是以人性被抹杀,人“或为奴隶,或为奴隶而不得”,人不成其为人为标志。

而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极为推许的孔孟之道。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革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革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革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作者:【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启发,但仔细研究两个文本就会发现,两篇小说各有其深刻的内在寓意。

本文试图从小说本身出发来分析两个狂人形象的不同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名族的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小人物;先觉者;社会批判;改良者;革命家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众所周知,早在1834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里就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

果戈里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的启发,影响自不待言。

且不说两篇小说在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的渊源如何,单说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就十分推崇。

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第一位提到的俄国作家就是果戈里,他说:“俄罗斯十九世纪初叶,文事渐新,渐乃独立,……实本三士:曰普式庚,曰来尔孟多夫,曰鄂戈里。

前二者以诗名世,均受影响于裴伦;惟鄂戈里以描写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与二人异趣不属此焉。

又说:“十九世纪千叶,果有鄂戈里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1](P63)鲁迅还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译介了果戈里的作品。

1934年,鲁迅以许遐寿的笔名翻译了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并在这篇小说的译者附记中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并说:“果戈里开手作《死魂灵》第一部的时候,是一八三五年了。

幸而,还是不幸呢,其中的许多人物,到现在还很有生气,使我们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读者,也觉得仿佛写着自己的周围,不得不叹服他伟大的写实本领[2]在对果戈里大量的译介的同时,鲁迅的创作无疑也受到果戈里对现实批判精神和写作手法的影响,但就鲁迅的《狂人日记》而言,绝不只是受这一篇小说的影响。

果戈里整个小说创作中对专制制度无情的鞭挞,对小人物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社会各阶层庸众的辛辣讽刺,同时,尼采的“超人”哲学。

《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1小时候读过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是上初二时学的,而且老师把它当作重点课文来讲解,很是重视,但碍于当时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有限,对这篇小说还是不太懂,有很多地方自己都有疑问,但唯一明白的是这篇小说无不透着阴沉的冷灰色调子,从当时语文老师讲课时沉重的神色可以看出,这的确实确是一篇悲剧,又是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史。

然而,今天,当我在图书馆那一排一排的书架中踱步时,不知怎地,我在摆放着鲁迅作品的书架前停下,就是这么的偶然,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鲁迅经典作品选》这本书,这本书收编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中比拟有代表性的作品,我翻开书,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我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带着经典重温的感情也带着向鲁迅先生致敬的感情又再次阅读了一遍,便把我思我想写在当下。

小说《狂人日记》中经典名句“我番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先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吧:“我〞有一名旧同学名叫昆仲,听人说他日前得了一大病,刚好我又适逢回乡探亲,于是顺道拜访这位故友,来到他家发现他不在,却从他的哥哥那里得知他已病愈,已赴某地候补,他哥哥把他生病时写的日记拿给我看,说是想给我展示他弟弟当时病得有多严重,而这日记的内容大致是讲他由于多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乡里人包括他的哥哥视为异端,觉得他是一个疯狂的人,于是整天把他当鸡鸭一样困在房里,并且疑心他哥哥跟乡里人正在密谋要吃他,他怕得要死,于是他去劝说他的亲哥哥不要吃他,并说你今天和乡里人吃了我,保不定明天乡里人也会把你吃了,因为在一群吃人的人中迟早也会互相吃尽,但是他的哥哥没有理会他,又叫他不要胡思乱想,尽管安心养病罢了,但他还是不相信他的哥哥,还把哥哥为他请来的医生当作是刽子手,总之他整天都不是疑心这个就疑心那个,他还疑心妹妹的死也与他的哥哥有关,妹妹也被哥哥煮了吃了,妹妹那时可才八岁呀,哥哥何以这样的灭绝人性呀,他越想越痛苦,觉得这个世界是吃人的社会,几千年以来都是这样,他想想他自己血液里也流敞着几千年的吃人文化心里更无奈,更绝望了。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摘要】:鲁迅《狂人日记》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文章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体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认为在题材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在思想主题上,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安特莱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象征主义和”阴冷”色彩。

【关键词】:狂人;超人;象征主义手法《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部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到今天,仍在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表现的是一个被迫害致狂者心目中的”吃人”历史和现实。

通过”狂人”叫出”吃人者”的凶残和虚伪的同时,还喊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

运用了和以往不同的写作手法,却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心。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他《狂人日记》的创作呢?鲁迅曾经说过:”我来做小说,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吧,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成本,就只好做一些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到1935年,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

1834年倾,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1883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

”从这两段话中,就不难看出,外国的很多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鲁迅产生了影响。

首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给鲁迅创作同名小说最直接的影响。

在写作的形式上,中国传统的小说由于与”说话”的艺术有关,常常直接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一改了传统小说风格,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采取日记体形式,并用跟踪跳跃的方式写一些彼此联系不大的生活断面,来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不连贯的心理特点,显然,这就是借鉴了果戈理的小说格式。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创作主题《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它是作者第一部小说集,起于《狂人日记》,迄于《社戏》。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十四篇小说。

《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首篇《狂人日记》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从整体上“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之口,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孔乙己》《白光》,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的具体描绘。

《呐喊》特别注重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真实图画,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现实对于广大农民从身体到心灵的严重摧残。

《阿Q正传》是鲁迅的杰作,它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活画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鲁迅揭出这一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社戏》描写了一群机智勇敢、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年,是鲁迅童年时代一段最美好生活的回忆。

《呐喊》通过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风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张勋复辟丑剧的唯一文艺作品,《药》塑造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夏瑜英勇不屈的形象,暗示出他与民众的隔膜是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和果戈理,两位伟大的作家,都以他们的独特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他对俄国封建农奴制的犀利批判。

这两部作品虽然都以“狂人”为主题,但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白话文为载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创。

它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鲁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以俄语为载体,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反映了封建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制度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意味。

通过“吃人”的隐喻,鲁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狂人”既是社会制度的批判者,也是人性的探索者。

再者,鲁迅的《狂人日记》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虽然也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但并没有鲁迅那么深入。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深沉、有力、富有哲理的文字,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它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注重于以一个“狂人”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他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鲁迅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鲁迅的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社会批判意味,而果戈理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这两部作品都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文字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文学的海洋中,鲁迅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均是各自独立而又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

这两篇同名小说虽然都以“狂人”为主人公,但在主题、内容和风格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

鲁迅的作品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而果戈理的作品则揭示了沙皇专制下小人物的悲哀。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author: Windy tutor: Henry论文提要:““狂人”作为一种代表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人物特征无疑是一个最贴切的名词,对于这一名词的分析与描述,代表不同国度与不同年代的果戈里以及鲁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一个小小人物——“狂人”来深层剥解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

两位作家作品言简意赅但又不失一针见血,把“狂人”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旨在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的迫害;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

本文从果戈里与鲁迅塑造“狂人”人物、对社会批判控诉与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异同点Abstract: " Madman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time features of the social system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erm, for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representing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eras have their Gogol, as well as Lu Xun its own unique views, they are from a small little guy - "Madman" to deep-stripping solution of the bottom of societ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wo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concise and yet sharply, the "Madman" image portrayed vividly. Gogol The Diary of a Madman era of tsarist Russia seeks to expose the persecution of the feudal system of governance; Lu Xun's "Diary of a Madman" was aimed at exposing the family system and the propriety of the evils, worried and indignant deeper. In this paper, Gogol and Lu Xun mold "Madman" figure on the social Critical complaint with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ree aspects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Keywords: Gogo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u Xun's madman果戈里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无疑都反映出在当时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国家、社会制度下最底层人们的心态历程。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

“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

“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

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自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

比较《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比较《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版权所有比较《狂人日记》与《变形记》——社会矛盾与人性的相似性《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鲁迅说,《狂人日记》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来写这个“狂人”的所看的、所听到的来指出封建礼教的“吃人”现象,封建社会“人性”的丧失。

《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代表作。

《变形记》是通过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后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现代人丧失自我,现代人“人性”的迷失,现代人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狂人日记》和《变形记》这两部小说,在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人性”在社会中变迁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鲁迅在开始这样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我就把主人公叫“狂人” 。

),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

这时候的封建社会,社会混乱,人们处于水人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候发表的,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人民的生命如草芥,“人吃人”的现象在当时社会很可能真实存在。

就这样,“狂人”就诞生了,可以说只有这样的社会才会有这样的“狂人” ,混乱的封建社会才会让人看到“吃人”的现象。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是生活在资产阶级的一个小人物,在资产阶级社会里,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变形记》是卡夫卡1912 年写的,发表于 1915 年,从创作上来看,这篇小说是一篇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小说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特别黑暗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格里高尔这样的人物就产生了。

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都是个“被迫害”的人。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里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狂人日记》虽然受他们影响深,“却比果戈里是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

毕业论文鲁迅的《狂人日记》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时间: 2016年04月25日目录摘要 (3)ABSYRACT (4)引言 (5)一、果戈理《狂人日记》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启示 (6)二、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序言》对鲁迅《狂人日记》创作的启示 (8)三、安特莱夫《谩》、《默》与迦尔询《四日》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 (10)结论 (12)参考文献 (13)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

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ABSYRACTLu xun's "diary of a madman is the first vernacular novel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of" deep and special formats "performance, from published immediately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And then decades, researchers have long have a lot of controversy, the madman's diary really having a unique styl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is very different, trace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format, mostly influenced by foreign literature or revelation, its style of writing has to absorb more foreign literature diversity nutrition and unassisted. The creation of the writer, something suitable for the measured absorption and fusion, is worthy of our learning.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gogol's "diary of a madman, Nietzsche's" the preface of examine latour oersted pulling, and Russian antell ruffle consulting work to analyze lu xun's "diary of a madman is influenced by western literature thought and its influence, to study the use of lu xun's novel technique and art format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Keywords:lu xun's creative inspiration and influence of foreign literature引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

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姓名: 学号: 22121190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果戈里《狂人日记》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专题:现代文学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果戈里和鲁迅活跃于不同时代,他们都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两部作品都代表了各自的璀璨时代。

它们均刻画了“狂人”这个人物形象,均采用了“日记体”这个特别的格式,从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并从主观角度深刻剖析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叙述风格和对话式叙事上也有共同的体现。

然而,狂人的形象、日记体的风格以及文章的美学内涵解读也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同中求异的方法,阐述了狂人形象的选择原因与异同点——鲁迅笔下狂人的痴狂和果戈里笔下狂人的真狂铸造了各自不同的血肉形象,研究了它们各自的题材形式和艺术成就,分析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悲剧意识和讽刺艺术方面的异同,在比较文学视域下从方法论的层面解读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Gogol and Lu Xun active in different times, they have created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The two works are represented their bright days. They all depict the character image of ‘madman’ and adopt the special format of‘diary style’, from t 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and deeply analyze the hero's inner world from the subjective Angle,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also have a common reflect on the conversational and narrative. However, the image of the madman, an implicative meaning of the style and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interpreting the work are also different. With the new metho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dman im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reason and - mad crazy and Lu Xun's madman Gogol's really crazy casting the flesh and blood of the different image, studies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form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analyzes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in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rony art, interpreting the two work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 of methodology.Keywords: Gogol Lu Xun the diary of a madman comparative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1页目录绪论 ..................................................................... ............................................ 2 一、狂人——真狂与痴狂..................................................................................... 2 二、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的异同...................................................................... (5)(一)第一人称叙述的日记体形式 (5)(二)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7)三、美学取向——穿插喜剧的悲剧和贯穿始终的悲剧 (9)结论 ..................................................................... .......................................... 11 注释 ..................................................................... .......................................... 13 参考文献 ..................................................................... .................................... 14 致谢 ..................................................................... .......................................... 15 附录 ..................................................................... (16)英文标题 ..................................................................... .. (16)中文标题 ..................................................................... .. (21)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果戈里《狂人日记》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绪论我们对文化的态度总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鲁迅本人也承认他的《狂人日记》受到了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的影响。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以供大家欣赏。

狂人日记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篇短篇白话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

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另有果戈里的同名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原文阅读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鲁迅《狂人日记》意识流叙述的“中国味”

鲁迅《狂人日记》意识流叙述的“中国味”

鲁迅《狂人日记》意识流叙述的中国味鲁迅《狂人日记》通常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短篇小说。

这小说与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从叙述手法上看,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日记标明了日期,场景描写也客观真实,心理分析的理性因素较多。

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总体上采用意识流叙述手法,日记没有日期,现实场景与狂人的幻觉混在一起,重点描写狂人的意识流动,狂想的连续性,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时空模糊,可称之意识流小说。

一、集辐式结构:散而不乱意识流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散。

意识流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思维活动,打破现实的时空限制,可以漫无边际地想象、推理。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不一样,没有故事、事件、情节,想象自由飞翔,飘忽不定,跳跃性大,不求连贯。

鲁迅的《狂人日记》由前记与十三篇日记组成,记下狂人的所见、所想,各自独立,没有情节,如车轮上的十三条辐。

十三篇日记虽然散,但不乱,仍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吃人两字,这个中心如同十三条辐镶嵌的车轴,可称之为集辐式结构。

第一篇写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第二篇,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周围的人,连小孩的眼色与赵贵翁一样。

想起了一个原因,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得罪了古久先生。

第三篇写想到女人骂孩子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狼子村的佃户来讲吃恶人之事。

以历史为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们要想吃我了。

这一篇把轴心主旨点出来了。

第四、五、六、七篇,进一步写大哥与看病的医生合伙吃人,历史上记录吃人的事件,吃人者的性格以及吃人者的手段,如逼人自杀等,决心要劝转吃人的人。

我本狂人歌以对之

我本狂人歌以对之

我本狂人歌以对之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小序中的“余”,已经去异地候补的“余”;另一个是正文中的“我”,吃人的人的兄弟,恐怕也难免吃人的“我”。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一个真实世界里的九品文官,一直觉得司长是个聪明的人,司长家的小姐是个漂亮的人。

当这位九品文官呈现出“狂人”状态时,他是懂狗语的人,能听见狗说人话;借由狗与狗之间的对话,发现司长是贪图名利的人,司长家的小姐是爱慕虚荣的人。

这位九品文官在狂想状态中成为西班牙国王,想象着自己被迎进西班牙王国,实那么被关进了疯人院。

他在小说的结尾呼喊:妈妈,救救可怜的孩子——你被人欺凌的孩子!两篇《狂人日记》的相同之处在于,看到世界的真相的人都是“狂人”。

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发狂的状态下看到了世人的本来面目和这个世界的真相。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发现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吃人——包括自己也难免吃了人。

“仁义道德”是吃人的人披着的羊皮,真正的骨相却是吃人的狼,而且绵延了几千年。

至于“狂人”后来恢复成常人状态,去异地候补职位,也就成了世俗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了。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里,“狂人”由狗与狗的通信内容,发现了自己先前崇拜的一对父女原来竟是被功名利禄裹挟的一对势利父女,他想看看这对父女〔还有世人〕如何改变嘴脸面对失势后的自己,所以他想象著自己成为西班牙国王。

这种想象让他变成了一个“狂人”,被关进了疯人院而不自知,还梦想着自己是西班牙国王。

两篇《狂人日记》借“狂人”的外壳来说真实的话;但是真实的话过于凌厉可怕,在日常世态中生活的人没有方法来面对赤裸裸的真相,只有借“狂人”这个外壳来揭露表象平和的世态之下血淋淋的骨相。

那么《狂人日记》呢?狂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正常的吗?月亮、狗、小孩、邻居、医生、家人,这些构成了狂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他生活在里面,没有平安感,觉得每一个人似乎都要吃掉他;他焦灼不安,反复思考,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吃人;他想要劝身边的人停止吃人,可是他的劝阻在那些人看来,不过是疯人疯语、狂人狂语;最后,更为可悲和可怕的是,他发现自己似乎也是吃人的人中的一员,他也可能在不自知时曾参与到吃人的队伍里去,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作者:朱文久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7期
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05-02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
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因为鲁迅《狂人日记》使用的文体,果戈理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用过了。

那么鲁迅的突破究竟表现在哪里呢?首先,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余”与“我”),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

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
补(官员)。

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其次,鲁迅一改果戈理平铺直叙的手法,采用倒叙,更显起伏跌宕、波澜生姿。

正是这样的独创之举,鲁迅把拿来的“日记体小说”本土化、民族化了。

二、风格
果戈理的讽刺是幽默的讽刺,是含泪的讽刺。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指出,“他的全部中篇小说都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果戈理的这种独创性,表现在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之感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里面”。

初阅《狂人日记》,最先的感觉是“可笑”。

波普里希钦的傻气,对周围的荒唐感受,对司长女儿的单相思,以及听得懂狗的语言、看得懂狗的信件的“特异功能”都会引起读者的笑意。

这是幽默的笑、嘲讽的笑。

然而,当波普里希钦得知司长的女儿要嫁人,天下的好处都要被上等人抢走而发怒发疯时,人们的心头就不免一震。

“为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不仅在折磨着波普里希钦,也在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最后,当波普里希钦被关进精神病院还以为去了西班牙,被残忍地折磨还以为是西班牙的风俗时,人们的心就会不觉颤抖。

当痛苦不堪的波普里希钦喊出:“妈妈……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妈妈!可怜可怜你的病孩子吧!”的呼叫的时候,眼泪会不由自主地盈湿读者的双眸。

这“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果戈理的这种讽刺风格对鲁迅有直接的影响。

鲁迅曾说: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

十九世纪前叶,果有鄂戈理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然而,他们的讽刺风格却同中有异。

果戈理的讽刺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则充满战斗精神。

评论家在论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时指出:“在这篇小说中,果戈理的笑声急剧地转化为眼泪。

开头它是一个很可笑的故事……而结尾时却是一位无名的母亲在哭自己的儿子。

”果戈理虽然以文学作武器向旧世界呐喊,但不想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度,因而他的反抗只能是哀叹、抱怨,是一种悲怆、哀怨的伤感。

而鲁迅则充满战斗的力。

他批刺礼教的虚伪绝不手软,他正视人性的黑洞也义无反顾。

“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蕴蓄着刻骨的自省与反思,张扬着战斗的激情与猛力。

三、主题
果戈理在作品里没有直接触及当时迫切的农奴制问题,他仅仅是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从而对俄国社会官场黑暗、等级森严作出揭露指责。

从社会揭发面来看,其揭发的力量和深度显然是不够的。

同鲁迅的作品相比,其思想意义的深度和广度,仍有相当的距离。

对于鲁迅提出的“吃人”主题,似乎历来的评论都在“封建礼教吃人”上兜圈子,以此来阐发《狂人日记》在社会制度及传统道德批判上的意义。

固然,鲁迅是对封建礼教作了深刻的揭发,但其背后还有更深的内涵: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小说中最出色的是狂人的自我忏悔和批判,这集中反映了鲁迅的原罪意识。

作品写到: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人字是“吃人”!
狂人清醒地发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的秘密以后,又开始审视自己,自己吃过人吗?他想到小时候,他的妹妹的死,“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自己也吃过人,他绝望了。

“不仅是统治阶级吃人,被统治阶级也吃人,隔壁邻居、哥哥、最后轮到自己也吃人。

就是说,他最后发现,没有一个人逃脱了吃人的命运。


最后第13段只记录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陈思和说,“我们过去在讨论‘救救孩子’的时候,都是把孩子看成弱势群体,似乎是需要我们保护,保护孩子不让封建礼教吃掉。

可是鲁迅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是说,我们的孩子也有吃人的可能性,我们要救救孩子,就从‘我’做起,开始反省这个吃人的罪恶,然后唤起大家的反省,我们的未来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鲁迅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深的问题,所谓‘人的忏悔’”。

“这样的命题再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鲁迅就这么第一个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包容了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

果戈理的“救救孩子”更多的是力图挽救自己穷困潦倒的境地,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而鲁迅除了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批判,还具有严肃的自我拷问精神。

这正是鲁迅比果戈理“忧愤深广”之所在。

综上所述,鲁迅的《狂人日记》吸收借鉴了果戈里的同名作品,而又走得更深更远。

这“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果戈理.果戈理全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