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州一中2017级高一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现代化”指的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即废除先秦时的世卿世禄制,打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依据官员政绩和才干考核的制度,故答案选C。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是现代法治,故B项排除。

君民共治不符合君主专制特征,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
2.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

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

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

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

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
周的宗法制
3.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答案】B
【解析】密折制度用折子随时向皇帝秘密奏闻,这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密折制度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错误;密折制度与国家统一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为“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同时,注意区分其它无关的概念,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4.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失误,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记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

故A项正确。

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

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

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
5.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名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

”作者意在说明()
A. “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B. 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
C. 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隆
D. 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恶法非法‛并不是古罗马法的立法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与法律的目的无关,更与保护弱者无关,故B项错误;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的兴衰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故C项错误;此题重点在讲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6. 英国史学家阿塞德·汤因比曾写道:“据他们(指英国民众)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

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镇压而终止。

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

”当时的英国民众产生这种“永久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是()
A. 外交:推行“独立主义”,开始确立欧洲霸权
B. 国内:议会改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 帝国:逮捕甘地,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D. 思想: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所涉及的重大事件基本上是在19世纪上半期或中期,当时英国外交上对欧洲大陆上推行的是大陆均衡政策不是“独立主义”,故A项排除;1932年英国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是在20世纪,时间不符,排故除C;D项是在17、18世纪,时间不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英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确立英国在世界工厂地位和巩固世界霸主地位,结合所学19世纪上半期或中期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活动分析解答。

7.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相关内容。

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排除A。

内阁制的确立在1721年以后,排除C项。

《权利法案》颁布后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国王手里,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排除D。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故B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8.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情况。

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是英国政体的特点;B是美国政体的特点;C是法国政体的特点;德意志帝国政体体现了专制色彩,与D项相符。

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9.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结果出现了材料中“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政体的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应该选择A。

1958年宪法并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排除C。

1875年宪法里就确立了法国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排除B。

法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而不是两党制,排除D。

10. 1916年,蔡元培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知识点,关键信息:蔡元培、1916年、仇视新法、仇视外人和可谓顽固矣。

结合新文化运动分析,从1916年及蔡元培信息分析,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其批评认为与现代化进程相悖,A项正确;蔡认为是仇视新法和仇视外人才致使义和团运动的爆发,B项“阶级矛盾”说法错误,也可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性质,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D。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藕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

”他在此评论的是()
A. 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 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 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 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国会与总统,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没有设置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衡,带来“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政治乱象不断,故B项正确;据材料不能推断这是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故C项错误;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属于政治乱象,没有反映出与约法之弊的关系,故D项错误。

13.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 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 基督教平等思想
C. 《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 “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ABC项。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颁布的,故D项符合题意。

14.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
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名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选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和材料主旨是吻合的,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5.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纺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

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

”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A. 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 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 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 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国际还未建立,工人运动还未走向国际联合,故A项错误;英法工人阶级要求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没有反映出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故B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未出现,英法工人阶级的要求,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无关,故D项错误。

16. “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节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从表格的四次调查的内容及其不同回答,说明俄国人仍然在反思十月革命,①正确;且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在不同年份是变化的,②不正确;对十月革命持肯定态度的在四个时期都占多数,说明③正确;对比表格中不同问题的数字信息,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只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并非“主要”,④不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认识
17. 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

这些史实反映出()
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 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答案】B
.......................................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外交关系转变·中美关系改善
18.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9.7%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与1957年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这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对象多为苏联和东欧国家,而1965年中苏关系恶化,双边贸易由此锐减,而中国大陆和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相对上升,B正确;1965年,中国尚未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排除C;建国初期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排除D。

19. 丘吉尔呼吁美国人在于苏联的对抗中,不要忘了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合”,以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主义的“无限扩张”。

这一呼吁()
A. 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 加深了英美双方的矛盾
C. 表达了英国的称霸企图
D. 道破了苏联称霸的企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领导世界,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限制了美国称霸世界,丘吉尔联合英国遏制苏联的主张符合美国的
意图,故A项正确;从“不要忘了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日”可知是要美英联合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追随美国,丧失领导世界的能力,故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英联合壮大资本主义阵营,而不是强调苏联称霸世界,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的战略意图【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例如本题就是历史人物的言论,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美洲等地的人民了解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是美苏争霸的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

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不结盟运动6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排除C项。

21. 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

造成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 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 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实施宗法制,规定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而嫡长子是皇帝正妻所生之长子,由此规定只能由男性即嫡长子继承,因此A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均不是造成题干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比例代表制
B. 任期制
C. 抽签选举
D. 议会制
【答案】C
23. 下图箭头所暗示的是近代史上某一项军事行动的历程,对这一军事行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太平天国:道光30年~同治3年
B. 武昌起义新军:宣统3年
C. 中国国名党:民国15年~17年
D. 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24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北伐是从天京出发,与地图不符,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独立,新军没有北伐,故B项错误;民国15年~17年是1926—1928年,此间
正值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因此符合该军事行动,故C项正确;民国23年~24年是1934—1935年,处于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最后到达陕北,与地图不符,故D项错误。

难度:较易
24. 有人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高潮。

”这种认识()
A. 认为俄国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 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 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 认为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统治,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D正确。

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10月,故A排除。

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贬低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故C排除。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特点
25. 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

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 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 欧洲一体化
【答案】D
【解析】根据“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强调欧洲经济的自由贸易化,故本题选D;A项属于国家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不仅仅涵盖了欧洲,排除。

26. 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
辙的新的经济结构。

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 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 欧洲一体化
【答案】D
【解析】根据“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强调欧洲经济的自由贸易化,故本题选D;A项属于国家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不仅仅涵盖了欧洲,排除。

27. 天子对于诸侯,诸侯对于卿大夫,卿大夫对于士,士对于庶人,都是以“天然尊长”的身份出现。

“天然尊长”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在宗法制下,“天子对于诸侯,诸侯对于卿大夫,卿大夫对于士,士对于庶人,都是以‘天然尊长’的身份出现”,宗统与君统的结合,以族权强化君权,从而加强了周天子以至各级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正确;材料与分封制、世袭制和礼乐制无关,排除ACD。

28. 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

从图1到图3反映了()
A. 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
B. 三权分立的体制最终形成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三幅图呈现的制度分别是秦代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