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

合集下载

2.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2.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现状2.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现状2.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兴起于国外,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第一次敲响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危机认识的警钟,掀开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序幕。

随后的1972年,罗马俱乐部拿出《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此文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坏境污染的反思,进一步惊醒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与认识,带动了一时的生态研究、运动热。

同一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全球人类环境会议更是标志着人类漫长生态文明建设之旅的开始。

其主要历程可以大致分为:1.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并不重视。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实行高速增长战略,能源消耗量大增,公害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八大公害事件,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人们终于开始觉醒。

1962 年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用大量事实描述了有机氯农药对人类和生物界所造成的影响,推动了世人环境意识的觉醒。

在50—60年代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生产企业的排污行为,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

20世纪60年代,工业废气排放导致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现象。

1969年,东京在实施《烟尘限制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等国家环境立法的基础上,颁布了《东京都公害控制条例》,严格执行有关控制规定,使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从浓度控制转向排放总量控制。

2.形成阶段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设备企业逐步发展,人们的观念出现了从公害防止到环境保护的观念转变,从而进入环境保护时11。

生态文明现状数据分析报告

生态文明现状数据分析报告

生态文明现状数据分析报告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本报告收集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提供有关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合适的参考。

二、生态环境数据概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森林面积达到了2.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较2015年提高2.21个百分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达到16.6%。

三、空气质量数据分析1. PM2.5浓度尽管有所下降,但仍存在挑战。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国PM2.5年平均浓度从6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

然而,在一些大城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雾霾天气。

2. 电动汽车的普及促进了汽车尾气排放的减少。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9年底,全国累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36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左右。

通过加强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限制,电动汽车的使用正在逐渐增加,对空气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水资源保护数据分析1. 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水利部的数据,2015年以来,我国水电站接纳能力提高了近30%,水质较差的河流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

2.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全社会用水总量同比下降了约0.8%。

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水资源管理的改善使得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

五、生态保护数据分析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设立了保护区总数达到11827个,面积达到18.8万平方公里。

2.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根据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的数据,通过加强对放牧和旅游业的管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退化得到了有效遏制。

六、结论通过对生态环境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关切事项,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国内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在国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多项政策来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

其中,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是一个重点领域。

政府采取了限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以改善大气质量。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是一个关键领域。

政府实施了排污许可制度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政策,以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除此之外,生态保护政策也备受关注。

政府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

国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在国外,各国也积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欧盟是环境保护的先驱,其采取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欧盟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美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例如《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等。

此外,其他国家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日本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来保护环境。

研究现状综述综合来看,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来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使得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如何解决跨国污染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同时,需要深入研究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监督与评估机制以及政策间的协调性。

总体而言,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挑战和改进空间。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可以不断优化环境保护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环境质量。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一、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关心环境问题,就是在关心人类的发展问题。

环境污染与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的健康。

下面小编整理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供大家参考!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1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许多学者和专家人士、各国领导等,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性的解决策略。

事实上,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实力水平。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分析(一)国内外水环境保护形势第一,国内水环境保护形势。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提高趋势,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早在2008年,我国政策的环境相关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水污染的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其二,重金属对于水体污染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三,我国许多江河湖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其四,新的水体污染物正在增多。

其五,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于浪费,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行动。

近年来,生态文明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生态文明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在国内,生态文明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

一些学者关注生态文明的理论框架和内涵,试图构建一个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系统模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些学者则关注生态文明的实践和政策,研究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讨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国外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例如,欧洲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德国在能源转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此外,一些国际机构也关注生态文明的研究,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然而,目前生态文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尽管在生态文明的研究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但目前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其中的其中一方面,缺乏整体性的研究。

最后,生态文明的实践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如利益冲突、政策不落地等。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第三,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最后,需要加强实践研究,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模式和路径。

总结起来,生态文明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各种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其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开发利用、食品安全等方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和措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生态安全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重要性逐渐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在生态安全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主体部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主要涉及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

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河流水质改善、土壤修复、生态补偿机制等。

国外学者则空气污染控制、废物资源化等领域,如美国环保署提出了基于风险的废物管理策略,欧洲开展了广泛的循环经济实践。

这些研究和实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国内学者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技术等。

国际社会也积极开展合作,如《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框架。

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过度开发利用会引发生态问题。

国内学者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

国外学者则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如德国的循环经济模式、美国的能源效率标准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基础,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国内学者在食品安全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

国内外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引言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外环境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本文将对国内外环境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状分析国内环境研究的现状在国内,环境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学界、企业等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推动环境研究的发展。

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也为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国外环境研究的现状在国外,环境研究的发展相对较早,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研究机构和体系,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通过工程项目、科研项目等形式进行环境研究。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外的环境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发展趋势分析数据科学与环境研究的融合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科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数据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此,在未来,数据科学与环境研究的融合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的加强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未来,环境研究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生态学、地理学、成本经济学等,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跨学科合作的加强将为环境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思路。

全球合作与知识共享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未来,国际间的环境研究合作将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知识共享也将更加频繁和广泛。

通过合作和共享,可以更好地利用各国的优势资源,推动环境研究的发展。

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未来,环境研究将更加关注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绿色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结论国内外环境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数据科学与环境研究的融合、跨学科合作的加强、全球合作与知识共享以及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将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内生态文明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生态文明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生态文明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国内生态文明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现状,可以为制定更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引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报告将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中国生态文明的现状进行分析。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加剧,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了问责和处罚。

然而,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监管不足、执法不严和环境污染企业的存在等问题。

3.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是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供需紧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积极开展了资源勘探和开发工作。

然而,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将其写入了国家发展规划。

中国已经在能源、交通和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工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然而,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

5.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生态文明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将能够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展望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然而,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将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入手,对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进行探讨。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1.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和赞扬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政府对于环保的力度不断加强,大力加强环保督查和执法,对环境污染行为严格处罚,确保不良企业无法逃脱法律制裁。

并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和行业,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如关闭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治理污染严重的河流湖泊,打击非法渔捞等,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其次,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如资源节约和垃圾分类等,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有效减少了碳排放,推广森林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等,逐步改变了生物多样性恶化的态势,并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与问题虽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地区和行业。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放弃了环保责任,甚至采用不合法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些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另外,一些超量开采土地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其次,市场监管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产品和服务的环保指标不明确,消费者很难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同时,有一些企业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侵害消费者和公众的权益。

最后,大众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就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1. 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在燃煤、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据统计,中国超过90%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其中PM2.5和PM10等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2. 水质污染严重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偏少,受到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重要河流和湖泊,如黄河、长江、太湖等地区水质污染问题严重。

化工厂、工业废水、村镇污水直排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许多水域的水质无法达标,给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 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导致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调查显示,中国超过16%的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影响,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问题,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上种种问题都说明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十分严峻,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二、生态文明建设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实行了“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河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促进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现状问题分析1.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河南省地处中国中原腹地,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下降明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减弱。

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2.生态保护意识不足河南省居民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不够,大部分人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对于环保问题的认识和行为不够理性。

一些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存在利益至上的倾向,环保设施不完善,环保投入不足等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尽管河南省政府多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目标,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够深刻,对于规划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规划的内容和目标无法顺利实施。

二、对策研究1.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矛盾,河南省政府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对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治理力度。

加大对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产业。

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水平。

2.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了提高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河南省政府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力度,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行为。

在教育体系中加大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力度,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资源节约利用等环保意识。

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河南省政府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科学研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以来人类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应对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可持续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积极推进。

世界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挑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首先,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效果。

其次,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再次,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挑战包括环境污染和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需要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解决。

机遇则在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机制。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继续深入人心,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任务和责任。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总结: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路径,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 1卷第 1 8 期
21 0 0年 O 2月
呼伦 贝尔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uu b ir l g o r a l n e e l e o H Co e
N O. 1
Vb11 .8
Pu ih d i e r a y-0l bl e n F b u r 2 0 s
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 自然 、享用生活 ,
自觉养 成 爱 护 自然 环 境 和生 态 系 统 的生 态 保 护意
识 、思 想 觉 悟 和相 应 的道德 文 明行 为 习惯 。生态
本 原 理 、知识 、原 则 运 用 到德 育 之 中 ,不 断提 高 受 教 育 者 的 生态 素 质 和 生 态意 识 ,以期 达 到培 养 受 教 育 者用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展 的理念 去 思考 和认
大 学 生生态 文 明教育 的 国内研 究现状 及趋势
格根塔娜 i 侯 彦杰
( 、呼伦 贝尔学院建筑学院 内蒙古 海拉 尔 010 1 208
2 、东北林 业大学 哈 尔滨

100 ) 0 0 5
要 :党 的十 七 大提 出要 深入 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观 ,并从 科 学发展观 的广 阔视 野提 出要 建
设 生 态文 明 。生 态文 明有 三 个重要 特征 :较 高 的环保 意识 、可持 续的经 济发 展模 式 、更加公 正 合 理 的社 会 制度 。 而这 三者 都 离不 开生 态环境教 育 ,当代 中国 大学 生作 为经 济建设 的生 力军 ,在 学 习专 业知 识 的过程 中,应 树 立生 态文 明的意 识 ,通 过 生 态文 明教 育 ,将 专业知 识 的 学 习和保 护生
投 稿 日期 : 2 0 .20 0 9 1- l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

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

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治理,各国都正在探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但目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始终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形势中,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大型城市和企业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

2.生态破坏加剧随着机动车的普及、工业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破坏现象不断增加,例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3.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的浪费也是当前生态文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典型的“白色污染”问题,大量塑料袋、瓶子、玻璃等垃圾的排放,不仅增加了污染压力,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二、生态文明对策1.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制定科学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长期规划,严格执法,重点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

2.加强资源管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要保护环境,更需要合理利用资源。

政府需要制定更改变向的特殊税收制度和相关政策,承诺防止资源向不发达地区等倾泻,以逐步实现资源管理的与时俱进。

3.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国家应当加强对绿色能源、节能倡议、重点工业等领域的政策支持。

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产品的生产经营、资源的利用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绿色发展。

4.促进市民生活的绿色化促进市民生活的绿色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优先推广洁净能源和低碳出行的方式,加强对广义的新型垃圾分类等垃圾管理的推广,让生活的小细节变得更加环保。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政府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和市民在生产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绿色发展,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查方法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文献资料分析等,以 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调查结果概述
资源利用
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和 利用的问题,尤其是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环境污染
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包括空气、水、土壤 等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态保护
尽管大部分地区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 但整体上仍存在生态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
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 响。
03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调查目的和方法
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 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措施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限制过度开采、禁止非法砍 伐和捕猎、推广绿色能源和循环经济等,以落实生态文明建 设的目标。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促进 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金融等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收集和分析不足
由于调查样本和时间限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 要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缺乏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政策评估和反馈 机制尚未建立完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挑战。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生态文明研究。

首先,我们调研了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质量恶化等领域。

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大量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标,造成雾霾天气频发。

水污染也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和工业废水排放是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土地利用方面,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荒漠化扩大。

其次,我们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例如,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清洁能源政策和节能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环境治理不到位,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导致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最后,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此外,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美丽中国的梦想。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的逐渐枯竭,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生态文明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1. 生态破坏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尤其是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和农业开发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 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使得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恶化、土壤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 生态平衡被破坏过度的资源开采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紊乱,许多物种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出现了严重的倾斜。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1.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强化为了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

通过制定和改进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2. 生态经济的发展与推进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模式,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协调。

3. 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绿色技术被广泛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

4. 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应通过科学规划和绿色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 培养绿色意识,营造绿色生活方式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公众的绿色意识,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 18 卷第 1 期 2010 年 02 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No.1 Vol.18 Published in February.2010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格根塔娜 1 侯彦杰 2 021008 (1、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2、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150000)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从科学发展观的广阔视野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 理的社会制度。

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环境教育,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 态环境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0)01-0073-04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 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 念的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 重要思想,它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 度,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 定 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定国 内研究者都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周传勇,綦玉帅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性构建》一文中 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民众树立科学生态伦 理观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 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 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 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 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

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

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关于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种文明有机统一的大文明,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单独的文明,而是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一个层次,但绝不是简单的三种文明相加。

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文明,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生态文明。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

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

生态文明支配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支配着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又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为一体,并使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还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依赖性或依附性的文明形式,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西方生态文明观的各种思潮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观,都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传统人类中心论”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把人类脱离生态危机的出路归结为“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价值争论。

西方生态文明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

1)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学是现代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并随着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流,自然中心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

人类中心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人类生存和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注,并非对自然事物本身的关注。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人们通过放弃人类的主体地位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2)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

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反思20世纪各种生态理论和运动之后,开始转向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以寻求正确的指导思想,并进而产生了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生态问题是由人类对待自然的资本主义方式引起的,消除生态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社会主义制度。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产生了如下共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3)西方绿色思潮与环境主义。

20世纪初,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场绿色思潮和生态运动,它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绿色思潮的主题就是从生态学中的生态意识中汲取生态智慧,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走出“人类困境”,实现生态文明。

西方学者把绿色思潮视为环境运动中的意识形态——环境主义,并赋予反思现代性的多重意义和任务。

在绿色思潮的推动下,生态学被引进社会和文化领域。

1972年5月,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新西兰价值党成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绿党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曾在西方近20个国家的议会中拥有议席,一些绿党还取得过执政地位。

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红色绿党”和“绿色绿党”的新概念,分别代表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激进主义与改良主义。

4)普世伦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走向普遍伦理”和促成“世界伦理宣言”的运动方兴未艾。

“普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为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所需要的普遍的伦理规范;二是要包含各种不同伦理规范之间的共性。

普世伦理的核心内容是调整全球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包括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很多学者赞成平等性是普世伦理的第一要义,其次在于它的普遍性、时代性、多维性、历史性和开放性。

5)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

政治生态学是一种绿色价值观,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内按生态法则组合和运转,各子系统或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存,平等和谐。

人类是其中的一员,但不是宇宙的中心,无法摆脱生态法则的支配。

绿色政治的目标要符合政治生态要求的“可以持续的社会”。

绿色政治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主张绿色经济;尊重社会多元化和生态平衡,强调社会公正;否定等级制和集权制,提倡“绿色基层民主”,主张通过民主协商建立和完善各种各样的生态区或生物区,由此形成地区性或世界性的绿色政治网络。

6)生态文明悲观论和乐观论。

“增长极限论”的悲观思潮,在欧洲曾形成“绿色”科技思潮,并分为“浅绿色”、“深绿色”和“中间派”。

“深绿色”生态思想低估科技进步的作用,是一种反对现代技术的思潮,产生了地球将要毁灭的人类前途悲观论,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克利福德·科布认为,与生态文明的建立相比较,人类文明的崩溃似乎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大卫·格里芬则认为,只要我们忘掉现代世界秩序而赞同一种后现代的世界秩序,即全球民主,那么发展一种生态文明就是很有可能的。

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1)关于马克思是否有生态思想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绿色”不在马克思视野之内,甚至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是反生态的。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大规模的环境和公害问题是马克思之后的事情,寻求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学思想是强人所难。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然而星散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理论中的生态观点是具有前瞻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但是,当把生态文明的实现与共产主义的实现统一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就得出了悲观的结论。

国内学界以马克思生态学思想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很少见,已有研究仅在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的某些意蕴的一致性上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为主题,以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主题,以自然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题,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

2)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好字当头”、“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些战略思想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理论升华。

3)生态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现阶段工业化中期遇到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才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但我们不能重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发展理念上的创新,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

生态文明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并向更高阶段演进的前提,已成为党和国家新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六个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种要素相互协调和系统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