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准确到位的教材分析与研究,更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要求深入理解和钻研教学大纲,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章节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
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
教师备课教课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
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
只有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
否则教材教法的分析和研究就可能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有知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方**分析法。
知识分析法是以分析教材知识为主的方法,通过分析要掌握知识的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分析法含分析教材的心理因素(如教材的编著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和分析学生在学习具体环节的心理过程、特点及其障碍,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教学要求。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方法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方法一、教材分析的涵义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
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线索,即: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
最后,现代教材分析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从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
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的步骤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
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
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1)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教材分析的作用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广义上说,是指教学活动中所用到的各种资料;从狭义上说,就是指教科书。
这里主要针对教科书,它不仅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断扩大信息储备,掌握物理方法的基本工具;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起着知识载体,教学指导的作用。
目前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真正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忽视教材在教学活动的作用与地位,不能忽视对教材全面、深入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思想、意志、情感等教育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弄清的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本文结合“生物体的组成”的具体教学,就教材分析处理的方法上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思路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思路是指决定教材的内容选择,体系安排的依据,甚至包括其语言特色、图文呈现形式等。
如“生物体的组成”一章沿着“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是细胞——细胞的分裂、分化后形成组织——组织又组成器官——植物体的器官组成个体、动物体的器官组成系统后再由各系统组成个体”这一思路,将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具体体现以下的几个特点:其一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二从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领悟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三在渗透中提高能力;其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思路,就抓住了根本,有了打开教材大门的钥匙,为进一步细致深入分析教材明确了指导思想,在行为上指导该分析什么,怎样去分析。
从而对教材资源的选择才能切合需要符合实际,对教材的处理才能准确得当。
二、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相结合分析教材应当由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逐步具体,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地进行。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一、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和意义1、熟悉课标和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把课标和教材放在一块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我要教什么,我为什么教,我如何教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2、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到有的放矢。
不研究教材不行,那么光研究教材肯定也是不行的,另外,只研究教材上的文字也是不行的,还有研究教材的内涵、外言、结构和背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
3、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做到事半功倍。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我才能知道哪里详,哪里细,哪里强,哪里弱,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提升。
二、教学内容分析的原则和方法1、研读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
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有时只能呈现“结果”。
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的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数学教材”。
研读数学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
2、把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倨,在总结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生活中的语文”“有用的语文”,注重了语文的实用性;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力,体现了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设计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关注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准确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的内容。
3、拓展教材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教材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是有时教材内容需要其他东西为它增添色彩。
浅谈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教材分析是备课的前提和依据,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做好分析才能灵活运用教材。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教材:首先,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材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还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开放性,将学生的发展置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中,置于新世纪人才标准的需求中,使教学目标及内容有鲜明的时代感;教学中、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其他学科的开放性联系,尽力构筑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理解好三维目标体系的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兼顾各层次目标,三维目标并举,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有所侧重,不要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然后,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参考必要的教学资料,教学中做到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有的放矢地把教材内容用活讲活。
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教学大纲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法。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因此,钻研教学大纲、领会其实质,是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还应当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才能结合大纲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有深入的认识。
教师备课教课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
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
只有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
谈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谈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佳化。
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认真分析教材,就是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
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一、分析教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和内在的联系,也是为了较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与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理清疑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教材的重点。
重点是教材中的核心,掌握了重点内容才能理解其他内容,具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任何学科的教材重点都是从已知的旧知识中引伸出的新知识,是着重讲解的部分。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找出哪些是已学过的旧知识,或以旧知识做基础的,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然后,找出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的全新知识,即是教学的重点。
2.教材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
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是对问题不理解。
产生难点的原因,是教材科学体系与学生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
3.教材的疑点。
教学中的疑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不解的问题,构成影响继续学习的障碍,表现为疑问。
另一类是教师有意设疑,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
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动员学生的情绪和全部智力。
4.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 , 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
浅析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析对教材分析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佳化。
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认真分析教材,就是要仔细琢磨“教什么” “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
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一、分析教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和内在的联系无数事实证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它是以数与计算为主线,将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等内容随数与计算教学内容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
我认为小学数学全年段教材有以下纵横两方面的联系:(一)横向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与代数(由浅入深)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安排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理解、体会万以内整数、分数、小数、常见的量、四则运算的计算及意义,同时安排适当的估算。
在小学四至六年级教材难度逐步提高,由原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上升到万以上数的运算,小数有初步认识上升到四则运算,方程有用字母表示数上升为解方程。
2、图形与几何(由易到难)在小学低段主要涉及到的是图形与几何的认识,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人是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掌握认图、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在高学段安排了平面图形及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计算。
3、统计与概率(循序渐进)在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安排了数据的简单的分类、整理、分析。
在第二学段四至六年级安排将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概率。
4、综合与实践(拓展思维)在低段教学中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如:坐船等,在高段教学中安排了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谈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教材分析的理解光明学校李巧珍教材分析,是我们备课时的一种重要环节——解读教材。
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地处理教材有关,有的教师常常由于没有真正搞懂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导致课堂教学失败。
上好课的重要前提首先是要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融会贯通。
通常情况下,学习《认识钟表》教给学生的是认识时间,知道时间的表示方式。
而我认为,应该通过这节课的内容,交给学生更多的是珍惜时间,合理地分配时间,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单纯认识钟表的乏味,又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时间的可贵。
把数学转化成了生活,又把生活融入了数学课堂当中。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呢?各人有各招,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今天向大家介绍具有共性的方法:多角度体会教材首先,我们应该瞻前顾后体会教材。
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应该有一个整体观念,不仅要了解本学期的全册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前一册后一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点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尤其重要。
我们要弄清哪些知识点前面也有所涉及,新授应从已有知识点切入,哪些知识可以进行组合教学,哪些知识一平定循序渐进才能学会……这些知识的前后系统,我们一定要全面了解,做到前后贯通,心中有数。
其次,我们要学会多重角度研究教材。
我们数学课堂上,通常是要讲解重点,突破难点,但这些又离不开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把数学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而不是要学生一味地钻研题目、突破考试的重点难点,我们要让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一潭活水,让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最后,我们还要博采众长体会教材。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应该多去听一些老教师的课,多去剖析课堂上的知识点是否符合我们小学生的需求,结合多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把教材理解得更透彻。
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应建立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首先,应该注意理解《品德与社会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个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这些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其次,要正确地理解《品德与社会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我们必须清楚,教材不是课程,课程也不是教材。
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所以,要处理好运用好教材,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对新课程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比较完整的理解。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审视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的过程。
师生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是处于教学之中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民主;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力求体现这样一种氛围,作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交往的媒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对它的处理应该要体现或者融汇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分析的理解
如皋中学张松红
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
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不同作品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同一首乐曲,不同生活际遇、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他们的审美感受就大不相同。
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有人感觉庄严肃穆,有人却产生悲壮的心境,有人听了甚至有压抑和恐慌感。
同一首乐曲激发了不同欣赏主体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显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课程教材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利用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可以凭借它进行历史或常识的教育。
音乐课本中的民族音乐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出具有特定内容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时时刻刻都在鼓舞着人民积极的去生活、去斗争。
《义勇军进行曲》发出的号角唤起全中国多少人民的觉醒!《祝酒歌》又燃起了多少人民建设四化的巨大热情!时代需要这样的歌声,需要这样的精神。
在新世纪的今天,青年一代仍需要树立起这样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努力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2.音乐作品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当欣赏主体接受一部音乐作品时,往往将音乐形象当作现实中的形象去看待,在情感上参与其中,或悲或喜,或爱或憎。
音乐的调性、旋律、节奏等塑造的音乐形象能将我们带进一个特定的时代、国度、制度下形成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以及曲作者的精神境界,按艺术的参照系去思想、评判、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人世间的善与恶,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欣赏主体自身的人格形象,通过音乐艺术净化人生,提高精神境界。
3.音乐课程教材分析是对一种语言艺术的欣赏和再创作的过程,分析者不仅要投入饱满的情感,而且要随着分析的深入,不断唤起感情的共鸣,引起相关的情感体验因此中学音乐课程教材分析也可以说成是情感运动的过程,分析者应借助情感的力量,先打动自己,再借以打动学生的心。
音乐欣赏还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
由于音乐中的节奏、旋律本身不能代表任何具体事物,必须通过欣赏主体的想象才能体现其艺术价值,所以,音乐的审美过程,就是欣赏主体的想象过程,通过想象品出音乐美的味道,进入音乐美的境界。
只有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参考必要的教学资料,才能达到教材分析的目的,教学中做到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才能有的放矢,取得预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