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合集下载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在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上,唐代送别诗数得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等在唐代,诗歌不仅只限于传情言志,在入仕之途上,它是用作行卷、温卷的“敲门砖”,在各种交际场合,它是特别的具有抒情意义的羔雁之具。

梁肃《送窦拾遗赴朝廷序》之“非歌诗无以见惜别之志,不可以不赋”,符载《送卢端公归恒州序》云“咸赋四韵以代杂佩之赠焉”。

凡别必有诗是一般礼仪,而以诗为赠别又是特殊的礼物。

这种“羔雁”之具的功能促进了“偕赋”形式的出现,扩大了送别诗创作的规模。

而在送别场合赋诗,往往规定字数、用韵、形式、内容,有时还特地推举“擅场”。

这种状态下,竞争的意识自然增强,“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的局面自然得以形成。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二个原因是唐人事功观念的增强。

大唐王朝的强盛大大刺激了文人士子的幻想,激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

因此,唐代文人士子的事功愿望普遍比较强烈,而西上与东归,右擢与左迁,成功与失败,又使人生道路显得曲折而漫长。

盛世强音,送别之歌中昂扬的情思不少。

不过,由于当时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士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背井离乡踏上漫漫征途,路途莫测,前途难料,故离别之时感慨良多。

离别时人们普遍有着“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理,这种心理因景而伤、因时而伤,常常变得惊心动魄,故尔“请赞露晞之赋,用慰临歧之恨”的诗歌有格外感人的力量。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三个原因是诗与音乐的结合。

唐代的音乐与诗歌同时走向繁荣。

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原来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被谱成“阳关三迭”(或谓《谓城曲》、《阳关曲》),遂广泛传唱,这首歌后来几乎成为唐人的送别时的必唱之曲。

诗凭乐传诵人口。

最新-唐代送别诗艺术特征 精品

最新-唐代送别诗艺术特征 精品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送别诗的类型之多,情感之深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一友人的离别,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送别诗友情是世上最真挚,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诗仙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道出了这段友情真实质朴,不及二字更形象的说明彼此的友情深厚。

可见诗仙的神来之笔是多么的精妙,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

而卢纶的诗虽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却多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在这一萧瑟,冷清的景象中,离别的悲情格调格外沉重。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感情和思念。

送别诗常见于唐代诗人,其特点包括感情真挚,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等等。

二、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
送别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送别诗包括了君主送别臣子、朋友之间的离别、情侣分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送别诗的分类
1、君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朝廷官员辞职或调动时,君主表达对臣子的感激之情和送别之意。

2、朋友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好友分别时,互相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彼此的祝福。

3、情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主要是情侣分别时,表达情感的离别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四、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及技巧
1、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起笔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品味和赏析送别诗的含义。

2、研读诗歌语言:重点关注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技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如离别之痛、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悲欢等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资源,供进一步了解和参考:
1、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例子。

2、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献。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送别:在古代文化中,送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仪式。

在诗歌中,送别表达了离别对象的祝福和思念。

七、全文结束。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

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健朗的格调有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

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

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

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

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

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

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摘要:文章通过案例将唐代送别诗分四大类,并分析写作时几种表现手法及送别时表现的不同主题。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特点一、种类多,涉及的范围广。

唐人的送别诗现存较多,纵观唐人送别诗,其种类较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亲人离别诗,主要写夫妻或兄弟离别的。

如杜甫的《新婚别》,婚礼刚刚结束,新婚的新郎却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给人以悲壮的离别场景。

又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全诗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真意切,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2.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

唐人的送别诗,多数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其中有的是送友人升迁的,有的是送友人被贬的。

诗中寄托的感情不一。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写景色调清新,轻快而富于情调,其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写好友或同僚被贬去外地做官的,其感情又有所不同。

3.写送友人远征的。

这类诗多数抒发作者的慷慨壮志,或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抒发作者的壮志,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又如岑参的《送立副使赴西官军》,诗中既不写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4.写送友人远游或归家的。

唐人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写送友人回家或远游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做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抒发心中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也就是说,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描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抒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1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自宋代以来,调侃、离别两种文体已经慢慢成形,盛唐时期是这两种文体的巅峰时期。

其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在盛唐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

送别诗,从其语言特点上看,既有令人感动的伤感之情,也有抒发离别之情的慷慨激昂,在此体现出了“离别伤感,而绝不能落泪”的盛唐礼教精神。

第一,盛唐送别诗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感抒发”。

它用色彩浓厚的语言表现出千古难得的情景:“多少江山与青冥交相辉映,海岛,山脉,草木都带有无尽的情意;我骑马,行色伤感,从此芳草无踪迹;苏武殊意,比起千秋再无他情;白首,又见
凤城阙里。

”以这种语言,让人感受到千古罕见的离别场景,把读者带到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中去。

第二,盛唐送别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慷慨心态抒发情感”。

虽然它表达的是离别之情,但要表达的是慷慨激昂的离别之情,不可以有任何痛苦的哀叹:“拔萃三千古,思绪吾自携;青冥无水流,千古涕泪垂。

”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出对离别的难过,但也要看到这满怀勇气的眼神。

第三,盛唐送别诗的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叙事,轻情调”。

它不把情调和叙事混杂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抒情言辞去叙述情节,让人以情感叙述离别情节,以此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若说更有心事,当是非了离别;绿光满旷野,明月照大漠;更添一段真挚,令人慨叹离别。

”拿《凤凰台上忆吹箫》来说,诗人一句“多少江山与青冥交相
辉映”,就叙述了一个深刻而又动人的情景。

以上就是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它以情感抒发、以慷慨心态抒发情感以及重叙事轻情调等特点,这些特点彰显出盛唐文化中那种“离别伤感,而绝不能落泪”的礼教精神,可谓艺术与伦理的一种完美结合。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一)创作情怀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

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

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

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

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

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

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

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

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

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

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

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

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

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唐诗三百首中的离别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中的离别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中的离别诗鉴赏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集中了唐代众多杰出诗人们的心血与智慧。

其中,离别题材的诗篇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形式各异,意境绵长。

这些离别诗以深情抒怀、辞章婉约的风格,道出了诗人们在离别中所体验到的苦楚和思念,散发着诗人们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无限眷恋。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几首。

首先,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人在临别时登上鹳雀楼,俯瞰着远方的故乡,离别的焦虑和惆怅不禁涌上心头。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尽了天地壮丽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离别之苦。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引发了读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接下来,是王之涣的《送别》。

诗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令人难忘的是,诗中用“暮”字将整首诗的情感旋律贯通起来,使人们强烈感受到离别的忧伤和惋惜。

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才思敏捷,也探讨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舍不得。

再来,是孟郊的《登科后》。

诗人表达了离别的痛楚和思乡之情。

诗中“感我此别离,长云暗天涯”之句描绘了天际苍茫和离别的辛酸,其中透露出的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引人深思。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敏感而深沉的内心世界,给读者以启示,引发人们对回家、对归宿的向往与渴望。

最后,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这首诗将历史人物的离别与美景揉合在一起,将历史豪情与世间离别相结合。

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诗人给人们展示了壮士离去的伤痛和无尽的追思。

这首诗体现了别样的离别情感,让人无限思索。

离别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对家国情怀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通过这些离别诗的鉴赏,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希冀,也能感受到诗人们用文字表达出的千百年来的人生百味。

这些诗作既是文学的精品,更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离别的伤感与忧伤,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在怀念过去、珍惜现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道路以目,追往事之踪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美。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摘要:唐代的送别诗艺术可分为三大特色:一是描写送别情歌的凄凉、婉转,表达失去的伤感和离愁的深刻意蕴;二是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三是唱叹公子草草离别,表现对苍生仁爱和仗义好施的美德崇拜。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一、描写凄凉、婉转1、变幻无常,凄凉伤神:《唐多令》等诗,描写变幻无常、凄凉伤神,刻画了激烈震撼的送别体验。

如韩愈的《赠灵均上人》:“斑竹花落四季间,离情萦心三千钱,万里孤去未同归,一片友老不相见”,句句表达唐人的离别痛楚心绪。

2、抒发分手悲凉:唐代的送别诗多用隐约的表达,抒发分手悲凉感受,不采用白话间或者暴力表述,如陆游《古今偶成诗十首 ·伤情七首之一》中写道:“银色池面空老翁憔悴,到处细草寥寥山青青,百转二再三而哀怨”,抒发出分别的痛苦与憔悴。

二、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1、天长地久的承诺:《行路难》是刘禹锡最具代表性的离别诗,言犹在耳,以其豪情壮志和怀念的眷恋,表达了天长地久的承诺。

诗中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绝。

罗衾不耐寒,被湿衣衣腻。

谁怜灯火残,一灯漫昏晓”,从而表达出深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给人们展示出一展持续而又真挚的爱恋之心。

2、缠绵挂念:《绝句》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含蓄地表达着对自己的缠绵挂念,加之诗句充满抒情的句子构成,让读者体会到离情别绝已久的深沉关怀。

三、唱叹公子草草离别1、写实感情生活:历史上有不少皇帝英杰和宰相大臣,他们的离别情景也都逐一得到写实的描述。

唐代有《楚宫秋曲》、《御庐寓言》等,大量描写了公子草草离别以及皇帝仗义无私的场景。

2、展现仗义好施:离别场景中,绝大多数皇帝和宰相都仗义好施,奉献出千金营救忠臣,伸恩行仁义,展现清浊两隔的英雄好汉的英烈形象,反映出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结论:唐代的送别诗艺术可分为三大特色:一是描写送别情歌的凄凉、婉转,表达失去的伤感和离愁的深刻意蕴;二是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三是唱叹公子草草离别,表现对苍生仁爱和仗义好施的美德崇拜。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恋、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观览唐代送别诗,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啡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磺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此外,还有一类唐人送别诗,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其别情更具有一番味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类是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干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送别、怀人诗歌鉴赏

送别、怀人诗歌鉴赏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别诗鉴赏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送别诗特点: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

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

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

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

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

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

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这种矛盾简单地说,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理想又是积极的,在于他既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

由于他始终不向任何一方妥协,因此终生处于“仙宫两无从”的困难境地,而这恰恰是他成为诗人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所激起的波涛,使他的送别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

或如高步赢所说:“沉痛语以骏快出之。

”“悲感”“沉痛”决定于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他竞能以“豪语”、“骏语”出之,则由于他不愿向现实屈服,决定于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李白送别诗的思想风格是复杂的,必须同时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李白和深刻领会李白送别诗的深刻性及其艺术魅力。

二、想像力丰富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送别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写,也富于浪漫主义想像,并且这种艺术手法完全建立在现实主义真实的基础上,好抒真情,他的送别诗也“奇思涌溢”,敢于冲破一切拘束,大胆地写出自己要说的话,破浪直前。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

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

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

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与审美选择。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与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与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与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与“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送别诗在唐代诗歌 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表达艺术, 王昌龄的送别诗 都独具特色,引来了后世的争相效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欢迎阅读!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一生的诗作共计两百余首,在这其中,送别诗 有五十二首,占总诗作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十分的独特,不论是审美的 角度,还是所使用的艺术手法,都与一般的诗作不同。

本文笔者将针对其送别诗 在艺术方面的特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超然高绝的审美情趣与意识 审美情趣指的是诗人对于审美的判断和选择, 其具体表现在诗人的创作过程 之中对意向、 题材和情感表达的选择上。

王昌龄送别诗在当代具有着十分独特的 个性。

(一)别出心裁的意象表达 首先,王昌龄的送别诗继承了传统的意象。

在古代,诗人一般都会用杨柳和 风月等意象来表达送别之情。

而在王昌龄的诗中也会选择用明月的意象来表达分 手和离别之苦。

如《送郭司仓》中的“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通过描 写明月的皎洁来反衬自己的悲伤,通过写淮水的绿来表达自己的深深留客之情。

此诗中就是通过明月和春潮等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愁。

其次, 王昌龄的送别诗并不 局限于传统诗歌中的意象, 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意象。

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 江被描写为寒江、夜被称为寒夜、松为幽松、蝉为寒蝉等等。

在其诗作中,每种 物像都不再仅仅是物像那么简单, 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作者也正是通 过这些再为平常不过的物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诗歌更佳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 感情。

(二)自然深厚的情感抒发 真挚的情感是很纯粹的, 从古到今, 朋友之间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歌颂和赞 美。

在送别朋友的时候,诗人往往都会用最简单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舍。

这些 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来修饰,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但字里行间都融入这丰厚 的情感。

王昌龄的送别诗便如此,抒情真挚朴实,也不矫揉造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中文0934班09号黄小桃
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艺术特点创作情怀抒情艺术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高适的《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

“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特点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

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

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

大批的读
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

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

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

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

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

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

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

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

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

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

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

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
(1)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

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

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

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
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

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

参考文献
《唐代送别诗新注》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