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以太行东麓遗产带为例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研究
表1
北京大运河历史景观风貌一览
序号
1
主导 功能 水源 段
区段
白浮泉 一颐和 园
河流 构成 白浮翁山 河(今京密 引水渠)
长度/ km 21
特征 概括 山形水胜. 众川汇流的 自然风景
2
引水 颐和园 南长河、
11
皇家御河,
段
一积水 高粱河
园丰景秀的
潭
园林风光
3
终点 积水潭 积水潭、
6
北方水乡。
段
一东便 三海、玉
因此,科学利用运河资源,合理展示文化内 涵,明确沿线景观风貌塑造的重点方向、引导措 施,有效指导后续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找到保 护与传承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成了北京城市发展与 运河文化景观传扬的重中之重。
3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捡索、勘察调研、规划分析
等基础研究方法,核心采用时间、空间的双维度 叠合分析法,在深入研究、梳理、提炼北京大运 河古代、现代、未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 大运河景观风貌塑造策略。 3.1定位:立足历史景观演变,分区段厘定风貌 塑造目标特征
172 壬剑,韩炳越,刘华 郡若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研究中国园林 2021,3 7(S11 1 72—1 77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研究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Modeling of Beijing
Grand CanaI CulturaI Belt
王剑 韩炳越+ 刘华 郗若君
to construct the landscape of Beijing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Furthermore,it provides a clear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2024年城市历史景观视域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与利用研究》范文
《城市历史景观视域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与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独特标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城市历史景观视域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的现状及其有效利用。
通过对中轴线遗产资源的综合研究,分析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现代价值,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城市资源。
二、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北京中轴线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内最重要的南北向轴线,其起始于永定门,经过天安门、紫禁城至钟楼。
这一轴线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中轴线上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天安门广场的庄严、紫禁城的宏伟等。
三、中轴线遗产资源的现状分析当前,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中轴线上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同时加强了周边的环境整治,使得中轴线的整体风貌得以恢复。
此外,中轴线周边的交通设施、商业设施也得到了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环境。
四、中轴线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中轴线遗产资源具有多重价值。
首先,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中轴线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变迁。
其次,文化价值。
中轴线上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此外,中轴线还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中轴线遗产资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五、中轴线遗产资源的利用策略针对中轴线遗产资源的利用,应采取以下策略:1. 保护与开发并重。
在保护中轴线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 强化文化传承。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 完善旅游设施。
加强中轴线周边的交通、餐饮、住宿等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4. 引入科技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
试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以长春地区现存三条线性文化遗产为例
三、长春境内现存 兀 京线性 史瞄童 产保
存现状及保护管理状况
1 、保存现状
.
日 在美国的斡旋下 , 双方签订了 《 朴茨茅斯
合约 》 日 , 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薛 的利 掊
9 3.
① 老边岗土长城、 柳条新边: 由于年代
保护方式也以 “ 、 点 段式保护管理”为主。 以中东铁路为例 ,以往的保护模式是只针对 中东铁路沿线的相对重要的建筑进行保护, 从而忽略了线性文化遗产 的整体性和完整 性; 再以老边岗土长城和柳条新边为例 ,由
市、梨树县、 铁西区,向西南进 入 辽宁省昌 图县境内并直达营口;清代柳条新边 自 辽宁 开原威远堡起,经吉林省四平、 伊通、长春
郊区,临双阳县界过九台市至吉林市舒兰县
条长达 20 余公里、 40 纵横东北三省的 ‘ ” ‘ T
字型大铁道。中东铁路也是东三省第一条铁 路客货运 潞 。按兵规定,这个铁路使用地 强
极为不利。19 年 6 3日 ( 86 月 光绪二十二年
四月=十二日) 沙倦 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 q
县法特亮子山,全长 30 5 公里。 新边没边门 4个 ,自 西南向蒯 匕 依 }I 布尔图库 歹为: J
边门 ( 四平市东 ) 赫尔苏边门 ( , 怀德县南 ) ,
争中 赌的困境,以缔结中俄军事同盟来对 殳 付日 本及 箭 开发东北为诱饵,诱迫滴政府 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
始修建西伯币亚大铁路。通向海参崴港口的 I J
铁路需沿中国东北部边境绕行,铁路线长度 将大大增加。为减 路长度,降低资金投
入, 沙触 苻 就 { 减少
向清政府‘ 地筑路” 锗 ,
通过 中国东爿 [ 参崴,这样铁路长 度可 bI 每 i ,叉可 以使其势 汤 入中国东北内 力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加完善的法 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厉打击盗取文物和破坏文化遗产廊道环境的行为。同时, 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2、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GIS技 术等,对线性文化遗产廊道进行全面记录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评估其价值和 制定保护措施。此外,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也有助于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英国的Canal and River Trust为例,该组织是由政府和公众共同出资成 立的保护和利用英国运河网络的机构。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开展公众教育 和宣传,以及实施保护和修缮项目等措施,该组织成功地保护了英国的运河网络, 并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
3、遗产廊道与大运河保护的原 则
“真实、完整、安全、可持续”是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在保护过程中,应保持遗产廊道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真实可靠;完整性原则强调保护工作的全面性,避免保护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破 损或损失;安全性原则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
确保遗产廊道与大运河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面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在保护工作中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遗产 廊道与大运河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永久传承。
1、文化廊道的建设需要突出其文化内涵和特色,使其成为连接不同文化遗 产地点的纽带。
2、文化廊道的建设需要保持其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城 市化。
3、文化廊道的建设需要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方面,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新的策略和方法,包括:
河北省文化遗产汇总
河北省⽂化遗产汇总河北省⽂化遗产汇总⽂化遗产是历史留给⼈类的宝贵财富。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化遗产(有形⽂化遗产)和⾮物质⽂化遗产(⽆形⽂化遗产)。
物质⽂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物质⽂化遗产是指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化。
物质⽂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献、⼿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结合⽅⾯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化名城。
⾮物质⽂化遗产⼜称⽆形⽂化遗产,主要指⼈类以⼝头或动作⽅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化的“活化⽯”,“民族记忆的背影”。
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河北的四⼤⽂化遗产⾦⼭岭长城是长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之⼀,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将徐达主持修建。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
成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区、⼀级旅游景点,并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始建于⼀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九年建成。
与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名园。
⼀九九四年⼗⼆⽉,避暑⼭庄及周围寺庙(热河⾏宫)被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零零七年五⽉⼋⽇,承德避暑⼭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个王朝⾸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线性文化遗产综述:概念形成与旅游开发
线性文化遗产综述:概念形成与旅游开发作者:程瑞芳刘恒琰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年第01期摘要: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
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通过旅游开发,在横向上可以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纵向上可以带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研究上应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区域协同问题、模式创新问题、绿色发展和监管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关注。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形成;旅游开发;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112;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2)01-0049-08一、文献统计(一)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利用主题选项,搜索“线性文化遗产”或含“遗产廊道”或含“文化线路”,共搜索到1 571条结果,手动剔除会议和报纸类文献,剩余1 309篇文献,最早文献时间为2001年。
选用同样搜索条件,在SCI、EI、核心期刊、CSSCI和CSCD 五个来源中,共搜索到268条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国内学者关于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14年,是研究的初探期,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引入国外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概念,以期为国内线性文化遗产开发提供新思路,同时国内學者提出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第二阶段为2014—2018年,是研究的上升期,2014年6月我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文献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第三阶段为201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长城、大运河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带动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入新阶段,文献总量明显提高,但核心期刊及以上的文献占比偏低,高质量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培育。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HUMAN GEOGRAPHY Vol.24.No.3 2009/6
11 3 1
2009 年第 3 期 总第 107 期
人文地理
1பைடு நூலகம்引言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世 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署,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运动在全球蓬勃发展。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自然与 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近来年,随着对遗产概念与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 线路 (Cultural Routes)、 遗产运河 (Heritage Canal)、 遗产廊道 (Heritage Corridor)等一系列反映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 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 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 讨的热点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and speedy urbanization challenge th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on China's national landscap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require immediate attention and shall b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protected, which fall into various categor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types such as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Canals, Heritage Corridors, and each of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World Heritage and can all together be integrated into a network covering most regions of China. It is a new model of thinking abou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system, to upgrad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a nation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network can be buil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Delphi method,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recommends 19 important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attributed to 4 types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lines, military engineering works, natural river cours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ojects, as well as cultural exchange routes in the history. In terms of spatial scale, thes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range from national scale to regional scale. The network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covers almost all the regions in China, from land to waters. In total, the network is composed of 19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accounting for about 250,000 km in length, forming the cultural security pattern on the landscape that safeguards China'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ecological network and greenway systems to serve multiple purposes of recreation, aesthetic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and peopl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act as a spiritual linkage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ir mother land at the grassroots.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corridor; heritage network;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
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和不容错过的机遇,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将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 从文化线路到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是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定义文化线路为:“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标志着以“交流和对话”为特征的跨地区或跨国家的文化线路,作为新型遗产理念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所认同。
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加入了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
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形成了《文化线路宪章》草案。
文化线路以及相近的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文化廊道(Cultural Corridors)、历史路径(Historic Pathway)、线状遗迹(Serial Monuments and Sites)等遗产概念,都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山西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谱系研究
山西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谱系研究作者:李双婷乔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5期摘要: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利用列表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对全省以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谱系进行系统梳理,以整合全域资源要素、挖掘地方特色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的方向与路径。
结果表明: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城邑建筑文化、根祖文化等八大类别;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为山西优势文化类型;通过品牌打造和平台建设构建省域优势地域文化发展体系,明确地级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产谱系;文化价值传承;区域发展指引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5.028山西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众多且地域特色鲜明,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①。
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关系及生态环境状况②,对彰显三晋地域文化特色、盘活旅游经济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强省战略等政策文件相继提出,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加强省域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加大保护传承与开发力度、发挥三晋特色文旅资源优势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
当前国内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多基于宏观层面探讨文物保护单位价值挖潜③、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④、文旅资源开发模式⑤、文物管理及制度建设⑥等方面内容。
聚焦文物保护单位价值挖潜与文旅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广泛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立足某一类特色资源进行价值解读或就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全体进行点状分级保护,从全域视角探讨基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路径的研究较少,对于指向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开发策略仍需进一步深入。
《2024年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篇一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遗产廊道在文化旅游领域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京杭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杰作,其天津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本文从遗产廊道的视角出发,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该区域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天津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遗迹。
在遗产廊道的视角下,如何有效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推动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遗产廊道理论概述遗产廊道是指具有特殊文化、历史和自然价值的线性景观区域。
其核心思想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遗产廊道理论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资源分析1. 历史文化遗产:天津段大运河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渡口、古桥、古建筑等,这些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自然景观资源:大运河天津段沿岸的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为游客提供了宜人的旅游环境。
3. 民俗文化资源:天津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四、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目前,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等。
五、基于遗产廊道视角的旅游发展策略1. 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确保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相协调。
2.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
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可编辑)
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遗产廊道是一种保护。
它作为一个由河道水系、湖泊、湿地、林地、城镇、农田等构成的独特的、有着广泛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对于遗产的保护主要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观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对于沿线地区区域点,同时又是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目标与城市发展重要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价值同的综合体系。
这是盛行于美国的一种集遗产样十分重要。
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休闲游憩等于一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通过遗产廊保护与发展战略,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保护道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理想的经济价值, 奚署松中国农业大学与利用及区域复兴平台。
带动沿线区域与城市走向复兴是遗产廊道构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了丝绸之路、大运建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副教授河、茶马古道等数量众多的线性文化遗产。
的基础上,由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它们正是这样一类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施构成的遗产廊道支持系统是维护廊道顺利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运行、以“最小的空间代价换取最大经济收产族群,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益”的保障,在保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自然与文化利用。
资源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的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了数量众多的线生文化遗产。
流互动,并赋予重要文化遗产载体以人文意它们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义和文化内涵。
它们同时构成了一个包括了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由相互交错的线路构成的并赋予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
系统网络,包括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因此,采用遗产廊道的整体化保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线性文化遗产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对改善和提高我国文化廊道保护的文化资产,是未来遗产廊道旅游遗产的保护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梅耀林周岚张松王引武廷海袁锦富袁昕唐曦文史怀昱 余建忠王春
MEI Yaolin; ZHOU Lan; ZHANG Song; WANG Yin; WU Tinghai; YUAN Jinfu; YUAN Xin; TANG Xiwen; SHI Huaiyu; YU Jianzhong; WANG Chun
周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 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 乡建设厅厅长.教授级 高级城市规划师):
我结合江苏正在推动的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谈 谈观点.■■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 国际性命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贝I」是中 国线性文化遗产在保护基础上活化利用的国家创 新实践.既是历史遗产保护行动.也是当代文化 建设和传承发展行动.既包含理论的发展,也包 括实践的创新.
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出自于2017年《关于实 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它 明确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 文化重要标识."随后.中宣部会同相关部委推 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明确首批重点打 造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应江苏省委宣传部要求.我厅指导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运河国家 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这是全国首个 编制完成并得到中宣部肯定的国家文化公园试点 建设规划.
我们在规划中强调立足中华本土.同时注 重放眼全球.一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 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 指示,以及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 另一方面,重视借鉴关于文化线路.遗产廊道. 国家公园等相关国际经验。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古玉玲1ꎬ刘㊀蕊1ꎬ李卫伟2(1 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ꎬ北京101399ꎻ2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ꎬ北京100050)摘㊀要:通过近年来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案及现状分析整理出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历史㊁艺术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定位ꎬ学习方案中对单体建筑遗产点㊁遗产建筑组群和遗产片区的保护方法ꎻ结合中轴线申遗文本中对中轴线的介绍总结ꎬ明确中轴线的保护理念ꎻ并通过现场调研进行数据采集ꎬ进行视线分析ꎬ最终试图分析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从单体建筑遗产点㊁遗产建筑组群和遗产片区的保护方法㊁理念㊁策略ꎬ以及确定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空间保护区ꎬ进一步提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以及思路ꎮ关键词:中轴线ꎻ文化遗产ꎻ空间保护中图分类号:F29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4513(2021)-02-028-10收稿日期:2020年04月01日作者简介:古玉玲(1998-)ꎬ女ꎬ北京人ꎬ本科ꎬ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ꎮ刘㊀蕊(1979-)ꎬ女ꎬ河南人ꎬ副教授ꎬ硕士ꎬ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㊁城市设计ꎮ李卫伟(1979-)ꎬ男ꎬ河北沧州人ꎬ研究馆员ꎬ本科ꎬ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㊁古建筑保护ꎮ基金项目:北京城市学院2019年度实培计划项目经费资助ꎮ㊀㊀北京中轴线 南起永定门ꎬ北到钟楼㊁鼓楼ꎬ全长约7 8公里ꎮ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变化与北京的旧古城同步ꎬ发源于元代ꎬ发展㊁完善于明清两代ꎬ历经近七百五十年ꎬ成为中国遗存下来规模最大的帝王都城轴线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都市计划的经典之作ꎮ一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概况(一)保护研究背景北京城市建设3000多年ꎬ北京首都建设800多年ꎬ是一座具有现代都市和古都城融合的城市ꎮ北京中轴线有着悠久的历史ꎬ引导着城市空间发生变化ꎬ可以说是城市的支柱和灵魂ꎮ如今由中轴线形成的空间格局ꎬ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ꎬ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ꎮ1920年左右ꎬ北京中轴线开始突破原来的封闭状态ꎮ1930年前后ꎬ由于管理不善ꎬ中轴线上的街道和建筑物遭到破坏ꎬ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ꎮ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ꎬ在政府引领下ꎬ各群众都自愿义务加入到清理垃圾的行列中ꎬ此时ꎬ中轴线有了明显的改善ꎮ1983年ꎬ«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ꎬ中轴线是建设城市文化中心的重要历史的资源ꎮ2012年ꎬ北京中轴线第一次成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名录ꎮ2016年ꎬ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调整ꎬ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ꎮ而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成长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ꎬ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ꎮ中轴线所包含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项目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ꎬ其规划和保护将是一项长期2021No 2(TotalNo 162)北京城市学院学报JOURNALOFBEIJINGCITYUNIVERSITY2021年第2期(总第162期)而持续的任务ꎬ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ꎮ(二)研究内容和范畴北京的中轴线ꎬ指的是从北京元大都㊁明清时期以来北京中心城区的一条对称轴ꎬ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均对衬ꎬ在轴线上也有很多重要建筑物ꎬ其重点在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7 8公里的中轴ꎮ明确永定门㊁先农坛㊁天坛㊁正阳门(箭楼)㊁毛主席纪念堂㊁人民英雄纪念碑㊁天安门广场㊁天安门㊁社稷坛㊁太庙㊁故宫㊁景山㊁万宁桥㊁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做为研究重点ꎬ其他遗产点将陆续添加ꎬ如天桥等ꎮ由点到线再到面ꎬ初步确定了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范围ꎬ重点研究中轴线穿过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情况ꎬ确定空间保护规划ꎮ确定研究范围如图所示(见图1)ꎬ核心研究面积为1093公顷ꎻ相关研究范围以申遗文本中规划的范围为界(见图2)ꎬ面积为4050公顷ꎮ图1㊀中轴线保护规划边界范围图(三)保护研究的方法1 保护边界方法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ꎬ首先要确定其保护边界ꎬ在保护中要坚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ꎬ积极开展文化活动遗产保护ꎮ保护边界的划定主要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ꎮ在中轴线核心区域的保护中ꎬ着重规划三个区域:钟鼓楼区域㊁景山-前门大街区域㊁以及永定门区域ꎮ作为中轴线的起点ꎬ钟鼓楼诠释了古人独特的设计理念ꎮ因此ꎬ保护钟楼北侧住宅建筑的建筑肌理ꎬ钟楼的北侧尽量不要开辟新道路ꎬ同时恢复北墙体标志ꎮ除此之外ꎬ钟鼓楼作为城市轮廓上重要的建筑物要充分保护ꎬ与周边传统住宅建筑形成对比ꎬ严格限制建筑高度ꎮ景山到前门区域也要加以严格管控ꎬ周边的建筑高度应该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定进行限高ꎬ保证景观视线通廊的完整性ꎮ永定门作为南中轴的终点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ꎬ永定门城楼的视线控制应严禁把控ꎬ实现中轴线完整性ꎬ衔接南中轴ꎬ体现历史名城的入口ꎮ2 保护建筑本体方法建筑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财富ꎬ在本次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ꎬ共涉及建筑遗产点14处ꎬ要通过保护建筑本体法对其进行保护ꎮ对建筑的保护主要是对其本身及周围环境的控制和改善ꎮ可以通过技术和措施来人为的修复一些破坏ꎬ抵御一些新的破坏ꎮ在目前的实践中ꎬ保护建筑本体主要可以做的方法为:日常进行维护并进行预防保护㊁搬迁影响建筑物㊁整治周围的不协调环境ꎮ中轴线上的建筑大多保持其方位和位置ꎬ保持与中轴线的关系和相应的文化意义ꎮ它们自身的形式和设计㊁材料和实体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ꎬ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建设控制保持了它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ꎮ单体遗存的建筑大多转向博物馆和展览ꎬ它们保留了与传统有关的主要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ꎬ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ꎮ目前ꎬ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气候变化和大量游客带来的压力ꎬ以及旧城地价上涨给周边城市环境带来的发展压力ꎮ(四)研究的意义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它所承载的文化ꎮ 线 承载着中国资本规划的基本理念ꎬ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核心理念ꎮ一是领土统一ꎬ二是天人合一ꎬ三是政令畅通ꎬ四是公平和谐ꎬ五是完善美丽ꎬ六是有序发展ꎮ世界上每一座古都都经历过几次更新ꎬ但只有中国北京在中轴线上保持原本ꎮ为进一步提高对中轴线的认识ꎬ本项目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92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图2㊀中轴线范围内已认定的各级保护单位极其保护区划图(2017)研ꎬ并深入研究其历史内涵ꎮ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聪慧ꎬ同时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概念ꎮ在北京空间格局的布置中ꎬ展现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最高水平ꎮ不管是古代的四合院还是如今的现代化高层建筑ꎬ都是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ꎬ中轴线所存在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ꎬ其所产生的规划理念是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学习探讨的ꎮ二、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现状分析1 中轴线的创建北京的中轴线历史可以从元朝说起ꎬ它的形成与元朝的规划建设有很大关联ꎮ元朝四年(1267年)ꎬ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现北海公园)的基础上ꎬ开始创建元朝的都城ꎮ规划设计中ꎬ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相当今鼓楼处)ꎬ设置中心台ꎬ建立中心阁ꎮ由中心台向南ꎬ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后门桥处)ꎬ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ꎬ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ꎬ也就是现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源头ꎬ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大都整体基本完工(见图3)ꎮ元大都时期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至中心阁ꎬ全长约为3750mꎬ14个遗产点在元朝已出现6个(见图4)ꎮ2 中轴线的演变与形成明朝北京城是在元代的基础上改建的ꎬ其轴线也是继承了元朝的中轴ꎬ并向南北延伸ꎬ使北京城中轴线延长ꎬ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ꎬ修建永定门ꎮ至此ꎬ北京的0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图3㊀元大都布局复原图(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图4㊀遗产点在元大都时期点位图中轴线南起永定门ꎬ北至钟鼓楼ꎬ全长约7 8km全部竣工ꎮ清朝的北京城仍是王朝的都城ꎬ其中轴线完全继承明朝现状ꎬ只是将重要建筑物更名在乾隆年间ꎬ提高了永定门的规制ꎬ增建了箭楼ꎻ并将天坛㊁先农坛的形制完善确定下来ꎮ(见图5)清朝光绪二十六年ꎬ中轴线开始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ꎮ民国时期ꎬ中轴线的工作主要是保护ꎬ但转型仍然是不可避免ꎮ14个遗产点在明清时期已出现12个(见图5㊁6)ꎻ金元明清布局复原图对比图如图(见图7)ꎮ图5㊀明清都城布局复原图(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自1949年建国至今ꎬ北京中轴线也一直在经历各种保护规划的变化ꎬ其核心一直是围绕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7 8公里的直线以及其周边14个遗产点进行的ꎮ图6㊀遗产点在明清时期点位图1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图7㊀金元明清时期都城复原对比图(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点空间保护现状调查分析㊀㊀针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14个遗产点ꎬ通过图像采集㊁全景采集㊁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和数字模型等方法进行现状分析ꎬ发现当前空间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情况和问题ꎬ集中表现在:(1)永定门城楼视线受阻于居民楼ꎻ(2)先农坛建筑群用于各类单位使用ꎬ未得到充分保护ꎻ(3)天坛周边空间保护和交通组织关系有待梳理问题ꎻ(4)正阳门及箭楼南北空间整治后ꎬ整体面貌较好ꎻ(5)毛主席纪念堂㊁人民英雄纪念碑㊁天安门广场㊁社稷坛㊁太庙㊁故宫空间保护控制较好ꎻ(6)景山高度42 6mꎬ作为中轴线上的高点其视线关系复杂ꎬ其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外的风貌多样ꎬ部分建筑有悖于保护要求ꎮ(7)万宁桥作为古桥ꎬ在整治后周边景色优美ꎬ西望金锭桥与前海ꎬ临近钟鼓楼ꎬ周围建筑与万宁桥较为和谐ꎬ但是万宁桥东北方向出现一栋现代居住建筑ꎬ与周围环境不协调ꎮ(8)钟鼓楼建筑是南中轴上最北端的点ꎬ在鼓楼上眺望南面ꎬ可以看到景山的万春亭ꎬ与鼓楼相对应ꎬ万春亭为视线内最高建筑ꎬ使得南面天际线有规律的起伏ꎬ中间高两边低ꎬ鼓楼东面可视范围最远且最高建筑为北京CBD标志性建筑ꎬ鼓楼周边多为低层建筑ꎬ对远处的视线不产生遮挡影响ꎬ但是在南面视线中明显可以看出ꎬ在左侧出现现代高层建筑ꎬ对视线产生遮挡ꎬ且与周边建筑风格不统一ꎮ三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整体视线分析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14个遗产点ꎬ位于中轴线这条轴线上的共10个点ꎬ分别为永定门㊁正阳门及箭楼㊁毛主席纪念堂㊁人民英雄纪念碑㊁天安门广场㊁天安门㊁故宫㊁景山㊁万宁桥㊁钟鼓楼ꎮ以人的平视点和人俯视点分析两种方法ꎬ针对这十个点进行视线分析ꎮ即以人为本 基于遗产点前广场定位的人平视点分析和基于建筑二层(不同历史建筑参观可达高度不同)人俯视点分析ꎮ总结上述10个遗产点ꎬ可以用两个视点分析的包括:永定门㊁正阳门及箭楼㊁天安门㊁景山㊁以及钟鼓楼5个遗产点ꎻ可以用遗产点前广场的人平视点分析的包括:天安门广场㊁毛主席纪念堂㊁人民英雄纪念碑㊁故宫(太和殿前广场)㊁万宁桥5个遗产点ꎮ中轴线遗产保护中ꎬ非中轴线上的其他四个点采取同样方式进行分析ꎬ这四个点均为单视点分析法ꎬ即人平视点分析ꎬ主要选取点位为:天坛祈年殿台基㊁先农坛神坛㊁太庙前广场和社稷坛广场ꎮ而北京市地面有起伏ꎬ经过全景相机勘测后(测量点位见图8)ꎬ矫正海拔高度及地平面后进行分析ꎬ具体分析结果如下ꎮ(见图9)ꎮ四㊁北京南中轴线重要示范遗产点保护规划㊀㊀(一)北京南中轴线上历史保护建筑空间保护规划1 永定门建筑空间保护规划永定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见图10)蕴含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见图11)ꎬ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3个ꎬ国家级文保单位众多ꎬ所2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㊀点1:永定门城楼北门中央点2:祈年殿南丹陛石雕中央点3:太岁殿院落中央点4:正阳门箭楼南门中央点5:毛主席纪念堂北侧窗口中央点6: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围栏中央点7:天安门广场中央点8:皇史宬入口中央点9:中山堂南门中央点10:城楼检票处中央点11:太和殿前广场中央点12:景山万春亭台基位置点13:万宁桥桥身中央点14:钟鼓楼文化广场中央图8㊀遗产点勘测点位图以在对永定门单体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要考虑到周边的资源ꎬ控制好建筑高度ꎬ协调好控建限建区域ꎬ其重点保护范围主要为永定门城楼及南北两侧配套公园ꎬ建设控制范围根据永定门城楼眺望视线ꎬ尽可能实现视线通廊通透ꎬ环境协调区与缓冲区保持一致(见图12)ꎮ在对永定门的保护中ꎬ应考虑对城市天际线的保护ꎬ维护这个城市的独特天际线和建筑高度ꎬ不仅有独特的审美ꎬ对城市与市民所形成的认同感尤为重要ꎮ同时ꎬ要确保永定门对天坛以及正阳门和先农坛的视线景观通廊通透(见图13)ꎮ2 建筑空间保护规划原则首先应对建筑周边进行历史要素分析ꎬ找图9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整体视线分析图图10㊀永定门建筑空间保护区位图出其所在环境的优势ꎬ根据视线分析㊁景观视廊确定保护区划ꎬ明确建筑等级定位ꎬ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ꎬ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予以保护ꎬ维修工作要体现以旧换新 的原则ꎬ可以更新为现代博物馆等ꎮ对于建筑本体受损较严重的ꎬ如果有很高图11㊀永定门范围内历史文化要素分析的历史价值ꎬ应该在充分了解其历史资料下进行修缮ꎬ寻找科学方法进行整体和局部修复ꎮ如果原址不利于保护ꎬ可以考虑把历史建筑进行搬迁再修复ꎮ在对建筑本体修复时ꎬ可以加入现代扫描技术ꎬ利用三维空间建模来直观地看出破损前的样子ꎬ根据模型进行比例修复ꎬ既直观又精准ꎬ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ꎮ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于建筑不光要保护其本体ꎬ更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程度ꎬ建筑周边不3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图12㊀永定门范围内区划图图13㊀永定门范围内景观视线通廊及街道对景保护规划图符合风格的建筑考虑搬迁或拆除ꎬ使得整体风貌和谐ꎬ且不破坏标志性建筑ꎬ保持特色天际线ꎮ(二)北京南中轴线上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1 先农坛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先农坛古建筑群位于中轴线南端ꎬ永定门西北侧ꎬ与天坛相互呼应ꎬ其总平面图ꎬ古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ꎬ但管理单位较分散ꎬ有许多未开放区域ꎬ它的保护边界中核心保护范围主要以古建筑群外墙体为边界ꎬ限建范围主要在文物周围500米附近且视线不影响的范围ꎬ环境协调区与缓冲区一致(见图14)ꎮ2 天坛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天坛古建筑群位于南中轴线上ꎬ永定门东北侧ꎬ与西侧先农坛相互呼应ꎬ对天坛的空间规划主要考虑人视角以及鸟瞰视角ꎬ所以天坛图14㊀先农坛古建筑群保护区划图的核心保护范围即是天坛公园外墙ꎬ建设控制范围首先考虑人视角在祈年殿台基对周围的可见范围ꎬ再加上空基鸟瞰图的范围ꎬ保证遗产点本身不受遮挡ꎬ而环境协调区同样与缓冲区保持一致(见图15)ꎮ图15㊀天坛古建筑群保护区划图3 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原则在古建筑群的空间保护规划中ꎬ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保持现状和恢复现状ꎮ对于古建筑来说ꎬ修复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ꎮ天坛和先农坛都是文物保护单位ꎬ针对文保单位的保护首先要遵守«文物保护法»中的各项要求ꎬ在此前提下ꎬ去确认文保单位的核心保护范围ꎬ其建筑群边界要相对精确ꎬ文物保护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ꎬ不失真ꎮ在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ꎬ要协调文保单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ꎬ根据人视角范围严格控制建设范围ꎬ尽可能的4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保障历史风貌的完整性ꎮ(三)北京南中轴线上历史保护区空间保护规划1 正阳门及箭楼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正阳门及箭楼历史保护区位于北京南中轴线上ꎬ北邻天安门广场ꎬ(见图16)对于正阳门及箭楼历史保护区的保护规划ꎬ首先要对其历史要素进行分析ꎬ前门地区历史资源丰富(见表1)ꎬ在保护时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保留ꎬ其次ꎬ要明确保护区的分级区划(见图17)ꎮ图16㊀正阳门及箭楼保护区位图图17㊀前门街区保护区划图前门的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是前门大街两侧以及正阳门和箭楼所在区域ꎬ强调保护城市格局㊁肌理以及整体风貌ꎻ建设控制地带应参照«北京旧城43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的原则进行保护㊁适当更新ꎻ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强调建筑风貌要基本统一且具有延续性ꎬ与缓冲区保持一致ꎮ2 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原则历史保护区首先要针对保护区现状明确重点保护区域ꎬ划定保护分区范围ꎬ保护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保证该区域内的历史真实性ꎬ分区合理ꎬ可以从土地利用性质及道路系统作为边界进行分级ꎬ保护的强弱是通过分析该区域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大小来确定ꎬ合理有效的控制整体特征ꎮ表1㊀前门街区历史要素分析(自制)前门街区历史要素分析历史文化环境前门建筑㊁前门外大街㊁胡同街巷㊁文物古迹(店铺遗址㊁市级文保单位)景观环境自然景观:无自然山水ꎬ缺少绿化景观人工景观:建筑-四合院㊁前门城楼㊁名商店铺ꎻ其他-景观小品㊁匾额社会人文景观:历史人文-历史建筑㊁文物古迹文化艺术-大观园影院㊁钱币胡同商业文化-前门外大街㊁商铺宗教文化-万寿关帝庙市井文化-小吃街㊁大栅栏商业街㊁养鸟等历史保护区的保护主要是为了传递该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ꎬ所以在梳理历史文化要素时ꎬ要从自然㊁人文社会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收集ꎬ看保存现状对社会的影响ꎬ从不同程度来恢复保护区文化ꎮ在历史保护区中还要去考虑社会㊁经济等原因ꎬ建立合理地检查机制ꎬ带动社会群体一起保护ꎬ在减轻工作的同时ꎬ也多了一重保障ꎬ同时让街区活化ꎮ(四)北京南中轴线上整体空间保护规划在本次对南中轴线进行空间保护规划时ꎬ主要是确定其三级保护区划ꎮ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范围㊁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ꎮ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是四个遗产点的保护边界重叠ꎬ及永定门保护边界㊁先农坛保护边界㊁天坛保护边界和正阳门及箭楼保护边界ꎬ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为遗产点周边对遗产点产生视线影5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响的范围ꎬ主要采取的方法为人平行视点和人俯视点分析ꎬ将可视范围定位边界ꎬ环境协调区是周边更大范围内使建筑高度及建筑风貌都与古建筑协调ꎬ主要范围边界为遗产缓冲区边界ꎮ(见图18)图18㊀北京南中轴线保护空间区划图五㊁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两大思路(一)整体保护思路1 前期资料整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对中轴线进行定位 «中轴线申遗文本» 明确中轴线遗产价值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文遗保护方案及分析 学习保护方法 现场调研 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现场单反图像采集全景相机图像采集 激光雷达数据采集 数字模型分析现状 空间保护 视线保护2 整体视线分析 确定采高点位 利用人平视角及人仰视角进行分析3 现状保护分析 规划范围边界确定 中轴线历史发展概况建筑单体遗产点保护 资源点空间要素梳理 保护边界范围确定 保护范围景观视线通廊规划 保护范围规划区划建筑组群保护 保护范围规划区划 遗产片区保护 保护范围规划区划 南中轴整体保护范围规划区划4 提出建议与思路(二)重点保护思路在中轴线范围内ꎬ重点保护14个遗产点ꎬ分别针对遗产点单体建筑㊁建筑组群㊁以及遗产点所在片区进行保护研究ꎮ针对遗产示范点ꎬ多次进行现场调研ꎬ在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时ꎬ使用现代技术进行采集ꎬ如Faro扫描以及单反拍摄建筑倾斜ꎬ最后进行三维建模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数据的精准性ꎮ根据建筑高度㊁建筑风貌等要素ꎬ合理规划遗产点的视线保护范围以及保护范围的边界确定ꎮ六㊁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五大建议(一)加强文遗自身的保护文化遗产大多留存时间较久且完整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ꎬ在不破坏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ꎬ可以对文遗本身进行修复ꎬ明确文遗自身的保护等级ꎬ根据相关规定原则进行保护ꎬ在保护中要始终遵循 修旧如旧 的原则ꎬ修复后能保存原有的建筑形态㊁建筑结构㊁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技术ꎮ加强政府对文化遗产的管控ꎬ严格制定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ꎬ让文化遗产尽量不遭到来自人为的破坏ꎬ无形中也就延长了文化遗产的存留时间ꎬ提前防范相关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ꎬ如风化㊁腐蚀等ꎬ做出相应对策ꎬ最大程度的减轻破损ꎮ(二)加强文遗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整治保护文化遗产不光是保护文化遗产本身ꎬ文化遗产是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产物ꎬ他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智慧的结晶ꎬ因此在保护中ꎬ要去考虑文化遗产的大环境ꎬ加强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整治ꎮ首先是从建筑风貌上ꎬ如先农坛到天坛这一片区ꎬ多为古代建筑且层数较低ꎬ整体较协调ꎬ但两个遗产点之间的天桥剧场为高层现代建筑ꎬ较为突兀ꎬ与古建筑风格不搭ꎬ应在允许的前提下予以拆除或改建ꎬ保证大环境的风貌基本统一ꎮ6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不少古迹和文化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除了那些知名的文化景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被忽视的线性文化遗产。
其中,位于北京西山的永定河文化带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线性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线性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
北京西山位于北京市西南郊,是一座美丽的风景区,也是京郊十六景之一。
而永定河是西山文化的发展与延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条河流,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永定河沿线分布着许多重要文化遗址和古迹,如昆明湖、颐和园、圆明园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西山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保护是保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于永定河文化带而言,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其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保护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划定文化保护区域,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和管理制度。
同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此外,保护也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其次,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永定河文化带作为一个线性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因此,其利用潜力巨大。
可以开发建设文化遗产附属设施,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以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
另外,可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养护的研究与培训,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到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中来。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社区参与是保护和利用永定河文化带的关键。
社区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他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意义,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因此,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意识培养,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中。
世界遗产文旅景观轴线打造方案
世界遗产文旅景观轴线打造方案一、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的瑰宝,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遗产,同时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打造世界遗产文旅景观轴线的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和活动,将分散的世界遗产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集文化体验、自然探索、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二、目标与定位1. 目标:通过打造世界遗产文旅景观轴线,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
具体而言,既要确保遗产的安全与完整,又要提升旅游的品质与效益,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定位: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景观轴线为纽带,将各地的世界遗产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同时,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三、线路规划1. 主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作为节点,如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以及外国的埃及金字塔、法国凡尔赛宫等。
通过合理的线路规划,将这些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贯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主线。
2. 支线:在主线的基础上,根据各地遗产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规划若干条支线。
支线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或特色展开,如古建筑之旅、自然风光之旅、民俗文化之旅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四、景观与设施建设1. 景观提升:对沿线的遗产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提升,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韵味的同时,增加现代旅游元素,如导览系统、解说设施、夜景照明等,提高游客的观赏体验。
2. 设施建设:完善沿线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
注重设施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尽量减少对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同时,提高设施的舒适度和便捷性,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便利。
五、文化与活动策划1. 文化挖掘:深入挖掘沿线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通过展览、讲座、表演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展示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基于HGIS的京津冀古塔空间格局和演进规律探析
部分古塔历经风雨侵蚀,加之缺乏科学维护,自然损坏严重。
古塔周边环境恶化
城市化进程中,古塔周边环境恶化,影响古塔保护。
古塔保护策略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宣传古塔的历史文化 价值,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改善周边环境
实施科学维护
建立科学的维护管理制度,对古塔进行定期 检查和修缮,防止自然损坏。
01 参考文献1
02
文献名称:基于GIS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数据库建设
研究
03 作者:张三、李四、王五
1.谢谢聆 听
根据调查,京津冀地区古塔类型多样,包 括佛塔、文峰塔、镇水塔等不同类型,且 多数保存状况良好。
这些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宗教等具有 重要意义。
基于HGIS的古塔空间演进规律
04
研究
古塔空间演进模型构建
空间数据库建立
建立包含地理信息、历史文化、建筑特征等多元化数据的空间数 据库,为古塔空间演进模型提供数据基础。
H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采集、处理、 分析、建模和可视化等功能,能够为 文物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空间 数据支持。
古塔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
1.A 通过现场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取古塔 的空间位置信息。
数据处理
1.B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建立古
塔空间分布数据库。
数据分析
1.C 运用GIS软件对古塔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空间密度分析等。
分布广泛
河北省的古塔分布广泛,涵盖了全 省的多个区域,如石家庄、保定、 邯郸等。
类型丰富
河北省的古塔类型丰富,包括佛塔 、文峰塔、镇水塔等,其中有些古 塔具有地方特色,如邯郸的“万佛 堂塔”。
《2024年城市历史景观视域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与利用研究》范文
《城市历史景观视域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与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古都和历史名城,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北京中轴线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象征,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和景观布局等遗产资源,是当代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资源财富。
因此,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中轴线遗产资源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视角,将之融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二、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的概述北京中轴线是指从天安门广场至故宫博物院,再至景山公园的这条城市中心线。
这条中轴线不仅代表了北京城的地理中心,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其遗产资源包括天安门、故宫博物院、太庙、社稷坛等众多历史建筑和遗址。
这些建筑和遗址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历史背景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
三、城市历史景观视域下的价值分析在历史景观视域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从历史价值上看,中轴线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是历史的见证者。
其次,从文化价值上看,中轴线的每一处建筑和遗址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和艺术风格等。
最后,从经济价值上看,中轴线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吸引投资等具有重要影响。
四、中轴线遗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挑战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的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部分建筑和遗址面临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风险。
另一方面,如何平衡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此外,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资源利用的策略与措施针对当前中轴线遗产资源利用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与措施:首先,加强保护措施,制定更为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标准,确保每一处历史建筑和遗址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京畿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作业设计方案-中国旅游地理》
《京畿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项目背景华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聚集地,拥有浩繁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事迹。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北旅游区是国内外游客倾慕的旅游胜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宣扬和推广华北旅游资源,本次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京畿重地、华夏寻根》的主题,设计一次全面深度的旅游体验项目。
二、项目内容1. 活动一:参观故宫博物院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最大、最完备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
同砚们将在导游的指挥下,参观紫禁城、钟表馆、珍宝馆等多个展览区,了解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珍品。
2. 活动二:旅游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壮丽的保卫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同砚们将前去八达岭长城,感受长城的宏伟壮丽,了解长城的历史渊源和保卫工作。
3. 活动三:参观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故里林之一,以其奇特的建筑风格和秀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同砚们将在导游的指挥下,旅游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了解园林文化的魅力。
4. 活动四:品尝京味小吃北京是中国的美食之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小吃。
同砚们将品尝到烤鸭、炸酱面、豆汁等地道的京味小吃,感受北京的美食文化。
5. 活动五:参观天坛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处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同砚们将参观圜丘、祈年殿等景点,了解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风采。
三、项目目标1. 增强同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熟识,提高文化自大心。
2. 拓展同砚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3. 培育同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觉,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和传承。
四、项目实施1. 活动时间:2天1夜2. 活感人数:30人3. 活动费用:每人2000元4. 项目卖力人:XXX老师五、项目评估1. 活动结束后,进行同砚问卷调查,了解同砚对活动的反馈和建议。
2. 老师团队进行总结和评估,完善下一次活动方案。
六、项目总结通过本次《京畿重地、华夏寻根》的旅游体验项目,同砚们将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奇特魅力。
京津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设计
京津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设计米姗;梁晨旗;翟化冬;张晓勇;贾硕轩
【期刊名称】《漫动作》
【年(卷),期】2024()3
【总页数】3页(P0175-0177)
【作者】米姗;梁晨旗;翟化冬;张晓勇;贾硕轩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设计探析——以河北白沟文化公园为例
2.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探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
3.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4.国家文化公园协同保护路径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
5.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导向下山东省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以太行东麓遗产带为例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aking Eastern Foot Heritage Corridor of Taihang Mountains as an Example摘 要: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使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成为该区域文化、遗产、景观空间体系组织的最佳模式。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自然人文背景分析,在吴良镛“京津冀文化网络”基础上结合“遗产景观”“线性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构建出一个更加具体的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并以太行东麓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为例,展示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方法,并进一步对其发展与利用模式提出建议。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线性文化遗产;空间数据挖掘;京津冀Abstract: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ntegr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make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become the most suitable idea of the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heritages and landscap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humanistic background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eritages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more detaile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system based o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ultural network" put forward by Mr. Wu Liangyo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system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based on the spatial data mining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odel.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data mini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系。
”并且,在“三期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立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网络’。
[2]”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是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体系协同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
尽管现阶段对京津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却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长城、大运河等较为知名的线路型线性文化遗产上,对虽然复杂但知名度较小的廊道型遗产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线路内容层面的研究,缺乏线路体系组织方法等技术层面的研究,使针对线性文化遗产体系的保护与利用缺乏技术指导与可行性。
此外,京津冀地区复杂的文化背景与遗产分布使遗产之间张 一张春彦Zhang Yi Zhang Chunyan的联系往往体现为遗产的人文与自然背景之间的联系,需要从新的视角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遗产的环境与背景。
1 相关概念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风景园林学思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遗产保护领域中。
将遗产景观和风景园林学方法相关概念引入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有助于从更为深刻与复杂的背景层面构建、解读区域范围内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
1.1 遗产景观与风景园林学方法“随着人们对自然与文化、有形与无形间关系的深入探讨,遗产与景观的研究呈现出越来文章编号:1000-6664(2018)10-0071-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7-04-15修回日期:2017-06-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策分析角度下1980年代以来城乡景观整体演变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编号51208348)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编号B13011)共同资助京津冀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其最直接的体现。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统计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内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39 680处,其中河北省33 942处、北京市3 656处、天津市2 082处[1]。
数量庞大的遗产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与景观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向该地区遗产的综合保护、管理与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遗产资源的区域统筹协调利用、环境综合保护等方面均需更为深入的研究。
吴良镛先生在《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中提出:“以运河、长城等遗产为线索,贯穿各个文化亚区,形成京津冀整体文化体越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概念性壁垒渐渐模糊消失。
[3]”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双方也产生相互影响:从遗产的角度去阐释景观的文化性与社会性,从景观的角度研究遗产环境的文化生态,遗产景观的概念与风景园林学方法在遗产保护领域随之兴起。
“遗产景观指对社会具有遗产价值的一处景观、遗址或由其组成的网络体系。
[4]”“遗产保护的风景园林学方法则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等观点采用分层网络的方法分析表现这些实物遗存、重要典故以及当代联系。
遗产景观及其风景园林学方法通过节点、网络、空间、叙事性等方法使原本独立的遗产在空间、时间和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中有了长足的联系与发展。
[5]”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相关理论既是使区域内遗产通过其文化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并赋予主题的主体,也是为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提供解决途径的媒介。
1.2 线性文化遗产与线性文化遗产景观随着遗产保护研究重点从遗产单体扩大至区域性质的遗产体系,遗产规模跨度巨大,小至一个街区,大到跨越多个国界。
“美国、欧洲委员会,教科文组织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侧重点不同,先后建立了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欧洲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和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等以有形或无形线路为载体、在空间分布上呈线性分布的区域性遗产体系——线性文化遗产。
[6]”单霁翔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整合:“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
[7]”遗产景观与线性文化遗产体系都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遗产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解构。
遗产景观及其风景园林学方法更深入地将遗产间的联系扩展至遗产所处的环境背景中,通过节点、网络、空间、叙事性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网络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一个与时空背景联系更为密切的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
2 京津冀遗产景观格局“文明以上,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8]”《易经》将“文化”一词解释为人类活动与其周边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早期受生产力和通行能力的限制,人类活动往往受限于有限的线性空间中,因而作为人类活动遗存的文化遗产,其分布也体现出线性特点。
此外,京津冀地区的河流、陉口、海拔、干湿分界以及连续山缘冲积扇等显著线性自然地理要素,也使得这一地区遗产分布的线性特征更加突出。
2.1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格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区域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京津冀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可分为坝上高原、太行—燕山山麓、中部平原和东部滨海区域4种主要景观类型。
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京津冀地区文化产生和发展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地貌:受生产与通行能力和封建后期“海禁”的影响,尽管京津冀地区地域辽阔,但人类活动的区域仍被限制在太行东麓、燕山南麓等狭长区域内,形成一条历史悠久、背景复杂的文化廊道。
另外京津冀地区西北多山,山间自然形成的陉口和甬道成为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东北地区、山西地区相互往来的重要通道,并因其重要的商贸和军事价值,在历史各个时期都集聚了大量的商业和军事活动。
侯仁之先生提出的“四大干道”[9]中的居庸关大道、古北口大道和燕山南麓大道,以及相对较小的滏口陉、井陉、蒲阴陉等太行八陉均属于地形地貌影响下的线性人类活动区域。
2)河流水源:由于海河流域水系的不断冲刷,在太行、燕山临近冀中平原一麓形成了无数大小不一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丰富的地下水和肥沃的土地哺育了沿线悠久灿烂的文明,2 000年间共有100余座古城古国在这一地带建立。
河流供给水源的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方式——运河。
京杭大运河历经2 500余年不断的开凿与完善,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成就的同时也推动了沿线运河文化的形成。
3)气候降水:沿承德至涞源的400mm等降水线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干、湿2个不同的气候区,一直以来都是农耕与游牧2种文明的分界线,也是代表2种文明的2种政权的分界地带。
在2种文明彼进我退往复数千年间,频繁的战争、物资、文化交流在为这一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的同时,也造成了频繁的文化更新,从而形成了跨越千年兼具农牧特色的遗产景观。
2.2 文化遗产分布特点独特的地理特征、频繁的交流与文化更新使京津冀现存文化遗产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和复杂性。
如果单从时代、类型、级别(图1、2)等任一角度片面地去组织该地区的遗产保护、管理与游览体系,都是对这一地区整个自然与文化背景的忽视,因而需要从遗产景观角度采用景观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遗产内在联系,并以线性文化遗产的形式对其整体进行体系构建。
将京津冀全部遗产信息(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录不可移动文物为准)录入地理信息系统,并以10km为半径对这一地区的遗产密度进行分析(图3),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地区的遗产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