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考试笔记—王彦霞老师主讲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

2015年秋季学期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一、“政治学原理”知识结构总图及逻辑框架同学们在学习该门课程具体内容之前,首先要仔细研读目录,对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了解,这门课程总共有十二章的内容,相对于有些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恰当分配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

通过研读目录,同学们需要搞清楚各章节的逻辑关系,明了课程框架结构,以便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

各章的逻辑关系如上图所示,我们将十二章的内容划分为七大板块:总论、理论基础论、核心范畴论、制度组织论、政治行为论、政治文化论和政治价值论。

第一大板块为总论,即第一章。

这章主要介绍了政治的含义、政治学的含义及内容构成以及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同学们要紧紧抓住“政治的含义”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个含义中出现了三个重要概念:利益、政治权力和权利。

这就是课程第二、三、四章要讲授的内容。

这里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教材所应运的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法,这是教材进行理论架构的基点。

第二大板块为理论基础论,即教材第二章“利益与政治”。

如上所述,利益分析的视角是教材进行理论架构的基点,所以我们把这章看作是课程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利益”是我们理解“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枢纽。

第三大板块为核心范畴论,即教材第三章和第四章。

这两章主要讲授“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政治权力”是在利益关系结构中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叫“公共权力”;“政治权利”是在利益关系结构中的不同利益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叫“公民政治权利”。

这是课程的两大核心范畴,同学们一定要将这两个范畴区别开来,切不可混淆。

第四大板块为制度组织论,即教材第五、六、七章。

这三章分别讲国家、政党和政治团体,是从组织制度层面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具体化和展开。

华南理工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七(政治学原理讲义)、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七(政治学原理讲义)、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七(政治学原理讲义)、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政治学原理讲义王惠岩考研第六章政治统治体系一.政治统治体系的概念与实质1、政治统治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以保障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政治统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国家统治和阶级统治两种含义。

国家统治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而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运用本阶级的全部力量,采用各种手段对另一个阶级所实行的控制和压迫。

其中,运用国家机器是诸种控制手段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手段,当解决统治运用这一手段时,就是国家统治。

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的过程就是实现国家统治的过程。

由此可见,阶级统治的概念大与国家统治的概念,国家统治是政治统治的核心和基本手段,而阶级统治除运用国家机器之外,还运用其他社会政治2、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各种机关、组织和团体的总和就叫统治机构。

统治机构包含了国家机构。

运用统治机构就是实行政治统治。

任何一个阶级都是依靠由少数人组成的本阶级的各种政治组织去完成阶级统治的任务,而不可能由统治阶级的全体成员直接实行统治。

这些政治组织通常包括国家机构和社会政治组织。

这些国家机构和社会政治组织的结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统治机构。

政治统治体系和统治机构是两个范围相等的概念。

政治统治体系是由全部统治机构组成的。

之所以用政治统治体系这一概念来概括各种统治机构,其目的在于强调政治统治活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政治统治的本质和形式。

这些政治组织和机构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按一定的结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政治统治体系。

二、决定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的条件1.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是由它本身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这个条件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说,政治统治体系只能是统治阶级组织的体系;其二是说,不同性质的政治统治体系制约着政治统治体系的不同结构形式。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原理: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强制、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面。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习惯等,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4、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规范、规则和组织形式,它规定了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5、民主制度:是指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大众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1、请简述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国际政治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础。

2、请简述政治权力的特点。

答: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引导性、控制性和支配性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他人服从,也可以通过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3、请简述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到社会群体的政治文化背景。

同时,政治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4、请简述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答:民主制度的优点包括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促进社会公正、提高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等;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增加社会成本、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等。

5、请简述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

答: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政治的格局、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都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同时,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会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1、请论述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 考研重点知识分章节笔记

政治学原理 考研重点知识分章节笔记

第一章政治权力权利(rights)与权力(power)的区别:前者起源较晚,是法治传统、封建社会、特别是个人主义的产物。

它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赖法的保护。

权利的概念也一直在发生着演变。

后者从人类一有社会生活时即已出现,甚至早于国家。

它可以建立在法、合法性的基础上,但法不是它的必要条件。

权力首先是一种力,一种暴力,一种强制支配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超时空的,而且变化不是很大。

它不要求其他事物的保护,相反,它更多地是保护者。

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政治权力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或具体意义上的国家机构。

从事实的角度看,权力是一种能源、资源、能力,或用经济学的术语,是一种资本。

但更确切地讲,政治权力应被理解为一种关系,它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另一部分人的领导、命令、支配关系。

这个意义上的权力强调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说:“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某一个人的权力与做某一件事的权力是不同的。

所谓做某一件事的权力是指采取某一行动的能力问题,或是物质方面的能力,或是法律意义上的能力(得到法律承认的能力)。

做某一件事的能力未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政治权力的这三种观察角度各有其特点。

但我们认为第三种最能够揭示政治权力的内容,反映其实质。

归根结底,我们这门课的兴趣点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

而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第一节权力关系的特性历代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汗牛充栋。

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三种理论:政治权力是对自由的可能威胁,政治权力构成了某种政治行为的动因,政治权力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的产物。

1)政治权力的运用是对他人自由的一种限制这是绝大部分传统政治哲学家的观点。

因为政治权力象征着国家,而自由象征着个人,这本来就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笔记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笔记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组编石永义刘玉萼张璋编著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一)政治概说1.“国家说”: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国家或者是政府制度。

2.“权力说”:即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3.“分配说”:即认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

4.“管理说”:即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3.政治关系集中体现了经济关系。

4.政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论述及其思想,虽然不是给政治下定义,但它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我们给政治下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三)政治的科学定义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基本思想,并吸收前人和今人研究的成果,可以给政治下如下定义:政治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和产生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二、政治的历史发展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了新的、与社会相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即国家。

于是,也就产生了围绕国家而进行活动和形成关系的政治。

政治产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先后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节政治三、政治的地位和作用(一)政治的地位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上层建筑范畴。

它的性质和构成方式,均由经济基础决定。

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特定的利益关系,也就决定了政治的性质和构成方式。

所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政治学原理重点掌握

政治学原理重点掌握

1、道德政治观:将政治等同或归于道德。

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只有道德高尚的有学问的贤人哲学家统治,才能实现政治目的。

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而非社会现实,忽视阶级性,片面。

2、权力政治观: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及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

某种程度涉及政治的核心内容,看到政治的黑暗面,但没有看到政治的全部,是片面的。

3、“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政,众人之事;治,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抓住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功能,有合理内核,但忽视其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治权力,是科学,是艺术,具有公共性,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政治: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6、政治与法律的关系: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政治是人们根据社会利益,通过政治权力进行政治权利分配的社会关系,而法律是特定的政治权力制定和认可的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范,它们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机关制定和认可,以政治权力为后盾,必须在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法律对政治文化又有作用的影响和作用,使统治者利益要求和权力地位合法化,保障权力运行。

7、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宗教是人们根据对于人为制造的神的信仰而形成的一整套的世界观、社会心理、感情等的总和。

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及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现象。

宗教需要借助政治权力扩大宗教的影响,就统治者来说,宗教是被统治者的精神鸦片,是巩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②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③核心是政治权利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含义和本质①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本质是争取、维护、调整、分配不同阶层或者集团的利益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4.政治学的发展中国:①儒家:德治、礼治②法家:法治③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④1952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科西方:①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②马基雅维利《君主论》③孟德斯鸠和卢梭: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和分权制衡学说5.政治行为的产生①原始社会末: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分配—财产私有②封建社会:租赁土地—奴隶主与佃农的剥削关系③资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理想纲领6.政治学的任务①阶级阶层与利益集团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及决策体制③中央政府与地方、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④政党关系、政党不分、政企不分⑤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⑥政治文化革新⑦廉政问题⑧民主建设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传统:①历史研究法②制度③比较④规范⑤法律⑥机构-功能研究法现代:①心理学②社会学③阶级分析④经济分析⑤系统分析⑥理论联系实际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⑧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8.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论断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不是本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9.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是社会公共利益主体,具备公共权力10.国家权力及特性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以完成一定的公共职能为前提,所表达的国家意志本质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21页word文档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21页word文档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的根本区别:①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②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查尔斯·蒂利【国家的几个特征】:①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②中央集权;③垄断强制手段;④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这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

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在人类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而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

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新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不断得到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一起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开始产生,一些掌握了权力的氏族首领就利用权力发展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在氏族内部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并最终分裂为对抗阶级,为了压制对抗阶级间的大规模公开冲突,国家政权便应运而生。

在此阐释中应该注意三点:①伴随着私有制产生的私有观念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②权力、阶级与国家三者的逻辑关系。

显然,权力先于阶级和国家,正是基于氏族的公共管理权力,氏族首领才具有了垄断社会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相反缔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开端,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才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国家和政府的联系和区别:【联系】:⑴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中共中央党校_631政治学原理_《新编政治学原理》笔记_考研专业课_点对点教育

中共中央党校_631政治学原理_《新编政治学原理》笔记_考研专业课_点对点教育

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如孔子的儒家学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如马基雅维里;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的分配的活动”。

本书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的基础理论;2。

中国政治;3。

比较政治;4。

公共政策;5。

行政管理;6。

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3。

政治学是法学的关系。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是西方社会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认为论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善,政治学研究的是群体的善。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第一部分: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

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

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

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BD、武装起义和战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导论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二、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

“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

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问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根据他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1)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

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

这样的政治家需要了解政治分析的原理,更需要掌握政治操作的原理;他不仅需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正义”,而且还需要懂得如何实现“政治正义”。

(2)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

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推动关于政治的知识的进步,引导全社会深化政治认知,并能就实际的政策提供分析研究的成果。

2023年政治学原理笔记

2023年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旳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旳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旳一系列活动。

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旳,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旳一门科学。

不过,不一样旳阶级有着不一样旳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因此,多种政治学说都是各个阶级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旳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注定不一样于一般旳实证科学,而是一门具有鲜明旳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旳学科。

本章重要简介学习政治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必须掌握旳基础知识。

通过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旳多种有关政治旳观点旳比较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作了系统旳解释和阐明,同步,对于政治学旳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也作了概括性旳简介。

第一节政治学旳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旳科学,因此,要理解政治学旳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旳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旳互相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有关“政治”旳基本观点我们目前所说旳“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旳“polis”一词演化而来旳,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旳“城邦”,即当时旳“都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一样旳思想家因其所处旳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旳不一样,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一样旳解释。

(1)用道德旳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旳。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旳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旳最高目旳,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到达最高旳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旳过程。

持这种观点旳人认为,政治旳重要现象——国家是法律旳产物,由于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旳。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旳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旳权术活动旳观点。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附历年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附历年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附历年试题与答案)(材料整理黄土)一、课程说明1、课程概述:《政治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为学期课,课内学时为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选修本课程的学生。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与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

该课程在系统介绍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分析政治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政治分析能力。

2、课程目的:《政治学原理》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1)政治操作原理;(2)政治分析原理。

政治操作原理有一部分涉与实际的经验,属于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有一部分涉与制度安排。

本课程重点是在政治分析原理方面,目的在于使选修该课程的同学明白如何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进而掌握政治操作的一般原理。

3、课程受益估计: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学生可以获得的主要收获是:(1)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和知识;(2)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与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3)在政治思维的一般训练中,培养政治分析的能力。

二、考核说明1、考核概说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政治学原理》课程结业考试,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的方式进行。

本课程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有效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并合乎教学大纲的规定。

考试合格水准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教育的要求。

2、考核依据《政治学原理》课程考核教材使用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

学生可参考使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小华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设出版发行的《政治学原理》录像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制作的IP课件等其他教学媒体的内容进行考试复习。

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政治学原理课堂笔记部分

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政治学原理课堂笔记部分

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政治学原理课堂笔记部分政治学原理导论一、政治的概念(一)形形色色的政治概念■ 道德政治论■ 权术政治论■ 权力政治论■ 阶级斗争论■ 公共管理论■ 资源分配论■ ………道德政治论▲《论语·颜渊》:“政者,正也;治者,理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不仅以为道德是政治的载体和基础,而且还是政治的目的。

认为理想的政治就是道德的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理想国就是“公道和正义之国”,人类最高的生活就是正义的生活。

理想国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被后人称为“西方政治学之父”,著有《政治学》一书。

亚氏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

“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伦理学),家庭和村落之善(经济学),还有集体(城邦和国家)之善(政治学)。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使其符合所谓的“正义”原则。

城邦的目的就是要过有道德的生活。

权术政治论▲马基雅维里(1469-1527),意大利思想家,西方现代政治学之父,其名作《君主论》被称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

他以研究现实政治为核心,提出政治的目的不是神而是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并不构成政治的基础,权力以及为维护权力而运用权术才是政治成败(就个人而言)与政治变迁(就国家而言)的根本。

“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

”“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君主既要有狮子的勇猛,又要有狐狸的狡猾。

”▲(德)俾斯麦:政治是政治家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活动。

权力政治论▲(美)哈罗德·拉斯维尔,(1902-1978)“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政治是人们为了获取权力而采取的行为。

”“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德)马克斯·韦伯(1864-1920)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大连开放大学2024年秋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

大连开放大学2024年秋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

大连开放大学2024年秋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判断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1.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阐释了政治学的观点,形成了独立于哲学、伦理学的权力政治思想。

2.微观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于政治学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被统称为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

3.政治学是关于集体生活如何安排、如何组织的学问。

集体生活安排实则是公共性和私人性关系的处理,二者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4.汉统一全国后,“国家”遂与“天下”通用。

5.机会平等指坚信人生而平等,强调人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的。

6.现代自由主义所坚持的积极自由观念有一个基本假设:个人能力的不足阻碍个人自由的实现,而提高个人能力绝非个人所能;再说,现代社会非常复杂,好多事情关系到整个社会,根本不是个人所能办到的。

7.现代自由主义将自由延伸到广义的概念,在如何确保个人自由问题上,除强调消极自由外,更强调积极自由的重要性。

8.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9.根据柏拉图的观点,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生活;要过社会生活,就存在组织问题。

10.主要西方国家一般采取两院制。

在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民族因素,也采取了两院制。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12.正义、平等、自由、宽容、自治、民主、法制等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构成政治价值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13.“讲政治”,就是要从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正义”的社会究竟如何构成、“正义”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

14.正义可以被应用于包括自由、权利、权力、财富、休闲等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分配之中。

15.西方人对政治的讨论最早从神话故事开始。

16.一般认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系统研究政治问题的学者。

常保国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行政管理专业 、模拟试题、导师信息、就业信息

常保国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行政管理专业 、模拟试题、导师信息、就业信息

常保国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概念一、19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政治”——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周末春秋时代的一些典籍中。

先秦诸子们对政治的使用有两个特点,一是“政”与“治”常常分开使用,论“政”多于论“治”;二是“政”的涵义基本上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包括伦理、秩序、法令和权力。

西方“政治”概念的出现几乎与我国同时。

它的词源是希腊文“波里”。

“波里”既是地理概念,也是人民进行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所有公共生活的单位。

在后来的英文中,“波里”既被转译为政治(Politics),也被直译为城邦国家(City—state)。

因而,在政治思想家那里,政治与城邦国家几乎是同义语。

“政治”一词在词源学上的演变决定了古代西方人的“政治”涵义要比中国人的政治涵义宽泛得多。

15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布丹从主权着眼,把政治视为与主权相关的国家制度与国家组织。

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纯粹的经验主义方法,把政治从其它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将其与权力等同。

17、18世纪西方的政治概念更正式、更严格。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是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这种政治观的集中表达者。

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自20世纪始,政治学也日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对政治概念的认知,最富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1.政治是国家的活动诸多政治学者都认为,政治就是与国家的各类活动相关的现象,国家活动是政治的精确表达方式。

如美国政治学的创始人约翰?伯吉斯认为,政治即国家,政治活动即国家活动。

2.政治是权力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认为,政治过程乃是权力的形成、分配与使用过程。

卡特林也指出,政治舞台就是权力市场,政治活动就是企求权力性的活动,政治关系就是权力关系。

3.政治是稀有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美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决策过程;通过权威性政策的制订与执行,各种稀有价值得以分配;凡与分配稀有价值的权威性决策有关的活动都是政治活动。

北大网院行政管理 政治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北大网院行政管理   政治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运用是指论述题,考试时建议论述题加上个人的举例或者见解,这里我只给出书上的理论,仅供参考。

1.政治的定义(理解)——第一章第一节 15页答: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学的学习意义(理解)——第一章第二节 18页答:1、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和制度环境;2、政治学提供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哲学基础;3、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发生和发展得根源;4、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及其发展规律。

3.利益的含义(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26页答;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27页答;利益内含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是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原因;1、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的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2、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3、它铸造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基本特征。

5.利益的内在矛盾(运用)——第二章第一节 26页答: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得无限性的矛盾。

;6.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第二章第三节 34页答;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关系规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范围、内容和职能;4、利益是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7.政治权力的本质及特性(理解)——第三章第一节 37页 39页答;本质: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政治?政治是人追求利益和公共权力的种种活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关系。

出来个体或群体在追求经济,安全方面利益而产生的活动及形成的关系可能不属于“政治”之外,人对其他利益的追求大部分都属于“政治”范畴。

2.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

狭义的政治学是指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努力,广义的政治学是指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努力。

综上,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3.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哪些模式?三种。

第一,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

这一模式又分为社会包融国家及国家吞并社会两种情形。

前者是指社会事务与公共事务统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国家融于社会之中的情形,后者是指全部社会生活都处于政治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简化为政治内容的情形。

第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

这一模式又分为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以及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启蒙学者的市民社会理论属于前一模式,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只是社会的工具。

黑格尔则是后一理论的代表,他认为社会具有自私自利的性质,必须需要国家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进行强有力的调控,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中的矛盾。

第三,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国家与社会相互碰撞并在中间地带形成一种重叠与胶着的状态,这就是“第三领域”。

它包括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以社会的或民间的名义创办,不为国家所有,实行独立运营管理,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各类文化组织,福利组织和公益组织。

它的出现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交叠,它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争夺,冲突和互动的主要场所。

4.试论从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看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哈贝马斯看来,国家与公民社会是三重结构,全部社会生活划分为私人领域即市民社会,公共舆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即国家。

国家权力通过公共舆论领域而获得其合法性,而民众则通过公共舆论领域挑战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权力要求。

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市民社会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只有在市民社会获得充分自治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多样性和形成真正的市民认同,从而为民主国家创造合法性基础。

国家权力对市民社会的干预不仅是不正当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效的。

黑格尔主义者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主张以国家的共同力量控制市民社会。

当代政治学中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利弊参半,因此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两种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是一种对抗性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应该截然分开,互不侵犯。

市民社会的政治功能基本定位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规范。

国家权力的扩张有可能对市民社会的自主性构成伤害,压制市民社会的成长,同时,市民社会自主性的扩张也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导致国家自主性的弱化。

第二,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依存关系。

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在分离的基础上也互为条件,国家政权的自主性将会强化其作为“仲裁者”的角色,从而以中立的态度调节市民社会的矛盾,否则市场经济的不平等特性将会破坏经济自由权的运行。

而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则保障了公民的自治权利和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也为政治民主创造了基本调件。

5.政治权力的内涵与特征。

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有以下特征:第一,主体特殊性。

政治权力的主体广泛,根据他们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具有相应的政治权力,但并不是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可以行使政治权力。

第二,政治权力的公共性。

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是用来组织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力求达到公共目标的。

第三,特殊强制性。

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所依靠的是有组织的暴力,暴力是政治权力的后盾。

6.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权力是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以达到特定的目的的能力。

权力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客体的自愿服从,对于权力主体来说就是权威。

权威使权力客体的被迫服从转化为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权力和权威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有权力不等于有权威。

权力客体对于权力的自愿服从和自觉支持,又取决于权力客体对权力正当性的认可,而权力的正当性就是权力的合法性,具有合法性的权力才能形成权威,具有权威性的权力才是最有效的权力。

正当性赋予命令的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政治合法性或权力合法性强调的是权力的正当性。

7.谈谈当代政治学的政治权力分配理论。

第一,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少数精英统治的,后来熊彼特提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不是也不可能是所谓人民统治,而是选择统治者的机制和程序。

第二,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认为社会不可能截然分成所谓的统治精英和非精英大众,因此不存在所谓的精英统治问题,相反,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政治权力也是在多元的结构中分配的,形成多个政治中心。

第三,法团主义。

法团主义可以定义为一种利益代表制度,由数量有限,功能分化的利益集团构成,这些利益集团在其代表的范围内是独立的,强制性的和非竞争的,并且有等级结构,它们被国家承认或由国家同意而建立,并在各自的领域内被特意授予代表的垄断权,作为交换,其领导人的选择及要求和支持的表达,要受国家的某种控制。

8.政治管理的内涵。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一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有计划的约束和制约的一定方式。

通过这种制约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发展。

它的行为主体是由国家权力主体及其延伸而构成的政治体系,目的是保障政治统治和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客体是国家内部的全体社会成员,政治管理行为方向与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地,自觉地进行约束和协调,其作用机制是表现为一种金字塔的散状放射,居于塔顶的管理者不多,塔底的被管理者是大多数的社会成员。

9.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

相同:第一,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其共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社会主体的政治利益。

第二,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都是利益实现的政治行为方式。

政治统治是政治管理的前提,政治管理又是政治统治的基础。

第三,任何政治管理都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统治,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现存的统治秩序。

不同:第一,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统治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以暴力机关为主;政治管理行为的主体除了国家之外,其他政治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

第二,在行为客体方面,政治统治的行为客体是统治阶级;政治管理的行为客体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第三,从行为目标来看,政治统治的目标是通过掌握国家政权,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管理是在既定的政治统治格局下,对社会公共政治生活进行调控,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使社会利益得到实现。

第四,从行为方式看,政治统治主要是阶级统治,行为方式一般都是直接诉诸武力,以暴力镇压为主,它的对象主要是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政治管理针对的是社会成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有较大的共同利益,它的行为方式是非暴力的,是以民主的,行政的,说服教育的方式为主。

第五,从行为原则和要求上看,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秩序和稳定,稳定是国家根本利益所要求的直接价值取向;政治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效率,效率是国家根本利益所要求的直接价值取向。

10.政治管理的方式包含哪些内容。

第一,政治领导。

是指政府,政党与其他政治组织及其政治领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性的问题所做的权威性的指导。

第二,政治决策。

是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它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

第三,政治组织。

即在政治管理过程中,由政治管理主体对自身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实行配合和控制,使之达到或趋向某种政治有序化的活动过程。

第四,政治协调。

是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解或调节,使之趋于平衡和谐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

第五,政治沟通。

即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的一系列过程。

第六,政治监督。

指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而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

11.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第一,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政治积极性的上升;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了新的利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目标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第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公民开始有敏锐的政治负责任意识,人民更多的监督政府行为;公民法治观念增强;人们个人权利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也明显增强。

第三,公民政治参与知识和政治技能明显提高。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公民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参与具体渠道和方法,政治参与背景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公民政治参与工具现代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最新的手段,最便捷的方式。

12.简述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政党体制,政党类型的关系。

政党政治是指一国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政党政治的核心是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和实践党的政策,纲领,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意志变为国家意志。

政治制度是政党政治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和干预政治生活的方式,程序和制度性规定的总称,它是政党出现以后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方式。

从历史发展看,先有政党政治,然后才形成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对政党政治生活的规范化。

政党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某些政党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代表一定的阶级的利益去争取和维护国家权力的一种体制。

一个国家的政党参与国家政权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政治体制。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政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就叫做政党类型。

13.简述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迪克森将“适应性”区分为两类:其一为效能型适应。

其二是反应型适应。

适应性的决定因素:其一,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党内强硬派和温和派精英竞争的结果。

政党如何应对环境变迁的抉择往往是党内精英群体政治斗争与博弈的产物。

其二,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政党要想适应环境的变迁,就必须具备监控环境如何变化的能力其三,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尤其是来自国内与国际对于政治变革的支持、反对以及不同类型的诉求。

亨廷顿认为,一个政党能否长久,适应性是一个衡量的主要指标。

适应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环境调战越多,经历的时间越久,组织的适应性就越强,适应性主要由年度,代际和职能三个方面来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