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而近年来,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讨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工匠精神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凝聚的一种精神风貌,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专业技能和工匠荣誉感等多个方面。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念,它代表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品质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课程思政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二、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
通过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具体来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1. 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思政要求课程内容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一些体现工匠精神的案例和实践内容,如一些成功的工匠事迹或者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故事。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 教学方法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实践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评价体系建立:课程思政要求教育评价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讨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讨一、引言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任务。
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讨,来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内涵1. 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勤俭、朴实、敬业、创新等一系列高尚品质的集合。
工匠精神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多年积累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
勤俭朴实是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敬业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责任担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现。
高职思政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缩写,是在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高职思政课教学是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环节。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前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理解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职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且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2. 培养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
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经典工匠的事迹和行为,鼓励学生树立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激励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做出更大的成绩,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工匠精神提倡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为例
2020.5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贾娜(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木质材料加工、木材加工刀具。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为例,从完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等方面完善教学设计,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课程育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关联了金属切削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等整个机械加工工艺体系,面向机械制造的大学科背景,该课程具有体现先进加工方法与理念、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和工匠精神的优势,是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思想的有效课程载体,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顶层设计,将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立德树人。
(一)课程目标工程教育融合了新一代制造发展战略,并促使了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变革,基于OBE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所设计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利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研究等3个方面的能力,对应的4个课程目标为:2020年第5期(总第1317期)No.5,2020Serial No.1317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EILONGJIANG EDUCATION(Theory &Practice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为依托,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讲授、课内实训和考试方法改革等不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专业课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为“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1. 引言1.1 引言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珍贵的品质,被广泛认可和引领。
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了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而“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正在发挥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可以在学术知识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将分别从背景介绍、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措施、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为高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高校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工匠人才。
2. 正文2.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共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各高校纷纷探索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从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新的挑战和课题。
接下来将探讨措施和实践成果,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2.2 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思政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态,成为新时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匠人才。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时代赋予了思政教育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思政教育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人才,成为了当下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则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这一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和引领思政课程,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展现出更为优秀的品质和技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的意义和方法。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与灌输,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是一种精雕细琢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善于突破。
在思政教育中践行工匠精神育人,就是要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并内化工匠精神,培养他们勤奋踏实、不断进取的品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感悟工匠精神。
比如在思政课程中,可以设置案例教学、团队合作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可以通过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比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加实习、实训项目,亲身感受工匠技术和精神的魅力;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使思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触及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
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育人。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健全教学资源,并加强学生实践机会的开放,创设更多的实践平台。
教师则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使自身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学生则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展现出更加优秀的工匠品质。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一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策略。
注重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内涵。
案例分析是思政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件和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
引导学生分析工人们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分析他们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和努力付出。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如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
工匠精神强调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安排学生走进社区、企业或工厂等实地考察,与工匠面对面交流,观摩他们的工作过程。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小项目,如手工制作、编程设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挑战。
注重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施,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些创新比赛或项目,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力。
注重实践探究和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
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探究和反思总结。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研究课题,要求他们动手实践、积累经验并进行总结。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反思,培养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多方面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配合。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培养创新意识等方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使之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实践与探索。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高校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与效果。
一、从工匠精神谈起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劳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勤奋、精湛技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个体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被认为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素养。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课程思政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借助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师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工匠精神的品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高校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引入相关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崇尚。
2. 师资力量的培养高校需要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力量,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过人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从而愿意效仿和学习。
3. 课外实践活动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工匠技艺比赛、工匠讲坛等,引导学生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工匠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活动,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崇尚劳动、崇敬劳动的氛围,从而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和追求。
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探索研究
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探索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而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则是技工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定义、工匠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实现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定义“工匠精神”最早由聂胜哲提出,主要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的提炼,以达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一流工匠的培养应从青少年开始。
从个人层面来说,这意味着一种认真、负责和奉献的精神。
从企业层面来看,也可以概括为创新或者企业家创业精神。
避免“差不多精神”导致制造业不强、产品多样性不高的情况,对激发自主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芯片技术等,例如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涌现出了诸如华为公司,大疆公司这些创新型技术公司,他们对技术的创新,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和重新定义,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只有创新,只有不断的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打造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让我们企业,国家变得强盛,繁荣、富强。
工匠精神,是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创造、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工匠”的本意是指精于手艺的人,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精神。
因此,工匠精神指的是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它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忍耐力、毅力和自我激励力的集合。
在技工院校,学生必须要具备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精神,同时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相应的实操技巧。
这种需要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职业有责任心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基础型开发人才,技工教育更顺应国家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是国家技工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结合的探索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结合的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和思政内容的结合则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工匠精神是指那种追求卓越、敬业、工匠品质和传统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
思政内容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本文将探讨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和思政内容的结合,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工匠职业精神的现代形式,体现了传统工匠对工作的认真、专注和责任心。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是实现技能成才的基础。
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需要将技能视为一种艺术、一种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
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学生才能够在技能领域中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工匠在传统文化中是承担重任的存在,无论是对技术还是对社会,工匠都需担起责任。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就是培养他们对技术和社会的责任感。
工匠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在技术学习和实践中注重细节、注重质量、注重责任。
这种态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技能培养的基础,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政内容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思政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在职业教育中,思政内容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思政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是人格的塑造。
思政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健康成长。
思政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政内容包括广泛的社会、思想知识,这些知识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结合的探索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结合的探索1. 引言1.1 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专注细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是传承技艺、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工匠精神面临着丧失的危机,而在职业教育中,恰恰是培养这种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将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思政内容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将工匠精神和思政内容结合在职业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200字】2. 正文2.1 赋予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赋予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是深远的。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持之以恒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挫折,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工匠精神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忽视或遗忘,而工匠精神正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豪感。
工匠精神还包含了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意义。
在现实工作中,很少有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所有任务,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相处、共同进步。
赋予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传统文化传承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如何将工匠精神与思政内容结合到职业教育中我们需要明确工匠精神和思政内容在职业教育中的含义和作用。
工匠精神是指强调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注重实践、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而思政内容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大学生,我们需要具备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工匠精神,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秉持“用心工匠精神”的理念。
在思政教育中,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中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
1. 强化专业基础教育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非常清楚的是,出色的工艺水平和单一工艺的技能完全是由于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得来的。
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学学习的一天起,就应该坚定信念,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实践课程,为工匠精神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组织实践活动思政教育中发挥教育的作用也是必要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推进学生工匠精神的构建和发展。
教师们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经历,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信仰。
3. 强调“品牌意识”4. 激发创新意识在工匠精神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不断地探索并改善我们手中的工艺,以创造出更优质的产品。
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开展实践活动和专业课程中发掘和培育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5. 赋予学生主动教师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单独或小组的任务,让他们自行设计和制定产品样式和生产过程。
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规划生产流程,并在结果展示中鼓励和表扬学生。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并激发他们在领域内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的策略非常重要,决定了学生是否会获得工匠精神,并将其投入到实践中去。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工匠教育的活动,不断抱怨,拥有“成为工匠”的满怀憧憬,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让自己更好地掌握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士。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成为了新时代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进行讨论。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倾注心血、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它包括技艺精湛、精益求精、团队合作、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等方面的品质和价值观。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是不断追求卓越,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向学生传递的重要素养。
二、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式1. 强化实践感受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工匠精神注重实践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演练、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企业实战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从而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集体的概念,它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体会到集体智慧带来的力量,也激发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3. 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追求卓越是其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优秀案例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培养他们追求卓越的品质。
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索,积极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1.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实践课程,开设一些技能培训班等形式,从而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工匠精神强调的是自主探究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应该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
工匠精神应用于高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焊接接头无损检测”为例
工匠精神应用于高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①——以“焊接接头无损检测”为例姚达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其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则是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切入点。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与理化测试专业合作的“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为例,阐明了将工匠精神应用于课程思政改革的四个着力点,包括职业理想的树立、严谨态度的培养、工匠品质的弘扬以及科学评价的激励。
就如何打破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并将立德树人贯穿到高职课堂的各个方面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应用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2-0016-0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引领作用,其关键在于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各个知识点、技能点之中,真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
工匠精神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的热门词汇,其内涵与构筑德才兼备的育人格局相契合,是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切入点。
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为例,通过一学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总结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的策略与途径。
一、树立理想信念,重视目标引领伴随学生走得最远的是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理想,因此,好的老师应该能为学生开一扇窗,指引他们不断探索和钻研的方向。
“焊接接头无损检测”课程在开课前就建设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并联系了优质的校友资源,为学生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平台。
课前资源充分剖析了无损检测工作的重大意义,优秀毕业生的回访演讲为他们树立了奋斗的榜样。
从第一堂课起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无损检测行业、理解质检技术的重要价值、探索理化测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形成清晰的专业认知和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指明了途径。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
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思政课是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作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要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和社会角色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思政课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呢?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磨炼。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掌握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项目或者实践课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实践实践加深学习的理解,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职业生涯的实际情况中去。
二、加强培养过程的自我指导和管理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需要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技能。
例如:设置讨论小组、自学活动、让学生撰写日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自我调整的能力。
三、注重人格精神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作为高校中的根本课程,思政课不仅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注重人格精神的塑造。
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应该注重人格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相结合,让学生兼备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素质。
如引导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体会为他人服务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一个懂得如何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公益领域中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审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工匠精神是具有不断进取和自我审视的特征的。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审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和人生价值进行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五、注意启发学生的工匠心理工匠心理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融入的探索 ——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2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融入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骆明星摘要:伴随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成熟,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及创新意识是未来就业发展重要保障。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中工匠精神的融入进行分析,结合艺术设计专业思政课程现状,提出具体优化措施。
并将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行阐明,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工匠精神作为当下我国高职学生重要职业信念,作用性不言而喻。
然而现阶段有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中工匠精神的融入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将诠释工匠精神实质提升学生素养、情境设计融入教学全面提升理念、提升活动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与渗透等,本次研究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中工匠精神的融入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工匠精神意义概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产及精神文明认知层面日益加重。
一种具有独特气质及创新意识的制造精神应运而出,即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大时代下民族复兴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推手。
首先,工匠精神内容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方针、精益求精的改革精神、忘我敬业的人生信条。
即专注、革新、认真、精益。
其次,文明社会形成发展与持续推动必源于一种精神力量,工匠精神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另外,从生产制造及设计层面出发,保持工匠精神是制造高质量、高保障产品的坚定基石。
也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最后,从个人角度来讲,具备工匠精神是综合素质、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表现。
对日后工作学习及生活都影响颇大,很多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都具备工匠精神气质。
所以,培养当下学生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二、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实践分析(一)诠释工匠精神实质提升学生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提升自身素质出发,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推行的重要教育改革,它通过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成为了“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方面,下面将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一、课堂上强化实践在“课程思政”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而实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学科领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比如,在机械制造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实施一个小项目,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制造的艰辛和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出工匠的精神。
另外,教师要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了解工业界的需求和生产流程,从而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所学技能。
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项目是“课程思政”中的核心,而社会服务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
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学生在服务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培养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
三、课程设计突出实用性“课程思政”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助力社会发展。
教师应该切实关注工程实践和产业需求,从学科研究走向现实应用,让所教课程的实用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而更好的展现出工匠精神。
总之,“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有着很多可行的措施,教师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结合,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这种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
首先,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背后,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对专业知识深入讲解,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分数和考核,而是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和视野。
同时,学生也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深度参与到专业实践中,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并树立合理的职业观与操守。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并发现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践中,学生必须不断地掌握新技能和知识,动手实践,不断尝试改进和探索。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领域中获得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最后,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参加校园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工匠群体,才能够为现代技术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观,促使学生终身受益、全面发展。
而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不仅要求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更要求学生内在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实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本文将围绕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进行探讨,探寻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理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极致要求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包括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和追求实用三个要素。
追求卓越意味着对工作质量的极致追求,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追求完美是指在工作中追求极致的细节和完美的工艺,不停止优化改进,力求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最好。
追求实用是指工作要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求在教学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要求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极致的细节和完美的工艺,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工匠精神要求工作要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对社会的贡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
教师是教育的引路人,他们的品行和行为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实用,要有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践行工匠精神育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思政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
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传承传统语言文字、文化、价值观,也要关注当今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与责任感等方面,更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此时,教师们就需要具备一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关注细节、注重实践、持之以恒的精神。
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有以下几点践行: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思政课程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的讲授就足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实践,注重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的身边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促进其价值观的转化。
二是注重教育与体验的结合。
思政课程不应以单向的教育方式来呈现,更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现价值观、实践价值观,通过实际体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
三是注重挑战与成长的结合。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迎接困难,让学生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中实现自我成长。
当学生面对困难时,教师不能一味猜测学生的思维,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处理问题,并从中成长。
四是注重传统与时代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它不是呆板的、刻板的,它应该与时代相结合,有力地指导我们内化为现代价值观。
教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挖掘价值,同时强调将它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五是注重个性与整体的结合。
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的培养,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整体的教育。
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整体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
六是注重注重“工匠精神”的践行。
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
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专注、有耐心、追求卓越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教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具备的“工匠精神”也很重要。
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育与体验的结合,注重挑战与成长的结合,注重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注重个性与整体的结合以及注重“工匠精神”的践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贾娜孙壮志刘诚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05期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为依托,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讲授、课内实训和考试方法改革等不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专业课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为“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匠精神;教学改革;金属切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为例,从完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等方面完善教学设计,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课程育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设计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关联了金属切削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等整个机械加工工艺体系,面向机械制造的大学科背景,该课程具有体现先进加工方法与理念、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和工匠精神的优势,是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思想的有效课程载体,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顶层设计,将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立德树人。
(一)课程目标
工程教育融合了新一代制造发展战略,并促使了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变革,基于OBE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所设计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利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研究等3个方面的能力,对应的4个课程目标为:
1.掌握金属切削基本理
论,对金属切削加工中的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以及刀具磨损和耐用度等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够判断影响切削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
用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根据具体的工艺条件选择刀具结构形式,刀具角度、刀具材料和切削工艺参数,通过综合分析和文献研究能够提出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3.掌握标准刀具的典型
结构、工作原理、选用方法和非标准刀具的设计原理,针对特定的工艺要求,完成刀具的选择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能够通过金属切削的
文献研究等相关方法,分析金属切削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利用实验分析等手段,综合相关信息后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通过对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分析不难发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从切削加工的角度详细分析问题、综合考虑制约因素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恰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审慎、精益求精和创新。
因此,借助课程,可以将工匠精神的职业性、专业性和人文性深度渗透到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高度融合。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教学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属切削原理,主要围绕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展开,其基本理论主要是指切削参数和刀具角度、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和耐用度等主要内容,基本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刀具材料、刀具几何角度、切削表面质量和切削用量等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刀具和机床,主要围绕车刀与车床、铣刀与铣床、钻头与钻床及磨削与磨床。
梳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各章节知识要点,从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入手,体现“工匠精神”的思政融入点,如表1所示。
二、“课程思政”实施方式与载体途径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配合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寓教于学,润物无声。
在本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并提炼3点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经验。
(一)信息化载体的有效利用
通过上述教学融入点的设计,在编写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时,能够更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视频和图像等信息
傳递方式,获得“眼见为实”的视听效果和内心的认同感,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培养了从业者大国工匠的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刀具修整和刃磨”内容时,结合刀具角度的刃磨方法,播放“大国工匠”记录片中李峰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获得高精度刃口质量的视频。
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可知,与教学内容契合度较好的思政内容,学生的接受度较高,可以获得较好的反馈。
(二)课内实训与考试方法改革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切削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掌握切削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判断影响切削加工质量的因素,并根据加工要求提出合理的加工方案,对授课形式和考试方法都要进行改革。
由学生自行设计零件,根据加工材料和零件形状特点编写数控程序,选择合适的刀具,确定合理的切削用量并进行零件的加工,根据加工结果,分析设计与加工结果之间误差产生的原因,撰写报告。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上述的课内实训,学生不仅在实践中验证了理论知识,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够深刻体会加工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强化对待工程问题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团结协作、坚定自信等职业素养。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获得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入点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强化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学“我国金属切削加工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要求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梳理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发展的脉络和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做成PPT形式的报告,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课程”网络平台,将报告在课程平台上展示、交流。
该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的最终印象和结论,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可。
三、结语
面对未来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式,面向中国制造2025,我们不仅需要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接班人。
让每一门课程都发挥其内部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其核心价值观,做到德才并重,开创更加辉煌的中国创造时代。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孙晶,毛伟伟,李冲.工程科技人才核心能力的解构与培育——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97-102+114.
[3]盖艳琴,唐刚.在讲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实施“课程思政”示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37-38.
[4]张佃平,高广娣.“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6-8.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