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课时一、课标分析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的转换及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运动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本条标准的解读应把握以下内容:①确大气的热量来源;②认识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对能量传输及转换的影响;③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及影响二、教材分析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内容的处理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大气的增温过程,利用活动对比分析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对地球表面昼夜温差的缓解作用,进一步认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进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内容是本节的核心,为热力环流的学习奠定基础。

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的知识点还包括了有关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的组成的知识,教材并没有单独列出,因此在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前学要对有关的知识做一个铺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关系3.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探讨,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

3.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阴天比晴天的气温低?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4.通过看图对比分析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的受热过程,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激发探究热情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大气的保温效应,树立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增温过程;大气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语言要条理清晰,措辞准确、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由浅入深,避免深奥复杂的倾向、正确运用对比分析及其他的逻辑思维方法、采用如(知识结构)的直观方法辅助讲解2•探究法一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的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层层设问,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大气运动的概念讲解大气运动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1.2 气压梯度力介绍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作用。

讲解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1.3 地转偏向力解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2.1 热力环流的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垂直和水平大气运动。

分析热力环流的特点和作用。

2.2 地表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介绍地表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

2.3 热力环流的具体实例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分析这些实例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3.1 大气压力的概念讲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分析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

3.2 气压梯度与风向的关系解释气压梯度与风向的关系。

分析如何根据气压梯度确定风向。

3.3 风速与气压梯度的关系讲解风速与气压梯度的关系。

分析不同气压梯度下风速的变化。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4.1 全球大气环流的概念讲解全球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特点和作用。

4.2 地球自转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解释地球自转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分析地球自转如何影响风向和风速。

4.3 全球大气环流的具体实例举例说明全球大气环流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分析这些实例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关系。

第五章: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5.1 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解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

5.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解释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如何影响气候,如季风气候的形成。

分析不同地区大气运动的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5.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等。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名称: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地理意义;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觉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展示一幅全球降水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降水分布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一些地区降水很少。

第二步:概念解析(10分钟)1.简要解释什么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括大气的热能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2.讲解高温带和低温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3.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亚马逊雨林,通过观察该地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2.让学生总结赤道附近的地区为什么年降水量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四步:实验活动(2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水温计和风扇模拟太阳辐射,观察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2.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密度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和重要性;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资源:1.全球降水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2.水温计和风扇;3.教学PPT。

教学评估:1.利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2.课后提供一个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书面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2.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增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认识。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高中地理2.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压强的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现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冷热不均现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过程。

(2) 地图:展示大气运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冷热不均现象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讲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理解。

(2)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冷热不均现象对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 绘制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是指大气层内部发生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强调其与地球自转、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关系。

1.2 气压梯度力:介绍气压梯度力的概念,解释其作用和产生原因。

通过示例演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如风的形成。

1.3 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解释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概念,阐述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讨论摩擦力在地表附近的作用,以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2.1 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大气运动。

解释热力环流的特点和作用,强调其与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的关系。

2.2 地表冷热不均的产生原因:分析地表冷热不均的原因,包括纬度差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通过示例说明地表冷热不均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2.3 热力环流的影响:讨论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风向等的影响。

分析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天气预报、航空航海等。

第三章:大气压力系统3.1 大气压力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系统的概念,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点。

解释大气压力系统的形成原因,如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等。

3.2 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包括气压、气温、风向、降水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示例说明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天气、气候等的影响,如高压系统带来的晴朗天气,低压系统带来的降水天气。

3.3 大气压力系统的变化:讨论大气压力系统的变化规律,包括季节性变化、短期波动等。

分析大气压力系统变化对天气、气候等的影响,如高压系统的东移带来的季节性气候变化。

第四章:大气风系统4.1 大气风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大气风系统的概念,包括地表风和高层风的特点。

解释大气风系统的形成原因,如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等。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大气的垂直运动1.1 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变化分析大气温度和压强如何随高度变化探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基本特征1.2 对流运动解释对流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对流对天气的影响,如云的、降雨等1.3 地形对大气垂直运动的影响分析山脉、高原等地形对大气运动的作用探讨地形如何影响局部气候和天气第二章:大气水平运动——风2.1 风的形成解释风的形成原理,包括科里奥利力和气压梯度力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规律2.2 气压梯度力分析气压梯度力的产生和变化探讨气压梯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2.3 科里奥利力解释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及其对风向的影响探讨科里奥利力在不同纬度和地区的变化第三章:全球大气环流3.1 单圈环流分析单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探讨单圈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2 三圈环流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探讨三圈环流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3.3 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如何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探讨洋流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第四章:天气系统与大气运动4.1 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解释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形成和特点探讨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4.2 锋面系统分析锋面系统的形成和分类探讨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如冷锋、暖锋等4.3 天气预报简述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探讨大气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第五章: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大气运动对农业的影响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如气候类型、降水等探讨如何适应大气运动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2 大气运动与能源开发解释大气运动如何影响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探讨如何利用大气运动为人类提供可持续能源5.3 大气运动与环境保护分析大气运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污染物传播和气候变暖探讨如何减少大气运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六章:气候系统与大气运动6.1 地球气候系统概述介绍地球气候系统的组成,包括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和冰冻圈探讨各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大气运动6.2 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6.3 气候类型和气候带解释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探讨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第七章:大气运动与天气灾害7.1 气象灾害的类型与成因分析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的成因探讨大气运动在这些灾害形成中的作用7.2 大气运动与极端天气解释极端天气现象,如高温热浪、严寒冰冻等的成因探讨大气运动如何导致这些极端天气现象7.3 防灾减灾措施分析如何通过了解大气运动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探讨防灾减灾策略和措施,如预警系统、应急响应等第八章:大气运动与可持续发展8.1 大气运动与能源利用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能源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探讨如何实现大气运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8.2 大气运动与环境保护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环境质量,如污染物传播等探讨如何减少大气运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保护8.3 可持续发展策略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利用和保护大气运动方面的应用探讨如何实现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第九章:大气运动与现代科技9.1 气象观测与大气运动介绍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如何帮助了解大气运动探讨气象观测数据在大气研究中的应用9.2 气象预报与大气运动解释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如何预测大气运动变化探讨气象预报在大气运动研究中的应用9.3 卫星遥感与大气运动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运动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卫星遥感数据如何帮助科学家了解大气运动10.1 回顾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运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大气运动的研究趋势探讨当前大气运动研究的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关注大气运动领域的前沿问题10.3 实践与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出具体建议,如参与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变化重点环节2:对流运动重点环节3:地形对大气垂直运动的影响重点环节4:风的形成重点环节5:全球大气环流重点环节6:天气系统与大气运动重点环节7: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重点环节8:气候系统与大气运动重点环节9:大气运动与天气灾害重点环节10:大气运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环节11:大气运动与现代科技本教案主要围绕大气运动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展开,涵盖了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变化、对流运动、地形对大气垂直运动的影响、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与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气候系统与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与天气灾害、大气运动与可持续发展、大气运动与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1.1.1 利用图片或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

1.1.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有风?”,“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引发学生思考。

1.1.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2.1 定义大气运动的概念。

1.2.2 解释冷热不均的概念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 教学内容2.1.1 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

2.1.2 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热气球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2.2 互动环节2.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3.1 教学内容3.1.1 讲解高空冷热不均的原因。

3.1.2 分析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等。

3.2 互动环节3.2.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天气预报图,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形成的原因。

3.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4.1.1 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

4.1.2 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具体应用,如风速和风向的判断等。

4.2 互动环节4.2.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天气预报图,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应用。

4.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内容5.1.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1.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 互动环节5.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章: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6.1 教学内容6.1.1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概念。

3. 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大气运动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冷热不均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 热力环流:介绍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表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 大气压强:解释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地面或物体表面的压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

2. 讲解: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并用实例说明其现象。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过程。

3. 示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大气运动的现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冷热不均和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4. 风的形成:介绍地表冷热不均如何导致风的形成,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等。

5. 气压带的分布:解释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风现象。

2. 讲解:讲解风的形成过程,并用实例说明其现象。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风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的形成和气压带的分布原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风和气压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示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分析风和气压带的现象。

九、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风的形成和气压带分布的概念和原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风和气压带的理解。

十、教学延伸:1. 气候变化: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冷热不均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三、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难点: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五、授课过程:课前学习准备活动: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

要求对12 :00 和14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

得出午后14 :00 的气温比正午12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新课引入:为什么一天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 :00 ,而是稍后的14 :00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

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在下图中用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为什么秋冬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板书: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3篇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3篇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下面是小编Wie大家准备收集了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供你参考,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一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局部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根底.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根底.〝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根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拟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拟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运用根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开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①列表比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新课导入:(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生:月球外表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外表,也能到达月球外表,为什么地球外表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外表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根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根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生:太阳.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答复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外表.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局部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局部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板书)太阳暖地面学生活动:在探究以下问题的根底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但凡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太阳外表温度到达6_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外表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拟少,大局部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拟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局部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局部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板书)地面暖大气学生活动:在探究以下问题的根底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局部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局部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生:保温作用.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板书)大气还地面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刚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答复一下.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局部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局部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拟缓和.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外表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二【教学内容分析】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根底;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正确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局部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藏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根底知识较差,加之这局部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拟关注与这局部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上下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方法与能力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效劳于社会.【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上下压分布规律.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学方法与策略】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开展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具.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翻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待学生读完报纸的最后一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后用迫切的语态衔接)而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就在今天这节课(板书课题)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齐声朗读>头版头条——>全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局部,思考并答复屏幕上的三个问题(板书) 一.大气运动?(一)概况(过渡)通过刚刚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大气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板书)(二)热力环流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上下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根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板书)(三) 常见的热力环流(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_31页〝活动内容〞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三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局部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例1(_?连云港调研)_年6月_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以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假设隐假设现.答复⑴~⑶题.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答案:⑴C⑵D⑶A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上下→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上下→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注意:①上下压的理解:所谓上下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上下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根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兴旺,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例2(_年高考广东卷文科根底)以下对风向描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根底上才能对此题正确的作答.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答案:C【变式训练】(_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答复⑴—⑵题.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答案:⑴B⑵D语文励志作文优秀范文5篇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人生难免不如意,要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最新幼儿园中班说课稿范文五篇说课稿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 ,说课稿那么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小学四年级科幻作文优秀范文五篇科幻作文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创造。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以城市和乡村为背景,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应用及利用。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4)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5).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2)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2)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习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学习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3.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学习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学习过程:同学们自学教材P28-29,自主完成下列问题: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1、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教材分析: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难点:1. 大气的保温作用;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温室效应”的是与非导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总是与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

其实“温室效应”并不可怕,相反它还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这节课了解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指导学生读书: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6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6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示认识“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特殊之处之一,在于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天气的阴晴冷暖与风云变幻,以及气象万千。

其实这一切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的运动。

【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问题探究]1.大气运动的能量从何而来?2.太阳辐射是如何将热量传递给大气的?3.想一想夏季的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4.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5.想一想一天之内,海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要求学生要在后面的教学中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师:根据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

一、课标分析
知识能力: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

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包围过程,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太阳给大地的过程中,大气通过反射和吸收作用,削弱了太阳辐射,但由于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短波部分不被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仅是一定程度地削弱,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达到地面。

大地给大气过程是地面被太阳辐射加热后,太阳短波辐射在此被转化为长波,以地面长波辐射(不是地面反射短波)的形式加热大气,此时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强烈吸收这种辐射,把热量保持在大气中。

这两个过程结合,可以看出大气不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让其把热量带到地面,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不让热量顺利穿透自己而散失,这就是温室效应(犹如“单向逆止阀”),起主要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二氧化碳。

这样就能区分出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而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这样也找到了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落脚点——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而地面的位置和性质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大气冷热不均。

本节课的标题的指向得到落实。

大气还大地的过程中,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它向下的逆辐射部分把部分热能还给大地,起到弥补地球热能损失的作用。

这个过程和温室效应共同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段越短。

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

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

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

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而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

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以生活实例通过比喻的方法说明。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
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教学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四、教材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的落脚点在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围绕这个落脚点,教材首先阐明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接着结合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图2.1)两种辐射波段差异及箭头粗细的比较,说明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和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的过程(包括温室效应),进而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的结论。

通过P31活动和月球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图2.2),分析大气辐射波段性质,指出大气逆辐射的对大气热量损失的补偿作用。

最后梳理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三个概念(教材活动中提出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大气逆辐射合适吗?)。

图2.1涉及近地面以对流和传导方式向上传递热量的过程应以删除,这样以便紧密联系下一个受热过程,减少枝节知识的副作用。

图2.2涉及到白天削弱作用的比较,为降低难度和减少对大气受热过程“主旋律”的干扰,最好不要细致比较。

此图的右图基本是整个大气受热过程全图,应让学生把此图当作本节课的核心图。

本节课主要通过示意图进行原理推导,在各环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为此要补充相应的生活实例或现象,作为感性材料和原理运用的情景。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如图2.2右图),说出三种辐射的波段差异,用简炼语言概括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根据对受热过程中的认识说出温室效应和大气逆辐射形成过程,比较它们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

3.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释常见地理现象。

4.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启发式讲授,板图、多媒体演示(自编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1.提问引入:(1)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
哪个离太阳近?哪个气温高?为什么?(2)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展开讨论,发表意
见。

设置问
题,引发探
究兴趣。

2.铺垫提问: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段越短。

请根据太阳和地面温度差异,判断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波段性质。

回答:太阳辐射;太
阳短波辐射、地面长
波辐射。

铺垫必要的
知识,作为
分析的基
础。

3.读图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图2.1)分析。

(1)两种辐射波段差异及箭头粗细的比较,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
学生读图回答:
(1)大气很少吸收
太阳短波辐射,大多
数太阳短波辐射穿
过大气;大气强烈吸
得出:太阳
给大地,大
地给大气的
受热过程
应有何差异?
(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哪一辐射?如何理解温室效应?(或说出大气的这一受热过程)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什么?收地面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太
阳给大地(大气很少
吸收太阳短波辐
射),大地给大气(大
气强烈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二氧化碳。

(或大气很
少吸收太阳
短波辐射,
强烈吸收地
面长波辐
射)。

地面
是大气的直
接热源。

运用
图表说明
大气的受
热过程。

4.P31活动和月球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图2.2)分析。

(1)根据温度,判断大气辐射波段性质。

(2)指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作用。

(3)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大气逆辐射合适吗?(梳理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三个概念。


(4)补充大气受热过程。

(5)比较地月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补充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学生读图回答:
(1)长波。

(2)补
偿地面大气热量损
失。

(3)不合适,
保温作用包括温室
效应和大气逆辐射。

(4)大气还大地。

完成大
气受热过
程,理解保
温作用、温
室效应、大
气逆辐射的
关系。

5.回扣问题引入,问题引申:
问题解答:
(1)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不加热大气),但大气对地
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2)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多云夜晚大气对地面逆辐射作用,气温较高。

问题引申:
(1)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2)秋冬夜晚,农民在农田熏烟的原因。

学生回答:(1)地
面是大气的直接热
源,高处大气保温作
用小。

(2)增加大
气尘埃,增强大气逆
辐射。

联系实
际,回扣引
入。

6.根据图2.2右图,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

学生绘图。

以关联
图概括大气
受热过程。

预留方案:
学生在分析图2.1时,学生可能把注意力放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这时适当分析一下削弱作用的两个方面,不要展开,指出大气几乎不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只是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太阳辐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所以不能说太阳给大气。

小结反馈:
小结:见板书
课堂反馈: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2.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图2-13
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 D.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4.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各序号所表示的作用过程是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①~④中完全属于长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___,热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______。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