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本文概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文旨在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这一进程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随后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进程,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和实践路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过程,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背景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苦难与挣扎。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
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文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
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既是时代作用之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既要正确分析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又要科学把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时代内容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与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问题相结合,动态、辩证地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合理解决实践问题。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以及品性深层次的反映,是自身理论真理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时代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一)时代性的含义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依据时代变化发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的题中之义。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划分时代的角度具有开创性,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种方法告诉我们想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不仅要考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重视中国社会在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征,所谓的时代特征,是指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合乎规律性的方面或状况,是对时代性质、时代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集中概括。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
主题阅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不断进行引领时代的新创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两个大局”出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对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壮丽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的重要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且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要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十个明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深刻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深刻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三个重大时代课题” 的内在逻辑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总第135期)深刻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逻辑王馨雨,孙琳琼(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关系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对这些问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逻辑进行科学解读,深刻理解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有助于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时代创新新实践。
[关键词]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2)03-0003-05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
马克思强调,“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由一个增加至三个,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一变化,深刻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发展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
这一变化,集中体现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内蕴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政治逻辑。
一、“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逻辑重大时代课题是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石和主线,推动思想逻辑的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 “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 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 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相通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时代课题
相通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时代课题作者:武慧芳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45-01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结合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实情,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与融合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通融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是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准的,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汇。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述。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中国国情为基准、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南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经过上千年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自己的所特有的、影响着中华儿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大多数所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课题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化探讨
95243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化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逻辑关系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行指导与改革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充分结合,构建起具备时代特点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反映出了对时代问题、任务以及时代矛盾等的有效把握。
如“农村包围城市”、“两个凡是”、“中国特色”等,都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是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不断融合的过程。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前提下不断时代化,同时也在时代化进程当中中国化,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共同塑造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主体,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旋律,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时代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创新,用不断发展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需要判断分析世界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结合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即充分把握普遍性以及特殊性。
时代在变化与发展,实践也在不断深入,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充分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解决与理清时代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建设等实践充分结合,同时用新的实践与新的思想观念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可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时代化的内涵。
从我国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民众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体制转轨尚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许多机制性与体制性问题有待解决,从社会经济发展、科教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等都出现了新的问题。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之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价值。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之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只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深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四、丰富宣传和教育形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之四是丰富宣传和教育形式。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丰富其形式,提高其实效。
只有深入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激发全社会的团结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软实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之五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软实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问题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前提——对“时代”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前提:即在科学的时空观的认识前提下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时代”,从根本性质上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立的时代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应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个维度: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产生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是产业革命在使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生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剧了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与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并存,资本财富的积累与工人贫困的积累同在。
时代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出反思:资本主义扑朔迷离的变化背后潜藏的最根本的力量是什么?推而广之,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陷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资本主义经济向何处去?第二个维度:人们在享受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富足与便利的同时,也在饱受劳动异化带给人们的桎梏;人们在感受现代化带来的兴奋与冲动的同时,也在感受现代性带来的精神的失落与困惑,所有这些,促使人们要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人能否获得真正的全面的自由和解放?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将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社会是否可以提供这样的途径和机制保障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对以上从两个维度上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需要解决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必然趋势的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和实现的路径;在分析现代性对人的异化和桎梏中,阐释人的真正的全面的自由和解放的涵义和途径,认为“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将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
正是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对由此带来的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科学回答,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呈现着勃勃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之我见
学习型政党建设 。 三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与 时 代 化 的 新 进 程
是 社 会 主 义必 须 展 示 优 越 性 并 与 世 界多 元 化 主权 囝家 长 期 和 平 共 与发展 。中阉是成功 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者 ,要 走f { 一 条科学 符合 中国 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毛泽东使中网走上 了社会 主义道 路 ,把 马列主义基 本原理 同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进 一步提 出历史经 验告诫我们要走 自己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前者 的继承和 发展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时 代 化 的 历 史 使 命 。越 来 越 多 国 家 爱 好 和 平 反 对 、 制 约战争的力量在增 强并 成 为时代 主题 。中 国及时 制 定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 心 、改革 、对外开放 等覆大战略决策 ,实现快速 和平 发展 。增 加 了世界
关 键 词 : 马 克 思 主 史 ; 来自国 化 ;时 代 化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与 马克 思 主义 时 代 化 的 基 本 内涵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围 化 基 本 内涵 :包 括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中 国具 体
二 是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要 能 解 决 现 实 突 出 、紧 迫 问题 ,关 注 民生 民 心 民 智 。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目的 是 解 决 下 问 题 ,能 抓 住 主 要 矛 盾 、解 决 关 键 性
引 领 时 代 潮 流 二 、正 确 认 识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与 时 代 化 的 辩 证 关 系
问题。不同历史阶段有特定的紧要问题。革命 战争时期党联系 中国实际 建立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 ,领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初级 阶段 实行以 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改革 开放 ,促进 _ 『经济增 长 、国力增 强。新 的起点 , 党 提 出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马 克 思 主 义 作 为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理 论 基 础 和 执 政 的 中 国共 产 党 的 指 导 思 想 ,要 制 定 与 落 实 促 民生 、立 民 心 、 丌 民钳的方针政策 。只有这样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价值与启迪
(三)要重点突出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面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时代课题,始终瞄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对所有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离开本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这些深刻论述告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其中的理论精髓,更要将蕴含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推动实践的科学指南。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党也就不能称其为共产党了,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在中国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苏共内部自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直接引起党内外指导思想混乱。与此同时,西方思想的渗透趁机而入,为转向资本主义提供了思想土壤,其中的教训极为深刻。鉴于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执政党的地位并能够领导我们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巩固和提高。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价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提出
第一 . 必 须 准 确 把 握 当 今 世 界发 展 大 势 。 当 今世 界正 处 在 大发展 、 大变化 、 大调 整 时 期 。 世 界 多极 化 、 经 济 全球 化 深 入 发 展, 科 技 进 步 日新 月异 。 世界 经济格局 发生新变化 . 国 际 力 量 对 比出 现 新 态 势 , 全 球 思 想 文 化 交流 、 交融 、 交 锋呈 现 新 特 点 , 发 达 国 家 在 经济 、 科 技 等 方 面仍 占优 势 , 综 合 国 力 竞 争 和 各 种 力 量 较 量更 趋 激 烈 . 不 稳 定 不 确 定 因素 有 所 增 多 , 给 我 国发 展 带 来新 机遇 和挑 战 。 巾 国 与世 界 已 日益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 马 克 思 主 义 作 为 一种 开放 的思 想 体 系 , 必 须 顺 应 时 代潮 流 , 把 握 时 代特征. 回答 时 代 课 题 , 不 断 获 得 新 的 创 造 力 和影 响力 。 第二 , 必 须 准 确把 握 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段 基 本 国 情 。社 会 主 义 初级 阶段 。就 是 生 产 力 不 发 达 、社会 主 义 制 度 不 完 善 的 阶 段。 人 民 日益 增 长 的物 质 文 化 需 要 同 落 后 的 社 会 生 产 力 之 间 的 矛 盾 始 终 是 社 会 主 义 主 要 矛 盾 。这 一 基 本 国情 , 是 我 国 社 会 的最大实际 。 是推进 马克思主 义巾国化 、 时代化 、 大 众 化 的 基 础。 第 三, 必 须 准 确把 握 改 革 发 展 实 际 。 当 前尤 其 要 紧密 结 合 国 际 国 内 的 时 代 特 征 和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展 的 阶 段 性 特 点 , 特 别 是 要 紧密 结 合 应 对 金 融 危 机 的 冲 击 、保持 经 济 平 稳 比较 快 发 展 的实 践 . 紧 紧 同绕 解决 社 会 重 大 现 实 问 题 、 解 决 人 民 最 关 心 最 直 接 最 现 实 的利 益 问题 、解 决 改革 发 展 稳 定 中 的 突 出问 题. 大 力 推进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 理论 创 新 和 理 论 武 装 工作 . 努 力使 理 论 成果 更好 地 转 化 为 治 国 理 政 的方 针 政 策 , 成 为广大党员 、 干部 和群 众 认 识 和 改 造 世 界 的 有 力 思想 武 器 。 第 四 .必 须 及 时 总 结 党 领 导 人 民 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实 践 巾创 造 的 新 鲜 经 验 。党 的 十六 大 总 结 了 党 领 导 人 民 建 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十个坚持 ” 的基本经验 , 党 的 十 六 届 四 中 全 会 总 结 了 我 们 党5 5 年 来 执 政 的六 条 主 要 经 验 。 党 的 十 七 大 总结 了改革开放3 0 年来 “ 十个 总 结 ” 的宝贵 经验 , 十 七届 四 中 全会的《 决定》 从 六 个 方 面 总 结 了我 们 党 执 政 以来 加 强 自身 建 设 的基 本 经 验 。 这些基本经验 , 凝 聚 了几 代 巾国 共 产 党 人 的 心 血. 体现和深化 了对共产党执政 规律 、 社会 主义建设规 律 、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规 律 的认 识 。 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财富。 总 结 我 们 党 执 政 以来 和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的历 史 经验 ,从 而 使 中 国共 产 党 在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道 路上 前 进 了一 大 步 , 反 过 来。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新 发 展又 推 动 着 巾 国共 产 党 对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和社 会 主 义 现 代化 建 设 的 规 律 不 断形 成 新 认 识 。 参考文献 : [ 1 ] 列 宁选 集 , 第2 卷[ M] . 人 民 出版 社 , 1 9 9 5 : 2 8 1 .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不断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注重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和价值观念。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
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时代为依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1.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给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来新的课题。
党的中央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适应新情况下的发展需求。
2.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理论文献,吸纳新思想和新理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为精准和科学的指导。
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
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许多志士仁人学习西方经验,提出了救国方案,但是都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道:“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后才成功地实现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新的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于实现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个结合的过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化”中国的过程,即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结合”中进行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使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这个双向“化”的进程生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
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决议》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中国化即民族化,本土化是民族化的延伸。
不断回答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 什么时代之问
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什么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尤其要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指向,它们在“两个大局”下更是呈现出特定内涵。
对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正确把握,并积极应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所谓“中国之问”,主要指的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线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优慕课平台教学,板书。传统与现代结合。
授课思路
课堂教学安排
环节及内容
活动及方法
预期效果
用时
一、课题导入
马克思为什么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跨越时空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
二、课题教学
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大致了解。
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10分钟
60分钟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钟
5分钟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师对课本有独到的讲解,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状态,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页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了解到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服刑做出应有的贡献。
4、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
2.能力目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3.情感目标
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自觉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关注。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这个问题作过论述。
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原则。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但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进行军事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点首先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状况出发,探索如何制定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革命路线包罗军事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展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关注的重点越来越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彼此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不雅念。
在国内,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文化建设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意识形态和理论工作中的重要使命。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进的历史必然,是具有时代性的课题。
必需结合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需要弄清两者为什么必需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关注。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这个问题作过论述。
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原则。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但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进行军事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点首先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状况出发,探索如何制定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革命路线包括军事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展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关注的重点越来越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念。
在国内,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文化建设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意识形态和理论工作中的重要使命。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进的历史必然,是具有时代性的课题。
必须结合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需要弄清两者为什么必须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一部分。
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难以全面把握中国实际。
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一个国家最具特点、最能表现国家和民族特色的,就是其传统文化。
过去是如此,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同样如此,中国文化并不会因为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而失去自己的特色。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这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进行的。
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惯性作用。
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的主要来源,在现实社会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生根、能否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认同。
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脱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扎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
从传播和接受的方式来说,它也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大众化离不开语言这一载体,语言通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特有的范畴、概念和理论思维方式,要想使之真正在中国发挥作用,就不能只说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专业行话,而要学会说中国话,即运用中国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
那最优秀的东西,这东西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否则它还将是野蛮的。
他还说,“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国话”。
而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就必须研究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语言的通俗化,很难做到大众化。
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通过语言的通俗化使其走进人民大众,就难以发挥其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丰富而生动的哲学语言,充满着富有智慧的表达方式。
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能够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必须上,而是确实存在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即不仅是必须结合而且是能够结合。
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决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自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易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扎根。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改造人类知识中产生的,它不单属于哪个民族,而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如此。
因为它是科学理论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很容易在其他国家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得到认同。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传播和接受的可能性问题,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以外境界,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如今,马克思主义早已越过欧洲和美洲,传播到全世界,在各种不同民族文化中扎下了根。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具有海纳百川的极大包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既有东学西渐也有西学东渐,宗教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中处于完全主导地位,中国文化不具有排他性的宗教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亲和力。
这不仅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而且由于它们在内容上有许多契合之处。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素朴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都与马克思主义有某种程度的兼容性。
可以说,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内容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内在规定性。
当然,无论从时代性、阶级性还是从社会功能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不相同的。
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结合,并不否认其中存在的时代差异性和理论矛盾。
正因为如此,如何解决两者结合中的矛盾就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不会也不能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而应发挥其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应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使两者都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实现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具中国特色。
正是在这种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向前推进。
正确走向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应当防止,即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极力夸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两存,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种错误的幼稚思想。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时时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犯否定传统、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错误。
与此同时,也要防止文化复古主义。
特别是在倡导民族文化复兴的新形势下,不能把重视传统文化与无条件地推行尊孔读经等同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各家并存。
虽然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其他各家各有贡献、各有所长。
我们应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重视研究儒家学说,因为它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许多宝贵思想财富,但不能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变为文化复古。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依托的文化,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当代文化。
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外来文化;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属于中国文化,而且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
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以当代人的观点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和现代性转化,以表达现代人的眼光和观点,而不能把当代人的理解全部挂在古人名下,甚至对其明显的错误极力辩解、极力拔高并加以粉饰。
不管某些论者如何排斥马克思主义,认为儒家学说自身依然充满活力,通过“返本开新”就能自我更新,但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目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中国要建立和发展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以人类优秀文化为营养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