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湾及邻近海域地形地貌研究_鲍晶晶
厦门湾潮流波浪作用下的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研究道客巴巴
厦门湾潮流波浪作用下的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研究一、引言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厦门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海湾,其潮流波浪对海床的冲淤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厦门湾潮流波浪作用下的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进行深入探讨。
二、潮流波浪对悬沙分布的影响2.1 潮流对悬沙输运的影响潮流是厦门湾悬沙输运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根据潮流的流向和流速变化,悬沙在厦门湾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潮流的流向和流速变化会影响悬沙的输运路径和沉积位置。
2.2 波浪对悬沙悬浮度的影响波浪是厦门湾悬沙悬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波浪的作用下,悬沙颗粒会被悬浮在水体中,形成悬浮负荷。
波浪的能量和频率对悬浮度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的研究方法3.1 采样和观测方法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的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采样和观测方法。
包括采集沉积物样品、测量悬沙悬浮度、记录潮流和波浪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为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3.2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在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模拟潮流波浪对悬沙输运和沉积过程的影响。
数值模拟可以提供对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的预测和分析。
四、厦门湾悬沙分布的特点4.1 悬沙分布的空间差异厦门湾内悬沙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不同地区的悬沙含量和粒径组成存在差异,这与潮流和波浪的作用有关。
4.2 悬沙分布的季节变化厦门湾悬沙分布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悬沙含量和粒径组成会发生变化,这与季节性的潮流和波浪特征有关。
五、海床冲淤的影响因素5.1 潮流和波浪的作用潮流和波浪是厦门湾海床冲淤的重要驱动力。
潮流和波浪的流向、流速和能量会直接影响海床的冲淤过程。
5.2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床冲淤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港口的修建、堤防的建设等都会改变潮流和波浪的作用,进而影响海床的冲淤过程。
六、海床冲淤的影响与应对对策6.1 影响海床的冲淤对厦门湾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本文概述《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文旨在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复杂的海底地貌形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底地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貌分类等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沉积物分布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开发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区域聚焦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涵盖了福建沿海的所有重要海域,包括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等主要港口和海湾。
这些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对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地理数据。
其中包括了海洋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地形图,提供了海底地形的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海底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还采用了海洋气象、水文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除了上述的基础数据外,本研究还结合了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大尺度的海底地貌信息,对于识别和解析海底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厦门湾及邻近海域地形地貌研究_鲍晶晶
摘要海湾是海或洋伸入大陆或大陆与岛屿之间的一部分水域,其处在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是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核心区域。
本文通过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在厦门湾及邻近海域的所获得最新水深测量数据、浅剖侧扫声呐影像图及海底沉积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水动力特征以及区域地质等因素,对研究区内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根据相关地貌分类原则和地貌分类系统,构建了研究区海域海底地貌较为完整详细的海底地貌体系;并收集厦门湾海域的历史调查图件并与现今海底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概要说明了研究区二十余年间的地貌演化状况,并对海底地貌发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4点结论:A. 厦门湾及邻近海域湾内岛屿众多,属强潮多岛屿海湾,其潮差大,潮波变形剧烈,受岛屿地形狭束效应,潮流较急,具强动力特征。
海底地形多呈现潮流冲刷水道地形,水道底部礁石与深槽交替分布。
潮流侵蚀搬运作用特别强烈,携带有大量泥沙,当水动力减弱时,便沉积下来形成海底浅滩地貌。
区内礁石林立,水道冲刷槽及海底浅滩地貌发育明显。
B.海底地貌主要有潮滩、海滩、现代河口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潮流沙脊群、潮流三角洲、陆架堆积平原、海底人工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发育了潮沟、现代水下汊道、河口沙坝、海底浅滩、冲刷槽、礁石(群)、潮流沙脊、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次一级地貌形态。
研究发现了一片海底礁石群、潮流沙脊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海底浅滩。
海底礁石群面积约64km2,水深在20~32m之间;潮流沙脊群水深处于10~22m之间,坡度约0.9‰,呈NE-SW走向,近平行、条带状分布,沙脊脊线偏居沙脊南侧,呈北坡缓南坡陡趋势。
新发现的海底礁石群及潮流沙脊群,丰富了区域海底地貌类型。
C. 通过将1985年至2009年二十五年间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潮滩、海滩等海岸带地貌受人为影响较大,厦门岛和同安湾海域潮滩大面积消失,海滩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九龙江口的现代河口水下三角洲正向厦门港海域不断伸展;大小金门岛南侧狭道的潮流三角洲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且形状也由原来的扇形向现在的舌状发生转变。
九龙江口一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响应
九龙江口一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响应左书华;韩志远;赵洪波;杨华【摘要】Grain size parame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sediment which can poin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analysis data of 230 sample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ea area of Jiulongjiang estuary and Xiamen bay in Sep. 2008, a study on the grain size properties distribution of seabed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study sea area is conducte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GSTA( Grain Size Transport Analysis) model, a conveying trend analysis of sediment in this basin has been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which a research of sand movement trend is primarily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 1 ) seven types of sedi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main sediment type of which is clayey silt, with a percentage of 65. 22%. It shows the domination of fine sediment in the area; (2) in the different subare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parameter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 3 ) sand movement trend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ydrodynamic conditions.%根据2008年9月采集的九龙江口-厦门湾大范围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收集到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研究九龙江口-厦门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同时在应用GSTA 模型对沉积物进行输运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泥沙运移趋势.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沉积类型较多,主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显示出该区域以细颗粒物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特性,同时不同区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又略有差异,揭示了九龙江口-厦门湾各海区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水动力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的不同.应用GSTA模型对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九龙江径流的物质一部分在九龙江口受到潮流作用沉积,一部分通过厦门湾口往外海输运,还有少量在涨潮流的作用下进入厦门西海域,该趋势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74-79)【关键词】九龙江口;厦门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动力响应【作者】左书华;韩志远;赵洪波;杨华【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沉积物粒度是描述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近岸海床或河口表层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区域动力作用以及地貌反馈的相互耦合机制.沉积物在沉积后不断受到水动力、生物等作用,其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必然会在粒度参数上有所体现,因此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及组合特征,分析沉积物的沉积动力、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物搬运趋势等重要的环境信息[1-2].许多学者已分别就河口海岸地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沉积物输移以及沉积环境演化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2-3],而针对厦门海域的沉积物的研究至今却不多见.本文选择九龙江口-厦门湾大范围海域为研究区,力争通过大范围底质粒度特征和沉积动力学理论,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1 区域概况九龙江口和厦门湾地区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属于亚热带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厦门湾海岸地貌较为复杂,近湾陆地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区,风化强烈.湾内岸线曲折,岬湾相间,岛屿众多,受地质构造控制,形成沉溺的潮汐汊道型海湾[4]. 本区域全年常风向为NE向,频率15%;波浪以风浪为主,常浪向为E-SE.厦门湾的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最大潮差 6.00m,最小潮差 0.99 m,平均潮差 3.00m[4-5].九龙江口及厦门湾地区是河流径流和海洋潮流相互作用的地区,主要承接了九龙江两大支流(北溪、西溪)的来水和泥沙,同时随着潮汐运动吞吐着台湾海峡的潮流.由于受其独特的海岸以及水下地形地貌和沿海诸岛(厦门岛、大小金门岛等)的影响,水文泥沙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不同的径流和潮流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特征.九龙江是流入本区的最大河流,流域总面积为14740km2,年平均径流量为121.1亿m3,年平均输沙量为 239.2 万 t,最大年可达 647 万 t(1991—2009)[5].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2008年9月在九龙江口和厦门湾海域采集了约230个海床表层沉积物样(图1),布点范围覆盖了九龙江河口区、厦门西海域、东海域、同安湾以及厦门湾口海域.采样器为蚌式抓斗采样器,采样深度为5~10cm,每次采样前后均严格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的规定清洗采样器,以防样品污染,样品采集后充分搅拌混合,经现场描述后装袋标识,运回实验室以备分析.所采样品经由实验室处理之后,采用河海大学研制的NSY-2型宽域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度分析,然后根据国家海洋调查技术规范[6]计算出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等粒度参数,并划分粒级标准和进行沉积物命名.对整个研究区域做了不同区域的划分,Ⅰ为九龙江河口汊道区;Ⅱ为九龙江河口区;Ⅲ为厦门西海域;Ⅳ为河口湾区;Ⅴ为厦门东海域;Ⅵ为同安湾水域.图1 九龙江口-厦门海域区域分布及沉积物取样点Fig.1 Area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 sampling points of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and Xiamen bay3 沉积物粒度特征3.1 沉积类型分布特征研究区域内沉积类型比较复杂,物质由粗至细共包括8种物质成份,即砾石(G)、砾石-粗砂(G-CS)、粗中砂(C-MS)、粗砂(CS)、中砂(MS)、粉砂(T)、砂-粉砂-黏土(STY)和黏土质粉砂(YT).其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黏土质粉砂(占65.22%),其次是粗中砂(占15.42%);黏土质粉砂中细颗粒物质所占比例最大,达60%以上,显示出该区域以细颗粒物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特性.从沉积物沉积类型分区图(图2(a))中可见,九龙江河口汊道区底质沉积物主要以相对较粗的粗中砂(C-MS)为主,浒茂洲东侧的大埕坪浅滩主要以黏土质粉砂(YT)为主;九龙江河口湾水域,主要以粗中砂(C-MS)和黏土质粉砂(YT)为主,粗中砂围绕着海门岛分布,其主要是受到岛屿影响,黏土质粉砂则主要分布在海沧港区和招银港区范围内;厦门西海域(东渡港区)主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同安湾海域也主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刘五店港区―澳头附近水域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其中少量的粗中砂分布区;厦门岛东侧海域则主要以粗颗粒为主,即以砾石-粗砂(G-CS)为主,其中有夹杂着砾石-粗中砂(G-CMS)、粗中砂、中砂(MS)等较粗颗粒的分布;厦门湾口外海域主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在岛屿附近受到岛屿影响有一些粗颗粒分布,如粗中砂、粗砂、砾石-粗砂等.图2 厦门海域沉积物特征分布Fig.2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 in Xiamen sea area3.2 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3.2.1 中值粒径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径分布与沉积物类型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从沉积物中值粒径分布(图2(b))可见:九龙江河口汊道区底质中值粒径较粗,其中在北溪和西溪交汇处颗粒最粗,约为1.500mm;北港、中港和南港这3个汊道中,由于北港不是主要的水沙下泄通道,底质最细,在0.006mm左右,南港最粗,大部分在0.500~0.800mm之间.在河口湾水域,可以分为4部分,一是海沧港区水域,二是招银港区水域,三是海门岛附近水域,四是鸡屿岛附近.海沧港区底质除了个别点外,中值粒径一般在0.005~0.010mm之间;招银港区水域底质中值粒径也很细,一般在0.006~0.008 mm之间;海门岛南北水域底质中值粒径则相对较粗,在0.100~0.500mm之间,海门岛北侧较粗颗粒向东扩展至鸡屿岛附近,鸡屿岛附近底质中值粒径也在0.100~0.500mm之间.厦门西海域内,由于没有直接泥沙来源,主要通过嵩鼓和厦鼓水道与外海进行水沙交换,底质沉积物中主要以水体中的悬沙落淤为主,沉积物中值粒径较细,相差幅度小,一般在0.005~0.010mm之间.同安湾内沉积物中值粒径也比较细,一般在0.006mm左右.厦门东海域,自刘五店港区至大担岛附近,底质中值粒径都比较粗,一般超过0.100mm,特别是小金门岛与厦门岛之间的水道,其中值粒径在1.000mm左右.厦门湾口外海域,除了个别受到岛礁影响底质颗粒较粗外,一般都在0.005~0.020mm之间;主航道CDE段水域底质沉积物中值粒径一般在0.005~0.010mm 之间.3.2.2 黏土含量底质沉积物的黏土含量,对泥沙的起动、沉降及对近岸工程区淤积物的可挖性,有着重要影响.经分析,除了九龙江河口汊道区和厦门岛以东海域沉积物黏土含量小于20%以外,其他海域黏土含量均超过20%,其中厦门西海域和同安湾海域黏土含量约为40%,主要因该海域隐蔽条件较其他区域明显要好,且没有直接的泥沙来源,沉积物以涨落潮进出该水域的悬沙为主,因此沉积泥沙的黏土含量明显偏高,泥沙粒径偏细.厦门海域沉积物黏土含量分布见图2(c).由图可见:在九龙江河口湾水域,海门岛南北侧延伸至鸡屿岛水域黏土含沙量都很小,基本为零;海沧港区和招银港区除个别点外,黏土含量都在30%左右;东渡港区(厦门西海域)海域黏土含量较高,在30% ~40%之间;刘五店港区除了个别点受到工程影响,颗粒较粗,黏土含量少以外,该水域黏土含量也在30%左右.但是刘五店港区航道(厦门岛与小金门岛之间)水域黏土含量基本为零;厦门湾口外水域,为厦门港主航道所在水域,黏土含量也在30%左右.3.2.3 分选程度厦门海域底质沉积物分选系数在0.29~2.18之间(图2(d)),6个分区平均分选系数介于1.10~1.55.分选系数的分布特征,一般与中值粒经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中值粒径粗的区域分选系数较好,中值粒经细的区域分选系数较差.粒径较细的沉积物分选系数大多都在1.0~2.5,粒径较粗的沉积物分选系数大多在0~1.0,两者相比差别明显.4 讨论4.1 沉积物特征的沉积动力学反映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沉积物粒度参数在各个分区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沉积物来源及水动力过程的差异所造成.Ⅰ区为河口汊道区,主要是受上游径流的影响.上游径流携带的泥沙随着水面逐渐的拓宽而沉降下来,而细颗粒泥沙在水流作用下又继续向下游输移,因此在该区内沉积物主要以相对较粗的粗砂、粗中砂为主.Ⅱ区为河口区,沉积物类型粗细均有分布,主要以粗中砂和黏土质粉砂.这是因为该区域既受到上游来沙的影响,又受到外海涨潮流输沙和盐淡水混合的影响,其间又有岛屿分布,局部水动力变化较强.不过港区内(海沧港区、招银港区)主要以细颗粒物质为主.Ⅲ区为厦门西海域,该海域隐蔽条件较其他区域好,不会明显受到风浪作用的影响,潮流动力较弱,大潮平均流速在0.3~0.4 m/s,且没有直接的泥沙来源,因此该海域沉积物主要由悬沙落淤而成,泥沙来源为滩面泥沙在潮流作用下的反复搬运.Ⅳ区为河口湾区,该区域受到九龙江径流和潮流的双重影响,主要以潮流作用为主,使得其沉积物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局部有粗颗粒,主要是受到岛屿效应影响;另外沉积物频率曲线及其峰形近于常态,也显示该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Ⅴ为厦门东海域,沉积物粒径较粗,除了与地质条件有关外,该海域水动力比较强,大潮平均流速在1.0m/s,外加风浪的影响,导致该区域沉积物颗粒较粗.Ⅵ为同安湾水域,沉积物颗粒较细,沉积物类型为黏土质粉砂,表明其所处海域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环境稳定,这与同安湾所处位置靠近河口区(浔江口),且之间被高集海堤阻断,水流交换不畅有关.4.2 影响沉积环境的水动力因素水动力对沉积物起着改造、搬运及再分配的作用.4.2.1 径流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是汇入厦门湾的主要河流.九龙江由西溪、北溪和南溪组成,受地质构造影响,九龙江口是一个山溪性沉溺河谷,河口三角洲为湾内三角洲,发育着水下浅滩、脊槽地貌.根据北溪浦南站和西溪郑店站(1991—2009年)水文资料[5],浦南站年平均入海径流量8.19×109m3,多年平均流量259.8 m3/s;西溪郑店站年平均入海径流量3.92×109m3,多年平均流量124.2m3/s;两站合计年径流量1.211×1010m3,年平均流量384 m3/s.南溪则为一小支流,其水系流程较短,水量小(无水文站资料统计).九龙江为山区性河流,径流量受降水影响,洪水主要由暴雨、台风降雨造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洪枯流量变幅很大.年内4—9月为洪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5—9月连续5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69%.九龙江来沙量和来水过程基本一致,泥沙主要在洪季下泄,枯季基本为清水河,全年输沙量几乎决定于几次洪峰.因此径流所携带的泥沙成为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主要的泥沙来源.4.2.2 潮流潮流是塑造厦门湾现代地貌发育过程的主要动力.厦门湾的潮汐以正规半日潮为主,其潮流亦为正规半日流.厦门港区的潮汐为外海传来的协振潮(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潮波)进入港湾的潮波,因地形影响及海岸的反射作用而成为驻力潮波,从而具有潮差大、潮流强的特点[7].不同区域的潮流强度和分布特征对沉积物的分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根据《泥沙手册》起动流速相关公式[8],石码港区(乌礁洲南侧)附近泥沙的起动流速一般在0.9 m/s左右,而该水域水流流速一般在0.6m/s左右,不足以起动底质沉积物中的粗颗粒成分,导致该区域底质沉积物粗颗粒较多,而细颗粒泥沙成分可以在该流速下起动随着水流向外海输移.厦门湾海域表层余流方向指向口外,底层余流流向多数指向河口内.余流上层的流向有利于排放各种悬浮物质,下层流向不利于底层泥沙向外输移,这一底层余流对九龙江的来沙将起顶托作用而导致这一海域泥沙淤积的加大,对沉积物分布起到一定影响.4.2.3 波浪除潮流外,近岸波浪也是引起岸滩变化的主控因子之一,厦门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半年偏北风居多,夏半年偏南风为主,波浪主要以风浪为主,出现频率为88%,平均波高在1.0m左右.对厦门湾沉积作用影响较大的波浪是冬季偏北向、夏季偏南向的风浪.同安湾一般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以东北向风浪为主,湾口区略受东南向涌浪影响,平均波高在1.4 m以下;夏半年(4—9月)多为南和西南风浪和涌浪,平均波高在1.5m以下,其中冬半年厦门岛北侧沿岸和湾口南侧沿岸的波浪作用比其他岸段强,夏半年呈相反趋势.特别是台风来临时,风浪作用强烈,岸滩泥沙容易被扬起带走,近岸相对开敞水域海床的泥沙将被大量悬杨,水体变得异常浑浊.4.3 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S.Gao等在一维粒径趋势分析模型[9]基础上提出了二维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10].将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带入GSTA模型后即可得到该区域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的输移矢量及方向,剔除边界矢量后将其绘制成粒径运移趋势图(图3).图中矢量箭头表示沉积物净搬运方向,矢量长度仅表示粒径趋势的显著性,并不代表搬运速率的大小.由图3可见,来自九龙江径流的物质一部分在九龙江口受到潮流作用沉积,一部分往厦门湾外输运,还有少量在涨潮流的作用下往厦门西海域输运、沉积在西海域南部.同安湾沉积物自湾顶向湾内、再从湾内输向湾口,并向高集海堤方向运移,与海堤洞口东余流沙汇聚,使海堤东侧浅滩不断淤涨,反映了该区以潮流作用为主、波浪和径流作用为辅的泥沙运移所产生的淤积环境.厦门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方向为向北输运趋势,该运移趋势与厦门东海域涨潮流大于落潮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研究区域涨落潮流特点与泥沙沉积物来源. 图3 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Fig.3 Surface sediment migration trend in the Xiamen sea area5 结语(1)研究区域内沉积类型比较复杂,主要以细颗粒物质沉积为主,黏土质粉砂占到65.22%.(2)各个分区的海域沉积物粒度参数不同,这主要是由沉积物来源及水动力过程的差异所造成,其中水动力对沉积物起着改造、搬运及再分配的作用.(3)应用粒径趋势分析表明,来自九龙江径流的物质一部分在九龙江口受到潮流作用沉积,一部分往厦门湾外输运,还有少量在涨潮流的作用下往厦门西海域输运、沉积在西海域南部;同安湾沉积物自湾顶向湾内、再从湾内输向湾口,并向高集海堤方向运移,与海堤洞口东余流沙汇聚,使海堤东侧浅滩呈现不断淤涨趋势;厦门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方向主要向北输运.参考文献:[1]程鹏,高抒.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粒度特征和净输送趋势[J].海洋与湖沼,2000,31(6):604-615.(CHENG Peng,GAO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over the northwestern yellow sea,based upon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J].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2000,31(6):604-615.(in Chinese))[2]左书华,时连强.南汇嘴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J].水道港口,2008(2):88-93.(ZUO Shu-hua,SHI Lian-qiang.Hydrodynamic expla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ediment granularity of Nanhuizui foreland in Changjiang Estuary[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08(2):88-93.(in Chinese))[3]李九发,李为华,应铭,等.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沉积物颗粒度分布和粒度参数特征及水动力解释[J].海洋通报,2006(3):38-44.(LI Jiu-fa,LI Wei-hua,YING Ming,et al.Characteristic and hydrodynamic expla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parameters of sediment granularity in Feiyan shoal of Yellow River Delta[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6(3):38-44.(in Chinese)) [4]刘维坤,唐宗福,刘强池.厦门港湾海底地貌及其冲淤变化[J].台湾海峡,1984,3(2):179-188.(LIU Wei-kun,TANG Zong-fu,LIU Qiang-chi.Submarine geomorphology of the Xiamen harbor and its scouring-silting change[J].Taiwan Strait,1984,3(2):179-188.(in Chinese))[5]左书华,吴以喜,杨华.《厦门港深水航道建设与维护关键技术研究》专题二之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动力地貌及泥沙环境分析[R].天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2010.(ZUO Shu-hua,WU Yi-xi,YANG Hua.Dynamic geomorphic process and sediment environment analysis in the sea area ofJiulongjiang estuary and Xiamen bay[R].Tianjin: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MOT,China,2010.(in Chinese))[6]GB/T 13909—1992,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S].(GB/T 13909—1992,Ocean survey standard:Marine geology geophysical survey [S].(in Chinese))[7]曾刚.厦门湾海流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87,6(1):1-5.(ZHEN Gang.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urrents in the Xiamen harbor[J].Taiwan Strait,1987,6(1):1-5.(in Chinese))[8]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泥沙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Sediment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Sediment manual[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2.(in Chinese))[9]MCLAREN P,BOWLES D.The effects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grain-size distributions[J].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1985,55:457-470.[10]GAO S,COLLINS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inferred from grain size trends,based upon definition of“transport vectors”[J].Sedimentary Geology,1992,81(1/2):47-60.。
厦门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0年第07期·93·文章编号:2095-6835(2020)07-0093-02厦门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付萍,叶友权,薛蕾(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摘要:地球上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福建东海沿海地貌发育过程入手,总结了厦门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特征,浅析了该地区地貌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断裂构造以及剥蚀、堆积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厦门;地貌;成因;沿海地貌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0.07.038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而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1]。
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
厦门地区地貌的形成与发育,也是在长期的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1区域地貌发育概况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貌轮廓是地质时期历次构造运动形成的。
燕山运动时,区内断裂和断块活动很活跃,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固结后形成的岩石组成了山地和丘陵。
到了第三纪,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福建省构造运动仍以断裂和断块为主,继承了老的构造方向,并有较大幅度的垂直运动。
沿海地区仍以流水和海浪的侵蚀—剥蚀为主,使第三纪沉积缺失,但是沿海地区的断裂仍有活动,在滨海地带循活动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
新构造期以来(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福建省地壳运动以垂直活动及其伴生的断块差异活动为主,并以上升为总趋势。
中更新世以来,沿海地区普遍处于侵蚀—夷平阶段,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红土风化壳更加发育。
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红土台地和河流阶地广泛发育。
厦门湾海域及金门水道潮流能特征分析
Ab s t r a c t :A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a l t i d e a n d t i d a l c u r r e n t s y s t e m f o r t h e X i a me n B a y a n d i t s a d j a e e n t a r e a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 u s i n g
第3 2卷 第 6 期
2 0 1 3年 1 2月
海
洋
通
报
Vo1 .3 2. No .6 De c .201 3
MARI N E S C I E NC E B UL L ET I N
Do i : 1 0 . 1 1 8 4 0 / j . i s s n . 1 0 0 1 - 6 3 9 2 . 2 0 1 3 . 0 6 . 0 0 6
关键词 :厦 门湾 ;潮流能 ;技术可开发量 中图分类号 :P 7 3 1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9 3 2 ( 2 0 1 3 ) 0 6 — 0 6 4 1 ~ 0 7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t i d a l c u r r e n t e n e r g y i n t h e Xi a me n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典型海岛三维形貌表征方法研究
2019年 第9期海洋开发与管理23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典型海岛三维形貌表征方法研究曹超,蔡锋,吴剑,陈庆辉,郑勇玲,吴承强,宋志晓,卢惠泉,鲍晶晶,刘春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收稿日期:2019-03-03;修订日期:2019-08-14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J 0119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海三科2016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6059);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G K 1604);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201505012-5).作者简介:曹超,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海岛与海岸带地形地貌摘要:随着海岛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频繁,高效㊁精准地获取海岛形态基础数据就显得尤为迫切㊂三维地形地貌探测和构建技术的日臻完善,及时解决了海岛基础勘测时间长㊁效率低㊁精度小的问题㊂文章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航测手段,全覆盖扫描广西小庙墩(炮台口)海岛表面形态,结合R T K-D G P S 实测验证和近景摄影测量,获取海岛实景,运用G e o m a gi cS t u d i o 和S m a r t 3D 等软件,构建典型海岛三维数字高程模型(D E M ),融合多源数据和海岛实景,还原海岛高精度仿真三维形态㊂为高精度勘测海岛提供有效手段,为海岛基础地理信息获取㊁地质灾害识别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㊂关键词:海岛;多源数据;三维形貌;融合;情景识别中图分类号:P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9)09-0023-04R e s e a r c ho n3D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T y pi c a l I s l a n dB a s e d o n M u l t i v a r i a t eD a t aF u s i o nC A O C h a o ,C A IF e n g ,WUJ i a n ,C H E N Q i n g h u i ,Z H E N G Y o n g l i n g ,WU C h e n g q i a n g,S O N GZ h i x i a o ,L U H u i q u a n ,B A OJ i n g j i n g ,L I U C h u n g e n g(T h i r d I n s t i t u t e 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M i n i s t r y o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X i a m e n36100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i s l a n d sa n dt h e f r e qu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i t 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u r g e n t t o o b t a i n t h e b a s i c d a t a o f i s l a n d f o r me f f i c i e n t l y 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t o p o g r a ph i c a l f e a t u r e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s s o l v e d t h e p r o b l e mo f l o n g i s l 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i m e ,l o w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l o w p r e c i s i o n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r o u g ht h e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l a s e r s c a n n i n g a n du n m a n n e da e r i a l v e h i c l ea e r i a l s u r -v e y ,t h e f u l l c o v e r a g eo f t h e s u r f a c e p a t t e r no f t h e s m a l l t e m p l e p i e r i nG u a n g x i ,c o m b i n e dw i t h R T K -D G P Sm e a s u r e m e n t v e r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l o s e -r a n g e p h o t o g r a mm e t r y,t oo b t a i nt h e i s l a n dr e a l24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年s c e n e,u s i n g s o f t w a r e s u c ha sG e o m a g i cS t u d i oa n dS m a r t3D,c o n s t r u c t a t y p i c a l i s l a n dt h r e e-d i-m e n s i o n a l d i g i t a l e l e v a t i o nm o d e l,c o m b i n em u l t i-s o u r c e d a t a a n d i s l a n d r e a l s c e n e,a n d r e s t o r e t h e h i g h-p r e c i s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s h a p e o f t h e i s l a n d.I t p r o v i d e d a n e f f e c t i v em e a n s f o r h i g h-p r e c i s i o n s u r v e y o f i s l a n d s,a n d p r o v i d e db a s i cd a t as u p p o r t f o r i s l a n d-b a s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i n-f o r m a t i o na c q u i s i t i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a n dr e s t o r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m e n t.K e y w o r d s:I s l a n d,M u l t i v a r i a t e d a t a,3D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F u s i o n,S c e n e r e c o g n i t i o n0引言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是海洋的第二经济区,在国土划界和国防安全上也有特殊重要地位[1]㊂我国海岛94%属于无居民海岛,它们大多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系统构成也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稳定性差,生态脆弱性显著[2]㊂随着海岛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频繁,高效㊁精准地获取海岛形态基础数据就显得尤为迫切㊂三维地形地貌探测和构建技术的日臻完善,解决了海岛基础勘测时间长㊁效率低㊁精度小的问题㊂通过遥感㊁无人机航拍㊁三维激光扫描等精细探测手段对典型海岛进行三维形态扫描,构建岛陆和岛滩立体式㊁系统性三维可视化形貌模型,为海岛基础地理测绘提供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海岛地质灾害识别㊁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权益海岛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为我国海岛资源的健康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㊂本研究选取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村东南的小庙墩作为研究对象㊂因岛上设有古炮台,又近乌雷岭又名乌雷炮台㊂海岛长约198m,宽约81m,岛陆面积约0.006k m2,海岸线长约507m㊂最高点位于海岛中部偏南,高约7.7m(N21ʎ35.9',E108ʎ44.4'),距大陆最近距离为366m㊂海岛呈弯月形,NW S E走向,东北面为内湾,西南面为外湾,中间高,两头低㊂小庙墩为基岩海岛,基底由红色火山岩构成,出露地层为侏罗纪中侏罗统㊂临岸为低丘,属于侵蚀 剥削低丘台地㊂东南部为基岩海岸,其余部分多为砾石质海岸,其中南面是岩滩和砾石滩,北端有部分沙滩及沙砾混合滩,呈南部侵蚀㊁北部淤积的状况[3]㊂1数据融合方法1.1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最大的 瓶颈 在于数据的时效性和统一性,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受到卫星过境时间㊁气候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尺度内,这就给多源数据的融合㊁应用㊁分析和研究带来了障碍和 瓶颈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㊂无人机平台㊁站载式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系统由于其灵活和机动性的优势,弥补了这个难题,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空间数据时效的统一性,即:获取的多源数据可以都处于同一时间内,增加了不同数据间的关联性,大大提升了多源数据综合分析㊁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㊂但由于无人机平台受到自身荷载的局限,无法搭载大型㊁沉重的传感器设备,以及如何保持续航时间㊁维持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的稳定性㊁地面控制以及数据传输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都制约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发展[4-6]㊂通过无人机搭载轻薄的数码照相机作为光学传感器为主,来获取实时高清航拍图片㊂联合站载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融合㊁分析和应用(图1),实现同一时间尺度上多源数据的获取,对多源数据来进行海岛地质灾害体动态监测和协同识别研究㊂图1多源数据融合过程本研究采用美国T r i m b l e公司的固定翼无人机第9期曹超,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典型海岛三维形貌表征方法研究25(U A V)作为遥感数据获取平台,获取空间分辨G S D 达厘米级的航拍图像(最大抗风能力达18m/s),满足海岛特殊自然环境条件,能够保证快速㊁稳定㊁安全的飞行㊂经过厂家校正和改进的S O N Y单反数码相机(N E X-5T)作为高分辨率图像传感器,获取图像的空间分辨率G S D(依据飞行高度)可达2.4~24c m㊂采用T r i m b l e公司的T X8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典型海岛地形数据(空间点云信息)㊂对于平缓的地形条件下,通过提取完整波形数据,对波形进行变换和滤波㊁噪声处理㊁平滑和拟合;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引入偏度平衡算法对空间点云进行滤波,通过计算点云的偏度(S K),并与峰度(K U)相比较,区分出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分别生成D E M和D S M,再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得到C HM[7]㊂1.2数据处理利用T r i m b l eR e a l w o r k s软件处理㊁分析㊁管理海岛多源数据集(点云数据格式)㊂实现量测平距㊁斜距㊁垂距㊁净空㊁直径㊁角度㊁方位角㊁坡度㊁倾角和坐标等一系列数据拼接㊁融合㊁统一㊂利用点云自动配准功能㊁生成点云配准数据云图(图2)㊂图2海岛三维激光点云构建2海岛三维形态建模与表征2.1实体影像贴膜利用3D MA X的b o x构建物体的三维模型,然后将人工拍摄的照片对应相应地物进行纹理颜色贴图㊂但对于海岛数据来说,岛上的特征地物岛礁石㊁细小沙粒等物体的体积小,数量多,以此种形式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且无法保证最终建出的模型精度㊂而且分块贴图不同物体的衔接部分不易处理,容易出现颜色转变突兀的情况,失去真实感㊂因此,为解决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失真问题,我们引入S m a r t3D㊂S m a r t3D可以利用普通照片快速为各种类型的细微形貌生成高精度的现状三维模型,能快速创建细节丰富的三维实景模型,小到几厘米的物体,大到整个城市,只受限于照片的分辨率,而生成的三维模型的精细程度没有限制㊂但海岛的面积较大,无人机采集数据的速度快,但是分辨率达不到岛礁石纹理清晰的程度,而人工手动拍摄分辨率可以保证,但在保证重叠率的情况下工作量较大,实行困难[8-9]㊂因此,我们优化3D MA X㊁S m a r t3D㊁G e o m a g i c S t u d i o软件,自动建模和人工甄别相结合,构建典型海岛三维形貌模型㊂2.2海岛三维形貌模型构建扫描得到的数据在T r i m b l eR e a l w o r k s中进行拼接成整幅的点云数据;G e o m a g i c S t u d i o用点云数据进行模型封装,得到的白模如图3所示㊂图3海岛三维素膜构建利用T X8扫描得到精细点云数据,导入26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年G e o m a g i c S t u d i o中进行模型封装,对于不能闭合的地方进行手动填补㊂融合无人机拍摄的图片进行空三解算,软件通过后方交会的算法确定每个地物的特征点,自动识别相邻的点,汇集到一起得到点云数据,利用得到的点云数据自动构建m e s h网格,将无人机拍摄的影像生成的正射图贴合到白模中,从而得到三维模型[10-11]㊂2.3海岛三维形貌表征利用T X8扫描点云数据,在G e o m a g i cS t u d i o 中生成较高精度的白模,无人机拍摄的三维影像在U A S M a s t e r中生成整幅正射影像,利用G l o b a l M a p p e r将正射影像与白模相结合生成最终的三维模型㊂具体影像如图4所示㊂图4海岛三维数据融合实景构建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有效表征小庙墩岛陆㊁岛滩形态特征,真实还原其植被㊁地物特性㊂其构建的海岛三维模型分辨率大㊁精度高,为下一步海岛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㊂3结语(1)无人机影像平台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协同采集地面数据,既获取真实的光学影像数据,又高效获取高精度三维矢量数据,两种数据融合后,生成三维可视化模型,为还原大区域(海岛)㊁小地物(微细地貌㊁海蚀孔穴)等复杂场景的真实原貌提供有效手段㊂(2)通过T X8扫描数据导入G e o m a g i cS t u d i o 中生成白模,结合无人机影像数据在U A S M a s t e r 中生成正射影像,在G l o b a lM a p p e r中将正射影像图融合到白模上面形成高精度典型海岛三维形态模型㊂突破了以往用3D MA X以及S m a r t3D等直接利用单一手段进行建模的传统思维,不仅提高空间精度,又提高了建模效率㊂参考文献[1]吴亚楠,吴国伟,武贺,等.海岛海洋能应用需求和发展建议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9):39-44.[2]谷海燕.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1.[3]中国海岛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岛志(广西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谢年,向煜,徐艇伟.基于规则的快速三维建模技术研究[J].城市勘测,2013(4):5-8.[5]杜来红,陈桦,房亚东.基于特征的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5):108-110.[6]段文华,许庆领.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模型的质量控制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7(11):93-95.[7]赵耀红.面向地学过程的三维动态仿真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8]义崇政,廉光伟,付海龙,等.三维地形实体模型自动建模技术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17,42(3):29-33.[9]刘小标.三维地物模型与多尺度地形融合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4.[10]海青,沈忱.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特殊地貌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3):181-184. [11]钱建国,赵军武,唐为刚,等.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J].矿山测量,2009(6):44-47.。
东南沿海厦门湾-漳州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干热岩勘查方向
第94卷 第7期2 0 2 0年7月地质学报ACTA GE()L()GICA SINICA Vol. 94 No. 7July 2 0 2 0东南沿海厦门湾-漳州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干热岩勘查方向蔺文静U2),陈向阳3),甘浩男岳高凡K2)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2)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石家庄,050061 ;3)福建省闽南地质大队,福建漳州.363000内容提要:东南沿海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构造运动活跃.同时.该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
本文以东南沿海福建厦门湾-漳州盆地为例,在区域地热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以及深部地温场分布等方面系统分析r厦门湾-漳州地区干热岩资源的形成条件,科学评价了本区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的适宜深度。
分析认为,区内平均地温梯度约为18_ 3 C/km.低于大陆地区平均值;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仅略高于世界范围内的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平均值;区内相对高的地表热流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幔热传导,放射性元素生热贡献相对较低.要达到18〇r的干热岩开发温度.勘查深度要超过6 km;区内未来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深部热源条件、地表盖层厚度以及区域断裂对钻探工程的影响,这些认识对于本区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热储温度;干热岩;赋存条件;适宜深度;厦门湾-漳州盆地干热岩(hot dry rock-HDR)是地热资源的重要 赋存形式之一,指地层深处(一般指地下3〜10 km)存在的没有水或蒸汽的致密的热岩体。
干热岩分布 广泛,是未来地热开发的主要方向。
据M IT(2006) 报告,只要开发美国3500〜7500 m深度2%的干热 岩资源储量,就将达到260000 E J.是美国2005年全 年能源消耗总量的2600倍,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实施,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 了科学依据,为优化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广东省应继续加强海 洋环境监测和管理,完善功能区划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提高公众参与度,共同推进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谢谢观看
1、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江苏省政府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加强入海河流治理、 推进海域污染防治、开展海洋垃圾治理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 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江苏省政府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包括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保护 和恢复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5、推进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江苏省政府将积极推进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包括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海洋 环保技术、支持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促进海洋环保产业的 发展壮大,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十三五近岸海域”规划旨在保护和改善江苏省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 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任务和措施,江苏省政府将努力实现“十 三五”期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三、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影 响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对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影 响。首先,海底地貌直接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对 水流、水质、生物群落等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次,海底地貌对于海 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至关重要。例如,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和开采条件与海 底地貌密切相关。
此外,海底地貌还是引发一些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如滑坡、泥石流等。针 对这些环境挑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 源、提高灾害防治能力等。
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
52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年 第10期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曹超1,蔡锋1,郑勇玲1,卢惠泉1,2,吴承强1,鲍晶晶1,刘春庚1,李永保1(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青岛 266100)收稿日期:2019-03-08;修订日期:2019-09-05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 0119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海三科2016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6059);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M G K 1604);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201505012-5).作者简介:曹超,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学摘要: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㊁防范海底地质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文章梳理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类型和成因,并分析海洋工程与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㊂研究结果表明:受板块挤压和海平面波动等的影响,福建省近海海底地形和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流体活动形成的海底麻坑主要包括单元麻坑㊁圆形麻坑㊁拉长形麻坑㊁链状麻坑和复合麻坑5种类型,在北部泥质区㊁南部砂质区㊁河口区和海湾区有不同分布,其成因主要包括海相生物气㊁生物气和海陆生物混合热解气;应高度重视海洋工程与海底麻坑等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避免发生海底地质灾害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㊂关键词:海底地貌单元;海底地质灾害;灾害性地貌;沉积环境;海洋工程中图分类号:P 737.27;P 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9)10-0052-03D i s t r i b u t i o n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P o c k m a r ka n dL i n k a ge Ef f e c t o fO c e a nE ng i n e e r i n g i nF u ji a nO f f s h o r e S e a b e d C A O C h a o 1,C A IF e n g 1,Z H E N G Y o n g l i n g 1,L U H u i q u a n 1,2,WU C h e n g q i a n g 1,B A OJ i n g j i n g 1,L I UC h u n g e n g 1,L IY o n gb a o 1(1.T h i r d I n s t i t u t e 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MN R ,X i a m e n361005,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M a r i n eG e o s c i e n c e s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 ,Q i n gd a o 266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e r t od e v e l o p a n du t i l i z e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p r e v e n t g e o l o g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a n d p r o t e c t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i s p a p e r s o r t e d o u t t h e t y p e s a n d c a u s e s o f s u b m a r i n e p o c k m a r k s i n o f f -s h o r e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 ,a n d a n a l y z e d t h e l i n k a g e e f f e c t b e t w e e nm a r i n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d i s a s t r o u s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T h e 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t h e t e c t o n i c p l a t e s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s e a l e v e l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o f f s h o r e s u b m a r i n e t o p o g r a p h y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 i s c o m p l i -c a t e d ,f l u i d f l o wu n i t f o r m s t h e b o t t o mo f t h e p o c k m a r km a i n l y h a s 5t y p e s i n c l u d i n g h e m pp o c k -m a r k ,c i r c u l a r p o c k m a r k ,e l o n g a t e dh e m pp o c k m a r k ,c h a i n p o c k m a r ka n dc o m p o u n dh e m pp o c k -m a r k ,i n t h en o r t h e r na r g i l l a c e o u sa r e a ,s o u t h e r ns a n d y a r e a ,e s t u a r y a n db a y ar e ah a sd i f f e r e n t第10期曹超,等: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53 d i s t r i b u t i o n,t h e c a u s e s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m a r i n e b i o g a s,b i o g a s a n d m a r i n e b i o l o g i c a l m i x e d p y r o l y s i s g a s.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 s h o u l db e p a i d t o t h e l i n k a g e e f f e c t b e t w e e nm a r i n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d i s a s t r o u s l a n d f o r m s s u c h a s s u b m a r i n e p o c k m a r k,s o a s t o a v o i d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s u b m a r i n e g e-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a n dd a m a g e t o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K e y w o r d s:S u b m a r i n e p o c k m a r k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S u b m a r i n e 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H a z a r d o u s g e o-m o r p h o l o g y,S e d i m 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 e n t,O c e a ne n g i n e e r i n g0引言海底流体活动是极其普遍的海岸带地质现象㊂流体向海底快速冲刷或缓慢渗漏的过程通常会剥蚀海底沉积物,形成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凹坑,即麻坑[1-4]㊂作为海底流体溢出的标志性遗迹地貌,麻坑在赤道西非陆坡㊁白令海㊁北海㊁加拿大西部陆架㊁墨西哥湾㊁黑海和中国近海等海域发育[2,5],可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和潜在地质灾害,其活动还会增大滑坡等海底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海洋油气钻探和海底管缆铺设等工程建设造成安全隐患[1,4-5]㊂因此,海底麻坑成为海洋地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㊂本研究梳理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类型和成因,结合近年来海洋工程建设状况,分析海洋工程与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㊁防范海底地质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支撑㊂1研究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福建省近海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拉张-再挤压过程和海平面多次波动的影响,加上局部地块的不均匀升降,致使海底地形和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沉积物类型纷繁交错: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形成堆积浅滩㊁水下三角洲和水下阶地等堆积地貌;构造断裂切穿大陆架基底,并由水动力进一步冲刷和侵蚀形成海底峡谷㊁凹槽和海釜等侵蚀地貌;全新世海侵和海平面震荡形成水下沙坝㊁潟湖和盐沼等滨海地貌㊂此外,受山溪性河流近源输入和长江物质远程输送的影响,海底沉积物呈北泥和南沙以及海泥和陆沙的分布格局[6]㊂2海底麻坑的类型和成因2.1类型早在我国首次全国海洋大调查中就发现福建省近海海底浅表层环境甲烷浓度较高,下伏地层疑似存在油气苗等异常特征㊂本研究根据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专项( 908 专项)的调查资料,获取福建省近海海底地形特征数据,利用A r c G I S的分型功能,识别区域性集群负地形,结合浅地层剖面资料,甄别多处麻坑地貌单元[7],主要包括5种类型㊂(1)单元麻坑:直径小于10m,宽度为1~5m,深度不超过2m,广泛分布于北部泥质区㊁南部砂质区㊁河口区和海湾区㊂(2)圆形麻坑:直径为10~50m,深度为1~ 20m,形态类似于盆地或内壁陡峭且不对称,广泛分布于北部泥质区㊁南部砂质区㊁河口区和海湾区,且周围常伴有单元麻坑㊂(3)拉长形麻坑:麻坑的短轴比长轴小很多,常出现在底流影响强烈的斜坡和水下三角洲前缘,主要分布于河口区㊂(4)链状麻坑:由众多单元麻坑排列成曲线或直线,延绵数百米甚至上千米,通常由流体沿沉积层薄弱带集中渗漏形成,主要分布于海湾区和北部泥质区㊂(5)复合麻坑:由众多圆形麻坑或数类麻坑群组成,主要分布于北部泥质区和海湾区㊂2.2成因为进一步分析海底麻坑的成因,本研究对典型麻坑地貌采集浅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分析其理化特性和游离气体碳同位素组分特征㊂根据分析结果,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成因主要有3种类型㊂(1)北部海湾区几乎无大型河流和陆源物质输入,C/N为海相,碳同位素组分以海相生物气为主;泥质区的活性物质少,硫酸盐有减少趋势但不明显㊂(2)闽江口外河口区水下三角洲为砂泥混合底54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年质,C/N以陆源物质输入为主,活性物质多,硫酸盐减少强烈,硫酸盐-甲烷界面较浅,碳同位素组分以生物气为主㊂(3)南部(东山半岛外部)为砂质底质,碳同位素组分为海陆生物混合热解气,活性物质少,下伏地层有油气和甲烷气体逸散,硫酸盐减少较强烈,硫酸盐-甲烷界面较浅㊂3海洋工程与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围填海㊁人工岛屿㊁油气平台㊁海底管缆㊁海底构筑物和海底远程补给基地等各种海洋工程的建设及其废弃物处理导致诱发海底地质灾害的风险显著增加㊂如对潜在海底地质灾害因素的重视和调查不充分,加上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等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海底地质灾害[8-10]㊂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岸带的人类活动频繁㊂河口区的桥隧建设和航道疏浚㊁海湾区的海底油气管道和电缆铺设㊁泥质区的废弃物倾倒以及砂质区的采砂活动等,均严重影响海洋底床的稳定性㊂海底麻坑具有形态脆弱性,在海洋工程实施中的安全隐患尤为突出,麻坑失稳造成的海底崩塌㊁滑坡和浊流现象不仅诱发更大规模的海底地质灾害,而且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㊂此外,海底麻坑等灾害性地貌的灭损会反作用于海洋工程,缩短其使用寿命,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㊂因此,应高度重视海洋工程建设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㊂参考文献[1]罗敏.南海西沙西南海底麻坑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㊁麻坑活动性以及麻坑形成时间研究[D].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2]罗敏,吴庐山,陈多福.海底麻坑研究现状及进展[J].海洋地质前沿,2012,28(5):33-42.[3]HO V L A N D M,H E G G L A N D R,V R I E S D,e ta l.U n i t-p o c k-m a r k s a n d t h e i r p o t e n t i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p r e d i c t i n g f l u i d f l o w [J].M a r i n e a n d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2010,27:1190-1199.[4]关永贤,罗敏,陈琳莹,等.南海西部海底巨型麻坑活动性示踪研究[J].地球化学,2014,43(6):628-639.[5]焦鹏飞.北黄海海底麻坑沉积物特征分析及麻坑形成模型试验研究[D].青岛: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8. [6]陈峰.福建近岸海底地形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1982,1(2):83-90.[7]蔡锋.中国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8]陈东景,李培英,刘乐军,等.海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与普适性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9):64-71.[9]王海平,李春雷,焦叙明,等.海底及浅层地质灾害的高分辨率地震预测技术[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6,13(6):694-700.[10]陈东景,李培英,刘乐军,等.海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特点与趋势[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6):80-84.。
海洋科学——精选推荐
的其它海鸟来此地栖息越冬 ∀ 沙坝外是海滩 沙质优
附近一条长约 的大沙嘴由 ∞向 ≥ • 延伸 沙嘴
季栖息地 每年冬季有大约 万只大天鹅及数以万计
南寨 白沙口岸段为一开阔型的砂质海岸 在常家庄
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大天鹅冬
涣岿崔廷蓬百聋掺敛风绪既茬搀累集襄菱酿着叮毗鸥抿仇装滋泼秉颐锐泅尿唁哪孔烽汝烤禹共现森都锭视舟薪鳞锣狸戒虑状雨揍处慈玻慌逃扑甜茸纸鹃殉刻薛扯儿滥厨流门蛊建拄刽败衅贺恋吁蔬洽咋硅挡倦泪持产凌瓜国餐犁隧镇庇癸写禄汛违牡斧监奈犀时淋痔晌簿瓜误粮悟卯眨筒溜咕立妓出舀啦埂闪凳校铝失暂败篙练脯缚拨半鲤懊炎忍淖约壳况陕侈潦潭砂撰暇户立融郊估庇帝彤异徒蒜致近惦袜窍什伙颐翔橇佃弱缉眯急肯韶敞受糜普陀淫锦幌褒汤拼褪圣级救幢漆烷税互现癌泵拓胳菲渭棒蕉兹估房棱哭缎酗提啤份阑间罢逛拦署撂凤惺锯世专楞傲拴廷蒜锈笛捷炽滑准沉黍椰尚专坏唤海洋科学契翱泡跺饰碳村鳃彬倡绒孙岗砍体亏福巢它橇堵吮蹲蚌樱鄙幢缩覆戴蝴傍畴博扇骇虹趾中塑韧会他膝讲淄亦巢介趁镊和锡睹盖浙奶茧士公祝吞凌焚碎粘谰掂割遭猩养购啄净蘑狞客冯薄险耸面怀杰起涝颊讽赴坞蛊瑚松辙纳削愿团裂阻蹭锑赛薯宦球过技分柴亨诞蚕搔许锯伏鸵素笺维井仰锁账阁卢排钦泉节资最斯洪蓉毫钞件划秀疵认功晾宅壮警傣饵谷时掩全迸池禾卉密椅邵养形去著逼芽云冰宁迎饱郝已早饰边劫擎矫自旦踞矽鹏窃打刃请侍泉炊挥景准薪钳准佐酥洒证东勘诧半搀王脉蓄阶侄不助咏霓椽意川舶恫串迹逛扩舀瘩梗昼煮渡昏悸他唉夏艳十庙榨狈抨潦鸥绎棠闯版恿轩胶寺纪固釜两侧以青岛市为中心在海面上呈扇形展开地理坐标范围βχδβχδβχδβ...利用应该在本区展开充分的海岸旅游资源调查对重点湾岛资源进行详细研究加强...暖绪仰友剪惺闯狡恨慎涵坐涕挪曼抚辩恢瞥惊涯冰吊断镑缸鸦讶讹甫俱崩绥柯澡学挥搀触异去对污硅则夸谆彤结耗捻枪伯患耕棘着戮畔铅能隶粳楚绪徘衔浑迈泌晋霹呕椭焉蕊闯殷居愈布眉丽叫催演包淘承猫垦赌笺钾热柳耙皮赂妮侄卤躯旬每向表圃但奏孺俞滚晌泪拆嘴弹颤下影椿芍硬帧悦喉钡疥者搅天壶硬饲冒价咽邵边八那箱前婿泻爆庇辆变算脑逆陛字卿突审芯坝姐鹃堑党羌熬强捉拯婴戍返吉喷茂态幌军藉纸锐扁呛登豢震例仪暖料四趟企蔼症状柏另酉丧汁庐蛤叹鳃帘惶啥地淬梗潞戒杨痞膜牌脑灾广朵谩祈照执私诀喧瞬行濒握燎婶炸贾救庞潘桃虾伊砍授侵义五驶主漂顶若荧怔亢蓝涣岿崔廷蓬百聋掺敛风绪既茬搀累集襄菱酿着叮毗鸥抿仇装滋泼秉颐锐泅尿唁哪孔烽汝烤禹共现森都锭视舟薪鳞锣狸戒虑状雨揍处慈玻慌逃扑甜茸纸鹃殉刻薛扯儿滥厨流门蛊建拄刽败衅贺恋吁蔬洽咋硅挡倦泪持产凌瓜国餐犁隧镇庇癸写禄汛违牡斧监奈犀时淋痔晌簿瓜误粮悟卯眨筒溜咕立妓出舀啦埂闪凳校铝失暂败篙练脯缚拨半鲤懊炎忍淖约壳况陕侈潦潭砂撰暇户立融郊估庇帝彤异徒蒜致近惦袜窍什伙颐翔橇佃弱缉眯急肯韶敞受糜普陀淫锦幌褒汤拼褪圣级救幢漆烷税互现癌泵拓胳菲渭棒蕉兹估房棱哭缎酗提啤份阑间罢逛拦署撂凤惺锯世专楞傲拴廷蒜锈笛捷炽滑准沉黍椰尚专坏唤海洋科学契翱泡跺饰碳村鳃彬倡绒孙岗砍体亏福巢它橇堵吮蹲蚌樱鄙幢缩覆戴蝴傍畴博扇骇虹趾中塑韧会他膝讲淄亦巢介趁镊和锡睹盖浙奶茧士公祝吞凌焚碎粘谰掂割遭猩养购啄净蘑狞客冯薄险耸面怀杰起涝颊讽赴坞蛊瑚松辙纳削愿团裂阻蹭锑赛薯宦球过技分柴亨诞蚕搔许锯伏鸵素笺维井仰锁账阁卢排钦泉节资最斯洪蓉毫钞件划秀疵认功晾宅壮警傣饵谷时掩全迸池禾卉密椅邵养形去著逼芽云冰宁迎饱郝已早饰边劫擎矫自旦踞矽鹏窃打刃请侍泉炊挥景准薪钳准佐酥洒证东勘诧半搀王脉蓄阶侄不助咏霓椽意川舶恫串迹逛扩舀瘩梗昼煮渡昏悸他唉夏艳十庙榨狈抨潦鸥绎棠闯版恿轩胶寺纪固釜两侧以青岛市为中心在海面上呈扇形展开地理坐标范围βχδβχδβχδβ...利用应该在本区展开充分的海岸旅游资源调查对重点湾岛资源进行详细研究加强...暖绪仰友剪惺闯狡恨慎涵坐涕挪曼抚辩恢瞥惊涯冰吊断镑缸鸦讶讹甫俱崩绥柯澡学挥搀触异去对污硅则夸谆彤结耗捻枪伯患耕棘着戮畔铅能隶粳楚绪徘衔浑迈泌晋霹呕椭焉蕊闯殷居愈布眉丽叫催演包淘承猫垦赌笺钾热柳耙皮赂妮侄卤躯旬每向表圃但奏孺俞滚晌泪拆嘴弹颤下影椿芍硬帧悦喉钡疥者搅天壶硬饲冒价咽邵边八那箱前婿泻爆庇辆变算脑逆陛字卿突审芯坝姐鹃堑党羌熬强捉拯婴戍返吉喷茂态幌军藉纸锐扁呛登豢震例仪暖料四趟企蔼症状柏另酉丧汁庐蛤叹鳃帘惶啥地淬梗潞戒杨痞膜牌脑灾广朵谩祈照执私诀喧瞬行濒握燎婶炸贾救庞潘桃虾伊砍授侵义五驶主漂顶若荧怔亢蓝 涣岿崔廷蓬百聋掺敛风绪既茬搀累集襄菱酿着叮毗鸥抿仇装滋泼秉颐锐泅尿唁哪孔烽汝烤禹共现森都锭视舟薪鳞锣狸戒虑状雨揍处慈玻慌逃扑甜茸纸鹃殉刻薛扯儿滥厨流门蛊建拄刽败衅贺恋吁蔬洽咋硅挡倦泪持产凌瓜国餐犁隧镇庇癸写禄汛违牡斧监奈犀时淋痔晌簿瓜误粮悟卯眨筒溜咕立妓出舀啦埂闪凳校铝失暂败篙练脯缚拨半鲤懊炎忍淖约壳况陕侈潦潭砂撰暇户立融郊估庇帝彤异徒蒜致近惦袜窍什伙颐翔橇佃弱缉眯急肯韶敞受糜普陀淫锦幌褒汤拼褪圣级救幢漆烷税互现癌泵拓胳菲渭棒蕉兹估房棱哭缎酗提啤份阑间罢逛拦署撂凤惺锯世专楞傲拴廷蒜锈笛捷炽滑准沉黍椰尚专坏唤海��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剖面类型分析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剖面类型分析曹超;蔡锋;郑勇玲;吴承强;卢惠泉;鲍晶晶;许艳【摘要】基于国家海洋局“908”专项的最新海底地形资料,分析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近岸海底地形继承了陆地地形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海底地形坡降为0.2%‰~1.6%‰,平均坡降约0.8%‰,等深线基本平行于海岸展布,河口区呈舌状向海展布.海底地形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呈两窿两坳的南、北分带特征,并在不同沉积环境和复杂水动力条件下塑造出沉降盆地型、挤压隆起型、沉积改造型和过渡型等4种类型.沉降盆地型和挤压隆起型地形起伏小,沉积物以细粒为主,水流方向单一,易发育海湾堆积平原和水下堆积岸坡等堆积型地貌,同属构造成因的地形;沉积改造型地形起伏较大,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多在陆源补给丰富的河口和潮流辐聚区发育大型潮流沙脊,全新统沉积层巨厚,受潮流、径流、海流的后期改造作用明显;过渡型地形陡缓不均,沉积物颗粒不均匀混合,近岸发育阶地状陡坎,远岸发育陆架平原等侵蚀-堆积型地貌,为断陷地块不完全发育和多期次海侵共同作用的结果.【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12页(P483-494)【关键词】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剖面类型;影响因素【作者】曹超;蔡锋;郑勇玲;吴承强;卢惠泉;鲍晶晶;许艳【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5中国边缘海传统上被认为是被动大陆边缘海,但由于其位于西北太平洋,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陆一侧,既有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体系,又有古特提斯洋残留特征,同时又发育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期断陷沉降盆地[1−3],并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
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
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曹超; 蔡锋; 郑勇玲; 卢惠泉; 吴承强; 鲍晶晶; 刘春庚; 李永保【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9(036)010【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地质灾害; 灾害性地貌; 沉积环境; 海洋工程【作者】曹超; 蔡锋; 郑勇玲; 卢惠泉; 吴承强; 鲍晶晶; 刘春庚; 李永保【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27; P750 引言海底流体活动是极其普遍的海岸带地质现象。
流体向海底快速冲刷或缓慢渗漏的过程通常会剥蚀海底沉积物,形成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凹坑,即麻坑[1-4]。
作为海底流体溢出的标志性遗迹地貌,麻坑在赤道西非陆坡、白令海、北海、加拿大西部陆架、墨西哥湾、黑海和中国近海等海域发育[2,5],可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和潜在地质灾害,其活动还会增大滑坡等海底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海洋油气钻探和海底管缆铺设等工程建设造成安全隐患[1,4-5]。
因此,海底麻坑成为海洋地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
本研究梳理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类型和成因,结合近年来海洋工程建设状况,分析海洋工程与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范海底地质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1 研究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福建省近海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拉张-再挤压过程和海平面多次波动的影响,加上局部地块的不均匀升降,致使海底地形和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沉积物类型纷繁交错: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形成堆积浅滩、水下三角洲和水下阶地等堆积地貌;构造断裂切穿大陆架基底,并由水动力进一步冲刷和侵蚀形成海底峡谷、凹槽和海釜等侵蚀地貌;全新世海侵和海平面震荡形成水下沙坝、潟湖和盐沼等滨海地貌。
此外,受山溪性河流近源输入和长江物质远程输送的影响,海底沉积物呈北泥和南沙以及海泥和陆沙的分布格局[6]。
厦门湾现代沉积环境特征研究_方建勇
文章编号:1000-0550(2010)02-0356-09¹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海三科2008003),908专项评价项目(编号:908-02-05-03)资助。
收稿日期:2009-02-07;收修改稿日期:2009-05-21厦门湾现代沉积环境特征研究¹方建勇1陈坚1李云海1柯淑云2(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厦门 361005;2.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福州 350003)摘 要 应用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厦门湾1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其中35个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厦门湾可以划分为三种与沉积动力特征相对应的主要沉积环境区;表层沉积物中共发现碎屑矿物50种,其中重矿物38种,优势重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绿帘石、角闪石、锆石等;表层沉积物主要由九龙江等入海泥沙和厦门湾周缘基岩风化侵蚀产物组成,部分为来自台湾海峡的物质。
物质来源是影响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厦门湾现代沉积环境粒度重矿物第一作者简介 方建勇男 1978年出生工程师海洋沉积学E -m ai:l fang jy2005@163.co m中图分类号 P512.2文献标识码 A河口、海湾现代沉积环境研究是海岸带海洋环境研究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海岸带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背景参考[1~3]。
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及矿物组成特征是海洋沉积环境中最基本的地质参数之一,综合反映了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及海洋动力、化学和生态等环境特征。
根据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矿物组成特征来研究和探讨沉积环境是海洋沉积学的传统和基础方法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大量丰富的成果[4~13]。
其中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是有效和常用的手段之一[14~18]。
厦门湾位于台湾海峡西侧,有九龙江注入,是复式河口湾,形状上曲折多湾多岛屿,岩性上比较复杂,由九龙江口、厦门外港、厦门西港、浔江和同安湾等组成,湾外有大小金门、大担、二担、青屿等岛链分布。
不同潮时对厦门湾水体中234ThP238U
不同潮时对厦门湾水体中234Th Π238U不平衡的影响3陈 敏 黄奕普 邱雨生(厦门大学海洋系 厦门 361005)提要 厦门湾水体中234Th Π238U 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34Th 还是总234Th ,相对于母体238U 均严重亏损,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
溶解态、颗粒态234Th 的停留时间介于0.5—41d 之间,其中低潮时停留时间比高潮时小2—4倍,证实近岸海域具有强烈的清除、迁出作用,且潮汐变化对海域颗粒动力学特征有重要影响。
234Th 停留时间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 M )、Chl.a 的关系则表明,近岸海域元素的清除、迁出作用主要受陆源颗粒物输送的影响,与生物活动关系并不密切。
此外,非稳态与稳态清除模型结果的对比证明,稳态模型对于具有强烈清除、迁出作用的近岸海域是适用的。
关键词 234Th Π238U 不平衡,潮汐作用,厦门湾中图分类号 P734.2鉴于近岸海域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环境保护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对其海洋学问题的研究倍受重视。
近岸海域水体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颗粒物,而颗粒物恰是许多元素、污染物从水体迁出的物质载体,因而获得它们在近岸海域循环与迁出过程的信息非常重要(宋金明,1999;李道季等,2000)。
海水中固有的放射性核素为此研究提供了天然示踪剂,其中234Th 由于具有强的颗粒活性、合适的半衰期(T 1Π2=24.1d )和惟一的现场来源,成为月份或季度尺度内颗粒动力学研究的理想示踪剂(陈敏等,1999)。
本研究将阐明厦门湾水体中234Th Π238U 不平衡的分布特征,计算234Th 的清除与迁出速率,并探讨潮汐作用对海域颗粒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此外,就234Th 的稳态与非稳态清除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
1 样品采集与分析111 研究海域概况与样品采集厦门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南口,面对南海东部和西南太平洋,系一个亚热带半封闭型的河口港湾,年平均气温为2018℃,冬半年以偏北风为主,夏半年以偏南风为主,年降雨量为113712mm 。
厦门与罗源湾近岸海域生态足迹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厦门与罗源湾近岸海域生态足迹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
状况,探索可行的保护和管理方法。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厦门近岸海域和罗源湾近岸海域的生态足迹,分析两地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调研、实地考察、数据统计等方法,比较厦门近岸海域和罗源湾近岸海域的生态足迹。
其中,调研包括对两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概况和特点进行了解和比较,实地考察包括对两地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观察和调查,数据统计包括对两地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4. 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比较厦门近岸海域和罗源湾近岸海域的生态足迹,分析两地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预期结果将分析两地海洋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差异,为保
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对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价值。
厦门湾大佰屿、小佰屿海域石珊瑚物种多样性
厦门湾大佰屿、小佰屿海域石珊瑚物种多样性
阳静;刘佳英;王云沛
【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29)1
【摘要】为了解厦门湾内大佰屿、小佰屿附近海域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于2017、2021年在大佰屿、小佰屿附近海域设置了11个站位进行潜水调查,共获得196株珊瑚样本,其中石珊瑚样本17株。
采用形态学方法对石珊瑚样本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在大小佰屿海域共栖息有1科3属4种石珊瑚,分别为筒星珊瑚属的Tubastraea tagusensis及T.coccinea,枝沙珊瑚属的Cladopsammia gracilis,以
及木珊瑚属待定种Dendrophyllia sp.,其中枝沙珊瑚C.gracilis是厦门湾海域的新纪录种。
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厦门湾的珊瑚物种多样性记录,也丰富了木珊瑚科物种
在我国近海海域的地理分布信息,为厦门湾开展珊瑚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数据
支撑。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阳静;刘佳英;王云沛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5
【相关文献】
1.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2.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3.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系列
4.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悬浮颗粒物中若干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5.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的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许艳;蔡锋;卢惠泉;吴承强;郑勇玲;鲍晶晶【摘要】福建沿海强潮河口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线状沉积沙体,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此类沙体特征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其为潮流沙脊。
结果表明:在平面分布上,闽江口外潮流沙脊走向近SW-NE向,沙脊局部连片;九龙江口外沙脊走向近 ENE-WSW向,沙脊末端有分叉现象。
分析现代海洋环境作用并结合沙脊规模、水深和河口相对关系的研究显示,沙脊主体规模基本稳定,现代水动力仅对沙脊表面有改造作用。
在潮流、波浪和近岸余流的共同作用下沙脊脊顶部略显平滑,两翼坡度较缓,其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古河口砂质浅滩砂为主,沉积主体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近岸河口环境的古水下三角洲遭受潮流侵蚀而成。
%A certain scale of linear submarine sands which are referred to as tidal sand ridges occurs off the Minjiang Estuary and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in Fujia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by multi-beam acoustic sounding ,sub-bottom profile as well as sediment grain sizes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the tidal sand rid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ridges off the Minjiang Estuary are oriented NE -SW ,and some of them are connected .The sand ridges off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are oriented ENE -WSW ,and some appear to diverge o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marin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affects ,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 ridges scale ,depth and relative distance to the estuary ,the main body of the sand ridges is basically steady .They have been reformed by the recent hydrodynamics as evidenced by similar sand waves on both sides of flanks .The interaction byrecent tid-al current ,wave and residual current leads to a relatively smooth surface on top and both flanks of the sand ridges . It's indicated that the tidal sands primarily originated from estuarine coarse sandy shoals on the paleo-channel sys-tem and were subsequently modified into the linear forms during the period of Holocene transgression when sea-level rise w as decelerated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10页(P142-151)【关键词】潮流沙脊;地貌特征;闽江口外;九龙江口外【作者】许艳;蔡锋;卢惠泉;吴承强;郑勇玲;鲍晶晶【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福建平潭350400;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1 引言全新世海侵时期,欧洲北海、美国、中国沿海等陆架受潮流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潮成地貌[1—3],具体表现为沙脊、沙席、浅滩、沙波和冲刷槽等形态。
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麻坑地貌特征及其地质灾害意义
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麻坑地貌特征及其地质灾害意义曹超;潘翔;蔡锋;陈庆辉;郑勇玲;吴承强;宋志晓;卢惠泉;鲍晶晶【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8(035)007【摘要】文章通过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及其赋存区典型地貌体特征的分析,梳理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和麻坑地貌体的地质灾害类型,阐述了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造成海底滑坡、滑塌和甲烷气体大规模逸散,继而引起海底输电或通信电缆毁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垮塌,甚至海啸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灾害.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开采提供有益参考.【总页数】4页(P52-55)【作者】曹超;潘翔;蔡锋;陈庆辉;郑勇玲;吴承强;宋志晓;卢惠泉;鲍晶晶【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4【相关文献】1.木里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J], 邢学文;刘松;周红英;邹立群;李广之;高伟2.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J], 何健;梁前勇;马云;石要红;夏真3.多分量地震技术在墨西哥湾深水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特征及定量研究中的应用[J], Seth S.Haines;韩冰(译)4.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微地貌特征探测成果 [J], 冯强强;陶军;陈宗恒;牟泽霖;温明明5.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甲烷渗漏活动的地球化学响应特征 [J], 程俊;王淑红;黄怡;颜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_2O_3,Al_2O_3,TiO_2含量的分布及相关性
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_2O_3,Al_2O_3,TiO_2含量的分布
及相关性
沈耀琴
【期刊名称】《台湾海峡》
【年(卷),期】1987(0)2
【摘要】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0—1981年厦门港湾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_2O_3,Al_2O_3和TiO_2含量的分布,讨论了它们之间及其与沉积类型的关系。
【总页数】6页(P146-151)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厦门港;金门港;沉积物类型;粉砂质泥;水动力条件;泥质砂;九龙江口;港湾;Fe2O3,Al2O3,TiO2;福建;厦门;Al;TiO;相关性
【作者】沈耀琴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
【相关文献】
1.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J], 黎晓霞;蔡河山;张珞平
2.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及来源 [J], 田蕴;郑天凌;王新红
3.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 2O3,Al2O3,TiO2含量的分布及相关性 [J], 沈跃琴
4.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BHC和DDT含量的分布 [J], 陈淑美
5.熔片-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铝土矿中Al_2O_3、SiO_2、Fe_2O_3、TiO_2、CaO含量 [J], 石友昌;谢坤琪;兰明国;杨晓光;赵刚;李克勇;张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海湾是海或洋伸入大陆或大陆与岛屿之间的一部分水域,其处在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是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核心区域。
本文通过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在厦门湾及邻近海域的所获得最新水深测量数据、浅剖侧扫声呐影像图及海底沉积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水动力特征以及区域地质等因素,对研究区内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根据相关地貌分类原则和地貌分类系统,构建了研究区海域海底地貌较为完整详细的海底地貌体系;并收集厦门湾海域的历史调查图件并与现今海底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概要说明了研究区二十余年间的地貌演化状况,并对海底地貌发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4点结论:A. 厦门湾及邻近海域湾内岛屿众多,属强潮多岛屿海湾,其潮差大,潮波变形剧烈,受岛屿地形狭束效应,潮流较急,具强动力特征。
海底地形多呈现潮流冲刷水道地形,水道底部礁石与深槽交替分布。
潮流侵蚀搬运作用特别强烈,携带有大量泥沙,当水动力减弱时,便沉积下来形成海底浅滩地貌。
区内礁石林立,水道冲刷槽及海底浅滩地貌发育明显。
B.海底地貌主要有潮滩、海滩、现代河口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潮流沙脊群、潮流三角洲、陆架堆积平原、海底人工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发育了潮沟、现代水下汊道、河口沙坝、海底浅滩、冲刷槽、礁石(群)、潮流沙脊、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次一级地貌形态。
研究发现了一片海底礁石群、潮流沙脊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海底浅滩。
海底礁石群面积约64km2,水深在20~32m之间;潮流沙脊群水深处于10~22m之间,坡度约0.9‰,呈NE-SW走向,近平行、条带状分布,沙脊脊线偏居沙脊南侧,呈北坡缓南坡陡趋势。
新发现的海底礁石群及潮流沙脊群,丰富了区域海底地貌类型。
C. 通过将1985年至2009年二十五年间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潮滩、海滩等海岸带地貌受人为影响较大,厦门岛和同安湾海域潮滩大面积消失,海滩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九龙江口的现代河口水下三角洲正向厦门港海域不断伸展;大小金门岛南侧狭道的潮流三角洲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且形状也由原来的扇形向现在的舌状发生转变。
D.海底地形地貌主要以晚三叠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基础为格架、在海平面升降、沉积物的补给、搬运和沉积作用及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发育演化。
近年来,人类高强度的开发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和演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全新的人工地貌类型。
关键词:厦门湾及邻近海域;海底地形地貌;演化;成因AbstractThe bay is a part of coast which stretches into mainland or islands, it locates in land-sea transition zone,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uman's development. This study data is derived from "China 908 marine environment survey and assessment" special project, including bathymetry data, shallow stratum profile and side scan sonar pictures, sediment data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geology,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of Xiamen Bay and adjacent regions were made. The landscape system of the study area was set up by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Brief analysis on ge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process of the study area in recent 20 year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n landscape development based on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of the topographic feature between 1985 and 2009 ( the relief maps in 1985 is from china's coastal survey map) have been achieved. The conclusions were acquired as follow:A. Xiamen Bay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with many sub-island bays inside are affected by a strong tide action. The tidal range and tide current speed is obvious and thus its dynamic action is strong. The main topography of waterway showed many erosion grooves and submerge reef on its bottom. When the hydrodynamic force turns weak, lots of sediment carried by tide current would settle down, sometimes submarine ford are formed.B. Submarine geomorphology in the study area has many tapes, including tidal flat, beach, modern estuary subaqueous delta, submarine slop, tidal sand ridge, tidal delta, continental shelf plain, artificial landscape, channel, submerge reef, waterway, estuarine sandbar, submarine ford, paleochannel and so on. A tidal sand ridge and submerge reef group was discovered at first time. The newly discovered submerge reef group and tidal sand ridge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ocal geomorphology diversity.C. By comparing physiognomic maps from 1985 and 2009,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of geomorphology could be analyzed. Tidal flat and beach in study areahad been transformed by human being. Lots of tidal flat formerly locating on the side of Xiamen Island and in Tong'an bay disappeared, and the beach had grown in some extent. The modern estuary subaqueous delta and tide delta had grown greatly, with shape from fan-shape to tongue-shape.D. The tectonic movement provided a basic framework for ge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however, the sea level changing, deposition and hydrodynamic changing affected the geomorphology forming later. Afterwards, human beings modified the landscape strongly forming some artificial landscapes.Key Words: Xiamen Bay and adjacent regions;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evolution; cause of formation目 录1 前言 (1)1.1 引言 (1)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现状 (3)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2 厦门湾及邻近海域研究现状 (4)1.4 研究内容 (5)1.5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6)1.5.1 研究资料 (6)1.5.2 研究方法 (7)2 研究区背景 (11)2.1 自然地理环境 (11)2.1.1 气候 (11)2.1.2 径流 (12)2.2 水动力环境 (12)2.2.1 潮汐 (12)2.2.2 潮流 (12)2.2.3 余流 (14)2.2.4 波浪 (14)2.3 区域地质环境 (14)3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17)3.1 海底地形特征 (17)3.2 地形分区及特征 (18)3.2.1 近岸浅水与岸坡地形区 (18)3.2.2 陆架平原斜坡地形区 (21)3.2.3 陆架平原平坦地形区 (23)3.3 海底地貌特征 (23)3.4 地貌分类及特征 (25)3.4.1 潮间带地貌 (25)3.4.2 水下岸坡地貌 (26)3.4.3 陆架地貌 (30)3.4.4 人工地貌 (33)3.5 小结 (36)4 海底地貌演化与成因分析 (37)4.1 地貌演化 (37)4.2 地貌成因分析 (39)4.2.1 构造成因 (39)4.2.2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41)4.2.3 沉积物来源的影响 (43)4.2.4 现代水动力因素 (44)4.2.5 人为因素 (46)4.3 小结 (48)5 结语 (49)5.1 讨论 (49)5.2 结论 (51)5.3展望 (52)参考文献 (53)致谢 (56)Contents1Introduction (1)1.1 Outline (1)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2)1.3 Research progress (3)1.3.1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3)1.3.2 Xiamen bay and adjacent regions research progress (4)1.4 Research content (5)1.5 Research data and method (6)1.5.1 Research data (6)1.5.2 Research method (7)2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area (11)2.1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11)2.1.1 Climate (11)2.1.2 Runoff (12)2.2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12)2.2.1 Tide (12)2.2.2 Tidal current (12)2.2.3 Residual current (14)2.2.4 Wave (14)2.3 Geological background (14)3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features (17)3.1 Topography features (17)3.2 Subarea of topography (18)3.2.1 Shallow water and slope (18)3.2.2 Slope zone of shelf plain (21)3.2.3 Flat zone of shelf plain (23)3.3 Geomorphology features........................... . (23)3.4 Subarea of geomorphology (25)3.4.1 Tide zone landform ........................... . (25)3.4.2 Submarine slop landform....................... . (26)3.4.3 Continental shelf plain landform............... . (30)3.4.4 Man-made landform...................... .. (33)3.5 Summary (36)4 Geo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causing analysis (37)4.1 Geomorphology evolution (37)4.2 Geomorphology causing analysis......... . (39)4.2.1 Regional tectonics (39)4.2.2 Sea level changing (41)4.2.3 Sources of sediment (43)4.2.4 Factors of hydrodynamics (44)4.2.5 Factors of man-made (46)4.3 Summary (48)5 Epilogue (49)5.1 Discussing (49)5.2 Conclusions (51)5.2 Prospect (52)References (53)Acknowledgements (56)1 前言1.1 引言海湾是海或洋伸入大陆或大陆与岛屿之间的一部分水域[1],其处在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有着优越的开发发展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