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忽略效应及思维方式调节作用
消费者决策理论及其应用
消费者决策理论及其应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决策是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消费者决策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指消费者通过调整其消费组合,以达到在一定预算限制下的最大效用。
简单来说,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额外的效用增量。
如果消费者在两个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边际效用相等,那么他就能达到最大化效用的状态。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应用的呢?以出行方式为例,如果一个人要从A地去B地,他可以选择汽车、公交、共享单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
那么他该如何选择呢?如果他发现,乘坐汽车的边际效用不如乘坐公交的高,那么他就可能会选择公交,因为这样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效用。
二、感知风险理论感知风险理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感知到的风险程度。
包括四类风险:经济风险、心理风险、社交风险和功能风险。
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消费者会考虑这些风险的影响,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感知风险理论又是如何应用的呢?以日常购物为例,如果一个人要买一条裙子,他可能会觉得裙子太贵,怕花费太多经济风险;如果裙子不够好看,怕被别人嘲笑,产生心理风险;如果和自己的风格不太搭,怕被别人误解,产生社交风险;如果穿上裙子不够舒适,怕产生功能风险。
因此,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权衡这些风险,并在心理上达到一个平衡,才会下定决心购买。
三、品牌效应理论品牌效应理论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上的态度。
品牌能够通过广告、奖励和其他宣传手段来达到这一效果。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品牌效应是品牌差异化的核心,是品牌竞争的关键。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品牌效应理论是如何应用的呢?以购买手机为例,如果一个人需要买新手机,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品牌和型号,他可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并信任这个品牌的质量和服务。
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同时,也在购买品牌的信任和声誉。
西方经济学习题册答案
西方经济学习题册答案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社会科学,它通过分析个体和企业在有限资源下如何做出选择来解释经济现象。
以下是一些西方经济学习题的示例答案:问题1:请解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答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指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增加,从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即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一原理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心理现象。
例如,当一个人连续吃苹果时,第一个苹果带来的满足感可能很高,但随着吃的数量增加,每多吃一个苹果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降低。
问题2:什么是机会成本?答案: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取某种资源或进行某项活动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它不是一个实际支付的成本,而是一个概念上的成本,用来衡量选择一种方案时放弃的其他方案的潜在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农民选择种植小麦而不是玉米,那么种植小麦的机会成本就是他放弃种植玉米所能获得的收益。
问题3: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
答案: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
在均衡价格下,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既没有过剩也没有短缺,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市场均衡通常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调节供给和需求,直至达到均衡状态。
问题4:请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答案: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没有单个买家或卖家能够影响市场价格。
2. 产品是同质的,即所有卖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完全相同的。
3. 市场信息完全透明,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关于价格和质量的完全信息。
4. 进入和退出市场没有障碍,新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现有企业也可以自由退出。
5. 没有交易成本,即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
问题5: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答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分支。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以及它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生活中的经济学小常识
生活中的经济学小常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经济学的小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现象。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些生活中的经济学小常识。
1. 机会成本:在我们做出决策时,我们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例如,当我们在购物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商品的价格,还要考虑我们放弃购买其他商品的机会成本。
因此,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各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2. 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当我们增加某种资源的使用量时,其所带来的额外效用逐渐减少。
例如,当我们吃一块巧克力的时候,第一块巧克力的满足感可能很高,但吃第二块巧克力时,满足感就会减少。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
3.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通常会下降,而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因此,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导致我们的购买力下降,因为同样的货币购买力变小了。
因此,我们在理财规划中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影响。
5.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而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通过销售商品获得的收入与其为生产该商品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交易的价值。
6.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教育的外部性效应,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效应。
了解外部性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一个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7. 竞争和垄断: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两个极端。
竞争市场通常有多个卖方和买方,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控制市场价格。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多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现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市场竞争:购物时,我们往往通过比价来寻找最优惠的商品,并且不同的商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表明市场竞争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机会成本: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做出某种决策的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选择看电影,那么不能去逛商场,因为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3. 利他主义:有时,我们会帮助朋友或者陌生人,这种行为被称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减轻社会负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4. 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极为方便,这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销途径。
通过晒照片、推广信息等方式,商家可以更好地把商品和服务推销出去。
5. 性格特点: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节约,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消费。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控制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有助于维持个人经济状况的稳定。
6. 非理性行为:生活中有些消费选择是非理性行为,比如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过度消费等。
理性的消费行为有助于控制支出,增加储蓄,提高生活品质。
7. 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指通过反着来劝说他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技巧。
例如,商家通过设置限时特价,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适当运用逆向心理,有助于商家提高销售量。
8.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收益随着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的投入逐渐减少。
因此,在做某个决策前,我们需要精算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较,以便在边际效应最大化时停止投入。
这些经济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合理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
(NEW)重庆工商大学《801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剩余产品数量增加,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 民收入总量就会增加。(4分)
③ 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投资 量的增长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不仅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还能导致产 品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2分)
④ 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 长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 能力,推动产业革命的发展,使产业结构高度化,劳动结构知识化,组 织管理现代化。所有这些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2分)
2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某经济社会的人均生产函数为y=f(k) =k-0.5k2,人均储蓄率s=30%,人口增长率n=2%,试问: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人均资本量为多少? (2)与黄金分割率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为多少? (3)用草图标示以上两个人均资本量。
(四)论述题(共20分) 消费、投资、出口常被比喻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并且认 为消费是“头马”,这种比喻有道理吗?请依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加以论述。
⑤ 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1分) ⑥ 制度或体制,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1分) ⑦ 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 况的制约。(1分)
二、《西方经济学》部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 “囚犯难题”在广告上的策略是:对于两寡头垄断的市场来讲, 他们采取的策略是( )。
(2)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衡量经济增长,通常主要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国内 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国民收入(NI)增长率等总量增长率和人均 增长率等指标。除此之外,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还有各种效率增长 率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本-产出率增长率,资本-劳动比 率增长率等。(2分)
消费者决策理论知识点总结
消费者决策理论知识点总结消费者决策理论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包括消费者决策过程、消费者决策模型、消费者行为理论、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消费者决策过程消费者决策过程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和步骤。
一般来说,消费者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需要认知阶段、信息搜索阶段、评估阶段、决策实施阶段和后决策行为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识别自己的需求,搜索信息,评价和比较各种选择,做出购买决定,并对购买后的体验和满意度进行评估。
2. 消费者决策模型消费者决策模型是描述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一种理论框架,主要有三种模型:经济人模型、行为模型和认知模型。
经济人模型主要强调消费者在决策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为,行为模型主要强调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各种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认知模型主要强调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进行各种信息加工和认知过程。
这些模型为我们理解消费者决策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
3. 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行为和心理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情感心理学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正规选择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动因,为我们设计和实施营销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4. 消费者决策影响因素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人特征、态度、价值观、认知风格等)、社会因素(如文化、社会群体、社会影响力等)、市场因素(如产品特征、价格、广告、促销等)和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气候等)等。
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理解消费者的决策行为。
5. 营销策略消费者决策理论对于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决策的原理和规律,更好地设计产品、定价、推广和渠道策略,满足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和市场份额。
消费者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忽略效应及思维方式调节作用
在 文化层 面上有 差异 , 在 同样一个 文化 内 部, 在个 人层面上 人们 的思维 方式也 可 以 区 分 为 整 体 思 维 与 分 析 思 维 的 差 异 ( Ch o i l ,K o o M,Ch o i J A ,2 0 0 7 o本 研究同样基于个人层面考察思维方式与机会 成本忽略的关系。 笔者认为, 分析思维方式 的人更容易产生机会成本忽略 , 因为分析思 维的人在看到某个信息以后很少去考虑与这
表 1 选 择 结果表
I 选择频率 ( 次) 选择百分出 %)
关 键 词 :有 限理性
维方 式 聚 焦
R u s s o( 1 9 7 7) 认 为信息 的组织 与呈 现 方式会 显著的影响消费者 的选择 ,他报
告 了一个 经典的现象 ,当为每一个项 目单
文 献 回 顾 与 研 究 假 设
更 多地 关注事物之 间的相 互关系; 相反 , 西
方社会没有东方社会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 ,
西方人通 常以分 离的、不 连续 的观点看待 事 物 ,通 常 以 规 则 ( r u I e s )和 属 性
A B, J o h n D R . ,2 0 0 7 o 因 此 ,东 方 人
( p r o p e r t i e s) 来解释物体 的行 为 ( Mo n g a 更 多的是整体思维 ,而西 方人 则更多的是
钟 秋明 z( 1 、广西大 学商 学院 南宁 5 3 0 0 0 4 2 、 同济
上海 2 0 0 0 9 2)
大学土木工程 学院
▲
分析思维。L a m等 ( 2 0 0 5) 发现 了聚焦 效
Co s t Ne gl e c t o
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原理优化消费者决策
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原理优化消费者决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理解和影响消费者决策变得至关重要。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融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洞察消费者行为的独特视角和有效的策略。
通过运用行为经济学原理,企业和营销者能够优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商业目标。
一、损失厌恶原理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例如,损失 100 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获得 100 元所带来的快乐。
在消费者决策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原理。
比如,在促销活动中,强调“不购买就会失去优惠”而不是“购买可以获得优惠”,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因为前者让消费者感受到可能面临的损失,从而更倾向于采取行动避免这种损失。
又比如,在产品定价上,采用“先高价后折扣”的策略。
消费者看到原价较高,会感觉如果不趁着折扣购买就是一种损失,从而更有可能下单。
二、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即“锚”),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无关。
在销售场景中,设置一个较高的初始价格作为“锚”,然后再展示实际价格,会让消费者觉得实际价格更具吸引力。
例如,一款手机标价5999 元,旁边标注“限时优惠价 4999 元”,消费者很容易被 5999 元这个“锚”影响,觉得 4999 元是一个划算的价格。
在服务定价中,也可以运用锚定效应。
先介绍一个高价的豪华套餐,再推出一个价格适中但功能相似的普通套餐,消费者就更可能选择普通套餐。
三、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表明,对于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以保险产品为例,如果宣传重点是“购买保险可以在风险发生时获得赔偿”,消费者可能觉得风险遥远而不太愿意购买;但如果强调“不购买保险,在风险发生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消费者就更有可能购买保险,因为他们更关注潜在的损失。
在产品描述中,同样可以利用框架效应。
博士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博士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分支,其研究范围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等。
在博士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学生将深入研究这些方面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以及应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和政策分析的方法。
本文将梳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常见的重要知识点,以便帮助学生巩固理论基础,提高分析能力。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1.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主要研究消费者的偏好和决策行为。
在效用理论中,我们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
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表明,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小。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而收入效应是指商品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减少。
这两个效应在消费者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4.消费者选择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我们可以研究消费者在特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的最佳消费组合,从而得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
二、生产者行为理论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理论的基础。
通过生产函数,我们可以研究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生产要素的配置。
2.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受到其相对价格和边际生产率的影响。
在短期内,生产者可以通过改变用工和资本的使用量来提高产量。
在长期内,生产者还可以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置来实现效率最大化。
3.规模报酬规模报酬是指生产规模扩大一定比例时,产出的增长比例。
根据规模报酬的不同,生产函数可以分为递增、递减和不变三种类型。
4.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者理论的核心问题。
通过利润最大化条件,我们可以得出生产要素的最优使用组合,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市场结构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形式,其特点包括充分竞争、商品标准化、自由进出市场等。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经济学原理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最大化我们的效益和资源利用。
在下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1.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指做出一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选择,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时间管理。
我们需要衡量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并权衡利益和机会成本之间的权衡。
例如,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件想买的衣服,我们需要权衡购买衣服的成本和我们需要放弃购买衣服所需的其他用途。
如果我们选择购买这件衣服,我们将放弃使用这笔钱支付其他账单或者存储起来。
机会成本原理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到放弃的其他机会。
2.边际效益原理边际效益原理指的是,当我们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行为或决策时,得到或失去的效益。
边际效益原理帮助我们判断在其中一种行为或决策上进一步投入的效益是否超过了进一步投入的成本。
例如,当我们考虑是不是要再多看一个小时的电视,我们需要权衡多看一个小时的快乐与放弃其他可能的活动带来的效益。
如果我们认为多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不再带来足够的快乐或价值,我们就可以停止看电视,并从其他有价值的活动中寻求更高的效益。
3.市场供需原理市场供需原理是指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供给和需求是决定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两个主要因素。
当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往往下降,而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往往上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
了解市场供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价格变动的原因,并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指当一个个体或一个国家在其中一种活动中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时,他们应该专注于这种活动,而将其他活动的资源转移到其他个体或国家负责。
比较优势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和专门化的重要性。
经济学原则知识:消费者决策原则——消费者做出决策的方式和过程
经济学原则知识:消费者决策原则——消费者做出决策的方式和过程消费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消费者所做出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其生活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正确的消费者决策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学原则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决策,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达到最优的消费效果。
本文将着重阐述消费者决策原则及其过程。
一、理性决策消费者在做决策时应该理性分析,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但事实上,人们的决策经常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浮躁、冲动、惯性等,都会导致人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比如,很多人在购买产品时追求即时享受,忽略了长期利益,或因为潮流等非经济因素盲目跟从,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实际能力。
因此,消费者在做出决策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遵循理性分析的原则,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二、成本与收益成本与收益是消费者做出决策时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往往需要考虑到其价值是否等于对其付出的成本。
因此,消费者需要学会定价策略,了解市场价格,考虑个人能力和需求,这样才可以确保自己收益最大化,同时减少自己的损失。
此外,消费者还需要考虑到难以预计的事物,如产品质量、供应和需求、市场预期等因素,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信息获取信息是消费者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需要了解市场价格、产品生产、技术和创新、市场销售和其他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其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消费者可以通过多方渠道收集关键信息,如网络、媒体、广告以及消费行业的专业报告等,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资料,从而更好地了解市场和个人需求。
同时,也可以通过群众性反馈,如用户评价、维权信息等方面了解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价值观消费者的价值观对其做出决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产品是否对环境友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因素。
经济学思维与决策
经济学思维与决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学科,而决策则是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所做的判断和决策过程。
经济学思维与决策密切相关,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情境下的选择,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边际思维经济学思维的核心是边际思维。
边际指的是额外一单位的变动,边际思维则是在做出决策时考虑额外增加或减少的利益或成本。
例如,当我们决定是否购买一件商品时,我们会通过考虑商品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决策。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最大化利益,避免浪费资源。
二、机会成本经济学思维还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指的是当我们选择一种行动时,放弃的其他最好的选择的成本。
在决策过程中,我们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考虑到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损失。
因此,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带来最大收益,而不是只考虑当前的成本和效益。
三、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另一个经济学思维的重要原则是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该原理指出,在我们获取某种好处时,随着我们获得的增加,每一单位的好处会递减。
例如,当我们吃一块蛋糕时,第一口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但吃得越多,每一口的满足感就越小。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要在决策中权衡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避免过度投入资源或陷入无尽的努力中。
四、供需关系经济学思维也关注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供给表示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当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相应变动。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我们应该考虑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以便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五、激励机制最后,经济学思维强调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通常会基于自身的利益来做出决策。
因此,通过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励人们做出利于个体和整体的决策。
例如,提供奖励来鼓励员工创新和提高工作表现,可以有效地提升组织的绩效。
总结起来,经济学思维与决策密不可分。
通过运用边际思维、考虑机会成本、遵循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了解供需关系以及利用激励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情境下的选择,做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分析经济问题、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并探讨它们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一、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在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价值。
简言之,机会成本是一种代价,它涉及到选择的代价。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内可以选择去工作或者去旅行,如果他选择了去工作,他将失去旅行所带来的享受,而这个失去的享受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本质。
机会成本的特点有几个方面:首先,机会成本是相对的。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取决于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例如,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一个制造商选择生产某种产品时,他必须放弃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成本就是与其他产品的相对价值有关的。
其次,机会成本是增量概念。
这意味着机会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或减少一单位所付出的成本。
例如,如果一家工厂决定增加一台机器,那么为了购买这台机器,他们将必须牺牲其他可能的投资项目,这个牺牲的价值即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个体决策中,人们通常会比较选择不同的选项和机会成本,以做出最佳的决策。
其次,在企业经营中,企业经理也需要权衡不同项目的机会成本,从而决定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资源。
此外,机会成本概念也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配置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在生产、消费或决策的过程中,某一单位的增加或减少对总体效果产生的变化。
边际效应与增量相关,它关注每个额外单位的效果变化。
例如,在生产中,边际效应可以用来衡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或资本对产出的影响。
在消费中,边际效应可以用来评估额外一单位消费对满足需求的贡献程度。
边际效应的特点有几个方面:首先,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边际效应会逐渐减少,因为额外的投入对总体效果的提升程度逐渐降低。
比较购物:机会成本的实际应用
比较购物:机会成本的实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购物选择,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品质、品牌等因素让我们难以做出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机会成本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下一个最有价值选择的成本。
在比较购物时,我们可以通过机会成本的实际应用来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来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
以购买电子产品为例,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参差不齐,有些品牌的产品价格较高,但质量和性能也更加优秀,而有些品牌的产品价格较低,但质量和性能可能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权衡价格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考虑放弃购买价格较低但质量较差的产品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是否值得为了省几个钱而牺牲产品的品质和使用体验。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购物渠道的便利性和服务质量来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
现代人购物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选择线上购物、线下购物、实体店购物、跨境购物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购物渠道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比如线上购物方便快捷但无法亲自试用,线下购物可以亲自体验但选择范围有限。
在选择购物渠道时,我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购物方式所带来的便利性和服务质量,是否值得为了省去一点时间而牺牲购物体验和服务质量。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购物时间的成本来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间段购物,价格和促销活动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双十一、618等大型促销活动期间,很多商品会有折扣优惠,但也会面临抢购和缺货的情况;而在平时购物,价格可能会更加稳定,但也缺少促销优惠。
在选择购物时间时,我们需要考虑放弃在促销期购物所带来的时间成本,是否值得为了等待促销而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
总的来说,比较购物时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权衡利弊,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通过考虑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价值,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不同购物选项之间的差异,避免盲目消费和后悔购物。
消费者行为经济学分析消费者决策和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学视角
消费者行为经济学分析消费者决策和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学视角消费者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决策和消费者行为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解释和预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深入了解消费者决策和行为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特点。
一、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追求的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评价来决定购买的数量和质量。
边际效用则指的是消费者为了追求额外的满意度而愿意支付的价格。
消费者根据边际效用来做出购买决策,当边际效用与价格相等时,消费者将停止消费。
二、理性选择和有限理性经济学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即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他们会选择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选项。
然而,由于信息有限和决策过程的复杂性,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往往受到限制。
有限理性认为消费者在面对复杂的选择时,会采用简化的决策规则,比如依赖过去的经验或者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
三、需求曲线和价格弹性需求曲线描述了消费者对于一个特定商品的购买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根据需求曲线的降价效应,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增加。
价格弹性衡量了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程度,当价格弹性大于1时,需求为弹性需求,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很大;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需求为非弹性需求,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有限。
四、互补品和替代品互补品是指需求相关的两种商品,比如牛奶和谷物,它们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
而替代品则是指能够满足相同基本需求的不同商品,比如汽油和电动汽车。
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会考虑到互补品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当互补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这两种商品的需求;而当某个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可能会转向购买这个替代品。
五、市场失灵和干预手段尽管消费者行为经济学从经济学视角对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在实际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往往存在着失灵的问题。
消费者决策与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决策与效用最大化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决策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消费者在面对各种选择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以追求效用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消费者决策的过程以及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一、认知和信息获取消费者在做出决策之前,首先需要认知和了解市场上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例如广告、口碑、媒体报道等。
消费者会对不同的品牌、功能、价格等进行比较,以便做出理性的选择。
二、需求分析和评估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消费者需要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
他们会考虑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是否具有性价比,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偏好等因素。
消费者还会考虑产品的质量、功能、耐用性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所选择的产品或服务能够长期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决策过程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识别问题或需求:消费者会识别出自己的问题或需求,并明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
2. 搜索信息:消费者会主动搜索相关的信息,以了解市场上的各种选择。
3. 评估选择:消费者会对不同的选择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哪个选择最符合自己的需求。
4. 做出决策:在评估了各种选择之后,消费者会做出最终的决策,并购买所选择的产品或服务。
四、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所选择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用的产品或服务。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比较选择:消费者可以对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比较,以确定哪个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用。
2. 考虑价格和性价比:消费者可以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性价比,以确保所选择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具有合理的价格。
3. 考虑品质和可靠性:消费者可以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可靠性,以确保所选择的产品或服务能够长期满足自己的需求。
4. 考虑个人偏好: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口味或风格的产品或服务,以增加使用的满意度。
消费经济学原理
消费经济学原理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的学科。
它出发点在于理解人们为何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以及他们如何作出消费决策。
以下是一些消费经济学的原理:
1. 有限理性原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数量、时间限制、信息不完全、情感因素等。
因此,消费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即不能完全理性地作出决策。
2.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指的是每个额外单位的消费或收入变化对满足需求的程度。
消费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效应,即他们会权衡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和成本。
3.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原理:收入效应指的是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他们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变化。
替代效应指的是当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时,消费者会如何调整其需求。
4. 扩散创新理论:扩散创新理论解释了新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传播方式。
它认为,消费者在采用新产品时会受到信息传播和社交影响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基于其个人偏好。
5. 心理学原理:消费经济学中还涉及了一些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偏差、心理账户、亲社会行为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消费者对价格、风险和回报的感知方式,以及社交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之,消费经济学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决策过程,揭示了个体在市场中的选择行为和对经济的影响。
这些原理为企业、政府和个人提供了理解消费者行为的框架和工具,有助于优化市场机制和个人决策。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编辑]什么是消费者购买决策[1]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
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
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如图1所示。
[编辑]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特点[1]许多学者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有不同的描述过程,为了指导读者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式有一个较好的认识,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些特点,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的分析与构建提供评价参照系和理论依据。
(1)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目的性。
消费者进行决策,就是要促进一个或若干个消费目标的实现,这本身就带有目的性。
在决策过程中,要围绕目标进行筹划、选择、安排,就是实现活动的目的性。
(2)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性。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刺激,产生需求,形成购买动机,抉择和实施购买方案,购后经验又会反馈回去影响下一次的消费者购买决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3)消费者购买决策主体的需求个性。
由于购买商品行为是消费者主观需求、意愿的外在体现,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除集体消费之外,个体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一般都是由消费者个人单独进行的。
随着消费者支付水平的提高,购买行为中独立决策特点将越来越明显。
(4)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
心理活动和购买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决策是人大脑复杂思维活动的产物。
消费者在做决策时不仅要开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还必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并且要计算费用支出与可能带来的各种利益。
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是比较复杂的。
决策内容的复杂性。
机会成本思维方式
机会成本思维方式机会成本思维方式被解释为,在做决策时,如果选择了某个选项,那么就会失去选择其他选项所带来的收益,这种丧失的潜在收益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在任何决策中,机会成本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每个选择都是以机会成本作为代价的。
在现代商业环境下,机会成本思维方式因其简单而流行,而且没有什么孪生兄弟可以威胁到它的地位。
学会如何考虑机会成本意味着你已经学会了如何思考成本,和风险评估,而这是管理者和企业家须要具备的一些关键技能。
下面具体来说几个关于机会成本思维方式的实用工具:1.决策树决策树是如何使用机会成本的一个经典案例。
它是一种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树状图,逐步将“是”或“否”的问题的回答引导到不同的决策。
基本上,每个分支都是一个决策选项,每个节点都表示可供选择的另一种行动。
使用决策树的关键是了解每个决策的机会成本并在每个节点处计算对应的机会成本。
当然,这需要你细心地研究每个问题和决策,以确保你完全理解了潜在风险和潜在回报。
2.边际效益分析另一种应用机会成本思维方式的方法是边际效益分析。
在任何决策中,边际效益是指你得到的每个额外单位的利益或收益是多少。
边际效益分析是一种以成本和效益为基础的方法,透彻地分析不同选项的机会成本。
例如,假设你有一个公司,并考虑给上海分部提供更多资源以增加其销售额。
边际效益分析涉及收集有关增加资源成本、增加销售额的概率以及增加销售额带来的增加收益的数据。
然后对每个分支进行机会成本价值的分析,以确定何时适当地投入更多资源。
3.多角度分析机会成本思维方式往往涉及多角度分析,以确定每个选择的不同视角。
这通常涉及到在任务期间根据任务的不同方面计算机会成本,并确定哪个选择将带来最大利益。
如果你想在机会成本思维中运用多角度分析,可以考虑制定一个选择矩阵。
这将列出每个决策的可能风险、机会成本和变量,以确定每个选项的综合优劣势。
机会成本思维方式的应用是无限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家和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所做出的选择如何影响他们的业务,提高他们的效率和利润率,而且在很多方面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方法,能够对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2023-10-27contents •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剩余与市场效率•消费者保护政策目录01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最大化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主观满足程度,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会追求效用最大化。
定义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偏好,导致不同的效用评价。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会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商品组合与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效用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递减1边际效用递减2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效用会逐渐减少。
定义边际效用递减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的,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对后续消费的欲望减弱。
原因在制定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商业决策时,需要考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制定更加有效的策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的点的轨迹线。
无差异曲线定义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不相交、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特征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分析不同商品组合之间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无差异曲线的应用02消费者均衡消费者收入变化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正常品和奢侈品的消费。
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正常品和奢侈品的消费。
收入效应表现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支付的价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受到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该商品的消费。
价格效应表现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获得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这种变动受到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VS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不仅会产生价格效应,同时也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忽略效应及思维方式调节作用作者:黄晓治钟秋明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30期▲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聚焦效应研究”(XBS1100011)◆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理性选择理论假设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会自然的考虑机会成本。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框架提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机会成本忽略现象。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机会成本信息的呈现方式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当向消费者提示决策中的机会成本信息时,消费者显著地增加对于便宜商品的购买。
进一步地,思维方式调节了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与消费者选择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整体思维的消费者,分析思维的消费者更容易在决策过程中忽略机会成本。
关键词:有限理性机会成本忽略思维方式聚焦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一)机会成本忽略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放弃的机会而未能实现的效用的现金流(Nozick R.,1977)。
比如,如果人们选择读书而不是工作,那么,因为读书而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就是选择读书的机会成本。
根据经济学的经典假设,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然而,根据有限理性框架,Frederick等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决策中考虑机会成本需要消费者能够考虑到购买决策之外的其他备择,但是,这个假设与一些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判断与偏好主要基于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信息(Kahneman D,Shane F.,2002)。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逻辑,Frederick 等研究认为,消费者在决策时并不像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那样会自然的考虑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通常是被忽略的,消费者的偏好受到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只有提醒消费者决策产生的机会成本时,消费者才会根据机会成本进行决策。
机会成本信息的呈现方式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当提醒消费者决策产生的机会成本时,消费者购买意愿会降低,或者会显著的增加对便宜商品的购买。
这个发现被称为机会成本忽略(Opportunity Cost Neglect)。
(二)信息呈现方式与消费者选择Russo(1977)认为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会显著的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他报告了一个经典的现象,当为每一个项目单独呈现价格时,消费者很难在项目间进行价格的比较;而当把项目的价格信息组织为表格排序呈现给消费者时,消费者进行价格比较就变得容易了。
Kahneman 和Frederick(2002)提出的人们的判断与偏好主要基于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信息。
推理与决策领域的研究者们提出,决策者在他们的模型中将自己的思维限制在明确表达出来的信息上(Legrenzi P,Girotto V,Johnson-Laird P N.,1993)。
由此推断,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解释人们购买选择的偏差。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相对于没有提示机会成本信息的被试,当向被试提示机会成本信息时,被试会增加对便宜商品的购买。
(三)思维方式差异与机会成本忽略Nisbett等(2001)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跨文化的差异。
生活在东方社会的人们,由于嵌入在多种社会关系中,会更多地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反,西方社会没有东方社会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西方人通常以分离的、不连续的观点看待事物,通常以规则(rules)和属性(properties)来解释物体的行为(Monga A B, John D R.,2007)。
因此,东方人更多的是整体思维,而西方人则更多的是分析思维。
Lam等(2005)发现了聚焦效应的跨文化差异,认为由聚焦效应引起情感预测的偏差可能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加表现为整体思维,因此东方人可能较少受到聚焦效应的影响。
近期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仅在文化层面上有差异,在同样一个文化内部,在个人层面上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区分为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Choi I,Koo M,Choi J A.,2007)。
本研究同样基于个人层面考察思维方式与机会成本忽略的关系。
笔者认为,分析思维方式的人更容易产生机会成本忽略,因为分析思维的人在看到某个信息以后很少去考虑与这个信息相联系的其他信息;而整体思维的人则不同,整体思维的人更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看到某个信息后,整体思维的人更容易去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所以整体思维的人可能不太容易产生机会成本忽略。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当把人们启动到分析思维方式时,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对购买选择的影响显著;当把人们启动到整体思维时,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对购买选择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实验设计与分析(一)实验设计和参与人员采用2(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提示VS不提示)×2(思维方式:整体思维VS分析思维)被试间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分为提示和不提示两个水平,调节变量为思维方式,分为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两个水平,因变量为消费者选择。
176位广西某大学的本科生参加实验。
被试将被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称为整体思维不提示组,整体思维提示组,分析思维不提示组和分析思维提示组。
(二)实验材料和实验流程启动思维方式的方法参考的是Daphna等的研究,让被试阅读一段有关到餐馆就餐的描述,要求被试把阅读材料的代词圈出来,启动到分析思维的被试看到都是以第一人称单数(我)描述的文字材料,启动到整体思维的被试看到的都是以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描述的文字材料,材料的其他内容一样。
产品选择为MP4,机会成本信息不提示组看到的材料是:假设你买彩票中奖得到了1000元钱,准备去购买一部MP4,请从以下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A)花1000元购买一个容量为8G,屏幕大小为3.5英寸的某品牌的MP4;(B)花700元购买一个容量为4G,屏幕大小为3.2英寸的某品牌的MP4。
而机会成本信息提示组看到的材料是:假设你买彩票中奖得到了1000元钱,准备去购买一部MP4,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A)花1000元购买一个容量为8G,屏幕大小为3.5英寸的某品牌的MP4;(B)花700元购买一个容量为4G,屏幕大小为3.2英寸的某品牌的MP4,结余300元的现金。
在实验中,以“结余300元现金”来提示决策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实验流程:在一次课堂上,被试被告知要完成一份问卷作为课堂练习。
问卷第一页是实验指导语,告知被试问卷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要求被试按照问卷的要求回答问题,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接着是阅读任务,被试将看到一段描述在餐馆就餐的文字,要求被试把材料里面的代词圈出来。
最后是一个购买选择任务。
(三)实验结果176份问卷中,整体思维不提示组35人,整体思维提示组39人,分析思维不提示组53人,分析思维提示组49人。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6.0版。
对于消费者的选择,统计分析运用交叉列联表进行卡方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当没有提示机会成本信息时,88名被试中,有45人选择了便宜的选项,占比为51.1%(45/88);当提示机会成本信息时,88名被试中选择便宜选项的人数上升到了61人,比例为69.3%(61/88),两组的差异显著(x2=6.072,P交叉列联表进行卡方分析的结果显示,当启动到分析思维方式时,不提示机会成本信息组选择便宜选项的比例为47.2%(25/53),而提示机会成本信息组选择便宜选项的比例上升到77.6%(38/49),分析思维不提示组与分析思维提示组选择便宜选项的差异显著(x2=9.951,P研究结果显示,选项中“结余300元的现金”这个信息提示了被试选择过程中的机会成本,当被试看到这个信息时,选择购买便宜选项的比例显著的增加,这个结果说明了如果不提示机会成本信息,机会成本是被忽略的。
结论与启示研究结果显示,机会成本信息的呈现方式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当没有向消费者提示机会成本信息时,机会成本在决策过程中通常是被忽略的,当向消费者提示决策中的机会成本信息时,消费者显著地增加对于便宜商品的购买。
同时,思维方式调节了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与消费者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整体思维的消费者,分析思维的消费者更容易在决策过程中忽略机会成本。
本研究讨论了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机会成本假设,在有限理性框架下,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自然的考虑机会成本,在通常情况下,机会成本是被消费者忽略的,研究关注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解释了产生偏差的原因,研究结果丰富了消费者行为决策理论。
同时,还结合了文化心理学中有关思维方式的文献,研究发现思维方式调节了机会成本信息呈现方式与消费者选择的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这些文献。
本研究也为营销实践提供了启示。
因为机会成本信息的呈现方式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产品信息的表达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同时,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以分析思维为主,文章对思维方式的讨论可以为以成本优势为主的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运用实验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者,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1.Nozick R.On Austrian methodology[J]. Synthese, 1977,36(3)2.Frederick S, Novemsky N, Wang J, et al. Opportunity Cost Neglect[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9,36(12)3.Kahneman D, Shane F. Representativeness Revisited: Attribute Substitution in Intuitive Judgment[M]//THOMAS GILOVICH D G A D.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4.Russo J E. The Value of Unit Price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JMR), 1977,14(2)5.Legrenzi P, Girotto V, Johnson-Laird P N. 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J]. Cognition, 1993,496.Nisbett R E, Peng K, Choi I, et al.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108(2)7.Monga A B, John D 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rand Extension Evaluation: The Influence of Analytic versus Holistic Thinking.[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7,33(4)m K C H, Buehler R, McFarland C, et al.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 The role of focalism[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5,31(9)9.Choi I, Koo M, Choi J 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nalytic versus holistic thinking[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7,3310.Oyserman D, Sorensen N, Reber R, et al. Connecting and separating mind-sets:Culture as situated cogni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97(2)。